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语文课检讨 > 导航 > 好课需“磨”——一节精品语文课带来的思考

语文课检讨

好课需“磨”——一节精品语文课带来的思考。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好课需“磨”——一节精品语文课带来的思考”,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好课需“磨”——一节精品语文课带来的思考

辽宁省昌图县老城镇中心小学 李淑珍

很早以前就曾读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段话 “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当时读完真的不以为然,认为这话无非在告诉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才能上好课。这次在我校开展的“天天公开课、校校公开课、人人公开课”活动中,我校的田老师反复上的一节语文课,使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段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三公开”活动中我校田老师在讲《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她反复上了四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彩,最后一次上全校性观摩课,得到了所有老师的一致喝彩。课后她深有体会地说“李校长,我现在体会到了‘好课是磨出来的’。”再一次听到这句话,我不无感慨地说:“是啊,好课靠磨。”

回想起这次精品课的成长历程,真有化蛹成蝶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上课后,我给他列出了一大串课上不满意的地方,包括对教材的揣摩、学法的指导、问题的设计、环节的导入、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等等,当时她现出一脸的痛苦,但还是坚定地跟我说:“明天我再上一节,您再听听。”从她的话中,我听到了一个想上好课的教师的决心。这也给我为她导课增加了许多信心。第二天她果然又上了一次这节课。这次我叫来了一些骨干老师听课。这次上课她克服了许多弊病,比上一次好了很多。课后我带领听课的这些老师又坐下来反复修改课上不满意的地方,改后她信心十足地说:“李校长,我再上一节,你们再给我听听。”我们欣然应允。当第三次修改后,她兴奋地说:“课真是越磨越精!以前我真没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上进教师,发至心底的声音,成功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思想的飞跃,对教学的感悟和提高。

怎样上课才使学生满意、自己满意?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深感困惑的问题,也是老师们所不懈追求的。磨课,既要研究知识结构,也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只有讲究“备”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的艺术,也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这次在推敲课的过程中,我们从“磨教材”、“磨学法”、“磨教法”、“磨结构”、“磨和谐”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形成比较满意的教案,推敲中甚至精炼到每句问话,预设会有哪些生成等等,每次推敲,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提升。最后不仅上出了精品课,同时也提升了我们每一个人。

“磨课”对青年教师来讲,更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历程,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脱胎换骨。因为,每一次“磨课”都是对教学设计和执教者课堂调控能力的一次检验,一串串问题如列清单似的被罗列出来,问题的指向由最初针对每个教学环节和每个情境的创设,到最后哪怕是一句过渡语、一个神态、一个动作都要进行精雕细琢,力求精益求精。“磨课”的目的是为了上好课,没有那痛苦“磨课”过程的积淀,怎会有课堂上的精彩展现?

好课,不一定非要磨,但是,磨了一定会更好。“磨课”不仅仅磨哪句话该怎么说、哪个地方该怎么引导,更重要的是磨技术、磨理念。好钢是炼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没有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很难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任何一名教师,只要用心锻造自己,善于打造自己,勤于经营自己,勇于超越自己,就一定会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语文课教学反思


语文课(一)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 教学与过程,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2)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语文课教学反思(二)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因其致力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而将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辅助教学,应该说还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学会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强了表达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时对学生仪表、表达的高要求,加强了她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现把它和自己对它的思考一并提出来,以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探索、研究。

问题一: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收集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而分析、处理信息则是指学生能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据所占有的信息提炼出别人所没有的观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不善于发现问题,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她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她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她们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顶多是查寻一些资料,至于其它的比如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就不太积极,可以说成了学习内容研究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为了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再加上她们表述时不讲策略,没有老师讲得生动,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组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组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她们深入思考。有的老师认为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让自己省力,一旦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和她们讲清楚怎样做,就无须再多过问,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几乎和学生没有交流。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她们认为,在她们这一层次,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有时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2、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首先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指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她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3、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她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她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语文课教学反思(三)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的预习,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的。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的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的去说。有的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的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的说,他在一次次的噩梦中死去了;还有的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的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的钱,买下了对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的想象的。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是对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的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乐的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的课程而变得过分的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活力。尤其是现在的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师们在复习的时候有时会过多的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的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的文章,了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的知识的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辉煌的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的积累,而不是文字的积累。古人的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的发展现在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的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的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的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的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的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的一些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的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的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习其他科的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的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的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联系,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导致的应试和素质的冲突。课程过度的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统一的内容,使课程变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的科室分的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适当的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的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快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的负担。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的心愿。

语文课教学随感


语文课教学随感

今天上了《藏戏》一课,和我预料的那样,这篇课文教起来十分费劲。

在根据连接语的提示分好段落后,接下来的教学就如老牛拉破车,怎么拉都拉不动。没辙,只得花费唇舌自己来讲:

藏戏的形成过程大部分是我讲的,形成之所以被称为传奇则是我讲一半后一半让学生来填。

藏戏的特色部分,则由我提示学生,让他们先看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文章前面部分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接着在第三部分找对应的内容,然后看看文章还写了藏戏的什么特点。

至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变成了我出示相关的内容,读给学生听了。

就是这样,我还是用了两节课才把这篇文章教完。

我个人觉得,还是这篇文章太抽象了,要求学生理解难度太大。教学时,如果我把形成过程概括一下,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降低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应该会好一些。()至于为什么说这个是传奇,其实只要教师小结时点一下就可以了。我要求学生说出它为什么是传奇,难度太大了。对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方面,我对自己的处理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还是认为:比较写作特色实在太难了。今天先学了《北京的春节》,这主要是因为课后第三题要求“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凡是“可以写一写”,老师们自然会要求学生写一写,而要写的话,还是趁热打铁吧!

在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体会老舍清浅俗白的语言风格;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体会;接着安排了小组讨论;最后是集体交流,孩子们谈到了:1、按时间顺序写了开始——准备——高潮——结束,2、有详有略,3、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来写。虽然整个学习过程孩子们有些吃力,但经过努力,最终达成了目标。

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上好一节课(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可,所支持,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二十一世纪的这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不仅仅仅在课堂上。在新的历史条件,要想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爱的语文教师,那究竟该怎样来上好语文呢?结合这些年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储备于平时。

给人一碗水,自己务必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能够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务必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就应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叶圣陶、夏沔尊、于漪等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向魏书生、李镇西、韩军、李海林等学习。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上档次的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比如《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等。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超多地文学书刊,这是为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能够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由整理]

其次,准备于课前。

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资料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空间名称大全

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结合编者的选遍意图,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据此设计出教师导课的发奋方向。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到达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导学目标。此外,还要超多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说,去粗取精,选取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导学的资料之外,还要思考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资料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呢?如做游戏、竞赛、接龙、分组、才艺比拼等,每一个环节要用多长时刻,由几个人活动,都预设出来。知识水平不一样层次

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祝福老师的话

另外,决胜于课堂。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课堂导学服务,教师与文本对话业已完成,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已经透过预习也进行完毕。课堂导学是完成导学目标的主阵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抓住课堂导学这个环节。

透过由浅入深式的缓缓行进,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地进入到文本情景之中去,去品位、去感受。教师逐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透过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探究答案。这样一来情感体验就会全面,到达学习的目的,下方以经典篇目《变色龙》为例来谈一谈。

导学进行之前,布置好预习,先让学生预习好有关的知识。上课开始让两名学生说写作背景及作者说,比一比谁知道地多,记得准确,布置学生出声朗读课文,读后提出较易的问题,本课的人物有哪些,故事情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在班级内讨论解决不需要教师处理。接下来的问题是:奥楚蔑洛夫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文中的环境描述在第几段,有什么作用?军大衣的脱和穿有没有深层

次的含义?你怎样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由浅入深的逐一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来研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基本标志着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在导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进行巧妙地艺术地点拨,整个过程要营造民主地课堂,这样对于文本的明白会更丰满、全面。

最后,巩固于课后。

语文学习不能不掌握住知识,掌握知识是肯定的事实,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时刻如何运用有一个准确地科学地指导。

依据教材上的练习题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设计出精当的作业,这是为巩固知识而做的发奋。写作类的习题有两种巩固模式,一种是片段练笔,另一种是根据所学的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命题写作练习,能够是日记和作文的形式。从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去巩固,当然那里也有情感体验融入其中。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这样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肯定是很明显。从文本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下方以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来谈一谈作业的设置。学习完本课之后,能

够布置两个方面的课后作业对所学资料进行巩固。第一,查找阅读莫泊桑的作品,课下去图书馆或者上网寻找相关的作品,对莫泊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二,布置一篇命题日记:在去巴尔赛岛的船上,一身西装革履的于勒出此刻菲利普夫妇的面前。展开丰富的相象,进行续写,尤其是回来时的景色就应怎样描述,必须结合课文资料来写,设想故事高潮和结局部分。

语文教师若做到以上几点的话,那么所上的语文课就会更有效果和价值。我们知道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本都经过编者的仔细推敲,是很优秀的篇章,语文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文本中间去,去研读,去探索,去发现,在把这种收获和体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延伸和拓展,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经过这样一堂堂语文课的学习,语文课就搞笑多了,在加上超多的阅读,慢慢地学生自己就会学习语文了。

怎样上好一节课(2):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并激荡着活跃生命的殿堂。课堂教学,则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渠道。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本分、职责、义务,也是我们每一位教教师每一天都务必思考的问题,怎样上好一节课呢?我能够把它概括

为九大点合成三部曲,即:前奏曲,进行曲,闭幕曲。

前奏曲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同时也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这需要教师心中要有大目标,还要有小目标。

所谓大目标,就是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大处着眼,要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潜质(个性是思维潜质和创造潜质)的发展、终身的发展,要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所谓小目标,就是每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也就是我们备课中常提的目的要求。每一节课的小目标,要依据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原则个性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立,绝不能简单地从教参上照抄照搬。

大目标和小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心中有个大目标,小目标才能正确定位,而小目标又是实现大目标的保证。因此,我们要大(目标)处着眼,小(目标)处着手。

二、认真钻研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

(一)尊重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首先要尊重教材,正因现行的实验教材是由教材专家、教研专家、教学专家经过反复推敲、实验编制而成的。尊重教材就意味着要研究编排意图,要明白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要做到字斟句酌,深入浅出。而没有对教材

的深入,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

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优秀教师把复杂的资料教得十分简单,平庸教师则把简单的资料教得十分复杂。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教材的研究深度存在差异;在备课的设计上,是用教材来教还是教教材。

(二)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

所谓科学灵活地使用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使教材本身承载着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情感、数学方法等功能都释放出来,变成学生易于理解和乐于理解的信息。这就是说要结合生活实际去选用教材。不能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怎样写教师就怎样讲。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数字与编码。我校的朱老师把原来教材是邮政编码改为身份证。在学生充分收集数据的基础上从四张身份证号码的辨别中引出新课。

要让教学资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因此,教师在选取素材时要将视角更多地投向现实生活,发奋去发掘那些存在于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建构学生数学学习的资料体系。

[案例三]六年级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例:人体内的血液占人

体重的,小明的体重30千克,他体内的血液有多少千克?

人体内的血液占人体重的,雅典奥运会的举重冠军唐功红体重130。5千克,请你猜一猜她体内的血液有多少千克?

(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现行教材专家式编排,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状态,是静态的,抽象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发奋将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就应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身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算法的思维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这些资料的呈现方式,不是由教师说出来、端出来,而是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再创造而得出来的。

[案例四]五年级体积与体积计算一课。从乌鸦喝水想起,它为什么往瓶子装石子呢?

进行曲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要有很好的师德修养,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师的情感、态度,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和乐观态度能感染学生,能使课堂产生简单愉快和谐的氛围,能使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获得最佳发展。教师的激情是明理、导行的前提,学生又正处于重感

情、易动感情心理发展阶段,只要我们教师以满腔热忱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就必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的激情从何而来呢?

(一)教师的激情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才能实现师生情感共鸣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

(二)教师的激情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

所谓全身心的投入,就是教师走上了讲台,就象演员走上了舞台,就象医生走上了手术台,就象战士走上了战场,他(她)会忘掉一切烦恼,忘掉一切病痛,丢弃一切杂念。所谓全身心的投入,就是教师的思维永远处在激活状态,不停地捕捉信息,并与学生交流。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教师才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引发、激发学生的激情,同时进行信息交流。

在向同行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都会深深感受到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的情景这时候,课堂就充满了活力,课堂氛围就是民主、和谐的,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简单、愉快。

正如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是一个充满人情味个性重感情的老师。在课堂上她不仅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们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

师生互动,知情交融,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象磁铁那样,把每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齐,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四、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和提出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无论是探究式学习(带着问题探究),还是合作学习(带着问题讨论),传授式学习(讲述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问题。数学问题能够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能够是教师事先有目的预设的。数学问题能够出此刻一节课的开头,也能够出此刻课中、课尾,所有的问题只要能引发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门的思维冲突,就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即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

(一)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探索)欲的问题。

现状:目前部分教师课堂上提问题,随意性大,没有反复推敲、仔细斟酌,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还有的教师爱跟风,赶时髦,为了体现创新思维,常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教师预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谓

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最容易明白、最容易理解的区域。也就是老师要了解新旧教材的内在联系,知道新知识的基础。问题的设置,要求教师务必正确地明白、熟练地掌握教材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所设计的问题应使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又有必须的难度。必须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怎样去找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呢?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就必然亲切、搞笑、易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2、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线索,透过问题,能够将教学资料逐步呈现出来。因此,设计的问题务必目标明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务必言简意明。

3、设置问题务必注意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设置问题时,我们就应多给孩子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孩子们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多给孩子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孩子们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挥、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开发他们的智能。

4、提问题务必建立调控机制。

教师要在课堂

上洞察入微,富有应变潜质,善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提问。当思维受阻,学生答不上所提问题时,教师要灵活巧处理。能够旁征博引,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也能够透过教具直观演示,来为学生铺路搭桥;还能够将一个难题重新分解设计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明白,去解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透过教师、学生共同创设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景,一步一步地将孩子们的认识引向深入。孩子们透过自己的用心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灌下去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从实践中逐步学会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人们常说:学问学问,就是学着提问。爱因斯坦以前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舟,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就务必要让学生会提出疑问。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后的不一样意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喜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同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

生从敢问到善问。

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她的课题里,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

总之,每节课教师都要有激疑激发学生主动质疑,激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好吝啬表扬、鼓励),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前进,从而到达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

五、选取正确合理的学习方式是上好一节课的有效途径。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展此刻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面前。目前,教与学的方式百花齐放,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实践学习,问题学习,个性学习,对话学习,网络学习,传授学习,但概括起来说,主要是探究式学习和传授式学习两种。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以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资料,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带给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透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获得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

适用探究性学习的教材资料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直观性强的知识。

例如:几何图形的认识、年月日等资料。这些资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必须的生活经验储备。教学时,能够透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透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潜质、动手操作潜质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手中的长方形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议一议,看看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孩子们透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议论概括等活动,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等特征。

2、迁移性强的知识。例如:计算方法(多位数加减、乘数多位数的乘法、除数多位数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分母分数加减法),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等。这些知识间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而后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孩子们已经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整数乘法等知识,因此,可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议一议:(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

点位置。学生透过议论得出:可把小数透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的方法,把被乘数和乘数转化成整数,然后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最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透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的问题有效途径,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潜质。

3、学习方法相似的知识。例如:几何图形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资料。这些公式推导的方法很相似,学生在学习了运用切拼的方法、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后,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时,就能够利用等积变形的思想,自主地进行操作、探究,从而推导出所有的面积公式。几何知识中,平面图形教学大致顺序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立体图形的顺序是:长方体、圆柱、圆锥。因此,在教学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后,学生已初步学会应用切拼的方法,把未学过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再透过观察转化后的图形的各部分,与转化前的图形的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从而推导出新的图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基础

上,在进行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推导时,老师就能够直接为孩子们带给一些学具,让他们透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转化、观察、比较等探究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那里探究活动使孩子们领会了等积变形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潜质,以及创新的意识。

4、规律性明显知识。例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这些知识有较大的相似程度,规律较为明显,教师能够先呈现与规则有关的若干例证,由学生透过自己观察分析,操作验证等探究活动逐步概括、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从而获得规律、性质、法则等。

5、开放性强的知识。开放性强是指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知识。这些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

所谓传授式学习,是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但绝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学习,它与注入式学习、填鸭式学习不能画等号。我们的前辈在传授式学习中创造了很多方法,如谈话法,问答式,启发式等等。

小学数学教材中孩子们初次接触到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如:计数单位、数位的名称数位顺序,级的名称、分级的方法、基本数字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四则运算的好处、四舍五入法、几

何形体的名称、四则运算的顺序、面积单位的大小等资料的掌握,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能够靠传授式学习的方式获得,但那里的传授式学习不是那种满堂灌一言谈式的理解,而是指教师能透过给学生带给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生动搞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心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的有好处的理解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与学的方式务必多元化。不一样的学习资料,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一般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可采用传授性学习省时高效。但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策略精加工策略,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复述策略,记忆术。

[略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如概念的构成,规律的揭示,法则的总结,应用题的解答等等,多采用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明白,然后概括、总结。

总之,教学方式不是单一的,绝不可因提倡探究式学习而忽视传授式学习,务必灵活、合理地使用教学方式。人们常说教要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采取什么学习方式,只要到达参与者能学懂,能学会,能解决问题,能得到发展,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六、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的开始。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

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下方谈谈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的做法。

1直接导入。

就是上课开始,直接向学生阐明教学的资料和要求。这种导入法多用于起始课,例如开始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就能够用直接导入法:这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新资料两位数的加、减法,在那里我们将学习到加、减法的新算法。这样用简捷,明快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

2悬念导入。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怎样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这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设问导入。

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

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师这样引入: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必须要做成圆的?为什么车轮必须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带给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开车户外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开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开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开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径的概念。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4以旧拓新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应用题,如:一袋大米吃了它的,刚好吃了20千克,这袋大米有多少千克?然后将题中的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5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必须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创设两个小朋友分东西的情境,请小朋友帮他俩分均

匀,学生一个个自告奋勇:苹果每人2个,矿泉水每人1瓶,蛋糕每人半个。教师适时指出半个也能够用数来表示,这就是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资料(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简单地理解了新知。

6类比迁移导入。

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联,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7经验导入。

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教材导入新课。例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看见过商店里商品的标价吗?它们是一些什么样的数?怎样用这样的数来标商品的价钱?这种方法能鼓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8实物演示导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能够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下方的教学扫除障碍。

七、拓展创新是上好一节课的最高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发现欲望,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本分,职责,

绝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下方主要谈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就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素材,去提高学生的创新潜质

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给学生搭建创新舞台,拨动学生创新之弦。如:教材中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让学生思考能说出几种算法?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等等。那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绝不能走过场,应真心诚意地给时刻,给空间,耐心倾听学生说不一样的想法、算法,提出不一样的问题,但最后还是要就聚合,提炼出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

(二)透过开发性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求异性和广阔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一些开发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开放题大体有: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方法开放(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结论开放。

(三)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直觉思维是一种从感性材料中直接捕捉,迅速领悟到问题的好处和解决途径的思维,具有快速、跳跃、直接等特点。

(四)突破思维定势,让想象张开腾飞的翅膀。

科学家爱因斯坦以前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又是创造的起点。在教

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比的概念训练学生联想:

已知两个量可想到什么

1、两个量一共是多少?2、大数比小数多多少?

3、小数比大数少多少?4、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

5、大数是小数的几倍?

已知两个量的比,又可想到些什么

1、大数是小数的几倍?2、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

3、大数比小数多几分之几?4、小数比大数少几分之几?

5、大小数一共是几份?6、大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7、小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经常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只要我们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不懈地发奋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就会脱颖而出。

八、正确处理讲和练的关联,是上好一节课的突破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授新知识和巩固练习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没有处理好讲和练的关联而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认为讲的资料不多、不细(就是嚼碎喂给学生),就难以有效地进行巩固练习;讲得过于简略,学生还没有完全明白,就去做练习,也不会收到实效。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对,尤其就应反对前者。教师固然要进行讲学,但以

生为本的教学重在学生,教师的讲只是起导向作用。前者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以为只要落实了这些细密的要求,就会到达我们获得知识的期望。然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被局限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之上,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构成思想僵化懒得想问题。因此教师的讲只是为学生的练打基础,为学生的练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服务的,因此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讲应尽可能简略些,要留有充分的时刻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学与思考。正确处理讲和练的关联,是上好一节课的突破口。

闭幕曲

九、课堂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做一个新颖搞笑、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抓纲的作用,纲举目张)。能够帮忙学生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核心、重点、难点,同时能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把一堂课推向高潮。

(一)课堂总结的方式

1、思考讨论式总结:就是师生共同回忆一节课的教学资料,提出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索思考总结。(举例:圆的认识。汽车轮子为什么是圆的。)

2、前呼后应式总结:就是教师在导

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总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构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教学三位数有余数的除法,导入新课时,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遇到有余数的时候,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种前呼后应式的总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忙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3、悬念式课末总结:就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透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资料。采用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资料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4、图表式的小结:就是透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乘法的解法时,由于受前面学过的

带分数加减法的解法干扰,往往出现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乘和把带分数部分先通分、再约分等状况。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为了帮忙学生弄清两者之间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可用图表小结。

5、游戏式总结:就是透过游戏让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如低年级常用摘苹果,红花配绿叶,小小邮递员,小动物找家,放鞭炮,夺红旗,等等。在高潮中结束整堂课。还有激励式总结练习式总结、引申式总结等等。

总结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过程,能够让学生共同总结,切忌教师一言堂,还要用一些时刻进行师生在这节课的评价。课堂总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都务必使课堂总结与教学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堂的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

怎样上好一节课(3):

怎样上好一堂课

一节好课是将简单发挥到极致的课。

一节好课是将教师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尽情展示的课。

一节好课是平实中闪烁着亮点的课。

一节好课是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发展变化的课。

一节好课是动静相宜,静中生慧的课。

一节好课将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高度整和的课。

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用心。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

己讲课时看见有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那么,要怎样让课堂活跃起来,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备课重在深度

1、教参是指南。

有些老师备课不喜爱看教学参考书,而是翻看其他的各种资料,我很不赞成,正因这样做难明白知识的构成过程和编者的真正意图。前段时刻某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小学数学讲课比赛。其中有5位老师同上一节课:确定起跑线。这是教研室特意安排的,这种几个人同上一节课的方式叫做同课异构。确定起跑线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透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参上写得很清楚是让老师要帮忙学生明确不仅仅能够透过计算全长之差,也可计算周长之差得到各跑道起跑线就应相差的距离,两条相邻跑道的差实际是2。5。但是有的老师并没有认真钻研教参,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计算各个跑道的长,从而花费了超多的时刻,而收获十分小。正因整节课就在枯燥的计算中过去的,没有把握好重点。作为中青年教师,我们必须要把教参作为教学的必备教学资料,最好在备课前,把教参关于那节的资料通读一遍,再来开始设计教案。

我们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争论的教学问题,最后以什么为准?只有教参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

2、教材是例子。

我们的教学除开体育课,都有教材。那么怎样使用教材呢?我认为是尊重教材但不就应拘泥于教材。正因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就只有一种,而我们的学生实际又可不相同。我们就应灵活地处理。比如: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有一个9 几的资料。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小学生开户外会。运来一些饮料分给户外员,问还有多少盒?箱子里装9盒,旁边有4盒。情境图上呈现了三种算法:把一盒放进去,就是十盒,还有三盒,10 3=13盒,其实这就是凑十法。点数法,一个一个地数。还有之后数数法。从9往后数,10、11、12、13。那么我们怎样来应用教材呢?就是要记住教材只是呈现知识的例子,而不是真理。而我们有的老师再讲到这节资料时,问学生9 4=13是怎样想时,学生就想到了凑十法,十分简单。但是老师为了按照教材来讲,他反复地问学生,还能够怎样算。启发来启发去,学生最后知道了点数法和之后数数法。我们来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有作用吗?我们提出计算多样化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有学生这样算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他错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些较低层次的方法,我们何必要纠缠不清呢。正因学习数学就是要会用最

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计算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的,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凑十法的简便,从而逐渐认可并学

会使用这种方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千万不好受教材的限制,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名师是榜样。

名师是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我们就应多向名师学习。那么,怎样样向这些名师学习呢?我给大家带给两种方法。第一是:网上搜索名师课堂实录。正因实录把师生的交流十分完整地写出来了,我们在看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老师是怎样处理各个教学问题的。比如你想上作文课,你在*搜索上输出贾志敏作文教学实录,就会有很多课例可让大家看。如果你不知道特级教师的名字,你也能够直接输入特级教师作文教学实录。比如数学课上《因数和倍数》,你就在*搜索中输入特级教师讲因数和倍数的课堂实录,相关信息任你选取。第二是观看课堂视频。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们能够在新浪UC的空中课堂中参加听课,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八点都有特级教师讲课。你们还能够直接在网上查找。我们要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学名师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评价语言,他们的课堂驾驭潜质,他们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但是此刻有些老师喜爱抄名师的教案,这是十分不好的。打个比方:大家出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

果是别人带坐车去,那么过了一些日子后,你还能够找到原址吗?而如果是你自己透过问路或者按照地图去找的,必须印象十分深刻,难以忘记。对于抄写别人的教案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教学设计,必须不能成就一节好课。

因此说名师教学是榜样,但不就应成为我们教学的复制品。

二、讲课贵在灵活

怎样把我们好的教学预案用好,还需要我们老师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应变潜质

1、变化语调

我们应对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抑扬顿挫的语调才能吸引他们。丰富生动的语音语调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就应苦练。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方式。生问生答就是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觉得很新鲜,而且学生在讲的时候容易暴露他们的错误,我们就能够真好利用错误资源来讲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潜质。师问生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关于发言的方式。我们老师一般都是点举手的同学来发言。但从我多年的实践来看,单纯的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势必会让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认为自己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他发言,他们很难专心投入学习。如何进行改善呢?我认为能够采取点

名和举手相结合的发言形式。如果想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就用座位点名和随机点名、开火车发言方法,这样既能给每个同学均等的发言机会,又能够促使每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正因他们不知道,下个点名的将会是谁。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还有什么疑惑?能够采取举手发言的形式,举手提问题,使问题能够更集中。

3、有效启发

我们此刻采取的教学一般都是启发式教学,旨在透过教师的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用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既然要启发教师就要设计不一样的教学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学校每年进新老师,让他们面试时,都要让他们上一节课。大凡给我们留下较好印象的都是会提问的老师,而一些不会启发或者乱用启发教学的老师总是让课堂显得尴尬和无奈。

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位老师上《司马光砸缸》这节课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司马光怎样能想到这个办法呢?老师为了让学生说司马光很聪明,司马光临危不惧。但是学生怎样答呢?一位学生说:他可能是从书上看到了这种方法。这一说不打紧,整个方向全偏了,另一位学生立刻站起来说:我认为是他父亲母亲告诉他的,那个时候书上肯定没有写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搅

合,这课可怎样收场?这不怪学生,他们又不是老师肚子的蛔虫,怎样知道老师想让他们说什么?要怪就怪老师自己的的问题没有设计好。如果这样问:司马光救人后,赶过来的大人们会怎样夸奖他呢?这时学生肯定就会说:司马光你好聪明哪,你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不简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潜质,又到达了教师预想的目的。

如:讲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的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时,常规教学是这样的:那里以静写动,也有以动写静,从呼应题目望字可知,作者就应是站在高处的。但我却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一反常态地说:作者除了站在高处,从视觉角度,他也就应站在行进的船上。正因不站在船上,李白又怎能感觉到两岸的青山在动呢?;

又如:我在讲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时,打破常规思维,抓住了主人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表现其杯具色彩,即孔乙己由自命清高的穿长衫到最终不得不穿破棉袄,表现其精神追求的杯具;孔乙己由向往坐着喝酒到最后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表现其物质追求的杯具;孔乙己由欠钱到最终永远欠钱,表现其人格追求的杯具。透过三条明晰的杯具线索,将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

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的杯具形象,向全体学生展示;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天空一词。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上方是什么?学生说:天花板。老师急了,忙问:天花板的上方是什么?学生怯怯地答:二楼。老师快要窒息了又问:我说的是我们站在外面,上方是什么?之后学生回答时,老师无语。你们猜这位可爱的学生说什么?他说,上方是白云。怎样办?教师这样启发,就是不能把学生导到那儿去。其实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了老师对启发式的误解,认为什么知识需要去启发。你认识天空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然后让学生说天空上有什么,不就完了吗?何必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4、教师的语言

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用心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应具备以下特点:

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

所收获或启迪;

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

趣味性:吉尔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用心注意。要使语言有意趣,就务必注意语言的幽默感。

此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1)常开故事会

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用自己班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整节课气氛活跃,学习目标简单完成。

(2)善于打比方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用打比方的办法能够把生涩的资料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化难为易。如学《退位减法》时,像100-37=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搞笑味地学,我是这样叙述的:这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搞笑,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7不够,向十叔叔借钱,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但是他十分乐于助人,于是向百爷爷借,百爷爷把仅有的1百元钱借给了十叔叔,

,十叔叔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立刻用借来的10减7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懂了。

(3)巧纠小错误

透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有普遍性,错得地方都差不多,而且时常反复。怎样样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们能够用夸大其辞、小题大做的办法来纠正小错误。如在练习长度单位时,我出了一题:母亲的身高为1。65()。一位学生抢答:厘米!这是同学们平常爱犯的错误。我故意瞪圆眼睛,怒道:母亲在你眼里竟如此渺小,我都为你的母亲生气了!那位马虎的同学脸唰得红了。那天做作业时,带错单位的现象几乎没有。

(4)妙语化尴尬

在课堂上,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件,老师要善于用玩笑话来调节气氛,有时还能起到化尴尬为精彩,化意外为微笑的效果。记得读大学时,有一次,我们全系在阶梯教室听一位年老教授的学术讲座。当系主任引领他走向讲台时,可能因通道路滑,老教授不留意跌了一跤,顿时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弄得系主任和老师都尴尬不堪。但是那位教授却若无其事,不慌不忙地爬起来,拍拍灰尘整理衣服,在一阵喧哗之后,之后便坦然说道:人生就是这样,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你才会更坚强,更成熟。顿时,台下响起雷鸣般

的掌声。

老教授这一段现身说法的开场白,比长大段说教要深刻得多,学生更容易理解,因此深深地感动了大家,也发挥了他精辟的演讲精神,当然会博得台下学子的叫好。

再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吧。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召开记者招待会,当一个外国记者挑衅地问新中国有多少个厕所时,周总理答道:2个。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总理继续说道: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嘛!顿时笑声四起,紧张的局面简单下来。外国记者紧追不放,又问道:新中国有多少钱?周总理笑着答道:十八元八角八分。该记者又一愣。之后,周总理补充道:我们新中国此刻发行了面值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人民币,加起来一共是十八元八角八分。说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外国记者也知趣地停止了发问。

本来,外国记者实际是问全国实际男厕所数和女厕所数的总和,以及新中国的国民收入。前者是不可能回答得准确的,后者是国家秘密,当然不能随便透露出来。而周总理不愧是著名的外交家,巧换概念,四两拨千斤,化解了外国记者的刁难。

有一次,我们在听示范课时,那天天比较热,一位女教师穿得较薄,一走进教室一位调皮的学生就说:老师你好性感哟!该老师灵机一动便

说:同学我不性感,我姓赵,以后你就叫我赵老师好了!一下子就化解了尴尬的局面。

(5)追求语言幽默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幽默。教学幽默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多一份简单,平添几分愉悦,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幽默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也能够用图画、音乐和表演去表现。如在餐厅点了一杯啤酒,却赫然发现啤酒中有一只苍蝇;英国人会以绅士的态度吩咐待者:换一杯啤酒来!;法国人会将杯中物倾倒一空;西班牙人不去喝它,只是留下钞票,不声不响地离开餐厅;日本人令待者去叫餐厅经理来训斥一番:你们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沙特阿拉伯人则会把待者叫来,把啤酒递给他,然后说:我请你喝;美国人则会向招待者说:以后请将啤酒和苍蝇分别置放,由喜爱苍蝇的,客人自行将苍蝇放进啤酒里,你觉得怎样样?美国人的这种态度就叫幽默。

如:有一次,特级教师钱梦龙应邀到南通上示范课。快上课了,学生和观课的老师都静心地等待着,课堂气氛显得过于严肃、紧张。这时,钱老师从容地走上讲台,面带微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出个谜语

给你们猜猜,好不好!学生们高兴地回答:好"钱老师说: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认识的人。课堂上静得出奇。一会儿,一位女学生举手,她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起来,课前的紧张气氛被扫除得一干二净。钱老师的幽默语言使严肃、拘谨的课堂气氛得到了调节。

又如:一位老师发现,已经打了上课铃,但有位学生未到,这天正好是学习《春》)就站在教室门口等了一会儿,同学来了。老师用手摸着他的头暗示上位,并对着大家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同学的脚步近了,人齐起来,书翻开来,我的情绪好起来同学们笑起来了,气氛简单,迟到的同学也不感到紧张,不仅仅到达了教育学生的问题,巧妙的化用也起示范、为下方的学习做好情绪铺垫铺垫的。

再如,初二的语文课上,老师发现一个女同学在写一张纸条子,收来一看,原来是写给一位男同学的。看着上方稚气的话,老师忍不住笑了。这一笑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喊:老师,念出来!写条子的女孩低埋着头,满脸涨得通红。全班同学好奇地期盼着,老师说;你们真的想知道?学生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但是的话。老师打开纸条大声念道

: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班里轰的一片笑声!那位女同学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课后,她塞给老师一张纸条,很快跑开了。条子上写道:您是我见到过的最聪明的最美丽的老师,我向您保证,以后会认真学习。老师如果如实的念出纸条上的话,甚至再加上几句来严厉刻薄的批评,显然会使这位同学十分难堪,同时她也必须会对老师十分记恨。这样,在以后的课上这位同学也不会听课,构成抵触心理,也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如:《都是驴子惹的祸》

有一老农赶着毛驴进城,驴闯红灯,罚了10元。

老农怒喝驴子:你以为你是军车啊!红灯也敢闯?

没走几步,驴又碰翻一水果摊,赔了20元。

老农更气:你以为你是工商城管么?想掀谁的摊儿就掀啊?

老农牵驴回家,飘过一片青草地,驴啃青草,又被罚了30元。

老农气极了,骂道:你以为你是检查团下乡么?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老农骂完牵驴去河边喝水,可驴子却发起倔脾气,扬颈不饮。

老农火了:你以为你是大款啊,没小姐陪就不喝?

驴子掉头就跑,岸边晒一张渔网,驴上而破之,渔翁索赔500元。

老农热泪盈眶道:你以为这是中国电信么?上网要花这么多钱?

驴子转身踢了老农一脚,老农忍痛骂道:你以为你是网管么?想踢谁就踢谁?

比如,在讲双关辞格时,如果只是一味

解释概念,学生大概没有耐心听,这时如果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是最好的了。于是,老师就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逸闻:宋朝有一个书生,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他一出门,就诗兴大发,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两支大丫杈。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这时走过一个人来之后吟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书生一看,甚为崇拜,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一同和欧阳修比个高下。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书生又吟到: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欧阳修之后吟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就这样,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爱卖弄的酸书生。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

片断一:幽默就像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女同学抢先,男生热情不高,于是我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班男生礼为先!说的女生热情更高,说的男生面露愧色,也活跃起来了。课堂提问,当女生回答很棒时我用气质美若兰,才华阜比仙来赞美她,当男生回答精彩时,我用试问才子何处寻?X年X班有XX来激励他,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

片断二:幽默能淡化课堂的矛盾。在课堂上,出现个别走神儿的现象也属正常。当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我从不直接点名批评学生,而是用幽默的语言收回他飞了的心。如:看到教室外有声响,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向外看,我会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温馨提示精彩课堂不相忘!。发现有同学上课走神儿,我在做短暂的停顿后用目光与对方交流我静静地看着你,傻傻地看着你,看着你悄悄回心转意,或者用歌词对面的女孩(男孩)看过来,看过来,这样,化矛盾为神奇,让学生的心与我的教学靠拢。

5、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避免两种现象:第一,评价就是表扬。很多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用太好了、真了不起评价学生,或者对同学们说:你真聪明,大家一齐表扬他。于是同学们就一齐拍着整齐的啪啪,啪啪啪。的掌声。透过观察,我们看到,这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口头惯用语言在低年级学生还能够起一些作用,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第二,对学生的错误不做出准确的决定。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学生错误回答,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透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还有老师简单地说一句好,就让学生坐下来。回答到

底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到下课时仍不清楚。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导向性。教师的评价就应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学生由于提前预习了,题做得十分正确,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知道你必须回家预习了,对吗?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以后要继续坚持。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肯定。再例如:这个小组长真不错,已经把小组的工分好了。这是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的说。用

这些贴切的激励语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还有的比如学生上课纪律不够好,如果你说:你看刘芳坐得多好啊,我喜爱她。立刻其他同学就会坐好了。尤其在低年级,评价中树立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

三、课堂中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个性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

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期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完美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能够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