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匆匆》有感 > 导航 > 读老子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老子有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读老子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读老子有感(一)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着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一精一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着中的皮一毛一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一性一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一性一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一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读老子有感(二)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一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一精一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一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一弱啊!

因为水很柔一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一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一精一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一浪一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一精一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一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一精一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一精一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有感


今天我看了秘密花园,它主要写:玛丽的父亲在一场霍乱中丧生,她被从印度送回英国约克郡的密素斯庄园,和性情古怪的姨夫一起生活。于是,从小被父母疏远,一直放任自流、任性而自私的小玛丽,在神秘、古怪、阴沉的大房子里被无助包围了。多亏知更鸟引路,玛丽闯入了一个禁闭已久的花园。当被痛苦、绝望折磨的姨夫听从早已经去世的妻子的神秘召唤,重回花园时,他也找到了开启从前的钥匙。

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她醒来时心烦,当看见没人站在她床边。

我有过这样的遭遇,一天早上,我一醒来,一到客厅,一个人的踪影没有,我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父母出去开会了。

孩子们一起坚守着花园的秘密,其实就是呵护着对快乐的希望。快乐与痛苦不一样,需要坚韧的坚持。美好的童年一样,是一把开启快乐的钥匙,可以帮助人从沮丧中“复活”。有花园就有未来,有未来就还活着。

每个人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读 有感


昨天,我们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它主要讲了邱少云同志潜伏时被敌人的燃烧弹活活烧死,也没挪动一步的事迹;赞颂了这位伟大的战士顽强的意志和自觉遵守革命纪律的高贵品质.每当我读到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就会想起我去年打扫卫生时所发生的事. 那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家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我把桌子,地上的一些没有用了的纸,本子,废书统统都堆起来,又去拿打火机,准备把这些没有用的东西烧掉.我从底下点着,过了一会儿,火烧旺了,我望着火发呆,竟无缘无故地把一个小指头伸进了火里,"哎哟",我捏着刚刚被烧到的手指发疯似的乱跳,相比之下,邱少云的整个身子被烈火烧了整整半个多小时,都没有发出一声尖叫,而我只烧了一 下手指,就乱跑乱叫,想比之下,我是多么的软弱. 读了这篇课文,我掩倦沉思,心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邱少云那样,为了整个班,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自己的生命危险.那祖国未来将会多么美好!

读:有感


我读了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了我们的地球的体积很小,地球的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而陆地面积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时说:“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啊,如果我们再不保护地球的话我们的地球就要破碎了!!!

老子读后感700字:老子读后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后一飘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

读亡羊补牢有感300字:读《亡羊补牢》有感


《亡羊补牢》虽然只是一则小寓言,但我读后,却学到了不少东西。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放羊的人,羊圈坏了,狼从那里钻进去,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快点把羊圈修好,主人却不以为然。第二天,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主人很后悔,赶紧把羊圈修好了。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丟过了。

读后,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些错误,但我们常常会不以为然,忽视了它,不能及时地纠正过来。我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有一次,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我做错了一道题,发现后,我却不以为然,心想:这点小错误怕什么,以后注意一点就行了。可是我没想到,会在期中考试中吃了大亏,这种类型的题全做错了,白白扣了很多分。这时候,我感到很后悔,如果当初我能主动查明原因,改正思路,这些分就不会被扣掉了。

经过这次教训后,我做错了事或题,我都要查明原因,改正思路。因为我知道: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一):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后一飘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

老子读后感(二):

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孔子怀着感激的情绪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明白;鱼会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

就应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能够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老子读后感(三):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明白;鱼会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就应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期望于透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期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以前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比较,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能够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这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这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就应从用心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就应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们就应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这样就应是对这一思想更用心的理解。

老子读后感(四):

《老子》读后感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应顺其自然,而但是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就应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就应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能够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就应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透过无为到达有为,透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老子读后感(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潜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十分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能够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一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取,因为能够选取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取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取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主角恰恰就是自己最厌恶的那个人!所以每一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取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老子读后感(六):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读窃读记有感


今天,我们在唐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窃读记》。

课文中的小女孩因为爱看书而没有钱买书,所以只好去书店窃读。在窃读的过程中,她费尽心思:有时,她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她是别人的小女儿或小妹妹;遇到下雨天,她装作去店里避雨其中还有许多的不便,如:担心书会卖光,害怕被书店老板赶走等等。有时为了把一本书看完,要东奔西走去好几个店,尽管如此,小女孩仍然乐在其中。

看完这篇文章,我仿佛看见一个小女孩在一家书店里看书,书店老板过来对她说:小朋友,你从来不买书,请你以后不要再来这里看书了,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我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小女孩抬起头无辜地看着老板,又低下头,脸红了,她放下手里的书,走出门外。或许她去了另一家书店,或许她再也不想窃读了。(星辰ww)

如今,我们身处书海中,家家户户都有图书,班级有图书,学校也有图书,周末还可以去高大上的书城,任你看个够,也不用担心被赶走我们不仅可以自由自在地看书,还可以毫不犹豫地买下自己喜欢的书。所以我们要珍惜机会,热爱读书,读好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与书交朋友,做个爱读书的孩子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