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老子读后感400字 > 导航 >

老子读后感400字,学生老子读后感400字,2024老子读后感400字范文

老子读后感400字

老子读后感1000字范文一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应该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希望于通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希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曾经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对比,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积极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应该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这样应该是对这一思想更积极的理解。

老子读后感1000字范文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

查看全文>>>

老子的读后感范文一

《老子》一书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我觉得有它的独到之处,它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而且它所讲述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为人处事之道等等。我等小辈只能从字面肤浅的理解,其中也许有对也有错的地方,但皆为我个人的想法。

《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可以喻之为高层决策者,常常没有存私心,以百姓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一心向善的人,我也以善心、善意对待他;用心不良的人,我也同样以善心、善意对待他;这就是思想品德向善的表现。诚信的人,我信赖他;不守信用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就是思想品德以信为本的体现。圣人处在庙堂之高,吸气的样子,因为天下混乱了他的心智,老百姓都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圣人都害怕它。

《老子》当中的治国治民的思想与方法,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当今的高层决策者,我觉得应该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其有益的成分,博大精深的先秦文化《老子》一书,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古之圣人都以老百姓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作为现代的高层决策者更应该以老百姓为重,想老百姓所想,思老百姓所思。广大的老百姓是我们社会稳定的根基所在,决策时,不能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最诚实的,既然老百姓是如此,作为决策者更不能因为老百姓的善良和诚实而觉得好欺负,在决策时一而再,再而三的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对善良和诚实的,要将心比心,对于心不善和不诚信的人,要通过教化,感化他们。决策者站在庙堂之上,不要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要亲近群众,深入群众,听取他们的心声和意见。要注意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老百姓的注意之下,古人对此都心存畏惧,现在的决策者更应该保持敬畏之心。

联想当下的社会现实,什么城市暴力拆迁、刑讯逼供、城管暴力对待小贩、群体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情何以堪!我试问,这个社会到底为何了?广大的社会民众为我们的这个社会的发展繁荣做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一生和生命。在有时候,一句公共利益就抹杀了他们的希望和理想,这些决策者的良心何在,责任何在?公共利益是大事,没错。但公共利益需要不应该是随意损害老百姓

查看全文>>>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 万事定要顺其自然

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

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二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若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则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对比、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

查看全文>>>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宽恕和受宽恕的难以言喻的快乐,是连神明都会为之羡慕的极大乐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宽容的名言警句精选大全,欢迎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名言警句栏目!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孔子的名言在至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孔子名言精选100句,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人名言栏目!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在这个世界上,既然燕尔打捞婚乃至重大决战都在不断发生,我们大家每天到了一定时间,又能有滋有味利利索索把一堆好吃的东西一劳永逸有来无回地塞进我们这个身之所寄的皮囊里,那么,这个成绩看来也就算不小了。粗粗一看,在这是非蜂起的世上,只要尽其在我有所获得,也就可以算达到了人生惟一的目标。然而,从人的精神状态看来,这仅仅是皮相之见。—— 史蒂文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j,绝学无忧。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查看全文>>>

老子的帮助读后感(一)

【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第十三章【宠辱无惊】给我的印象很深。王蒙说:遇到好事或者坏事,受到抬举或者侮辱,人都会很受刺激很激动。为什么呢?一毛一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了。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着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达此境界者非钱钟书一人,我又想到了司马迁。

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飞天横祸,受辱腐刑。忍受如此屈辱,是什么力量支持司马迁勇敢地活下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进而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一毛一,用之所趣异也的千古名言,而且自比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是秋】,立志做重于泰山之人。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幽而发愤,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以修国史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才使他从逆境中奋起,而且表露出强烈的自信心。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都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时常与事与愿违、逆水行舟相伴。如此潮起潮落之中,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挫折和痛苦。只想着如意,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是不可能事成的。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世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

查看全文>>>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一)

司马迁以老子、韩非二人为题目,实际却记述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人。揣测司马迁的意图,似有排除儒学,其余学说为一家的倾向;因为,儒学教化繁琐,一操一心费力,社会效果并不见得好,尧舜、文武周王带有人们寄托回忆美化的成分,现实中本难实现;最具有可一操一作一性一的,立竿见影当属申不害、韩非的刑、法、势、术之策略,君王驾驭自如,省心少力,百姓遵守,社会稳定安康。老子、庄子道学无为,看似无策,实无策乃是最大的计策;庄子崇尚自然,以寓言概述,而老子深远矣,连孔子都感叹:其犹龙邪!;所以,四人学说乃一脉相承,只是深浅、表里不同而已。

列传介绍四人生平、学说后,以韩非【说难】占用了较大篇幅,通读【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一性一强,实践一性一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研究的如此一精一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理解之。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二)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这一时期,白舸争流,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据【汉书艺文志】,先秦学说有十家,为儒,道,一陰一一陽一,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他把老子,庄子,申子,韩非子合为一传,是后人研究先秦道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早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直接对本文所传的其他三人有较大影响,被太史公列在文章之首。文章中记载了老子的生平轶事及其后代的状况。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天道,道是天地万物之先,是本源。道没有意识的作用,只是自然如此,即万物皆生于自然,万物的生灭有其自然的道理。道就是宇宙的最高原理。从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学态度,他认为人贵能知道宇宙间的不变的通则,物极必反,所以才以去且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一一婬一一志,是无益于子之身来规劝孔子。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诚如太史公所说:李耳无为自化,清

查看全文>>>

老子读后感800字(一)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着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老子读后感800字(二)

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

查看全文>>>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曾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就会完全不同了。而没有《福音书》他们却可以过得去。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对主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两个大思想泰斗的客观评价。从他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福音书》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会合出却从没缺少《福音书》里的任何内容。我从没有读过《福音书》,无从知道它到底有那些优势和不足。但是我在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却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经》,读上几遍,就仿佛看到白发须颜的老子骑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现,向我讲述他的智慧与修养。

《老子》一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我一个人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于是我在这个学期选修了老子道德经的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老子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不过即使是如此,我的所学依然是不够的,这里就只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我的理解也很简单;有所为,就是叫人有点事干。有事干,人才能活的充实。无事的人就容易生非。有所不为(无为)也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成了废物的人。有所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放弃,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它还是淘汰,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还是不做,它也是退让,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悄悄绕开,是拒绝诱惑,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糖衣炮弹的实质,不为表象所迷惑为与不为,不仅是对某些具体目标的选择而且是对整个人生方向的把握。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会奋勇向前,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啥也不做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低级趣味。为所不为是只有上帝才有资格产生的想法,俗人

查看全文>>>

  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内涵,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汉 查看全文>>>

创新很热。大到创新性国家,小到解决具体事情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无处不在。所以人们讨厌守旧,因循守旧,算是对一个人很严重的批评了。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也在谈创新,我也常煞有其事的教育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其实说到创新到底是什么,我还真说不出来。

近日看《老子的帮助》,老子讲人要知止,即达到了目的就应该停止,也就是所谓的见好就收,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理解,我反而理解了什么是创新。

要谈创新,先说守旧?何为旧?我理解旧也就是前人所固定的一些东西,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观点,这些旧是经验,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那为什么守旧就错了呢?我想可能是未能知止的原因吧。前人的经验固然很好,但那是具有一定条件,随着时代、环境等条件的变化,经验也会变质。运用前人的经验而不知止,就成了守旧。同样,今天我们创新了,环境变了却抱着不放,那仍然是守旧。

所以,想要创新就要知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前人和自己的经验,放弃自己固守的理念,也就是要不断地自我否定,敢于停止旧的自我,建立新的自我。

否定自我,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我想这恐怕就是创新的最难点了吧。

查看全文>>>

老子读后感4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老子读后感4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老子读后感400字、初中生老子读后感400字、高中生老子读后感4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