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树立正确价值观演讲稿 > 导航 > 坚持求真务实,,,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价值观演讲稿

坚持求真务实 执政为民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坚持求真务实 执政为民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坚持求真务实 执政为民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中心组学习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时进的重要会议,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会议。全会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党的执政历程和执政经验,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当前党的执政形势和执政与环境,高屋建瓴地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我认为要提高执政能力,关键是要坚持求真务实,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执政为民是领导干部创政绩的根本出发点

我们党的执政主题是执政兴国、执政为民。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为人民创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自觉运用到创政绩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为民的目的才能达到。任何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任何庸碌无为和腐败行为,都是与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相违背的。是否做到了执政为民,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根本尺度。

二、求真务实是领导干部创政绩的正确态度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领导干部要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创出政绩,决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为指导,切实做到求真务实。一方面,深入探索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从基本国情和本地实际出发,真抓实干,把正确的“知”和切实的“行”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创造出党和人民所希望和需要的政绩。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任何背离客观条件和规律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做法,都是与求真务实的要求不相容的。是否做到了求真务实,是检验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三、树立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

一是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头,致力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建功立业。要坚持以为指导,努力做到发展思路正确、发展战略合理,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做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事情做起,解决好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要体察民情,珍惜民力,少一些自己“贴金”、“树碑”的行为,多一些为群众雪中送炭的好事、实事。三是做真抓实干的实在人。要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刻苦勤奋地学习,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同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客观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并在创政绩的过程中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政绩观。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学习郑培民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学习郑培民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学习郑培民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郑培民同志在20多年领导生涯中,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取得了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组织部门作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学习郑培民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键是要端正“五观”,突出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干部支撑和坚强的组织保证。一、牢固树立朴素的群众观,让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老百姓比天还大”。这是郑培民同志群众观的形象概括。在郑培民身上,表现出职务越高,离群众越近,与群众感情越深。所以,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好朋友”、“好兄长”和“贴心人”。而我们有些基层干部的群众观却表现为:有的嫌“烦”,怕面对群众;有的嫌“土”,远离群众;有的嫌“刁”,绕着群众;做群众工作浮在面上;深入群众走马观花;对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对待群众利益不闻不问……。这样的群众观,怎么能够实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呢?为此,正确的政绩观应建立在朴素的群众观上,朴素的群众观的根本要求是心中经常有群众,时时处处为群众。树立朴素的群众观,就要多深入群众,做到进百家门,察百家情,想百家事,真正把群众的冷暖记心头;就要时刻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结穷亲,搞帮联,送温暖,看群众最盼什么,最恨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最想得到什么,真正做到知民情、答民意、顺民心;就要把群众同意不同意,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做决策、谋政绩、干实绩的根本出发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让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正确政绩观的最终受益者。二、牢固树立全局的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信念支撑。“当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这是郑培民同志利益观的集中体现。为了加快湘西脱贫致富步伐,他欣然从湘潭平调到湘西,牺牲了个人小利益,维护了群众大利益。不论什么地方,他都坚持做“打基础的工作”、“对长远有利的工作”,从不往自己脸上“贴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但是,我们有些基层领导干部看问题、做决策、干工作总和自身利益相联系,有的为了个人利益,主动往基础条件好的地方调;有的为了早出政绩,热衷搞虚张声势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有的怕出现工作失误,工作中拈轻怕重,专捡好的干,绕着问题走;在他的利益观中,全局的利益,长远的利益,国家、集体、群众的利益轻如鸿毛,而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小集团利益重如泰山。正确的政绩观应建立在全局的利益观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全局的利益观的本质所在,树立全局的利益观,就要像郑培民同志那样,经常注意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牢固构筑起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就要像郑培民同志那样,在对待个人利益上做到“警钟长鸣”、“严以律己”;就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为谁掌权、如何掌权;就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要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锻炼意志品质,陶冶革命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三、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发展导向。带头推广“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积极引进“大电网”,支持扩建湘泉酒厂,坐阵指挥修通火禾公路……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都是郑培民发展观的科学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现在,有些基层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功利性,主要表现为:有的是不计成本地实现GDp的快速增长,有的是标新立异地搞新规划、绘新蓝图,上新项目、作新调整,有的是急功近利地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则陷入了重“经济GDp”,轻“人文GDp”和“绿色GDp”的发展误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各级领导班子谋政绩,干实绩,办实事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三个文明”整体推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敦煌是一个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失调、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县市,因此,在发展上更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要始终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只有确立这样的发展观,只有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前提和基础,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取得的政

学习郑培民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2页

绩才能经得住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四、牢固树立开放的用人观,让群众参与干部选任,以实绩决定干部去留,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干部保证.为政之要,关键在于用人。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创新选人用人观念,坚持用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民主的选人用人程序,科学的选人用人手段,规范的选人用人决策机制,好的作风选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努力把广大干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发展第一要务上,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智慧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树立创新的用人观,必须坚持从以下三个方面选人用人。一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选人。要把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条件,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的用人观,根据事业的发展需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干部工作岗位上,尤其对那些能干成事而有争议的干部,要坚持“观大节、看主流、看本质”的观点,大胆使用,让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干部工作实绩。二要坚持以实绩选人。看一个干部最终要看他的实际工作效果。考察干部时不仅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既看本单位的客观条件和基础,又要看本人的客观努力程度,既看“显山露水”的显绩,又要看“后人乘凉”的潜绩,既看近期工作目标完成如何,又要看为长远发展打了那些基础,既看经济效益,又要看社会效益;既看个人作用,又要看群众贡献,真正把那些敢抓敢管,勇于创新,实绩突出的干部用起来。三是坚持让群众选人。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群众对干部的德才表现、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实绩最有发言权。配备领导班子、选拔领导干部要扩大民主推荐范围,严格民主推荐程序,变“领导认同”为“群众公认”;大力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严格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增强群众参与选人用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力度,引入竞争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总之,真正把对群众有真感情,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工作岗位上。五、牢固树立公正的考评观,用制度约束干部行为,以机制激励干部创业,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制度保障。干部政绩的考核评价观如同一个无形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方向和重心。如何从制度上遏制谋假绩,做假事,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形式主义现象,进而从机制上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重实际、务实事、求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是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今后,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公正的考评观,坚持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考察考核、发现干部,坚持以“政绩评价干部,以经济增长评价干部,以群众满意程度评价干部”,着力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一整套以德才素质为基础、以工作实绩为核心、以量化考核为手段的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增强干部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激励干部队伍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公正的考评观必须建立在科学、规范、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上。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准确界定干部政绩的考核标准。干部考核中要突出发展主题,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不断增强干部政绩考核指标的客观性、可行性。其次,要正确采用干部政绩考核方式。要不断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坚持做到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现实考核与历史考核相结合,实绩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显绩考核与隐绩考核相结合,不断增强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操作性、真实性。第三,要明确干部政绩考核主体。要扩大民主,广泛调动群众参与干部考核的积极性,要让群众来做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总裁判”,不断落实群众在政绩考核评价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增强干部政绩考核的广泛性、准确性。第四,要强化政绩考核结果运用。要建立有关专家剖析政绩机制,准确分析政绩长期利弊,全面地历史地看待政绩;要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坚持谁决策谁负责;要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以真实的政绩决定干部去留,激励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建功立业。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才能使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威力充分发挥出来。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制定方针、政策和措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有了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抓好落实。实干利民兴邦,空谈误国害党。现在在一些地方,有些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并非思路不对、措施不当,也不是没有想到、没有说到,而是没有真抓实干,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内部矛盾的产生,也都与一些地方的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有关。不落实,已成为一些地方工作中的一大顽症和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加以改变。必须看到,愿不愿抓落实,去不去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也是对党的事业的态度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衡量干部的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政策水平、领导能力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得到好处、得到实惠。版权所有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尽心竭力地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和抓住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来部署、来展开、来落实。首先,要牢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尤其对那些生产和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困难的群众,更要格外关心,重点帮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其次,要兼顾各方面利益,但最主要的是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最大我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关系党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再次,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尤其要把加快发展、富民强国,全面建设小康腐和为当前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当前,必须把抓防汛救灾、抓生产自救与抓改革开放、抓经济发展、抓社会稳定统一起来,确保防汛抗洪求灾的劲头不松,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不减,全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不变,努力保持全省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势头,在加快发展、富民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更快更坚实的步伐。版权所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按照客观规


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强调,要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念,为谁创造政绩,如何争创人民满意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留什么样的政绩,以及由谁来评价政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样的政绩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民群众满意的真正政绩,要以什么样的标尺检验政绩。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些要求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检验政绩的一个标尺。作为领导干部的政绩或绩效,可以说是对领导干部的领导实践活动过程和目标客观考评的结果。积极创造并关注自己的政绩,是每一个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动机需要,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重要社会责任。有的领导干部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在脑海里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即领导干部的政绩要能够达到显性绩效和隐性绩效的有机统一。从表面上看,显性绩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扬,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隐性绩效往往比显性绩效更有生命力,更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绩观,要求领导干部真正以科学的、发展的、多维的眼光来审视和对待自己的政绩。对此,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领导干部的政绩活动要体现出公共意志和优秀的公共精神。公共性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精神理念,一种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领导干部在履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要以为公众服务为出发点,强调以社会民主、公平、公正、参与和责任为内容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领导的政绩要体现出公共精神的思想。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公共精神得以孕育的前提,这既是公共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使然。领导干部政绩涵盖的公共精神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意识、公仆意识、奉献意识、民本意识、公平正义、共享共建、自治自律的行为规范等社会价值理念。要由单纯重视货币资本的意识向重视人力资本的意识升华,从以物为中心回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由物欲冲动的诱惑向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升华,使政绩建立在一种更高的道德层面之上。由片面追求对大自然的索取和征服向给予大自然报答和回归升华,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伦理精神有机统一,由片面追求个人政绩向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理性追求升华。领导干部只有认清自己的重要使命,充分觉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自觉地为执政行为提供智力支持,才能确保其政绩实践活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