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罪与罚读后感 > 导航 >

罪与罚读后感

书籍可以让我们静心,让我们平静的看待各种事物,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下内容是范文人小编特地整理的“罪与罚读后感精选”,要了解更多有关该主题的内容建议您继续向下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篇1)

超负荷!

开头就有译者对本小说的概括分析和总结,看完就对这整部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以及社会现象有大概致的了解。

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感受是十分悲剧性,但是总归结尾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未来是美好的了。但里面有些人物命运还是十分可悲凄惨的。

首先说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有思想,头脑聪慧的在校学生,因为贫穷和各种长期积压着的复杂情绪使他成了完全病态的形象,一直想要杀掉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思想似乎成了他为自己病态扭曲想法的辩护,也是这种变质了的思想的必然结果。各种策划和想法使他整天疯疯癫癫,神经质一般折磨他,当他“如愿以偿”杀了老太婆(被老太婆同父异母的妹妹看到,其妹妹也被杀)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可以得到安慰释放了,然而并没有,反而病状日趋严重,不仅仅是身体的虚弱,精神上的折磨最让拉斯柯尔尼科夫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整日整夜都虚无缥缈,浑浑噩噩,经常忘记自己在哪,要做什么,要干什么,大脑混乱不堪。然而当他看到社会上种种惨状,如贫穷使许多人走投无路,对生活没有希望,看到人自杀,社会上没有地位的真正的善良人群受到欺压

这些又使拉斯柯尔尼科夫觉得自己杀死的不过是个恶棍,是魔鬼,他在为人除害

整篇小说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十分透彻,也从他的言语动作反应出主人公在深深罪恶感中的痛苦,真的让人感到揪心。最终主人公还是选择了去赎罪,让自己的心变得不再那么劳累,其实拉斯柯尔尼科夫真正的焕然一新还是当他认识上帝的时候,他和索妮娅相爱之后,索妮娅和她的那位上帝深深的爱彻底感动和改变了他,使他接下来七年的(共九年)监狱生活不再那么痛苦,而是真的在赎罪。

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人物和悲剧性事件。透过这些让我思考不同的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她得死让我觉得痛心,她呈现出一个被生活逼迫到无路可走了的自尊心极强的可怜女性的形象,她被贫寒逼疯了,彻底的疯了,死都死的十分不甘心。不知道怎么说,大概只有唏嘘来形容了。

作者冷峻的文笔,让我感受到了文章中充斥的浓浓的无情和绝望,有些画面触目惊心,毫不留情的展现人性的虚伪、残忍和

查看全文>>>

您一定在想办法写好自己的读后感吧?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我们刚刚读完作品,可以趁热打铁把自己最真实的感觉写下来,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 篇1

罪与罚

已经习惯了每天了解一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信息,这本书读了一个多月不能说不细致不能说没有感情,突然告诉我读完了“请点评此书”一下子还有点不适应。现在我得返回去读前言和序了。当时连人名都没搞清,读起序来获取的信息极度有限,就一目十行了

我跟很多人从一开始就对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抱有同理心不一样,他们或许认为罗季昂是可怜的,甚至有人认同他的“凡人与非凡人”理论,对罗季昂的遭遇表示惋惜。我不,我对这个人物没有好感,自始至终都没有。我认为他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杀了人不悔改一味逃避振振有词,捉弄警察欲擒故纵,他直到最后还认为高利贷老太太该杀,从来没表示过对死者抱歉。恶毒的人就该杀吗?罗季昂有权利剥夺他人生命吗?本书叫《罪与罚》但罚所表现出来的力度和篇幅不足20%,是托翁主导了这个结果,是作者在给人犯开脱。

所谓“罚”来自三方面,一来自法律规则,二来自道德审判,三来自良心谴责跟拷问。应该是最严厉的第三条在本书表现力度却最弱。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乎周围人的审判么?不在乎!法律规则能达到惩处他的效果么?达不到!他甚至追求流放受苦。一天不悔罪一天是毒瘤,祈祷他别冒出什么新奇的理论吧。他自诩拿破仑,其实永远成不了豪杰。原因就是格局太小,拿破仑或许为众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托词为其母妹,本质为自己,这就是差距。

是在v电影线下活动时,听一个拍了短片《揍他一顿》的导演介绍他的创作动机时,他说是受了本书启发,这部短片讲述了一个高中生失手杀人后内心崩溃的故事。主人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受到社会的惩罚但始终接受着来自心灵的煎熬。另外柴静《看见》也提到过本书,她写过这么一段话,最终促使我决定看一看这到底是本怎样的书:

“二〇一〇年,在云南大理旅行,当地朋友约着一起吃饭,当中有一对父子,儿子是一个十五六岁的黑瘦男孩。从小失母辍学,看了很多书,跟大人交谈很敏锐,也很尖刻,往往当众嘲弄,一点情面不留。他坐我边上,说常常折磨小动物,看着它们的眼睛,说垂死的眼睛里才有真实。

有时候

他逼近盯着我说,甚至想杀人。

他带着挑衅,想看到人们会怎么反应。

我问他,为什么想杀人?他靠回椅背,说讨厌周围虚伪的世界,只能在暴

查看全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罪与罚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罪与罚读后感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罪与罚》心得作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罪与罚》心得作文范文【篇一】

近期,拿到《罪与罚》这本书,第一感觉是“震撼”,曾有幸参观当地看守所,回想那铁窗之下的种.种眼神,再通读全书案例,难掩心中惊涛拍岸、脑海思绪万千。

一是两面人生难逃天网恢恢。

《罪与罚》中,如被反腐的廖少华、“两面人”王敏等,青年好学、艰苦努力,学而优则仕,为官为民,年轻有为,前途不可限量,单看介绍的前半程,这分明是励志的奋斗典型,然而两面人生,在一丝丝的侥幸心理缝隙下,一个红包,一张购物卡乃至一场酒局,慢慢崩塌了思想的防线,伸出了贪婪的双手,一步步坠入犯罪的深渊,贪腐钱财,腐蚀生态,当冰冷的枷铐架上手脚,白纸黑字的累累罪行,他们方才幡然醒悟,铁窗牢笼之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二是层层高压注重长效机制。

“八项规定”、反“四风”、抓“两面人”以及“老虎苍蝇都要打”等多措并举,我们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一直保持着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腐败分子,全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以及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一岗双责”、“一案双查”以及“双随机、一公开”等多项体制机制发挥监督作用,让党委领导干部两手都要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让腐败分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三严三实”、“三会一课”以及“新时代新思想”“三大作风”等方面提高自身本领,加强自律、自省,经得起糖衣炮弹的袭击,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是理想信念坚定为人民服务。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做新时代的四有青年,在理想与追求、信仰与奋斗中,脚踏实地,即使是平凡的基层岗位,也要担好岗、守好责,绷紧运行生产的安全之弦,让思想与行动的落地,勤奋与汗水的扎实,久久为功,于个人是美好的奋斗青春,于社会是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于国于民更是民族伟大复兴,百姓切身福祉的殷切期盼。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新时代,我们以鉴为镜、携手奋进,昂首阔步向前行,相信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建站不易,服务器消耗不少钱。希望来

查看全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罪与罚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罪与罚读后感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罪与罚读后感最新初中800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最新初中800字作文【篇一】

《罪与罚》这本书是大一的时候就很想看,一直拖到现在,上周才终于完全读完。

俄国小说的人物名字都还挺长的,所以以下男主就简称为拉丝。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讲了拉丝杀了俩人,且由他的“超人理论”来说自己的行为没啥不妥。在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思想发生了转换,决定自首,重新做人,最后被发配到了西伯利亚接受改造的故事。

小说没有体现天网恢恢,只充满走投无路的主旋律。

罪与罚读后感最新初中800字作文【篇二】

近期,拿到《罪与罚》这本书,第一感觉是“震撼”,曾有幸参观当地看守所,回想那铁窗之下的种.种眼神,再通读全书案例,难掩心中惊涛拍岸、脑海思绪万千。

一是两面人生难逃天网恢恢。

《罪与罚》中,如被反腐的廖少华、“两面人”王敏等,青年好学、艰苦努力,学而优则仕,为官为民,年轻有为,前途不可限量,单看介绍的前半程,这分明是励志的奋斗典型,然而两面人生,在一丝丝的侥幸心理缝隙下,一个红包,一张购物卡乃至一场酒局,慢慢崩塌了思想的防线,伸出了贪婪的双手,一步步坠入犯罪的深渊,贪腐钱财,腐蚀生态,当冰冷的枷铐架上手脚,白纸黑字的累累罪行,他们方才幡然醒悟,铁窗牢笼之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二是层层高压注重长效机制。

“八项规定”、反“四风”、抓“两面人”以及“老虎苍蝇都要打”等多措并举,我们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一直保持着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腐败分子,全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以及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一岗双责”、“一案双查”以及“双随机、一公开”等多项体制机制发挥监督作用,让党委领导干部两手都要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让腐败分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三严三实”、“三会一课”以及“新时代新思想”“三大作风”等方面提高自身本领,加强自律、自省,经得起糖衣炮弹的袭击,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是理想信念坚定为人民服

查看全文>>>

《罪与罚》这本小说也是一本很知名的图书 ,讲述了主人公内心的煎熬,在阅读这本图书之后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感受和体会,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罪与罚有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罪与罚有感800字(一)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读罪与罚有感800字(二)

《罪与罚》,一部最具有影响力的俄国小说之一,描写了一个贫困法律系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受罚和救赎的全过程,整本书以他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自己良心上的谴责和道德的惩罚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上的煎熬和痛苦。

读完此书,我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同情,我想,他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我们处

查看全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拿破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评判。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罚对于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逃离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

查看全文>>>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在合上书之后,任何一个人在提笔时都会有一种物无力之感吧。毕竟这部500多页的巨作远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其探讨涉及的范围之广之深,总会让人有跌入汪洋大海之感,而且是波浪滔天的混沌海洋。   从翻开书没几页的时候就开始觉得,作家真的不是正常人。一件件事、一个个人,在读者眼中的千丝万缕,可以默不作声地在他们的笔下变成和谐的乐章。最值得惊叹的还是作者擅长的心里描写,主人公无数次的思想斗争,不停地反复,不停地否定,却又不停地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深渊,种种的这些让人不禁觉得细腻得有些太过真实。也从而可以得知,为何每每有人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之后,负面的声音总是比较多,因为听觉视觉等直观映像带来的感受是远比不上文字加上想象的力量的。   回到书的内容上。主人公是个极度矛盾的人,可以说是人格分裂了已经。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善的,同时他的确也有善的行为,他有文化,有爱心,但可以说按比例来讲大概只占他性格的30%(本心以及良心决定了他最终迷途知返的觉悟);另一方面他迷信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观念,持着所谓的类别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仅仅算得上是生物,是这尘世的浮游,而另一种,当然包括他自己,则是这世界的主宰者,享有俯视其它的权力。

我认为,这个观念就是他罪的根本。他已经变质了的善良的初心在这种观念以及对恶劣生活现状的控诉与不满,导致他的路越走越歪,杀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非凡”,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不是和周围人一样是个“虱子”。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完一本心理书《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的感受:我们做很多事情,其实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而是用之来逃离其他我们无法面对的冲突。对于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对于我们自己,最大的冲突莫过于我们构造的理想化意象与真实自我的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样子,他想变成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想要体面的工作,想要不劳而获。可是世界怎么会有想的那么简单呢 查看全文>>>

《罪与罚》讲述了主人公拉斯科利尼可夫因为生活的困境,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他一直处于矛盾中,一会儿想去自首,一会儿又开始后悔,决心与警察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在这样一种痛苦中他几乎要崩溃了,病得很厉害。他的朋友和亲人,认为他疯了,一直不离不弃守护着他,而他却开始自我放逐:恐惧、冷漠、孤独和狂妄。 《罪与罚》全书,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经过的章节仅仅只有开头几章,其它章节都写了他犯罪之后的心理,通过对主人公犯罪后内心善与恶的交战,内心阴暗思想与光明道德冲突以及内心终日的惶恐展开的详细描写,记录了主人公从行凶到良心的惩罚再到被救赎的详尽心理活动。 我认为《罪与罚》中的罪当然是指主人公拉斯科利尼可夫杀了两个人,触碰法律了。而对他这宗罪的惩罚其实比他的犯罪来得还要早。就在他萌生了杀人的动机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就再也无法得到平静了。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为那荒唐的念头感到厌恶,不相信自己真会去做那件事情,直到行凶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犹豫:不如回去吧?杀人后,他便陷人了痛苦的精神折磨之中。他得了热病,昏迷三天三夜,发高烧,做噩梦,弄得自己精神紧张;他开始厌烦世上的一切,甚至对自己的母多和妹妹也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憎恶;他对什么都怀疑,可以说,从杀人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把自己杀死了。当然,最后的惩罚就是他在索菲亚的感化下自首后,流放西伯利亚的惩罚。但是,其实这个惩罚对他来说更解脱。

查看全文>>>

  读这部小说,有点像在读侦探小说。我想,这也是它吸引人之处吧。在小说中,我主要看到的是主人公的“罪与罚”。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本来是一个聪明敏感、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青年,但在贫穷生活的折磨下,他变得阴郁、孤僻,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了。他孑然一身,蜗居在像棺材般的斗室里,整天躺在破旧不堪的沙发塌上,苦思冥想着如何摆脱困境。他耳闻目睹的同样是孤苦无助的穷人们任人欺凌,在苦难中挣扎、呻吟,而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资产阶级却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善恶对立、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引起他的深思,使他逐渐形成一种“理论”。他把所有的人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两类,认为“平凡的人”活在世上必须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任人宰割;而“不平凡的人”则可以为所欲为,有权做各种犯法的事,为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可以踏过尸体和血泊,随意屠杀别人。我觉得他的这个理论反映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而为了实验一下自己的理论,为了检验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竟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慌乱中又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杀人,这是他的“罪”。但是杀人后他却在孤独和恐怖中受到良心的折磨,最后在索尼娅的劝说下投案自首。他的“罚”,不只是法律的,肉体的制裁,更是道德良心的,精神上的惩罚。作者在书中大部分生动刻画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后者。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60年代的彼得堡,当时俄国农奴制废除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起来,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市民阶级发生两极分化:一小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资产阶级暴发户;大部分人则沦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贫穷、破产,被抛入社会底层。作者在小说中以震撼人心的笔力向我们展现了城市底层人民的黑暗生活。我想作者是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这类被压迫小市民阶层的代表,通过对其挣扎,反抗,绝望,幻想等复杂的思想和心理来反映当时尖 查看全文>>>

《罪与罚》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终于可以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

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

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百感交集,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小说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小说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仅仅占了全书一小部分,但罚却贯穿整个文章的中心,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还有的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上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错误,并为之深刻地忏悔、自责。这本优秀的世界名著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理解,或许等以后我再去读它时,又会有一番见解吧!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