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开展区域活动的心得体会 > 导航 > 干部开展“走帮服”活动的心得

开展区域活动的心得体会

干部开展“走帮服”活动的心得。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干部开展“走帮服”活动的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干部开展“走帮服”活动的心得》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根据省市县委统一部署及我镇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的安排,我和xx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在xx村的x组,xx组开展走帮服活动,重点了解农情民意情况,帮助排忧解难。深入农户的家中,走在田间地头,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家生活的不容易,感受到了农民的勤恳朴实。走帮服活动不能只是走访、了解,更重要的是提供帮助,解决。为了不让村民感觉是形式主义,出现一次两次就再也见不到了,也为了取的村民的信任支持,真正的心与心相连。我们制作并发送了走帮服卡,上面记载了工作职务,姓名,电话,以便村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在走帮服过程中倾听群众的呼声,收集社情民意。每走一户,我们都能够认真倾听,认真写好民情记录,并且及时梳理反馈问题,寻找对策,帮助解决。在x组x方向的一个路口,垃圾任意堆放,附近村民反映垃圾清理不及时,并且没有垃圾箱等放置设施,破坏环境,影响美观。我们将这个问题反馈给村委会请保洁员及时清理并设置垃圾箱,为村民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我们会继续提高思想认识,并将重点落到梳理问题,推动解决上来。
此次走帮服活动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党员干部任重道远,农村生活天天在变化,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关注并与村民紧密联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与广大农民群众融合在一起,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做事情,才能赢得信任、理解和支持,真正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走帮服”心得领会及感受


走帮服心得体会及感受

走帮服活动是为了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发展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活动。它旨在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那么街道作为一线政府机构,在下属一线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可以从舆论宣传、深入邻里、矛盾化解、实地调研、长效推进几个方面多措并举,切实有效开展走帮服活动。

回顾今年我们街道走帮服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一强化督导抓落实。做到走访勤、问题清、宣传广、组织强。精细到户头,立足严实真走真访。精准到节点,聚焦问题办结落实。精益到心坎,帮扶实效群众评议。二全力打造走帮服品牌效应。与建言献策相结合,打造同心聚力品牌。定期邀请街道各阶层人士参加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通报情况。三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打造同心服务品牌。联合组建同心服务团开展活动,联络感情,加深群众对走帮服的认识。四与社会组织相结合,打造同心助学品牌。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力量,打造一系列帮扶助学活动,让更多的人踊跃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五与思想建设相结合,打造同心共识品牌。在街道辖区中深入开展四学四比活动让走帮服活动深入人心。

街道走帮服活动一直在路上,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还有更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具体分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舆论宣传方面。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介的作用。传统媒体,例如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我们可以多推一些走访心得、活动体会等,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加入到走帮服活动的个的队伍中来。新媒体上,例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可以多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影响,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二、深入邻里方面。我们可以让领导干部通过定点街坊、重点约访的方式,着力化解信积案,引导群众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除了居民的走访,针对企业的发展,我们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以外,还可以配合条线深入生产车间,企业一线。领导干部实地调查、倾听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长效推进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每月的定点周末成立机关干部志愿服务日,长期推行走帮服活动,让每一个机关干部都有主人翁意识,急群众之所急。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将开展红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让每个干部端正思想,真正走到一线基层。健全基础台账,做好记录。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走帮服活动的一点感想和建议,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走帮服”心得体会及感受


走帮服心得体会及感受

走帮服活动是为了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发展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活动。它旨在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那么街道作为一线政府机构,在下属一线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可以从舆论宣传、深入邻里、矛盾化解、实地调研、长效推进几个方面多措并举,切实有效开展走帮服活动。

回顾今年我们街道走帮服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一强化督导抓落实。做到走访勤、问题清、宣传广、组织强。精细到户头,立足严实真走真访。精准到节点,聚焦问题办结落实。精益到心坎,帮扶实效群众评议。二全力打造走帮服品牌效应。与建言献策相结合,打造同心聚力品牌。定期邀请街道各阶层人士参加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通报情况。三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打造同心服务品牌。联合组建同心服务团开展活动,联络感情,加深群众对走帮服的认识。四与社会组织相结合,打造同心助学品牌。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力量,打造一系列帮扶助学活动,让更多的人踊跃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五与思想建设相结合,打造同心共识品牌。在街道辖区中深入开展四学四比活动让走帮服活动深入人心。

街道走帮服活动一直在路上,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还有更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具体分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舆论宣传方面。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介的作用。传统媒体,例如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我们可以多推一些走访心得、活动体会等,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加入到走帮服活动的个的队伍中来。新媒体上,例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可以多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影响,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二、深入邻里方面。我们可以让领导干部通过定点街坊、重点约访的方式,着力化解信积案,引导群众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除了居民的走访,针对企业的发展,我们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以外,还可以配合条线深入生产车间,企业一线。领导干部实地调查、倾听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长效推进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每月的定点周末成立机关干部志愿服务日,长期推行走帮服活动,让每一个机关干部都有主人翁意识,急群众之所急。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将开展红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让每个干部端正思想,真正走到一线基层。健全基础台账,做好记录。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走帮服活动的一点感想和建议,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延伸阅读:

走帮服心得体会

根据全县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12.4 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工作报告及汇报)活动要求,我镇已经全面开展走帮服活动。为推进这项工作走向深入、抓出成效,我镇全体全体机关干部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包括我们这些面向基层服务的大学生村官。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担任雅周镇的走帮服专职联络员而且参加我镇庞庄村的走访。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参加走帮服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的家在海安镇,对于农村的了解,也是仅仅在不满一年的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才有的。根据这段时间在庞庄村的走访,我与农村更为亲近了。农村里有亲切的老人,勤劳的妇女,天真的孩童。大部门的农户家庭过的都是幸福美满的,他们发扬了海安人民的淳朴,真正体现了新时代的小康精神。

我所走访的庞庄村是雅周镇农户最多的村,一共x组,x户,x人。我和县事务局的孙爱君分在一组,共同走访的是32组、36组和38组,一共113户。这里的农户有富有,有贫穷,面临了多方面问题。我们每到一户,都会走进去看一看,与户主聊一聊,问问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对平时政府的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总体上说,我所走访的农户基本生活是幸福的

每次走访结束,我们都会遇到些典型事例,我都会想想自己的工作方法还有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庞庄村32组周仕荣的儿子周斌从小身患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虽然家中生活条件还算可以,但是常年的病痛让这个仅有27岁的小伙陷入困境。在我们的细心询问下,他希望拥有一辆残疾车,减轻家里带他出行的困难。

2、庞庄村36组需修建道路,目前道路不通畅,村民出行不便,帮服小组成员已向村委会反映情况,庞庄村村委会承诺帮助36组尽快开展道路修建,方便农民出行。

3、庞庄村38组卢伯稳身体欠佳,没有退休金,妻子是四川人,由于妻子是外地人,常年在雅周在生活没能有身份证以及户口,希望派出所尽快帮他们解决身份证和户口的问题。

几天走访下来,我的感受颇多,这是一次脚踏实地的群众路线,我觉得群众说的都应该牢记在心,及时帮助解决反映的问题。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真走真帮真服务,我们的工作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把好事做好了,拉近我们与群众的距离,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的思考和决策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聚人气,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党员。

阅读拓展:

走帮服活动心得体会

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走向实践的学习中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走帮服活动,标志着新闻战线加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近年来,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到大规模多层次的国情调研,从田间地头的采访报道到扎实深入的基层考察,深入实际的新闻实践折射新闻工作者的新状态、新面貌,反映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进展、新水平,更启示我们:深入基层实践、转变作风文风,新闻工作才能不断回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群众的新期待。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深入基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胸襟,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转变作风,才能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改进文风,才能让新闻生动鲜活、群众喜闻乐见,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作风漂浮、文风呆板,只会离生活、离实际、离群众越来越远,不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更得不到群众的喜爱、信任和支持。

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有效载体、根本途径。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后,有记者感叹: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听到百姓的心里话。真正俯下身,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也只有真正弯下腰,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闻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任务越来越重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之下,要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愿,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博学深思的理论修养,更要有行万里路、访百家人的实践能力。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工作条件大为改善、采访手段更为先进,更不能忘记深入群众接地气的传统,不能丢掉走进基层抓活鱼的做法。

走帮服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问题。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新闻宣传就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在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全面贯彻群众路线,才能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公信力。

火热的实践召唤着我们,伟大的时代期待着我们。以走帮服活动为平台,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能够抓住改革建设的关节点,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以卓有成效的新闻宣传工作,汇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县委开展“包联帮促”活动体会


依照县委“包联帮促”活动的整体要求,我深进到联户群众中认真展开了联户走访听民声活动,在与老百姓的推心置腹的交换谈心拉家常中,我真实地感遭到干部只有走进群众当中,真心与群众交朋友,学会与群众交朋友,才能得到群众的欢迎、信任和理解。体会与感想以下:

一、走进之困惑

虽然一直要求干部要转变作风,深进群众,但随着交通、通讯愈来愈便利,反而交换与走进却愈来愈少,究其缘由大约以下:

一是担心无事反找事。怕群众提出辣手的题目,特别是怕听到和聊到一些陈年往事或扯皮难解的往事,既没得耐心,也担心没得适合的政策解释或不能妥善解决,惹出麻烦。怕群众提出的题目办不到,进而失信于群众,怕群众以为干部没得能力,没水平,办不了事还假惺惺关心之态,问这问那。

二是怕辛劳怕跑路。对群众收钱下任务愈来愈少了,干部们总抱着“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思想,以为群众不需要干部有事没事上门跑,以为群众没事找没必要跑一趟或怕给群众添麻烦,总不想主动上门与群众说说话,拉家常,即便有工作任务也是以电话捎信为手段,怕吃苦,怕走路,怕麻烦,怕受累,特别怕到山高偏僻不通路的群众中往,愈来愈懒,愈来愈冷淡。

三是就事论事,图简单图方便,电话能沟通的事简单以电话交换办理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办事效力上往了,但与上门和群众咸淡交杂、五味杂陈的沟通来讲,群众的情感亲近度却下来了。干部没有把工作真正当做为人民服务,从而丢失了为人民服务的情感基础,成为无感情的空洞工作。

二、走进之需要

一是群众需要干部走进群众,只有走进群众,群众才能有组织回属感和主人翁感。我在走访调研中,有几户群众就说“干部要是常常这样到群众家里坐坐,群众还是很喜欢的,说明有人关心和管他们的事,也愿意说真心话,反映真题目,也能公心肠提些想法建议,工作中自然带头执行政策和上面的要求”,说明群众是需要干部多上门的,其实不是干部们自以为的“怕给群众添麻烦”。干部主动上群众门,才能真正让群众感遭到更逼真的同等与尊重,群众在心理上能感遭到干部所代表的组织对其个体的尊重、在乎、重视和关注,这就是组织和社会给其内心建立的组织回属感和社会主体感,这类组织回属感让群众说真话道实情时会感到很踏实很信任很值得拖付,这就是干部代表组织放射出的核心凝聚力和吸引力,群众需要这类有处说、有人听、有依托、有人管的组织回属感和主人翁感,这才是真实的走群众线路。

二是干部需要走进群众,只有走进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理解支持,进步实际工作能力。只有真正走进群众,才能对群众家庭状态、思想状态、观念认知等有正确的掌控和理解,真正理解群众的急、盼、困、需,同时也能把现场听与现场看的实情结合起来,做到真正察民情,有针对性地讲授好具体政策,帮忙出些好主张,解决好现实困难,才能赢得群众的心理上理解和行动上的支持。只有把各种政策与个体群众的现实状态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贯彻,才能真正让最广大的群众感遭到党的政策的阳光雨露,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增加干部学习、领会、应用政策的工作能力。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只有扎根于群众的土壤,知识和能力才能发挥现实作用和推动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对政策执行和群众诉求有所体会,从中获益或探索创新。

三是基层工作需要走进群众,只有走进群众,才能开好局面,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在实际工作中,主动上群众门与被动上门或群众找上门相比,主动上门更有益于推开工作和化解矛盾。由于群众所处的角色位置不同,即便是一样的题目或诉求,其心理暗示和诉求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群众对上门干部怀着待客心态,首先态度是平和微笑的,对政策的理解与心理认可也轻易积极些,对待给予的帮扶也是发自内心感激的,表达诉求言语也是温顺绵软、表里如一、不绕弯子,即便诉求得不到立即解决,但取得了送上门的政策信息和法纪解释,心理释怀显得自然通畅多了;后者群众是带着题目的诉求者角色,其被动到镇的心理角色定位就是找事要求解决的,目的性极强,诉求态度也是冷漠坚固、前后攀比、纠缠计较的,即便也带着请求的语气,那是由于要干部办事行方便,但其内心也还是或多或少有着些许不情愿的情素的,若是专门跑一趟再一无所获,即便内心清楚明白是政策法纪原因,但其心理不满和抵牾也会潜躲于心,并愈来愈加深为不满或愤恨。干部只有带着感情,通过平常平凡的群众工作和主动刻意的接近走进群众,才能与群众建立熟悉相通的朴素情感,这类情感必定幻化为有效打开工作局面和化解工作困难赢得理解和主动的无形气力,就像“近水楼台”“人熟好说话”一样,能快速赢得信任并打开工作话题,这类信任就是干部在群众中的份量,也是干部推开工作的利器。后来从事双创工作曾在南安村的包村干部,在心得体会中写到“月亮湾的卫生一直很差,但由于大多住的南安村的群众,凭着与群众的熟知使得那里的卫生得到了一定好转,但这是缘于曾在南安村包村,而在其他地方没法复制”,这让我感到,为何在月亮湾能行,为何在其他地方不能复制,不正是说明在南安的工作中与群众交换多有感情吗,不正是说明由于有感情才能够让群众佩服和支持吗?仓上镇饮用水源地有一处农民旱厕,极为影响饮用水质,镇干部向其说明大局后同意先行撤除,待后再建。这让我想到若不是由于有深厚的群众感情和信任,群众同不同意尚不论,恐怕也得要求赔建厕所后才会撤除的,这不就是少走弯路,少费时间,少花钱财多办事的真实吗!

教师开展走比看活动心得体会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教师开展走比看活动心得体会》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2014年x月xx日、xx日两天时间,在进修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有幸来到xx小学校,在历时x天的参观学习中,实地参观了xx小充满特色的办学理念及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观看了校容校貌,又欣赏了第x小学及的特长展示,而且还听了x位老师精彩高效的课堂教学。虽然这次学习活动很快结束了,但所参观的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生风采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这次参观学习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重视校园文化,力求环境育人

一所有历史的学校,经过沉淀,必定会有自己的芬芳。一走进七小,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简约、大气。漫步在校园中,学校的所有场所,各个角落,每一扇墙壁都书香四溢,沁人心脾;清新的木质花坛,合理的校园规划,无不显示着学校领导管理的精心与严谨。他们的校园文化并不复杂,却独具匠心,每一层楼道都有不同的内容设计,每一堵墙都充满独特的艺术文化,彰显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这样不但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更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的育人理念,给我们所有参观学习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领学生全面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参观第七小学的师生技能展中,教师们的多才多艺让我们每一位与会人员都赞不绝口。在本次展示中,英语教师那流利标准的口语表达,美术教师那精彩的“沥粉画”,语文教师那动情的朗读,音乐教师那动听的歌声及优美的舞蹈,都独具魅力,让我们身临其境,大饱眼福。在所有的表演中,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几位教师设计的那幅“沥粉画”.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见过的最有特点的技能展示。几位教师在黑板上先用胶水涂抹,最初看不出是什么,但最后将白粉沫撒在图案上时,一个栩栩如生的雷锋头像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是精彩至极!而且同时还有一位教师的沙画表演也获得了所有教师的极大好评。看到每位教师这精彩的表演,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做为一名教师,真的应该是多才多艺,一专多能,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三、课堂设计科学,体现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学习活动中必须自主、合作、探究、体验,这一点在第七小学几位教师的课堂中体现得十分到位。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过多的多媒体辅助,没有过多的花样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在两节语文课中,教师总是能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探究,并让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一味的回答这样的现象。虽然教学形式看似普通,但每伴教师都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畅谈,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

总之,此次参观学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受了一次极好的教育,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作井底之蛙,在不断的学习中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博览全书,不断锤炼内功、丰富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真正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开展走比看活动心得体会》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果您喜欢,那就继续支持关注我们。

基层干部“走基层”活动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通过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并向身边的先进党员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的道理,在自身党性修养、作风形象转变以及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上也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一、加强自身修养,改变工作作风
党员干部走进基层,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开展工作,我们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二、学习先进典型,提高为民服务宗旨意识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对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学习,见贤思齐,对自身思想和行为切实查找差距和不足,自觉向先进看齐。
xx街道司法所所长李xx就是我身边的一方明镜。作为xx社区的驻村干部,李xx在一次常规的入户了解民情时,知道了居民xx家中7岁的独子在玩耍时被小区外公厕指示牌砸伤,因为医疗费用该由谁承担的问题,与物管、城管以及社区产生了矛盾。之后李xx就将xx家的事情记在了心上,尽心尽力地帮助xx协调解决,三番五次的到xx家、物管、城管以及社区,李xx不厌其烦地帮助xx进行协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协商后,最终达成了协议。在事情得到解决后,李xx在离开时还留下话说:“今后小孩如果有什么后遗症,我可以免费提供法律援助。”
在“走基层”活动中,通过向李xx这样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所谓“走基层”就是要为民解难题、办实事,要怀着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信念,进村进户,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聆听群众所想,解决群众所难。
三、深入基层走访,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走基层重点在这个“走”字上,走近群众身边,问需于民,解决好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的需要就是最大的工作,在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中,xx社区干部走访群众,放发意见征求表1000多份,群众普遍反映买菜难的问题,为此街道多方筹划建起了便民菜市,真真切切的解决了群众反映的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同时,我们通过建立健全深入基层走访巡访制度,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分类建立台账,明确重点,细化任务,落实责任,使工作更加制度化、管理更加规范化。
基层工作想要达到实效,关键在于要实实在在地沉下去,走进群众中,用心聆听群众的喜怒哀乐,了解百姓的愿望诉求。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要切切实实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致力实现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调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良好局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