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 导航 > 21世纪幼儿教师的素质

21世纪幼儿教师的素质。

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当我们第一次开始学习演讲时,我们可以提前写下适合自己的演讲稿。演讲稿存在的作用是为了让演讲者降低因为紧张而出错的概率,有哪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本可供借鉴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21世纪幼儿教师的素质”,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21世纪幼儿教师的素质
吴荔红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
一、现代化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 在。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抓好观念的现代化,也就是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向现代教 育观念转变,有了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师,才会有现代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幼儿教育现代化 的关键,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保证。什么是现代化的幼儿教育观念?所谓现代化的幼儿教育观念就是现代人 们对幼儿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幼儿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观念。幼儿 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幼儿教育不仅是以促进幼儿 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而且要突出时代特征。二十一世纪幼短 育应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特别应帮助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 ,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和植物),关心真理、 知识、学习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未来的幼儿教育课程逐步趋向整体、综合化,它将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 相互联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使用,更加追求整体利益。现代的教育评价将更加全面、系统,评价的重心 将放在幼儿发展方面。幼儿教师只有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 。
二、科学的儿童观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以现代化的儿童观念为其出发点的。因此,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儿 童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未来的儿童?未来的儿童应是什么样的儿童?在历次召开的关于“未来世界教育的国 际研讨会”中,各国代表提出的一致看法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坚韧性及全球观念 的素质。基于这

些对儿童新的要求,科学的儿童观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 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在联合国于1990年9月召开的有史以来规模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上递交给各国政 府的《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执行90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其中含《儿童权利公约》)两个文件中,明确地提出了各国政府应当充分保障儿童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 含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应维护他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而且要创造条件使儿童的权利得到的保护。(2)儿 童是正在发展的人。儿童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而且存在发展的个别差异,教师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 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3)儿童是独立的人,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4)儿童 是完整的人,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识、品德、情感、个性等 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儿童,才能正确对待儿童,才能使儿童真正得到健康成长。
三、发展的眼光和强烈的未来意识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幼儿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才,要用未来社会的标准来培养 今天的孩子,应该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因此前瞻性的战略目光对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未来 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竞争意识、国际意识、全球意识等。(1)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 点,也将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新课题。1994年埃及开罗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1994年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大会, 以及199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都对环境教育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改善人类与自 然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了充分肯定。幼儿教师要树立环境意识、充分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实践中 加以实施,培养出具有环境意识的二十一世纪的儿童。(2)竞争意识。八十年代以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 烈的变化,世界各国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转入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 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让学生从小学会敢于竞争、适应竞争,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一个要求。二十一世 纪的幼儿教师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会公平竞争。(3)国际意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 向中国是不可抗拒的潮流。许多国家在本国的民族经济向日益开放的、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方向转化的 同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国际,要有助于培养“跨越国境的人”、“面向世界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 事的国际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让儿童树立“地球村”、“我是世界公民”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形成跨 国界、跨文化的超越选择能力。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世界人”。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国际意识不 可缺少。(4)全球意识。全球意识的兴起是未来人类社会意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全球意识超越了民族意识、国 家意识,是一种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关心。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指出:“我们当前面临的全球 性问题又要求在当前和未来生活的责任感和信任感方面有一种新的伦理观”。可见,全球意识在未来教育中必 定占有一席之地,树立幼儿教师的全球意识不容忽视。
四、较高的教育技能。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幼儿教师能歌善舞却缺乏应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 发展的教育技能,在幼儿师资培训过程中往往也是忽视了有关教育技能的培养。而教育技能对于一个幼儿教师 来说更为重要。新世纪的幼儿教师应充分重视教育技能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提高。教育技能主要包括了 解幼儿、创设环境、组织教育活动、与幼儿和家长的交往等技能。
五、健全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育学生时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 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另一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强 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教师 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幼
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模仿性而且教师 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明显。二十一世纪的幼儿不仅 要有强壮的身体,而且要拥有健康的心理。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1)教师要性格开朗, 进取心强,人际关系协调整;(2)教师必须能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3)教师对幼儿身心健康、潜 能发挥能产生积极有效影响。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这些特征,那么幼儿的心理健康势必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 上也将影响二十一世纪所需人才的培养。
除此之外,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是把教育科研知识运 用于教育科研各步骤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选题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取样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 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和撰写报告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 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而且还可以提高幼儿教育活动的质量,使幼儿得到更大的益处,从而培养出更多二十一世 纪的合格人才。

F132.cOm更多精选演讲稿阅读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共和国的公民们,新世纪已经来临。两千三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地,使我们由纷争的小国之民成为了一家兄弟。汉高祖刘邦又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家园。虽然在两千多年里,我们的生活并不总是那么平静,时常受到外族的侵略、侮辱和蹂躏。但是,最终我们以勤劳、不畏强暴、勇于探索、勇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的智慧和勇敢精神,战胜了一切,屹立于东方。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六十年里,我们所遭受的磨难,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祖先难以想象的。这一百六十年里,我们以迟到而严重脱离世界的落后身份,承受着世界历史上,从未想象到的,拥有着最发达工业技术武装起来的,外族单独和联合的多次侵略和蹂躏;承受着完全不同的外来文化最猛烈的冲击。一个几千年来始终以自身文化引以为自豪的巨人,猛然间看到完全封闭三百年后自身的懦弱,其心灵的震惊、忧伤和痛苦是一般人难以感受和想象得到的。但是,拥有从不畏惧外来侵略和压迫精神的中华儿女,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几千万热血青年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换回了独立的尊严和民族自由的空间。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诞生了。
领袖之伟大,在于将趋于沦陷为殖民地边缘的民族,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了出来,并且建立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家园。尽管挥之不去的封建残余文化与现代新技术工业所带来的文化的撞击,在建国后的二十七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还给民族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创伤。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求全责备一个成长于封建环境中,但对封建文化的危害有着深刻认识,并勇于追求独立和自强的民族领袖。
反封建的斗争,漫长而惨烈。二十七年里封建残余文化的回眸和反抗,在文化大革命达到了顶峰。虽然,它造成了一系列的人间悲剧,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未来。但是,它制造了封建文化的断层,斩断了封建思想延续的香火。事实上,那些灾难是封建残余文化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进行顽固反抗所造成的自伤,是那个时代所有人都拥有的残余封建文化最后抗争的表现。以历史的眼光,以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态度而论,我们应该感谢那二十七年里斗争。那是宣布两千多年以来,始终占据中华民族心灵,而落后于当今时代的不思进取的封建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性转折年代。没有二十七年的持续不断的斗争,就没有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更不可能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在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欢欣鼓舞之余,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实的中华民族又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就象两千多年前一样,国虽立,如何走?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根据当时的现实环境选择了孔子,选择了儒家。在儒家思想不能完全适应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伟人过去了,我们失去了方向。一个巨人只能在短时间内,靠摸石头过河的方式生存。长久如此,则会掉进悬崖。更何况仅依靠惯性,也足可以让世界粉碎的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和十三亿人口的大国。
正确方向的选择,首先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追求,了解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环境。
让我们首先回顾,历史事实赋予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一系列基本的规律和概念。对这些规律和概念的再认识和澄清,有助于我们思想的统一、步调的一致;有助于我们找出现实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有助于我们看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我们帮助找到清除这些障碍的方法;有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方向。
人类自有记载以来,历史已给了我们几乎所有的提示和答案。
历史告诉我们,人是地球承载的一种高级生物,依赖天地形成的自然环境而生存。与天地形成的自然界保持动态平衡,是保持生存的最基本原则。违背这一原则,就等于自拔根基,自毁家园,自取灭亡。历史告诉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小宇宙。他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自己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正因为有这个独立的小宇宙,人才不同于地球上其它的生物,人生才丰富多彩,人生才有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要求。而追求富裕的幸福生活和好逸恶劳是人性的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欲望的源动力。它们的共同作用,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欲望挖掘出发自内心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因保障生存而传种接代和相互依存的本能,造就了人类社会。在这层意义上,人类自身没有任何的等级、种族、思想、意识、文化等的区别。
历史告诉我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民族是产生于血缘,发展于生活习惯认同的文化基础上的,而由家族扩大形成的人类群体。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实质是以疆域为界限的一定的空间。它由生存在这一片空间下的所有不分种族、肤色、血统的人所共有。他们共同拥有一个能保障相互之间、相互与自然界之间,和平相处的基本行为规则——国家文化;共同遵守着体现该国家文化的法律——宪法及其细则;各自在自身生存空间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下,还保有不与自然界和其他人类相冲突的自身的文化。一个和平而具有生命力的国家,其国家文化是一个系统性多层次的文化体系。该体系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国家文化,是来自于该空间下共同生存的个人、民族、社会团体文化共同点的集合,即宪法。看一个国家的生命力是否旺盛,只要看其国家文化是否能吸引更多的自愿加入者。
历史告诉我们,政治是保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能够延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总和。而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和经济基础上的、保障该国家的和平和稳定,由生活在该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自由选择或认可的自我管理方式。是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个人或民族对自然和人类社会认识的反映,是个人或民族处理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的行为表现,是人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综合反映。个人的文化夹杂着个人的本性,同时受到个人生存的环境、拥有的经济、所处的人类群体的影响。它深藏于人的潜意识里,影响着人的思想,左右着人的行为。它是影响人行为的诸多因素中,与人的本性最为贴近的一个因素。民族的文化来自于个人文化共同点的集合。一个人或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其遭受威胁而感到生存危机,又无能为力时,才会发生真正的变更。这种变更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自我斗争过程,往往伴随着自己或几代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来源于我们的生存环境。好的文化是帮助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进取性的文化被压迫得越深越重,生活越艰难,则其越具有反抗和斗争精神。反之,越安逸越平和生活下的文化,越仁慈和友爱,越颓废越孱弱。文化就如人的个性,除天性外,依生存环境而定。
历史告诉我们,由于文化吸收了人的本性,能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进行转换。同时,文化又受到经济的影响。因此,文化往往被用来作为进行和平扩张的工具和武器。它往往在经济的伴随下,通过唤起有害于人类社会生存的人类本性,并将此有害本性转化为文化,而达到削弱或毁灭对手的目的。文化的攻击,虽然其效果表现得较为缓慢。但是,其威力和影响,不仅巨大,而且深远、长久,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毁灭性无声武器。
历史告诉我们,经济是人或人类社会生存能力的反映,是满足欲望的主要工具和手段。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人或人类社会向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内部,进行直接或间接索取的过程。建立在人与自然界能够在人生命周期内,形成自然循环而获得相对平衡基础上的经济,是一个有益于人类长久和平生活的良性的循环性经济(如:原始的、封建的、以及工业时代前的自然农业经济。)。任何超出这一范畴的经济,都属于扩张性的经济。都会破坏人与自然界、破坏人与人类社会内部自身形成的平衡,都会引发冲突,爆发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所有经济,都是这种扩张性的经济。其最可爱,也是最可怕之处,是以不断满足人类欲望的方式,唤起人类无穷的新的欲望。让人类用欲望代替自我,并为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不顾一切、无止境地向自然界和其他人类社会进行索取。这种伴随科学技术进步的经济,虽然大大地增强了部分人的生存能力,却因违背以上良性循环性经济的原则,必须向自身领域外的自然界进行索取。这种趋势,必然给其他人类社会的生存造成威胁,必然因被威胁的人类社会的自我保护而爆发战争。人类的欲望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经济得以发展的最有力的工具,也是经济得以发展的保障。
历史告诉我们,货币是人类相互之间用来交换双方需要的,并被双方认可同等价值的商品的中介物。货币存在的前提是双方认可。失去这一前提,货币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和普通的纸张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承认它存在的人越多,被使用的地域越广,就越有生命力。因此,货币的价值是可变动的。并因此往往被一个国家或独立的组织,用来帮助进行和平扩张和捣乱的工具。
历史告诉我们,金融的原始本质是货币的流通。现代的金融是经济与货币紧密结合的一种产物。也成为一个国家或组织用来进行和平扩张和捣乱的有力工具。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和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左膀右臂、文臣武将。两者之间相辅相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没有良好的文化起推动作用,是没有前途的;没有文化配合的经济,是短命的经济。反之,僵化而阻碍经济发展的文化,看不到经济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的文化,不承认经济发展能带动文化进步的事实,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经济没有给人带来明显而持续的好处,文化是不会主动去变更的。事实上,一个国家内部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其遵行的文化和经济两者相互适应的程度,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反映。
历史告诉我们,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来,几乎没有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技术史,以及历代王朝抑制工商,视之为奇技淫巧之术的治国经济政策,是典型的经济主动适应文化的事例。它说明,在外来侵略和威胁不存在的国度里,工商的发展只会引起内部的纷争,扰乱社会的安宁。因此,中国的历代王朝在选择儒家文化的同时,也选择了适应这一环境,保障安宁生活的、短期内能达到循环的自然农业经济。
历史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必须有配合默契、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文化作为后盾。发源于欧洲的,近三百年来的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史,是建立于欧洲文艺复兴基础上的,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欲望为主的文化。全面推动着欧洲经济技术的发展。使整个欧洲一夜间由君主制的、本落后于中国的无数前封建小国,变成横行世界,到处瓜分,到处建立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在短期内无法循环的工业,虽然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但是,与这种文化相适应的经济,必然是伴随着无休止的对外扩张、掠夺、侵略和战争。人类二十世纪上半叶,连续爆发的三次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战,是最典型的证明。现代所谓的经济强国,其国家文化和政治体制的本质意义,就是建立在不断扩张的理论基础上的。这种结构靠的是不断更新和发明技术,不断地寻找和创造市场。它最担心和害怕的就是没有市场,没有其扩张的余地和空间。一旦没有了扩张的空间,发展就停止了,生活水平就要下降,就会受不了。对人类来讲,它与自然循环的农业完全不同的是,现代工业是人们向自然界的强行索取,是对自然界无情的破坏。因此,承认现代工业,并保障现代工业时代的生活水平,就必须保障技术及其发明的连续性,就必须不断地对外扩张。没有扩张的思想,就没有资格领导现代化工业社会,就会葬送自己。只有建立在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保障技术发明基础上的不断扩张,才有生存的权力。这种行为直到地球的被统一为止。
历史告诉我们,武装力量是一个国家维护自身独立,保障和平生活的最直接而有力的工具。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最直接的反映。其武器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最准确的标准;其行为表现和战斗力是这个国家所拥有的文化的反映。在扩张性经济时代,武装力量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前卫有效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法律的实质就是国家、地区、个人共同性文化的强制性体现。国家可以通过法律,进行文化的强制性推广;可以通过可强有力执行的法律,进行文化的改造。这种法律被强制性推广的过程,就是文化被强制性改造的过程。文化的强制性改造,一定伴随着极其残酷的杀戮。在没有共同认可的生存威胁的情况下,会毁掉法律的执行者。如果背离以上法律来自于文化的原则,就会给社会造成矛盾,引起混乱,最终导致国家的动乱。严重时,会使国家分裂。
历史告诉我们,知识是人类已获知的信息。与人的健康、人的体力是人获得生存能力的基本力量相比,知识是人进一步开发自身生存能力的基本力量。它也是人类文化和经济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不重视知识,人类就停止不前;片面强调和发展部分知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显得畸形。
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已知信息的有效组合,也是人类探索自身和自然界未知信息的工具。由知识产生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经济,实现人类欲望的主要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教育是人类传授已知信息,传授并指导人类如何避免灾难、如何更好地生存的方法的过程。其实质是传授人类如何去采集信息、如何去分析和归纳信息、如何去处理信息。违背这一原则的教育,不仅是滥竽充数、误人子弟,还是阻碍文化和经济发展,降低国力,危害生存的、具有长远影响的罪魁祸首。详细分析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就能预见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测算它的生存能力。
历史告诉我们,思想是人拥有的文化与人对现实的人、自然、社会产生的新认识相结合的产物,是组成文化的原始细胞。它被接受并持久地得到运用,就逐渐转变为文化,成为组成文化的一分子。众多思想的转化,就集合形成了新的文化。而主义是一系列未成为文化的思想的系统组合。思想、主义是个体与集体的区别,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生命力短暂的特殊文化。而思想、主义与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的转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历史告诉我们,存在就是合理,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合理。任何思想、任何主义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们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是否能转化为适应社会及其经济发展的文化。
历史告诉我们,阶级只是人为划分文化和经济等级的产物,是封建社会文化标志之一。它严重地阻碍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阻碍着人类生存和创造能力的发挥,阻碍着人类的和平相处。是产生不必要的人为斗争的祸根,是社会动荡的源泉之一。阶级的划分是封建社会因科学技术落后而借助的统治工具,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手段之一,是封建社会政治的产物。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完全重复的社会现象。但是,任何社会现象分解后,都可以从各类历史现象中找到自己的缩影;任何社会现象都是各类历史现象抽样部分的组合。要认识现在的社会现象,就要靠我们自己去仔细地分析、系统地归纳、认真地总结。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让我们看一看又是怎样从历史的事实中,组合出我们的现实,又是怎样评价我们的现实的。
历史同样告诉我们,危机——包括战争等一切斗争,均来自于生存、贪婪和文化的冲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自身正面临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和被消耗殆尽而造成的生存危机的威胁;面临着外部世界贪婪的目光;面临旧文化失去作用,外来文化强烈影响,以及自身新文化未建立的矛盾和混乱的威胁。
人依自然而存,秉天地之气而长。因急于满足新技术产生的外来诱惑而唤起的不受心灵约束的物质欲望,自动地催促着我们,无情地摧残着生养我们的环境。大面积的荒漠,严重的缺水,自然资源掠夺性非正常的消耗,将迫使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越来越恶劣。分散的个人和小集体的不受约束、没有远见的自私行为,正在严重地蚕食着整个机体。
在我们的外部,一些靠着早期对外的掠夺和技术的领先而致富的民族或国家,为了保障自身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障对贪欲无穷尽的满足,垂涎欲滴地窥视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资源,窥视着十三亿廉价的劳动力人口和消费市场。他们会不断地采取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侵占我们的天地。在今天,他们以技术为后盾;用坚船利炮威胁着我们;以财政赤字的金融方式,用货币为手段,进行所谓的和平扩张;同时,利用人性贪欲的弱点,以物质的欲望取代一百六十年前的鸦片,来引诱着我们,以动摇我们保持良好一面的文化基础。这就是现代经济文化的侵略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欲使我们成为其无穷的各类资源的供应者,欲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其走卒。他们更希望通过我们自身对追求欲望的迫切心情与无能为力的现实所造成的矛盾,来毁灭自己,而达到其目的。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时刻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可怜今天的我们,为看到的胡萝卜多余大棒,而沾沾自喜。
正如历史告诉我们的那样,追求幸福生活与好逸恶劳,都是人的天性。在人类没有真正认识和解决好两者之间,以及两者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关系之前,我们不能,也无权,也无力量去责备他们。我们只有选择追求幸福生活,选择加入竞争的行列,选择奋发图强!
建立于两千多年前,造就在一个东望无垠大海,南为原始森林,西临茫茫沙漠,北濒林海雪原,四周几乎是完全自我封闭的,没有任何外来侵略和威胁,而内部事务和不稳定因素远远高于外界,一切的管理制度和注意力,必须、也不得不全部集中于内部的环境,而主动、也是被迫选择了有效的儒家文化的超级大国。因适合内治的儒家文化正符合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而占据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单一的文化及其基础上建立的制度,有利于有限空间下的和平生活。但是,限制在一定空间里太久的、拥挤的和平,只会放大部分儒家文化,造成儒家文化的严重变形。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放弃大智慧而工于心计;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上进精神而追求好逸恶劳的颓废生活。适合内治而不适合进取的儒家文化,导致整个民族抗争意识和上进精神的衰弱和丧失。两千多年里,它不断引来了新兴外族多次大规模的侵略和蹂躏。虽然,我们靠自己的智慧,靠勤劳勇敢的本性,靠在当时还算先进发达的文化,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文化、技术落后于我民族的外来侵略。但是,在缺乏对注重内治的儒家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终日又沉溺于泱泱大国的自我满足,以及没有外来威胁的现实自然封闭环境影响等因素左右下,我们逐渐从自身的文化里,剔除了对外来威胁保持警惕的进取精神,麻痹了自己,渐渐地削弱,并丧失了对外来残酷统治的彻底反抗精神。尤其是在三百来年清王朝的统治下,儒家注重内治的思想之弱点,被发挥到了极端。所谓优秀的传统文化,终于在拥有较我先进之文化和技术的外来列强的炮声中,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而彻底地崩溃了。
文化是人们生活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在潜意识里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变更文化是一个痛苦的自我挣扎和斗争的过程。两千多年来的习惯,尤其是印象深刻的三百多年来清王朝的强化,使旧文化在我们的心灵和潜意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一烙印致使我们几代人,用了一百六十年的时间,牺牲了亿万同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自一八四零年至今的各种抗争:从抗英的鸦片战争、反清的太平天国、反侵略的中日甲午战争、反帝的义和团运动、推翻清王朝的国民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毛泽东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内战争、反右运动、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四五运动,到八九年的学生民主运动等等,我们的民族无不为此烙印,一次又一次地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一百六十年里的每一个有志的爱国人士——包括领袖在内,都被这难以消除的烙印所折磨,而痛苦万分,而毁名毁誉。这不是某一个个人的过错,这是时代导致我们祖先遗留的精神细胞的变异所产生的病变,对后代的折磨。对这种遗传,继承得越多,承受的折磨越大、越痛苦,付出的代价就越高。
今天,封建文化已经失去了其顽固不化、极力反抗的作用,正在等待新文化的交接而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思想或主义,留在我们的书本和历史里。但是,我们也紧跟着失去了方向。我们在各自为政,在旧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游移,东拼西凑着自己的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我们矛盾,导致我们互不信任,导致我们失去方向,导致我们放弃整体而只顾自己。由此产生的矛盾,造成了层出不穷的冲突,展现了千奇百怪的现象。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没有共同认知和基本规则的个体行为,只能产生失控的混乱局面。他致使每一个个体既是创造者又是牺牲者。没有了准则和分界线,成功与失败就没有了区别,生存与死亡也就失去了意义。民不知死生,何以畏死生?无知死生,何以为人?人不人,又何以为社会?新的麻木浮现于迷盲之中。而长期的文化空白,会在内部混乱扩大的基础上,导致国家的分裂。
在明确了我们的追求,统一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清楚了我们现实所处的危机环境后,我们会看到解决我们当今所遇到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尽快地在建立起符合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又适应我国国情的文化;并在此文化基础上,建立能够保障新文化成为国家基本文化,并与新文化一起组成国家文化的政治体制。我们已经认识到来自内外的、各种威胁自身生存和安全危机的迫近,认识到自身旧文化的不适应。但是,没有意识到文化对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致关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当今重建新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历史,反思和对比一下文化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看一看多种文化并列,而没有分层次的统一文化存在的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各类思想和文化充分得到表现和竞争的时代;是智慧与诡诈、仁义与残暴、文明与野蛮、道德与流氓混杂并存的时代;也是人性各个方面充分暴露的时代。它导致战争的不断,生灵被戮的无辜。几百年交替往复的争战和人性的充分展示,终于使人们向往统一。秦始皇统一后中国,第一件重大的决定是焚书坑儒。他斩断了各种思想和文化的根源,切掉了任何分裂赖以长久存在的基础。从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始终保持长久的统一,打下了坚固的基础。虽然,秦始皇的统一过程之残酷,为世人所唾骂。但是被后世认可秦始皇统一的事实证明,为保障民族千秋万代的永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短暂的痛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同时也证明,没有统一规则、没有建立在同一文化基础上的、没有任何约束的、各种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诡诈、残暴、野蛮和流氓横行肆虐的最好借口。它在有限的空间里所带来的灾难,要比统一系统内,享受单调乏味生存的和平生活所承受的痛苦,严重而惨烈得多。同时也证明,没有建立统一规则文化的国家,将面临着由混乱迈向分裂的结果。
烦恼到头方显径,失败尽头是成功。以上历史事实要求我们去分析和总结,要求我们抱者实事求是的态度,抱着尊重事实、尊重每一个人的思想去分析和总结。
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许多。同样,我们还能在历史的教训中,找到我们如何建立以及建立怎样的文化的答案。
历史告诉我们,对过去的事情,除了认真的反思外,谴责、漫骂、批判、诅咒、讽刺等等,都于事无补。重要的是在反思和认清错误的基础上,有没有勇气完全放弃自身的虚伪,沿着未来的必然趋势,重新进行设计和建设,并以身作则,严格地从自身做起。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人会真心帮助你,只有靠自己。抄袭过去,照搬外来,或简单地进行加减和拼凑,犹如死记硬背的表面模仿,不能成为自己的真正艺术一样,都不是真正的文化。相反,模仿、抄袭的文化,最多只会满足一时的好奇,而更多的是因模仿而埋没了自己的个性,而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历史告诉我们,保障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因素,是这个国家自身如何对待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内外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拥有和建立一个适应国家范围内,有助于生存于其中的人民保持和平生活,并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国家文化。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自己的,一切事物(包括过去和现在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因此,外来的东西,只能作为借鉴。我们只有完全理解和领会了该事物存在的背景、条件、目的,我们才能真正地吸收它,才能真正地运用它来完善自己。只有正确地分析现实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在认真反思、对照过去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真正的取舍,才能创建符合时代,使中国永远发展壮大的新文化。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同一个空间下,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不仅包含着整体中个体的因素,更是整体中个体、群体与自然三者之间平衡发展关系的反映。道不同,何以为伍?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一种文化。包容空间越多的文化,就拥有越强的生命力。建设新文化,就是要取其尽量多的个体文化的共同有益之处。这种取舍不是某一个个人或集体的强制,而是各自空间下每一个个体,自由选择的共同认知。在这层意义上,建设新文化又是伴随着对旧的和外来的文化,以及自身对人生的认识进行的重组。取其认同舍其异。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个体都是国家大家庭的一份子,只能取,不能舍。这使同一空间下新文化的创建,是一个只允许存在包容,没有舍去的单一性过程。这种单一性的限制必然不可能产生完全的统一。要满足一切,却又不可能完全的统一,似乎两者对立性的矛盾会推翻我们建立新文化的前提。
历史告诉我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集合着众多人口和民族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建立,并享有长久的独立、和平和发展,必然有其同一的为众多人口和民族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和特点,这就是我们奠定建立新文化的原则基础。事实上,我们要建立的是在此基础上,在同一个国家疆域空间下的一个多层次空间、多层次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能最大地使每一个个体或群体空间,都能找到适应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位置。
历史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第一个共同点是人,是不同于动物等其它生物的人。我们应该拥有人普遍所共同拥有的权力和自由;其次,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各个个人和民族的集合体。是不同肤色、语言、信仰和基因或是相同肤色、不同语言、信仰、基因等的集合体。但是,我们相互之间愿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空间里;相互之间愿意共同遵守达成共识的、并一致遵循的文化;相互之间愿意共同遵守达成共识的、相互间得到互相尊重的、可以互相保留的、互无伤害的、各自所特有的文化。我们应保留人类共有的勤劳、勇敢、智慧、善良、讲求文明、互相爱护、讲求道德、互相关心、讲求信誉、互相信任、勇于进取、互相帮助等的优良本性;第三,我们才是某省、某市、某个地方的人,我们要保留该地区特定环境下的生活风格和习惯。因此,我们首先应拥有一切人所共有的基本权力和自由;其次,拥有个人所特有的或特定群体所特有的、不影响和危害其他个人或特定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和自由;再者,是拥有某个省、市等地方自然环境下所特定拥有的、其他个人、群体和环境的权力和自由。划分这不同层次文化界限的依据是无相互危害而有助于相互和平生存和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的特性,以及具体而特殊的地理空间环境。
历史告诉我们,在某一空间下的人或群体,选择何种的权力和自由,取决于这一空间下的人或群体,对生活的期望,以及自身所拥有和存在的现实条件的认同层度。期望高而条件不具备,条件好而期望低,都会带来冲突和争斗。因此,承认一切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力和自由,你就能走遍世界;只承认中国人的权力和自由,你只能走遍中国;……而只承认个人家庭的权力和自由,你只能在家里转悠;如果只承认个人自己特有的权力和自由,你只能与世隔绝;如果只承认自己特有的权力和自由,而排斥自然和人类社会,那么只有请你从地球上自动消失。
历史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是我们所处环境变化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个体文化的易变,所引起群体原有相对稳定文化脆弱性的时代,也是一个面临个体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层次的多样性、分散性和丰富性,使我们要求新文化的建设,要拥有更广的普遍性,更丰富的层次。我们要建立的是人类共性的文化;建立的是能够吸引一切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而自愿加入我们队伍的人的文化;建立的是保障生活在中国国土上的每一个人,能够最大地发挥其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潜能和创造力发挥的文化;建立的是保障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文化。
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新文化的设想,并不代表新文化的真正建立。他还必须建立适合这一新文化的政治制度,来保障新文化的真正推广和执行。
历史告诉我们,人自身所拥有的七情六欲,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他也使人自身显得易变而不稳定。我们拥有稳定大于变化的五千多年的历史证明,这种易变而不稳定的人性,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要大大地高于英雄或伟人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同样,这种易变而不稳定的人性,在变化高于以往历史无数倍的,当今充分展示个人特性的社会里,稍不注意就会对自己和社会、对子孙万代和整个人类,造成难以想象的毁灭性灾难。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要扬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给我们生活带来无穷欢乐、使我们的生存拥有意义之长;要避人易变而不稳定之弱点所带来的灾难。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是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要避免因个人易变的本性所带来的灾难,必须限制易变的个人的权力,必须建立限制易变的个人权力的政治体制。适合这种文化的唯一政治体制,是权力社会化、执行职业化、环境公开化的、权力和执行分离化的,建立在以中性性质的职业化管理机制为核心的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习惯。这种限制个人而能够适应多层次文化共存的职业化管理机制,是没有高低之别、富贵贫贱之分的中性管理结构。违背职业化原则的任何人,都将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惩罚。
历史再次向我们强调,要战胜来自于建立在扩张基础理论上的国家文化的威胁,而不成为被威胁的对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种去掉对个人、除妨碍生存以外的一切束缚,能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发挥个人的作用,并给个人以最大的自由和空间,以有利于发明和创造超过对方的技术的国家文化环境。
历史再次提示我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中国古老谚语,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在当今的世界里,谁制订并忠实地执行了这样一种制度——能自愿吸收共同生存的人越多——谁就能成为未来世界的第一,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
历史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总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一切竞争是各国遵行的国家文化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就是谁能制订并忠实地执行让最大程度多的人,自愿共同生存在一个空间下的管理制度。直到地球的再一次统一。
总之,历史清楚而全面地告诉我们,要彻底地解决我们当前所遇到的一切危机,除了坚决依据以上历史给我们的提示,尽快地建立我们的新文化外,我们还必须在严格遵循新文化的前提下,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在强有力地运用由我国公民所拥有的国家专政机器下,坚定不移地重建我国社会的信誉体系;同时,必须选择唯一适应这一文化,并有助于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职业化的国家自我管理机制。
总之,我们生存在地球的春秋战国时期。地球的第二个秦始皇能否再次诞生于中华大地,取决于我们现在能否依据以上的社会发展规律,尽快而有效地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体系,取决于我们的子孙万代是否能永远牢记以上总结的文化和经济对人类社会生存的本质作用。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

致辞:面对21世纪的挑战


在过去的十年内,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以同样的话题,发表个人对人类将来的一些看法与关怀。虽然这十年来,世局的改变非常急速,但是我基本的观点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随着世纪转折点的来临,我们必须更坚决地下定决心,加深“迎接挑战"迫切感。

如果我们回顾人类的历史,一万年前农业在世界不同的地区的开展确是一件重大的事,我们虽然看到人口在地球上开始慢慢的增加,但总的说来人类社会的改变并不那么显着,一直到250年前瓦特发明蒸气机带动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改变才变得非常快速,以致于过去一百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似乎更胜于工业革命发生以前的一千年来的改变。

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类学会了转变并控制各种不同的能源,由化学能、热能到机械能或电能,并经由各种机械的发明,使它能从事比人类或动物的体力劳动更强大、更精确也更可靠的工作。这不但造成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提高,也大幅度地改进了人类的物质生活。随着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地球上的人口也有了惊人的暴增,就在本世纪这短短的一百年之内,世界人口便增加了四倍。

不过在我们进一步歌颂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与繁荣之前,让我们注意两件重要的事实。首先,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消耗的增加,我们逐渐地过度依赖地球上千万年慢慢积累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除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酸雨等问题外,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内把地球上宝贵的矿物燃料挥霍净尽,对我们的子子孙孙确实是很不负责任的事。第二件我们该注意的事情是,工业革命对不同地区的人民带来的影响确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幸运地跟上这股浪潮,便加入先进国家的行列,不幸没能赶上,以后追赶的日子,就十分辛苦。

许多欧洲的国家,跟上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它们变得富强而向外拓展它们的影响力,但是许多亚洲、南美洲与非洲的国家却没有那么幸运,最后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从19世纪末开始,亚洲国家的人们觉察到,如果要追上西方的国家,似乎要大力地推动“科学"与“民主",这确也是中国五四运动时的口号。但是在殖民统治或被侵略的亚洲国家,最使他们痛苦的是外来的压迫,所以最能鼓动大众,而在本世纪的上半叶真正带给亚洲国家实质上改变的,便是以驱逐外来的压迫为目的的“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而不是民主化的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部分的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的国家都成了独立的国家,开始向各方面急速发展,台湾也终于走出了权威的统治而渐渐成为民主的社会。在最近的这几十年内,在许多改变中,我们似乎也渐渐看到第二次产业革命正在我们的眼前展开,但这次并不是以能源带动的,而是以在美国发展的微电子与信息工业领头。我们同时也觉察到,我们的世界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国家与国家、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竞争的游戏规则,基本上还是没有根本的改变。有些国家跟上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他们仍将强大而富有,没能跟上的国家将仍然悲惨。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国家必须在这第二波的产业革命中迎头赶上的原因。但是毫无疑问地,有些开发中的国家将会跟上,但大部分的未开发或开发中的国家将不会那么幸运。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方面的科技发展,在以后的一两百年内我们将会看到急速发展中的生物技术,尤其是当生物技术对医药与农业的应用开始有了实质的进展后,对人类食物的供给与健康的维持将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对於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东南亚国家,如能好好保护它,这将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在过去的十年内,我们常听到有人提起亚洲经济奇跡,但是如果我们从促进经济进步的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以及科技知识应用在生產上的角度来看,我们并没有看到奇跡。如果亚洲国家真要创造经济奇跡,也许要赶快投入科学的研究与高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也许是亚洲国家能够创造奇跡的一个契机。

我们在这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回顾这一世纪的许多变化,一定也会注意到,除了民主多元化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面貌之外,整个世界的国际化也许是最值得令人注目的。

由於交通与通讯的进步,我们的地球相对的缩小了,同时各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依赖却渐形重要,特别是在过去的十五年间,由於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地球村”的概念似乎慢慢在成形,而我们也一步步地走向“生活在没有国界的世界”的境界。这次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确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有密切的关繫。同时,我们也看到人类面对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人口暴增、不同地区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深,与人类的活动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已变成高度国际化的问题,也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的问题。

最近大气平流层的臭氧被人造的氟氯化碳破坏引起了世人高度的注目。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定而对健康无害的氟氯化碳,没想到扩散到平流层,被紫外光分解而產生氯原子之后,竟给臭氧层带来这麼大的问题,直到最近一直没人会想像到南极的平流层在鼕天竟会產生巨大的“臭氧洞”。幸而,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与呼吁,十年前世界上的许多工业化的国家共同签署了“蒙特利公约",以大量减少氟氯化碳的产生与使用,情形已不再继续恶化。不过如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恢复臭氧层防止紫外光渗透的功能,我们还得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即使我们今天完全停止排放氟氯化碳,目前留在大气中的这些化合物,也要等到四五十年后才会消失掉。相对于平流层的臭氧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破坏,在对流层也就是在地平面上经由氧化氮的光化学催化产生的臭氧,它对人体的健康与植物却有很大的害处。最近的测量已显示在工业化的北半球,已经围绕着地球形成了一环。臭氧的问题与酸雨与二氧化碳等气体促成的温室效应都是超越国界的问题,如果不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共同努力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随着人类活动的国际化之后,还有一件值得大家关心的事是世界各地不同的疾病可能很快地传染到全球各地。每天繁忙的飞机载满了旅客与货物飞越海洋与大陆到世界各地时,导致疾病的微生物、细菌与病毒,便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些地区。况且我们还得记住,人类是无时无刻与这些小东西的演化在竞争。从演化的观点看,有较长生命周期的人类不一定占有优势,微生物、细菌与病毒的生命周期往往是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且暴露在辐射或化合物环境下时,很容易引起突变。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以很显然地看出,人类的将来确实是筑构在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的体系中,每个国家与地区相互依赖将变得很重要。而且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会发现生活的天地确实是整个地球,我们都将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而且地球上各地人民的命运将会紧密地连系在一起。

面对着这么一个情况,尤其是面对全球性的困境,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够再像以往一样,在强烈的竞争中盲目地走下去。许多事是我们必须立即着手改进的,特别是能源的使用与它对环境恶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为了能够使整个世界永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发展新的能源,以减少我们对矿物燃料的过度依赖,并且仔细检讨人口政策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另一件似乎是更重要的事是,居住在工业化国家的人们要认真地面对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我们这样生活,我们的地球承受得了负担吗?如果中国大陆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达到今天台湾的水平,全世界的石油产量也不够供应中国大陆的消耗。最近,世界各国为了在以高科技为后盾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都在努力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希望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国家。但是如果先进国家走过的路,或是目前正在走的路,不是一条全世界能够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那么未开发或开发中的国家紧紧跟在先进国家的后头努力追赶,就似乎毫无意义。因为这一段辛苦追赶的路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走向灭亡的路程。1997年12月在京都召开的有关全球温室效应的会议里,曾有了些共识。工业化的国家将努力在2012年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比1990年还少5.2个百分点的程度。这虽是很好的起点与方向,但是欧美国家的往回走,并不意味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也就跟着冻结。不过如果在2012年地球上60多亿的人口,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部达到工业化国家1990年的水平,那么我们的地球确是承受不了的温室效应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汽车与透天别墅为像征,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最羡慕也想追赶的目标。于是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一旦经济有些进步,伴随着高楼大厦而来的是交通的阻塞与空气的污染。我们必须认清楚美国人口虽只占有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五,他们却在消耗着全球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能源。去年京都的会议似乎非常明确地告诉世人两件重要的信息:第一个信息是我们的地球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的开发也不可能无限的吸收人类生活产生的种种污染;第二个信息是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来说,在将来到2012年时,必需转回到过去的1990年的标准。这不也告诉我们,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路似乎走过了头,的确不是整个人类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十几年前随着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成立,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家们较有密切的来往,他们在南半地球面对着的许多共同的问题,往往不是北半球的已开发国家有兴趣的问题。更不能指望已开发国家能够接济他们走出困境。他们也了解,如果真要赶上西方国家,他们必须在教育与科技研发上更加投入,而且要走出自己的一条可行的路而不是盲目的跟着走。如果世界各地的人们立足在各地不同的生态与环境,而在解决衣食住行的种种问题时,各自走出一条能永续发展的路,那么全世界的永续发展才会落实。将来站在世界的前端,引导全世界往前迈进的国家,一定是为人类的永续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这些国家不一定是目前已开发的工业国家,也可能是目前正在迎头赶上的开发中的国家。如果大家认同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的这一个事实,那么我们就得学会常常把全球的利益挂在心上。为此着想,为此行动。

此外,还有一样事情我们必须努力克服。几百年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全人类自由分享的,现在的科学家们大都也坚信科学研究所得的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目前的社会里,当有人把积累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并把它应用到社会性的生产后,它就成为经济竞争中的基础与利器,知识产权与专利的保护变成很重要的一件事。知识的分享便止于所谓“竞争前"的技术,而完全不适用于“有竞争力的技术",当然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它确有它的历史意义。长期以来科学知识的探求与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彼此之间很大的矛盾。可是最近我们却看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距离或者是科学发展与技术的时差是越来越短了。有关汽车的科学研究到市场上的销售也许花了好几十年的时间,电子计算器花了五年,但微处理机却只花了18个月。在某些科学的领域里,我们已经不知道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技术的发展应用之间应如何划分。

当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变得更密切之后,到底“分享"或“不分享",不但在技术、在社会生产的应用上,甚至于科学的研究本身都产生很大的矛盾。如果有些国家投入很多心血为人类积累很多宝贵的知识,但另一些国家却只专注在把科学的知识转化为技术以便取得经济上的优势,那么我们一定会认为这是很不公平的。慢慢地科学研究的投资便相对地减少或更集中在对本国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中。虽然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公开而自由的经济竞争与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好好认真地想一想,在这么高度国际化的地球村里,是否能够在知识与技术的创造、发展与分享上,找出更合理的方式,使国际间盲目的经济竞争带来的负面因素转化为人类永续发展所需要的共同合作与努力。

其实人类目前面对着很多问题是可以经由科学的研究与新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的。当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能要应用一些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我们必须解决“科学"与“技术"之间,或是“分享"与“不分享"之间的矛盾。而让科学与技术更有效地促成人类社会的进步。可是,我们也应该体验到科学与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相反地,科技的急速发展带动的全球性的经济,却也将带给我们一些新的问题。

国际化的世界经济,确会把我们带入所谓没有国界的社会,但这并不表示,不同地区与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差异,立刻就会消失殆尽。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与宗教是我们的世界这么多彩多姿的重要原因。它不会,也不该从世界上急速的消失。另外,我们也知道建立全球共同的文化与语言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发展与孕育。所以,当我们的地球相对地变小而不同的人民之间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的时候,到底世界各地文化与宗教的差异是否正如huntington教授所说的,将导致不可避免的冲突,甚或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完全看到底世界上各地的人民能否学会了解欣赏并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并能更有效地彼此沟通。这确也是我们通过教育,教导年青的下一代,使他们能成为地球村里的好公民的重要的方向。

为了面对21世纪带给我们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是最重要的议题。在民主多元化、高度科技化与国际化的世界里,我们的年轻人需要知道更多数学与科学的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民主的训练,使他们有足够的竞争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好好发挥。我们当然也知道,除了提高年轻人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育每一个年轻人,使他们成为地球村的好公民,拥有各种各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急速变换的世界里,实现他们人生的理想。

我们应该也了解到,在急速转变的世界里,许多长久以来被认为最好的培养年轻人的方法,在社会结构改变后可能已不是可行的路。例如,以家庭教育来说,它在培养年轻人的道德、人品、生活习惯与待人处事方面,的确不是学校教育所能取代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教育家们一再提醒的,但是随着农业社会慢慢走入工业社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里,家庭从竹园里居住的大家庭,变成都市里住在小公寓里的小家庭之后,尤其是在双亲都忙于工作之下,在城市公寓里的小家庭,往往不是年轻人能够好好成长的良好的环境。年轻人的成长不但需要常向年长的人学习,也需要与年幼的人相处,学会照顾别人、帮助别人的习惯与能力。社会结构改变带来的家庭问题,不是社会的贤达呼吁家庭价值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便能解决的。我倒是非常赞同希拉里 克林登 美国第一夫人的观点,培养一个小孩是整个社区的工作,“现在已没有什么叫做`别人的小孩'"。在农业社会里,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也许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大家庭",或是几个大家庭所构架的小村庄,但是工业社会的小家庭已不是完美的小单元,我们应该把社区当做基本的结构,而好好地来营造它,只有在强壮而健康的社区里,被父母忽略的小孩或是破碎家庭的小孩,才有好好成长的机会。

我希望以上的一些讨论,能让各位了解21世纪确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各地的人有需要像一家人一样,一同生活,一同工作。在这地球村上,终于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无论空间、能量亦或天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这样的觉醒对人类永续的生存与发展是绝对需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21世纪将会是人类新纪元的开始。我也相信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将不再使“武力"成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但是如果取代军事竞争的是各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那么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分享之间的矛盾,或民族国家的狂热与合理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得不到解决。科学与技术将继续成为一个国家压迫另一个国家的工具。但是如果我们立足在自己生活的土地,放眼世界,努力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推动科学的研究与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把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的发展与大量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依赖结合在一起,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合理地分享有限的天然资源与发展的技术,真正的地球村的形成才能落实。

这些是我们要面对的新世纪的挑战,我希望居住在亚洲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人共同奋斗,勇敢地接受这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


/ 2000年10月30日 09:46 文正邦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对我国主要部门(、法史学、学、学、学、婚姻法学、学、学、劳动法学、民事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国际法学,以及"一国两法"理论)的成就和矛盾运动的崭新概括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其中的新观点、新理论、新学说、新流派、新方法、新体系的探究,并跟踪考察其未来发展趋向,力求科学、准确、全面地总结我国法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其客观规律,着重揭示跨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的未来走向,展望其发展的远景。

序 言

张友渔

中国法学应当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努力和探索。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都会有更大的发展,在这世纪交替的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都给我们提出了更加重大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而努力奋斗,中国法学也理应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科学地总结法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揭示法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展望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无疑是法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通过对我国十几门有重大影响的法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道路的论述,力求深入系统地来回答这一重大课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法学这一宏伟目标而积极思索。尽管这种努力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上述目的,其中的见解和论断也不一定都十分准确,但毕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作出了很有益的开拓性工作。

有鉴于此,特撰数言,是为序。

1991年11月20日

前 言

大凡面临时代转折、社会发展将迈出新的历史步伐之时,往往都会激励起人们巨大的创造性精神以及理论探索热情,本书虽然不是对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的方方面面所作的毫无遗漏的理论描述,而是从一个特定的范围和视角,即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几门法学理论来进行典型考察--但这种典型性研究只要是合乎科学性要求,就可望成为对中国法学走向21世纪的一种浓缩。所以本书的书名以及内容也就不回避这一重大主题,并把注意力集中于通过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以期达到上述目的和效果。正由于本书给自己规定了如此艰难的任务,所以其创作和形成过程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准备,而且是艰辛的理论积累和苦心思虑的产物,是奋力探索的结果。在这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重庆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并使得本书由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特别是本书得到了法学界前辈张友渔先生的热情支持,他在逝世前为本书写的序言,成为了他一生鼓励后学者的最好证明。对这些我们都深表感谢。

本书作者是由一批在各门法学中有所造诣、且思想敏锐的中青年学者组成。作者们在写作过程中均经过了潜心研究和反复推敲、数易其稿,可谓是其心血的结晶。但由于我们是处在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以致要紧紧追随信息的"爆炸"和知识海洋的奔腾扩展,即使殚精竭虑也很难做到,加上水平所限,疏漏之处恐在所难免,因此恳切希望法学界前辈和同仁们热情批评教正,我们当视此为对自己的最大爱护。

本书由文正邦主编。作者们的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导论:文正邦;法理学:文正邦、程燎原、吴家如;法史学:耘耕、王人博;宪法学:文正邦、付子堂、田培炎;行政法学:杨海坤;民法学:赵万一;婚姻法学:曹诗权;经济法学:石慧荣;刑法学:姚辉、李永昇;劳动法学:杨显光、顾雪飞;民事诉讼法学:张卫平;刑事诉讼法学:龙宗智;行政诉讼法学:王棋国;国际法学:佟小鄂;"一国两法"理论:文正邦。

全书由文正邦设计、组织、统稿。同时,耘耕对其中数门法学,陈里程对国际法学,于安、姚辉对行政法学,佟小鄂对"一国两法"理论,赵万一对婚姻法学,王人博、刘霞对宪法学,鲁天文对导论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由韩德云将本书目录翻译成英文。盛时动、王斌也作了文字性工作。在此,对这些同志都一并表示感谢。
《走向21世

纪的中国法学》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1世纪英语演讲比赛


1.i love my motherland there is abeatiful country standing in the east of the e people are kindhearted,some people are ggenerous,some people are humourous.anying much stronger tham before.

my country has so many great places of interest,e out in the south,e in such a cold night.today my topic is about choice and process.a research shows that a man has to make 73 choices one day.with so many choices one day, people easily get so confused and afraid of ma-ki-ng wrong choice that they hesitate and finally mithe true part of life. in my opinion, the following part is of much more importance than the choice. there is no absolute right or wrong choice but wonderful or boring life, which the procemakes the difference.

非常感谢你傅聪来选择在这样一个寒冷夜晚.今天我的话题是关于选择和process.a研究表明,一个人必须作出的选择73一一天,如此众多的选择,有一天,人们容易混淆,因此害怕作出错误的选择,他们毫不犹豫地并最终错过了真正的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下面的部分是更重要的不是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选择,但精彩或乏味的生活,这使得该进程的差异。

21世纪杯演讲比赛题目


篇一:17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演讲比赛即兴演讲题目

17th 21st Century speech Contest ----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2011)

1. Study abroad: ,逾期不报视为放弃。

格式如下:

比赛形式:命题演讲(3分钟)+才艺表演(2分钟朗诵、演唱、配音等形式任选)+即席演讲(2分钟)

比赛时间:11月19日

比赛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103教室

三、 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均获2011年武汉纺织大学第五届英语演讲比赛获奖证书及物质奖励。

单项奖:若干名,奖励在决赛中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选手,如:最佳表现奖、最佳发音奖、最受观众欢迎奖。

优秀奖:若干名,获2011年武汉纺织大学第五届英语演讲比赛优秀奖证书。

大赛联系人方式:龚焕珍 18771087582 (短号687582)

吴晓珊 18771088190 (短号 688190)

严 霜 18702787920

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年10月20日

篇三:第16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即兴演讲话题总结

即兴演讲话题必备

1) Is it right to publish the names of those offenders universities?

32) Should parents set limits on Internet access for their teenage children?

33) Smoking should be prohibited completely in all countries.

34) people have been alienated by the Internet.

35) Science is a threat to humanity.

36) Sex education should take place at home.

37) Should photos of pickpockets be pasted on the plicated.

46) Fines should be made relative to vending machines should be alloic recession.

59) Who need more care in our society, men or women?

60) Men and women should retire at the same age.

61) Universities should abolish the practice of cutting off electricity at dormitory at night.

62) p.E. class should be made elective in universities.

63) English Band 4 and Band 8 Tests should be abolished.

64)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major after entering universities.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希望《21世纪幼儿教师的素质》一文能帮助您解决关于2024“”相关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