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六中全会关于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体会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六中全会关于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体会。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学习六中全会关于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体会,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学习六中全会关于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体会
学习六中全会关于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体会
学树保促活动学习心得
16届6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我认真读了,振奋人心。会议公报概括了什么是和谐社会,阐述了和谐社会就是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会议公报有几个“强调”,几个“指出”。印象深刻,特别是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我认为强调的锵锵有力,道出全国人民的心声。
人们一提党风首先想到的是腐败问题,的确腐败问题困扰着我们每个人,腐败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和谐,中央如今把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看的如此重要,用会议公报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公布,的确党的作风是“三风”建设的关键和枢纽。党作风建设方式方法的更新和创造,有利于党的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时代、体现新精神,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既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探讨出来的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又是整个社会风气建设的一条规律。表现在:
一: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是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大党员把自己的作风搞好了,把主体精神发扬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党的整体形象,就能创造出极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二: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是一个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过程。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最根本的取决于党和政府能不能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要靠每一个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言行反映出来。
三: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要把端正作风的问题落实到每一个个体中去,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反过来,民风的凝聚,也会成为监督和制约党风政风。
因此实现党风、政风、民风三者的良性互动,我们党和国家的面貌就会为之焕然一新,焕然一新的面貌就是我们(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积极追求的和谐社会,那么我们如何做好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呢?
会议公报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明这些重要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把全体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抓党风建设就不能脱离我们党从创党以来一直在创新的理论武器。这些理论武器是凝聚了几代人为中国崛起的心血结晶。所以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首先就是学习,而后就是行动。
一:学理论,树正气。我们必须全面领会党的重要思想,所有的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干部观,只有从党员干部自身修养做起,讲“德政”,多一点勤恳,少一点傲慢,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浮夸,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言传身教,让人民做到诚信为荣,这样社会就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社会责任感。
二:学理论,抓法治。我们必须结合理论加强党纪、政纪制度建设,所有的党员干部必须正确看待“金钱观、感情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
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从今年的反腐败的事件中违法违规的干部中无不因为“金钱观、感情观”而落马,要不就是贪污,要不就是情妇,所以党员干部就需要高起点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你如何执政,又如何去规范群众,如何叫群众不以“钱”为重,如何去讲信用,讲家庭观念,只有党员干部先正己才可以抓好法治建设,否则经济社会如何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三:学理论,解难题。胡锦涛同志7.1为民讲话就是党的理论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困难放在首位,加大力度解决群众存在的就业难,就医贵等问题,就好比昨天谈的医改,难道就一定需要中央拟出具体措施基层才可以实施吗?我认为我们必须自查,发现自己不对的地方坚决从自身做起,明摆着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坚决改正,只要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这是党的宗旨,这样我们的基层政府才可以重塑自己的形象,形象好了人民就拥戴。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全民的心声,很简单的道理,现在社会缺少正气,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该讲的,什么是不该讲的没有厘清,官如何为官,民又如何为民,所以只有崇尚真理正气,社会才有真正的法治。只有法治才会给社会带来和谐,所以我们只有让“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这个战略思路深扎根、多开花、结实果,那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使它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让三者良性互动,我们需要有长效机制来确保,但不管怎样我必须为会议决定所强调的内容叫好。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
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期4天的这次全会,也将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9个方面、6项原则勾勒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六中全会从9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这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上下求索,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这9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6项原则,共同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多项措施力促和谐群众利益成为重要着力点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现象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针对当前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盾和问题,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全会强调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
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全会强调,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6大制度建设 保障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六中全会公报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加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繁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全会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和谐,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全会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会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并对加强社会管理作出了具体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减灾能力、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在决策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协调机制。
全会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体现了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
全会把“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等,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
激发社会活力 增进团结和睦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全会公报中的这段话,令人倍感振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
全会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要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团结和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全会强调,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对统一战线、香港澳门台湾事务和外交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勾勒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的蓝图。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16届6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我认真读了,振奋人心。会议公报概括了什么是和谐社会,阐述了和谐社会就是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会议公报有几个“强调”,几个“指出”。印象深刻,特别是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我认为强调的锵锵有力,道出全国人民的心声。
人们一提党风首先想到的是腐败问题,的确腐败问题困扰着我们每个人,腐败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和谐,中央如今把 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看的如此重要,用会议公报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公布,的确党的作风是“三风”建设的关键和枢纽。党作风建设方式方法的更新和创造,有利于党的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时代、体现新精神,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既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探讨出来的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又是整个社会风气建设的一条规律。表现在:
一: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是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大党员把自己的作风搞好了,把主体精神发扬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党的整体形象,就能创造出极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二: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是一个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过程。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最根本的取决于党和政府能不能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要靠每一个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言行反映出来。
三: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要把端正作风的问题落实到每一个个体中去,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反过来,民风的凝聚,也会成为监督和制约党风政风。
因此实现党风、政风、民风三者的良性互动,我们党和国家的面貌就会为之焕然一新,焕然一新的面貌就是我们积极追求的和谐社会,那么我们如何做好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呢?
会议公报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明这些重要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把全体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抓党风建设就不能脱离我们党从创党以来一直在创新的理论武器。这些理论武器是凝聚了几代人为中国崛起的心血结晶。所以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首先就是学习,而后就是行动。
一:学理论,树正气。我们必须全面领会党的重要思想,所有的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干部观,只有从党员干部自身修养做起,讲“德政”,多一点勤恳,少一点傲慢,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浮夸,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言传身教,让人民做到诚信为荣,这样社会就会少一点争执,多(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一点社会责任感。
二:学理论,抓法治。我们必须结合理论加强党纪、政纪制度建设,所有的党员干部必须正确看待“金钱观、感情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
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从今年的反腐败的事件中违法违规的干部中无不因为“金钱观、感情观”而落马,要不就是贪污,要不就是情妇,所以党员干部就需要高起点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你如何执政,又如何去规范群众,如何叫群众不以“钱”为重,如何去讲信用,讲家庭观念,只有党员干部先正己才可以抓好法治建设,否则经济社会如何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三:学理论,解难题。胡总书记7.1为民讲话就是党的理论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困难放在首位,加大力度解决群众存在的就业难,就医贵等问题,就好比昨天谈的医改,难道就一定需要中央拟出具体措施基层才可以实施吗?我认为我们必须自查,发现自己不对的地方坚决从自身做起,明摆着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坚决改正,只要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这是党的宗旨,这样我们的基层政府才可以重塑自己的形象,形象好了人民就拥戴。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全民的心声,很简单的道理,现在社会缺少正气,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该讲的,什么是不该讲的没有厘清,官如何为官,民又如何为民,所以只有崇尚真理正气,社会才有真正的法治。只有法治才会给社会带来和谐,所以我们只有让“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这个战略思路深扎根、多开花、结实果,那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使它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让三者良性互动,我们需要有长效机制来确保,但不管怎样我必须为会议决定所强调的内容叫好。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六中全会心得--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和心理基础,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崇尚和谐的文化传统精髓。历史上我国具有丰富的崇尚和谐的思想观念,它是以“和”为宗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儒家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墨家“尚贤”、“兼爱”、“非攻”等主张,道家 “和气生物”的自然和谐观,在历史上,这些“和为贵”的文化气质直接体现为人们崇文好学、秉守礼仪、和睦家庭、睦邻交友等和谐精神和行为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文化环境过程中,应该继承中国崇尚和谐文化传统的精华,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涵。
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努力(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树立生态意识,深刻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创造生活的舞台。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明。
要努力营造和谐创业的文化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精简、统一、高效”的政务环境、唯才是举的用人环境、安全可靠的保障环境;政府机关大气开放、公正开明以及充分尊重创业者自由创业意志的姿态,牢固的亲民、亲商的服务观念;社会大众对于创业者具有一种满腔的热情、宽容和合、开放开明、宽容失败的胸怀,所有这些和谐创业的文化因素,都能增强对创业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要努力营造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互相协调、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文化氛围,为公平正义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奠定社会心理基础。因此,要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充分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妥善处理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文化氛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祥和的社会生活,以共同目标为价值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共同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在营造和谐文化环境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还要重视家庭、学校、制度、大众传媒的作用。(作者系浙江省委党校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学习六中全会心得体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方面


学习六中全会心得体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方面
学习六中全会心得体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方面
社会和谐首先是各种利益矛盾的协调与和谐。只有各利益群体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才能实现对利益矛盾的统筹协调。因此,要增加与畅通职工利益表达的渠道;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中应增加职工利益代表者的比例;在立法与制定政策时要重视听取职工代表的呼声;上级工会要重视通过调查研究充分反映职工的利益诉求;党和政府部门要架设各种渠道了解与听取职工的意见与反映
分析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分配领域“强资本、弱劳力”现象影响公平、社会上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相对缺失、企业中利益竞争与利益抗衡能力上的失衡、二次分配调节利益矛盾上的力度不足等
劳动关系矛盾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非公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负面作用显现和制度的不完善,使劳动关系矛盾逐步凸显。劳动关系矛盾处理不好,会引发群体性、突发性矛盾,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十分重视以制度来协调劳动关系矛盾。
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劳动关系矛盾突出问题
目前全国劳动关系总体稳定,但由于经济关系、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而各项机制却不尽完善,劳动关系矛盾趋于复杂,劳动争议增多,一些地方管理者与职工关系紧张。其突出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全国职工总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分配不公、分配制度不合理、职工收入偏低,仍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相同步。从全国看,2003年和1989年相比,在职工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反而由15%左右下降到12%左右;职工收入偏低,在非公企业,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变成最高工资标准。全国统计调查的情况表明,有65%左右的职工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水平;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工的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引起职工群众的不满;不少企业还存在着拖欠与扣克职工工资的现象。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加工业劳动定额标准偏高,变相降低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纺织、皮革、玩具、灯具等非公有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近80%实行计件工资制度。这类企业多存在劳动定额偏高的问题。职工每天只有通过加班工作,收入才能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由于这一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在增加。
2(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失业压力未减,劳动用工争议增多。一方面经济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岗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困难较大,每年新增劳动力压力不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失业问题依然是当前突出矛盾。近年城镇登计失业率虽略有控制,但城镇居民调查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劳动合同短期化,一年期、半年期劳动合同普遍存在;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现象时有发生;劳务用工取代合同工现象有扩大趋势,劳动关系错位,企业待遇双重化。与此同时,以企业内部退养、待退休、协议保留劳动关系人员为主的离岗职工仍大量存在。这些职工收入低于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又难以进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所有这些,造成劳动关系极不稳定,因劳动用工引发的争议案大量增加。
3.企业转改制忽视职工权益,群体矛盾频发。公有制企业集中转改制引发众多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的一大特点。转改制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情况:有关主管单位重视国有资产保值而忽视职工利益保障的研究;出资者、经营者千方百计地争取自身利益,甚至夺取或损害职工应有利益;改制过程不听取工会与职工代表的呼声,剥夺了职工的利益诉求权;不足额计发经济补偿金;违反劳动法规随意变更劳动合同,将转制简单地等同于减人,有的是减“老”职工用“新”职工。据上海调查统计,改制后本市合同制职工减少了30.2%,使用进城务工人员数上升了26.4%。这些企业的劳动关系矛盾往往带有群体性的特点。由此引发的停工、群体事件、集体性上访甚至过激性行为占有相当比例。4.劳动安全状况堪忧、工伤事故率居高不下。近年来,私营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和死亡人数逐年上升。据某大城市统计,2003年私营企业发生各类工伤事故161起,死亡17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3.9%和165.2%。典型的事例是全国严重矿难事故接连不断。其中大部分是非公有制企业。值得关注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职业病危害和因工伤亡事故主体。各大城市统计表明,因工死亡人数中,进城务工人员占70%左右。中小非公企业工艺落后,劳动安全卫生基础管理薄弱,安全措施投入少,企业安全培训不到位。有些企业抢工期、赶任务,职工加班加点、疲劳作战,使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加大。当职工工伤事故发生时,企业千方百计推卸赔偿责任。
劳动关系矛盾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至少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重视:
1.分配领域“强资本、弱劳力”现象影响公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但实际情况是各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是不公平的。在当前劳动力总体过剩的情况下,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资本和管理等要素却处于强势地位。造成的情况是:职工对收入分配的主张权被剥夺;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在利益争取上的力量被削弱:劳动要素在分配中严重“廉价化”,结果是职工在企业分配中的利益受到损害。
2.社会上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相对缺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利益多元的社会。在社会层面,各利益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以影响政策法规,以实现利益的协调。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职工相比企业主,其利益诉求的影响小,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较少。企业主因其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容易接近与影响政策、法规制定的决策层,而基层职工的诉求往往不被重视。媒体对企业家的主张报道较积极,对基层职工的诉求反映还是心存顾虑。在人大代表中,大多是企业经营者与官员,很少有工会代表,工人代表更少。如在因矿难死亡123名职工的大兴煤矿,董事长是梅州市和兴宁市的两级人大代表;两个副董事长分别是广东省和梅州市的政协委员;另一副董事长为兴宁市人大代表。在这些地方,表达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要求,谁的声音响,谁的影响弱,可想而知。
3.企业中利益竞争与利益抗衡能力上的失衡。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社会,劳动关系矛盾始终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关键是利益双方通过一定的机制,通过有序的利益竞争与抗衡,实现利益的协调,在某个阶段实现劳动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和谐。但当前由于“强资本、弱劳力”的原因、由于基层工会组织相对较弱的原因、由于法律对职工利益代表方权利保障不完善等原因,职工利益竞争与抗衡的能力极弱。
4.二次分配调节利益矛盾上的力度不足。改革和发展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从劳动关系矛盾反映的种种问题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中,职工、特别是低收入职工是改革成本与发展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但由于我们在二次分配过程中,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不足,使相当一部分职工因在企业劳动关系中利益受侵,导致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社会利益享受上利益再次受损,这也是劳动关系矛盾延伸为社会矛盾的原因。
消除劳动关系矛盾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
1.增加与畅通职工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社会和谐首先是各种利益矛盾的协调与和谐。只有各利益群体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才能实现对利益矛盾的统筹协调。因此,要增加与畅通职工利益表达的渠道;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中应增加职工利益代表者的比例;在立法与制定政策时要重视听取职工代表的呼声;上级工会要重视通过调查研究充分反映职工的利益诉求;党和政府部门要架设各种渠道了解与听取职工的意见与反映。
2.增强职工正确保障与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与能力。针对在劳动关系矛盾过程中,职工要么是忍受、要么是采取极端手段造成矛盾冲突的现象,工会及整个社会都要引导职工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依靠工会组织有序地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一要提高自身维护职工权益的能力,解决“敢于维护与善于维护”的问题;二是要培训工人代表,增强他们参与利益协商的能力,善于维护自身利益,促进企业发展。
3.在法律上强化劳动者在企业利益协调中的权利。要通过《集体合同法》、《公司法》等立法与修法,以法律来保障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方开展平等协商的权利,通过协商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利益,消除矛盾对立;保障职工参与企业工资协商谈判,并以法律规定增强劳动要素在分配过程中应有的正当权利,促进企业分配的逐步合理;保障职工代表加入企业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权利,在决策层更好地反映职工意愿,并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在保障职工利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使广大职工更好地支持企业发展。所有这些,也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利益平衡的机制,并从制度设计上努力调节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竞争能力与力量上的失衡。
4.提高低收入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我们应该重视在二次分配中,通过政府调控来调节社会公平,缓和由劳动关系矛盾延伸的社会矛盾,使在劳动关系矛盾中利益受损的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在社会利益方面少受进一步的损害。国家要通过个人收入所得税税制的完善,来调节过于悬殊的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转移支付,来保障低收入者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基本权利。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