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部队思想认识检讨反思 > 导航 >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部队思想认识检讨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一:认识立体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备课时,我借鉴教参,查阅优秀教案,上网搜集资料,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贴一贴、看一看、说一说、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没想到上课伊始,当我让小组同学拿出我课前让他们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的实物时,孩子们兴奋的玩了起来,有的球甚至滚到了地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接着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时,孩子们用小手摸了,但是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还算顺利,好歹把这节课上下来了,但是回想起来,这两天一直很郁闷,没想到第一次遇到课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有44人),又加上眼前很多实物的诱惑,结果导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难以掌控的情形。

2、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拿出来放在一起分类,搭一搭,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小朋友们各玩各的局面。

3、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5、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比如:“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身边的实物,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可以换一种提法:“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家里的一些物体,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篇二: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所以,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铅笔、吸管、粉笔盒、奶粉盒、魔方、胶棒等,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篇三: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这节课的时候,我先从长方体教起,然后又教的正方体、圆柱和球。但是,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具球和圆柱总是乱滚,影响了同学们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的同学手里不断地玩球和圆柱。所以我反思,如果先教学球和圆柱会更好。因为球和圆柱会乱滚,最先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会最先抓住球的特点: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而圆柱的特点是: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滚动。其他两个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能滚动的。然后再按照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顺序,逐个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相信这样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认识不够清晰。有的同学认为是正方体。我想原因是,一年级的同学还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应该拿一个这样的实物,跟正方体实物进行比较。同学们肯定能够一目了然,并且印象深刻。最后,再布置回家制作或找到今天学的立体图形,带到学校来。同学们一定会把这一部分知识学的更扎实。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图形的认识

“认识图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六边形平面图形 , 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 , 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想吃,还要爱吃,更要吃好。我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玩中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于是我一开始设计了一个充满童趣面有新奇的“图形王图”这一场景。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学生在这基础上找出“王国”中的各种四边形,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在这活动中对四边形有了再认识。这是一种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也为学习五边形、六边形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是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特点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通过摸、数活动来发现其图形的特征。通过剪、搭、折突出图形的变换。使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空间观念。我让学生通过想一想回忆一下你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今天认识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所有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活力,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这一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较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篇二: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执教复习课《空间与图形》第一课时《图形的认识》后,我感受颇深,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空间与图形》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第二版块的内容,《图形的认识》是第二版块的第一个课时,主要是总体把握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涉及内容点多,覆盖知识面广,在设计导学案时,我一直担心学生的展示难以把握一个“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担忧,所以课堂上我一直没有作解释,没敢就学生的展示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敢就学生的展示补充必要的内容,甚至连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笔带过,……所有的这一切,只是为了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否则时间肯定不够用,必然造成拖堂,完不成学习目标等不良后果,殊不知,这样的做法让数学课没有深度,没有广度,没有远度,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根本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我在想,我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课改势在必行,我们要与课改一同成长。平时的课堂除了借鉴别人成功的课改经验外,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学生实际,一定要有自己创新的做法和独到的见解。

就这一节课而言,学生的整体表现挺好,自始至终能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数学学习的每一项数学活动,但学生的基本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口语表达欠严密,欠斟酌;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板书写欠工整,欠认真;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示内容欠条理,欠系统,不用说,学生的口语功,学生的书写功,学生的计算功亟待提高。

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的基本功也需要再修炼,再上一个新台阶,才能适应新模式下的课改需求,如: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编写学案的能力、应对突发的能力等,凡此种种,给现阶段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需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才能致力于教育的深入课改。在这节数学课上,一学生在展板上展示的“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显然是一个错误,我只是在这句话的关键处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希望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更希望马上有孩子站起来说:“我纠错,……”但所有的孩子一时无语,于是,我把这个简单的问题,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儿,留给学生课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在想来,也许这样处理并不恰当,抓住难得的契机,当即纠正,可能会更好。庆幸的是,结束新课的时候,我的一句话“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老师头脑中挥之不去。”那个孩子当即站起来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继续:“问题解决了,但探究的脚步不能停息……”

总之,这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达标测试完成情况良好,学生进步了,学生在课改中长大了,我们老师更要挑起课改的担子,乘胜追击,勇往直前!

篇三: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认识物体》中的模型导入,并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形状,从而引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兴趣。

实际上,一年级的孩子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感知并逐步形成表象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认一认、找一找、围一围、拼一拼等环节。

说一说一些物体的形状,是为了唤起已有的认知经验,又为了学生感受“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提供素材,通过摸一摸、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平面图形的特点,清晰的体会“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在摸一摸中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上转移到面上,在描一描中让学生经历“面”从“体”上剥离的过程,而找一找更是丰富学生的图形特征的表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围一围、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孩子更是体会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区别。进一步丰富图形表象。在最后的拼一拼中,孩子再次感知数学的美,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暴露了自己的一些欠缺。

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今后要多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二、要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认识长方形这一部分时,当学生利用长方体积木画出长方形后,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图形,并贴在了黑板上,从而教学长方形。当时没在意,过后想想,没能使孩子的操作发挥起作用,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我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看来,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

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不失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画稿方法。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一:认识图形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设计的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特点:1.在教学目标上——全面、明确,可操作性强。2.在学习内容处理上——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在组织教学策略上——注意情境与活动教学。4.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大信息量与高效率。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没有从零开始,而是先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已经认识的图形。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接着我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我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弄清了“体”与“面”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找出怎样利用物体来描出平面图形的策略,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最后我通过练习,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能在什么地方看得到,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这样更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育人的价值,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达到过程性目标的评价不够。

篇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备课时,我借鉴教参,查阅优秀教案,上网搜集资料,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贴一贴、看一看、说一说、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没想到上课伊始,当我让小组同学拿出我课前让他们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的实物时,孩子们兴奋的玩了起来,有的球甚至滚到了地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接着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时,孩子们用小手摸了,但是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还算顺利,好歹把这节课上下来了,但是回想起来,这两天一直很郁闷,没想到第一次遇到课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有41人),又加上眼前很多实物的诱惑,结果导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难以掌控的情形。

2、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拿出来放在一起分类,搭一搭,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小朋友们各玩各的局面。

3、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5、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比如:“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身边的实物,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可以换一种提法:“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家里的一些物体,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篇三: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篇一:认识平面图形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那么,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从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呢?本课教学中孙老师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青岛版教材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孙老师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摸物体,说形状,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找、画、说、做、拼等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二、分组合作,求异探索,使学生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在体上、“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三、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孙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再让学生用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当孙老师把学生的作品一一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看,再评出最好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开心。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讲到下半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还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2、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展开,没有引导好学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资讯加以搜索并给以发挥,如果展开得好的话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能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本课时的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个新图形,但在新授时,没有作重点讲解,一带而过,有点喧宾夺主。

篇二: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习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篇三: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新教材的编排是从体到面的。在日常生活中,低年级的孩子们对长方体和长方形是不分的,在交流中经常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怎样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初步感受物体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是我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留脚印","盖印章"等生动活泼的可操作性活动,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对平面图形分类,联系生活找物体中隐藏的平面图形,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有的小组学生做出太阳,有的做出火车、小鸟等,用到了三角形,圆形,和长方形。让孩子们感知学以致用,体会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尽量使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进行的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总之,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1、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孩子都对球的特点掌握很好,但是对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区分。例如:其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首先学具的准备太单调,没有一些特殊性的物体来启发学生,以次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理解,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如在操作环节上,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鼓励看谁带的样子多,加深学生对物体特点的认识,另外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探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2、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积极加强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如从学习态度上评价,从积极性上评价,还有的比如说从速度上,从动脑上,从今后的发展上,从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再结合一些小奖品的利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压力,而且使学生更乐于去学习,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成功感。

图形教学反思


篇一:图形

经过认真的备课、上课,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了《认识图形》这一课,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从“体”上认识“面”在课上我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为样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反思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动手操作贯穿其中。 1 、精彩的导入让孩子乐于学习。

本节课我开门见山的拿出一幅小火车拼图,孩子们一下子就被这辆色彩艳丽的小火车吸引住了,然后我就让孩子们说这辆小火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我知道一年级的孩子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并不深入,所以我就利用他们所知道的收出他们所不知道的,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2 、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从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在哪些物体上出现过?请你找一找?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 “ 面从体出 ” ,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 、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 、课题章节出示错误,板书设计的不够合理。

2 、没有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寻这几种平面物体的存在,而是重复的强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使得有些孩子进入误区,越学越糊涂。

3 、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4 、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5 、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习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 、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 “ 有收有放 ” ,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 、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 “ 心理自由 ” 与 “ 心理安全 ” 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评价,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篇二:图形教学反思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设计的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特点:1.在教学目标上——全面、明确,可操作性强。2.在学习内容处理上——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在组织教学策略上——注意情境与活动教学。4.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大信息量与高效率。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没有从零开始,而是先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已经认识的图形。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接着我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我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弄清了“体”与“面”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找出怎样利用物体来描出平面图形的策略,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最后我通过练习,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能在什么地方看得到,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这样更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育人的价值,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达到过程性目标的评价不够。

篇三:图形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注意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操作、思考、创造,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开放性思维,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乐学动机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要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营造乐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魔术表演,屏幕上自行车、红绿灯等有趣的拼图过程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了;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画一画、印一印、描一描,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巩固阶段,创设围一围、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堂课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二、在开放的氛围中提供乐学条件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建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形式。本节课,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交流的开放氛围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精神。例如,从“体”上剥离“面”这一环节,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多样的材料,有的学生用印泥印,有的学生用积木画,有的学生把积木上的纸剥下来……学生经历了“问题 ---- 探究 ---- 解答 ---- 结论”的学习过程。再如,同桌合作将图形分类这一环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形状分,还有的按有角和无角分,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并大胆展露自己的想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巩固练习中,还设计了拼图形的开放性练习,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图案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享受到了图形之美,数学之美。

三、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乐学体验

数学教学要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教师的作用要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在教学中,我注意将活动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例如,我创设了“搬”图形(将积木上的图形“搬”到白纸上)、围图形、拼图形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增强对这些图形的直观体验。我还创设了比一比、赛一赛等竞赛活动,创设了议一议、说一说等讨论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习。

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篇一:立体几何

今天我们结束了必修二的第一部分内容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们感觉学的太快了,还没学得多透彻呢就结束了,心里可没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一些同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良好的空间感,二没有找到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和方向,三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很多东西成散点分布并没有成线连网。所以感觉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遵循知识构建的结构和规律。我们只要循着知识的发展和递进的规律进行学习和感悟总能有所收获。课本的设计就是这样的,采用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力图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上升。只不过很多学生并没有体会到这种思想,没有及时消化和构建知识。

要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我们首先要研究教材,了解课本是如何设计的。必修二整册书以几何为主题,分欧式几何和解析几何两大部分,前者是传统几何学的研究方式,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了解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他的组合体,基本方法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从整体把握完以后再从构成几何体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去研究,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和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整个来说就是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研究。欧式几何把几何和逻辑思想结合起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后者解析几何是通过坐标系,把几何中的点,直线与代数的基本研究对象数对应起来,建立图形与方程的对应,从而把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起来,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这是数学的巨大进步。

课本的设计是巧妙的,能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去完成。老师有宏观的认识才能影响学生有较高的认识。

篇二: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立体几何后,对这节课有许多的想法。立体几何同学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现在我们是一轮复习。今天,我们复习立体几何,却没有达到我预计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立体几何要说难也难,要说简单也简单, 但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定理定义比较多。学生认为立体几何比较难学,原因有这几个方面:(1)他们对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不熟练,给出符号语言,他们画不出图形,更不会用文字语言表达。(2)定理、定义记不得。例如证明线面平行,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3)不会分析观察图形。给出一个图形,他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如何入手。特别用空间向量来证明立体几何,很多同学建系是错的。所以他们一点兴趣都没有。看着学生上课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我心里也很着急。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二、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主要是复习立体几何基础知识及应用。我举例正方体来讲基础知识,我知道正方体学生比较熟悉,而且用空间向量来做也比较容易。在复习时,我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学生的确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但由于在这用时过多,使立体几何的应用没有讲解。

三、没有做到精讲精练

这节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少,整节课都是自己在台上讲,老师把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了,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知道以后自己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1)充分、认真备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认真的分析和预测,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2)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注重精讲精练。(3)要谦虚,再谦虚,多向别人请教、共同提高。

篇三: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立体几何作为主干知识之一,知识点包括:与空间结构有关的 2 个图形:直观图和三视图;与计算有关的表面积、体积、空间角和距离;与平面有关的 4 个公理和 1 个定理;与平行与垂直有关的定理。

此篇博客再就立体几何大题的考查为主,做出反思如下:

立体几何大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空间位置关系判断,体积计算,空间角和空间几何体高的计算。

文科立体几何的考查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通常设置两问,第一问,主要是空间位置判断: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以及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这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平行、垂直相关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掌握,此题比较容易得分,但需要强调学生证明过程的规范性,证明过程中说理的理由要严谨,要做到有据可依且不罗嗦。 2009 年至 2012 年文科数学对于立体几何的考查第二问的设置在前三年都是计算几何体的体积, 2012 年计算的是线段的长度,这和 2012 年考试说明的变动有很大的关系, 2012 年考试说明中最重要的改变是“简单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要求记忆(之前一直不要求记忆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就是说试卷上不再印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而当年的考试却避开了对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考查,这应该就是对考试说明变动的一种体现。而对线段长度的计算实际上是计算表面积与体积的基础,计算线段长度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所以,对线段长度的计算应该在后期的复习中引起足够重视,要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脑中有方法。另外, 2013 年的考试说明把中心投影删除,那对平行投影的理解应该会更加重要,所以对平行投影的理解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

理科立体几何的考查也多设置两问,有时也会设置三问。前两问多以证明为主,且通常会设置一个证明垂直的问题,然后利用垂直的关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计算第三问设置的空间角。在利用空间向量计算角时,需要注意三点:一、空间点的坐标,尤其是不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所以要要求学生多观察,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记忆一些一些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如平行平面 XOY 、平面 XOZ 、平面 |YOZ 的点的坐标的特点等。二、平面的法向量是非零向量,有时在计算过程中要多观察,有些平面的法向量,可以利用与平面垂直的直线直接给出。三、向量夹角与空间角的关系。要求学生牢记异面直线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与向量所成的角的关系。尤其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等于向量的夹角余弦的绝对值。

总之,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考查以 “ 三定观点 ” 统一组织材料,一是 “ 定型 ” 考查,通过三视图、直观图来识图和用图作为空间想象能力考查的开始;二是 “ 定性 ” 考查,以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为核心判断线面位置关系进行思维发散考查;三是 “ 定量 ” 考查,以空间角、表面积、体积和高的计算进行思维聚合考查。文理试题坚持以空间想象能力立意,小题注重几何图形构图的想象和辨识,大题以垂直、平行论证为核心,空间角的计算(理科)、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文科),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在处理问题时的作用。

以上乃敝人愚见,如有不当,请斧正,不胜感激!

图形分类教学反思


篇一:图形分类

在这节课中,从课前的复习到课内的展示交流,我都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的交流,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出现问题的引导者。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分类依据时,在有序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先留给学生自主观察、发现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交流碰撞中发现知识,使活动有效地展开。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两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活动。通过搭建已认识的平面图形,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而且发现四边形不稳定与三角形稳定的特性。另一组活动是在前一次活动基础上,让学生想办法把四边形变得稳定,学生利用本节课发现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动手操作活动的设置使学生兴趣浓厚,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延伸,使学生收集生活中三角形、四边性的特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篇二:图形分类教学反思

本学期结合校教学研究模式,初步尝试了小组合作探究式的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恰巧《图形分类》这节课的内容特别适合进行小组学习,我就在班级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喜忧参半,反思如下:

在这节课中,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内的展示交流,我都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的交流,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出现问题的引导者。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分类依据时,在有序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先留给学生自主观察、发现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交流碰撞中发现知识,使活动有效地展开。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两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活动。通过搭建已认识的平面图形,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而且发现四边形不稳定与三角形稳定的特性。另一组活动是在前一次活动基础上,让学生想办法把四边形变得稳定,学生利用本节课发现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动手操作活动的设置使学生兴趣浓厚,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延伸,使学生收集生活中三角形、四边性的特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但是对于小组内成员的职责分工会要求得还不够细致,每组1-4号成员在汇报时仍然是“白天鹅”在表演,“丑小鸭”在欣赏。于是我就在反思也是在设想:在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可以先达成4人中的“白天鹅”教会“丑小鸭”,然后由“丑小鸭”汇报组内同学的想法,最后组间竞赛,这样既培养了“白天鹅”讲解能力又培养了“丑小鸭”的表达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待每组1号同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之后,还可以继续尝试不同号的同学进行挑战,例如老师要求的是每组2号同学汇报,若某组的1号同学认为已经达到了其他组2号同学的水平就可以挑战,挑战成功者就可以双倍加分。这样又从另一个角度激发了学生勇于挑战别人和挑战自我的信心,增加信心的同事实际上就增加他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于自己初次尝试小组合作的一些反思和设想,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相信定会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特色教学之路。

篇三:图形分类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活动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在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先让学生动手去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分类时学生很容易就分成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平面图形中孩子很快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不同点,分成了线段围城的图形和曲线围城的图形。照此思维下去,很快按围城图形线段的多少分成了三角形和四边形。本课的内容孩子们学得很轻松,学习的兴趣也较高,所以要想学生学好几何知识,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充分引导学生从直观具体的实物入手建立思维的表象,再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拓展思维的空间,把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由于学生亲自参与、经历并亲历数学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生活中,你从那儿见过这些儿图形”的交流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巩固了知识技能,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