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罪与罚读后感 > 导航 >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通用(5篇)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通用(5篇)。

书籍可以让我们静心,让我们平静的看待各种事物,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下内容是范文人小编特地整理的“罪与罚读后感精选”,要了解更多有关该主题的内容建议您继续向下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篇1)

超负荷!

开头就有译者对本小说的概括分析和总结,看完就对这整部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以及社会现象有大概致的了解。

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感受是十分悲剧性,但是总归结尾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未来是美好的了。但里面有些人物命运还是十分可悲凄惨的。

首先说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有思想,头脑聪慧的在校学生,因为贫穷和各种长期积压着的复杂情绪使他成了完全病态的形象,一直想要杀掉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思想似乎成了他为自己病态扭曲想法的辩护,也是这种变质了的思想的必然结果。各种策划和想法使他整天疯疯癫癫,神经质一般折磨他,当他“如愿以偿”杀了老太婆(被老太婆同父异母的妹妹看到,其妹妹也被杀)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可以得到安慰释放了,然而并没有,反而病状日趋严重,不仅仅是身体的虚弱,精神上的折磨最让拉斯柯尔尼科夫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整日整夜都虚无缥缈,浑浑噩噩,经常忘记自己在哪,要做什么,要干什么,大脑混乱不堪。然而当他看到社会上种种惨状,如贫穷使许多人走投无路,对生活没有希望,看到人自杀,社会上没有地位的真正的善良人群受到欺压

这些又使拉斯柯尔尼科夫觉得自己杀死的不过是个恶棍,是魔鬼,他在为人除害

整篇小说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十分透彻,也从他的言语动作反应出主人公在深深罪恶感中的痛苦,真的让人感到揪心。最终主人公还是选择了去赎罪,让自己的心变得不再那么劳累,其实拉斯柯尔尼科夫真正的焕然一新还是当他认识上帝的时候,他和索妮娅相爱之后,索妮娅和她的那位上帝深深的爱彻底感动和改变了他,使他接下来七年的(共九年)监狱生活不再那么痛苦,而是真的在赎罪。

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人物和悲剧性事件。透过这些让我思考不同的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她得死让我觉得痛心,她呈现出一个被生活逼迫到无路可走了的自尊心极强的可怜女性的形象,她被贫寒逼疯了,彻底的疯了,死都死的十分不甘心。不知道怎么说,大概只有唏嘘来形容了。

作者冷峻的文笔,让我感受到了文章中充斥的浓浓的无情和绝望,有些画面触目惊心,毫不留情的展现人性的虚伪、残忍和冷酷。

其实里面还是很多内容晦涩难懂,确实很难懂,毕竟是一部世界性名著,信息量很大。然而这部小说看完我觉得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不适合,但《罪与罚》刻骨铭心,年轻人还真的很难懂,要用心

就会感受更多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篇2)

是村上春树把我引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何宏怀让我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罪与罚》让我走进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内心独白和自我反省,使他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文学影响了几代人,影响深远。

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三餐吃不下,但对外人来说,他整天无所事事。但他总是说自己很忙。他整日在一个肮脏的阁楼上的一张称之为床的破旧的沙发上思考,并且狂热的去做它。

在他的观点中,人分为两种: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性保守,循规蹈矩,服从是他们的义务与使命:

不平凡的人,也就是有天赋的人或天才,能在社会上发表新见解,他们都会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触犯法律。为了他们自己,他们甚至不得不穿过尸体和血泊。

文中的主人公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无疑是个有天赋的人,也能发表新见解,但他还没想到一点,他没有权利杀人,他不是拿破仑,而正是这一点却足以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并且无辜的莉莎微塔。如果没有在那种机缘巧合下,他可能还不会触犯法律吧!在杀死她们或如拉斯科尔尼科夫说的虱子的她们的那一刻,他成为了不平凡的人了?

不,显然不是。他杀死的是他自己。他被魔鬼带进了深渊。他一直在内心痛苦挣扎。当然,痛苦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有一次,我感觉到新的生活,然后陷入无尽的痛苦,直到最后我筋疲力尽。

在我们周围,同样不缺那种自认“不平凡”的人,他们竭力破坏现状,想要发表新见解,他们自认为很前卫,想要人们追随自己,崇拜自己,但在我看来,他们很可悲,把自己丑陋、低俗的一面高调的宣扬出来,自认为很独特见解,与众不同。但同时,也有一些人真的有新想法,应该影响不大。有时,最初的尖端偏见只是一个笑话。一个狂热自认不凡的人,他们会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极度幻想呢,但毕竟,一切都像天空一样回归现实,但你什么都没有,你错过了你最好的才华。

在炽热的激情中,你的才华被烧尽,微风吹过,一切都支离破碎,灰烬湮灭。

罗季昂热心助人,富有正义感。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孤独、忧郁、甚至冷漠的人。他同情落魄的公务员。

他死后,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公务员的妻子。但同时,他驱车千里去看望母亲和妹妹,并威胁她们。他整天都呆在阁楼上,身上邋遢至极,但他不在乎,他不和人交流,也厌恶和每个人说话,且不想走出那个小小的阁楼。

他不信仰上帝,但自从见到善良的索妮雅之后,他变了,他变的不安起来,当他把全部的事情告诉了一个和他一样同样受尽苦难的人儿时,他一度感觉获得了新生,也确实,索妮雅是苦难的象征,她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她在苦难中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感染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索妮雅的劝说下,他最终同意了去受苦来让自己减轻心中的痛苦,索妮雅同时用自己最真挚的爱去献给他,并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两人对视的那一刻,在罗季昂跪在地上轻吻索妮雅的脚的那一刻起,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相信上帝的存在,决定和索妮雅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有时候,生活在茫茫的繁华尘世中,一切那么明了,一切又都那么让人迷茫。明了到一切只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存在,迷茫到大千世界我将何去何从。人有智慧,智慧赋予我们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情感、理想。

从而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人说:生活缺乏乐趣,平和轻松,没有激情。

俗话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乐趣,但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找到我们生活中忘记的那一部分,就像在书店的角落里找到一本我们寻找已久的书。社会是一个笼子,牢牢锁住我们,我们都是它的一部分,谁也逃不掉,谁也逃不掉,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生活总是不排斥那些服从他的人,而不可避免地会消灭那些反对他的人。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只属于自己的一天。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篇3)

罪因一念而起,罚分两个阶段,犯罪-被捕,结束了作者的疑神疑鬼对自己的折磨;认为自己没罪-承认自己有罪,我觉得后面才是另一个重新开始的折磨。

主人公的罪源自于坚持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可是做着正确的事情就真的是无罪的吗?

关于火车变轨问题,我之前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在废弃车轨玩耍的小孩没错,所以不该死。后来又有个角度,如果是因为你的缘故,火车失灵,你再来选择,恐怕就会选变轨了,因为不变轨的后果是你更难以承担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看似客观的分析其实有可能因为主管或客观信息的补充截然不同,这个时候的原则又变成了两权相害取其轻。所谓原则,狗屁。

之前看过一句话,情侣间不要经常论对错,往往对错分出来了,关系也就远了。引申一下,生活中真的需要那么多对的事情吗?拿破仑在做对的事情吗?犹大真的在做不对的事情吗?说不好,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对的,但是每个人的原则都不一样,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这也是为什么会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所以是否应该转换一下判别逻辑,从提前列好的条条框框,转向结果导向。毕竟原则有多条,不同的结果在自己这总有优劣,审判的事情就交给上帝吧。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篇4)

读后感是指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把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本站分享的2021罪与罚读后感初中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罪与罚读后感初中生作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20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圣彼得堡设定了罪与罚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是彼得大帝致力于将俄罗斯引向西方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有一批典型的60年代人在《罪与罚》中以卢仁为例。他们崇尚自然科学,在人类有限的理性和智慧中寻找精神指导。即使对于艺术,他们也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指明人生的道路。他们信仰合理的利己主义,这是他们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他们的合理利己主义发展到了极致。

卢仁曾在《罪与罚》中大言不惭,煞费苦心地推荐他的爱情辩证法:科学地告诉我们,你的爱人,首先只要爱你自己,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基于个人利益。如果你只爱自己,那么你就会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你的外套就会保持完整。经济学的真理补充说,社会和人的事业越多,也就是所谓的完整夹克越多,社会基础就越巩固,社会公共事业就越多。因此我个人发财,也就是为大家发财,从而让亲朋好友得到的东西比一件破套装多。这不再是个人的私人礼物,而是社会普遍繁荣的结果……

在这个时代,俄罗斯社会弥漫着自由主义、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浓雾。在这层浓雾中,俄罗斯民族传统仍然注重和谐,相互信任,依赖道德和集体精神习惯。这两种在社会转型时期完全对立的精神特征构成了罪与罚的时代基调。而且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一心一意学习西方,奋发图强的标本,连城市的名字都是西式的。

彼得大帝希望旧俄罗斯洗心革面,成为新荷兰。以西方命名的圣彼得堡,自然成为俄罗斯接受欧洲各种新思想的窗口,自然成为需要突出戏剧性和对抗性的标准舞台。

2021罪与罚读后感初中生作文

        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情节不是很曲折。主要线索是主人公以一种不平凡人可以杀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会),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是当他杀死她之后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到刺激的地方。里面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时候,那种智斗,更是让人惊叹。但是看完这本书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们那种受苦的精神。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艰苦奋斗,能忍能吃苦之类的。从某一方面也许是这样。但是和这本书里面的那种“受苦与忍受”却有本质的区别。这本书里面的人,或者说俄罗斯人的忍受与受苦精神主要是来自一种道德和宗教精神。他们“渴望”受苦,因为这样能够让他们心安。也许心里的安慰比来自物质上的安慰更让人愿意接受吧。当然还有宗教精神所在。但是,我所想到的中国人的那种忍受与受苦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隐忍,一种“独善其身”的想法,一种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好比我们一直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甚至还将其放到教科书里面。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怪不得中国人的那种“拓荒”能力那么强。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国华人都能很好的生存着。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独善其身”。个人各扫门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以至于我们能够围观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甚至还当做娱乐来看。无事生非,惹来一身骚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

      2021罪与罚读后感初中生作文

      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仅建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拿破仑,但是他跟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因身世贫困没有机会,拿破仑努力争取机会,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机会。因此他杀了早让人议论纷纷的刻薄老妇,抢其钱财。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迫还杀了另一个无辜、受苦、可怜的老妇。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的理想抱负绝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爱的。但是,为达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却导致一场轰动社会的谋杀案。所有的检调人员,全从牟利角度解释这谋杀案,直到一个也酷爱研究思想的检察官出现,他立即将调查方向转向,透过拉斯科纳夫的论文,找到行凶的动机。

       拉斯科纳夫自承他相信“伟人的福音”,当他说出这观点时,连他的朋友都觉得太激进,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信念是“社会福音”,也就是只要社会制度完善,人都将安居乐业不再犯罪。想想我们不也正是处在这样的信念下的吗?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日记

      《罪与罚》中,这个人物就是梭娜。有几段拉斯科纳夫与梭娜的对话精彩万分:男主角拉斯科纳夫再有痛苦,都绝不泄漏一丝一豪情感,但是他却在最紧要关头,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尽管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伤不已,却温柔的凝视拉斯科纳夫,然后围抱他的颈项,紧抱住他。

      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纳夫内心深处要害的回答:“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而这时,拉斯科纳夫心一软,两颗眼泪蕴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当拉斯科纳夫问她这一生的苦难,上帝的回答是什么?梭娜仅只是念完新约圣经中拉撒路死里复活的故事。

       就在念圣经的这一刻,贫困的房间幽暗的烛光照著凶杀犯与。梭娜以其弱者之爱,不自觉的引领拉斯科纳夫走向救赎之路。拉斯科纳夫问梭娜:“你不会离我而去吗?”梭娜回答:“不会,无论你到何处,我都随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纳夫需要她的接纳与爱,她遗憾的说:“为何你不早来,我为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心相告后,问梭娜:“你觉得我卑贱么?”梭娜说:“不,你只是在受苦。”最后,拉斯科纳夫向梭娜要十字架,梭娜给了他,并说:“我们一同受苦难,也一同挂十字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说中,一再出现的,是“主动选择悲悯苦难、选择与他人一齐受苦”,这是十字架精神,而十字架精神永远呈现著吊诡:“在软弱的地方显现其刚强。”而一个能看见所谓的强者内心深处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负荷著巨大的苦难。

     在邪恶世代中辨识良善!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篇5)

《罪与罚》一个身体健全,没有疾病的青年女子,不加休息的劳作一整天也不过能挣到15戈比,这连她自己都养活不了,更不用谈如何照顾她染肺病的母亲和年幼弟弟妹妹了。通读全书,看到满目的辛酸和无奈。书中有一句话大意为,你可以清贫,但不可以赤贫。

面对清贫的人,人们最多是拿棍棒驱赶,打他骂他;但面对赤贫的人,人们就好像用笤帚扫垃圾一样,将他们从社会上抹去。小说里有很多命运悲惨的穷人。女主角的父亲,也曾意气风发过,当过官,也不喝酒。但是政府裁员把他裁掉了,也没有工作。最后慢慢的变成了酒的奴隶。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有多么差劲,有多么对不起女儿和妻子。

面对妻子的辱骂和指责从不反抗,下跪亲吻女儿的脚趾来表达自己的歉疚。但,又有什么用?清醒着他只有满心的无奈和亏欠,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女儿为持家领取黄色执照,妻子终日劳作不得休息,其他子女衣不蔽体。他只能通过酒精来麻醉自己,虽然他知道这不过是饮鸩止渴,但无能为力,最后自己选择死在了马车之下。

男主的妹妹,知道自己的哥哥在外面一贫如洗,却帮不上什么忙,只好牺牲自己,嫁给一个有钱的中年人,只有这样才能给哥哥提供一些帮助。为了不让自己哥哥伤心,也只能对他讲是自己的选择,相信他会对她好,尊重她爱护她。男主,一贫如洗的大学生,居所就像一个衣柜一样,但这样还付不起房租。

交不起学费被大学退学,身无分文只能去借高利贷,将自己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抵押了,借高利贷来让自己存活下去。最后走上杀人抢劫的道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在他们的位置,遇到和他们一样的事情,又能有什么不同呢?名门之后,大学生,知识分子,在面临生存问题时,流露出一样的贪婪,丑陋。但却是一个妓女,焕发出了人性的无限光芒。

她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宽恕了别人所有的过错。尽管是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子,却在另一个环境中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男主杀了人之后对自己进行了无尽的拷问,试图给自己脱罪却又不断的失败,就像青山刚昌所说的,无论以什么理由去剥夺别人的性命,都是不可原谅的。

在这时,其他人都痛恨唾弃这个杀人犯,只有这个女子看出了他的挣扎和痛苦。她甚至愿意陪着男主去服苦役,无论多长时间。

无疑是一本很压抑,很黑暗的书。是超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外的情感。这样的苦难是我也没有自信能撑住的,所以我不敢去指责,只能暗自庆幸自己生在当下,不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