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语文教学研讨心得体会 > 导航 >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语文教学研讨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中张巨小学 张晓

本周末有幸去郑州听了两天特级教师的语文课,真是受益匪浅,让人耳目一新,我有很多的感触。如果我不来,我不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如果我不来,我不知道我还有很多地方要改变;如果我不来,我不能迫切的想做这么多的事。

这次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每天早早的到学校,坐在最前排,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受那些特级教师的魅力所在。感受那些特级教师的授课精华。

第一天上午,听的是蒋军晶老师的课,一个瘦瘦的年轻老师,真的能做到引人入胜么?真的能达到课标么?之后的讲课是毋庸置疑的,他很轻松的做到了,学生学的也很轻松。

这节课我很感兴趣,正好是五年级的课,我有很多借鉴的地方,当讲到《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很兴奋,蒋老师先是让学生齐读题目,又讲了回忆是什么,在学生读的时候还让学生思考:想想,说说萧红想起了那些人,那些事?尤其注重读,师还和学生同读,讲解读书速度与方法。告知读书语调、感情。

而在背书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找规律记内容,用强记,分句。在讲到最后当目标达成以后,老师又延伸了一下,让学生学习萧红,一下子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时期,头脑里能感到萧红的困苦与对童年的怀念。当讲到“祖父真劳动?我也真劳动?”时,既感觉有趣,又使我们能迅速的理解课文意思。每一个内容都显得那样的连贯,那样的水到渠成。蒋老师有这样的本领,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认字,而是教会学生读的能力和说的能力。

尤其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受的最深的是蒋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读书能力,他总是自己亲身的去读书,给孩子推荐更好的书,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为他深知学生会写作文不是老师给的,是他们的遗传所致,而真正的写好作文,靠的就是读书,多读书就会有语感,能写出很多的好东西。所以,作为一个老师要善于读书,多读书,使我们的自己学会思考,通过读书去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读书去认识形形色色的人,最终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心理,要多读书,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对生命感兴趣。其次重要的是尽量的、适度的扩充,而不是为了制造一些学习气氛,让课文内容很大,内容很广泛。

第二个授课的是戴建荣老师,他讲的是《静夜思》,简简单单的古诗,孩子们在幼儿园就会背了,他却讲出了别样的味道,给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种美的享受。他说了,他要把中国的传统发扬光大;他说了,吟唱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应该是最不陌生的;他说了,能做到“读、唱、吟、舞”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说了,他的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师,可他却将诗教的传神,给了我们莫大的感动。

此人虽其貌不扬,但绝对是“大师”。幽默风趣是犹如相声演员;慷慨激昂时,犹如沙场壮士。课堂上他时而婉转动听,时而铿锵有力,时而俏皮幽默,时而稳重深沉。

戴老师从纠音开始,又从平仄入手,这样在唱的时候、再吟的时候,就显得那样的水到渠成。当老师讲到他们的学生时,眼里流露的是思念与兴奋,他说了,如果要教好你的语文课,首先你要爱你的学生,还是热爱。

当王老师说出于永正的名字的时候,大家都兴奋了,当王老师说于老师也要讲《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又激动了,同样的一课,他又会看到什么呢?他又会从哪里入手呢?给学生哪些感动呢?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于老师总会说,问题想好再说,说好话不容易。当学生回答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干什么时?学生用了很多还有,于老师又做了及时的纠正,他说“还有”只能用一次。

于老师注重学生用眼睛看;又注重学生用心看;还让学生多读书学会思考。在这里记的最深的是,于老师给学生读书,当于老师声情并茂的读出以后,学生也学会了那种感情。也学会了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当学生说出那么多的关于祖父和“我”的性格的词语时,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水到渠成,因为要读谁像谁。要学会读每一句话每一句话的表情、语气。

在这节课里,于老师不仅注重学生读的能力,还注重学生写的能力,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告诉学生写的时候要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同时,于老师还对我们有了很大的要求,每个人要多有几手本领,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像说话一样的读书,感受句子的温度。培养学生在读书中要学会关注,留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概括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多做处理,把握好对教学的安排。让学生学会体会,课堂上不用多提问。重点培养“读”和“写”的能力。

这次的听课我总结以下几方面的所得:

一、读。应多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教师要做到多读课文,多读,多感受。

二、写。每一节课设计一些写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抒发。

三、多读书。培养自己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自己的带动下多读书,读好书。学会自己的母语。

四、多研究。教师要善于学习,采百家之长,才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五、多规范自己的板书。板书好了给了学生一个提示,一个榜样,做好学生的示范。

六、多学一技之长。自己在课余时间多充电,多学习更多方面的技能,使自己做学生崇拜的学生。

七、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一个人做到了热爱。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孩子,才会干出非凡的工作。

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才是素质。这就是教育,语文要教的就是学生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学习,多应用,使自己,使孩子的母语学习能更快乐、更充实。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作文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作文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数九时节寒风劲,赤壁xx冬日暖。

xx省高中作文教学研讨会于 xx月27日 在xx隆重召开。全省600多名高中语文教师及有关专家教授与会,共同研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作文教学。这次研讨会历时三天,分为展示观摩、互动交流和专题报告三个环节。会议内容充实、交流坦诚、气氛热烈,激发着与会者的热情,启迪着聆听者的思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具体的做法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高考作文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次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讨会,将新课标的理念创新和高考实际结合起来,是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四节观摩课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xx二中xx老师的《记叙文常见毛病的诊断与修改》举重若轻,还课堂给学生;xx中学xx老师的《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条分缕析,先例后理引导;xx中学xx老师《设喻用象情理融合》严谨求实,讲练读写结合;xx市中学xx老师《让思想在锤炼中升华》探索创新,与学生平等对话。四节课虽然应试针对性很强,但因过程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交流”的新课改理念,课堂鲜活生动,学生参与积极,效果十分明显。

在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须在理念创新和应试需要两根钢丝间寻求前进的平衡,这四节课既能围绕高考作文的考点要求,又能够充分利用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交流的理念,给作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值得学习借鉴。其中,xx老师的课堂有个细节值得回味,这篇作文课是修改一篇学生习作,由于是xx中学的奥赛班,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尹老师在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表示事件进程、景物变化及情感变化的句子,品评文章的优缺点后,展示了自己的修改文章,随后问学生同意老师修改的拍拍桌子,一阵噼里啪啦之后,xx老师笑着说,一半同意已很满足了,学生们也是善意的一笑。尹老师用让学生更多参与研讨的的方式,使学生对作文理论、方法有了更加感性的体验,进而消除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和作文没有具体的高下之分的模糊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升学生人格,进而才能提升学生的分数。在作文课堂上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和探究;少一些话剧表演式的全程设计,多一些师生间思想碰撞出火花的随意和散乱,多一些宽容,或许更利于师生的减负增效。

同时,这四节观摩课不同于以往的竞赛课,是一种原生态的真实课堂,没有固定熟知的阅读课本,所有素材都来自于学生的习作或现实的热点,几位老师却能因势利导,顺势就势,水到渠成。但就在这看似轻描淡写的点拨中,却足见几位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平时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交流”新理念。xx市中学的xx老师在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看待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时,面对陌生学生的众说纷纭,给予的精准点评和恰当概括,让人不由赞叹。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平时教学的经验,更是一种广博知识、教学理念的感悟积累。这几节课中也有个小插曲,就是xx中学的xx老师在讲课结束时随意说了句,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却引来与会专家的非议,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到底谁配合谁?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反映了日常教学的一些理念。我想新课标的理念是不是也就在这细微之间呢?

随后的互动交流中,与会老师专家就当前作文教学现状、有效途径及具体措施畅所欲言。总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以来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大家一致认为高中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内容无序化、批改方式程式化、能力形成低效化”的倾向,老师“打乱仗”和“乱打仗”、学生“不会写”和“不爱写”的现象十分普遍,都深切的感受到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也都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比如xx市教科院xx老师的《作文教学新课型探微》、xx中学xx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训练》、夷陵中学xx老师的《激情入格 出彩》、xx一xxx波老师的《情“理”交融铸佳文》值得借鉴学习。(已印发给各个备课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可以群策群力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比如在作文训练的序列安排上可以先按记叙文、抒情散文、议论文和高考升格文等序列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形成校本教材。在学生的阅读上可以按道德价值、人文思考等方面铺设专题,精编成册。总之,经过全体老师一个学期、两个学期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出成果的。

接下来的专题报告先由省教研室秦训刚教授主讲,他谈到了新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和大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的不同,着重强调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老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人生,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领悟。在这个过程中要更多一些包容,更多一点耐心;少一些说教,少一些指责。他还强调老师的教学虽然是“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些共性,多一些新理念的指导会让自己视野更加开阔,教学能力提升更快。他说,好的教学方法大体上可分两种,一种是学问家的教法,关注学生的知识、学问;一种是思想家的教法,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他希望老师们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用思想家的教法,关注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品质,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这些谈话言浅理深,给人启迪。大会最后由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xx省高考语文阅卷组长刘九洲教授作题为《高中生写作及其评价》的学术报告。刘教授的报告更多的是聚焦高考,归纳起来是两个方面:一是高考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高中作文教学的建议。在谈到高考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时,刘教授谈到高考作文普遍是有知识而没有文化,存在着空乏化、模式化和病态化的倾向。尤其是在讲病态化时,列举了xxx年高考作文的一些例子,例如受大众娱乐、社会现实的影响,学生甚至大胆的写到了“性”,还有的写到要嫁个好老公,让人震惊;编造亲人去世、自己绑满绷带在考试等等,以求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分。老的问题,新的发展,说明了文化的缺失、良知的丧失。在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建议中,xxx教授着重指出当前训练学生思维时过于理性化,缺少感性思维成分。近几年,一再提倡人性化作文、生活化作文,一再强调要写身边事、说平常理,这些都带有纠偏的意味,希望把那些假大空的高考作文,把那些概念化、模式化的高考作文的比例降下来,把考生引到“写真情实感”的正路上去,让考生明白:高考作文也要遵守写作规律,情之所至,思之所至,亦即文之所至。刘教授着重指出:

一、要把作文教学要和学生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如果考生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且试图通过个人的生命体验去诠释生命的意义,用独特的眼光去考察人生的真谛所在,即或所选题材并不宏大,立意也不那么深刻,但因为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某种感悟,有独特性,就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列举了《站在车站的门口》,主人公的转换,不断上演着人生的伤离别,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二、要和和体味人情结合起来,如《站在父爱的门口》中的“三思”真情;他说,人情冷暖是人生体验越不过的一道坎,是个体生命体验中道不尽的话题。因为有人情冷暖,人生才是多色调的,才显得丰富多彩。我们鼓励考生平时就应当直面冷暖人生,尤其要努力用冷冰冰的人情去把自己的心磨出厚厚的茧,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尽显弱态,才能传承民族的精神命脉。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因为在今年高考作文中,有不少考生沉湎于个人的情感世界里,或停留在幼儿心态中,他们虽然写到“站在十八岁的门口”、“站在青春的门口”,但是其心理与人格远没有成熟。如何尽快让自己成熟起来?除了多体验人生,似乎没有别的路可走。

三、要和展示人性结合起来,如《站在我家门口》“门口站着一条狗”。 这篇文章可能是仿拟之作,它用黑色幽默的笔调鞭笞了人性的“恶”。文章第一段写“我家门口蹲着一条狗。”这条忠诚勇敢的狗与弱小的人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后者反而需要得到前者的帮助。第二段写“我家门口躺着一位猪”。这位英雄的充满智慧的猪与背负枷锁的人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后者反而需要向前者讨教,需要前者拯救。第三段写“我家门口站着一个人”。是谁?有可能是收水费、电费、房租的,也有可能是小偷、杀手。“一个文弱的高中生,怎么斗得过这些穷凶极恶的坏人!”正想着,这个人拿出钥匙,打开了门。原来,这个人就是“我”自己。荒诞的写法,表现了人对社会的异化的一种理解。

他说,并不是一味强调“身边事”“平常理”,不反对考生“仰望星空”,不反对学生质疑生活,不回避社会现实,从人生的冷暖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谈到高考作文命题时,他比较欣赏上海文卷中的人文精神,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他们”等等,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并且对命题作文比较感兴趣。他说,出题的方向大多由以往“内省式的反思”转向到人文色彩、时代精神越来越明显。提倡人文已成为时代趋势,建议老师抓住一个关键词“生活”。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的作文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念的新旧与否并不重要,只要眼中有生活、心中有热情,我们一定能做好。高中作文教学既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希望借这次研讨会,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一个新起点!

全国小学语文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xx年11月27至29日,我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彰显新锐举措”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非常幸运。研讨会上,海峡两岸名师、儿童文学作家以及专家学者共同携手,全面研讨和推广儿童阅读,活动涵盖童诗、绘本教学、民间故事教学、习作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语文学科的精深内涵。这次学习,让我大开了眼界,亲眼见识了小学语文名师驾驭教材的神韵和风采。下面我从我的课题思考,谈谈这次学习的体会。

一、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xx的《城南旧事》的序言,王xx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时,引领学生读一篇带一本,勾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例如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自然、质朴的表达手法,再阅读《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的片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阅读第二章《我们看海去》的片段,感受英子的天真、好问,体会童年的趣。侯华丽老师一节课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松鼠》、《杨生之狗》三篇课文,读一篇带多篇,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表达同样的感情,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像崔峦老师的课后点评说,如果思考怎样把多元化的理解聚焦到“喜爱”,再来朗读,这节课会更好。这也在告诉我,多篇课文教学,要抓住共通点,让学生去比较阅读,去发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最好是课外阅读,课内完成,课内得法,课外阅读。像读一篇带一本、读一篇带多篇,但也不能简单追求阅读数量的简单叠加,增加学生的负担。我想《少年闰土》与《故乡》整合教学,会怎样呢?期待着。

二、 积极语用,彰显语文本色
印象最深刻的是王xx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王xx老师创设两个语境感悟课文,一个是创设文学语境品读《桃花心木》,反复熟读写道理的语段,并隐藏关键词要求学生诵读,这是帮助学生积累记忆的好方法。抓住故事中的重要情节感悟“不确定”的语境意义和内涵,“你们不觉得作者这样写很啰嗦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领悟“设置层层悬念”的写作方法。另一个是创设文化语境悟读《桃花心木》,提供作者林清玄有关的资料和联系生活,感悟“不确定”与苦难、平等、转化、超越的关系,这是看不见的语用,大师发现了“语文”,并带领学生享受体验和思考的乐趣。“懂得无常,才是醒来”,多么深奥的道理,却深入浅出地让人领悟。回首我们的语用教学,是多么苍白,多么机械。发现“语文”,创设语境是积极语用的有效途径,在语境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借用王老师的话:懂得语境,才是醒来。

xx-12-6

小学语文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11月27日,我很荣幸地被派到珠海体育广场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彰显新锐举措’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研讨会上所展示的课例的执者都是一些国内闻名的特级教师及名教师。他们睿智、风趣的教学语言,创新的课堂教学,扎实的语用训练,真正回归了语文课堂本色,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一、创新的课堂教学。
(一)不带拼音的识字课
一节没有拼音的一年级识字课让人眼前一亮,它以朗朗上口的识字儿歌《小土尘》“小土尘,小大尖,女子好......”为教材,从古代形象字演变到现代汉字;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帮助识字:一支一头小,一头大的铅笔便令学生记住了“尖”字,一张色彩丰富的图案便记住了“艳”字及四字词“艳丽多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领读,小老师领读,自由读,遮住生字词读,男女赛读,开火车等形式让学生熟读儿歌。运用卡片对对碰、举卡片等游戏让学生熟记生字词。不用笔写,只用手写的写字指导更细致入微:从哪里起笔,在哪里顿笔,在哪里收笔,每一笔都细细讲解。写字的田字格比我们平时用的田字格多了八个小点,这样方便学生写字时定好位置,这样写字轻轻松松,学生写出的字更是端端正正。
不带拼音的识字课所展示的是“先识字再学拼音”的教学理念,降低教学拼音的难度,实现“半年会识字,一年能读书”的目标。
教学高年级的老师也不忘展示识字方法,何刚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姓:人可何。桂也金老师从题目《孔子拜师》入手,展示古文“拜”字,通过古人“作揖”拜师的动作演示来理解“拜师”。
二、扎实的语用训练:
(一)在阅读教学渗透写作技巧
请看特级教师王松舟执教一课《桃花心木》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一开始认同种树人的做法吗?
生:不认同。
师:对于种树人的做法,作者产生了哪些反应?
生:1、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2、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3、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
生:(沉默)
师:写哪些多奇怪不是啰嗦吗?有这必要吗?再读读.
生:再读3处疑问.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制造悬念。
生:3处奇怪-----
师:3处奇怪,3处不同的问题是什么关系?
生:递进。
师:林清玄是写给谁看的?
生:写给读者。
师:你们是读者,老师也是读者。林清会心中有读者,他有疑问,读者你也会有疑问,你也想往下看成,一次又一次掉读者的胃口,注意力就会吸引到这里来了:读——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师:掉一次不够,掉两次,出示句子,读:——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师:掉两次不够,掉三次,出示句子,读:-—— 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师:这种写作方法叫层层设置悬念。板书:层层设置悬念
王老师就这样,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从阅读中跳出来去领悟写作的技巧。
(二)轻松地复述课文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训练要点,也是一个难点。每次遇到要求复述课文内容的课文,总是令我们老师头痛,我们总责怪学生找不到课文的要点来复述。听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一课后,顿时令我茅塞顿开,原来复述课文可以这样教,这样学,还学得这么有趣。
1、在文中找出地名,人名,把它们串成几个句子,简单明了地概括了课文内容,例如:
师:藏族的人名有一个,地名有好多。画好的自己在座位上把词语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谁来读这个人名?
生:松赞干布。
师:跟他一起读,那一个字儿念“干”,读得很准确。
(生跟读)。
师:地名呢?每人说一个,最好从前往后说。
生:青藏高原。(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生:吐蕃。(“蕃”字念得非常准确)
生:路纳。
生:达尤龙真。(四个字的地名读的时候要连贯一点)
生:乃巴山。
生:拉萨。(注意“萨”是平舌音)
师: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讲的是文成公主经路纳,过达尤龙真,翻过乃巴山,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来到吐蕃,来到吐蕃的中心城市拉萨,见到了松赞干布,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笑)
师:这是一个“困难型”的民间故事,这类故事就是讲主人公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来,你们也像蒋老师这样,把这个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生:(一孩子讲,讲得挺连贯)


2、找出民间故事的相似点,相同的结构,相同的字眼,成为复述课文的主干线。如:蒋老师以:遇到困难----小鸟说------只见她-----从此以后-----”为本篇课文复述的主干线,引导学生进行复述,降低了难度复述课文。
3、做好示范,给学生模仿
学生爱模仿,利用这一特点,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觉得有困难时,他总是做好示范作用。他在用地名人名讲课文梗概处作示范,在复述课文故事时作好示范。在他的示范教学下,学生掌握了复述的方法和技巧,也能熟练地复述课文了。
精心的设计,精彩的示范,巧妙地引导,加上蒋老师睿智、风趣的语言,令在场观课老师掌声不断,笑声不停,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学会了要掌握的知识。听蒋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听了一节还想再听,成人有如此感受,更何况学生?做蒋老师的学生真的很幸福。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个人学习心得


当我们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心得体会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因此在分享小学数学观摩心得前就可以先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写下来。小学数学观摩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范文资讯网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个人学习心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个人学习心得(篇一)

感谢工作室给我这个机会,参加了历时两天的教学观摩活动。让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理论境界,更品味到了一位教师的快乐与满足。

本次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请来了国家级的数学特级教师xx、xx、xx、xx进行展示课并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讲座。四位专家带给我们的展示课非常精彩,不仅设计新颖、思路清晰而且理念新颖、教法灵活。不仅为我们充当了授课的样本,更向我们传达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阐述着核心素养的含义。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经验和感悟分享给我们,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使我对数学教学、对教师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数学课堂应该是帮助学生想明白,而不是讲明白。

牛老师从理解对应关系找到间隔数和树棵树的关系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讲授《植树问题》这节课。通过点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建构植树问题模型,设计思路新颖。课堂上学生通过推理—猜想—验证充分经历了一次思维之旅。从开始的拘谨到发现乐趣,尝试探索,到收获成功和快乐。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应该重视过程教育,培养学习智慧。培养学生用数学观察、思考、表达世界的意识和能力。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会了,我们还应知道学会不等于会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他人的讨论和反思,逐渐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讲授,而要通过问题引领和驱动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想明白,而不是教师去讲明白。牛老师的课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典范。整堂课他没有去想办法帮学生区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而是淡话类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推理、验证,让学生理解对应关系,从而建立模型。通过练习验证了学生真正理解了植树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教学真正发生。

xx老师为我们做的培训内容是《核心素养下数学课程的整合与拓展》。他告诉我们何为整合与拓展,如何整合与拓展,并通过《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复习课阐述自己的主张。

时代在发展,作为教师如果不求思变总有一天会像公交车售票员一样被时代淘汰。未来教师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要做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要做连接世界的策划师。没有未来教师,就没有未来教育。我们要让教学真正发生。当下的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授课前必须做好调查,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否则就是无效教学,就是“空转”。

三、上一堂真课。

xx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思考我们一节课的师生状态,我们和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否被漠视过?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我们改如何改变,让自己的存在产生意义?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xx老师用一个词语来解读这个问题—表现力。我们和学生都要拥有表现力,把自己的优势变大,做到教师教的开心学生学得开心。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不能做一个不思进取之人,苟且度日之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更有吸引力,让上课成为诱惑,寻找自己的亮点,发挥我们最大的优势。做一名学生喜欢、懂教育、会教书、会生活的老师,从而使自己享受教育、享受美丽。

四、数学是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xx老师的讲座让我清楚:对儿童来讲,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犯错、优化的过程。对老师来讲,数学教学需要思考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我们要相信儿童,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解释方法的机会。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评价儿童的能力,他们的笨方法可能是开启思维的起点。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个人学习心得(篇二)

20xx年10月31日---11月3日,我有幸在西双版纳参加了云南省第十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在这4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各地州19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了专家报告,及有关市地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

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求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时,有的老师用到了姚明的高度,《行程问题》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与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样的文字应用题模式,引导学时理解图意。这次听课找到了这样的佐证,且效果很好。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这一点从周玉仁教授的报告中体会到。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外地州老师的讲课中体会较深。

六、产生的几点疑惑。

(1)一节课中解决问题与算理探究孰轻孰重?从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未知的关系引导学生列算式。启发学时搜索知识储备探寻算式的解法,这两者哪一个应该占得时间更长些?我觉得很多以计算为重点的课,“解决问题”设置的素材很多都不理想,冲淡了教学的重点。

(2)几节课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激励的语言较少。相比较我更欣赏北京华应龙上课时的感觉。他的一节课,可能造就一个杰出人才。比如学习信心的鼓励,学习方法的鼓励让人终生受益。

(3)训练量都较少,不利于学生形成技能。我感觉在“解决问题”的红点讲完以后完全可以分层练习,如编制信息收集题组,信息整理题组,选择策略题组,提出问题题组。最后一道综合题。一句话种子分类练习。

各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算术应用题的解决策略,可谓高屋建瓴,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专家的精彩报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个人学习心得(篇三)

暑假参加了为中国而教的岗前培训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要与时代接轨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收新的思想,所以我想抓住机会提升自己,而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洗礼,进行反思。在为中国而教的支持下,20xx年11月28、29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专业的师范生,我有幸参加了xxxx教育研究院教学观摩活动组委会举办的“中国教育梦——聚焦高阶思维,追求深度教学”全国小学数学培训观摩活动,非常感谢为中国而教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的数学知识,更提高了我对数学教学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两天时间里,我聆听了六位全国优秀特级教师xx,xx,xx,xx,xx和xx分别展示的精彩的数学课堂。他们新颖的设计让我可以在课堂中感受到他们的新课标理念,清晰的思路和灵活的教法让我觉得上数学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愉悦的情感和亲切的语言也让学生非常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停下来,走出去,收获很大”。专家的课堂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彩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特级教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现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的讲解,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久久难忘,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学艺术的永无止境,教学创意的无限美。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而且有独到的见解,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影响,柔化了教与学的痕迹。特级教师们能宽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并且时时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我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听了他们的课,使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下面我就谈谈我从中得到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注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在观摩时,我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就是几乎所有的专家在正式上课之前都会花一小段时间与学生谈话,开始我以为他们只是因为想让课堂准时开始,多出来的时间就用来和学生聊聊天,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比较生疏的话课堂不好进行。但是我后面慢慢发现原因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和学生的“随便”交流中处处都蕴含着道理,xx老师的开场是让学生说一说屏幕中的三句话哪句最重要,慢慢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接下来的课堂打下基础,所以在后面的课堂中我看到了许多精彩的想法。xx老师要学生为他取昵称,同学们亲切地称他“梨子哥哥”,后来我看到了他与学生融洽的课堂氛围,而xx老师用自己名字的谐音“哑聋”逗得学生哈哈大笑的同时明白了顾老师课堂中希望学生大胆发言的意图。多么神奇的特效,短时间内的沟通竟为课堂的效果搭好了桥梁。

二、数学课堂应注重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应该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猜想并发现。几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当学生没有思考出来时好像一点也不着急学生会想不出来,明明知道学生们的笨方法会使答案很慢出现也表现得十分淡定,似乎就是故意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犯错、优化的过程。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要相信学生,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要给他们解释方法的机会,不要用我们的经验去随意评判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的思考就是思维的开始。

三、让教与学真正发生

在此之前,我对公开课的理解都仅仅是认为就是一堂会按理想化模式进行的表演课,有的或许都已经演练了好多次,学生要说什么话都已经规定好了,参与的学生都是成绩很好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了教师与学生真正的交流,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教授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有所成,有所提升和思考,原来真正的专家是可以在课堂中做到游刃有余的,智慧的毫无痕迹的让教与学真正发生。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感触颇深,让我见识到了优秀的数学教师是如何教学的,也让我知道了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心得


9月下旬,我们淮南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加了于永正先生从教50年的庆祝大会。两天的研讨上他与他的弟子吉春亚、刘杰、张祖庆等新生代名师共同执教,贾志敏老师也亲临现场做课,演绎了精彩的课堂,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让我收获颇多,感慨连连。

一、回味课堂,领悟真谛

于老师在会上这样说:语文倡“简”,语文的教学目标,简言之:学语言,用语言,浓缩成三个短语: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他为我们明确了语文的目标:一、教识字写字;二、教学生读书;三、教学生说话;四、教学生写作。

于老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践行了这种理念。他的课上也许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激情的洋溢,却给人一种长久的回味,淳朴简约,清新天然。

学生在课堂静下心来读书,思维在文字中穿行,写字在黑板上操练,语言在表达中发展。整堂课于老师引领孩子们读书,那么的不厌其烦:示范、指导、指读、再示范、再指读……朗朗读书声,贯穿始终。他告诉孩子:读书就像说话一样自然,要把心情读到表情上。在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自己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得越来越好了!老师没有任何讲解,可从孩子们那投入的表情中,就能清楚地看到:书是孩子们自己读出来的。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吗?这不也正是高效课堂的真谛吗?

于老师还安排了写的练习:

“现在有个很重要的任务要交给大家。这篇文章很有趣吧?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写童真童趣超过萧红的。这事情写得很有趣,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嗯,首先事情要有趣。事情有趣从什么地方体事出来的?哪里最让你发笑?”

从而引出对话描写的情趣性——

“我们要写童年的趣事,首先要把事情选好。在写的过程中,千万别忘记写人物的对话。请你快速回忆一下,从你记事起,你身上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

结合短文进行写的练习,而且写生活中的童年故事。

语文不就是应该这样教吗?--------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朴实简约生动。

二、感悟精神,感动心灵

研讨会不仅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教学,还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感动。

会上我们有幸聆听了于老师的学生们对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的幸福的回味,言辞间充满着热切的感激,对于从教50年的于老师而言,那一刻一定充溢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回味;对于我而言,那一刻,老师两个字眼忽然变得神圣。想想自己曾经的叹息甚至抱怨,忽然变得轻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油然而生的一种敬畏,敬畏学生,敬畏课堂。

难忘两位德高望重的名师的握手。

研讨会上贾志敏老师也来了,并上了一节课。课后,两位小学语文界的巨星,在台上握手、相拥,交流。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贾志敏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嗓音依然浑厚而又富有磁性,依然保持那严谨高雅的教学风格,谁能想到,他已经动过两次手术。第二次手术,仅仅才两个月,可是他又活跃在了课堂上,为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性的迷失”奔走呼告,寻找语文真正的“家”!

于老师因贾老师的到来更是感动。

结束前他和于永正老师的手紧紧相握,开朗的笑声,彼此深情的祝福,幽默风趣的语言使会场的温度急剧升高,掌声不断,让人不禁赞叹:这就是大师的风格精神啊。

小学语文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有幸跟随工作室成员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彰显新锐措施”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在三天的课例中,各个名师对文本有着独特的见解,课堂上妙语连珠,特别是朱xx老师的《趣读小古文》,让我领略了什么叫做“激情”,陈xx老师《小尘土》,让我落实了怎样教好生字,王xx老师的《桃花心木》,层层设计悬念,让我们体会到了“无常”,就像主持说的:“当顶级的教学大师遇上了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作品,当然会演绎着一场‘丰盛’的教学大餐”,是的,一场场“丰盛的教学大餐”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置身文本的情景中
上课老师对文本的层层挖掘,层层深入,把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情景当中,从而轻而易举地把学者和听者融入其中,感受文本的一点一滴。如何刚老师的《活见鬼》,为了让学生理解“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中的“撩”字,何老师首先自己范读,配上音乐,让学生置身于情景当中,然后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把学生带领到冯梦龙笔下的雨夜,将撑伞者疑神疑鬼,担惊受怕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二、巧抓文本的字、词、句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上课老师研读了文本,挖掘出文本的情感因素,借助情感因素的载体,词、句、段、篇等,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味道,也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如王xx老师的《桃花心木》,抓住了文本中的“不确定”,首先从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浇水中去理解“不确定”,再升华到生活中的“不确定”,让学生真真正正明白了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幸福来了我们就享受幸福,痛苦来了我们就承受痛苦。
三、读的多元化
在这几天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上课老师重视学生的朗读,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如于东老师的《纪昌学射》,通过默读、单人读,集体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不断体会,不断发现,一个寓言一般只有一个道理,在读中让学生发现了坚持可以成功、刻苦可以成功、谦虚可以成功、认真可以成功、兴趣可以成功。。。。。。从而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思考,学会阅读。赵志祥老师的《笠翁对韵》,学生的呤诵和咏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让会场的人无不震撼,那优美动听的咏唱旋律,让人窒息,像主持人所说的,这就是天籁之声。

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习, 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生:太快了。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平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师:每次都会离13较近,(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平均为13秒的过程)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平。师:正好反映真实水平的数为平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平均数。(2)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平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平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习,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平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1)怎么来比?(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平均数。(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平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平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习。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习,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习了。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听完这两个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学生的思维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讲课时对于知识传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课本,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