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小学生师生共读范文 > 导航 >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

小学生师生共读范文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小学生读论语有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一)

文/秦依凡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一性一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一性一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而无止境的原因。人的一性一情举止,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一性一,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一精一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的体现他对人一性一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一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和,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是惊人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一性一。

为了学习,可以三有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一精一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邃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的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事师表的学习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一精一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一精一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一精一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一精一神。这样的一精一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一精一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三)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假期里,一妈一一妈一买来一本【论语】让我学习。【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徒弟写的,写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书中主要写了怎样学习和思考怎样孝顺父母。我还记得孔子有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呢。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一天看到两个小朋友在争吵。太一陽一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争吵不休。他们看见了孔子,就让孔子评理。着个问题把孔子也难住了。就向两个小孩承认自己不会这个问题。两个小孩就嘲笑孔子。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遇到不会的问题也实事求是的承认自己不会,也不怕别人嘲笑。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实事求是的对待自己不会的问题,不会就问。【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本章里孔子解答了怎样做个好学君子这一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一精一神追求;不仅仅为了吃饱饭和睡舒服,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做事勤勉。

孔子认可的是为己之学,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才能学问才是我们求学的目的。今天,我们都在讨论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才是增长学问能力。学习不仅是为了三餐温饱,而是有更高尚的追求,教师要传授学生知识,就必须使自己有更高的学识,而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保证自己本身的知识不枯竭,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

读论语有感(二)

最近在读【论语】。前几天读到子曰:父母一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一爱一、母一爱一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一爱一子女是天一性一,不需要提。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绝对是一爱一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一之一爱一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一操一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一操一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一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今年还未过完寒假,由于学校有事,需要提前赶回去,临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别不好,一妈一一妈一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为耳朵后边长了一个血管瘤,还没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来,她就帮我收拾着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装进包里的东西又都拿出来。好不容易能出发了,她又非要到车站送我,唉,我当时有种晕了的感觉,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经光荣的成为人民教师好几年了啊,这要让我的学生知道了,还不笑死我啊。拧不过她,只好让她一起跟着,在路上我也没怎么理她,到了车站,一看排了那么长的队,心里的火相当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时候,一妈一一妈一拿着一张票来了,原来她朋友在那卖票啊,走了个小后门。这时我才有点高兴她跟了来。上了车,她扒在车门口嘱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态,注意生活,注意身一体全车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赶着让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车还没开,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她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袋子,递给我说:这个时间回去就别做午饭了,给你买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点,就睡午觉吧。注意身一体,保持快乐,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着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的泪掉下来了,一妈一一妈一曾经对我说过,不管长多大,我都是她疼一爱一的女儿。

记得大学刚入学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学校,办完了所有的手续,然后去宿舍给我把被褥全都晒好、铺好,就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虽然也舍不得他们走,但还是假装坚强的劝他们快走,出门送他们上车的时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红了,他匆匆的拉开车门,也没敢看我就上车了。我当时以为爸爸怕我留他,不让他走,所以才没敢看我,后来司机小刘叔叔告诉我,爸爸一上车就掉泪了,跟一妈一一妈一说: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为爸爸是个冷血动物的,可就从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对我的一爱一有多么深,只不过父一爱一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觉父母对子女的一爱一几乎是一种天一性一,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一爱一,只怕一爱一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一之一爱一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一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一精一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一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尤其是现在的娇生惯养的孩子们,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一爱一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读论语有感(三)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一爱一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一爱一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乐教,就是热一爱一,热一爱一学生,热一爱一教学,热一爱一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享受教育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会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问题。学而不厌的老师会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创新诲的途径,更新诲的内容,达到诲的最佳效果,这样的诲人不倦一定会是受学生欢迎的,也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的。

现如今,诲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上,将课本知识通过教师引据经典、旁征博引、深一入一浅一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是一种比较传统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诲;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不是先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寻找答案,或者给学生提一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是授之以渔,是现在比较倡导的诲;

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给予帮助、点拨、鼓励,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这当是一种较高境界的诲。

只有这样来理解诲的含义,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

读《论语》有感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我对《当代小学生》的痴迷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与《当代小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开学的第一个月,当刚刚发下第一本《当代小学生》的时候,我便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读着读着便被精彩的内容吸引了,于是我又仔细的阅读了好多遍,此时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手不释卷。从此我便成为《当代小学生》忠实的小读者。

通过《当代小学生》我被虽然身体残疾却坚强学习的兰珍妮和心中充满光明的盲童孙岩深深打动了,从此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我都以兰珍妮和孙岩为榜样,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他们与疾病和命运顽强抗争的身影,便会对自己说:我不怕,要坚强。

从十佳风采录和院士的故事两个栏目中,我知道了我应该怎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从读写之窗栏目中,我学到了的写作方法,使我的文章词句更优美、语句更流畅、条理更清晰;从伙伴的作品栏目中,我取别人的长补自己的短,不断充实自己;从小药方和民艺小制作栏目中,我了解了的民间小土方和民间艺术品,同时也影响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掌握这类知识,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从童话与寓言栏目中,《白头翁的故事》我知道了做事要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废;从大自然与小博士和校园科技风栏目中,使我对神奇的大自然和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有时当我给爸爸、妈妈提问题,而他们答不上来时,我会自豪的讲给他们听。

《当代小学生》不仅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还给了我无穷的智慧,我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这样一本好书,我一定会好好地珍惜她、爱护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