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神圣国土守护者演讲稿 > 导航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神圣国土守护者演讲稿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个环节,我们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

第三个环节,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课的最后,我将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呼唤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

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的“神圣”。以此为主线,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并在理解句子过程中能较好地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把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浓了。

篇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课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本文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以前我从来没上过,但是我很想把这一课上成功。

通过仔细地品读课文,印第安人的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眷顾、乃至热爱的层层递进的情感震撼了我的心。文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作者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这片土地上的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要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他们提出了:“这片土地在哪里?”“这片土地是什么样子的?”“这片土地因什么而神圣”“作者是哪几个方面去阐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中心的?”等一系列问题。我让学生带着疑惑走进课文,自读课文,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针对性的学习是最见成效的。第二个环节,我们针对“这片土地因什么而神圣”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我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去了解这片土地神圣的原因,大家很快抓住了要点:因为这片土地上有圣洁的河水。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因为这片土地上有圣洁的空气。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你们应该善待空气。因为这片土地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没有了动物,人类会怎样?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你们应该善待动物。所以,这是一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这是一片美丽圣洁的土地,这是一片满载希望的土地,这是一片印第安人心中神圣的土地。

第三个环节,我抓住“作者是哪几个方面去阐述神圣的?”这个问题去把握文章的脉络,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主次。告诫白人要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顾动物、热爱大地。课的最后,我呼吁大家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热爱土地、珍惜资源,了解了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懂得了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时我紧扣课题,质疑激趣,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学会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等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的习惯。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能较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

总之,我自我感觉这一课上得比较满意,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发言面也比较广,对文本的感悟比较深刻。

篇三: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一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二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通过身边的人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植被利用的状况,感受人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土地的。

2、教师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和植被利用的正反资料。

二、突破重点教学

1、让学生思考,“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教师引导的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掌握(全文可分三部分,作者首先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这块土地是神圣的;接着,要求人们善待这块神圣的土地,保护好河水,保护好空气,保护好这块土地上的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它。)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画出相关句子,然后组织交流,朗读体会。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回忆课文内容:想想河水对人类的贡献,想想没有了河、没有了水,人类怎么生活;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空气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人类主宰着动物,还是人类与动物是休戚相关的?动物的灾难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三、教师再现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对地球上一切资源进行情感交流。

师生:珍惜水资源、珍爱每寸土地……“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大地的。”让我们一齐来捍卫我们的神圣土地!

通过情感与事实的结合进行教学,学生感悟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比较透彻,学生的环保情感得到了积极的调动,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篇一:土地改革

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展开叙述。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所以我门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我们从历史入手,导入新课,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太平天国起义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这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最大心愿。组织学生阅 “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时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效果较好

在课堂上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让学生朗读。使学生对土地改革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得出以下结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例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学生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因为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因此我们在课后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篇二: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 《土地改革》时,我 从土改原因的分析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土地法》颁布后,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就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会认为地主应该被打倒,被杀头的。其实在土地改革中,只对罪恶极大的地主进行镇压,对一般的地主只没收他的土地,进行改造教育,当然要给他属于他自己生活的一份土地。同时还注意小字部分关于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点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书本讲得较清楚,不用过多展开。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三: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八年级第三课 《土地改革》,内容不多,只讲了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分布;土地改革的意义;说到底这节课只讲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土地改革,书本上从土地改革的原因、政策、内容、结果和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

我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理清土地改革的一系全环节。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地主凭借占有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教师要对农村各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进行解释。

从原因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土地法》颁布后,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就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会认为地主应该被打倒,被杀头的。其实在土地改革中,只对罪恶极大的地主进行镇压,对一般的地主只没收他的土地,进行改造教育,当然要给他属于他自己生活的一份土地。同时还注意小字部分关于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点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书本讲得较清楚,不用过多展开。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一)

《给予是快乐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准备之前,心里一直有些担心会把这篇课文上成精读课文,不能很好的把握两种类型课文之间的不同的“度”。因此,在之前听了指导老师沈老师上的一篇略读课文《卡罗纳》,争取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安排《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流程时,我有好几种设想。

第一种,我的设想是把重点放在“谁”给予“谁”上。课文中有好几对给予关系:保罗哥哥给予保罗、男孩给予小弟弟、保罗给予男孩和小弟弟。在这种设想中,我想分别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去体会,最终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第二种,我的设想是从保罗的角度出发,由保罗从误解到理解男孩为线索,分别通过①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②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③保罗眼睛湿润了……展开,来体会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由此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对给,永远比拿快乐。

第三种,我的设想是从男孩的角度出发,直接感受男孩对弟弟的关心和爱,分别通过①男孩睁大了眼睛……②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③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展开,由此来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理解。

通过比较,我觉得第二种设想更好一些,在处理教材的手法上也更合理些,因此在采用这种思路来展开教学。

从课堂实际效果看来,我总结了几个可取之处。

(1)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始终把握住重点段,如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从保罗为什么这么“以为”,男孩的“希望”,明白保罗的“吃惊”——为男孩美好的心灵。这是保罗第一次误解。再从保罗眼睛湿润了,找出原因①找到了描写男孩举动和语言的段落,更深入的体会到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②找到了保罗再一次误解了男孩的想法。

(2)四年级字词教学把握上,有了一定的度。刚开始上四年级语文课时,这个环节一直是我非常担心的,怕自己上成低段的字词教学。在这篇略读中,我找了几个在文中比较关键、比较难理解的词,简单的读、简单的做些分析。因为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读写和理解能力,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到。

(3)拓展延伸处理的较为全面。除了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并且希望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之外,我给出示了巴金爷爷的一段话和朗读了一篇《父亲的爱》,进一步体会“爱”的伟大。

每一堂课总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通过这节课,我归纳了几点自己的不足之处。

(1)很多课上下来,指导老师每次都要提的是——课堂语言的丰富性,可能本身肚子里的墨水不多,积累少的缘故,在课堂上总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话,不仅使课堂有枯燥之味,更使学生语言接受过于平乏。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2)备课不充分。很多课上,我总会忘记一些流程。我想这无疑就是备课没有到位,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每一堂语文课后,我也像个孩子一样,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有所收获。针对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会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二)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三)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一: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本节课我始终贯彻了随文识字, 本节课需要认识的几个字,我分别启发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识记。比如: “葫芦 藤 ” 三个 字是在出示课题之前,以 加一加、换一换和 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的; 通过小儿歌: 张口一声“哇”,女孩爱娃娃,用手往上挂,有水是水洼,捉虫能手小青蛙, 记住了 “哇”和“挂”, 以及和它们相近的几个字。为了是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盯”,我让孩子们盯着我看,从而引出盯着表示目不转睛地看。 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我还设计了小组游戏巩固识字的环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学过的识字方法,从而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在认识了“哇”和“挂”两个字以后, 我出示 了 “挂”,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在不断的交流中学生掌握了这个字的字形特点,注意到了它的间架结构,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然后通过我的范写使学生掌握了书写规律,在练字的过程中我始终贯彻渗透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腰直、臂开、足安)并且在学生写字时采用鼓励的形式提醒他们坐姿和握笔姿势,这样也贴合新课标中要求的:“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完字的评价环节很重要,此处我采取了同桌交换评价的方式,根据我出示的标准,同桌有针对性地进行画星评价,避免了评价的盲目性,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了书写美观。

二、凭借语言,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我 引导学生通过找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标点符号等方法,让学生围绕这些重点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 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 , 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 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陈述句、感叹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才处理这个难点的时候,我不是采取直接告诉学生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这两句话时,我通过播放蚜虫视频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蚜虫的可怕性,然后再接着追问:那个人觉得可怕吗?然后学生自然领会到那个人觉得不可怕。这样既能引导他们读出种葫芦人的不在乎、不屑的语气,也能轻松地说出另一种说法,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到两个句子表达方式不同、标点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这样在学习理解另外的两句话: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就轻而易举了。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 2、对学生的能力缺乏自信,总怕孩子答得不够精彩,有时想帮助他说完整,就有些抢学生的话。 4、走下来和孩子们互动的机会比较少。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三: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二、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三、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 “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

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习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

“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童心是小鸟教学反思


篇一:童心是小鸟

《童心是小鸟》是五年级第四单元学唱的一首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由主歌和副歌两部分组成,主歌部分以排比句的形式描述了大自然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副歌部分抒发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满怀热爱和对幸福童年无比珍惜的心情。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多音乐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喜好的风格,他们求知欲较强,好奇心重,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在歌曲表演上表现欲不强,对音乐知识也普遍感觉比较枯燥。音乐是听觉艺术,应该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和表现音乐,因此教学中我采用了整体感知教学法,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多遍、完整的感受歌曲。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唱和听录音范唱让学生多遍、完整的感受歌曲。在每一遍聆听前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一首相对较容易学唱的歌曲,在教唱前,我让学生推荐班里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将歌词有感情地朗诵给大家听,让同学感受歌词的美,同时把演唱时容易出错的附点四分音符和休止符,给学生做出提醒。通过学唱,大部分学生基本能用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在新歌教学中我还注意了和学生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多说多唱,以鼓励性的话语、和蔼可亲的面孔激励学生,使音乐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很轻松地就学唱了这首歌曲。

上完这节音乐课以后我心情很愉快,因为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堂的氛围中。虽然这节课我按预定目标带领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每节课都会有很多遗憾,这节音乐课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我提问的太多,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音乐声中主动去感受快乐、感受美。另外我还应多引导学生唱出动听的声音。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读谱视唱能力较差,唱谱的时间控制的不好,耽误了一些时间,为此对学生演唱时声音的美感没有做太多的要求,因而学生唱出的歌声使人没有感觉到美的享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针对本校孩子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收获。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总之课堂教学研究学无止境,需要花心思实践和研究,最后反思、总结、积累出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提高。

篇二:童心是小鸟教学反思

音乐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气和快乐的天地,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快乐的动起来是音乐教学的主题。而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处处寻找快乐的足迹,搭建快乐的平台,让学生快乐的感受,愉悦的表达。我在《童心是小鸟》一课的教学中做了大量准备,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题。

但教学过后, 发现这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我好好思考,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有所提高。

一、歌曲处理不够细致

整节课中过分追求课堂效果,而对歌曲的细节方面处理不够,尤其是学生的一些不够精确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纠正到位,致使歌曲的演唱不够细致,在歌曲的教学中不能放过一丝一毫的漏洞,并及时给学生加以纠正引导!不能存在一点问题。

二、情绪表达不够准确

这首歌在音乐处理上有较高的要求,强弱方面我在教学中提到了,但是演示的不够,致使学生在演唱时有些盲目,对歌曲表达不够准确,如强、弱处理,只是给他们讲了概念,但具体强有多强,弱有多弱,没有很好的示范,使学生在演唱时过强或过弱,分寸把握不好,情绪表达不够准确。

三、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

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歌曲前面的教唱,节奏练习上。体会,感受,表演歌曲,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使课堂不够完整,教学拓展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四、课堂衔接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由于本课充满着童趣,在衔接手法上还不够多样,语言等各方面要需一步加强,要用灵活的手法,变换的方式尽量使课堂衔接更丰富多彩一些,多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体验着音乐。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发现了很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在课堂设计方面等加强学习,寻找实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音乐课堂真正的快乐起来,在快乐中感受音乐带给学生的无穷魅力!

篇三:童心是小鸟教学反思

首先这首歌曲的歌名就深深地吸引着我,歌名很美。《童心是小鸟》这个歌名就把学生的心灵比作是小鸟一样纯洁、美丽,表达了少年儿童美好幸福的童年时代就像小鸟在大自然地怀抱中一样快乐、自在。我在一开始上课就创设了一种愉快、欢乐的教学情境——律动《幸福拍手歌》,我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我的加入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接着我又引出快乐使者——小鸟进行了发声练习。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美丽画面并让学生讨论学生的童年生活在一年四季都有哪些童年趣事。学生兴奋地讨论起这个话题。这样就引出了新课的课题——《童心是小鸟》。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学应该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和表现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教师范唱等手段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在教学难点这个处理上,我抓住了前四句使用了节奏重复的手法,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结尾的不同这个关键,进行了对比并反复练唱,难点迎刃而解;在新歌教学中我还注意了和学生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多说多唱,以鼓励性的话语、和蔼可亲的面孔激励学生,使音乐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很轻松地就学唱了这首歌曲。接着就是新歌的拓展,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很好动的,我就利用这个性格特点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歌表演,启发学生即兴创编动作,一开始我只叫了个别学生上台表演,最后我就启发全班学生一起起立进行表演,让他们积极、有兴趣的全体参与到活动中去。当看到学生们因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我就不断地给予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上,我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经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不断地努力,音乐课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上完这节音乐课以后我心情很愉快,因为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堂的氛围中去。旋律模唱、朗读歌词、视唱歌词、难点练习、步步深入,学生学得有兴趣、有热情、很扎实,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当然这节音乐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提问的太多,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音乐声中主动去感受快乐、感受美;还应多引导学生唱出动听的声音,对学生演唱时声音的美感要做更细的要求;对学生读谱视唱的训练还不够。总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音乐课堂教学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还要多思考、多学习,力争把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是苹果教学反思


篇一: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是一篇通俗易懂、语句优美的小诗,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出了苹果的外形及作用,通过作者描写能感受一给予是一种美德。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准备了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来揭示课题,出示实物并让同学们对其用一句话来说说苹果,小朋友们各抒已见,并且都把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词语用来修饰苹果,借此机会,我告诉同学们打开书本看看苹果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它说“我给远航大海的使者解渴”“我是太阳和大地共同的女儿”“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此时,从小朋友们的眼神中看得出他们很渴望自已是苹果,因为苹果很伟大,我就问小朋友,你觉得苹果怎么样?你从苹果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小朋友纷纷交流。我以此为机会,让小朋友自己充当一次水果(可以是葡萄、香蕉等等),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说几句话。通过说话训练,小朋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整堂课效果很好。

虽说这节课是我自以为比较满意的一节课,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的朗读太少,并且读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读才好,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多加强朗读训练。

篇二:我是苹果教学反思

《我是苹果》是一首小诗,从苹果的作用和生长过程中,使学生 感受到给予是一种美德。

形象是诗的语言,所以想像是关键。我在教授课文 第二小节时,首先请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或男女生对读,或小组赛读,或齐读,或师生合作读……在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说一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吃苹果的情景,然后说一说苹果的好处。由于读懂了课文,因此,想像“孩子”、“老人”、“水手”、“探索沙漠的行者”、“病人”、“健康的人”这些不同的人吃苹果的情景就顺理成章了。学生在陈老师的层层引导下,主动学习课文,不仅能很快读懂课文第二节内容,而且兴致勃勃地展开想像,说得合情合理,说得意犹未尽。

第四节课文的教学 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为了让学生了解“我是太阳和大地共同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运用了多媒体,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种植苹果以及苹果丰收时的图画,于是学生马上理解到:“我是太阳和大地共同的女儿。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是写苹果的生长离不开大地和阳光,以及长叶开花的过程。“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反映了苹果的难得和珍贵。“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凝固的汗水表示果农劳作、非常辛苦,结晶的露珠说的是苹果沐浴过雨露。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焰则是苹果丰收时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如果没有形象的图片,如果没有先进的多媒体展示,那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一定会有难度。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篇一:什么是面积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数学书和音乐书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知道铭记有大有小,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正方形卡片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讲解物体的表面时,选择的实物有局限性。

在高年级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出示的都是一些规则图形。如果能举例一些不规则图形。对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会更透彻。

2、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延时太长。

3、教学语言上还是有不够精练的地方。

篇二: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正方形卡片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3、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这节课我在习题的设计时,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观察比较的能力。通过直观物体面积的大小,然后逐步过渡到形状不同的图形如何比较面积的大小,进而深入到由不规则几何图形组成的小猫、松树如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思考中又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及如何运用多种策略比较面积的大小。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

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讲解物体的表面时,选择的实物有局限性。

在高年级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体,让学生摸它们的表面,并想一想如果给它们穿上衣服,谁的衣服布料多?那么对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会更透彻。

2、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延时太长。

3、教学语言上还是有不够精练的地方。

总之,我在这节课中,注重体现我追求的教学风格。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了新课标下的一个新课堂。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细节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的随意性还比较强。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我的教学风格,关注细节,克服随意。

篇三: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今天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长方形纸条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 得出来的。

课后听了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讲解物体的表面时,选择的实物有局限性。在高年级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体,让学生摸它们的表面,并想一想如果给它们穿上衣服,谁的衣服布料多?那么对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会更透彻。

2、小组合作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组的办法这个环节比较仓促。当汇报的学生站在自己座位上讲解时,有些同学并没有理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习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态不够洒脱、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很熟练。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即时性评价,而且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目的性不强。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篇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 1 )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 2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3 )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 、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2 、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篇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文章。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 2006 年, 95 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 1 )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 2 )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3 )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 、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纵观我的教学,我也清楚地看到这节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是有待改进的,如: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老师未能及时把握住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而觉得有点遗憾。如在品读、感悟德国民族奇特的句子时,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认为德国人与中国人在养花的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内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学生联想到春节的时候,中国人买了桃花、水仙花、菊花等漂亮的花朵是摆在屋里供自己欣赏等等。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力求通过思考、总结、学习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