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妇科发展规划演讲稿 > 导航 > 市体育发展专项规划

妇科发展规划演讲稿

市体育发展专项规划。

为了遵循领导的意愿,我们应该制定一份合格的工作计划。我们对接下来发生的主次工作顺序都需要有一个清楚的排列,这就是工作计划,如何让自己的工作计划规划得更清楚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市体育发展专项规划,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市体育发展专项规划(2011-2020年)公示

2011-2020年,是**市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推动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幸福**的重要时期,也是**市体育事业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为目标,实现内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市体育事业发展既面临着人民群众体育需求日益增长的挑战,也将迎来城市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为加快落实《河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市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推进**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全局和长远发展战略出发,根据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发展要求和**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市体育事业发展回顾

(一)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群众健身意识逐渐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占全市总人口的35%;健全了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市现有群众性体育单项协会15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个,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个,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3600人,全民健身活动站点1156个;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先后争取和利用国家、省支持资金以及市、县体育彩票公益金配套投入3000万元,对全市1000多个有条件的行政村、生态文明村、新型农村社区扶持建设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为23个南水北调移民村配备了体育器材,在市区卫河公园、牧野广场等多处配备健身器材,争取了**县列入河南省首批乡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试点工程,并争取资金160万元,对全县所有乡镇配备建设了体育设施。“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5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8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个,生态文明村健身篮球场500个,极大满足了我市城乡群众的健身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群众健身活动达200余次。通过举办元旦迎新年群众长跑活动、“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暨万人健步走活动、“全民健身月”系列展示活动、老年人运动会、青少年航空模型锦标赛、周末篮球联赛、市直工委运动会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满足了广大群众体育健身需求。2010年我市全民健身组织活动荣获国家体育总局“优秀组织奖”。

(二)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经过全市各级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竞技体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开展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游泳、射击、网球、垒棒球、柔道、拳击、举重、跆拳道、武术、摔跤等15个运动项目的业余训练,运动员达450余名、教练员48名;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105名优秀运动员;参加省以上比赛227次,取得奖牌515枚;争取国家、省奖励和扶持资金约500万元。在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参加了青少年组16个项目和成年组5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以金牌总数123枚列全省第五名,综合排名比上届提升三个位次,并荣获省十一运会“贡献奖”、“输送奖”、“进步奖”、“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等荣誉称号,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保八争六”任务。在业余训练体制上,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模式,构建多元化业余训练模式和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网络,建立了国家级排球训练基地、国家级田径训练基地和射击、柔道、排球、篮球等项目的省级训练基地;组织评选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时加强对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考核。截止“十一五”末,我市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总数达到50所,其中国家级1所、省级24所、市级25所。

(三)体育产业全面启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体育开始升温。体育用品生产销售稳步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销售体育彩票近12亿元。适时编制了《**市体育产业核心功能区规划》。与县区政府合作共建**体育产业园,目前广州爱奇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的运动场人造草项目已作为体育产业基地首个项目落户**。

(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386万平方米,人均0.64平方米。近年来**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全民健身场地上。2006年以来,先后争取和利用国家、省资金支持,投入1500万元对全市1000多个有条件的行政村、生态文明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扶持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各县自建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延津县投资2800万元修建了综合体育馆,长垣县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体育馆,获嘉县投资70万元修建了乒乓球训练馆,**县投资230万元修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

二、**市体育事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城市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目标的提出,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市体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体育功能认识不断深化、对体育工作日益重视。《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和**市关于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规划等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挑战

未来十年,**市体育事业既处于城市发展的有力机遇期,但也面临发展环境和内部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一是体育资源相对不足,区县、城乡体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二是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纳入”工作实施不到位,多数区(县)未能将体育事业费、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三是群众健身场地设施水平较为落后,尤其是室内体育场馆比较缺乏,区(县)“五个一工程”尚未达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群众体育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群众健身科学指导有待加强。四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业余训练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在训人数呈递减趋势,后劲乏力,个别优势项目后备人才断档断层;市级业余训练缺少“龙头”,体教结合的业余训练模式尚不够完善,与教育系统的沟通合作有待加强。五是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市场规模偏小,整体产值低。高端体育经营人才缺乏,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企业集团。缺乏体育产业基础数据。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竞技体育实力增强为重点,以体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为主线,以体育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为动力,以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推进全市体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为建设中原宜居城市和文明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总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促进**体育又好又快发展,体育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前列。全民健身场地、活动、组织、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民健身长效机制逐步健全,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逐步满足,体质、生活质量状况和幸福指数显著改善,群众体育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传统优势项目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基础大项发展水平有新的突破,后备人才质量明显提高。体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体育市场进一步规范,人均体育消费明显增加,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稳步增长。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改变体育设施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事业长远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城乡、区域及群体间体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初步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四、主要任务

(一)努力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全面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以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城乡居民健身参与程度和体质健康水平为三大目标,逐步实现场地便民化、组织网络化、活动系列化、健身科学化、服务均等化、体育生活化、体质优良化,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促进文明城市、健康城市的创建。

2011-2015年为全民健身四大网络建设阶段。一是逐步健全以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基础,行业、单位、学校、社会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的体育场地设施网络。二是不断健全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逐步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三是建立纵横交错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广泛组织面向基层、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逐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生活化。四是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长效机制,设立市、区(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完善市、区(县)、街道(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38%,城市街道/农村乡镇体育组织覆盖率为70%,县/市/区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年均60次,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为60%,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人,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0%。2015-2020年为全民健身繁荣发展、均等化全面实现阶段。全民健身四大网络继续完善,区域、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跨入“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行列。

(二)加快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

以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为目标,加强运动员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在展现城市精神、提升城市软实力中的独特作用。科学调整项目布局,适当增加项目设置,“十二五”期间增加自行车、水上项目、体操三个项目,使在训项目达到17项,“十三五”期间力争达到20项。到2015年,业余训练运动员人数、教练员人数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分别达到700人、70人和75所以上。到2020年,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员人数到达1000人、教练员人数达到100人、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达到100所,重点项目组建专业运动队。努力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未来十年向国家队和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80名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输送40名以上,“十三五”期间输送40名以上,实现“奥运见人,全运见金”。积极备战2014年省十二运会和2018年省十三运会,力争省十二运会取得“保五争四”的成绩、省十三运会进入前三甲。

(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

以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和后劲为目标,建设体育产业基地,提高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加快将体育产业纳入**新型产业体系,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主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鼓励社会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和经营,积极扶持体育企业,培养特色体育产业服务品牌。

2011-2015年为加快建设步伐,扩大产业规模阶段,主要任务:一是实施以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带动战略,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特色体育产业基地申报和建设,争取将**体育产业园、辉县万仙山攀岩公园、平原体育会展中心建成河南省体育产业基地。二是引入和培育8-10家全国知名的休闲健身用品、运动食品饮料、户外运动装备类的生产、销售、研发企业,初步建成若干有特色的体育用品和运动装备产业制造基地。三是成立1-2家职业体育俱乐部,有选择性地吸引5-6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在**建立连锁店或加盟店,引进和培育2-3家体育娱乐公司、体育经纪公司、体育广告公司等体育中介类企业。四是争取承办2-3项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单项体育比赛和10项以上省级体育比赛,加强赛事的商业化运作,培育1-2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五是保持体育彩票销售的稳步增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25%,销售额达到4.3亿元。六是开展全面的**市体育产业现状调查,获得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数据。

2016-2020年为打造强势品牌,提升整体效益阶段,具体任务:一是力争再增加1-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并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二是着力打造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体育产品品牌,培育3-4家实力雄厚、效益良好的大型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力争有1家体育上市公司。三是承办或协办一次国家级综合性运动会。四是体育产业对**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超过1%,体育产业就业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登上新台阶

以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为目标,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结合《**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设工程重点推进项目和旧城改造,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形成以五处市级体育用地为中心、以十二个区(县)级体育设施为节点的市域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和“两核(平原体育会展中心和**市体育中心)五心(五个区县级体育中心)多点(多个居住区级体育设施)一环(南北环路两侧的城市绿道体育设施)”的中心城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使全市大型体育场馆基本达到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要求,最终形成以区县为中心、街道乡镇为基础、“点、线、面”相结合、方便群众日常锻炼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2011-2015年为近期规划阶段,一是全面推进**市平原体育(会展)中心、**市全民健身中心、**市体育中心、**市业余训练中心、**市游泳池等五个市级体育场馆的新建和改扩建。二是在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县等区(县)修建羽毛球、网球中心,满足后备人才培养和群众高水平体育消费需求。三是加快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建设,在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修建体育健身设施,推进学校等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体育设施网络化格局。四是严格落实城市新建社区和旧城改造社区体育用地指标。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室内或室外,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控制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30-0.65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0.26m2。二是根据不同的人口规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项目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应符合表1的规定。旧区改建中应考虑安排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其面积指标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表1中规定面积的70%。

表1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

人口规模(人)

室外用地面积(m2)

室内建筑面积(m2)

1000-3000

650-950

170-280

10000-15000

4300-6700

2050-2900

30000-50000

18900-27800

7700-10700

注:1、较大人口规模的指标均包含较小人口规模的指标。

2、在30000-50000人规模的社区中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其面积指标为10300-13600 m2(室外)和3600-4900 m2(室内),已包含在本表的指标中。

3、当室外项目设置于室内时,用地面积指标相应减少,室内建筑面积指标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2016-2020年为远期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市卫北体育公园、**市牛村全民健身公园、**市老君庵全民健身公园、**市五一全民健身公园、**市中心体育场、凤泉体育健身中心、**工业园区体育健身公园、红旗体育健身中心和卫滨体育健身中心,到2020年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市10分钟体育圈”和“农村5公里体育圈”。

(五)积极构建体育文化新平台

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目标,搞好体育文化的传承、光大与交流,努力建设体育城市,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和幸福**贡献力量。充分发挥体育在引领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中作用的作用。加快**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打造**体育文化品牌,扩大**体育文化产品的影响力。2011-2015年为**体育文化基础建设阶段,重点在平原体育会展中心修建**体育文化长廊,修建万仙山攀岩博物馆和**体育名人堂,举办寻找黄河--黄河故道定向越野赛,办好中原岳飞武术文化节,将**腰鼓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撰《**体育志》和《**体育年鉴》,凝炼**体育精神。积极创造条件,筹建**体育学院。2016-2020年为提高**体育文化影响力阶段。重点任务是筹建**体育学院,将寻找黄河--黄河故道定向越野赛和中原岳飞武术文化节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文化体育盛会,将**打造成体育文化氛围浓郁、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原体育文化强市。

五、主要措施

(一)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育体制创新

强化市、区(县)各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切实将体育事业纳入市、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体育工作纳入市、区(县)各级政府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明确各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政策。

创新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各级体育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按照“实施事业分类管理、分清投资责任主体、吸引社会多方参与”的原则,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建立“行政机构-协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注重发挥体育行业协会的自律组织功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体育协会、中介机构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协助政府部门开展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的作用,积极推动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

完善体育事业发展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体育事业发展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彩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对体育事业经费投入要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增长逐年增加;要重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市设立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强市建设,捐助或自建设非营利性公共体育设施。鼓励社会各种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

(二)更新体育发展观念,转变体育发展方式

遵循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全面准确把握国家和河南省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的主题和建设体育强市两个层次目标,加强**体育发展的长远谋划、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带动的体育发展格局,体育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发展管理从经验决策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体育政策体系。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实行《全民健身条例》、《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等法律规章,全面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加强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危险程度大的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确定并执行规范的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加强体育执法和执法监督,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体育行政执法体系。

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支具有良好经济专业知识背景和市场运作能力的体育产业经营人才队伍以及一支具有较高执教水平的优秀教练员人才队伍。

(三)以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群众体育大发展

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加强全市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户外运动设施;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力度和规范管理,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并加以实施;创造条件,组织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继续扩大学校场馆开放范围;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大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按照“管办分离”工作原则,全面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各行业体育组织、各类体育社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发动各行各业、社会各层面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横向与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教育局、旅游局、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共同举办市级以上群体活动,实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场场有特色”;纵向指导各区(县)体育局、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以实现“一区(县)一品”。利用全民健身日、传统节日以及法定节假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大力弘扬优秀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项目。积极推广时尚新颖的健身活动,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基层体育健身团队。办好全民健身日等传统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

全面构建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健全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单项体育协会为主力,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基层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国民体质监测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三支队伍为骨干、全民健身服务志愿者为辅助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着力发展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积极扶持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和全民健身指导站等新型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加强行政村综合文化体育站建设,巩固全民健身组织基础。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吸引体育明星、专业体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体育骨干成为社会体育志愿者,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全民健身社会公益活动,让体育志愿服务成为活跃全民健身的重要推动力量。组织开展评选优秀体育俱乐部活动、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志愿者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全民健身组织和骨干的积极性。

大力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登记、上岗制度,加大对公益性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提高上岗指导率,为群众提供科学、优质的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长效机制,设立市、区(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完善市、区(县)、街(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并公布国民体质状况,科学分析监测数据,全面客观了解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和效果。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健全国民体质测试技术队伍,建立市民体质健康档案,强化国民体质监测对提高市民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保障平台,建立以传播体育健身科学知识、教授运动健身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系统。实施科学健身宣传工程,推行“体育健康直通车”计划,广泛开展“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活动,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四)以提升竞技体育竞争力为重点,实现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突破

全面启动和部署新一轮省运会周期备战工作,转变备战方式,走精兵之路,从依靠规模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训练和精细管理。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认真总结**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运动项目制胜规律以及运动训练规律、运动队管理规律和备战参赛规律,切实解决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整合科研、医疗康复资源,加强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全力推广先进的教学训练经验,不断改进训练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训练水平和竞技成绩。

科学调整竞技体育项目结构,综合评估竞技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坚持以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原则,做强做大排球、田径等传统优势项目,提升射击、柔道、篮球、游泳等潜优项目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项目,提高非奥运项目竞技水平,夯实**竞技体育整体实力。

完善业余训练管理制度,建立市体育管理部门为主导、市中心业余体校为龙头,各区(县)业余体校为基础、全市各级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补充的层级训练网络体系,形成一、二、三线衔接贯通、运转高效的业余训练管理和工作体系。各项目运动队实行主教练负责制,给主教练放权的同时,细化量化运动成绩和输送人才指标,制定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体教结合新机制、新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学校或俱乐部。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鼓励运动员参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拓宽运动员就业空间。建立运动员保障体系,解除运动员后顾之忧。

完善竞赛制度,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建立符合青少年成材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制度。改革市运会的竞赛办法,以培养重点项目后备人才为主要目的,以青少年为主要参赛对象,项目设置突出我市优势,年龄层次与省运会挂钩,加强梯队建设;改革市常年赛竞赛办法,小年龄组的比赛加入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测验,以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选材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搞好传统校年度比赛和活动,鼓励和协助市教育局举行综合性中学生运动会。

加大竞技体育投入。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必要的训练和参赛经费。加大对训练场馆设施建设和重大竞技体育项目的经费投入,积极改善业余训练场馆和训练设施落后的状况,确保训练场馆和器材符合训练要求,保障各级运动队必要的训练条件。引进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才。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兴办竞技体育事业,多渠道增加对竞技体育的投入。

(五)以加快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为重点,实现体育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坚持特色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建立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的体育产业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体育竞赛业。大力引进足球、乒乓球、篮球等体育赛事落户**,培育万仙山国际攀岩挑战赛等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的高端体育赛事。培育若干个拥有多个全国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销售额大的大型体育用品企业。利用**产业发达的优势,把**打造成为辐射中原地区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和物流集散地。做大做强体育彩票业,推动设立彩票自助销售终端,完善创新营销手段,稳步扩大体育彩票发行量。加强体彩销售资金监管,确保安全运行。

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成立以市政府有关领导为主任,各相关局委办参与的**体育产业基地领导小组。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建立体育企业相对集中的**体育产业中心园区,形成空间聚集效应的同时,又在周边的各区、县着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形成点面结合、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的**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布局。尽快完善体育产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严格的基地管理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将**体育产业基地打造成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体育产业园区,积极申报河南省体育产业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推动体育产业统计常态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认真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统计数据。掌握体育产业发展动态,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为体育产业及相关的重大决策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

(六)以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做好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遵循规划的前瞻性、布局的分散性、建设的实用性、功能的多样性、管理的科学性、使用的效益性为原则,制定并实施《**市健身工程项目总体规划》及《**市农民健身工程规划》,进一步完善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严格执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批准发布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制定《**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划定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控制线,并纳入市、区(县)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建立由市、区(县)体育、规划、文化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体育设施建设协调机构,协调体育专项规划实施问题。新增、改建体育设施,应由市、区(县)体育管理部门参与规划、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拓宽体育场馆建设资金来源,开辟多渠道、多层次体育资金来源,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彩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两级设立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专项资金。采取市财政支持、区(县)财政补助和受益单位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基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或资助、共同兴建和经营各类公共体育设施。

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将各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体育场馆或参与运营管理。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出台《**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和维护办法》,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挂牌公示制度,对城乡体育设施实行动态监管。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改造和修缮力度,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中切块单列做好保障。挖掘潜力,积极推动社区辖内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加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体育设施供给,形成形式多样、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加强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逐步实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以体为本,实行多元化经营,提升场馆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七)以构建体育文化平台为重点,通过扩大宣传和对外交往力度,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

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将体育纳入城市文化发展大战略,努力挖掘和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过程中的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奥林匹克精神,积极培育新时期**体育精神。积极推进体育运动与文学、艺术、影视、动漫、传媒等文化元素的融合,广泛采用信息化、娱乐化的手段,扩大体育运动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重视对岳家拳、**腰鼓等**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积极推进万仙山攀岩博物馆、平原体育会展中心体育文化长廊、名人堂建设。通过政府主导、社会主办、市场运作等方式积极举办寻找黄河-黄河故道定向越野赛和中原岳飞武术文化节。加大对刘国梁、张立、葛新爱、王勇等**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宣传,推进体育运动成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系,加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以及重要法规、政策和条例的宣传,及时报道**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进展、新事迹、新成绩。加强“**体育网”建设,全方位宣传**体育事业的发展动态,搭建**体育事业发展与交流的平台,为**体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加强国内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市体育文化团体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展示**体育的良好形象。积极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各单项运动协会的沟通与联络,加强**与国内体育发达城市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科学谋划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亚洲国家城市尤其是周边国家城市的体育交流。

(八)以规划落实重点,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

区(县)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制定各自的十年规划,分解目标、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区(县)体育部门要制定本地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与本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条线之间、层级之间目标一致。各级政府及体育部门要建立落实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尤其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要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人、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表2 2011-2020年**市体育专项规划指标(略)

FwR816.coM编辑精选

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调研工作汇报


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调研工作汇报


××医药产业的优势在中药,发展的潜力在中药,发展的希望也在中药。××××年全市规模企业医药工业总产值20.7亿元,利税2.17亿元,中药企业产值总量、利税均占全市医药工业产业的80%以上,中药产业已成为××特色产业。当前,我们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制定和实施医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工作中,要突出××中药产业发展这个重点和特色,着力培育医药板块经济,打造产业链,积极实施“品牌”和“航母”战略,推进××中药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 乘势加力,着力培育医药板块经济。近年来,××将医药产业列为全市六大工业支柱产业之首,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来抓,全市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此,围绕建设“药都”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和袁州医药工业园两个医药工业基地,充分发挥“两园一都”的医药工业企业数占全市医药工业企业数70%以上的优势。努力形成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打造医药板块经济,我们必须乘势加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作用,对gmp异地改造企业,特别是对新引进的医药工业企业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有意向、分类别地引导中药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向“药都”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和袁州医药工业园集聚。以实现医药企业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采购供应、产品开发、人才交流、市场开发、技术工艺、生产质量管理、信息服务等多种资源的共享,形成企业共同发展合力和聚集效应,逐步形成我市医药经济板块结构。
2、政企联动,努力打造中药产业链。一是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业。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科技、药监等部门参与,企业、基地和有关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gap实施小组,负责协调基地gap的实施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国家有关部门一起抓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将××市道地药材种植列入国家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二是大力发展中成药工业。中成药工业是中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做大做强樟树天齐堂等中药饮片厂的同时,积极扶持其他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为中成药工业提供优质价廉的生产用原料,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中成药工业提供发展的动力。三是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工业。目前,我省尚无一家获证的中药提取物的专业生产企业,市内企业要积极研发有市场潜力的中药提取物新品种,建立和完善中药提取物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逐步向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药包材工业。据调查,我市中药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铝箔、复合膜、药用pvc等药包材80%需从外地购入,药包材市场潜力巨大。政府要积极引进药包材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市药包材工业,建立药包材基地,鼓励企业投资药包材工业,抢占药包材市场。五是加快医药商业网络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药品流通方式和现代管理模式。药品流通企业要采取“联大靠强”的策略,通过重组、兼并、联合,建设象广东康力药品(樟树)物流中心这样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快樟树中药材市场的改革与建设,探索中药材市场新的运营机制。六是加快中药产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关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本市的国内外中药市场经营、科技文献、资源、政策法规等数据库,与国内外医药市场和企业联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中国××中药产业信息中心,为全市中药材种植业、加工业、中成药工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及开拓中药市场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加强与国内、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介××中药品牌。
3、承传优势,全力打响“药都”品牌。“十一五”规划我们坚持“发扬优势、特色发展”这个医药产业发展的方针。有优势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能占领市场。一要抓住国家对中药饮片本文 市场进行整顿及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有利时机,以“樟帮”中药饮片加工技术为依托,把传统的“樟帮”加工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市药材资源,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我市中药饮片工业。二要深挖“樟帮”饮片炮制传统技术精髓。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樟帮”饮片炮制技术,从中提炼出精华的可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自主产权产品品牌。三要组织技术人员研发新工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与科研院所联手研发加工中药饮片新工艺的力度。为市内外中成药生产企业提供优质保量的中药饮片,扩大饮片加工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创立××的“樟帮”饮片品牌,逐渐使我市成为全国性的现代饮片加工基地。四要打响“樟交会”品牌。举全市之力,精心做好一年一次在樟树召开“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以药交会为主要载体,按照“规模更大、人气更旺、招商更多、效果更好”的目标要求,使樟树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流通市场。
4、创仿结合,大力加快中

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调研工作汇报第2页

药产业现代化。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要按照glp、gcp要求,研发新产品,走科技创新之路。政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信息网络为窗口的产品联合研发体系。融资科研经费,融合研发力量,进行新产品研发。努力研制出安全、有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中药新产品。二要加大对独家产品、特色品种、重点品种、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我们不仅要发挥中成药生产企业的中药传统剂型和品种优势,而且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剂型,鼓励和支持采用现代技术对独家产品、特色品种、重点品种、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仿制药市场在国内竞争激烈但容量很大,我市可在剂型改造、生产工艺、产品包装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在中药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对包括道地中药材、创新工艺技术和创新中成药品种等在内的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专利产品,注册专用商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走创仿结合的发展之路。
5、靠大联强,合力组建中药产业“航母”。一是不断扩张中药工业企业规模。我市中药工业企业虽多已改制为民营企业,但仍存在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不具有规模竞争的优势等问题,必将制约我市医药工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加大政府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把各类医药企业引进来,引资同时注重选资,在扩张中药工业规模同时,要优选有竞争潜力的中药工业企业入户我市。二是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中药产业集团。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为企业资产重组创造有利条件,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兼并,倡导有竞争力强和有品种优势的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实施品牌战略,精心打造××品牌,重点扶持如樟树仁和药业集团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实力与市场控制力,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我市现代中药产业。努力朝着3年内我市有1家药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有2至3家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和1家中药企业集团上市融资的目标发展。逐步使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产业基地和中药饮片集散地,到20xx年,努力实现全市医药工业经济总产值突破6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实现税金4亿元的奋斗目标。(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文章标题: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根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坚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民政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制定××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区民政事业“十五”规划》,基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规划所设定的目标任务,全区民政事业保持快速、有序、健康发展,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全面发展

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十五”期末,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210元/人月、1300—1500元/人年,分别有低保对象1785名和1127名。“十五”期间,全区发放低保资金532万元。

社会救助工作进展顺利。组织机关部门帮扶城区贫困居民1384户,投入资金120万元。扶持农村贫困户560户,脱贫率达65%以上。建立大病救助基金,救助重病患者85人28.63万元。出资144.6万元帮助202户灾民建房438间,发放救灾救济款约600万元。

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有力。筹集五保供养经费30万元,保障了全区195名五保户的基本生活,五保入院率达68%。建成全国模范敬老院1所,省级文明敬老院3所,市级文明敬老院1所。

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加大福利事业社会化力度,京泰路街道吸引民资1500万元,兴建“夕阳红”敬老院。“十五”期间,兴办集体及民办老年公寓2家,拥有床位102张,收养老人100名。

2、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强势推进

两委会建设不断加强。依法实施了对村(居)委会换届选举。20xx年,率先在原东郊乡斜桥村实施直选试点,一次选举成功,得到省民政厅的表彰。

进一步巩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创建成果。20xx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对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程序和资料管理进行了规范和明确,顺利通过了省民政厅复查验收。

社区建设稳步发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0名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优化了居干的知识、年龄结构;采取市区机关部门与社区挂钩结对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问题,55个社区分别达到150—220平方米的标准。建成了××区社区服务中心,同时,狠抓星级创建,提升了社区服务品位。

3、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在高起点运行

双拥创建成效显著。军民共建有声有色,科技拥军富有成效。20xx年12月,泰州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完善了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提高41%;全区共优待各类优抚对象2450人次527万元。帮助12名重点优抚对象修建房屋23间,其住房困难得到彻底解决。

“一助一”扶优活动深入推进。结对帮扶优抚对象179人。投入帮助发展生产资金45.3万元,组织帮扶劳力700人次,助耕助种20xx亩,安排优抚对象子女就业12人,资助优抚对象子女入学31人次,85%的优抚对象摆脱了贫困。

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十五”期间,全区各医疗单位接待重点优抚对象就诊3000多人次,减免费用95万元;为重点优抚对象报销门诊医疗费15万元;通过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等形式,帮助重点优抚对象解决医疗费69.5万元。

安置改革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共接收城乡退役士兵895人,其中农村退役士兵132人,城镇退役士兵717人,转业士官46人。大力推行安置改革,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75%,安置率达100%。

4、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不断加强

勘界工作如期完成。提前完成了海姜线、海高线和扬泰线行政区域界线勘定、界桩的埋设任务和勘界纪实的编写工作,被省厅命名为国道设标先进单位。

行政区划更加合理。20xx年,实施行政村合并工作,将128个行政村合并为53个。调整街道布局,将9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6个。居委会由105个合并为60个。

民间组织管理更加规范。开展民间组织清理整顿工作,共整顿社团14个,注销社团10个,新建社团12个,现有社团64个。在87家民办非企业中开展了“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全面提升了单位形象。

殡葬管理成效显著。清理土散坟1415座,土地庙96座。对丧葬用品经营市场和个体运尸车辆进行了清理和规范,火化率保持在100%,巩固了“省无坟区”的成果。

婚姻登记依法进行。办理结婚登记13910对,协议离婚登记1497对,登记合格率达100%。

5、民政经济稳中求进

新办福利企业2家,办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第2页

理福利企业登记、变更12家,取消福利企业资格10家,20xx年,全区福利企业总量为35家。“十五”期间,全区福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完成利税1.08亿元,安置残疾人818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全区民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在:民政经费供与需的矛盾比较突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群众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民政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全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的信息联网,低保和婚姻登记微机化管理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部分福利企业需要扶持发展,残疾人保护政策落实需要进一步明确等。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以民为本,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为民解困”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平安××”、构建“和谐××”为目标,关爱民生,维护民主,保障民权,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福利服务、牢固的军民团结、规范的社会管理,在高起点上开展各项民政工作,努力开创××区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对象的保障率、保障资金的到位率、保障金的兑付率达到100%。

2、全区年扶持农村贫困户120户,脱贫率达65%以上,救助率达100;年帮扶城区困难户300户。

3、建立区慈善会,募集慈善创始基金300万元。

4、养老机构数量增长20%,床位数增长2O%,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以上。

5、到20xx年,每个乡镇(涉农街道)都建立以敬老院为依托的老年服务中心。

6、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力度,确保安置率达100%,自谋职业率达95%以上。

7、积极创建全国和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所有街道创建成省级社区示范街道,5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创建为省级示范社区。

8、到2O10年,全区100%的乡镇建成省级村民自治模范乡镇,100%的村建成省级村民自治模范村。

9、大力发展民政经济,福利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率、医疗保险率达100%。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第一节 主要任务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管理体系。落实区、镇(街道)二级财政“1704”科目,救灾预备金应有相应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区救灾预备金每年达100万元。建立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加强查灾、报灾、救灾的常规设施建设,形成救灾快速反应系统,提高救灾实效。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民政主管、财政统支、部门协作”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保证低收入居民和困难户生活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实现“低保”工作计算机网络管理一体化,建立覆盖全区的信息管理网络。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日常生活、重病医疗、突发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十一五”期间,完善城区居民重病救助工作,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面。建立××区慈善会,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扩大慈善基金规模和使用效率,为更多的困难群体服务。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供养五保老人、“三无”对象、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为主要对象,以城乡福利院和敬老院为主体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抓好泰州社会福利院新院的选址、规划和兴建工作。力争到20xx年,社会福利院达到省二级标准。

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供养标准达到乡镇上年人均收入的75%以上,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0%。做好散居五保户供养服务工作,包护率达100,有条件的敬老院向社会开放,逐步寄养社会老人。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区工作新机制。“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市区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社区建设以市、区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多元投入为主体的新体制。紧紧围绕《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的标准,加大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社区基础实施建设,确保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达到规定标准。推进“星级社区”创建,所有社区达到三星级标准,建成四星级社区12个。力争20xx年创建成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服务功能,加快服务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有一所老年康复中心医院或一所老年特护医院。

6、继续服务于军队和国防建设,建立以创建双拥模范城为载体、以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新机制。

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和双拥模范乡镇(街道)、单位活动。协助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进程,引导新型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拥军优属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继续深入开展“一助一”扶优志愿服务活动,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和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继续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完善“五位一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优抚对象优待金列入财政公共支出,实行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立功荣誉金、护理费“五金合一”,由银行代发。

继续加大安置改革力度,巩固改革成果,基本实现货币化安置,积极引导和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认真落实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各项优惠政策,切实维护退役士兵基本权益。加大军地两用人才和优秀士兵培养、使用力度。

7、依法加强村委会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在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的基础上,力争创建成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区。

8、依法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以行业协会为主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重点培育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的行业中介组织、社会公益和服务性民间组织。进一步探索行业协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整合现行行业协会,优先发展优势行业、新兴产业和WTO密切相关领域行业协会。根据××区资源特色和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情况,集中精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效益好、对经济有影响的农村经济协会。制定鼓励民间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民间组织年检标准和年检的新路子,建立民间组织管理信息化系统。

9、依法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抓好殡葬改革、婚姻登记和收养管理工作。一是深化殡葬改革。殡葬火化率保持100。进一步做好骨灰处理方式多样化、规范化工作,做好经营性公墓和安息堂的整顿和建设工作。二是依法进行婚姻登记。登记合格率达100%。加速婚姻登记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婚姻资料的微机化管理。三是加大《收养法》等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规范收养登记行为,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实现收养登记要件、材料出证、信息资料收集储存微机化管理。

10、大力发展民政经济,为民政事业发展广辟财源。“十一五”期间,全区福利企业新增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00人左右。福利生产稳中有进,产品销售累计额超过2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1.75亿元。

第二节 主要措施

1、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改革的观念、统筹的观念、经营的观念和法制的观念,统一广大民政干部的思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造强势民政,保障广大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提高人员素质。切实加强全区民政系统机构、组织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战斗集体。有计划组织民政干部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提高基层民政干部的综合素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和加强民政干部队伍。

2、加强民政事业理论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民政工作职能和地位作用显现,为民政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重视调查研究,加强理性思考,及时运用取得的理论成果指导各项工作,不断改进民政工作。加大民政工作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民政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和涌现出的先进集体、模范人物,扩大民政工作的社会影响,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民政、支持民政,形成民政工作社会化的崭新局面。

3、加大民政事业投入力度。根据救灾救济、社会救助、优抚安置、五保供养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经费保障。一是向上争取一点。采取多汇报、多协调的方法,争取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财政投入一点。积极寻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加强市、区两级财政对主城区民政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民政经费自然增长机制;三是社会捐助一点。加强社会捐赠、慈善工作,倡导社会互助,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福利事业,吸引外资兴办福利事业。四是单位自筹一点。引导社会福利单位积极发展三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运用现代化科技成果,提高民政事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内部监督审计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考评奖惩制度。大力推进民政科技进步,加强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大幅度增加技术投入,与民政各项事业发展同步,逐步形成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化、办公自动化。

“十一”期间,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工作举措,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行新的实践探索,进行新的理论提升,进行新的制度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把民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促进××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文章标题: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社区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状况,利用覆盖整个社区的信息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及社区发展的基础环节,是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有效手段。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位,更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本文出自网-]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届三中、四中、五中全精神,紧紧围绕市“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和《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社区管理为龙头、社区服务为重点,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加快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小区智能化和家庭信息化,促进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宗旨,坚持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执政为民、服务于民。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协作,努力实现各类传输网络、资源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作用,以区为中心,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同时,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4、注重实效,梯度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应用,突破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通过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与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连接市、区、街道、社区各个层次的社区信息系统,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社会公众服务信息化,培育“信息化亮点社区”,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1、建立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建立以宽带城域网为依托,政务网为枢纽,街道为主节点,形成横联政府业务部门,纵贯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实现信息交互的统一政务外网和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2、建立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由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电子化、网络化信息服务,交互中心、呼叫中心、互联网网站(简称“一库两化三平台”)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构成。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建成后,将不断适应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及部门业务和街道、社区工作的信息需求。

3、建立社区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区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面向基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网络,着重发展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街道办事处普及OA应用,街道、社区安装社区管理软件并联网使用,面向居民的公共事务管理50以上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为辖区单位和居民提供的服务有50以上实现电子化、网络化;街道建立网页,50以上的社区建立电子阅览室。

4、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将社区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和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并落实相应的机构进行组织实施;组织分工明确,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获得信息化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街道拥有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专业人员。

5、建立社区信息化运行服务体系。实现运行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街道、社区业务流程和服务的优化。围绕业务工作需要和为民服务实际,分别制定相应的制度及规范,指导并保证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开展;结合信息化特点,在信息资源、服务流程等方面,整合和优化各级政府部门面向社区的工作业务。建立市、区、街、社四级社区工作的业务信息数据指标体系和信息交换流程共享体系,并整合完善与之配套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安排

根据目前我们的财力物力及街道、社区的具体实际,我们把社区建设信息化系统工程分为三步来实现:

第一步初步建网


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第2页

制一个可以基本满足目前社区民政工作要求的软件,根据实际财力许可建立至少可运行该软件的各级计算机中心(有条件的单位争取一步到位),通过电话网加部分专线的方式来组建网络;建立社区服务内部管理网络系统,提高社区服务工作的效率与透明度。这样,可以逐步将各种资料电子文档化,完善本地化工作处理与查询,通过非实时网络使社区基层民政工作实现网络化。

第二步完善内网建设

完善系统软件功能,增加OA功能;按系统设计要求完善系统硬件建设;将各种文档资料收集齐全,并形成数据库管理;购买必要的系统软件与数据库软件;在各个服务点设立触摸屏,便于居民自己查询;与各相关部门实现网络连接与数据实时交换;实现社区服务申请管理的电脑化处理;从而使社区的大部分工作与数据处理都能在网上进行,通过专线连接,实现全局性的实时数据资料处理查询。

第三步完善系统整体建设

配置必要的软硬件,建立完善的防病毒与入侵检测机制;通过与呼叫中心等便民利民系统、基层民政业务网、因特网、政府办公OA网的连接,可以实现以下功能:将此软件的应用推广到街道、社区;居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享受服务;形成完善的社区信息收集管理及工作处理体系;最终达到提升社区工作的品位,方便为民的实时网络化服务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县商务局招商引资十三五专项规划


县商务局招商引资十三五专项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县始终把招商引资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全县招商引资和商贸流通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招商引资卓有成效。一是引资总量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216个,引进合同资金540.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39.84亿元。引进的重大项目个数、合同资金、实际到位资金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03倍、2.7倍、2.67倍。实际到位外资总金额8824.2万美元,是“十一五”总量的3倍。我县招商引资工作连续5年荣获**市先进单位。二是招商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组织各类大型招商推介活动10余次;参加省市重大经贸活动15余次;小分队外出招商20余次;通过招商推介,进一步宣传**,提高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招商推介,外商投资不断增加,并成功签约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有的在建,有的已经建成发挥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三是招大引强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先后成功引进中国医药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等5家央企,引进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四是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规范简化了办证程序,进一步加强了政务中心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实行“两个授权”,即政府对中心充分授权、窗口单位对窗口人员充分授权,使项目审批真正实现“进一家门办成,盖一个章办好,依规定收费,按时限办结”。县领导亲自对重大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真正形成了“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揽子负责”的工作机制。

2、商贸流通业迅猛发展。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一五”期间的80亿元增加到“十二五”的142.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8倍,年均增长15.5%。二是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全县各类大中小型交易市场由“十一五”的78个增加至88个,年成交金额由“十一五”的69.7亿元,增加到82.5亿元,年均增长8.8%;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2个、乡镇商贸中心2个、农家店503个,乡镇覆盖率100%;家电、摩托车下乡备案销售网点223个,销售家电、摩托车下乡产品29.74万件,销售金额7.42亿元,获取补贴资金9692万元。改造农贸市场7个,改造摊位1200个。全县各类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店等社区商业服务业及水果零售、饮食、娱乐休闲等其他服务行业遍布城区各个角落。我县城区市场、商超及各类社区服务等传统商贸流通业总营业面积达50万㎡,城区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达2.8万余人,40平方米以上营业面积的门面、商铺达8000余间,日累计交易人流量约10万人次。三是新的流通业不断涌现。近年来,**县将原新街、老街改造建成长1384米,商业门面344个的**商业步行街,共汇集了160多个国际国内品牌。苏宁电器、麦当劳、德克士、七天连锁等商业连锁业巨头已纷纷抢滩**,生意火爆。百山木桶、**金银花、宝庆龙牙百合等电子商务网上购销业务迅猛发展。申通、圆通、韵达等知名快递物流纷纷进驻**市场,我县商贸流通业竞争态势趋向白热化。四是餐饮住宿服务业不断扩容提质。随着我县工业、旅游业的发展,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洽谈的消费群体日益增多,以友谊宾馆、恒丰假日酒店、阳光大酒店等为代表的一批星级、准星级大酒店、餐饮、茶吧、足浴、休闲等服务业,上档次、上规模、有品位,获得了外商的一致好评,恒丰假日酒店、五星级友谊国际大酒店正在向名店、品牌店发展。

3.对外贸易持稳发展。一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倍增。“十二五”期间,共完成进出口总额6519万美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1倍。其中,进口完成1723万美元,出口完成4796万美元,进口、出口分别是十一五的2.6倍、5.1倍。20xx年,**日报头版头条和**日报市州新闻头条,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外贸倍增”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结合我县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大力培育外贸进出口经营企业,我县具有自营外贸进出口权证的企业,到20xx年底增加至16家。共引进**鞋类加工、新源发制品、视维特电子、**工艺品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企业,年产值突破了10亿元。20xx年,我县被省商务厅评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先进单位,是全市唯一的一家获奖单位。三是大力改进工作方法,为企业服好务。县商务局面对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的局面,采取主动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进出口方面碰到的问题。每年举办全县外贸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操作培训班,邀请海关、商检、银行、税务等部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讲课。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不是意味着减速,而是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加快释放。这些对商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

三、“十三五”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工作思路、行动计划

(一)“十三五”主要目标

1、国内商贸流通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xx年70.24亿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124.4亿元,规划期内年均增长10%以上。

2、外贸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在20xx年的4418万美元的基础上,2020年达到7826万美元,年均增长10%。

3、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利用外资在20xx年的2260万美元的基础上,2020年达到4000万美元,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内资在20xx年83.5亿元的基础上,2020年力争突破190亿元人民币,年平均递增15%。

4、农村市场网络建设明显加强。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网络体系,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一村一店”建设试点。打造山界**乡“三辣”市场、清真食品市场、**乡百合大市场、**乡玉竹、苡米市场为重点的特色专业市场10个,推进以乡镇为主的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项目10个。

(二)重点任务

1、发展现代流通业,努力提高我县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在规范好县城现有超市等商业零售网点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步步高购物广场、步步昇乐佳百货购物中心为重点的综合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服务品质,努力建成技术水平高、购物环境优、服务水平好的标准化、现代化购物休闲场所。

二是利用三年时间,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3000万元,在临近县城城区的**境内新建一个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设置有各类产品专区的交易大厅、冷库及仓储、检验检测中心、安控中心、结算管理中心及信息中心,有停车场、变配电及水泵房、废弃物及污水处理中心的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三是引进****实业控股集团独资投资超过20亿元,在县城东打造一座规划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集家具、家电、五金、建材、副食、小商品等批零兼售的综合大市场。

2、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质量,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

一是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引资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搞好产业对接;二是推介优势资源、着力重点项目,努力引进一批外资企业和500强企业落户**,打造企业航母,建立新的产业链条。

3、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提高我县经济的外向度。

在“十三五”期间,要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出口,扩展我县经济的外向度,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出口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办事效率。协调**鞋类加工、新源发制品、视维特电子、**工艺品等企业,引进外资,多出口创汇,力争在数量和类别上有较大的突破。在巩固扩大传统出口产品的同时,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对有出口潜力的富硒大米、富硒玉竹片、猕猴桃和红薯、马铃薯、高山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做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出口优势,使我县进出口贸易工作开创一个崭新的历史局面。

(三)“十三五”主要工作思路和行动计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继续加大市场体系建设,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科学规划和调整商业网点格局。以一个县级商业中心带为主线,围绕该中心带规划建立6个区域商圈。即1个中心带(以桃洪中路为县级商业中心带)和6个商圈(以城东综合大市场为中心的城东商业圈、以建材市场为中心的建材商业圈、以城南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城南商业圈、以城东南工业园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商业圈、以汽车总站为中心的城西商业圈、以火车站为中心的火车站新区商业圈)的“以一带六”的大格局,形成资源共享、特色互补且与本地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商业圈,再补充以社区(居住区)商业、专业(特色)街(区)等,全面构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且富有层次性与立体感的商业文化网络。

二是拓展完善市场功能。改善市场环境,提升市场品位,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市场功能的提升与改造;推动和鼓励现有专业市场的调整、改造,提高商品档次和服务质量,采用“拓展提质”的方法,结合**产业特点,培育一大批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的基地型、区域型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对现有布局重复的专业市场坚持“在发展中整合,在整合中发展”的原则,通过整合发展、调整布局,提升市场品位。

三是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新型商贸流通体系。对县城区还未改造的老旧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标准化改造,鼓励乡镇以招商引资方式,一边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一边重点改扩建功能齐全的农副产品、日融百货于一体的综合交易市场,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个乡镇建设1个以上标准化农贸市场。

2.夯实外贸促进平台,扩大进出口总量。

一是完善出口体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我县现有的各类出口创新基地和开发园区,重点打造中药材、农副产品、建材等产业出口基地。充分发挥其集群优势及效应,突出科技兴贸战略在全县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进一步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加方便优惠的通关服务,推进外贸物流现代化,提升本地区外贸发展水平。用好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高效低成本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活动;建立和完善出口企业融资和担保体系,用好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多方位促进对外贸易。

二是加强政策服务。健全涉外联动机制,协调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国税等涉外职能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加工贸易实际问题。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3.突出招商引资重点,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一是坚持“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强化园区引导和考核,实行功能分工,以产业招商、以特色招商,围绕龙头企业和高关联度的项目,作好跟踪服务和引进工作,形成特色产业群。

二是以改善投资软环境为重点,强化亲商理念,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刀阔斧地压缩审批事项,切实加快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督转变,严格控制审批时间,努力使行政审批工作实现项目最少、环节最简、效率最高的目标。

三是加快实施招商“走出去”战略。加快招商网络建设,扩大信息渠道,探索实施招商新的绩效激励机制,多方式、多形式的扩大招商影响力。

四是充分发挥招商代理的作用,全面实施项目代理制,接受投资者委托,为投资者开展咨询和一条龙的代办服务,开设VIp绿色通道,统筹协调各局委办的关系,使我县招商环境切实改善。

4.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筑现代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储备制度,以组建的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社为基础,以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和区域性乡镇农资配送站为重点,逐步建成上联厂家或大型供货商、下联农资终端网点,集采购、物流、配送、零售和科技服务为一体,覆盖全县农村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

二是建设农副产品购销网络。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领办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标准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副产品订单直供,延伸农副产品购销网络。

三是建设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络。以日用消费品专业公司、商场(超市)为骨干,以品牌经营为核心,运用兼并、重组、联合、合作、开放办社等形式,整合各类社会网络资源,组建龙头企业和超市,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构建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络。

四是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建设县再生资源公司。引进生产企业进场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集回收、加工、综合利用处理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体系。

五是建设电子商务网络。采取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电脑与手机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新模式。按照商品贸易中心、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业务代办中心“四个中心”理念,将网上购销加盟店打造成为真正有效服务“三农”的农村综合服务社。

市人才发展规划


市人才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市20xx-20xx年人才发展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对象是在职在岗的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范围包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党政群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村。
[本文出自网-]

第一章人才资源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全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逐步提高,人才作用较好发挥,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成效

(一)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截止20xx年底,全市人才总量19.67万人,其中妇女人才5.98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30.4;市属人才总量13.78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70。

1、党政人才队伍。全市党政人才2.4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2.2。其中女性党政人才0.55万人;市属党政人才1.99万人,占市属人才总量的14.44,与1995年相比,减少3360人。

2、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全市经营管理人才2.25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1.44。其中女性经营管理人才0.64万人;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的经营管理人才1.65万人,占全市经营管理人才的73.33;各类事业单位管理人才0.6万人,占26.67。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11.9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0.5。其中女性专业技术人才4.73万人;市属专业技术人才8.35万人(事业单位6.75万人,企业单位1.6万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70.17。

4、高技能人才队伍。全市高技能人才2.51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2.76。其中,市属高技能人才1.2万人(党政机关0.1万人,事业单位0.56万人,企业单位0.54万人),占全市高技能人才的47.81。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全市乡镇以上机关命名的乡土拔尖人才0.61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3.1。其中女性乡土拔尖人才0.06万人.

(二)人才队伍结构逐步改善

1、年龄结构。中青年人才成为人才队伍的主体。35岁以下人才8万人,占人才总量的40.67;36岁-45岁人才6.6万人,占33.55;46岁-59岁人才4.9万人,占24.91。45岁以下人才所占比例达到74.22。

2、学历结构。硕士以上研究生1452人,占人才总量的0.74;大学本科3.7万人,占18.81;大学专科6.7万人,占34.06。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才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37.81提高到53.61。

3、职称结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高级技师)的人才1万人,占人才总量的5.08;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含技师)的人才5.9万人,占30;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含高级工)的人才5.8万人,占29.49。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26提高到35。

(三)人才资源配置渐趋合理

1、人才产业分布。一、二、三产业GDp比重为13:56:31,人才的分布比例为8:44:48,人才在三大产业间分布状况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基本一致。

2、人才区域分布。城区人才(不含夷陵区)9.4万人,占人才总量的47.79,城区人才资源比较优势明显,县市人才队伍逐步增加。 

3、人才所有制分布。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略有增长,占人才总量的74.2,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数量呈上升趋势,达到10.55。

(四)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

1、人才工作力度加大。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确立了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2、人才政策体系正在形成。结合**实际情况,围绕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激励、保障等环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壮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了政策保障。

3、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创新。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及保障等机制,倾力打造人才创业、立业、兴业的平台,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4、人才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门类较全、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人才队伍,人才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人才资源开发的

市人才发展规划第2页

主要差距

(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总量仅占全市总人口的4.73,其增长以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开发为主,人才引进在人才增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二)人才分布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全市人才总量19.67万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1.15万人,占总量的56.69,企业单位和农村人才8.52万人,占43.31。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集中,企业和农村等生产一线人才缺乏,特别是市属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仅1.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8.13。城区人才相对充足,山区县人才数量不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重小,复合型人才、新兴产业人才、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人才以及高层次人才缺乏。

(三)人才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使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还缺乏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人才评价标准、手段和方法还不够科学,分配尚未拉开差距,高层次人才收入偏低,人才人事政策还不够配套,人才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第二章总体目标与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人才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总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根据**市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确定人才开发的重点和目标,把人才资源开发与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人才队伍的规模、素质、结构和布局,与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人才开发区域一体化原则。打破区域、城乡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的统筹规划、综合利用、科学开发和合理流动,在人才政策、表彰奖励和人才项目经费资助、人才培训、人才信息资源运用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经济组织、不同产业结构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

(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原则。加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形成党政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的格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分类指导,结合我市实际,重点抓好中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人才群体,带动整个人才队伍的发展,增强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和实力。

(四)市场化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整合人才市场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人才流向与流量,实现人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三、总体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适度扩大规模,重点优化结构,全面提高素质,改善人才环境,深化存量开发,激发人才活力,努力把**建设成为鄂西地区的人才高地,成为最适宜人才创业的城市,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人才总量目标。保持人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到20xx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3万人(妇女人才10.36万人,占31.4),占全市总人口的7.79。其中,党政人才2.4万人,经营管理人才3.1万,专业技术人才17.7万,高技能人才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8万人。市属人才总量达到23.1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70。

(二)人才布局目标。适应我市产业发展要求,实现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到20xx年,全市区域内一、二、三产业人才分别达到1.98万人、16.5万人、14.52万人(其中市属一、二、三产业人才分别达到1.39万人、11.56万人、10.16万人),三大产业人才比例调整为6:50:44。

(三)人才结构目标。到20xx年,全市区域内高级职称(含高级技师)人才达到1.9万人,中级职称(含技师)人才11.4万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才比例达到40.3。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达到0.87万人,大学本科学历人才达到7.5万人,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到200人左右,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所占比例由20xx年的19.55提高到25.37。

(四)人才效益目标。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益。到20xx年,每百万GDp使用人才数为3.3人,比20xx年下降0.7人。

四、发展重点

根据**市新世纪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要求,分别实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555人才工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从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出发,突出发展重点。

(一)进一步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实施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培养工程,加强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非中共产党员人才。加快妇女人才的培养步伐,按照**市妇女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各级党政群领导班子中,逐步提高妇女干部的配备比例。到20xx年,县市区、市直单位党政群机关领导班子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0,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0。

(二)积极增加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队伍总量。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兴市的发展目标,积极培养和引进我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学科、新兴产业、规模企业等所需的水电、化工、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医药、机械等专业中高级人才,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人才队伍。通过加强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实力。

(三)努力提升旅游人才队伍素质。旅游产业是我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要大力培育和聚集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对现有旅游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重点选拔、培养和引进旅游项目的经营策划人才、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人才和旅游服务复合型人才。

(四)逐步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在制造业、水电、化工、服务业及其它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行业中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培养和吸纳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到20xx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达到2.1万人。

(五)着力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效应。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示范作用。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断扩大农村实用人才规模,提高他们掌握、推广和应用农业实用新型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开发工程”,以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为重要条件,选拔、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植能手、农民企业家、农村经纪人,形成省、市、县、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实用人才队伍。到20xx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达到3.8万人以上,其中市级以上乡土拔尖人才达到500人。


第三章政策措施与工作机制

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政府人事部门继续教育基地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辟国(境)内外培训渠道。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用5年时间把现有党政人才普遍轮训一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5年进行三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每年选拔20xx名以上优秀年轻党政人才到省、市、县三级党校进行培训;每年选拔30-50名优秀年轻党政人才到国内外高校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核心课程;每年选派20名优秀年轻党政人才到上级机关、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要有计划地选拔和跟踪培养一批市级、县级副职后备干部及县级党政正职后备干部。每年从应届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50名左右到基层锻炼,储备充足的党政后备人才资源。

(二)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实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政府培养人才的导向作用,采用政府指导性培养和单位内部按需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外培养相结合,学历培训和专业进修相结合等形式,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举办EMBA总裁研修班、“初、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班、“企业家论坛”等多种形式,培养1000名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综合管理技能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培养一大批在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拥有实际管理操作技能的初、中级职业经理人。

(三)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步伐,实施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为重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大力开发、整合和充分利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等现有继续教育资源,建立继续教育基地网络体系,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公共培训学习活动和学术论坛活动,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国内外培训或进修,每人每年平均参加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每年接受继续教育面不低于50。将继续教育的学时和效果,与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和专业技术职务续聘相结合,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依托各类技术开发中心、科研单位、博士后工作站、专家产业基地以及重点项目、重点课题培养高层次人才。根据高层次人才承担的项目或课题,用“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择优资助30名左右,以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家后备人选的培养,壮大专家队伍。启动“紧缺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我市人才发展重点,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赴国内外进行中短期培训。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中青年高级专家。

(四)以提高岗位技能操作水平为核心,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为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培训提供载体。加大办学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应足额将地方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改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条件。

运用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机制、岗位技能工资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推动企业将技能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紧密联系。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等活动,培育技能领头人。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培训,促进岗位成才。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培养一大批各类高技能人才。

(五)以提高示范带动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针对农村人才短缺的现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批农村优秀青年参加多种方式培训。充分发挥现有的农、林院校,农业、林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类培训、教育基地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不同专业的培训或短训;重点选送一批后备骨干到各类农业大中专学校进行脱产委培,培养1000名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行业、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各类实用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争取在20xx年前,使全市每村平均拥有1名大学生。以农业实用技能为重点,开展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农民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经纪人,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引才机制,广泛吸纳人才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引进我市发展高新技术、重点工程、重点学科、新兴产业、规模企业等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招硕引博和万名引才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储备机制。企事业单位可设立首席专家、首席教授、首席技能大师等特殊岗位,引进各类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有专门特长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20xx年前,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万名。

(二)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才机制。实行柔性引才,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形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人才租赁、在国(境)内外人才密集地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实行项目引才,根据项目特点、规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人才。以大中型企业为载体,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构筑人才小高地,广泛网络聚集人才。引导和鼓励中省在宜单位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有偿服务。

(三)优化服务,开辟引才“绿色通道”。取消人才流动中的区域、部门、单位、身份和所有制等限制,疏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流动渠道,实行“零门槛”引才。建立限时办理和服务承诺制度,为各类人才落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于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其他有实用专长的人才,引进到机关、事业单位的,经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同意,允许先突破编制限额,然后逐步调整到位。对本人不愿转移户口和行政关系的市外人才和暂不定居的海外人才,发给《特聘工作证》,享受我市居民同等待遇,来去自由。对引进人才的父母、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简化引才手续,对未就业的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可以实行先落户后就业。建立人才流动预警机制,对重点人才、单位核心机密人才实施有效保护。

(四)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按照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大力培育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实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相互联网贯通,形成开放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大以湖北三峡人才市场为主导,辐射湖北西部区域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实现区域人才市场联网运作、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以三峡人力资源网为基础,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构建联通国内外人才信息网络的**人才信息平台,提高人才流动效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消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障碍,促使市场两大主体到位。推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手段的创新,营造诚信为本的市场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人才市场监管机构,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人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深化人才评价与用人制度改革

(一)建立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社会评价组织建设,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和人事考试评价院,完善职称评价组织。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采用现代人才评价技术,努力提高各类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

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经常性考察和任期考核,尤其注重对重大事件、关键时刻表现情况的考察,把考察结果作为任用、奖惩等的重要依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积极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评价工作,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提高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考评结合的职称评审办法,逐步推进职称评审的社会化。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受评审条件限制,实行特别评审。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高技能人才重在同行认可,逐步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农村实用人才重在市场和群众认可,按照农村实用人才的不同类别、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制定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法。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1、深化机关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探索实施差额推荐、考察、酝酿、票决的选任制度。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大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力度,逐步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对于工作需要而又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破格或越级提拔,开辟优秀人才成长的“快车道”。选择部分职位,积极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和聘任制的试点工作。依法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凡进必考”,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和调任制度,完善以突出绩效为核心的考核办法。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和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建立正常的流动、退出和淘汰机制,增强党政人才队伍活力。

稳步推进政府雇员制。根据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府部门实际工作的需要,对部分专业性较强、层次要求高的职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专门人才,特聘为政府雇员,对特聘雇员采取合同形式进行管理,根据职位类别和层次确定相关待遇。

2、深化企业选人用人制度改革。按照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的建设目标,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职务终身制,改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方式,推行企业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出资人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聘经营管理者和管理者行使用人权的现代企业用人制度。

3、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全市事业单位建立分类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大力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逐步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大力引入竞争机制,采取聘任、选任、委任等多种形式选拔任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推进领导干部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保证新进人员质量,优化队伍素质;加快人才服务社会化进程,实现新进人员人事代理向全员人事代理的转变;紧密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岗位设置、合同管理、聘期考核、人员分流、争议仲裁等相关政策,实现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通过全方位改革,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潜能

(一)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类型和特点,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造。

强化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基本工资制度,按岗位定酬、按业绩定酬,将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拉开收入分配差距。鼓励设立特聘岗位,收入分配向特聘岗位倾斜。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通过技术作价入股、人才资本入股等方式,促进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管理、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单位收益分配。用人单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可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单位转化职务科技成果、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应从净收入中分别按不低于25或35比例提取奖金,一次性奖给科技成果拥有者或转化实施者。在企事业单位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试行年薪制,大力推行岗位绩效工资、结构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职务工资等多元化分配形式。探索对党政机关的特殊专门人才实行特殊的职称、工资、津贴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国家调控下的地区津贴制度,把住房补贴、通讯补贴、交通补贴、地方性补贴等纳入工资收入,保持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

(二)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制定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办法,规范奖励名称、评选条件和选拔程序。设立**市有突出贡献人才、模范公务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优秀农村人才等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坚持物质激励、成就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三)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

五、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人才服务质量

要通过不断地发展事业,增强人才的感召力,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增强人才的吸引力,通过优化人才服务,增强人才的凝聚力。

(一)搭建广阔的创业平台。紧紧抓住最佳发展机遇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特别是要通过加快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创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链和企业族群,并以此为载体和平台,吸引、聚集、培育人才,形成水电、化工、旅游、食品、建材、生物工程等主导产业人才群体,真正实现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联动、同步推进。

(二)构筑配套适用的政策法规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工作的三个关键环节,根据五支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六大人才政策法规体系。重点研究、制定以下政策法规:深化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办法,各类人才继续教育管理办法,人才柔性流动办法,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党政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高层次人才工程实施意见,机关事业单位雇员制管理办法,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办法,人才市场管理实施细则,重点人才保护办法等。加大政策落实和执法检查力度,为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资体系。各级政府要设立人才资源开发资金,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资助、奖励等工作。**市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达到500万元,并随着经济增长水平逐年递增。各类企事业单位应加大人才开发资金投入,改变投入偏低的状况。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为人才资源开发捐赠资金,数额大的可设立专项资金,以捐资单位或者个人冠名。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活动,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优势作用,大力宣传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意义,宣传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宣传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和人人争相成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建立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服务网络。**市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人才工作及时跟进服务。针对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服务的薄弱环节,要成立相应的服务组织,建立服务网络,开辟人才人事公共服务的绿色通道,在制定人才政策、提供人才服务、运用人才公共资源等方面统筹考虑,平等对待,改善创业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章组织保障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组)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督促检查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并定期进行考核,对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加强沟通,建立人才联系制度。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对各类优秀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有特殊专长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专家制度,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他们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尽心尽力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建立分类分级咨询、重大决策咨询、定期咨询相结合的专家咨询制度,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四、各司其职,狠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宏观指导,搞好任务分解和督促检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实现全市人才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和目标。


《市20xx-20xx年人才发展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市20xx-20xx年人才发展规划。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市体育发展专项规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妇科发展规划演讲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