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考试后成绩思考的检讨 > 导航 > 工会维权工作的几点思考

考试后成绩思考的检讨

工会维权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工会维权工作的几点思考”,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工会维权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工会维权工作的几点思考
《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是法律对工会职能做出的重大调整和明确规定,是广大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殷切期望。在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利益格局与利益关系处于空前变化与调整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依靠方针、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履行好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责呢?具体地说是要健全两项机制、协调三个关系、实现三个转变。一、健全两个机制,使维权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工会组织开展工作的核心。这就需要我们在维权的工作实践中着力寻求制度保障、机制保障,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机制,做到依法维权、依法办事,使职工权益在企业规范化的管理行为中得以体现,具体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1.在健全、完善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下功夫,认真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维护职工的政治权利。职代会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制度,同时也是我们维护职工民主权利的基本途径,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渠道,是工会组织长期坚守的一块维权阵地。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大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度,做到未经职代会讨论通过的重大改革方案不出台、不实施,才能确保职工的民主权力正常发挥,确保职代会制度建设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
2.在健全和完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协调好劳动关系。集体合同覆盖了绝大多数职工,包含了职工的劳动权益、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和保险福利等基本内容,是企业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会维权的重要依据。因此,工会组织既要联系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适时改进、充实平等协商的方式和内容,又要建立、完善对集体合同的履约责任制和监督检查制度,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推动企业依法经营、健全科学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二、协调三个关系,为维权创造有利的环境
维权是一个互动过程,需要主客体的共同参与和关注,不是哪个人、哪个部门、哪级组织单独的事,也不只是工会的职责。就维权工作来说,企业的各级、各层、各个系统,从领导到职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工作中,要注意协调好三个层次的关系:
1.协调好工会与企业的关系。在企业真正维护职工权益必须依靠行政方面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尤其是要与企业领导者协调好关系。一方面,要注意让行政领导在维护职工权益中争取主动,要积极为行政领导创造与职工直接对话的机会,让领导在职工面前做出承诺,推动维权工作。另一方面,工会组织要积极反馈有关信息,通过巡视、调研等活动,让领导在维权中把握大局、协调指挥。
2.要协调好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一方面,对职工利益合法要求,通过正常渠道广泛呼吁,造成声势,让企业领导了解群众疾苦,多为职工办实事;另一方面,要注意把通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起来的劳动热情、积极性和干劲引导到企业改革发展上来,从而实现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
3.协调好工会与职工的关系。工会和职工是一家人,但也需要协调。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和不断提高工会干部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要努力将工会建设成为为职工说话办事的机构,增强职工对工会的感情,做到职工有困难乐于找工会的观念。把工会建成真正的职工之家。
三、实现三个转变,保证维权效果。
1.要以维权工作统揽工会业务,努力实现工会组织由“活动型”向“维护型”转变。工作中,工会组织要从维权角度来谋划安排工会工作,通过生动活泼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来体现出工会在维权中的作用。转变过去工会工作就是吹拉弹唱、突出劳动的固有观念,逐步把工会的角色定位和工作重心转移到维权上来,完成好角色的转换,旗帜鲜明地以维权为已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职工群众的认可。
2.注意变被动为主动,实现维权工作由客体维护到主体维护的转变。工会组织要开展好教育工作,加强对《劳动法》、《工会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本单位规章制度的宣传,使职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育职工要敢于和善于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增强维权工作的主动性,确保维权效果。
3.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现维权工作由“工作型”向“情感型”转变。各级工会干部要树立职工权益无小事的观念,注意倾听来自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敢于和善于抓住同职工利益最密切的聘用、分配、劳保、福利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要想职工之所想,做到职工想不到的工会要替他们想到,职工不能办到的工会要尽力帮助他们办到,职工能办到的工会要帮助他们办得更好。
总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会组织作为第一责任人,在维权工作中既要敢于承担责任、超前工作,又要善于全面思考、多方协调;既要维护职工的合法又要注意将职工的积极性引导到企业经济工作之中;既要秉承传统,发挥优势,又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维权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陈天扶)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

6月18日上午,县委中心组第39次(扩大)理论学习会,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魏晓蕾为全县干部作的《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政策》专题讲座。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统战工作的认识。

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发生变化,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肩负着协调各阶级、各政党、各阶层、各团体和各族人民代表人士关系的重任。

统战工作在社会和谐方面举足轻重,城管局作为县政府的具体办事机构更接近民众,要认真完成县委统战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使各项工作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势头,积极推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维护县城和谐稳定发展。

做好统战工作,就是要发挥其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职能,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做好统战工作,就是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做好统战工作,就是要发挥其智囊团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力量支持。

一是抓好理论学习,为统战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将统战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加强理论学习,定期组织机关干部进行统战政策学习。

二是把握县城工作重点,提高统战工作整体水平。以乡镇为依托,建立由稳定的统战人士参与的骨干队伍,形成县、乡、统战人士组成的三级统战工作体系。

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打牢统战工作基础。对县、乡统战干部进行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方针等政策和理论培训;对统战对象要加强统战政策的宣传,让大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响应统战工作。

四是加强服务意识,促进全县、乡镇和谐建设。对需要生活照顾的统战对象,随时提供帮助;对需要了解政策的,及时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与服务,使统战对象深深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能积极参加爱心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

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曝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匹马杀出天下,只有团结一切力量,才能使**的发展之路更平坦,才能使**和谐健康发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通过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为构建和谐美丽**作出贡献。

六五普法工作规划的几点思考


全国“六五”普法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新一轮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在过去20年里,全民普法教育在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法治保障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普法教育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与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还较明显。如何搞好第五个五年普法教育,我们认为: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突破重点、难点和盲点等薄弱环节上,通过攻克薄弱环节来提升“六五”普法教育的质量。
一、薄弱环节制约着普法教育的质量
我国的普法教育通过2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普法教育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全民普法教育期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转型、企业转制、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人流、物流、信息流成为各种利益调整的主要特征,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的普法教育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因而在实施普法教育中就出现了对一些重点对象抓而不紧、对工作难点缺少办法和对盲点部位教育不到位等薄弱环节。其表现:
一是领导干部学法抓而不紧。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的决策者。他们的法律素质和学法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一个单位的学法热情,关系到所属地区和部门的法治化建设水平。因此,我们在推进“四五”普法中一直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普法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基层普法轻自身学法的问题。会上要求多,会下落实少,对下要求多,对己要求少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对普法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地区的普法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是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应该说,在“四五”普法中,各级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较为重视,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构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确保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运作。但是在工作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法制副校长素质不高,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性,且讲课形式单一。简单枯燥,导致有的学校法制副校长没有切实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一些学校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三是流动人员法制教育难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大趋势。xx县目前就有外来流动人口1万多人,占本地人口六十分之一。他们一方面为本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压力。
四是中小私营企业法制教育存在盲点。由于这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面广,一些业主本身素质不高和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理,因而对自身的法律学习和对员工的法制教育难以落实,劳动合同纠纷、劳资纠纷、非法用工等问题时有发生。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又缺乏对中小私营企业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工作难以渗透,以致普法教育在中小私营企业中存在盲点。
五是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还不到位。多年来,在推进全民普法教育中,各级政府一直将农民的普法作为重点来全力推进。特别是各地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开展“综合示范村”以及“法律明白人”创建活动为契机,使普法教育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进。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上普法骨干紧缺和政府投入不够等因素,使普法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六是对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法制教育滞后。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向城市聚集已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村委变社区,农民变市民。但是,城市扩建也对失地农民带来了诸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作安置和生活保障等问题。而法制宣传教育不能适xx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使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生活保障等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二、用法制提升普法教育质量
普法教育质量不高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有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的问题,也有主管部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缺乏应有的法制保障。因此,在推进“六五”普法中,我们应当下大力气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以提升普法教育质量。在建立法律保障制度中,我们认为,应构建以下四个保障机制:
一要构建普法教育组织保障机制。首先要从法律制度上确立组织保障机制。不仅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普法组织机构,而且还要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和权限,不能让普法机构成为摆设。目前,绝大多数单位都有普法的组织机构,但一些单位的普法机构作用不大,工作推进不力,普法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确立普法组织机构的职能和权限,让它们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服务和保障作用。
二要构建普法教育责任机制。全民普法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这一方面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否则共同责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构建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体系,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样才能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
三要构建普法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在教育的手段上,普法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拥有的资源可以共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不沟通、开展工作单打一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必须树立“大普法”观念,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整合资源,这样,普法教育才能与其他教育互为侵透,协调发展,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够提高。
四要构建有效的普法教育考评机制。在普法教育的实践中,绝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考评机制,但一些单位考评的效果不是很好,影响了普法质量。因此,要从法律制度上对普法教育的考评机制予以确认,同时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部门考核、多头考核和重复考核等问题,把一切考核纳人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考核的轨道上来,增强考核的权威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普法教育与其它工作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普法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为确保普法教育质量提供动力
“六五”普法既要开拓创新,又要加强基础性工作;既要求发展,又要继承过去的优秀成果及其成功经验。
一要把握“三个理念”,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一是要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变革中的和谐社会,是发展中的和谐社会,是维护公平和公正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而这一切都需要努力通过法治的手段去实现。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六五”普法规划时,要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普法依治理工作的基本目标,加强发展经济、公民权利义务和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依法治理,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坚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理念。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者基本上都是国家各级机关、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法律素质的高低,能否依法办事和公正执法,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也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在制定“六五”普法规时,强调提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强调提高其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二要树立创新理念,拓展法制宣传形式。一是在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的结合上突出现代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数字和网络时代,影视、网络等传媒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法制宣传教育中越来越突显出其优势和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鼓励、引导、支持有关传媒办好法制栏目(网页)、节目,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以案释法、文艺作品等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做到入耳入脑。二是在集中教育和日常宣传的结合上重视日常宣传。诚然,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易于产生影响,营造氛围。但是,法制宣传教育更需潜移默化和点滴渗透,因而要注重日常宣传教育,使人们在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中切身感悟到法律的真谛,进而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三是在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结合上注重法治实践活动。法制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法律参与社会实践。所以,要引导和指导公民积极参与立法活动,领悟法律的本意;推进执法、司法公开,把执法和司法的过程变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植根于法治实践之中。一次良好的法治实践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其效果远远胜过数次空洞的说教。
三要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全民普法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大批人才从事这项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与普法教育的需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矛盾更为突出,有的单位搞普法教育的专职人员只有一人。因此,在“六五”普法中,要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改变人力资源紧缺的状况。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确定普法机构的人员编制,定人、定岗、定职责,不得擅自挪用。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创建普法宣传员队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普法教育服务。如组建普法讲师团队伍、法制新闻队伍、法制文艺队伍和法律志愿者队伍等等。通过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普法教育的大潮中来,确保全民普法教育这一伟大事业获得如期效果。

关于做好五五普法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做好五五普法工作的几点思考

**区司法局**
20xx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五五”普法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新一轮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在过去20年里,全民普法教育在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法治保障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普法教育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与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还较明显。如何搞好第五个五年普法教育,我们认为: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突破重点、难点和盲点等薄弱环节上,通过攻克薄弱环节来提升“五五”普法教育的质量。一、薄弱环节制约着普法教育的质量
我国的普法教育通过2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普法教育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全民普法教育期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转型、企业转制、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人流、物流、信息流成为各种利益调整的主要特征,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的普法教育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因而在实施普法教育中就出现了对一些重点对象抓而不紧、对工作难点缺少办法和对盲点部位教育不到位等薄弱环节。其表现:
一是领导干部学法抓而不紧。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的决策者。他们的法律素质和学法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一个单位的学法热情,关系到所属地区和部门的法治化建设水平。因此,我们在推进“四五”普法中一直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普法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基层普法轻自身学法的问题。会上要求多,会下落实少,对下要求多,对己要求少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对普法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地区的普法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是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应该说,在“四五”普法中,各级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较为重视,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构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确保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运作。但是在工作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法制副校长素质不高,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性,且讲课形式单一。简单枯燥,导致有的学校法制副校长没有切实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一些学校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三是流动人员法制教育难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大趋势。仅新都目前就有外来流动人口10万多,占本地人口六分之一。他们一方面为新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压力。
四是中小私营企业法制教育存在盲点。由于这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面广,一些业主本身素质不高和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理,因而对自身的法律学习和对员工的法制教育难以落实,劳动合同纠纷、劳资纠纷、非法用工等问题时有发生。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又缺乏对中小私营企业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工作难以渗透,以致普法教育在中小私营企业中存在盲点。
五是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还不到位。多年来,在推进全民普法教育中,各级政府一直将农民的普法作为重点来全力推进。特别是各地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开展“综合示范村”以及“法律明白人”创建活动为契机,使普法教育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进。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上普法骨干紧缺和政府投入不够等因素,使普法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六是对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法制教育滞后。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向城市聚集已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村委变社区,农民变市民。但是,城市扩建也对失地农民带来了诸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作安置和生活保障等问题。而法制宣传教育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使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生活保障等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二、用法制提升普法教育质量
普法教育质量不高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有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的问题,也有主管部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缺乏应有的法制保障。因此,在推进“五五”普法中,我们应当下大力气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以提升普法教育质量。在建立法律保障制度中,我们认为,应构建以下四个保障机制:
一要构建普法教育组织保障机制。首先要从法律制度上确立组织保障机制。不仅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普法组织机构,而且还要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和权限,不能让普法机构成为摆设。目前,绝大多数单位都有普法的组织机构,但一些单位的普法机构作用不大,工作推进不力,普法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确立普法组织机构的职能和权限,

关于做好五五普法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页

让它们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服务和保障作用。
二要构建普法教育责任机制。全民普法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这一方面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否则共同责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构建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体系,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样才能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
三要构建普法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在教育的手段上,普法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拥有的资源可以共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不沟通、开展工作单打一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必须树立“大普法”观念,通过建立法律制度的形式来整合资源,这样,普法教育才能与其他教育互为侵透,协调发展,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够提高。
四要构建有效的普法教育考评机制。在普法教育的实践中,绝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考评机制,但一些单位考评的效果不是很好,影响了普法质量。因此,要从法律制度上对普法教育的考评机制予以确认,同时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部门考核、多头考核和重复考核等问题,把一切考核纳人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考核的轨道上来,增强考核的权威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普法教育与其它工作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普法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为确保普法教育质量提供动力
“五五”普法既要开拓创新,又要加强基础性工作;既要求发展,又要继承过去的优秀成果及其成功经验。
一要把握“三个理念”,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一是要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变革中的和谐社会,是发展中的和谐社会,是维护公平和公正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而这一切都需要努力通过法治的手段去实现。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五五”普法规划时,要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普法依治理工作的基本目标,加强发展经济、公民权利义务和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依法治理,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坚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理念。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者基本上都是国家各级机关、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法律素质的高低,能否依法办事和公正执法,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也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在制定“五五”普法规时,强调提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强调提高其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二要树立创新理念,拓展法制宣传形式。一是在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的结合上突出现代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数字和网络时代,影视、网络等传媒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法制宣传教育中越来越突显出其优势和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鼓励、引导、支持有关传媒办好法制栏目(网页)、节目,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以案释法、文艺作品等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做到入耳入脑。二是在集中教育和日常宣传的结合上重视日常宣传。诚然,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易于产生影响,营造氛围。但是,法制宣传教育更需潜移默化和点滴渗透,因而要注重日常宣传教育,使人们在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中切身感悟到法律的真谛,进而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三是在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结合上注重法治实践活动。法制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法律参与社会实践。所以,要引导和指导公民积极参与立法活动,领悟法律的本意;推进执法、司法公开,把执法和司法的过程变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植根于法治实践之中。一次良好的法治实践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其效果远远胜过数次空洞的说教。
三要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全民普法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大批人才从事这项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与普法教育的需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矛盾更为突出,有的单位搞普法教育的专职人员只有一人。因此,在“五五”普法中,要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改变人力资源紧缺的状况。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确定普法机构的人员编制,定人、定岗、定职责,不得擅自挪用。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创建普法宣传员队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普法教育服务。如组建普法讲师团队伍、法制新闻队伍、法制文艺队伍和法律志愿者队伍等等。通过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普法教育的大潮中来,确保全民普法教育这一伟大事业获得如期效果。

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思考


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思考

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思考
不同产权模式、组织体制、治理方式的村镇银行纷纷组建,作为服务县域、服务“三农”的这类新型银行机构,尤其需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发挥作用。有的人士不考虑县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产业构成、信用环境,也不考虑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规模、网点有限等情况,试图在“村镇银行”字面上总结出某种现成模式。为避免先验观点扼制村镇银行创新能力,笔者主张因地制宜,科学创新,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出现多样化与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达到激活县域金融服务的目的。
一、正视村镇银行的具体模式受多种因素制约.
村镇银行的具体模式受县域及治理等因素的影响。每家村镇银行的治理模式与业务运营特色,受到产权及构成、资本规模及控股银行、县域环境与经济发达程度、自身网点数量和科技水平、员工素质及创新能力、股东大会及决策、经营团队与业务策略、业务模式与风险防控措施等复杂因素影响。试图对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有不同特征的村镇银行,总结或抽象某种发展模式、业务策略、经营方法,我认为注定难以成功,县域县情、乡风民俗、银行差异,注定不可能采取固定的运行模式。
村镇银行的个体差异决定,我们难有标准模式可以概括。就投资者的构成与并表监管的模式而言,就有多种途径差异。具体有银行独资的并表模式,银行绝对控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并表模式,银行相对控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并表模式,银行绝对控股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表模式,银行相对控股下的股份有限公司非并表模式。既有注册资本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而规模类似于农村信用社的微型村镇银行,也有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近乎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规模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小与多少,影响其经营网点的延伸,决定其科技投入的能力,影响其客户构成与变化。
不同县域的村镇银行会清晰论证自身定位。国定贫困县、省定贫困县、经济发达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业竞争力有较大差异,这决定了不同县域的村镇银行会优选自身的合适业务模式。如四川,有的县正在实施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工业化、开展城镇化建设,银行自然会不失时机支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的县正在实施灾后重建,恢复生产与正常生活,这类县灾民抵押担保能力成为空话,银行支持重心会优选建筑、建材企业,恢复受灾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提供就业机会也成为重要且现实的任务;有的县仍是纯粹农牧业县,工业基础极其脆弱,注定其会支持广大农户;有的信用环境极差,自然会采取抵押与质押方式;信用环境好的县,必然会推行信用放款方式;有的网点发展快,覆盖范围大,可以更多服务“三农”;有的网点发展慢,影响范围小,暂时只能服务有限客户,等等。
银行经营策略差异也与政策导向差异相关。银行感觉党政重视程度的不同,其采取的经营策略也不同,员工与文化的本土权化进程也不一。党政采取的扶持与激励措施差异,对于银行的评价与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同度与信赖度也不相同,银行应对的策略自然有会发生变化。这种由里外复杂因素决定的组织体制、产权模式、并表方式、治理模式、经营策略、服务流程、业务品种等差异,必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这也符合改革试点追求的“多层次、广覆盖”目标。试点阶段就主观认为村镇银行的某一种模式或某种经营策略,注定会影响改革试点效果和扼制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
二、村镇银行的经营策略取决于县域的经济状况与需求.
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策略,当前有多种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服务群体先后、服务对象选择、服务途径、业务方式、信贷品种、利率高低、信贷多少、期限长短等。就是同一家村镇银行,其决策、执行与监督层面也有发展方式的争议。我认为,县域信贷投入不足,大量资金流向大中城市,严重影响了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拉大了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设置村镇银行就是要增强县域就地媒介资金的能力。服务“三农”、支持县域应是村镇银行的最重要任务。在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只有一个网点、其覆盖面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就地服务“社区”、就地媒介资金是必然选择,在网点有限、银行电子技术使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片面或狭义理解服务“三农”的内涵,反而不利于增强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的能力,不当的导向与不尊重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规律的美好愿望,最终会影响村镇银行的组建与发展。在县域资金严重流失、农业种植、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信贷需求暂时有限且涉农信贷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如果客户缺乏这方面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基础,具有生存力、发展力的村镇银行不可能贸然投入。将现代银行引诱入日益狭窄的传统领域,注定不会受到投资者响应、发起银行的认同与经营者的响应,经营商业银行既要审慎,又要与时俱进,推进具有市场前景、竞争能力、比较效益的产业与客户。诸如在地震极重灾区,面对可以救助和迅速恢复产能的企业信贷需求、具有可靠行政资

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思考第2页

源保障且能够稳定民生和努力实现公共目标任务的项目,村镇银行不能不作为优先选择服务的对象。暂时失去家园、缺乏抵押担保能力和还款能力的受灾个人,需要政府统筹综合救助和支持,作为纯粹商业行为的银行信贷,明显地不会无条件信贷介入。在地震重灾县优先试点村镇银行,正是需要这类机构快速的决策、灵活的经营、高效的信贷服务,去支持和促进社会急需且安全的项目形成生产能力,或在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增大、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为政府实施灾后重建、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提供配套的银行支持。这在种背景下,我们仍然采取常规思维开展监管与评价工作,注定也有形而上学之嫌。作为一家新型商业银行,其选择的服务介入点、当时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一般应该是理性且符合县域实际的。即使是其选择信用、保证、抵押、质押、票据等不同的业务,是个人优先还是法人优先、其服务需要政府配套还是不需要政府配套,这均应充分尊重法人治理,尊重县域实际,尊重银行实践。
三、村镇银行应围绕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大胆自主创新.
村镇银行原本是增强县域金融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有效性、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产物。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是避免资金继续外流,增强就地媒介信贷资金的能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实际上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城乡统筹。特别是设置在城乡统筹试点县的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冠名“村镇”、服务县域的现代商业银行,就应当遵循银行的规律,紧密地扎根县域、服务包括“三农”在内的各个具有还款能力的县域信贷消费者。围绕县域的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与金融消费者的行为与习惯,积极推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区避免将村镇银行办成传统的典当行。而在信用环境欠佳、信贷消费者习惯不佳,诚实守信观念未树立、第一还款来源有瑕疵的客户,的确需要运用抵押、质押和保证等方式,既支持客户的信贷需求,又防范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为追求商业可持续目标的村镇银行,如何选择支持加工业、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种植业、养殖业、房地产业,这的确需要研究县域客户的预期收益与风险,研究产业政策与调整,研究客户的商品和劳务的竞争能力与市场影响力。正确处理银行业务的量本利关系,科学把握金融运行的象数理本质,遵照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在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四、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不利于村镇银行创新实践.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成为重点中的重点时刻,推出村镇银行改革试点,这本身是一项尊重事物。首家村镇银行__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至今运行三周年,该行选择的模式,适应了工业不发达、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通过四条途径探索代理服务,已经为2500多客户提供信贷,显现了求实创新。如果不尊重村镇银行的现实选择,我相信不会走出其特有的发展路径。如果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乡统筹县、地震重灾县、信用环境欠佳的县、工业基础极其良好的县、纯粹牧业县也套用或照搬某种方法,注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四川的模式中,相当部分县域的行政资源组合、党政必要的激励与约束力度日渐增强,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超乎预期,之所以开业的14家村镇银行均能够在一年之内实现赢利,本质就在于因地制宜、求实创新、各显特色,不搞一种模式。我们不主张村镇银行试点只有一种模式,对其业务发展的模式自然也不强求只有一个。如果认为村镇银行只有一种模式,并持固有的论点,就是主观主义,就是本本主义,就不符合科学观,也不是与时俱进。
五、村镇银行改革试点应大力提倡创新实践、科学发展.
村镇银行正在试点,仅采取的产权模式、并表方式就有五种,业务与定位模式就更多。目前就对某种发展思路、业务途径、服务重心进行主观定义,可能会限制创新,扼制丰富多彩的实践。只要资本充足、审慎经营、指标达标、操作安全、收益可靠、拨备充足、股东放心、党政满意、稳步增长,就应当引导和鼓励机构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名称同,家家风格不相通;县县需求有差异,行行策略会变动;时时信贷在调整,岁岁文化渐渗透;行行科技在进步,招招创新不放松;只望观念作调整,形而上学丢空中;共同努力勤探索,村镇银行显奇功!

关于维权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体会


关于维权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体会

关于维权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体会----**集团七公司工会在当前企业改制还处在一个进程中的特殊历史阶段,不少关于职工与企业之间,必然产生的个人与集体矛盾的冲突会经常发生,对于各级相对独立的工会组织,研究和思考及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维权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现将近年来我们对理论思考和实践的一些体会汇报如下:一、认真把握维权工作的源头参与,加大机制力度理论和实践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前些年,我们一直停留在一个相对求稳的局面下,比较被动的开展维权活动,即职工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就事论事的了解和反映什么问题,甚至有的问题多次重复,如下岗、看病、住房、劳动争议、环境安全、“三金”的情况等。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我们近年认真经过总结,组织工会干部专门学习和研究集团公司工会维权工作的年度要点,形成了自己符合实际的一些观念和制度。一是坚持不懈的落实职代会维权的源头参与制度,我们公司落实职代会制度,20多年来,坚持了一条从形成到不断成熟,从形式内容单一到丰富多样的健康发展的历程。近年来我们紧抓这条主线,把职工关心的维权焦点问题,通过日常工作反映到公司党委和行政,并通过董事长和总经理,以会议报告形式出现,通过职工代表的审查建议,使职工对自己关心的事心里有数,尤其是职代会的主要议题,如厂务公开的格式范围、评议干部的严谨办法,涉及分配方面的决议草案等,使干部职工对行为的规范,重大问题的处理搭建起一个公开公平的平台。二是坚持不懈的落实集体合同自检和听证会制度。从20xx年末开始,我们每半年组织一次由各基层单位的工会专兼职干部和职工代表同公司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的自检听证会。从详细的会议记录,逐条对照检查,所涉及的内容都远远超过了维权的范围,职工主动关心生产经营状况,关心成本和效益,对公司领导和部门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三是坚持不懈的落实基层工会专兼职干部月例会制度。在每月例会中,除了日常的工会工作,职工意见的收集,是每位参会人员必须报告的内容,并经过整理后,在月底工作安排中,做到有针对性的,把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明确,对当时工作重点作出安排,如年初的评先、元霄晚会,职代会筹备;月度的安全检查;夏季的防暑降温;冬季的防滑防冻和防火;非典期间的防护和宣传;特别关注的送温暖活动和各级主办的形式多样的健康娱乐活动等,把职工关心的问题提前加以预测,对及时处理化解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认真把握维权工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主要制约因素,理论和实践才能有机相结合。附表一:(公司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项关联现象联想后果1、经营管理成本高、垫资多、浪费大、清欠难效益不高、资金周转困难2、用工制度进人容易出去难,职工单方面弃约队伍松散、滞留3、干部管理晋升容易、降职难、干部无岗保薪大锅饭、挫伤积极性4、固资规模内险与效益,后劲与眼前矛盾冲突明显5、剥离困难办社会藕断丝连,富余人员治定难以一刀两断附表二:(工会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项关联现象联想后果1、劳动关系一纸终身,炒老总容易、炒职工难职工等、靠、要观念根深蒂固2、劳动报酬抽象、档案工资占支配地位公开收入公开、其它收入不详3、劳动条件工业卫生、安全环境不等,事故处理简单隐患不断,事故责任不清4、劳动保障交缴标准滞后,欠缴、医保内疾内债累积5、固资闲置土地资源待开发利用效益流失上列附表,是我们近年来,通过对职代会提案征集,开展综合问卷调查,座谈会,专题会和劳动集体合同履行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的归纳整理后,便于对照说明,分别就公司和工会维权的状况而制作的。我们认为,通过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而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或者说,在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这两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区别,在形式上存在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就是职工的具体利益产生和来源于公司的整体利益之中,只不过职工的具体利益的实现对公司整体利益的实现具有积极地反作用力而以。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是非常现实而不能绕行的,在两幅表中例举的关联现象、具有交替作用,矛盾互为冲突,派生后果十分明显的特点,之所以制约项的微妙区别,主要是为了加以分析而以,实际上公司仍然是以企业形式在运作,其制约因素与工会在维权工作中的制约因素,还远远不止于此。因限于时间和篇幅,所以我们在研讨维权工作时,必须清醒看到客观存在的现实,正确预见我们将面临的困难,既希望我们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维权工作,更希望通过体制的配套改革,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三、认真把握维权工作的大局观念和思路、研究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课题。我们面前、经常出现职代会决议,团组长会议、常委会决定、党委会决定、董事会决定、理事会、总经理办公室决定、股东会决定等文件。依据《公司法》组建的公司,依据《党委会工作条例》而进行的党的领导工作,依据《职代会工作条例》开展了企业民

关于维权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体会第2页

主管理活动,都是对生产经营单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依据。我们研究这些出现的新课题,是分析理出它们不同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简单的得出谁说了算的问题。我们要在维权工作中能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它们相互关系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切入点。通过学习,我们的思路或者工作的程序是:(1)代表产生──(2)合理化建议──(3)被采纳──(4)形成决议──(5)落实过程──(6)工作小组反馈─(7)会议报告执行情况──(8)公示结果从上述已经较为成熟的程序分析,如果我们维权工作落实到实处,那么:(1)民主选拔推荐和选举经过资格审查产生的代表,就保证了维权工作具有活力;(2)提出带普遍意义和重点的特殊建议、对落实涉及维权工作就须具有决定的意义;(3)经过某种形式的会议或职能部门反复论证去粗取精,上交决议形成的会议形成提案;(4)某种会议形成决议;(5)落实过程的责任制,此时涉及维权的内容具有可能性,使涉及维权工作的内容合理化;(6)对口的工作小组(职代会工作小组),经常对落实的期限,部门或单位进行检查和督促并反馈落实情况至工会;(7)工会在下次职代会筹备会前整理相关提案落实情况并与相关部门或领导交换意见,通过会议报告实际落实情况;(8)向职工公示提案落实结果。是不是所有涉及维权的工作都要通过职代会形式出现呢?职工代表建议或者股东的建议,提交理事会或者董事会,都是可以而且是可行的,这并不是说,因为董事会,理事会秘书也是职工代表或者是股东的身份,这种形式就具有合法性。而是《公司法》规定,对重大议案和决策公布前必须征求工会或者职代会代表意见而设置的准入标准。那么,其它会议形式的决议,都是有相关的制约条件。所以,在落实维权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把握的主要是,不能忽视重要的维权事项,确保维权所涉及的重大问题能够通过得到重视而进入解决的正常渠道。如果公司被一名或者几名“有能耐”的职工炒了,不辞而别,对具有损失的公司而言,它的权力谁去加以维护呢?这种损失理所当然最后会分摊到全体员工身上。而社会摊派,垫资周期长,欠款催收难度加大,浪费视而不见,工程成本攀升而引起的一系列关于职工收入的话题,我们决不能不加分析或者是简单化的以维权的形式来处理,配合维权工作,我们有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做,这种工作不能用“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这种简单粗造的方法去进行。在维权过程中,我们理念始终必须以上面的具体导向来进行,客观公正的用事实,讲道理来说明问题,比如,我们有很多职工在公司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文化不高,技术有点,收入较低,积累不多,甚至生活还很困难,但在公司一刀切的不得以作为下,哪能没有怨言呢?而我们对于那些年轻力壮,有一定文化基础却不善于学习理论和技术,工作平平,甚至素质不高,偶而还会做点小动作的部分职工,我们更有责任通过说服教育,告诉他们贡献于社会和企业,才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平时说有一个好的职工队伍,说的是主流,同样道理,对职工反映领导干部的事情,主流同样是好的,我们不能用个别现象代替对整个干部队伍形象的评价,如果我们平时工作缺乏耐心,不能以理服人,我们维权工作就难以为继。各位领导和代表:这是我们七公司在维权工作中的一点想法和体会,对于在座各兄弟单位而言,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有些想法也不过是对自身实际而作的一些分析,我们相信,随着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康发展,公司实力的不断增加,我们下功夫做好本职工作,不但能提高日常工作能力,也通过汇集这种力量,促进公司的发展,为集团公司的兴旺作出应有的贡献。

源头治腐的几点思考


源头治腐的几点思考


源头治腐的几点思考

江泽民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这一重要论述,精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不但要从严治标,而且必须从严治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只有加大治本力度,强化防腐机制建设,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一、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的思想动因。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成克杰、王宝森、胡长清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必须要下功夫祛除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病毒,疗救其道德上的缺失,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及新闻单位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使领导干部"不愿意腐败"。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抓好德治的根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抓好德治的核心内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崇高理想,增强宗旨观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把内在的道德要求付之于长期的从政实践,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以权谋私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立党为公,用权为民。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律意识作为抓好德治的重点内容。江泽民同志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在领导岗位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该留点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始终有一种高层次的追求,做到“其责己也重以周”,随时随地都能严于律己,慎于小节,管住自己。不这样做,所谓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就根本无从谈起。
二、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封堵权力腐败的通道。法纪松弛,对权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监控,其结果往往导致权力腐败的案件频频发生。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从根本上遏制和防范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德治,而且需要全面加强法治,真正做到依法制权,依法治官,依法行政,努力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
一是要强化法治意识。执政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对党的作风形象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法治,必须从抓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入手,着力使他们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引导他们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权与法的关系,防止和克服权大于法的现象;使他们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克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带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规,并要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加深理解,增强法纪观念,切实遵纪守法,管住管好自己,以实际行为维护法纪的权威性、严肃性,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要强化以法制权的监督制约机制。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减少以至根本遏制权力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便利、管用的权力制约机制,依法对权力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使之合乎法制规范。为此,必须适当分解并合理配置权力,把决策、执行、监督等三权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切实改变过分集权于个人的状况;规范财权、用人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的运作程序,强化对领导干部职权行为的监控机制,对权钱交易之类的腐败行为实施重点防范;完善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防范预警机制,切实改变监督滞后的状况;加大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并通过深化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对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进一步理顺监督体制,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作用,使之真正能依法制权、以权制权。
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是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衡量社会法治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他们更应该自觉地以法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

源头治腐的几点思考第2页

职务行为,模范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政令。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素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存在问题仍然比较多,如为部门利益而违法违规、造假帐报假数据、搞“政策谋私”等。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查纠监督,力求使党员干部的职务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真正体现公众的意志和利益,这样才能有力地推进法治,使党风政风不断好转。
三、构筑牢固的治腐措施防线,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反腐败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用改革的办法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江泽民同志关于德治与法治“必须双管齐下”的重要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内在的客观规律。因此,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权钱交易。二是进一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福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实行领导干部住房、工作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福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换新车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加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增加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根治"黑箱"作业,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总之,要通过改革,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适应的,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办法,使干部"不能腐败"。

《源头治腐的几点思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