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保护蓝天演讲稿 > 导航 > 观看品德与社会课《同在蓝天下》有感

保护蓝天演讲稿

观看品德与社会课《同在蓝天下》有感。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也许以下内容“观看品德与社会课《同在蓝天下》有感”合你胃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同在蓝天下》是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的第二课。这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感悟、学习残疾人的不屈精神。这节课和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是一样的,只不过课题不同,但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一样的。

观看了这节课的录像后,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设计合理、新颖。

这节课教师在备课时下了很多功夫,使整节课环节清晰,内容充实。教师共设计了四大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清楚,学生参与度高。

1、直接体验,导入新课。

一上课,教师先让学生模仿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活动之前,教师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用心体会,交流内心感受。这样,避免了学生活动只重视趣味性,忽视活动的真正目的。

2、参与实践,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中心问题“残疾人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他们”学生通过调查、交流,明确这一问题。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并没有成为旁观者,而是巧设疑问,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要介绍的的人物是谁,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交流张海迪、桑兰、舟舟的,引起学生共鸣。

3、感悟生活,探究知识。

学习了强者的事迹,教师紧扣这一内容,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残疾人是如何战胜困难的。感悟残疾人就在我们身边,为下一个活动打下基础。

4、情境感染,指导行为。

教师设计了多个小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帮助残疾人,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生活中真正帮助他们。

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自己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体现了主体。课堂上,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目标。在调查汇报和交流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主动去帮助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的思想意识,这是最重要的。

三、以赏识学生为主。

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孩子们如沐春风,更是大胆交流,提出质疑。对孩子们的表现和情境表演,教师采取欣赏、鼓励和赞扬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勇于创新的勇气。当表演不理想时,教师没有失望,而适时引导,让孩子们展示自我、张扬个性,使学习真正成为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通过观看这节课,我觉得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很适宜这种体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可以轻松地教,学生可以快乐地学。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观看品德与生活课《美丽的树叶》有感


《美丽的树叶》是辽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一节课。观看了这节课的课堂实录,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注重让学生亲身去以历和体验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在课堂让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感受秋天,而不是单纯的讲解。把制作树叶画变成孩子们乐于从事的活动,把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作为目的。先让学生给树叶分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的思维。教师鼓励不同的分法,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开动不同的感观,满足好奇心,不求答案的统一,更注重孩子们的亲身感受,只有感受才能引起共鸣,才能更加主动地学习。

二、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发儿童创新的欲望。

课堂上设计了“树叶分类”、“保护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兴趣,才会进一步去探索,教师通过树叶分类、保护树叶活动,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创作打下了基础。

三、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孩子们的个性出发,不要求相同的作品,不要求精美的制作,看的是孩子们独特的创新,只要动手操作,只要动脑思考,你就是最棒的,老师这样告诉孩子们,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材施教,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四、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教师以欣赏、鼓励、赞美的眼光看学生,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好发展,学会了合作、交往、欣赏、善等他人。

七个怎么看学习体会:同在蓝天下


狠抓政策落实破解教育公平难题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收到群众广泛关注。

当前,到底哪些因素影响教育公平呢?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二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重点学校本省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三是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莲山课 件 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四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

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的重大决策。“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提质量”。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缩差距”。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三是“重配置”。要从硬件、软件等更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一是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三是扶持社会力量办学。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四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一是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二是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三是落实资金保障。中央和地方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四是动员社会力量。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全市品德与社会优质课学习心得


2016年4月14日到16日,我有幸到临沭县实验小学参加了全市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短短三天,一共听了12节课,她们设计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教师个人的素质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12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 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12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十二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教学理念并且通过这次《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的活动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习的平台,感谢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优秀范文:全市品德与社会优质课学习心得


《优秀范文:全市品德与社会优质课学习心得》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2010年4月14日到16日,我有幸到临沭县实验小学参加了全市品德与优质课评比活动。短短三天,一共听了12节课,她们设计的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个人的素质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12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12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十二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教学理念并且通过这次《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的活动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习的平台,感谢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一:品德与社会

我在教《我懂事了》一课时,力求创设各种情景,让儿童通过展示、交流、合作等教学活动感受自身的成长,觉察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体验成长的快乐,本课注重心情体验,特别是感受自己成长的快乐。课一开始,我设计的是“猜猜我是谁”,猜照片的活动,这一活动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有利于拉近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体验成长的兴趣,为进一步展开教学作好铺垫。紧接着,我又塑造了小学生这一卡通形象,借助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身的成长,引发长大的思考,通过角色理解、表演等活动,激发起学生关心体贴家人的意识和行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对学生的劝说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摆在课堂的重心,由学生的劝说随机展开教学,体现了课堂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性,最后由“你对自己长大了、懂事了有什么愿望吗?”一问让学生从体验长大以后的美丽憧憬,说出心中的愿望,希望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说出自己心中的榜样,并以自己的愿望作为动力来促进孩子努力实现。

值得思考的是:课前我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调查学生最引以为荣的长大懂事了,以便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整堂课中,不能一味地只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更应注重方法的引导,比如:怎样更好地照顾父母等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本课的设计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面向学生的生活,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篇二: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呼唤“绿色交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通过对本地区交通的观察,懂得交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2、让学生知道汽车的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节能的基础上。

由于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设计上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谈交通好处、交通问题、行为辨析、畅想交通。

整节课下来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

一、注重体验,获得真实感受。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通过体验才能产生情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体验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就能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突出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所欠缺,比如在讲交通事故方面占用的时间比较多,到后来有点内容没有完成。如果在交通方面掌握好时间,那么后面的内容完全可以完成。因为交通事故和汽车污染讲完,同时占地、能源、交通堵塞问题也就解决了。

篇三: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六五 班 聂泽轩

指导老师 秦红琳

我们在这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了“漫游世界”这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我知道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矿产丰富的国家,我国周边有许多邻国,它们就好像我们的左邻右舍。

国家的名字或别称也有内在含义。有的与地域特点、位置有关,有的于该国人的信仰有关,还有的国家与自己的历史有关。例如:印度又被称为“牛首之国”。是因为牛是印度教的神物,而且印度国土的形状像牛首,因此而得名。而蒙古则是以本民族的名称而得名,蒙古是游牧民族。

不同的国家的饮食文化也不同。日本人爱吃鱼,其中“生鱼片”是日本特有的佳肴。而在印度,因为牛被奉为神物,所以印度人不吃牛肉。泰国人喜欢吃富有刺激性的调味品,泰国民间就有“没有辣椒不算菜”的俗语。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在这些金字塔中最有名的。它现高137米,据说,修筑这座塔时动用了数十万人。巴黎一直有着艺术之都称号,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宏伟壮丽的现代建筑,埃菲尔铁塔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维也纳有着音乐之都的美称,曾经有无数音乐家在此生活创造,如莫扎特、贝多芬等等。

不同的国家,文化风采也不一样。感恩节是美国早期移民独创的古老节日,它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节,而最负盛名的是巴西,巴西被誉为“狂欢节之乡”。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多么有趣的课呀!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知道一些新奇的知识;还增加我们的历史和地理及人文知识;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各国的地域风俗;还能让我们足不出户的去各国观光风景名胜。“品德与社会”,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充满趣味。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要勤学积累文化,用更美好的话语去描绘未来缤纷的世界。

学习《品德与社会》----“环球旅行去”

六五 班 王姝丛

指导老师秦红琳

一学期的学习快要结束了,我也收获了很多,在所学知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四单元“环球旅行去”。

通过第四单元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世界各地的国名的由来、各国流传的美丽传说、各国乡土风情以及许多建筑物的艺术美和神奇。在对认识埃及金字塔中,使我大开眼界,真不愧是世界奇迹,在这些巨型坟墓中胡夫金字塔是所有塔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大的,现高137米,据说建造这座塔动用了数十万人,历史30年。若以现代的技术运送这些巨石,需要7000列每列载重1000吨的火车。看到这些数字你是不是也感到很了不起呢!还有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狮身代表威严,人面代表权利。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都向人们展示了四千多年前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国家的文明。

我还知道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与海神波塞冬欲争夺一座城市保护神的位置,最后二神决定每人给市民一份礼物,然后有市民选择谁来做保护神,最后市民选择了献出橄榄树的雅典娜,于是这座城市就叫作雅典。这个神话让我感到希腊是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和平是美好的、幸福的,每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都是让人尊重的。

我还知道法国的首都巴黎,艺术之都,那里有许多世界的历史遗迹、艺术品和宏伟壮丽的现代建筑。比如卢浮宫,胜利女神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埃菲尔铁塔、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稀世名画《蒙娜丽莎》等。这些西方的艺术瑰宝深深吸引着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

还有很多奥妙藏在《品德与社会》知识里,让我们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共同去认识、学习和探究那些奥妙吧!

《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六七 班 潘凯迪

指导老师 秦红琳

不屈的中国人。人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中华民族更是这样。从1840年开始,我们中国被迫发动了鸦片战争,随后我们又签订了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1860年10月。侵略军对圆明园进行了掠夺。可以抢的就全部夺走,抢不走的就用大火烧掉,圆明园从金碧辉煌变成一片废墟。几件珍品,在2000年时,被我们用重金从外国买回。这原本是中国的东西。现在却用重金买回。日本人用中国人当小白鼠,灭绝人性的向牺牲者身体里注射疾病的血清,这才是真正的惨绝人性。还有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长达六周,有30万军民先后被杀害,事后,日本人甚至失口否认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进行了大屠杀。这不正是日本的掩盖事实吗!

鸦片在中国影响着中国人的健康和意志,是林则徐上书皇帝,在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亲自指挥监督,在虎门销烟,摧毁鸦片这一行动进行了20多天。真是大快人心呀!在这之后,中华人民渐渐地站起来了,从三元里抗英到台儿庄战役,无不说明中国的爱国人士们站起来反抗了。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时。年轻人肩负起屈辱的重任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这便是有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从“五四爱国运动”后,很多青年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希望通过革命行动使国家富强起来。让中国富强起来。通过努力,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们把每年的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在这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54个民族,分别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正是有杨靖宇、董存瑞、秋瑾、江姐、方志敏等这样的革命战士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缔造者们的努力奋斗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中国。感谢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烈士们,向你们鞠躬致敬!

课前老师让我们提前搜集了本课相关资料,在班上开展了“小小演讲者活动”和“观红色经典电影”活动,让我们在课上分小组交流汇报,我们各个争先恐后的踊跃回答着,都向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享给大家。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气氛,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才、提升了我的胆量,还锻炼了我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观红色经典电影”---《地雷战》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日军的胆颤心惊和奸诈猥琐。我们连连叫好,真过瘾。我很佩服当时的民兵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大家团结一致,一心抗日保卫家乡和百姓。

《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六三 班 朱慧楠

指导老师秦红琳

如今,我们的祖国宛如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你可曾了解那段充满着血泪的历史。中国曾经经历的战火硝烟。

南京大屠杀那白白葬送的三十余万同胞生命;上海日租界那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告示牌;那些被注射病菌血清的中国人。残忍的侵略者,用中华儿女的鲜血染红了这片神州大地,恐惧的乌云遮去了光芒。昔日遍地是牛羊,幸福安康的大地。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在这无边的黑暗中一缕阳光悄然出现,那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满载光明驶来。久违的光明,重新照耀在了这片黑暗了太久太久的神州大地。是谁拨开了层层乌云。是谁用身躯筑成了成功的丰碑。是谁用胸膛挡住了子弹,是太多太多的革命烈士们。多到我们叫不上来他们的名字,他们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不知道他们是否看得见如今祖国的繁荣与富强。我坚信现在的幸福的生活也是这些革命者曾经的向往。感谢无数革命先烈们!感谢您们!

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虽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铸就未来中华!少年,壮哉我大中华。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体会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