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纪念党95周年讲话 > 导航 > 单位职工纪念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纪念党95周年讲话

单位职工纪念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当我们要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的演讲水平时,也该想一想该准备一份这样的演讲稿了,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写一份优秀的演讲稿有哪些前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单位职工纪念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我没想到,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了,会偶遇殷沿海。那天,刚上完中大的研究生课程,正懒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百无聊赖,看到一个人,正眯着眼,出神的盯着一张报纸,全然无视旁边人流,如此熟悉的眼神,熟悉的姿势,我不禁低呼了一声,他抬了眼看我,几乎同时伸出手来,叫出了对方的名字。

和殷沿海很早就认识了,十二年前,我刚考上大学,我和他分在一个宿舍,没有多余的介绍,就这样,自然而然的认识。那时候,大学生活的节奏是慢的,时间是悠闲的,于是,我们大家都纷纷的寻找自己的喜好,有幸我们成为一个小圈子。

十年前,也是一个春天,我刚从外面回到宿舍,他在宿舍里看报纸,看到我进来,他放下报纸,笑嘻嘻的对我说,有个好机会问我愿不愿意去,我随即嬉笑着回答:“什么好机会呀?好机会你还不抢着上!”谁知他的表情却立刻异常严肃,对我说到:我们学院招收国旗护卫队,他通过了选拔已经正式成为国旗护卫队队员,并马上要开始训练了。

他说的这个事情我是知道的,我当时因为其他事情的耽搁而错过了报名机会,为此我懊恼了好半天呢。他现在跟我说这个事干嘛,我有点疑惑的望着他,他低着头看看了自己的右腿,那是上星期我们学院足球比赛的时候拉伤了腿,然后低沉的对我说道:“你以为我不想去?你以为我愿意推荐你去?我比你更想去,可是,我现在能去吗,我能去吗?”我无言以对,也是,这样一个对我们而言神圣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错过,更不想错过。

当晚,在宿舍,我们喝酒,聊天,聊了很长时间,把整整一瓶的二锅头喝了个底朝天。记忆中,他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多酒,喝毕,出门,我的脚步有点踉跄,殷沿海也是喝多了,面色赤红,他低头盯着地面,夜色下,月光如水,毫不客气的倾洒在我们身上,淡淡的背影将我们拖得很长很长。

他很忧伤的说,你知道的,我们都是来之农村,我们都是78-79年龄段的,我们这一代的人是伴随这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这些年,我们自己的身边的变化都很清楚;你也知道的,我每次回家,我老子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子,你要好好读书,要不你对的起你现在的生活吗;你更知道的,我家每年过年的对联一定是“解放不忘* 致富要谢*”整整10年都没换过。还有你不知道的,是我这辈子看到我老子哭的时候是1997年那个寒冷的春天(*逝世,作者注),我老子哭了整整一个晚上。说完,他就爬在地上嚎啕起来,而且还喃喃自语,你以为我想呀 你以为我愿意呀,可我不能呀!那是我的一次见他哭过,也是一个见他哭过的人。好久之后,我明白了他说的是什么,很多年后,我常回想起他抽搐的爬在地上的那个姿势,这个姿势,是一个忧伤的姿势。

当我第一次升国旗的时候,他来了,在人潮汹涌的人群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他,那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他的眼神,激动?庄重?忧伤?我不知道,我想应该都有吧!但是我知道那个眼神已经彻底的留在我的记忆中,每一次当我迎着晨晓,仰望着国歌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的时候,特别是当我毕业后看到五星红旗在全世界飘扬,不由的挺起胸膛,屏住呼吸,那缕缕的爱国情感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的时候。我总忘不了那个晚上,那个借着酒意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的身影,还有那个我至今说不清的眼神。

时间可以流逝,激情可以慢慢冷却,但记忆却很难忘怀。好多年之后,我依然很难忘怀那个夜晚、那个忧伤的声音、那个难忘的身影。时间的流逝其实往往都是在我们不知不觉间从我们的身边溜走。2008年就就是这样从我们身边流过,不管愿不愿意,这一年,我们的国家,我们自己都经历了太多太多,也许很久以后2008只会成为我们心中遥远的回忆,但是,每一次,当我看到那铺天盖地的五星红旗飘扬在3月冰天雪地的西南大地、飘扬在法国巴黎、飘扬在汶川地震、飘扬在北京奥运赛场的时候,每一次,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总有一个模糊的身影在我心里萦绕不去,这时心中也就有了那一丝丝的温暖。

再见到殷沿海,我们依然将最呛人的二锅头喝了个底朝天,依然无拘无束的聊着大学的趣闻,但是彼此都非常默契的没提当年那个夜晚,走的时候,他专门送我一本诗集《黑白徽州》,扉页上有一句诗:多么普通的布啊,却在温暖一个国家的血液。布上做个梦吧!星星梦见了金黄的自己。后来我知道这是短诗《五星红旗》中的一节,那时我就知道其实我们彼此都没有忘,我们心中的血液依然流淌这那个夜晚的故事。

回到单位后,殷沿海送我的诗集经常的摆在我的案头上。暗夜里,我常常读着诗里的五星红旗,我一遍遍读着,这首仅十余行的短诗,用不着解释,“中国人民多少年多少代的奋斗史、情感史、理想史都有了……多少背景略去了,多少说明不必了,多少字词后退了……”

F132.cOm更多精选演讲稿阅读

单位职员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五星红旗,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旗。在我的脑海中,就有三个关于国旗的故事,三个关注着国旗,爱护着国旗的普通人。

第一个故事是我读到的,也记不清刊登在哪一年,哪一月的《读者》上,只深深地记得了文中那位绰号小石头的战士,对于国旗那份浓浓的爱,就是这份浓浓的爱,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怀。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有的10月1日,第四野战军49军146师正按计划向湖南省的宝庆挺进。就在那一天,绰号小石头的通讯员得知了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可五星红旗什么样,别说小石头不知道,就连那些比他大些的官也不知道。于是他整天缠着他眼中的文化人——队长画一面,可队长也不知道,再说,五星红旗作为国旗是神圣的,横宽比例,五星大小,排列图案,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作为队长也只是听说。于是,队长安慰小石头说:“再等等吧,等后方送来国旗,报纸上也可能公布了。”于是,小石头带着遗憾、失望扬鞭而去。

后来,没到宝庆,点头在衡宝打响了。这场战斗打得可真艰难,五天五夜的枪炮声,就没断过,一直到第五天,才把敌人歼灭了。衡宝战役结束后。队长从后方送来的报纸上见到了国旗的图案,并标注有比例尺寸,与报纸一同送达的还有几面崭新的国旗。在庆功大会上,队长惊喜地发现了他的小老乡小石头立了大功,而立大功的人数总共只有八名。队长带上自制的小国旗,去找小石头,以满足小石头的心愿,可小石头却永远长眠于那块红色的土地,时年仅18岁。

第二个故事与《国旗法》联系在一起,而《国旗法》的首位倡导者是李玉坤先生,他是江苏省如皋人,我也是如皋人。因此,对于他倡议颁布《国旗法》,也是略知一二。

那是1985年6月,李玉坤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时的老师、美籍华人罗斯?卡尔女士身患癌症,她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特地带着三个子女回祖国观光,并在古城如皋住了一周。临回美国前,罗斯?卡尔一心想找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子女作永久纪念,李玉坤陪老师跑了十多家商店,好不容易才买到了三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罗斯?卡尔手捧国旗,热泪盈眶,吻了又吻,然后郑重地交给三个已经加入美国籍的子女,再三嘱咐:“这是妈妈送给你们最珍贵的礼物。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你们永远是炎黄子孙,这国旗就是中国的象征!”

3年后的1988年,李玉坤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6月,他到美国考察,看到大街小巷、到处插着星条旗。而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那年国庆节,他带着孩子跑遍自己所住的城市,也没看到一面飘扬着的五星红旗。于是,李玉坤当夜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国旗法》的建议。令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的信很快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0年6月28日《国旗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国庆节实施。

第三个故事与我的女儿有关,我女儿今年十二岁,下学期已经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说起她对国旗的热爱,那也是不一般的。

记得很小的时候,她刚刚学会画画的时候,她最会画,最常画的就是五星红旗,虽然尺寸不标准,那红色、黄色是用蜡笔涂抹而成,她也是乐此不疲。上学后,她一直是学校少先队的委员,因此,每天的升旗仪式,她总是穿戴整齐、干净,腰板挺得笔直。每周一的在国旗下讲话,她也是积极查阅资料,准备讲话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夏天的中午,她回家吃饭,忽然间就下起了雨,女儿一见,说:“坏了,国旗还在旗杆上呢!”于是,急急忙忙穿上雨衣去学校。晚上回来,她又把国旗带回了家,叫妈妈帮她用熨斗熨平。现在,她又爱上了民族乐器,她经常在练习的就是那首《五星红旗》,每当听到“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的心总会汹涌澎湃,激荡不已。

其实,在生活中,关于国旗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常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为国旗顶风冒雨,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的生命。我想大概都是因为国旗是意志,是信念,是目标,是指引大家前行的航标!让我们面向国旗,深情地吟诵:“哦,五星红旗,我心中的旗!

军人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


由孙毅将军让衔说开去

近日,有幸翻阅《开国将军轶事》(精选版)一书,其中《“行者”孙毅》全面、系统介绍了百岁将军孙毅幼年求学、投奔红军、长征路上、转战华北等一生传奇经历,读后颇受启发。

孙毅是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老将军。所谓“不凡”,一是他追求真理的道路曲折不凡。孙毅从16岁起的就上了当兵吃粮的行伍之路,而且在旧军队中辗转颠沛11年,他苦苦追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但是四处碰壁。直到1931年蒋介石把他所在的部队26路军南下调到江西去围剿*领导的红军时,爆发闻名中外的宁都起义,才使在第26陆军任参谋官的孙毅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实现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心愿。二是他荣辱不惊的超人气度实为不凡。在中央苏区时,孙毅和*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1034年春,孙毅被任命为22师参谋长,*来到他所在师视察工作,十多天里他们同住一屋,有时*就躺在他的床上和他谈心。建国之后,军界只有贺龙元帅和孙毅经毛主席特批才允许留下胡子,并被誉为“孙行者”、“孙胡子”,可见与*私人交情甚笃。然而当年漫漫长征路上,他却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以孙毅“是白军过来的”为由而取消了他作为军委教导师参谋长本应有的骑马资格,长征走一路,他的职务降一路,从军委教导师的参谋长降到团参谋长,还险些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三是他屡建的战功赫赫不凡。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参加过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八路军115师353旅参谋长(行师参谋长)的职务,协助*、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役,一举歼灭了日军坂垣师团。解放战争时期,他亲自指挥了冀中正房保卫战,参加了解放石家庄、保定等战役。在平津战役中,孙毅率第一纵队组织50多万支前大军全力支援前线,为夺取战役最后胜利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后勤保障线……

然而,最不凡的还是孙毅将军淡泊名利的独特人格魅力,尤其是他主动让衔的佳话成为其一生最动人、最令人敬佩的闪光点。孙老作为一名文韬武略、身经百战的将军,一生戎马生涯、栉风沐雨,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实行军衔制为标志,进入了建军新阶段。在一些同志的眼里,肩膀上金星的多少至关重要,标志着将士们为创立共和国所建立的功勋,因而曾有一些同志因争名、争利、争军衔而闹情绪,甚至哭鼻子。*当时诙谐地讥讽那些斤斤计较的同志,说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衔时”。一些与孙老有着同样经历的战友,有的被授予上将军衔,军委亦拟授他上将军衔,而他主动让“衔”,只评了个中将军衔。授衔前,孙毅将军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诚恳、情真意切:“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我投身革命,决不是为了升高官、要厚禄。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已经大大超过我的奉献了。”他还满怀深情地说:“我能活下来就比已死去的无数战友占了很大的便宜,因此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

卒读掩卷,笔者不禁为孙毅将军的高尚情操所深深感动。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孙老将军的胸怀就象着大海一样宽阔,他居功不骄,不争名位,不谋私利,不求特权,他关心群众疾苦,始终把自己跻身于人民群众之中,真正体现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永远是人们的楷模。事情过去50多年了,人们未必都十分理解孙老主动让衔的举动。在我们党执政60年后的今天,重提孙毅将军让衔的那段旧事,我以为是很有教益的,尤其是他那种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加倍珍视、褒扬和学习。正是由于有无数象孙老一样的*人舍利取义、无私奉献,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换来了今天新中国的辉煌与中华儿女的豪气。但时至今日,时代在发展在变化,一些人的观念和意识也发生了不该有的蜕变,确有少数干部把个人的功名利禄、名誉地位看得过重,私心杂念太多,有什么好处、功劳总喜欢往自己身上揽。特别是在涉及位子、票子、房子、车子等个人利益时,更是明争暗斗,甚至贪赃枉法、腐化堕落,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人,与孙老在功名利禄面前不动心、不邀功、主动让衔的事迹相比,岂不汗颜?

做一点事情就要得到回报,在前人看来,是“六根未净”,功名利禄熏心;在*人看来,是缺乏大公无私的精神,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可能有人认为,现在正是市场经济时代,凡事都得讲究对等交换、价值体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可以不要,该有的利益就必须固守不让、据理力争。这不错,人生确实是一个神秘难解的方程式,各人的活法可以各有各的精彩,人生的价值可以各有各的体现。但当我们每个人走完各自这段人生之路的时候,都应该回眸凝望,更多地关注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奉献是什么,更多地关注我们为后代留下了什么样值得纪念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回味的人生!

大学生纪念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夏日的一个晚上,与朋友相约来到城关的一家“可乐基”餐馆。朋友轻车熟路,一下子点了诸如可乐、鸡腿、薯条等美味食品。看到服务员端来的薯条,我的眼睛一亮,只见香喷喷的一撮薯条,煞是能钩起人的食欲。朋友说,别看就这一小撮,也要好几块钱呢。拿起一条放到嘴里一嚼,只觉香脆可人,精神为之大振,我的思绪也不知不觉跟着飘起来,回到了从前的家还有奶奶做的薯条。

甘薯,根据皮色发红或发白,可称红薯或白薯。白薯较香,红薯则较甜,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吃红薯了。当年,由于我家兄弟多,家里的收入都是靠从地里一点一滴摸耙出来的,生活十分困难,平常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只能是一种奢望,生产队供应的一点大米,除了要照顾经常生病的妈妈,最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开一次“牙祭”,那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好日子。因此,甘薯这种抗旱力强、容易栽种的草本植物,权且可以充饥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望着空空的米缸,奶奶总是摇摇头,叹气一声,便致力于甘薯的制作了。甘薯在刨去皮后,可以切块煮成汤;可以捣烂成泥,做成粿,蒸熟后吃,也可以油炸成馃子;还可以刨成细条状,拿到阳光下去晒,这种晒干的薯条,可以贮藏得久而不易坏掉,不愧是一种可以长久依靠的好食品。奶奶凭着自己的手巧,在做饭时,总能根据家里的库存,添加上一点小佐料,每当奶奶做完饭,我们总是抢着吃,谁也不会因为没有大米吃而去绝食,一大盆的薯汤,一下子就会告罄的。奶奶总在我们满心欢喜地吃饱后再去吃,不管盆里剩下多少,她总说吃饱了,奶奶真的吃饱了?当时谁也没有去深究过。

由于长期的劳作和饥饿,奶奶的身子终于举起了“免战牌”,病倒了。爸爸熬了一碗米粥,要我去动员奶奶吃。奶奶从床上侧起身来,温和地摸摸我的头说:“乖,你吃吧,奶奶吃惯了薯汤,最不喜欢吃米粥了。”奶奶哄着我吃完了这碗稀粥,当我舔完碗里的最后一颗米粒,抬起头来,发现奶奶的眼睛闪着亮光,眼眶里湿湿的,那是奶奶的眼泪……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举国上下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我家也不例外,再也不会为一碗大米饭而发愁了,甘薯也早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主食了。精明的商人们把眼光盯上了这并不起眼的甘薯,积极开发研究,制成了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甘薯制品,本来不值几毛钱的甘薯,经过精加工后,竟然身价大增。在我们共享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时,奶奶却忍心离开我们,如今看来,她真的是无福消受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奶奶离去也已十几年了,她梦中的天堂,却在当今的社会实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对红薯的兴趣不减,每当我吃着香甜可口的红薯粥,或者带着孩子去购买甘薯制品时,我都会想起奶奶,还有她做的甘薯粿。

拉纤者纪念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纤道漫漫

拉纤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的轨迹就如纤道,人生就是拉纤,有进有退,有深潭,也有险滩。

纤道漫漫

溆水流经思蒙,流经我家门口时,由于高山阻挡,它显得格外轻狂浮躁,一路险滩,白浪翻滚,咆哮向西。小时候,我们常在浅滩边戏水,看排客飚滩,那种波峰浪尖的生活,彰显着男人的阳刚与悲壮。看纤夫拉纤,号子歌伴着轰轰流水,别有一番韵味。涨水时,我们匍匐在洪水的淫威里,感叹大自然之洪荒。

溆水河,一条神奇而恐怖的河。岸边那条蜿蜒的纤道,是拉纤人用赤脚磨出来的,它记录着人间悲欢,镌刻着世道沧桑。

当年爷爷躲壮丁,就漂泊在这条河上,他为财主家拉纤,热天的汗珠滴在纤道的岩石上,一会儿就干了。冬天赤脚的皲口渗出了血,印在纤道的石头上,第二年还能清晰可见。他们边拉边唱:纤夫滩上变牛爬,上城去看张冬霞。张冬霞是当时县城辰河高腔戏班里有名的旦角,纤夫们就用这种方式打发那艰辛而无聊的日子。爷爷说,多少次拉纤从家门前过,看到自家烟囱在冒烟,看到孩子在地坪里嬉闹,就是不敢回家,不敢叫。解放了,爷爷与家人团聚,已须发花白。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抛洒在滚滚的溆水里,飘落在漫漫纤道上。爷爷时常凝望着溆水,抽着闷烟,回忆那遥远的往事。长叹一声,都是命啊。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并享受一次中餐补助,不会游泳的父亲,加入到队里放排的行列。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冒这个险。临行前夜,父亲总要对我们说许多话,母亲也再三叮嘱他,似有赴难时生离死别的感觉。我的心头总是升腾起一种不祥的念头。父亲一离家,母亲就开始念叨,我们整天沉浸在惶恐的氛围里,只盼父亲平安归来。大约三天后的傍晚,当炊烟弥漫了小山村,当太阳的余晖把溆水照得金光粼粼的时候,一排扛着竹篙的队伍,出现在溆水河边的纤道上。女人们就远远地点数,一个没有少,她们的脸上就绽开了笑容,才记起没有做完的家务,纷纷嘻笑着回家去。我想,母亲一定是兴的,但她没有把喜悦写在脸上,下次父亲还可能去,恐惧和担心依然存在。每次父亲归来,给我们带来了团聚的快乐,还带回了发生在纤道上与水搏斗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1977年秋,我要上高中了,七元五角钱的学费,难倒了大人。我们抽空砍了1000多斤柴。父亲弄来一条小船,我们把柴从山上搬到船上,拉到思蒙去,卖给供销社。中午时出发,父亲拿根竹篙在船上撑,我背一条长绳在岸上拉,沿着那条崎岖的纤道向思蒙方向逆水而行。船在静水里行走,轻松,我一边拉着纤绳,还一边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纤道突然一转,只见白花花的滩水翻滚而下,水声震耳欲聋。父亲说,这就是“哦落滩”,滩陡水急,翻船烂排的麻烦事经常发生。家乡的方言中,把麻烦事叫“哦落害”,“哦落滩”因此而得名。父亲毕竟放过几回排,有些经验,他跳到水里,把船照着浪小的地方推,我把身子尽量放平放直,双脚用力蹬着石头,两只手也抓着石头,一点点往上移,比较顺利地走出了“哦落滩”。

小船来到“了了滩”脚下。天色已黑,两岸的人家已点起了灯。我们又渴又饿又累,讨厌的蚊子在头顶盘旋。我的肩头好像火烧一样生痛生痛。父亲说休息一下,拉上这“了了滩”就到手了。十分钟后,我又背起那条已显得很沉重的纤绳,像牛拉犁一样,艰难地往上爬。也许是我们力气用尽,也许是天黑看不清航道,这次我们再没有“哦落滩”那么顺利,船几次就到滩头了,怎么也拉不动了,父亲叫我用力,我就叫父亲把船往水深一点的地方推,都无济于事。搁浅了,只有往后退一点,可船一动,我们就再也敌不住,连人带船冲回了滩脚。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前功尽弃”,也明白“了了滩”的来历。我们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都失败了。万般无奈,我们只好把船上的柴下掉一半,分两次拉,终于拉出“了了滩”。半夜了,父子俩已精疲力尽,把船固定在岸边的柳树上,躺倒在河边那柔柔的布满露水的草坪里。满天的星星伴着一片残月,那么悠闲地照着哗哗的溆水,照着那条从下游延伸而来的纤道,照着躺在草坪里那对疲惫不堪的父子。那年,我14岁。拉纤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的轨迹就如纤道,人生就是拉纤,有进有退,有深潭,也有险滩。

如今,溆水下游修了一座电站,险滩被淹没了,四十里高峡平湖,四十里黄金水道,各种船只上百条,装人运货忙个不停。今年故乡搞旅游,不少的省外国外游客纷纷前来观光,好不热闹。

只有那条古老的纤道,静静地躺在水里,恬然地倾听着尘世的繁华,追忆着渐远

村民纪念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看电视

一个屯子住的孙家女人向我母亲借钱买电视,我妈说你去跟你大哥(我爸)说吧。父亲一个月三十几块钱的工资除了用来糊口很难有剩余,家里也没出钱的道儿,攒个电视钱还真费劲。老孙家两口子都上班,屯子里没几个上班挣工资的,他们打算向我家借钱买电视不奇怪。家里还没能买上个电视看,别说没钱可借,就是有钱也不借。孙家女人借钱时,我站在我妈身边,我妈那么一说,孙家女人能知趣,听出话里的意思。我听不出名堂,大人有大人的心思。

大人的心思,长大我能懂。不是所有的事都可我性儿子,后来在别人家我才懂。西院邻居家里男人是小车司机,听说孙家从他家借到钱买了电视看。在西院邻居家看的彩电,片名《英俊少年》。男主人女主人光脚坐进炕里,背靠窗台。我有炕沿儿可坐,两眼盯住电视,背后有没有两双眼射出的异样目光,我全然不知。某个晚上过了一下彩电瘾很不错。屯子里有几家买了电视,好像多数是“长城”、“菊花”牌十四吋黑白电视,一台四、五百元。老郭家的黑白电视我常看,常和郭家老大、老二玩儿。郭家老大说,越瞧不起谁家谁家越买电视,郭家老大比我大点儿,说这话时十岁。我没琢磨他说这话究竟是冲谁家。在老郭家看电视看到半夜,他家大人白天下地干一天活儿,早都躺炕上了,想睡睡不踏实。他家老二在地下晃,似乎是在陪我看。《李尔王》颇诡异,我看上瘾不肯罢休,被窝里的男主人冲他家老二吩咐道:把电视关了。他家老二瞅我几眼,对关不关电视显得犹豫,嘴里说了点儿什么,声音弱,可能是说再看会儿。我小,但男主人说话口气不对劲我能听明白。半夜离开老郭家,天黑没在乎,好电视没看完确实闹心。

谁家买台电视,大伙都到他家扎堆。一伙小孩子去老何家看动画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晚上六点半准时到。阎姓小子不知道咋得罪了何家小丫头,一天,小丫头说啥不让那小子看电视。阎姓小子想看到尼尔斯更精彩的故事,不在何家看他想不出还能去哪儿看。那小子给何家小丫头下跪的情节非我亲眼所见,不是听郭家老大白话儿过,就是听郭家老二白话儿过。屯子东头李家的黑白电视买得最早,据说他家男人在外面挺能折腾,做买卖赚了不少,买台电视小意思。夏天的晚上,李家把电视搬到屋外让大伙看,有个晚上去他家看电视,觉得半屯子人都给这儿呢。看电视看到院子里只剩下俩儿老太太叼旱烟袋唠闲嗑了,小孩子一个也没影儿,不好意思看下去,天太晚,只得回家睡觉。当天晚上,电视上演的好像是搞对象的事,看到最后看出眉目,开了窍,俩儿人搞对象,他们家老的总拦着,不让他俩搞。

家里还没买上电视,图近便,我妈好去后院看电视。看电视回来,她有时说看得不自在,叨咕后院的老丫头说闲话什么的了。一次和母亲在后院看电视,一个电视剧正看兴头上,他家大儿子走过去嘴里叨叨咕咕调台,听清楚后,明白他要看《十三妹》,埋怨别人看别的,耽误他想要看的。我还小,后院老大“咯噔咯噔”调台的举动和声响肯定一下一下刺激我母亲,她心里不是滋味也不能上前去调别人家的电视。晚上在亲戚家看《顾大嫂》,男主人回来说有个关于张学良的电视剧要播。他要看我只得随他看。顾大嫂好玩儿,你要看的那个没意思。这话,我憋进肚子,自己消化掉。去我姥家串门,我老舅带我到他们屯子西头一家看电视,电视上唱一首歌,我老舅说他三哥家的录音机里有这歌儿,一屋人看电视聊天,没人接茬。我老舅低头抽烟,没走人也没再说话,抬头看几眼电视。老舅在这边尴尬,剩下的时间,我和我老舅与屋子那边的一堆人并不想相干。不上这家看电视,上老张家看去。老张家大儿子在法国留学,回家探亲带回个顶大个的彩电,屯子里的人忙不迭地赶奔老张家看电视。去了几晚上,看《四世同堂》。大伙有说有笑,在这家看电视,还算舒心。

父亲串门唠嗑,老郭家的男人逗过几回我爸:咋还不买电视,买就得买个彩电吧?我爸不回答,弹弹烟灰,与那家男人唠别的嗑。家里买的电视是二十一吋彩电,“三元”牌,南通产的。此后,我看电视并没有随便看。

家里买电视前,一天晚上七点半,借隐没儿跑到别人家想看会儿电视,电视上打得热闹,尽是黑白也不单调,看几眼还得回家。第二天要上学,回家后父母没说这话,我已找不出去别人家看电视的理由。到电视想看就看,看不看无所谓时,我都成家多年了。

地质局职工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谈变化

我生在新中国“大跃进”前夕,小时候常听母亲和老师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童谣,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为流传,里面包含着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的是平房,土墼墙的茅草房较普遍,谁家若有砖瓦房算是上等“豪宅”。而每当春末夏初黄梅雨淅淅沥沥到来之际,外面下大雨,屋内就是滴滴答答的小雨,我和家人便拿小盆小碗到处接着。家家如此,也都习以为常了。因而,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便成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梦想!

1970年,村里用上了照明电,靠的是离国营红星垦殖场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吗,这对许多农村甚至不少公社都是一种奢望。电灯是有了,停电很平常,照明还得依赖于煤油灯。71年我上初中了,晚自习时也要备好自己制作的灯——用墨水瓶和棉纱线制成的灯,停电时人手一盏小油灯,昏暗的灯光下是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若是用柴油替代煤油,下自习后,相互小觑对方两个小鼻孔都熏黑了,倒也自得其乐。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我离开了农村,成了一名地矿人。但家乡的情结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思念。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缩短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发现原来梦中的一切来的这样快!村里也盖起了小洋楼,里面装修一新,丝毫不比城里逊色。千家万户装上了程控电话,手机也成了寻常之物,田间地头,集市街边,处处可见拿着手机的人们。

改革开放以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大大落后于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比如私家车一族温和增大;又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记得1995年我家搬进了楼房,告别了平房,乔迁之喜购买了一台25吋彩电替换了使用多年的电视机。欣赏之余,凝视新彩电那么大,占去了不少空间,忽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是电视机能够挂上墙该有多好啊!果然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液晶电视的问世,还真的挂上墙了。

当我们满怀豪情跨入21世纪之后,信息化真可谓突飞猛进地发展。这确实是我们老百姓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也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电视突然从有线变成了数字电视,电脑进入了网络时代,手机进入了双卡、双带和网络信息时代,照相机也进入了数码时代。你说,这个用网络联络感情和人际关系的媒介,难道还不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似风驰电掣般地快得惊人吗?

共和国六十年的征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在中国*的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已经把一穷二白、百废待举的祖国建设成为今天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乐园,现正朝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祖国母亲一定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儿女幸福安康的生活万年长。

看到这里关于“纪念党95周年讲话”的相关内容差不多已经结束了,如果对《单位职工纪念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还无法解决您的需求,请继续看我们为您准备的“纪念党95周年讲话”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