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苏格拉底之死的读后感 > 导航 >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的读后感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描述一趟考验着勇士的毅力、勇气、情感,甚至是面对痛苦、挫折和危险的路程,丹米尔曼在一天夜晚、一间普通的加油站遇到一位怪老头,他否决了丹所有的自以为是,神秘的他让丹想到古时候的苏格拉底。从此,丹每晚走进加油站、每晚像爱莉丝一样走入梦游仙境,踏上超脱世俗的勇士之道。

以前每当我低落情绪过了,心头总还是感觉沉重,看书、看影片也只不过是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并无法完全摆脱压力。这是第一次,当我看完这本书时,竟然觉得自己重生了!我突然觉得从前的自己,就像是书中的主角一样是个傻子,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名利,忘了这个世界是多么明亮及美好。现在,我好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看看周遭的景色,我嗅到了花香;也触到赤脚踩在大地的感觉;更听见风在低语。

故事就像人生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让我有似曾相识、再熟悉不过的亲切感,《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就是如此深受我的喜爱。

犹记起初阅读时,它的内容并不是那么令我着迷,但越到后头,越发现它是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其中的精彩不在于浩大的场面,而是建立在万事万物的简单面之下。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我们其实都忘记了最初的自己。拿婴儿做比喻,诞生在这个世上的头一回冒险,既充满好奇又保有最自然的一面,从我们开始把生活上的一切灌上名词、学习限定事物为何,便把自己局限在心智所造的洞穴内,而无法自拔。只有少数勇士看见光明、挣脱束缚,然后笑着走向永恒。放下一切吧!我们终归属于天地之间,我们是树、是云、是鸟、是风,死亡也只不过是走回一开始我们走这一遭的源头罢了!

我们在哪里?现在是什么时间?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就在这里、在当下这一刻。我们总是太执着于过去和未来,我们做到了什么,还有将来要成就什么,却忘记了自己活在现在。醒过来吧!别让人生只是一场大梦;醒过来吧!别再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坚持上。哭泣和愤怒都蕴含威力无比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把这股力量化为平静,其转变将带给我们莫大的快乐。

勇士会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感到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事物,快乐就是自己,就是自己本身。我们会愤世嫉俗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够深入,所以才看不出他人或自己内在的光芒。当我和书中那原先摆脱不了顽固心智的主角一同净化了身心、使生活变清净,我彷佛感受得到丹静坐时的宁静,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故事、生死交替的情景。

放下书本,我竟没有留恋、没有悬在心上放不下的石头。原来我把生活的肩担都幻想得太沉重了!原先认定那一场又一场的竞赛、输赢全成了清风、微风、徐风、狂风、暴风或飓风,随它去吧!放开它、随它去吧!如果我们哪天走不出自己筑起的心情围墙、掉进世人愚昧的陷阱时,请起身像个勇士般行动,活在这一刻并努力表现,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能找到自己。明白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包括埋藏在心中的苏格拉底,不过就是最初与最终的自己。

这本书改变了我,不只是一个观读、一个决定,而是如何看待我所拥有的、所遇到的,愿它也能改变更多的人。我们都应该做个勇士,勇敢地动身前往自在又快乐的世界大门,只因为我们是勇士,每个人都是。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别再做梦了,让真实的自己醒过来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关于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的读后感


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见逐步上述到对真理的探寻,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贵的谎言”作为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尽管哲学与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为一种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却又是必要的,因为城邦中每个人的禀赋有所不同,他们对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奢望城邦中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过着一种哲学的生活,对于这些暂时不能达到真正爱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确的意见之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既然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倾其一生去省察和烦扰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呢这看似是一种悖谬,实则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为一种在城邦之中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苏格拉底真正反对的是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却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苏格拉底看来,政治是实现善的手段,虽然它会因此形成种种具体的制度,这种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体和琐碎,但是这些作为手段的政治始终都一如既往地以实现善的生活为其目的。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之中,种种不正义的制度戕害着人们的善生,这使得苏格拉底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轨道,已经忘却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为政治的目的就是权力或者权术。所以,苏格拉底才自诩为牛虻,不停地叮咬这雅典城邦这匹大马,不断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标。

天堂加油站读后感


天堂加油站读后感一:天堂加油站读后感

美好的过往殆尽了尘俗。

王曼妮常年占据第一的宝座,可是这次期末考试她却在考场上突然昏迷。放假前一天,王曼妮脱离危险了,却还不能跟外界接触。

当我们再开学时,王曼妮还没有回来,医生建议她休学。一个月后,王曼妮突然回来了,她病情很特殊,不用天天到校。一次上体育课,免修体育的王曼妮提着水壶和一摞一次一性一杯子站在一棵榆树下,为我们加油,提一供水,看衣服。时间长了,我们就管这叫天堂加油站。

王曼妮老是缺课,可是成绩稳居前茅,她还是市优秀学生,升学时有10分加分。有些同学开始怀疑王曼妮没病装病,来博得别人同情。这被王曼妮听见了,她也不说什么。一天中午,老师告诉我,原本给王曼妮的保送至原田高中的名额给了我,是因为她放弃了这个机会。

不久,王曼妮不再来学校了,她的爸爸在毕业典礼上领了王曼妮的杰出学生证书。

原田高中的一次作文课上,让我们写一件难忘的事。

我写了天堂加油站的故事。老师当做范文来读。

天堂加油站读后感二:天堂加油站读后感

张洁的作品是一个个不断生长的神秘园,行走着一群群一性一格各异的女孩,她们的幸福与苦恼既微不足道又意味深长,就像数不清的一浪一花永不停止它们的舞蹈,每一滴水珠都折射大海的辽阔与深邃。儿童文学评论家陈恩黎如此评介张洁的创作。此书为樊发稼主编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名家自选集一种,收入作者八个短篇。张洁说:每道光的折射与影的辉映下,闪动的都是女孩们看似细若游丝却张力无穷的气息。

张洁执著于表现心灵的悸一动,这使得她的写作成为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不是营造一个说书场。这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缺点。它使小说更加深切,更打动人心,更能引起共鸣,把我们引入主人公的心绪中去,感同身受。但是它的节奏感有时被打乱了,故事会显得不够完整凝练。这也是我没有中意于《站台》和《叫我一声乖女》的原因之一,故事不够完整明晰,甚至有些碎片化的感觉,仿佛是没有连串起来的珠子,蹦蹦跳跳,读起来难以聚焦。张洁似乎不是特别热衷于故事,而更在乎人物的情感或者说心灵的展现,她又想尽量地避免以叙事者的讲述来代替一人物自己的表演,有时就会让人感觉不连贯,不够绵密,过于松散或者跳跃。要把握好叙事的节奏对小说作家来说极为重要,也是个极大的难题,仿佛是走平衡木,要在流畅、优美和难度之间做到和谐。好在张洁会一直努力,她会把一个答案安静地放到读者面前,带着略微不安的神色期待回应。

天堂加油站读后感三:天堂加油站读后感

《天堂加油站》是张洁的小说自选集。既是自选集,所选篇目往往带着作家自己的珍一爱一,也就容易显现出作家的风格。所以从这短短的8篇小说谈张洁的创作,虽然时时担心以偏概全,但应该也不是妄下结论,算得上是张洁创作图景的一个局部。

我特别看重这本自选集里的《神秘园之歌》和《云彩上的女孩》,它们让人震动发育以及死亡。这是我们的儿童文学曾经做了一些宝贵的探索而眼下有些寂静的两个领域,这两个小说正是这些探索的一部分。对于少年人的隐秘世界,张洁悄悄地掀起帷幕的一角,郑重地走进去,怀着理解而温暖的心倾听,并且努力让自己感同身受。

《神秘园之歌》的真正主角与其说是少女水草,毋宁说是一种情绪。这个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是郁结在少女心中的一一团一乱麻。少女水草的神思恍惚缘起一点小事故:和童年好友小青同一眠时,水草被小青的脚一搓一醒了,一搓一到的部位比较特别,恰是水草正在发育的胸部。水草顿觉恶心,想马上洗澡,恨不能割去被抚一摸过的皮肉。小青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熟睡中的不经意?水草无从判断。不问呢,憋在心里难受;问呢,又怕伤了友谊。她对于发生在自己和小青身上的变化很困惑,小青也同样困惑,只是水草选择了用沉默和回避来掩饰,而小青选择了疯闹来发泄。最终,水草仍没有答案。这答案也已经不重要,两个少女只能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这种自我成长的努力也流露在《云彩上的女孩》之中。陌生人如一件衣服般飘落大楼,深深地刺激了我,并再次勾起我对三位好友先后离去的悲伤,甚至是自责应该死去的是我。我一直想找人聊聊这些人的离开,但最终,找不到任何想说的话。

《幸福遇见我·我遇见幸福》读书笔记


《幸福遇见我我遇见幸福》读书笔记_四年级读书笔记600字

书名:幸福遇见我我遇见幸福

作者:凯雅瑞德

译者:沈庆瑜

故事大意:

贾斯伯和薇拉在寻找幸福。他们找过了天花板、阁楼、沙发底下等,什么都没找到,一点幸福的味道都没有。偶然间,他们发现了幸福的消息,于是跑到乐琪小铺和小气银行去,还是没有找到幸福。正当他们心灰意冷的在路上漫无目的的走着,他们在公园的椅子上遇见了彼此,此时此刻,幸福诞生了。

读后心得:

看完这本书,就像走进了贾斯伯和薇拉的世界,跟他们一起寻找幸福。我喜欢薇拉,因为她长得很可爱,毛又是白色,看起来很纯洁的样子。假如我是作者,我会让他们俩经历更多的冒险旅程,这样得来的幸福会变得更可贵。他们相遇的那一刻,令我非常感动,经历一样的难题,也走过悲伤的时候,所以幸福偷偷的来到了贾斯伯与薇拉的身边,悄悄进入他们的心中。

很高兴有机会阅读这本书,因为我觉得阅读书籍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领悟到书中的道理,真的是一举两得呀!而我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有家人陪伴你度过难关;幸福是有知心好友和你分享度过每一天;幸福是看到大家快快乐乐,脸上充满笑容等,这就是幸福。

跟其他处于困境的孩子比起来,我很幸福。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就是一种幸福;有个健康的身体,就是一种幸福;每天快快乐乐的玩耍,更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一直在身边,但不去珍惜,就得不到。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幸福就会永远存在。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心中有爱,我相信幸福也会悄悄的来到你身边!

格拉斯《铁皮鼓》读后感


篇一:格拉斯《铁皮鼓》读后感

君特·格拉斯是当今德国资历最深、作品最丰、名声最大的作家。在1999年10月,他凭借长篇小说《铁皮鼓》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铁皮鼓》共分三篇,现在我只读了其中的第一篇,我就我读的这一部分简单讲讲我的感受。

君特。格拉斯以其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主人公小奥斯卡这个形象。小奥斯卡一生下来就能听懂大人说话。在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两只飞蛾挡住了灯光,使他感觉到人世昏暗,便想回到娘胎里去。只可惜为时已晚。这也为小说的后文作了铺垫。因为小说的背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时代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造成了小奥斯卡对社会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他在三岁的时候自己从楼梯上摔下,将自己变成了不会说话的“痴呆”,而且不再长个,但他却依然拥有很高的智商,而且他还获得一种特异功能,能用尖利的叫喊声震碎一切玻璃制品。这样他可以隐藏自己,保护自己,远离了复杂的成人社会。他开始整日敲打他心爱的铁皮鼓,躲在一旁冷眼观察这个世界,用他的方式回避和面对这个黑暗的社会。

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来描写奥斯卡的生活,并且用了回忆的方式。在小说的开篇,就写奥斯卡居住在精神疗养院里。他居住在完全与世隔离的病房里,只通过护理员与外界联系。由此也体现出奥斯卡对当时社会的厌倦和不满。他依旧整日敲打他心爱的铁皮鼓,在鼓点中回忆他的往事,然后让护理员为他拿来“清白”的纸,写下他的回忆。这里为什么要用“清白”一词呢,我觉得这也是奥斯卡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讽刺和鄙夷。

在小说的第一篇中,当奥斯卡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后,便产生了厌恶之感。他不停的敲打着他的铁皮鼓,从而发泄他对畸形社会的不满。他也常常用他可以唱碎玻璃的能力,去“扰乱”社会的秩序。在他眼里,这个社会是混乱的,怪异的,无可救药的。

小说的很多地方都是由君特。格拉斯本人的经历和见闻写的。他也借小说表达自己对一战时期德国的黑暗的不满。

篇二:格拉斯《铁皮鼓》读后感

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现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父亲或老师惹了他,他会大声尖叫,震得窗玻璃和老师的镜片稀里哗啦地变成碎片;他还以此来“扰乱”社会秩序,给纳粹分子集会造成麻烦。尽管他个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面对他的洞察力,母亲羞愧忧郁去世,父亲成了纳粹军官,表舅在战乱中毙命。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人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技团赴前线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此消失……

这是整本书的故事情节,离奇而透着古怪。扭曲的人性在其中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穿插讲述了但泽的多灾多难的历史。俄、奥、普第三次瓜分波兰时,这个海港城市划归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但泽成为自由市,由国际联盟代管。希特勒以但泽走廊问题为借口,入侵波兰,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战后但泽划归波兰。

这是作家对希特勒统治的强烈不满,也是对当时德国的现状的感慨与悲痛。

此书分为三个章节,其中第一章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地点是但泽,时间从一八九九年到一九三九年,主要以一九三三年纳粹党魁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纳粹势力在但泽抬头为背景。

在第二章中,故事发生地点仍是但泽,时间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六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军事行动,纳粹党的安乐死计划(把精神病患者、痴呆儿童等病人作为“不值得活的生命”予以消灭),集中营煤气室屠杀犹太人,一九四四年军官暗杀希特勒的“七。二”事件,反抗运动,以及战后划归他国的原德国领土上的德国人被驱逐。

而在第三章中,故事地点位于杜塞尔多夫,背景是战后美、英、法占领区即西德的物资匮乏时期,老百姓的黑市交易,帝国马克贬值和以美军香烟为商品交换计值单位,西德货币改革,通过基本法和联邦德国成立后的经济复苏,时间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四年。这些是小说发表时三十岁以上的德国人都亲身经历过的、想忘也忘不了的往事,而作者偏要勾起人们对这些往事、尤其是个人在这段既往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回忆。而以但泽为故事发生地本身,就涉及到当时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

铁皮鼓用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就是疯狂,绝望,无奈以及残酷。现实的情形反映到了作品之中,这是作家的反思,也是人民的反思,更是对当权者的讽刺,这是一本很有现实意义的小说。

为了遇见你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以生命为代价。

拉尔夫,他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将成为红衣主教作为自己人生追求,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包括爱情。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确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一切都悄然改变。随着梅吉的长大,这份禁忌之爱带来的痛苦和矛盾与日俱增。最终,他选择了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有谁能想到,梅吉选择丈夫,居然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小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太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是骄横尖酸的卡森夫人,还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直至现在,我依旧是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家族的命运。脑海里深深记住的,只有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曾经有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精彩都演绎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暂却是绚烂万分;枯叶蝶,在单调宁静中渡过它的一生,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而我,愿做一只荆棘鸟,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当一切浮华逝去,剩下的只有泪水,而那些泪水终会随着时间而蒸发,化作一缕无声的水汽,我们所能握住的也不过坚强二字而已吧。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以生命为代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