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语文课观摩心得体会 > 导航 > 且教且珍惜—语文课观摩心得

语文课观摩心得体会

且教且珍惜—语文课观摩心得。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也许以下内容“且教且珍惜—语文课观摩心得”合你胃口!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什么是"语文课"呢?或者说什么是"真语文"呢?我认为,它的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黄厚江

第一次听黄老师的课,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给予学生的尊重是平视和真诚。自然的交流,学生"说"的训练,学生高兴了,学生被激活了,学生也不知道他们要什么,但他们知道需要这样的老师。黄老师一言一行尽显知识积淀之深厚,私下认为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必备的素养!拥有一个积淀深厚的语文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激昂的表演,也没有精致的课件,却让课堂充满笑声和智慧的碰撞。问题抛出了,气氛炒热了,老师对教材的取舍方显现出来……"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让语文课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看着台上的老师时,我想到自己以前的语文老师,学生时代最喜欢语文课,最亲近的是语文老师,如今我站在讲台上,才明白功夫在诗外的意味。一堂课的精彩真是多方打磨方可成就。

教师有多少积累,就有多少成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教书育人,贵在育人。

好老师有自己的个性,有个性的课堂才生动!老师的感染永远比指导重要。课堂有缺憾可以改进,可以弥补。但孩子的心灵如果失真而留下遗憾,又该如何挽救。 我觉得,课改无论发展进步到任何程度,都要把教育做得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个人觉得:真语文的真,应当理解为"实实在在",不应当与假联系。而语文课堂的真,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教学来源于生活,但必然高于生活。有位老师说,正是因为语文舆情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造成了语文教育的越来越多元,对人才的语文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想真语文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老师转变虚、浮、假的教风,让学生学到实用、质朴、真实的语文本领。

听容易,说容易。学不易,教不易。

本文地址: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民建机关干部培训班学习体会:且行且珍惜


加入民建以来,第一次参加省级培训班,倍感珍惜,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后,深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悟,现将心得体会分享。

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此次培训,形式新颖,教学灵活,期限从3天到1年不等,是民建省委会为各个层面的会员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让大家从日常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给自身一次充电、给心灵一次休息,给思想一次顿悟的机会。参加培训的同志们都很认真,态度端正、学习专注,仔细聆听和记录,积极参加讨论,个个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前沿的知识,努力增长和更新着自己的文化水平,在如此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异彩纷呈,讲座全面系统

省委会和社会主义学院通力合作,为我们请来了高端专家、教授来授课,他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我们分享,讲述主题突出、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有趣,可谓是异彩纷呈。冯志进教授认真细致总结了近期来xx系列讲话精神,让我们对中央的指导方针政策有了更为深入的领悟;杨洁教授运用扎实深厚的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的讲述技巧,为我们深刻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我们省科学发展的思路措施,使我们对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省委会组织、宣传、服务等几位部长分别走上讲台,结合自身工作,给我们讲授和分享了各自工作中的经验及未来工作打算,思路清晰,讲述全面,让我对民建的工作有了更深刻认识;辛建民院长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子为我们讲授了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对提高我们公文写作水平帮助非常大……等等,不一一列举,总之受益匪浅、收益颇丰。

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就像听课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活到老学到老。我虽然不能成为教育教学届的专家,但我可以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路向前,且行其珍惜

培训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学习和思考永不停歇。此次培训安排科学紧凑,紧跟时政及经济发展,新政策解读及时深刻,交流互动共谋民建会员及团队建设良性发展。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只有在自身工作之中和民建会务工作平台上努力创新、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才是为社会服务的根本。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民建会员,应更好地为坚持、完善、发展多党合作出谋划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立足于本岗位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勇于站在对立面客观科学地提出批评和建设性建议,切实做到参政议政献计献策,民主监督尽职尽责,服务社会投身建设,协调关系促和维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体验民生、关注民生,是我们的职责之一;了解社情、反映民意,是我们的职责之二,为此,我将真诚勇敢、坚持不懈、一路向前,努力争做一名有为会员。
正所谓:民建诸君齐相聚,研习商讨抒胸臆。
同心思想是指南,参政议政新天地。

教师实习体会:且行且进步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教师实习体会:且行且进步》的详细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教师实习体会:且行且进步(一)

这一周很有幸去听了本校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的课。听完她的课,我真是受益匪浅。

这一次听课就是本着学习他人,改进自我的目标而去的。这位老师讲授的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短短的一节课,不但让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也给我上了意义非凡的一节课。尽管每天上完课以后基本上也会对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但是因为没有对比的对象,所以反思得也不是很深刻,很到位。而今天的听课,犹如一面镜子,把自己所存在的缺点一一显露出来,从而让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迈出更大的一步。

首先,在这节课上我认为这位老师最为出色的地方就在于这位老师上课的思路十分地清晰,能紧扣文章主题设置上课的环节,并且一环紧扣一环,环节与环节之间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相异的地方,能带领学生在松紧有驰的气氛中高效地学习。相比之下,对于课堂内容的处理,我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其次,便是对内容解读的把握。这位老师以的方式带领学生们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并且在问题和答案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而我在上课的时候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我的课堂知识点之间是分开割裂的,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这样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上这位老师的课,犹如喝了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抚平了我这一颗躁乱的心灵。

紧接着便是这位老师教态。恰当的手势配合着洪亮的声音,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音乐指挥家一样引导着学生们探讨课文,一步接着一步深入探究课文的主题。这位老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设置难易适中,富有探究性,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我一直要努力的方向。

最后,便是这位老师对课件和内容的处理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老师的课件制作简单明了,没有太多繁杂的东西,但是课件包含的内容却是十分的丰富。而我们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是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课件的制作上,有点本末倒置了。尽管课件制作精美,吸引学生的精力,是我们必备的一个能力,但是选取并设置好课件的内容是是备课的基本,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

学习,从未止步!其行且珍惜,且行且进步!

教师实习体会:且行且进步(二)

目前作为一名实习老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教学方法、技巧等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听自己老师的课以及听其他实习生的课学习经验最直接的方法。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亦是如此。

今天去听了一位岗友的讲课,XX所任教的科目为化学,在授课内容上与我的教学内容关系并不大,但是她所任教的班级恰好与我是同一个班,而且我们之间还有一个共同处,同样是任教文科班,因此,虽然授课内容不同,但这一节课下来还有很多的收获。

第一,上课十分幽默是这位老师的特点。课程内容中串插了多个小故事,同学们都听的得津津有味,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上课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许多。但是,这种方法有利也有弊,小故事虽然很能吸引注意力,但相对来说,也特别浪费时间,讲述太多的小故事会拖慢课堂进程,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课程内容较少的课堂,使用时要注意时间安排。

第二,都上文科班的特点,所以有着相同的感受。对于重点来说要强调的特别直白,语调的起伏不能引起的重视,这是我们俩共同的问题,还是文科班的特点还需要在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

第三,她对学生做进行了仔细的了解。这个班级的同学属于我们俩共同的学生,XX明显比我要了解学生。她知道哪个同学对航模更了解、哪个学生对钢铁冶炼更感兴趣。这其中可能有我任教的班级比秋阳要多,因此对学生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但我想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第四,对教材相当熟悉,她已经可以脱离课本讲课,并且在同学们在需要看书的时候告诉同学们看书上第几页,这是我所做不到的,以前认为只有老教师才可以做成这样,现在才知道,只要自己用心备课,也是可以的。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XX上课的整堂课里,对学生做出积极地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是她的的一大特色。比如说带头给回答问题的学生鼓掌,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多表扬他们,夸赞他们基础很扎实,大家都很用功。这样同学们上课的激情会高很多。让同学在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文科班中,他们对这种非高考科目重视度不够,高压压制学习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激起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运用鼓励式教学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

XX虽然不是名师,但是我们的教学水平相差不多,所遇到的教学问题也有相似之处,从她身上更能看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发现问题后才能及时改进。

教师实习体会:且行且进步(三)

就在今天下午,突然下起了大雨,班里的学生像是油锅里的豆子,噼里啪啦得说个不停。虽然平时纪律也不太好,但是这种失控的场面是第一次出现。戴着扩音器上课的我声音也不及班里的九十多名学生,他们大都不是那种乖巧听话的学生,出现一点点意外状况就东张西望,非要大声探讨一番才行,我发现,我控制不了我的课堂。

由于各种原因,最近在准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也被我丢到了一边,我不禁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老师,是否能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当我在以开玩笑的口气说出“这估计是我职业生涯中带的最差的一个班了”,我还在想“万一有更差的班级出现呢?”我怕我教不好他们,我可能想做一个丢盔弃甲的逃兵。

但是,我不能。

可能他们无意识的动作被想要用心上好一堂课的我放大了很多倍,所以在我眼里,他们上课说话这一行为简直不可忍受。

我询问过班里的同学们,他们以前的老师有什么好办法针对上课说话这一坏习惯有效果呢,可是却没有一个可以起到作用的回答,不知是老师放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自己放弃了他们。当每个同学都在厌烦这个班级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想过自己为这个班级添了多少分的厌恶,当每位同学都在说话的时候,谁又有什么资格说这个班级太吵了。

其实有些孩子学习很用功,如果旁边有人在说话,他可能忍不住地想要听一听,然后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思路。

我突然觉得,他们非常适合运用讨论法学习。不是喜欢说话吗?那就畅所欲言地说呀。

我调整了自己上课的状态以及课堂上的时间分配,我的课集中在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的三四节,第一节课同学们的记忆力是非常好的,而且张开嘴读书就没有时间再张开嘴说话了,于是我安排好背诵任务,留出来十五分钟的背诵时间。这段时间作为一个缓冲期,让一些还没有进入到上课状态的同学意识到现在上课了,我应该读书了。接下来用五分钟的时间检验背诵效果,以防止有的同学浑水摸鱼。

而到了下午的三四节课,学生就进入了疲劳状态。上课睡觉、说话、张望的情况层出不穷,为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我每节课都找几个与最近学过的知识吻合的话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共同寻找答案。其实,这是个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总结、表达能力的好机会。

虽然我的课堂把控能力不强,但是,我觉得有时候学习并不是要一味的靠老师去管束学生,我们让他们自己管自己,可以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控制自己的课堂,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实习体会:且行且进步(四)

时光匆匆,将近一个月的实习时光已从指间流过。遥想当日,踏着节日的余息,怀着期待、忐忑的心情,我们一行满载行囊的从河北师范大学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受到校领导在寒风中的热情接待。一切仿佛昨日。时光匆匆,岁月如梭,一个多月的实习时光已从指间流过。如今已值入夏,天气早已闷热,过去的是时间,而留下的是实习的经验和收获。我们也已不是初来时的模样,已经“长大”,褪去了青涩、稚嫩,增添了从容、淡定。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

两个月来,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听课、备课、讲课、评课、议课;第一次监考、阅卷;第一次被称作“老师”,以师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第一次被同行资深教师听课等等等等,人生的诸多第一次,都不断经历。由紧张到坦然,由生涩到熟练,其中的种种经过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做好这份“阳光下最伟大的职业”的不易。

随着教学工作的日益深入,同时,又另一突出的问题随之而产生了。那就是,学生们之间总是小声说话,严重违反课堂纪律,从而使课堂内容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初的不利不睬,如今变成了大面积的说话,从而愈发成为不得不处理,刻不容缓的事实。

学生们的普遍表现是,小声说话,也有浑水摸鱼、趁机作乱等等一系列懒散、纪律性差、藐视课堂的表现,这一度使我的教学工作陷入了僵局。严厉批评,只有五分钟的效果,但下堂课会再犯,你苦口婆心的劝说,他又不理你,所以就是你强他俞强,你弱他更强。

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通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苦思良方的路程,及一些老教师中肯的建议。

我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以下通病:爱面子、攀比、跟自耻等一系列的坏习惯。何尝不从这一方面下手呢?从而搞定学生,从而解决纪律问题呢?同时呢!班级里的“领导阶级”管理不力,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以身作则,带头作乱。

我觉得我接下需要去做的便是:

首先,帮助学生打通心脉,统一思想,从心里底部唤起学生的斗志,比如:自身讲述家庭情况及自己的求学之路,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让学生讲述,从而认清求学的目的,从而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推心置腹,从根本上打消消极的学习的观念,多鼓励,少批评。

其次,建全班级管理体系,让每位班委,有片可分,有生可管,同时强调班级领导要以身作则,树立本身的威信,同时,班委之间也要进行竞争与比较,同时,若哪组管理的比较好,则有奖品发放。

最后,教师本人也要走下讲台,加入学生,以监督、提醒、点评学生,让学生自我达到自治,“以生治生”,教师负责授课的同时,也要鼓励、辅导、督促学生,少点严厉,多些关爱。同时,“严与爱”并存。努力调整自己心态,做打不死的小强。

总之,一句话;“学生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学生如初恋!”

小编精心推荐

这是篇好内容,讲的是关于学生、老师、他们、自己、问题、同学、上课、课堂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观摩小学语文课堂大赛体会及心得心得


观摩小学语文课堂大赛体会及心得心得

xx年x月1日-3日,我有幸来到古都南京聆听了全国第三届苏教版小语课堂教学大赛的老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共听取了20节风格迥异的高水平的教师公开课。教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充满诗意的课堂和南京市的一群可爱孩子深深的吸引了与会老师。

参加课堂教学比赛的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他们是怎么把握教材的特点,将课改的精神、理念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的。有的课堂温情脉脉,有的课堂激情四溢;有的语言春风化雨,有的讲解丝丝入扣;有的诠释风趣幽默让每位教师感受领悟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感受到各实验区教学课堂的浓浓春意。

此次观摩活动中,还有幸聆听国家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老师的精彩又令人深思的点评。他首先从四个方面八个小点向大家阐述了评委团的评课原则与标准。其次,他从新课标、苏教版新教材、新课堂生活等方面总结了对20位选手的课堂教学以及当今小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总体印象,并欣喜于众多老师与新课标一起成长。随后,他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以及评委团对语文教学的品味与感悟,其中既有对优点的肯定,亦有对不足的点评,并希望语文教师能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谈迁那样严谨,能像写《夹竹桃》的季羡林那样有学养、有眼光。

三天的学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参赛教师的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不仅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们,而且还把轻松的气氛、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传统的语文课堂重新注入了新鲜而富有生机的活力,下面,我就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的具体体会:

一、课堂教学清清楚楚

三天内的二十节课,每一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清楚明了,目的指向性强,体现不同的年级特点。低年级的《小动物过冬》、《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两篇文章,老师着重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以及一些句子的理解和朗读。对于中年级的课程学习,如《天鹅的故事》教学时,教师牢牢抓住文章线索,从一只老天鹅破冰时的动作描写,通过情境朗读,动作演示,引导体会一群天鹅的奋勇破冰的团结精神,再通过破冰后老天鹅与其他天鹅的对话引申,在朗读中完成对文本的对接,体现文章的内涵,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对表情达意做了注解。而对高年级的教学,参赛老师们都比较注重对词语的理解来揣摩、体会感情色彩,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均在把握词语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清晰有序,朴实而精彩。

二、语文教学简简单单

一本书,一支笔,参赛的老师们用自己亲切的话语带着孩子自然地走进文本,走进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课程体验。第一天上午最后一节是来自江苏盐城市的秦岭老师执教的《鸟语》,他是第一天唯一的一位男性参赛者。大刀阔斧的构建课堂环节,粗中有细的布局谋篇,幽默生动自然的语言,俏皮诙谐的教学风格,少了些紧张,少了些扣字咬句!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真实的精彩!简单语文,快乐语文,应该是秦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留我最深的感受。那从台下传来的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就是对这位来自农村朴实而拥有大智慧的男教师喝彩!整个课堂上,孩子们自己的读表现充分,老师们没有太多的叙述,没用过多的精力去拓展,去延伸。他们所做的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学习语文的快乐因此,课堂上热闹非凡,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学,也记得更多,更牢,更学会了学习。

三、语文课堂快快乐乐

热闹、轻松的课堂氛围也给与会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老师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句句充满鼓励的话语,增强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轻松诙谐的布谷鸟语,生动直观的小青蛙钻洞,还有清晰自然的简笔画《渔歌子》,都给观课的老师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有兴趣又有情趣的课堂之上,学生们放飞思维,品味着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组委会主任曹志祥先生讲了一句话仍回荡耳际:今天这个时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光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拥有思想和个性还是不够的,我们应努力营造有品质、品牌和品味的三品课堂!有品味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曹先生的这番话给在座的老师们留下来深深的思考。坐在飞驰动车上,我和我的同事们都静静地望着窗外,大家都若有所思,此时的我们都很清楚自己肩上担负着的沉甸甸的责任。这次的南京之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老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明确了以后上课的方向。今后,课堂上,我努力营造清楚、简单、快乐为教学的氛围,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充分把三维目标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上,我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真正地喜欢上语文课。

延伸阅读:

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六、采用(中秋晚会串词及主持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但我们在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阅读拓展: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勾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课心得体会


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很多的知识内容,在上完语文课之后通过心得体会也可以很好的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总结,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课心得体会(一)

走在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我的心异常的激动。那绿的柳,艳的花,都在向我们微笑。那白云飘飘,彩旗招展,就像欢迎我们这一批刚升入初中的新生们。我真想插上一双奋飞的翅膀,在这新的起点里奋起直追。

“叮铃铃,叮铃铃……”随着一声上课铃声的响起。语文老师健步走进了教室。第一节语文课就在此开始了。

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了关于学习语文的种种方法,偶尔还穿插一些名人名事来激励我们学习,如:海伦凯勒,霍金,张海迪,周舟等。没想到,原来感到枯燥无味的语文在语文老师讲过后竟感到如此有滋有味。

这时,老师走到我跟前。我偶一抬头,发现老师依旧是严肃面孔,但直觉告诉我说:老师严肃的神情后面却饱含对学生的多少期望啊!老师,您就像园丁,培育着花朵;您就像蜡烛,散发着光热。此时此刻,我读懂了老师的眼神。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您对我们的那种期望。

四十五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很快的过去了,老师那见解独到的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望着老师走出教室门的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老师的背影是那么的高大。

语文课心得体会(二)

小学语文课,课堂很热闹,也很有趣,但是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上下来,孩子们对自己学到了什么总觉得没有底。于是我对怎样吃透新课改的精神,不让自己迷失在花哨的形式里进行了反思:

一、鼓励孩子,但不能缺乏适当引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为迎合新课改精神,夸奖学生十分普遍,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了不起了”、“你正是天才”之类的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简单的问题,也给予“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鼓励教育,确让学生雾里看花,失去了自我,对自己不能够正确评价。这种缺乏指导性的表扬,学生们都听腻了,也难起到激励作用。

“表扬不能让孩子迷失‘最佳答案’”,新课改鼓励孩子自主思考,不等于老师不作引导,教育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在教学中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迎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谦让。

  二、提倡合作,但不能缺乏独立思考

新课改后,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变了:由一行行、一列列变成了一圈圈、一堆堆。一看就明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合作学习,但是也有误区:孩子们更乐于参加热闹的合作,课堂上孩子们高高兴兴,争得面红耳赤。在老师的示意下,孩子们停下来,课堂回复了平静。但喧闹的背后,少了冷静的自我思考。慢慢的老师们已看到了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弊端。

“合作不能让孩子们回避独立思考”,于是我尝试着给孩子们独立学习的课堂“留白”,孩子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渐渐提高,因为有了思考的空间,他们的表达也有了独特的见解。

  三、网络文学不能替代传统

新课标规定,小学高、中、低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几十万字,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于是乎,老师们掀起了孩子读书热潮,教室图书柜,学校阅览室,家庭阅读建议。一些相应的设施、措施相应出台。慢慢的我发现,不少孩子把时间都用在看网络文学上了,以至于交上来的作文成了网络作品的克隆版,里面都是网络语言和看不懂的符号,失去了孩子们童真童趣的语言,内心真实的表白。

网络文学直白易懂、朗朗上口,孩子易于接受,但也有不少弊端,如语言缺乏规范性,不如传统的诗歌、神话故事、对联等语言精练;想象力强,让孩子们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教材的范文例文较多,使得很多孩子用了拿来主义,省去了许多写作环节,有碍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老师和家长要作适当的引导。我们应指导孩子们 选择合适的书,学会有效阅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这就是我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三点体会,课改之路还长,相信有大家的耕耘,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心得体会(三)

如果有人问你喜欢那一节课,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今天上午的一节语文课。

女生相对来说比较喜欢看童话故事,男生相对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一些武打书,但今天上午的一节语文课改变了我。

老师说,今天我们要把《将相和》和《草船借箭》主要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都分析一下,我听了也渐渐灰心起来想“不就两篇课文吗,能有什么重大发现。”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不耐烦,然后对我们说出了主角和配角的不同,然后叫我们4个人讨论了几分钟,这是不知道是怎么了,大家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同学们都手举的高高的争着发言,老师不断叫同学们起来回答问题,而且有一位同学说的新发现与众不同,尤其是xxx的发现,老师说这是很多大师思考了好几年才想出答案听到这里我真想大叫一声表示我的不可思议,xxx的发现竟然而老师都没有从文中领悟到,真不愧我心目中的偶像。

一节语文课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一节语文课,把我变得爱上了古典名著。

语文课标学习心得


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摩小学语文课堂大赛体会


xx年12月1日-3日,我有幸来到古都南京聆听了全国第三届苏教版小语课堂教学大赛的老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共听取了20节风格迥异的高水平的教师公开课。教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充满诗意的课堂和南京市的一群可爱孩子深深的吸引了与会老师。

参加课堂教学比赛的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他们是怎么把握教材的特点,莲 山~课件将课改的精神、理念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的。有的课堂温情脉脉,有的课堂激情四溢;有的语言春风化雨,有的讲解丝丝入扣;有的诠释风趣幽默……让每位教师感受领悟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感受到各实验区教学课堂的浓浓春意。

此次观摩活动中,还有幸聆听国家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老师的精彩又令人深思的点评。他首先从四个方面八个小点向大家阐述了评委团的评课原则与标准。其次,他从新课标、苏教版新教材、新课堂生活等方面总结了对20位选手的课堂教学以及当今小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总体印象,并欣喜于众多老师与新课标一起成长。随后,他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以及评委团对语文教学的品味与感悟,其中既有对优点的肯定,亦有对不足的点评,并希望语文教师能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谈迁那样严谨,能像写《夹竹桃》的季羡林那样有学养、有眼光。

三天的学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参赛教师的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不仅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们,而且还把轻松的气氛、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传统的语文课堂重新注入了新鲜而富有生机的活力,下面,我就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的具体体会:

一、课堂教学清清楚楚

三天内的二十节课,每一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清楚明了,目的指向性强,体现不同的年级特点。低年级的《小动物过冬》、《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两篇文章,老师着重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以及一些句子的理解和朗读。对于中年级的课程学习,如《天鹅的故事》教学时,教师牢牢抓住文章线索,从一只老天鹅破冰时的动作描写,通过情境朗读,动作演示,引导体会一群天鹅的奋勇破冰的团结精神,再通过破冰后老天鹅与其他天鹅的对话引申,在朗读中完成对文本的对接,体现文章的内涵,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对表情达意做了注解。而对高年级的教学,参赛老师们都比较注重对词语的理解来揣摩、体会感情色彩,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均在把握词语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清晰有序,朴实而精彩。

二、语文教学简简单单

一本书,一支笔,参赛的老师们用自己亲切的话语带着孩子自然地走进文本,走进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课程体验。第一天上午最后一节是来自江苏盐城市的秦岭老师执教的《鸟语》,他是第一天唯一的一位男性参赛者。大刀阔斧的构建课堂环节,粗中有细的布局谋篇,幽默生动自然的语言,俏皮诙谐的教学风格,少了些紧张,少了些扣字咬句!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真实的精彩!简单语文,快乐语文,应该是秦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留我最深的感受。那从台下传来的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就是对这位来自农村朴实而拥有大智慧的男教师喝彩!整个课堂上,孩子们自己的读表现充分,老师们没有太多的叙述,没用过多的精力去拓展,去延伸。他们所做的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学习语文的快乐。因此,课堂上热闹非凡,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学,也记得更多,更牢,更学会了学习。

三、语文课堂快快乐乐

热闹、轻松的课堂氛围也给与会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老师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莲 山~课件一句句充满鼓励的话语,增强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轻松诙谐的“布谷”鸟语,生动直观的小青蛙“钻”洞,还有清晰自然的简笔画《渔歌子》,都给观课的老师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有兴趣又有情趣的课堂之上,学生们放飞思维,品味着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组委会主任曹志祥先生讲了一句话仍回荡耳际:“今天这个时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光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拥有思想和个性还是不够的,我们应努力营造有品质、品牌和品味的“三品”课堂!有品味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曹先生的这番话给在座的老师们留下来深深的思考。坐在飞驰动车上,我和我的同事们都静静地望着窗外,大家都若有所思,此时的我们都很清楚自己肩上担负着的沉甸甸的责任。这次的南京之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老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明确了以后上课的方向。今后,课堂上,我努力营造“清楚、简单、快乐”为教学的氛围,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充分把三维目标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上,我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真正地喜欢上语文课。(作者:余莉老师)

语文课教学反思


语文课(一)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 教学与过程,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2)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语文课教学反思(二)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因其致力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而将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辅助教学,应该说还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学会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强了表达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时对学生仪表、表达的高要求,加强了她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现把它和自己对它的思考一并提出来,以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探索、研究。

问题一: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收集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而分析、处理信息则是指学生能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据所占有的信息提炼出别人所没有的观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不善于发现问题,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她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她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她们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顶多是查寻一些资料,至于其它的比如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就不太积极,可以说成了学习内容研究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为了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再加上她们表述时不讲策略,没有老师讲得生动,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组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组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她们深入思考。有的老师认为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让自己省力,一旦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和她们讲清楚怎样做,就无须再多过问,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几乎和学生没有交流。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她们认为,在她们这一层次,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有时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2、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首先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指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她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3、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她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她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语文课教学反思(三)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的预习,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的。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的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的去说。有的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的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的说,他在一次次的噩梦中死去了;还有的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的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的钱,买下了对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的想象的。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是对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的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乐的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的课程而变得过分的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活力。尤其是现在的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师们在复习的时候有时会过多的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的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的文章,了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的知识的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辉煌的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的积累,而不是文字的积累。古人的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的发展现在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的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的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的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的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的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的一些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的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的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习其他科的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的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的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联系,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导致的应试和素质的冲突。课程过度的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统一的内容,使课程变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的科室分的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适当的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的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快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的负担。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的心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