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的心得体会 > 导航 > 《思想的境界》读书心得

读书的心得体会

《思想的境界》读书心得。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思想的境界》读书心得,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思想的境界》读书心得

拥有思想的能力,无疑是幸运的,但是世人往往走了极端,片面强调了智慧的功效,标榜理性,自诩深刻。

比如: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由此,还推导出似是而非的一句口号,招摇过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西方的过智主义者也认为:

如果你用双手和教导那些使用双手的人你就比那些只用头脑的人更劣势一些:音乐演奏家不如音乐学家优越,画家不如艺术史学者优越,商科老师不如经济学家优越,教授讲道学的老师不如神学家优越。亚力士多德很响亮的说出了这种基本态度:我们认为每个行业里的大师职业者都比那些体力劳动者更值得尊敬。

但是,一旦到了这一步,连最朴素的信仰认识,也会对此深深警惕有什么学识思考和不朽成果可以在大能的永恒的上帝面前,站立得住呢?一个读懂拉丁文圣经的博士,一定比目不识丁的老姊妹更虔诚,更得神喜悦吗?

由此我们也极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反智主义。

有两段经文,似乎促进了反智主义。一个是《路加福音》第10章21节,耶稣说,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另一处经文是《哥林多前书》第1章第20节,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为愚拙吗?

《思想的境界》这本书很好地解答了这些问题。

第一点,思想的必要性。

读《圣经》时逻辑思考很重要。因为每次你读到一个结论,就会自动按照逻辑,确定地知道哪些前提,的确是影响某个结论的。这就意味着你需要回顾前文,学习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以及其他深刻的内容。我们按照思维固有的模式来思考和交流,我们的结论是建立在一些前提之上的。那是一些巨大稳固的、不动摇的前提,耶稣的意思是要我们看到这些前提。此时的逻辑不再是冷冰冰的逻辑,而是一个火炉,是爱的引擎。积极充分地使用上帝赐给我们的思考的能力,再加上灵,真的会改变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完全信服地去爱别人,这就是思考的作用。

第二,思想的意义。

在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方面,我们早有共识。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等,如果我们不努力思考,我们对人生余下年岁的理解,就可能会长久停留在一个肤浅简单的层次上。

一个法利赛人问耶稣: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他回答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记录在马太福音第22章36到39节的经文。所以《圣经》中最大的诫命是爱上帝。耶稣还说,要做到这一点,你不仅要用心用性,还要用我们的思维爱上帝。

对上帝的爱,在本质上并不是在思想和行为,而是一种感情,不是思想行为,而是一种喜悦。上帝是我们的至宝。

第三,希腊式思维和希伯来式思维的差别。

希腊思维的一个例子,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所有人都会死,柏拉图是一个人,所以柏拉图会死的。而学习思考《圣经》应采用的是希伯来式的思维。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都是用所谓的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来思考的。就是前提一,早上天发红,预示天气有风雨。前提二,今天早上天空是红的。结论得出,所以天气会有风雨。他们知道如何在观察自然界时用眼睛和头脑来得出正确的结论,遇到如何和这个世界和睦相处的时候,他们是非常熟练于观察和思考。

但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在人产生得救的信心的过程中,思考起到怎样的作用?

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

第四,把严肃思考作为追求认识神之重要方法。

基于一种确信,即上帝是存在的,而且它的启示也主要通过《圣经》。上帝是最终极的真理,而且他永不改变。所以关于人、世界和人生的真理,他是那个坚实的、普遍的、永不改变的根基,上帝是怎样的上帝,以及他说了什么,这就是真理。不断地深入思考是认识这一真理的重要途径。

第五,关于相对主义。

很好的例子大祭司和长老们想出来的逃避羞辱和伤害的做法,不承认终极真理,不承认神的牢靠坚定,永不改变。其后果邪恶,具有破坏力,毁坏力。

当相对主义取消了真理作为语言的长官,语言就自己上市了,语言变成谄媚的话,告诉别人他们想听的话,奉承谄媚。

所以,针对反智主义,有两点认知要牢牢记住:

不是否定所有智慧人,不能用负面眼光看待所有智慧人,例如耶稣说,所以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到你们这里来,有的你们要杀害,要钉十字架,有的你们要在会堂里鞭打,从这城追逼到那城。这里的智慧人是耶稣的真使者,即他的使徒和宣教士,这些智慧人并不糊涂,他们接受了耶稣的信息,也以耶稣的名来传讲。所以要说所有智慧都有上帝的启示,是对立的,这也不对,耶稣一定看到人当中有不同的智慧和不同的智慧人。

不是所有童稚都是好的。不仅如此,婴孩也不总是值得称赞的。例如,当保罗说牧者和牧师们要预备惊醒,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这时他是在警告基督徒要脱去一个孩子心理状态中的软弱和脆弱。

所以在哥林多发生的问题是知识正在产生骄傲,而骄傲正在摧毁爱心,所以他说知识让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知识会倾向于催生出骄傲,因为这是获得的结果,是人拥有的一种物品,是我们可以获得的,所以我们倾向于以此夸口,爱心,恰恰相反,却是一个付出的动作,而不是获得,爱心不是一种获得。

第六,所有知识都是为了爱上帝。

教育的所有分支存在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上帝!爱上帝,以及通过耶稣来爱人,而既然爱人的意思最终意味着要帮助看到基督里的上帝,那么就可以说所有思考、学习、教育和研究都是为了认识上帝、爱上帝和彰显上帝的缘故。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不断追求教学的新境界心得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 .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 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 五 )教材衔接 :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二、在不断追问中追求的教学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忘记了教学而盲目回归,最终失去生活。(锤炼与提升)

2.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具体的;二是理想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教学应当同时关注这两个层面。教学要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值得去过。回归可能的生活。

3.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

第一生活现象的更新

第二生活问题的更新

第三科学技术的更新

第四文化意识的更新

第五社会关系的更新

帮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深刻认识生活,保持时代性,是对本课程教学的挑战。

追问二: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

1.学生需要关怀而非冷漠、理解而非说教、尊重而非霸道的教学氛围。

2.快节奏,高密度,大信息量并不一定等于教学的高效益。

3.教学中评价表扬的异化。

此类问题的产生与评课导向有关。

追问三:如何实现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1.适宜、适当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的表演化问题。

2.在教学中必须反复追问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有体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3.重视仅仅追求教学形式的负面影响。

追问四:学生作业形式、功能如何拓展?

1.作业是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

2.对本课程作业的功能的认识

3.本课程的“高水平作业”:调查采访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分析性作业、综合作业、养成性作业。

学习的三种境界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

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

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三种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

班主任工作心得:班主任的三境界


班主任工作心得:班主任的三境界


如果说学校是人的肌体,那么班级就是构成肌体并使她显现生机的细胞。班级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而班级管理的好坏又直接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多种多样,或因时而异,或因地而变,或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区别施法。但不管怎么千变万化,要想使班主任工作获得成功,要想创建一个良好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最好能达到三种境界,即勤境、爱境、人境。

一、勤境

勤境,是班主任工作的最其本的要求。班主任必须做到五勤,即手勤、嘴勤、腿勤、眼勤、脑勤。手勤,班主任要勤动手,为班级建一个班级日志,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档案,随时记载每个人的各种表现。嘴勤,优秀的班主任无不与学生有大量的语言交流。经常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家庭状况。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每周的班会,每一次班会都应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多表扬学生,少批评学生。腿勤,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家长因为生活所迫,工作往往很忙,没有时间到学校向班主任及其它任课教师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或者一些家长虽然有时间,但又担心到学校老师有课没有时间接待,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家访,班主任家访的目的不是告状,而是全方位了解学生和他的家庭情况,也让家长知道孩子在校情况,家长和教师共同沟通,一起探讨对学生的教育。班主任主动上门家访,学生家长会十分感激,家长能切身感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和重视,一定会配合老师和学校齐抓共管,使其在学习和思想品德方面都有良性的发展。眼勤,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班主任要获得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就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发现班主任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反复观察学生相同与不同的方面,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从外部的种种表象中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本质,也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长善救失的教育。脑勤乃五勤之核心。班主任要将班内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活生生的人,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全新的人,就要付出最具创造性和高度复杂性的劳动。因此,开动机器,勤于思考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班主任需要思考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范围。可见,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大脑的积极参与,否则,其教育只能是僵死的、教条的,或者是主观的、随意的、缺乏科学和艺术的。班主任只有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思维,做到左思右想、三思而后行,才能找到打开每一把锁的钥匙,提高班级工作的有效率和成功率。

二、爱境

爱境,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保障。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班主任工作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以人格魅力、言谈、举止等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完美的榜样。并且还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让孩子懂得不光要爱家人、爱朋友,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还要爱生活,爱动物、植物,爱我们生长的这个地球,爱所有值得爱的一切事物,拥有一颗博爱之心。最后用爱点燃学生。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孩子都是一本需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热情点燃的火把。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多一些爱心和责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从而使他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有人说:一分严格之水,要加九分感情之蜜,才能变成甘露。只有用这含九分感情之蜜的甘露去滋润幼苗、病苗他们才能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所以,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用爱才能点燃孩子的心灵。

三、人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