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兵团配套改革心得体会 > 导航 > 落实乡镇配套改革政策加快交管站改革进程

兵团配套改革心得体会

落实乡镇配套改革政策加快交管站改革进程。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落实乡镇配套改革政策加快交管站改革进程”,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落实乡镇配套改革政策加快交管站改革进程》的详细文章,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站是进一步理顺交通职能关系,促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交通厅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认真落实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政策,坚持“政府主导,交通推动,部门配合”12字方针,大力开展乡镇交管站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除乡镇交管站改革正在进行之外,其它县市区乡镇交管站改革全面完成。现有交管站30个,同比减少14个;268人,同比减少274人。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认真研究部署,精心制定改革方案

对于交管站改革,过去由于人员多、包袱重、资金缺,我们一直存在畏难情绪,下不了决心。2004年,以咸安改革为模本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湖北省乡镇全面推开。2005年,我们抓住这一良好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认真研究部署,精心制定交管站改革方案,加快交管站由“收费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

一是结合实际制定站点设置方案。我们按照咸宁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的统一部署要求,利用两个月时间,先后十多次深入全市乡镇交管站,制订“三定”方案,根据区域经济流向原则和交通业务量的大小,确定每个县市区设立5个交管站,全市交管站由44个调整为30个。

二是科学制定人员分流方案。为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我们深入调研,指导各县市区交通局对所辖区域内交管站的人员构成、资产数量、债权债务全面摸底和汇总,形成详实的调研数据。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制订交管站改革实施意见,出台乡镇交管站人员定员定岗方案,按照规定的编制,选择1到2个交管站作为前期工作试点。

三是稳步健康推进改革。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我们组织召开各乡镇交管站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广泛宣传交管站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政策,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人事纪律,要求各级、各单位恪尽职守,顾全大局,遵纪守法,廉洁公正,严禁在改革中违章调度资金、转移资产、私分财物、挥霍财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改革环境。

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联动推进改革

乡镇交管站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这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交通系统自身的积极主动,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局面。

一是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各级党委政府将交通部门纳入乡镇机构配套改革的成员单位,并指派一名分管领导负责交管站改革。市县两级交通部门都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为成员的乡镇交管站改革领导小组,认真筹划安排改革工作。各级组织、人事、劳动保障就业等相关部门将乡镇交管站改革纳入议事日程,具体参与指导。

二是层层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为确保乡镇交管站改革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积极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做好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介绍到本地招商引资企业和沿海地区打工就业,使全市72名辞退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三、采取有力措施,多种方式分流人员

人员分流,难点在资金,重点在政策,关键在方法。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争取各项社保优惠政策,为分流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想方设法从日常经费、规费返还、乡镇客运盈利中筹集资金500多万元,为人员分流提供保障;采取“六个一批”方式分流人员,做到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跟踪服务到位。

一是竞争上岗分流一批。主要通过公开投票、考核、面试三个程序竞选正副站长;通过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人员。全市先后有471人报名参加竞选,有256人竞争上岗。对落岗人员,我们做到逐人见面,反复沟通,稳定情绪,争取他们对改革的理解、支持、参与和配合,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改革环境。

二是放宽条件退休一批。改革前,交管站干部职工中年龄偏大或接近退休的人员有100多人。对这些人,我们积极争取各级社保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放宽条件予以退休。对已达到退休年龄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对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30年的放宽条件,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对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未达到退休年龄的实行内退,并按照工龄长短确定工资标准。对提前退休人员按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计发退休费;对内退人员在内退期间参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连续工龄,待到退休年龄时,再按有关规定办理正式退休手续。

三是待业人员辞退一批。针对全市交通系统一批家属子女在乡镇交管站临时就业的实际,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两手抓”,即一手抓优惠政策补偿到位,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到位,使他们走得安心,走得愉快。

四是买断工龄减少一批。对一些自愿买断工龄的干部职工,我们按照实际工龄长短给予工龄补贴,每满一年补给1个半月至2个半月的标准工资。在这些职工当中,工龄长的一次性补给了5万多元,短的也有2万多元,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是就地安排转化一批。在竞争落岗人员中,我们对年龄较轻且有一技之长的,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到各乡镇客运站、交通企业以及路网工程建设工地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特长。去年以来,崇阳有5位落岗人员被任命为乡镇客运站副站长,咸安有6名年轻干部安排到交通企业担任基层干部,赤壁安排15人在出租车公司就业,全市还有一批落岗人员上了建设工地。

六是自谋职业放活一批。鼓励干部职工停薪留职,创办实体,自谋职业。对停薪留职自谋职业人员帮助寻找就业门路、提供致富信息,并给予相应待遇:停薪留职期间不影响本人工资晋级、职称晋升、工龄计算;夫妻双方在交通系统工作的,另一方确保就业;单位负责交纳养老保险金。如崇阳白霓交管站职工汪某,停薪留职后到深圳自办电线厂,年收入达50多万元。

四、巩固改革成果,推动改革取得实效

乡镇交管站改革后,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减轻了负担,队伍建设和交管站的职能得到加强,单位形象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队伍结构从“老化”向“优化”转变。改革前,交管队伍过度膨胀,人员严重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执法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通过改革,交管队伍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3岁降到现在的35岁,大专以上人员比例也由原来的70%上升到现在的95%,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是工作职能由“收费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改革前,交管站主要履行代收规费职能。改革后,随着农村路网的建设,乡镇交管站的职能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主要是协助乡镇基层政府负责辖区所属公路、渡口等交通基础设施计划的编制、申报和实施;协助乡镇基层政府搞好辖区内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监督使用;协助乡镇基层政府做好辖区内的水上安全工作;执行各项运输法规,培育和管理农村运输市场;协助配合交通征稽、运管机构规费征收,让交管站更多地参与市场管理。尤其是在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运输市场和行业安全管理等方面,要让交管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三是基础设施由“简陋型”向“现代化”转变。改革前,全市80%的交管站办公设施十分简陋,有的靠租借民房办公,征费车辆几乎都是已报废的无牌无证的“面的”、吉普车,安全系数极低。近两年,我们在交通建设任务重,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对基础设施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建设。目前,全市绝大部分乡镇交管站都有了标准规范的征费厅,配备了标志齐全的工作用车,实现了征费微机化、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化,展示了基层交通部门的良好形象。

四是规费征收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改革前,交管站系统年完成交通规费1430万元,人均年征收交通规费2.64万元。改革后,交管站年完成交通规费1854万元,人均年征收交通规费6.92万元,人均净增4.28万元,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在全市乡镇交管站改革的同时,近两年来,我们还在全市交通系统进行了其它各项配套改革。截止目前,全市水监体制改革已经完成;收费站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全部结束;公路、运管、征稽等部门定岗定职、竞聘上岗等工作基本完成;公路监理机构、油库等已完成公司制企业化改革;咸运集团、兴达路桥公司、交通技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交通驾校、交通幼儿园加快资产清算,积极走市场化新路子;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部分线路实行养护招投标,推动了养护的企业化、市场化进程;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正在积极探索,下决心走出新时期农村公路养护的新路子。

改革无止境,创新需要无止境的改革。我们的工作与省厅的要求和各市州兄弟单位的经验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交通厅的精心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深化改革,积极作为,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把湖北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落实改革心得体会


导语:胸怀发展大局,拥护支持改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落实改革心得体会,欢迎借鉴!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离不开改革,其动力和出路也在改革。主席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这无疑为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充分认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主席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确立了军队建设新的起点和标准。改革是我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军兴军根本出路在改革。我军从建军那天起,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制度和组织体制,不失时机进行改革,推动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说,一部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发展的历史。新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强军目标,是一项开拓性的伟大事业。只有抓住深化改革这关键一招,着力破解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深刻演变的迫切需要。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蓬勃发展,现代战争呈现出技术形态信息化、组织形态体系化等鲜明特征,陆海空天网电多维战场融为一体,制信息权成为夺取战场综合控制权的核心,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打击方式更加注重立体、远程、快速、精确和非线性。世界主要国家竞相调整军事战略,加紧推进军事转型,改革组织体制,重塑军事体系,竭力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给我军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机遇。千帆竞渡,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乘势而上,紧跟世界军事发展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军事前沿、技术前沿加紧推进改革,努力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掌握战略主动权。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战略举措。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经过一代代人不懈奋斗,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军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显著增强。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建设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阶段,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和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靠改革,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同样靠改革。加快建设信息化军队,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改革,下大力气突破制约战斗力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不断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二、准确把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标任务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推进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主席一系列决策指示,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坚持有利于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有利于提高能打仗、打胜仗能力,有利于保持和弘扬我军优良作风,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安全保证,为维护地区稳定安宁和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推进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在军队组织体制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军队管理和作战的中枢神经。领导管理体制决定军队组织功能,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决定军队作战效能。这两方面改革密切相关,是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思路,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健全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现代战争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军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实践情况看,进一步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对于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至关重要和紧迫。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位是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下位是制度机制完善。要遵循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内在规律,从我军实际出发,按照权威、精干、灵便、高效的要求,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相应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后勤、装备保障体制改革。同时,着眼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优化武装警察部队力量结构和指挥管理体制。

优化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是由国家安全需求和军队使命任务决定的,是人与武器装备有机结合、生成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要素。积极推进我军信息化主导的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进一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必须对现有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进行调整优化。着眼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优化军兵种内部结构,重点加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促进各军兵种力量协调发展。突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这个战略重点,着力增强新质作战能力,减少老旧落后装备,为加快发展新型作战力量“腾笼换鸟”。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进一步把作战部队编强,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调整改善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现在军事知识、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更新加快,对军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要继续深化军队院校改革,整合院校教育资源,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特别要运用远程网络教育等多种渠道,搭建全员全时全域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创建学习型军营,推进教育培训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发展。

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军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军民共建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为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打开了更大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做好这篇大文章,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重

[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落实改革心得体会]

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思考


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如何实践,服务于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思考
监察部党支部 黎邦满
随着重庆市构建“一圈两翼”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的提出,重庆市电力公司于2007年4月按照国家“城乡统筹发展、共建”的总体部署,继续坚持“构建和谐渝电、服务重庆发展”的主题,全力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笔者认为,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更要实践科学发展观,注重实际,围绕重庆市电力公司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实效性,为重庆市电力公司的中心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国有电力企业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工作。
众所周知,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作出了“314”总体部署,重庆市决定构建“一圈两翼”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确定了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国家的这一总体部署,是对缩小城市农村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落实。毫无疑问,要实现重庆市社会经济“加快”和“率先”发展,可靠的电力支撑必不可少。作为关系民生、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电力企业,除了担负着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的同时,更承担着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因此,国家系列战略目标提出后,如何建设一个与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相适应的坚强电网就摆在重庆市电力公司面前。
基于此,张春城总经理在学习十七大精神时提出:我们必须立足重庆特殊市情,始终坚持电网发展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既符合国家电网科学发展要求、又体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特点的发展之路。重庆公司在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重庆中,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抓住城乡总体规划实施和“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一圈两翼”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主线,确立了“加快建设一个与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定位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坚强电网,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提供电网配套和电力保障”的“三步走”战略思路:第一步,到2007底提前三年建成500千伏“日”字型环网;第二步,到2008年建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第三步,2017年建成特高压电网“三条通道、两个落点”和500千伏“目”字型环网。
与此同时,针对重庆40个区市县中有农村电网占39个,全市农业人口2550万占全市总人口80%的现状,重庆市电力公司提出了大力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加快农村电网发展,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电网,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全力推进“户户通电”工程。“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电力公司将建成10个电气化县、100个电气化乡镇、1000个电气化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纪检监察工作与电力企业统筹城乡电网建设之关系
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项“对管理施行再管理”的工作,与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紧密联系的:纪检监察工作既要以企业的中心工作为主线,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服务;另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又以独立的监察者身份对企业各个环节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的情况实行监督。因此,纪检监察工作与企业的中心工作是辨证的服务与监督关系。
首先,城乡统筹电网建设是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主线与目标。
从一定意义上说,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的本质就是创新,是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的新突破、新跨越,这需要公司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全面完成重庆市电力公司的各项工作目标。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公司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应围绕企业的主要任务开展工作,通过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组织作用,在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面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落实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使企业各个环节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全面有效地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因此,纪检监察工作要以“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工作思路为主线,以此为目标,惟有如此,才能使工作不偏离主线,才能发挥纪检监察工作的真正价值。
其次,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是城乡统筹电网建设的保障。
诚然,“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的确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需要强化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需要增强服务观念、学习观念,需要以人为本,但是这一切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以纪检监察作为各项工作的保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纪检监察最根本的作用不在于查处了多少违法违纪行为,而在于通过对企业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保障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例如,重庆市电力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将321亿元建设电网,投资总额比公司前十年投资总额的总和还多,资金的正确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电网建设的质量与数量,进而会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效益和电网的坚强。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在监察工作中通过有效实施监察职能,促使资金流向正常的使用范围,保障坚强电网的形成,防隐患于未然,从而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提供保障。
三、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如何服务于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思考
如前所述,纪检监察工作与重庆市电力公司的中心工作是辨证的服务与监督关系。那么,纪检监察工作如何更好地为重庆市电力公司服务于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保驾护航?笔者认为:纪检监察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中心任务,积极主动地发挥监察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在重庆市电力公司服务于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中着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电力企业城乡统筹电网建设提供廉洁的工作环境。
如前所述,重庆市电力公司为围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工作投资了大量资金,随着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的密集投入,发生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行为的风险也可能会同时出现。因此,为防微杜渐,在新时期,我们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继续巩固发展“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则、纪委组织协调、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建立以思想、道德、纪律、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推行以典型示范与案例警示、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常规与文化渗透为主要形式的反腐倡廉机制,实现反腐倡廉关口前移。以此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重庆市电力公司围绕服务城乡统筹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廉洁文化氛围,确保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大电力企业纪检监察的监督力度,发挥纪检监察的预防作用
重庆市电力公司明确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初步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虽已明确,但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执行。纪检监察作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公司决策部署得到落实的关键。因此,纪检监察部门一定要紧扣重庆市电力公司工作中心,积极发挥组织作用,整合各类监督资源,继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使之与纪检监察监督相互补充,构建大监督格局。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重庆市电力公司中心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公司决策落实到位;二要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经济合同管理,强化对大额资金、重点单位(部门)重点工程、招投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城农网改造项目组织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确保“三新”农电建设、城乡坚强电网等工作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同时,监察部门要在有效发挥纪检监察工作监督作用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纪检监察在监督过程中的预防作用。如监察部门通过对关键部门、岗位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力争既要找出其在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又要解决其在指导思想和工作责任心上存在的问题;既要注意从思想上、制度上解决问题,又要注意从组织上、体制上解决问题。在对重点工作、资金进行监督的同时,运用监察法规和监察手段,对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防范性措施,特别是通过效能监察活动加强对重点工程、关键过程的控制,使企业避免或减少工作失误以及失职渎职等行为的发生,从而防患于未然,使纪检监察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促进“和谐渝电”构建。
“构建和谐渝电,服务重庆发展”是重庆市电力公司的发展主题,重庆市电力公司围绕这一主题,一直重视行风建设。在公司的高度重视下,公司的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呈稳步提升状态。但在某些方面,行业作风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电力企业的服务还面临诸如滥收费用、指定交易等方面的诸多投诉,这与重庆市电力公司服务统筹城乡改革实验区以及“构建和谐渝电,服务重庆发展”的主题是格格不入的。因此,纪检监察工作一定要紧密结合重庆市电力公司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在企业实施“三新”农电工程,建设坚强电网过程中,严格监督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电网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的相关规定,践行“三个十条”、“八项服务承诺”,进一步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在统筹城乡电网建设中,防止出现坑害人民、增加人民负担的现象。
(四)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促使城乡统筹电网建设顺利实施。
虽然纪检监察最大的价值在于工作中的监督与预防作用,但作为“事后补救”地对案件进行查处却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从公司现阶段的情况来看,一些管理和监督的薄弱环节仍然是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和多发的领域,尤其是统筹城乡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腐败现象更易滋生。因此,纪检检察部门一定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严厉查办在城乡统筹电网建设中利用职务之便侵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案件。一要严肃查办监守自盗、内外姑息、贪污贿赂、权钱交易案件,坚决查处失职渎职、妨碍和谐企业建设、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坚决查处违反领导干部“十条禁令”的问题,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二要正确把握政策,保护好干部创业干事的积极性。对腐败分子和严重阻碍公司发展的行为要严肃惩处;对勇于改革锐意创新,严格管理的各级人员要敢于支持和保护;对由于观念滞后或不知情造成的不实信访,要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化解矛盾;对恶意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要坚决打击。三要运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加强典型案件查办工作,以取得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保证员工政治安全,保证城乡统筹电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保证企业合法权益,保证公司健康发展。
(五)发挥电力企业纪检监察的调节反馈作用,促进企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系列关系民生的法律法规的出台,电力公司以前的某些制度或做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之重庆市电力公司城乡统筹电网建设工程任务艰巨,纪检监察部门在监察工作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性,一旦发现相关问题或预兆,应附以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出补救措施和改进办法,调整企业管理行为,纠正企业不符合现行规定的管理行为。尤其是要对可能影响企业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重点部门和单位进行跟踪监察,及时调节,使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实施管理。对关系全局和普遍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要同时向企业党政领导班子反映,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蔓延和发展。对涉及到的某些政策性问题,包括企业某些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结合监察活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与有关方面沟通情况。重大问题要向企业党政领导班子报告,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参谋作用。
总之,纪检监察部门在电力企业服务于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中,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履行反腐倡廉、监督、行风建设、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信息调节反馈等各项职能,切实为电力企业服务于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工作保驾护航。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思考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思考

**省**市地处**中部,辖17个乡镇、街办,版土面积4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偏大,机构臃肿,经费紧张,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一、改革实践
20xx年10月至20xx年底,**市先后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两次改革。
首次改革始于20xx年10月,20xx年6月结束。这次改革主要是将乡镇“七站八所”撤并成5—7个事业单位(服务中心),清产核资,清理清退临时空招挂靠人员。由于相关政策的不配套,机构明撤暗保,没有真正合并,很多人员,没有真正被清退,大多处于待岗歇岗和等待观望状态。

第二次改革始于20xx年10月,20xx年上半年结束。主要思路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人”的旧体制,建立“以钱养事”的新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事业单位在清退在编人员的基础上实行“两退两建,以建促退”。即乡镇原直属事业单位除财政所外,机构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序列,人员全部退出财政供养序列,身份转变为社会人;建立全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新机制。改革后的单位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不再与乡镇政府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其转制前所承担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职能,如:农林牧渔技术推广、动植物检验防疫、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性职能由乡镇政府承担,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和服务工作量化的办法,向有资质的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购买服务。二是规范设置延伸派驻机构。乡镇原国土、交通、林业等单位由市直相应机构延伸派驻,原则上实行区域性设置,精简人员,定编定岗。做到单位全部转制,人员全部置换身份,全员分流,全员买断,全员保险,全员竞岗,实现了“减人减负”,依法注销事业单位324个,新组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经济实体112个,乡镇事业单位分流3232人。

通过改革,全市乡镇机构配置趋于合理,人员数量大幅减少,行政行为逐步规范,农村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改革对象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较好地巩固了农村税改成果,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仅人员支出财政负担一项每年就节省开支高达2500万元。近两年来的有效运行充分证明,**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成功的。
二、改革启示

**市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实践,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怎么改?公益事业怎么办?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启示之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打破“减人、减事、减支”的思维定势。

**市在改革中始终抓住这一点,彻底打破旧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建立“以钱养事”运行机制。

经过改革,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原来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乡镇政府,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彻底改变了过去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问题。改革前,乡镇“七站八所”是政府机构,采取行政式管理,职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没有积极性。改革后,乡镇事业站所撤销,人员身份置换,全员买断,实行“以钱养事”。从事公益性服务的人员必须通过主管部门举行的资质考试,择优聘用,一年一聘,这样既保留了技术骨干,又增强了他们的紧迫感和工作责任感。改革前,收费主要养人。改革后公益性事业经费全部纳入市级财政全额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专款专用,服务项目完成后,凭主管部门的考核情况,资金直达个人账户,这样既防止了挤占挪用事业经费,又提高了人员待遇。公益性事业服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启示之二: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必须紧扣这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的关键。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是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

**市把综合性经营服务形式作为改革后乡镇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目标模式。按照“经营性的服务市场运作,公益性的服务政府承担”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市镇共同负责”的运作方式,实行改革。一是科学确定公益性服务事项,确保有钱办事。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农技、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村镇规划建设、文体、计生等方面的服务明确为公益服务事项,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划拨给主管部门掌握使用,实行一条边运作,确保钱随事走,以钱养事。二是公开认定服务主体资格,确保有人办事。面向买断分流的原单位人员、社会人员,采取考试、考核、认证等程序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思考第2页

,公开认定一批具有从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资质的人员。三是健全管理考核机制,确保事事落实。实行管理在市,服务在乡。即由主管部门根据系统服务量,在每个乡镇设定服务岗位,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和竞聘上岗的办法,从符合资质条件的人员中择优选聘,被选聘的个人、中介组织或企业即为相关项目的服务主体,一律与主管部门和农户签订服务合同,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合同以一年为期,人员定岗不定编,实行服务质量目标管理。每一项服务均由农户签字,经乡镇政府认可、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后按照服务绩效结算经费。四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形成了“组织结构多元,服务形式多样”的公益性事业服务新格局。即在签订服务合同前赋予有资质的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等不同的市场主体参与公益性服务事业的平等竞争资格;签订服务合同后实行服务绩效目标管理,奖勤罚懒,优胜劣汰。从根本上革除了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收费养人”的体制弊端,走出了“服务就是收费,管理就是罚款”的怪圈。

启示之三:改革的难点是人员如何分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

在改革过程中,**市始终坚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在分流过程中,立足规范,严格程序,尽量在事业单位人员自愿的前提下签订解聘协议,置换干部职工身份,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对极少数拒不签订解聘协议的,实行领导包保制,既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又解决他们实际困难。在解决养老保险问题上,按照“区别对象,确定标准、签订协议、分期缴纳”的原则,积极为改革对象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做到全员保险。在改革对象安置补偿问题上,要求有经济条件的单位必须实行货币补偿;没有经济条件但有存量资产的单位,必须处理存量资产用于补偿;既没有经济条件,又没有存量资产的,由政府兜底实行一次性补偿或与改革对象签订协议,分期分批补偿,确保全员补偿到位。对改革后的分流人员,政府尽可能提供条件,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创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参加学习培训等办法重新找到就业门路。对创办实体和自谋职业的人员,让其充分享受再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对其余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技能,为他们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引导他们实现再就业。通过各种措施,目前全市95%以上的分流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市的实践证明,改革对象不是包袱,只要政府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有情操作,切实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改革是完全可以顺利向前推进的。

启示之四:改革的焦点是经费如何保障,必须由政府兜底,财政买单。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成本和代价,而在僧多粥少,入不敷出,债务累累的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成本更高、代价更大。如何解决养老保险、安置补偿、历年债务等棘手问题?由事业单位承担改革成本,既不合情理,也无力负担,改革对象更无力承担,为此,**市痛下决心,采取了政府兜底,财政买单的办法。

**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应分流人员3232人,共筹集改革资金9000余万元,其中支付社会养老保险金就高达5000万元。加上一次性安置补偿费、乡镇事业单位债务,每个乡镇平均535万元。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市、乡各级广辟资金一是将现有的存量资产评估后处理到人或变现;二是全力以赴清收债权;三是向在岗国家干部和职工借款;四是向省争取提前转移支付和借款。

**市的实践说明,依靠脆弱的乡镇和负债累累的事业单位支付改革成本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必须依靠市级财政兜底,甚至省级和中央补贴共同承担改革成本,否则改革难以顺利推进。(**市编办主任 周承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