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赛课磨课心得体会 > 导航 > 赛课归来话感想

赛课磨课心得体会

赛课归来话感想。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赛课归来话感想”,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今天上午,我参加了区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课是上完了,但心中还是有些感想,不吐不快。

本次赛课我是代表学校语文学科参加的,因为上学期学校举行了首届“永升杯”课堂教学比赛中,我有幸荣获语文金奖,所以才有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昨天下午赶到江浦实小熟悉学生,学生的热情让我对今天的课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们见多识广,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语言组织能力较强。这样,就不愁上课冷场,课堂气氛会比较好。今天一早,我信心满满的赶到江浦实小。可不祥的预感很快笼罩在心头——学生怎么提不起精神来啊!和昨天判若两班。果不其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并不积极,甚至有些冷漠,表达观点也不如昨天那么准确……还好,我有所准备,课堂虽谈不上精彩纷呈,但却体现了高效、务实。大体上我还是满意的,至少自己的付出没有白白浪费。不过,与教研员的偶遇谈话却让我有了一丝迷茫与困惑。

现在的第一课时到底怎么上,上什么?这个问题原来不是问题,因为对我来说,驾驭语文课堂早已驾轻就熟了。无非就是检查预习、扫清障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脉络、深入一个片断之类的。可是,最近听了一些课,发现第一课时已经变味了——字词只是一代而过,连轻描谈写都不上,更没有指导书写这些必需环节了。接下来就是精读训练了。我就弄不懂了,一直以来为了提高课堂效益,都在提倡两课时教学。而现在就有许多课一课时就结束了,那么我不禁要问,第二课时干什么?仅凭一课时学生能掌握好吗?匆匆一节课,都把“满汉全席”给搬上来了,学生能一下接受这么多吗?字词教学是基础,而忽略了最双基,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知识就成了空中楼阁,我认为注定站不住脚的。这种课只能是花架子,图个热闹、图个表面,而非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单纯地注重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到头来,让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运用语文的能力。

所以,我认为,虽然公开课、赛课区别于普通的家常课,是可以用一些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的,摆那么一两个花架子,但不能一味追求,否则华而不实,本末倒置,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真正得到提高。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武术课感想


篇一:武术课感想

《武术课感想》 从入学到现在第一次接触武术课,以前从未接触过武术,只是在

影片中看到过一些武打片,对武术很好奇,也很羡慕那些会武术的明星。可是迟迟没有机会接触武术。到了大学终于有了这一门武术课,就毫不犹豫的自愿填写了武术的科目。

通过在大学这一个学期的武术课学习,我对武术有了初步的了

解,感受到了武术的巨大魅力,对武术兴趣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一开始学习的兴趣不大,总以为是项枯燥无味的运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改变了对它的看法。以前以为武术用来打架,用来制服外来的威胁的一种手段,到现在才明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强身健体的一种锻炼方法。

武术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身心健康,对的自己

的思维,情绪,性格,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五步长拳,是武术的最基本套路,是学习

武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实,在武术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做人的道理。最基本的敬礼,让我学到了,对别人的尊敬。敬礼的基本规则包含有对别人的,尊敬,平等,谦让。练武者需要一颗平静的心态,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对武者最基本的要求。五步长拳的每一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套路紧密相连,有着招招致命的威力,这也许是武术的魅力所在。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能我会认真学习这门课程,认真体会武术的的

精髓,去借鉴老一辈留下的武术成果,借助武术来锻炼自己的身心,武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不断地深化,不断的在人群中普及,武术是一种文化,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继承不断地发扬光大。

班级:2010级雕塑

姓名:……………..

日期:2011.6.23.

篇二:大学武术课感想

本学期武术课上主要学习了太极拳,在学习的过程,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关注之后发现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

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名家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老师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

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谈及学习心得,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意放松。特别是精神上要轻松。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顺心不顺心的事情,都痛痛快快的丢开,要告诉自己我现在练拳了,这是享受,不要让什么打搅了我的愉快享受。其次,要注意表情,要面带微笑,这样就很愉快了。可以形神皆备。 第三,开始打拳。要慢,要象天上的白云那样的悠然。第四,要自然,不要紧张。身体尽量要正,就是中正安舒了。第五,不要胡思乱想,走了神,那样就会打忘记的,突然就不知道打到那一式了。这样就不能“形神兼备”了,是错误的练法,要注意。第六,打完了要记得收式。不要想收就收,那就不严肃了。没有好的练拳态度,太极拳是练不好的。第七,打完了后要慢步一会,不要立即就急行或立即坐下来。

1

回答者: jjllwww - 二级

篇三:武术课心得

武术课心得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从小就对武术充满充满了好奇,也很喜欢看武打动作片,所以选课的时候就选到了武术课来。以前都没有学过武术,第一次学习还是在这个学期。虽然之前就有想过学武术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可是难度还是超过了我的想象。

第一节课上,老师就纠正了我们的一些错误思想,告诉我们电影中的那些功夫大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让我有些许失望。随后老师又给我们灌输了一些武术的基本理论,听完之后,我对武术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原来现在的武术分成了搏击型武术和表演型的武术的。

然后再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面,我们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散打。我感觉这还是比较实用的,学会散打当然不是叫我们一天到晚去和别人打架,它只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最大程度去发挥自己身体的力量,好应对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不过,身体有点僵硬,特别是关节脚筋那些地方。看了老师的示范动作后,突然觉得自己弱爆了,老师练了十几年才有这种程度,我还需要努力很久。

接下来,我们还学习了五步拳。五步拳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只是一些花拳绣腿罢了,但是练起来之后,我发现我错了。想要练好五步拳不是一件简单事,它不止要求我们能够流畅地把动作打出来,还要做得标准,发力到位。一套五步拳打得好的话,不仅外观优美,而且还能够强化体能。这是一种全身的锻炼,它使我的体能增加了,从而达到强化体能的目的。在学习五步拳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提升我的自卫能力。后面学习的剑法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其实武术课让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各种热身运动。说真的,从有上体育课开始,我还没这么认真做过热身运动,平时做的时候都是很敷衍的。可是在武术课上做热身运动,老师要求很严格,而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是真的觉得有效果的,身上会出汗,肌肉关节筋骨是有活动开来的。若干年以后,老师教的套路我可能会忘掉,但是我想热身运动肯定是不会忘掉的。

要说学习武术的心得,我也说不了多少。我认为学习武术首先要有兴趣,没兴趣的话,什么也做不好。其次,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不然,一点的疼痛就会让你却步不前。再次,要勤奋。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前学到的就会全忘了。

上面就是我上武术课的一些个感想,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在课上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可以运用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有义务将武术这种国粹发扬光大。


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篇一:把“比较”教学法进行到底

--观听杨慧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杨慧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因为,十二个参赛选手她是第一个亮相的人;还因为,她的课堂始终贯穿着目前很少提及,说来也不够时尚,却极为实用、极为科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法--比较。听完杨慧老师的课,我的想法就是:把“比较”教学法进行到底。

一、在比较中求同,感知“画龙点睛”的作用。

求同比较就是将相同的知识,或性质相似的材料放在一块加以比较,使学生利用材料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杨慧老师这节课指导的是写作上的一个小技巧:画龙点睛。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画龙点睛”在写作中的作用,她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下面一组相关的材料: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

给出材料后,杨慧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直接去找“点睛”之笔,而是先让学生认真感知,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仔细品读一下,这几篇课文的结尾之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杨慧老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这几组材料中,进行求同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无论怎么学,得出的结论往往都是一致的。但是,思考的过程不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方法的培养程度是绝对不同的。成功的求同比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在比较中求异,体会“画龙点睛”的方法。

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见解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种差异揭示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

杨慧老师的这节课,开口小,驾驭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接受并掌握“画龙点睛”的写作技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她充分考虑到了学情,在“掌握运用”这一教学环节,她再次用到了比较法,与前面不同的是:这次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求异。

首先,杨慧老师出示了下面一组材料:

在我奶奶80岁大寿的那一天,各地的亲朋好友都来探望奶奶。奶奶表面上是不开心,说什么浪费钱,不用送什么礼物了,可是心里却非常开心的。因为以前往往只有她的八个儿女为她庆祝生日,今日却有非常多的人特意赶来庆祝,她肯定很开心!大家聚在一起,小的大的,男的女的,人们聚集一起真是其乐融融!

--《美丽家事》结尾之一

姐姐不计较我平时待她有多差,在那天我生病时,她尽心尽职地照顾我。我惭愧,平时我用不好的态度对待她,她却用美好的心态对待我。将心比心,我羞愧不已…… 家事就是家人相处而编写的一本沉厚的记事本。是的,家事是你与你的家人一道编写的记事本,里面记载着你与家人的快乐与忧愁,幸福与悲伤……这些家事都是美丽的!

--《美丽家事》结尾之二

……原来是这样,不过也对了,做人要讲究卫生吗!于是我便去把那些餐桌上的盘盘碗碗全部洗了一遍,还把全家都打扫了一遍,家里又恢复了妈妈在家时的整洁、干净的样子了!晚上,我做了一个梦,不过这次是梦见他们谢谢我……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一

有些人热衷于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常常奔走于花花绿绿的世界。而有些人则喜欢平平凡凡地过日子,安安静静地享受快乐。这些人,不追求过多的欲望,享受清淡,乐在清淡。他们的心,如清蒸豆腐般纯净。清蒸豆腐,它让我学会放弃追求欲望,静心生活,乐在平淡。哦,吃的学问还真多:餐桌上的世界,可真丰富!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二

材料给出后,杨慧老师问:大家比较一下,同一篇文章,结尾有什么不同?

杨慧老师这样设计问题,目的是让同学们在比较中,理解并自主掌握如何“画龙点睛”,这远比直接交代如何“点睛”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这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结果。其实,有时结果并不是第一位的,往往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才是首要。因为这关系到能力培养的大问题。而不同的探究方法,炼就着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程度的能力。

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不言而喻,无论是学与教,方法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观的实践,比较教学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借助于比较,让学生鉴别异同,从中找出事物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有言:“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杨慧老师的这节指导课,从不同角度灵活而科学地运用了比较教学法,十分符合本节指导课的指导内容及学生的思维水平。可以说,教法运用的得当、有效,值得借鉴。

比较产生发现,人生和事业也需要多比较,与杨慧老师比较,与他人比较,我们便容易发现自己,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感谢杨老师。通过你的课堂,我发现:比较教学法真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0日

篇二:成于“点”,功在“拨”

--观听潘金菊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听潘金菊老师的课,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我不由自主地被她轻快而严整的教学带入了学生的角色,惋惜:我没有举手表现自己。我太想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回应她的每一次质疑、每一次点拨。因为,她的每一次点拨都撩动着每一个听者的心扉,激越着每一个听者的智慧。

可以说,潘金菊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成于“点”,功在“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思维、排除疑难、交给方法、发展能力。

一、点要害之处,拨学习方向。

潘金菊老师的课堂,每一次给出学习材料,她的设疑都是恰到好处的选择切入口,切中问题的要害,给学生以明确的探究方向。同时,她设置的问题都是层递性推进,不断扩张着学生的思维领地。例如:在研究阅读材料三时,她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追究了这样几个问题:

1.找出对折翅“小天鹅”李月相关的细节描写

2.哪些文字是图片上所没有的?

3.图片上所没有的抒情文字,作者是通过图片中的哪一个具体细节联想出来的?

问题一,从写实切入,学生容易把握思维方向,也帮助学生明确了这节指导课所谓“加法”的基数问题。没有基数,何为“加”?所以,这个问题是一切问题之“本”,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本”。

问题二,从问题一起源,因势利导,学生的思维顺势逆转,进入了就实捕虚的过程,轻松地解决了写作上“加法”的问题。

问题三,进一步深入,触及到写作时如何生成“加法”的问题,即如何找“虚”的生成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由于前面的设疑起到了铺设台阶的作用,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

设疑的追究性和层递性,本身就是最好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功势”形成了,学生的思维跨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善于设疑,相时而导。

潘金菊老师善于设疑。因为她不仅能在有疑处设疑,更能在无疑处设疑。这样的课堂,学生会从心底升起一种强大的求知欲,学习的过程就会演变成一个自主释放智慧光芒的过程。

例如:在“豁然开朗试技法”这一个环节,在引导同学们观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姚明和林浩牵手入场的感人画面时,她问了一个这样问题:从姚明、林浩的神态与表情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似平常的一问,在这里却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拓展的一举,推动了学生由表及里、由观察到联想的思维跨越。如果没有这一问,这个环节的学习就是残缺的,或者说是低效益的。有了这一问,就犹如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点拨。潘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整节课都闪动着“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教学智慧。这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结果,这是课堂教学的大智慧,也是新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例如:在潘老师提出了上一个问题后,学生一时很迷茫,无所适从。终究,这是一群初一的孩子,思维的发散性还比较欠缺。这时,潘老师相机诱导,说:“透过林浩咬着的嘴唇,姚明的目光,我们可以猜猜他们在想些什么?”

学生感知材料后,开始向材料的深度进发,但一时又难以突破思维的临界点,处于胶着状态。经潘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思维开始启动,在临界点发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感知到认识、从表象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点拨效果。

潘金菊老师的课真好!期待能多与她交流,从而收获她的收获。

任水亮

2008年12月21日

篇三:他的教学起点:学生意识

--观听杜少凡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杜少凡老师的课,我听得很仔细,生怕漏掉他的一言一行。边听我边为他的学生而庆幸。

余秋雨七岁就代替村民写信,那时,他面前就“站着”一个收信的人。杜少凡老师走上讲坛不足一年,他的心中就已站满了学生,难能可贵。学生意识--这是他这节作文指导课的起点,也是他语文教学的起点,更是他事业的起点。

一、他的课堂追求: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

“表演”和“表现”,一字之差,相距万里。前者是“目中无人”,只有教师自己;后者是“目中有人”,和学生一起,切磋交流,相互教育,共同成长。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自己的言行很简单,他没有刻意去表演,而是着力去拓展学生的表现空间。例如:每个研讨环节结束后,他不是把教师预设好的结论滴水不露地讲一遍,展示一番,灌输一通。而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中肯的点评,在点评中帮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的指导过程不是一种入侵,更不是一种心灵的殖民行为。

在个体学习遇困难时,他会放弃教学进程,及时组织群体进行讨论,不一味追求那种所谓的“教学过程完整。”小组式学习,贯穿始终。这是这节指导课的重要学习方式。

二、学习材料的选择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下面是本节指导课课堂学习第二个环节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

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哪里出生?压根儿就搞不清!只恍惚记得好像在一个阴湿的地方咪咪叫。在那儿,咱家第一次看见了人。而且后来听说,他是一名寄人篱下的穷学生,属于人类中最残暴的一伙。相传这名学生常常逮住我们炖肉吃。不过当时,咱家还不懂事。倒也没觉得怎么可怕。只是被他嗖的一下子高高举起,总觉得有点六神无主。

--夏日漱石《我是猫》

“喀嚓,喀嚓,哧……”一个黑暗的厂房里,我--一张100元假钞,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出世了。

“去,把它换成真钞!”随着一个诡秘的声音,我从一个主人的手上转到了另一个主 人手里。

菜市场里,肉铺胖老板生意特别好。在肉刀的飞舞中,我被扔进了一个油腻的木匣子内。主人眉飞色舞地飞车走了。

--《一张百元假钞的自述》

这两段材料的语言不但鲜活,服从了本节指导课的需要,而且生动、有趣,十分符合初一孩子的心理特点,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特别是材料的内容,猫和钞票的自述都符合初一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能进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进而共同分享大快朵颐鲜活语言的乐趣。

三、问题的设置民主而不专制,开放而不封闭。

这次大赛,很多教师设置的问题的答案都事先预设好了,并储存在了电脑中。所以,问题的设计指向性很强。这样,教学过程也就演变成为了对学生思维、情感、认识的一场残忍绑架,教师想方设法去“勾引”学生说出电脑里即将弹出的答案,也好自然进行下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华彩而无懈可击。

杜少凡老师的课这点做得不及他人,却因此高于了他人。

例如:展示了两幅玫瑰图片之后,他设置的问题是:在欣赏完这两幅作品之后,请你分别写出你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如果问题这样设置:哪一幅作品好,为什么?

显而易见:前者是开放的、民主的、人性的。它没有强行要求学生得出哪个好和哪个不好的结论,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感知、体验。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求答案上,而是集中在对美的感受上。这种没有结论的感受过程远比一个有完美答案的思考过程有价值。因为它培植了写作上很重要的一样东西:丰富的情感。

杜少凡老师很年轻,我们本不该要求他太多,但他这节课却给了我们很多。至少对于我是这样。

祝他更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2日

篇四:点评叶妙玲老师作文指导课《悬念之始》

作为比赛,教学当然也应该上出自我,上出个性,《悬念之始》一课中,叶妙玲老师巧用表演,先声夺人,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显示了教学机智,与课题不谋而合;在比较阅读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材料中的不足,教会学生辩证思考;教师教学在求真的同时注重解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当然,叶老师这节课也为我们指出了不少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就亮出了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训练加以验证的思路,虽然在我们目前教学中十分常见,却仍然是值得商榷的。有效的教学过程应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提出概念--实验论证”的过程,因为唯有建立在主动发现基础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课堂教学的结果也证明这一过程的重要性,由于这些方法的学习不是“习得”的,在实际运用“学以致用写悬念”环节中,学生习作并没有能很好地运用本节课所学。当然训练设计本身导向上的集中性,也让学生无法拓开思路,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又打出一个折扣。

点评人:张毓中

篇五:点评罗红梅老师作文指导课《言为心声》

高超的调控课堂能力和教师思想深处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罗红梅老师《言为心声--人物描写技巧大发现》一课的两大特色。整节课教师教学语言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到位的点拨评价,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为可贵的是罗老师始终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节教学节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真正落实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然而金无足赤,白玉有瑕,本节课的不足与特色一样也是明显的,在我们强调作文教学的知识性、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写作知识的科学、准确。“个性、声像、灵动”是否可平列为人物语言描写的三大技巧?“灵动”是否就是指“引语、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即或题目“言为心声”能够概括表示“人物描写的技巧”吗?正由于在教学内容上探究不够,在授课中教师将“引语、提示语的变化”作为实际教学的重点,而这一内容又明显地不是学生写作实际最需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人物语言描写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知识。

点评人:张毓中

篇六:点评丁光楣老师作文指导课《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为青年教师,丁光楣老师对一堂常规的教学内容《一切景语即情语--景物描写衬心理》上进行了深度的发掘,从景情的关系、多角度具体写景、多修辞使写景形象化上组织教学,思路清晰,上出了新意。然而丁老师的这节课也暴露了一些青年教师教学中急需改善之处。首先是教学语言节奏过快,使学生无法细心的倾听;其次是在探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明显不足,给人以“拖着学生走”之嫌;最明显的不足是在不同教学环节过渡转换中,教师的引导不够或者说教学语言不够严谨,使教学环节不能环环相扣;比如由第一个知识点“一切景语即情语,情异则景异”进入“多角度写景、多修辞写景”时,建议通过两段“寓情之景物描写”和“不带情感的景物描写”相比较,进行适当的引导“景物本身并不着情,景物描写本身也不一定就寓情,只有将景物描写具体形象化,景物才会‘含’情”。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进行教学,我们的课堂也许就能高效得多。

点评人:张毓中

篇七:怎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符合我区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的呢?本次大赛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创新,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参赛老师对于有效教学共同想到的是“实践出真知”,任何能力都只能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形成,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不断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中,在“怎么学”这一环节上,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评讲式的作文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具有鲜明导向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受、感知、感悟中学习语言、学习写作,提升语文素养,这是参赛教师共同的优点,也是本次大赛的特点,更应该成为我区语文教学的方向。作文教学可以这样,阅读教学亦能如此。

点评人:张毓中

篇八: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

(执教:松岗中学黄建林老师)

一、特点:

1、 关注学情。能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在授课前真心实意地了解学生对作文的喜爱情况和写作上的困难。这样的开场,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很快就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位“新”老师,“亲其师,信其道”,也就为下面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目标明确。黄老师在了解学情之后,发现学生在写作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就有他预设的问题(这说明他的预设符合学情),于是黄老师就向大家亮出了本节课的目标:感受“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不仅师生明确了这堂课的目标,而且本节课黄老师也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3、 选题小,操作性强。“小事见大”是松岗中学作文序列“以小见大”中的一个小“枝点”。他们把“以小见大”细化为“以小人物见大”、“以小事见大”、“以小物见大”,这就象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一样,使每次训练的目标更单一、集中,也就增强了操作性,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

的确,我们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多数学生能学会把小事写得精彩或比较精彩,并能尝试着通过小事传递出美好的情感或某一方面的人生哲理。即多少有了“以小见大”的意识。

二、亮点:

1、 黄老师始终满怀激情,以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2、 课堂生成性强,特别是“如何把小事写得精彩”这一环节引导到位,师生互动到位,效果好。

三、建议:

1、 对“小”与“大”的理解及其互相的关系,特别是“大”的内涵引导要更到位些,让学生体会得更透彻些。虽然黄老师也点到了“情”与“理”,但不够具体,不够明确。

2、 对怎样“以小见大”这一重难点突破得不太好。怎样才能水到渠成,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事到“情”,由事到“理”?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这个地方可能收获不太大。

点评人:杨峥嵘

篇九:诗化我们的情感表达

(执教:新华中学江细凤老师)

一、特点:

1、 江老师自身素质高,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书卷味,且善于引导,善于点燃学生的激情,课堂气氛好,师生交流自然,顺畅。

2、 选题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有效。语言表达确实是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头疼的问题,不仅要让他们把真情实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还要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具有挑战性,也有可探讨性。通过本节课的一系列“诗化”活动,相信多数学生都有了“诗化”自己语言的意识,会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语言美一点,向着“诗化”的目标努力。

3、 课堂学习活动安排得科学有序,非常精细。

学习活动一 创新表达悟技巧;学习活动二 赏析例文品技巧;学习活动三练习写作用技巧。

符合认识规律,也体现了作文教学活动化,指导过程化的原则。

二、亮点:

1、 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教师的语言和课堂氛围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整堂课让所有在场的师生都沉浸在这种美的氛围里。

2、 选题小,设计精,学习活动有效。要美化情感表达的语言,诗化情感表达语言的方法是很多的,江老师却只选取了“化虚为实”和“情景烘托”两种技巧来让学生反复体验、感悟、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

三、建议:

1、预设性太强,生成性不够。正因为江老师把课堂预设得过于精细、严谨,就没能给自己和学生留下太多的自由发展、自动生成的空间了。一定要按既定的目标、环节走下去,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地方。其实预设精细一点、严谨一点是对的,但不能太死、要留有“空白”,要允许自己根据现场情况做及时地调整,要有现场生成的意识。如有时学生的回答已经相当精彩了,但老师还是每次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把学生拉到既定的轨道上来。

2、选材太窄,所选材料几乎全是“忧愁”的,容易让学生误会为诗化的情感表达都是忧愁的、悲苦的。

3、 对“不再是决堤的海”这一诗句的理解,不能忽略“不再”二字。

点评人:杨峥嵘

篇十:“以实写虚”显真情

--表达能力提升体验课

(执教:海滨中学彭宏云老师)

一、特点:

1.善于鼓励学生,如开头的励志语填空,既让学生释放了紧张的情绪,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2.选题务实,选材典型。

与江老师相比,彭老师的选题更小,更实在,而选材更典型,更全面,避免了只选一种情感的材料,课堂也因此更阳光灿烂。

3.课堂设计层次感强,有梯度,有深度,可操作。首先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什么是“以实写虚”,再以名家片段引路,让学生感悟怎样“以实写虚”。在怎样“以实写虚”这一环节中同样是有梯度的训练。由“运用比喻,以实写虚”到“写景烘托,以实写虚”,再到“描写情境,以实写虚”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幸福树”--幸福的写作文树上爬行,越爬越高,学得有趣又有效。

二、亮点:

1.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课堂生成性强,写作知识技巧全是引导学生习得的,体悟的,不是灌输的。

2.课堂始终洋溢着阳刚与阳光,老师游刃有余,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

三、建议:

1.对部分学生的发言,点评要更精细。彭老师常常就是“非常好”三个字。

2.作文教学的主题意识需加强。形式只能也必须为内容服务。课堂也好,学生的思维也好,都应当努力做到收放自如--既要能发散开来,也要能围绕某一中心收得拢来。

点评人:杨峥嵘

不雅课议课心得感想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写好一篇关于观课议课的心得也是很重要的。下面小编小编整理了观课议课心得感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观课议课心得感想篇一

学习了《有效观课议课》之后,深受启发,使我对观课议课有了明确的认识。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从教多年来关于听课评课,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听课者认真听认真记就完成了任务,在多人参与的集中评课时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发言。即使发言了,也是对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评课者的收获和心得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究较少。观课议课所倡导的前提基础是授课者和观课议课者是平等的地位,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的老师,可以不必再那么规矩。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是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不是有效,看学生是不是有兴趣,老师教得是不是有效。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是带着共同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课堂实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参与的。观课议课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指手画脚。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教学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观课议课摒弃了传统评课的概括式评价,议课者要作为参与者带着问题和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授课的全过程。研究的是点而不是面,有很强的针对性。观课议课的人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提升自己并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自身在教学上存在的困惑。观课议课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阐明如果我是授课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拿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进行思考,一方面能够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我们常说做研究型教师、建立学习型团队、提高有效教学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观课议课的形式来体现,观课议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要自觉地积极参与到观课议课的活动中去,使自己在观课议课的同时得到发展。

观课议课心得感想篇二

暑假,在阳城五中,我参加了《有效观课议课》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观课仪课有了新的认识。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通过学习,我不仅了解到什么事观课议课,还有了很多感触。

听课评课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之一,今天听到的是观课议课这个概念,与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呢?如何做到观课议课呢?听课是单纯的用耳朵去听,而且是坐在教室的后面;观课是与学生坐在一起看、听、感受;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与现有的竞赛课活动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观课议课需要参与教师置身于接下来我要上这节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的状态。有了这种状态和思考使我们不在是旁观者,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这样能让观课议课更好地成为自己学习教学的过程。

培训结束后,我又认真学习了陈大伟教授著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在读书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尤如聆听名师的讲座,置身于争鸣的学堂。

感悟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

感悟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感悟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感悟之四:教师在成长中追求幸福,在体会中收获幸福。

我们的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当我们意识到工作是实现自己的方式,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将更加热爱工作,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工作,以精彩的工作为生活添彩,从而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的生活质量要好,需要好好工作,改变自己的心态,把工作当做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功,做一个最具成长力的教师,通过工作的经历,获得工作的经验,积累经验成智慧;通过工作的经历获得成长与进步,在工作中学会工作,在工作中学会更好地工作。

感悟之五:有效观课仪课指导我们有效教研。

我们经常进行听课评课活动,这属于教研的一部分。在平时的听课评课中,像陈老师所言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你好我好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有什么意思呢?有这会时间,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我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是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

观课议课心得感想篇三

在我工作的这几年中,听课,无非就是校领导跟教研组长坐在教室的后边,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炼,教态是否自然,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当等等。内容太具体、呆板,反成了泛泛空谈。导致教师往往是点到为止,没有重点,缺少深层次的剖析,可想而知,教师到底能有多少收获?能促进教师的多少发展?《有效观课议课》是一本让我读完而无枯燥厌烦之感的教育理论书籍。书中提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师教育工作中,提出了全新的观课议课理论,通过书中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诠释,让人读完不禁眼前一亮、为之震撼。

通过学习观课议课让我真正明白观课的真正意义。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我们的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其次要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真正站在上课者的立场上,跳出讲课人的思维框框,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执教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则是对被评者最大的帮助。我们的议课就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个,这样的课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有效观课议课》也使我们从活动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通过上课,听课教师了解为什么这样上;通过观课议课,使听课教师明确这堂课好在哪里,哪里需要完善等;观课老师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给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丰富自己的阅历。我想在今后的观课议课中,有以下几方面是要注意加强的:

1、 加强交流。

常常我们是坐到教室中才知道今天听课的内容,即便是提前知道课题也不会事先做些了解准备,这样对于不熟悉教材的人来说,听课的效率就会很低。通常上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及意图听课者事前是不得而知的,要在听课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揣测体会。而如果课前上课者有所说明、听课者有所了解,那么听课过程中目的性就会更明确,效率也会更高。在议课的过程中,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陈大伟教授指出:观课议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多么出色优秀,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以,尊重、平等、交流,使上课者和观课者消除隔阂、直面问题、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议课的成功。

2、明确主题。

通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面面俱到,这种方式看似全面,但也隐含着听课者对课的思考不够深入,泛泛而谈,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不能使议课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上课者的帮助不大。陈大伟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看看书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节课超时,探讨是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语文课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方面的做法和效果。有主题才能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

3、 以学论教。

我们习惯在听课时关注教师是怎样教的。有时甚至过分注重教师的语调、体态、形象等带有表演特质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把教学效果不理想归罪于学生,常常我们会说:你这样设计是好的,就是学生不配合。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重点,以学的方式、效果来思考教学方式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4.加强反思。

教学反思是当下大力提倡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总之,值的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通过这次学习,我比较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清楚的认识到观课议课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一定要改掉不足之处,更有深度的参与到观课议课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