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演讲稿 > 导航 > 帮助别人是种快乐-学生作文

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演讲稿

帮助别人是种快乐-学生作文。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帮助别人是种快乐-学生作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帮助别人是种快乐-学生作文

帮助别人是种快乐
被人帮助是种幸福!帮助别人是种快乐!前几天我就体会到了这种快乐。
那是上个星期发生的事了,那天放学值完日后我就和齐元坤一起回家,我们一路走一路说笑。走到牛肉面门口,感觉脚下踩到了一个什么东西,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本驾照。
回到家我赶紧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看,说这是真的驾照。我一听着急了,那我们得赶紧找到这个人,丢的人没有驾照就开不了车,一定会着急的。我告诉妈妈这本驾照是在牛肉馆门口捡到的,有可能这个人也住在泰山区,妈妈一听连连点头,妈妈拨打了泰山区居委会的电话,居委会的阿姨一听这个情况,很热情的帮我们查找,可是泰山区并没有这个人。我们又打到了黄山居委会,可是也没有这个人。我和妈妈一下泄了气,不知道该怎么找这个人,我们没了头绪。
这时我拿起了那本驾照,发现里面夹着一张粉色的发票,是张手机发票,上面有一个手机号,我哈哈大笑起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妈妈,你快看,上面有手机号!”我们按照这个手机号拨了过去,一说原来就是泰山去外面的小辣椒川菜馆老板的驾照。我和妈妈都松了一口气,和老板约好明天还驾照。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和妈妈把驾照还给了叔叔,叔叔摸着我的头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我心里美滋滋的,我想起妈妈原来给我说过的一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也是帮助别人得到的快乐!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2024帮助别人做好事心得体会(原创)


在知道老师布置下来这么一个假期作业之后我还是非常高兴的,这样就能让班上的其他同学也能够一起去做好事了。而我自己也是一直在做着这些,就算是老师不布置这么一个作业我也是一直有在做。虽然做的也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我也都是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做哪小事。虽然做的也都是一些小事,比如看到地上的垃圾给它捡到垃圾桶,帮助盲人过马路,帮助别人搬一下东西,给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让座。这些虽然是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在我自己做完这些事情之后也是十分的开心。因为我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帮助到哪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在我帮助他们之后,我想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肯定也会伸出援手,最后慢慢的影响身边的人,让社会的风气能够变得更好。而这些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做到的,而是需要全国人民一起的努力才能够做到这些。

而我之所以有这么一个良好的意识也是因为我父母从小的言传身教。在我小的时候他们就告诉我要做一个好人,帮助别人,尊老爱幼,他们也会用实际的行动来告诉我该怎么做,所以让我也是养成了一个这样的习惯。而在前段时间我们家又是做了一件我觉得很好的事情。在我们小区有着一个旧衣服捐赠的箱子,而这个箱子就是用来给把我们捐赠的哪些旧衣服给到哪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之后我家也是全员行动了起来,收拾了一遍家里的衣服,找到那些不穿无用的衣服,然后放进了箱子里。虽然我们捐赠的衣服可能并不值钱,但那也是我们的一份心意。而这也让我知道了在我吃饱穿暖玩玩具的同时,在哪些偏远的山区和我一样大的孩子们却连一件过冬的衣服都买不起。每个人的命运不同,决定了生下来要面对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运气好能够过上吃饱穿暖,精神富足的生活,而有些孩子可能生下来就有着一个注定好不了的病。而我们能够有这样的运气也是需要我们感谢老天爷。当然在我们有能力的情况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是非常好的,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世界上没有谁生来就是有错的,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在未来我们可能也会遇到麻烦,而那个时候我们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做好事的同时其实也并不是希望别人的回报,只是希望大家的生活都能够变得好起来。


(本文为范文资讯网编辑原创文章,谢谢您的阅读!)

摄影是一种爱的表达


摄影是一种爱的表达

我没有很专业的摄影器材,也不会从很专业的角度去审视一张照片,只但是是用镜头代替我的眼睛,去发现记录生活的一些琐碎,能在某个时刻让你产生不一样的感受,透过分享也给别人带去不一样的感受。

眼睛给人真实感,你看到的却未必是你看到的,有时候用眼睛看,有时候用心看。

平时也有时会刻意地给朋友拍一些写真,摆拍的确能够做到形式上的美,但若是资料空虚干瘪,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是可怕的,我期望透过人物的某个部位细节或者照片整体氛围,去讲述一个你能想象的故事,引发思考。[由整理]

抓拍是一个不错的选取,人物没有镜头前的惶恐不适,展现的都是最自然真实的表情动作,不会影响到事物的客观情绪表达,让照片更加接近生活的本原。

摄影不就应是一种负担,想拍的时候,手机相机都好,也暂时不思考那么多技术条件,去拍就好了。挽回的话

九流大学生,器材平平、技术平平的摄影爱好者,觉得做任何事道都比术重要,比如摄影。摄影是摄影爱好者对这个世界一种爱的表达。这些分享本也拿不上台面,不该献丑,但好友米粒新开了个人公众号,这既是送给她的一份礼物当作鼓励,也是自我对摄影这个爱好的一份敬礼。期望大家多多支持啊米粒,也祝福她在摄影道路

路上越走越远,不负热爱。最后附自恋照骗一张(求不打脸),哈哈

pS:不打脸能够打屁股吗?哈哈,感谢老伙计!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一)

《给予是快乐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准备之前,心里一直有些担心会把这篇课文上成精读课文,不能很好的把握两种类型课文之间的不同的“度”。因此,在之前听了指导老师沈老师上的一篇略读课文《卡罗纳》,争取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安排《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流程时,我有好几种设想。

第一种,我的设想是把重点放在“谁”给予“谁”上。课文中有好几对给予关系:保罗哥哥给予保罗、男孩给予小弟弟、保罗给予男孩和小弟弟。在这种设想中,我想分别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去体会,最终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第二种,我的设想是从保罗的角度出发,由保罗从误解到理解男孩为线索,分别通过①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②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③保罗眼睛湿润了……展开,来体会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由此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对给,永远比拿快乐。

第三种,我的设想是从男孩的角度出发,直接感受男孩对弟弟的关心和爱,分别通过①男孩睁大了眼睛……②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③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展开,由此来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理解。

通过比较,我觉得第二种设想更好一些,在处理教材的手法上也更合理些,因此在采用这种思路来展开教学。

从课堂实际效果看来,我总结了几个可取之处。

(1)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始终把握住重点段,如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从保罗为什么这么“以为”,男孩的“希望”,明白保罗的“吃惊”——为男孩美好的心灵。这是保罗第一次误解。再从保罗眼睛湿润了,找出原因①找到了描写男孩举动和语言的段落,更深入的体会到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②找到了保罗再一次误解了男孩的想法。

(2)四年级字词教学把握上,有了一定的度。刚开始上四年级语文课时,这个环节一直是我非常担心的,怕自己上成低段的字词教学。在这篇略读中,我找了几个在文中比较关键、比较难理解的词,简单的读、简单的做些分析。因为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读写和理解能力,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到。

(3)拓展延伸处理的较为全面。除了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并且希望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之外,我给出示了巴金爷爷的一段话和朗读了一篇《父亲的爱》,进一步体会“爱”的伟大。

每一堂课总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通过这节课,我归纳了几点自己的不足之处。

(1)很多课上下来,指导老师每次都要提的是——课堂语言的丰富性,可能本身肚子里的墨水不多,积累少的缘故,在课堂上总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话,不仅使课堂有枯燥之味,更使学生语言接受过于平乏。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2)备课不充分。很多课上,我总会忘记一些流程。我想这无疑就是备课没有到位,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每一堂语文课后,我也像个孩子一样,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有所收获。针对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会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二)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三)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习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态不够洒脱、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很熟练。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即时性评价,而且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目的性不强。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篇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 1 )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 2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3 )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 、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2 、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篇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文章。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 2006 年, 95 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 1 )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 2 )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3 )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 、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纵观我的教学,我也清楚地看到这节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是有待改进的,如: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老师未能及时把握住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而觉得有点遗憾。如在品读、感悟德国民族奇特的句子时,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认为德国人与中国人在养花的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内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学生联想到春节的时候,中国人买了桃花、水仙花、菊花等漂亮的花朵是摆在屋里供自己欣赏等等。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力求通过思考、总结、学习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师德培训心得:幸福,是一种心态


快乐的日子总是显得短暂,暑假很快就过去了。

下学期教初三,马上面临补课。心里总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我班的那些野孩子啊,经过了一个暑假,会不会把我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感情,挥霍得一干二净?他们的基础那么差,学习习惯也不好,能否适应初三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呢?进入初三,他们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我把这些问题想了又想,抱着这种害怕的心理,终于迎来了学生报到的这一刻。然而当我用热情而亲切的话语和每个同学交流时,同学们个个都很听话,按我的要求做该做的事情。学校布置的大扫除,在全体同学的齐心协力下很快地完成好了,让原本肮脏的教室来了个大变样。领书,发书,一不小心,也完成得妥妥帖帖。我发现以前的担心是多余的,每一个孩子,在爱心的浇灌下,都在尽力地表现自己,奉献自己的力量。

望着整齐坐着地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与一年前我第一次与他们见面那乱哄哄的场面相比,我知道了我的付出有了回报,而且很多很多,多得让我不堪承受。尽管以后碰到的困难还会有很多,但我相信,用同样的方式去改变学生,影响学生,他们同样会用更多的爱来回报我。尽管基础差,但只要他们在努力,在进步,这就够了。

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心里充满了阳光——尽管,外面是炎热的夏天,阳光并不缺。

我也有了深深的体会:幸福,不在于别的,而在于你的心态。

由此及彼,我想到了其他一些相关的事。

我的家,在大家水岸青云,位于富阳小城的最西面,而工作的郁达夫中学,则刚好在小城的最东边。每天早上迎着朝阳,傍晚顶着夕阳上下班,我常常会抱怨自己和老公没有眼光,把家安的这么远;而且工作太忙太累,生活不容易。然而,与上班在农村的老师相比,与大城市里穿越大半个城市奔波的上班族相比,我的这点路程也算不了什么。这样一想,我会觉得自己工作不错,家庭安逸,幸福感油然而生。……

最让人羡慕的是我的同事祝。每天看她,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似乎永远没有忧愁。尽管儿子总是她一个人在带;老公,也没有像我们这般的寸步不离;学生偶尔淘气时,也会伤心流泪;然而,常常是仰一仰头,又给人一张灿烂的笑脸。她总是会对人说,在郁达夫中学,她是幸福指数最高的一个。

不了解她的人可能不相信。可是我相信,她的幸福无人能及——因为,她有一个好的心态。

工作感悟:义务心是一种立场



义务心是一种立场,对于每小我来说,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一种义务。一概拘创造力的团队必定是由一群充斥义务心的成员所构成。义务心是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积极的立场,只有拥有了这种立场,我们就会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牢骚,多一份卖力、多一份豪情,工作也会是以加倍出色,人生也会是以加倍出色。缺乏义务感经常会碰到艰苦就躲,碰见工作就推,一级一级往下推,躲得无影无踪,推得干清干净,最后艰苦得不到有效解决,工作大年夜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形成了不良风气,弥长空中,看不见蓝天、白云。

米卢来执教中国足球,中国足球人也一度看到了欲望,他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立场决定一切”,其实袈漯任心就是一种立场,一种信念,我们都是受过高等教导的,我们应当是具有这种立场的,只是我们愿不肯意用着这种立场去干事罢了。在这“群雄逐鹿,适者生计”时代,生计须要义务心和立场。也正像xx所强调的,抓落实是引导工作一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请求,只要我们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用毫不平服的意志争创一流事迹,赓续开创事业的新局面。我想只要我们有如许的义务心和立场,我们完全有才能把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落实工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工作了。

所以,我想,事业的成长须要多一些有义务心人。工作是大年夜家的,我们每小我都有义务去解决。分层治理轨制这是明白义务的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很赞美,也很支撑,同时这也是中心的一个根本治理模式,有利于进步治理实效。然则我认为,分层治理模式好,但运行的方法更重要,所以我认为,分层治理,但不克不及分家。这是整体仗,不是单打独斗,工作都是集体的工作,不是小我的,每小我都要有主人翁精力,去分担都是义不容辞的。我认为,分层治理,职分责不分。有的时刻,我们的惰性经常使令我们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尤其是做治理工作,当有事找到我们时,我们尽量推开,有的时刻并不是我们不管,只是想表现分层的治理特点,但如不雅把握不好分寸和方法,可能就会让人认为我们是不负义务,不想管。其拭魅这也不难,只要我们把工作解释白就好。我认为,分层治理,职不合,责一样。我认为逐层问责制,是进步义务心的重要保障,但同时,落实逐层问责得时刻,不克不及只看到干活人没干好的义务,更应当看到大年夜上至下的义务,不然就会产生“干活人不捞好”的牢骚。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对分层治理有看法,我只是欲望,这么好的治理轨制,不要因为实施者的忽视而达不到优胜的效不雅罢了。

米主任的几句话我颇有感触,做一个有崇奉的教导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我,让本身成为最幸福的教导人;做敢担当的教导人,敢于挑衅世俗、挑衅传统、挑衅威望、挑衅自我;做一个善行动的教导人,用行动改变学生,改变自我,改变教导,改变琉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一)

听了郎**老师的公开课《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反思如下:

一、分析教材要全面。考虑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异国风情,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又是一篇讲读课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例子,是本单元的一个范例,我们在教授时必须考虑学习方法的传授。文体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意图、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需求要产生共鸣。

二、导入简洁。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旅游都干什么?看风景、了解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进德国的德廷根,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三、抓住中心问题。

1、 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评价哥廷根的?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独特的民族。

2、奇丽的景色具体是如何描述的?这个民族又独特的什么地方?

四、教授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朗读技巧的指导:1、要投入自己的感情;2、要注意轻重缓急;3、要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4、抓住关键词。

(二)利用关键词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由扶到放,培养能力。

讲是为了不讲。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奇丽的景色,而锻炼孩子的能力则放在了第二个问题,解读"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二)

陶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本节课教学中陶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多形式的朗读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语言是语文之 " 根 "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本节课,吴老师 " 咬定朗读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 " 课中,老师不仅给予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生研读文中重点句子或借助关键词语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或想象画面,再现文本的情境,或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将 " 朗读训练 " 与 " 个性体验 " 、 " 多元解读 " 融为一体,使学生既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又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既咀嚼品味具体语言,又促使人文的种子悄悄萌芽、开花,真正使语言的 " 工具性 " 与 " 人文性 " 和谐共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使 " 读 " 与 " 悟 " 水乳相融,让陶老师的教学呈现一份精彩。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也是本节课的亮点。

在教学过程中,陶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陶老师紧扣 "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 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 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适时地运用课件,展示多媒体教学的魅力。

陶老师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多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欣赏德国风光片、重点的句段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文中 "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 的含义,陶老师适时地播放了有关课件,还播放了德国街道的有关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四、给予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及时。

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表现的勇气及积极性。如: " 你说得不错! "" 读书有进步了。 "" 读得很有感情。 " 这些简简单单的话语,给予学生的是学习的自信、表现的勇气。因此,课堂中,学生乐于表达,学习的积极性高。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五、注重双基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双基知识的学习。如 " 应接不暇 " 中的 " 暇 " 字的记法。在理解该词语的基础上,应用词语造句。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生列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谈自己对这句活的理解。把这一高尚品质注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 )教师忽略了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小结,以及下一学习环节的提示;( 2 )出示的句子过多,重点不突出。

每一次教研活动,不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老师,受益非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三)

真好,我有幸参加这期班,而且收获颇丰。下午听了首席教师——李雅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说实话,老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环节设计的精度以、训练设计的梯度以及对学生的关注程度,都使我大开眼界。而且这节课从头至尾都给人以清新之感,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凉意、一丝清爽。

课堂上的李老师平易近人,亲和力强,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即使不是自己的学生,课也上得那么从容,那么到位,那么无可挑剔。过渡语、小结语的设计、训练层次的清晰、挖掘教材的深度等,带给我的更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我想:这一定要归功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钻研教材的力度吧!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许多深深思考的问题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我深知,吃不透教材是上好课的绊脚石,因此,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练就备课的本领。但是,苦于找不到解决"有效备课"的好方法,所以,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能力有限,但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也有几点粗浅的认识,不知是否得当,敬请王老师批评、指正。

不知是谁先提的:"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李老师在这节课上出色的表现恰恰诠释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一、"文意兼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花的奇丽".

李老师通过"走出屋子,走上街头,又是怎样的情景"一句,抓住难写难记的重点词"花团锦簇"进行了具体、有效的指导,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看花的心情及看到的景色,学生很有见解,当学生说到"奇丽"一词,教师立刻抓住它大做文章,做足文章,比单纯告诉学生"这些花很奇丽",从"……可以看出来",体会得更自然,领悟得更深刻。再加上学生抓住重点词谈理解,不仅能理解了"奇丽"的意思,还概括总结出这个词的意思,落实了学习目标。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透过"锦"字又看到了什么样的花,力图加深想象,更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再通过范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悟自得。学生由"花的奇丽"想到"德国人的奇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悟出来,情感得以升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得以体现,正可谓"文意兼得".

这样层次清晰的语文训练,这样有深度的一次次提升,可见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相信一定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创设情境",有效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在这篇课文中,对于人们赏花时,花的奇丽带给人们的震撼并没有写。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

"如果你是一名外地的游客,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些花时……"

"假如你是一个学习上遇到困难的留学生,对学生丧失了勇气,当你看到这些花时……"

"如果你就是养花的人,看到别人养的这些花时……"

选取一个角色,写一写自己看花的感受,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事先预设的情境之中,这样,"花的奇丽"所带给人们的就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德国人养花方式的"奇特"、养花习惯的"奇特"和德国独有的那种民俗风情,很自然地引出这"花的海洋"多么令人佩服、多么令人称赞。

这一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花人合人的至高境界,真正品味出了文字的内涵,落实"花的奇丽"这一学习目标。而"读写结合"切入点找得也非常准确,因此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学生精彩的语言(写好片断)。

三、"语文训练",教给学生今后如何学习语文

听完课后,想必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课堂上那时时处处的语文训练吧?

如:课件出示的三个"都"字一个比一个字号大,学生从视觉上就能直接感受到,这种养花的方式已经在德国成为了一种风俗,而这种风俗刚好就是让作者惊叹的地方。也为后边学习"即使有变化,但美丽并没有变"时,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学生由"对花的喜爱——对人的喜爱——对德国的喜爱(对这个伟大民族的赞叹)",也懂得了这种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永远不变。

另外,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我们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而在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给了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学习、成长的过程。这也很值得我学习。

李老师就是这样,把语文课上得诗一般清丽,带给学生的是无穷无尽的回味。当他们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一定会记起曾以有一位姓李的老师给他们上过一节很美的课,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