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学有所长读后感 > 导航 >

学有所长读后感,2024学有所长读后感范文,学有所长读后感大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读后感(一)

古人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说由于应用的地方不同,一尺也有显得短的时候,一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比喻人或事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我读了语文书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篇课文后,深深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这篇课文讲述了张国强同志因为自己获奖,认为同学嫉妒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给柯岩老师希望得到她的帮助。柯岩老师在回信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张国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短处,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是呀!在我们班里就有一些同学像柯岩老师小时候那样。只要一听到夸奖,就很骄傲,感觉自己比谁都强,比谁都了不起。慢慢地就会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疏远了。我相信只要这些同学读了这篇课文后,就会明白: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从小一妈一一妈一就不时的告诫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在学习上取得一些好的成绩后,从来不骄傲。在生活中我亲眼看到许多比自己优秀千百倍的人,我学着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好朋友,每天生活的非常快乐。

让我们一起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读后感(二)

玖完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后,我觉得这篇课文非常充分得体现了许许多多人的症状。因为,世界上名人而且能力非凡的人很多,但同时又有不出名,而且能力一般般的人。现在,有些好的人就会向这些不好的人用一些不好的话语来讽刺他人,说别人比他要差一些。可是,这些人在说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比自己更好的人又会怎么说他呢?要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比你自己厉害的人有很多呢。

我觉得,大家不应该有自己是最厉害的,没有人比的过自己的这种感想。就拿课文中的张国强同学来说,他因为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获得了奖状,新闻媒体和报社都来采访他。可是,他就是因为自己获得了一点小小的荣誉,所以就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自己,说自己有多么厉害,别人怎么可能比得过他,说别人写作文有多么差劲。这使得他的原来的许多朋友变少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柯岩老师也说过,自己曾经也是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就骄傲了,但最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就得到了很多朋

查看全文>>>

  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读后感1000字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尺虽比寸长,但也有不够长的时候;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场的时候。俗语说得好:“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怎能不犯错误。”十个手指也有长短,“金无足赤,玉有   瑕”,“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虽然道理是容易懂的,但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却往往要求“尺有所短”,同时又忽略了“寸有所长”不是吗?其实,人的智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三百六十行,行行称状元。所谓的“博士、专家”也不过是某一领域里的博士、专家,所谓的“多才多艺”,也是相对而言的,真正的全才是不存在的,人人都难免有其短。   当我们选拔人才时,不能求全责备,非要找个全才不可,那是错误的,我们就是要看到他们身上出众的才能,否则,就会埋没人才。牛顿是物理学家,但不善辞令;孙膑是军事家,但未必能亲临前线;陈景润是有名的数学家,但不是个好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因此说牛顿的三大定律无价值,孙膑的兵书对作战没用处,陈景润对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就是错的。相反,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三人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都是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   同样,在我们的同学当中,科科拔尖、样样都好的人固然有,但恐怕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同学既有“长”科,也有“短”项。

即使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也一定会有过人之处。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既然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那么我们就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对待别人,既不因自己有不及人之处便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也不因他人有不及己之处便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由此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在培育学生身上,应注重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身上的出众才能,不是两眼死盯着他们的缺点,因而抹煞了优点,埋没了人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 查看全文>>>

我曾学了一篇课文叫《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是一位小学生带着烦恼写给柯岩的信,以及柯岩的回信。内容虽然不是很长,但我学了这课后,感受很深刻。

这个小学生因为获了奖,后来不知怎么被同学冷落疏远了,他很难过,于是向柯岩求助。作家柯岩在回信中给他分析了很多:不要光在别人身上找问题,有时也要从自身找找原因,告诉了这个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我细细体会了一番,觉得很有道理,也觉得有些惭愧:我自己经常看到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就嘲笑别人,没有平等地与他们相处,遇到问题,总爱责怪别人这就等于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这样下去,我就会不停退步,也会形单影只,太可怕了!现在想想,其实自己的缺点还真不少,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地和同学们相处,多帮助别人,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查看全文>>>

我是一个小书虫,所以看的书不计其数,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有小人书、动漫书,还有一些教育方面的书。最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爸爸出差机场带回来的一本《有所失必有所得》,其中的一篇《董事长的智慧》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明白了爸爸曾经告诫我患难见真情的真正道理。

讲述的是1993年美国哈理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3000多名工人叔叔阿姨因此失业回到了家。可第二天就收到董事长的一封信,将支付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当时美国经济不好,比较萧条,好多好多工人失业,能有这样的消息工人们深感意外、惊喜万分。纷纷打电话向董事长表示感谢。一个月后,正当这些失业的叔叔阿姨们为生活费发愁时,再次收到了董事长的信,说再次支付他们一个月的工资。这次3000多名员工不再是意外和惊喜,而是热泪盈眶。第二天他们不约而同,纷纷拥向公司,自发清理被烧光的废墟,擦洗烧坏的机器三个月后,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起来了。目前可是美国最大的纺织公司了。

这个故事,我觉得是董事长的真情、善良打动了每个工人,是他在美国好多工人失业、公司又被火烧的患难困境下,为工人提供了帮助,工人觉得更应该为公司拼命工作报答公司。我懂得了患难见真情的道理,当好朋友遇到困境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我们友谊的双手,奉献我们的爱心。我也明白了这本书封面的七个大字的真正涵义,当失去一些东西时不要悲伤,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的成功。

查看全文>>>

放下手中厚重的书籍,却久久不能忘怀,是科学的神奇?还是对自身的探索?在这本被美国着名媒体纽约时报称为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的书中,作者以一种区别于普通科普图书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方式让我们折服。

《万物简史》是一有关于现代科学发展史的书,其作者是美国比尔布莱森。

比尔。布莱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学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乏味的知识在他信手拈来。

布莱森曾在英国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无时无地不在学习英国的人文风貌,从而使在《万物简史》中英国式的幽默和美国式的搞笑同时出现,佩服的是不仅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冲突还很好地融合了起来

在书中不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学,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

在书中的有一节介绍了细菌世界,当你安然入睡时,你会不会感到一丝不适?其实在你的床上还住着超过200万的螨虫,它们以吞吃你的头皮屑为食,听起来很恐怖吧!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类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

可总是有人不服从大自然的安排,试图逆转大自然,可结果呢?不用说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与大自然对抗的结果自然是灭亡。

作者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地球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太阳比较稳定的时代,当它从星云开始形成,一直到红巨星、白矮星,最后的灭亡,这一过程大约要经过100亿年,我们正好生活在壮年的红巨星这一段时期,它不像新星那样有活力;同时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质可以让它以每秒钟大约400万吨的速度自由持续的挥霍,用来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们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总而言之这本书囊括了众多领域,可以使我们的知识累积有一个质的飞跃。

当我真正放下这本书时我发现世界不再沉闷了,因为我通过《万物简史》这扇窗户了解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精彩带我们去发现!

正因为有无数个祖先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对生活的小心和认真,才换来了一个可以坐在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时也许正笑着看这篇文章的你。

查看全文>>>

《故国人民有所思》读后感

文/马庆云

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都基本认同在建国初年,知识界存在巨大的混乱,且这种混乱是以政治乱象为前提下造成的读书人之间的彼此乱象。然而,在这个粗糙的历史认知面前,我们又很难找出具体的人和事,缺少有力的佐证。这样下去,认知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模糊化的符号,大家都嚷嚷着当年的混乱不堪,而又不清楚到底是怎样混乱的,在混乱中,曾经具备独立人格与自由品性的知识分子,又经历如何的内心挣扎等等。

在大学中文系的当代文学教科书中,对建国初年的反右、文革等乱象大多言之不详。教科书因为其官方话语的先天地位,而缺少第三方的自由尺度。在这个契机下,实乃给私人化的口述历史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乃至于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知识界的混乱不堪,向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私人口述也多愿意尽力撇清自己或者先辈的历史瑕疵,而舐犊伤痕,做受害者状。在这个前提下,则更需要第三方话语。

陈徒手恰好符合这个第三方的先天身份。因为他无文二代的背景,所以在情感上无需为任何建国初年的知识分子遮掩政治与思想瑕疵。同时,这个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的陈徒手,又具备从事第三方资料整理与重新叙述工作的后天条件。他毕业后,先任职于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后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的先天便利,尤其以中国作家协会的任职,最为有用。因为这种工作背景,让陈徒手能够直接接触中国作家封存的历史档案。

在集合了各种先天与后天便利的前提下,陈徒手先后出版了《人有病,天知否》和《故国人民有所思》两本具备历史价值的书籍。《人有病,天知否》关注的,是沈从文、丁玲、老舍、郭小川、汪曾祺等文学大家在1949年之后的人生际遇与心路历程。而《故国人民有所思》则将视野再次从文学家放大到中国当年的轰动一时的思想家们身上去。前书,源于陈徒手中国作协的工作职务便利,而后书,则更多的,是陈埋头北京档案馆的结果。

学者解玺璋用这样的话评价陈徒手,他的当代知识分子研究,始终依托大量的官方材料和原始档案,无一字无来历。据说,陈徒手和同样有志于此的杨奎松,多次在北京档案馆碰壁,很多档案资料起初手抄的时候无事,但往往中途遭遇档案馆领导关注,以机密文件为由,加以封存。坊间有个段子,说陈徒手为查找某遇障碍文件,赶在某剧团老领导去世全部档案馆领导参加追悼会的时机,钻了两个留守小姑娘的空子。这是篇外之话,但却是可以管中窥豹,

查看全文>>>

《日有所诵》读后感书声朗朗润心田

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要掌握能力,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读的能力也需要在不断尝试、改进、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每天清晨,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拿出《日有所诵》诵读,或津津有味地自己读,或同桌合作读,或全班一起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认读新词,积累词句,自己品悟或向老师同学学习,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三年级《日有所诵》内容为泰戈尔《飞鸟集》选、儿童诗、唐诗,附录为《老子》选。 《日有所诵》里增加了大量泰戈尔散文诗,关于哲学性的文本。也许学生对于《飞鸟集》里的诗歌没有我们那样的感悟,但读《飞鸟集》可以让学生亲近美文,受到优美文字,美好情感的熏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情景,能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也许经过一段时间,当他们再回忆诗歌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日有所诵》里还有大量的儿童诗,有趣的文字,灵动的诗歌韵律,特别奇妙的是,这些儿童诗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读文字,想象诗歌带给我们的画面,想象诗歌带给我们的故事,自然越读越有滋味。 让阅读走进心灵。享受阅读是一种幸福的能力,因为阅读,我们走近自然,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

查看全文>>>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查看全文>>>
金晶是一个新杭州人。在20xx年,她和爸爸一妈一一妈一搬了一次家,他们从偏远的小山村搬到了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 20xx年,金晶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有一天,一妈一一妈一兴奋地告诉全家:“听说西湖区新建了一所小学,我们家金晶终于可以去好学校读书啦!”9月1日,金晶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校园里有宽敞的道路,还 有大树型的图书馆,萌萌达的音乐教室,绿色走廊上画满了充满童趣的漫画……学校的课桌椅是全新的,屋顶上还 有天文台,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笑眯眯的,显得和蔼可亲。能在这样的学校读书,金晶每天都很开心。每当她接待来宾,她总会咧着嘴高兴地说:“我是转塘娃,我一爱一我们的学校,一爱一美丽的杭州!” 是的,在我们美丽的杭州,不管是农村娃还 是城里娃,都能在环境优美的学校读书、生活,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强智则国智。我愿千千万万的农家娃、城里娃在筑梦路上更加努力,大踏步前进! (杭州文一街小学政苑小区三一班绿叶中队任佳怡)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师: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我们看到这句中,有两个丈量单位进行比较,谁跟谁比?

生:尺和寸比。

师:尺和寸有什么关系?

生:1尺=10寸。

师:一尺和一寸比,谁长?

生:尺长。

师:那又为什么这里说是尺有所短呢?

学生思考。

师:尺有所短,那是一尺在跟谁比啊?

生:跟一米比。跟一丈比,就显得短了。

师:很好,相信你们也同时明白了寸有所长是怎么回事了。

生:那是把一寸和一厘米、一毫米在比了。

师:对极了。

师:明明是尺和寸在比长短,柯岩怎么把这句话送给张国强,她的目的又是什么?

生:柯岩想告诉张国强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自己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找课文句子读)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吗?

生:我的学习成绩比××好,但是体育成绩不如他。

其他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答。

师:你觉得你可以去学习班上那位同学的长处?

生:写字、朗读、跑步、……

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太有道理了。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名言吧。(引读:让我们一起记住“尺有所短……”)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