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语文表格教案模板 > 导航 > 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表格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模板。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fwR816.cOM品读分享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


这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


这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 朱桂花)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将相和


这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将相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小学语文《丑小鸭》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 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 理线索)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 --( 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知内容)
沼泽地:( 同情、 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 :(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 :( 被赞美 )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 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 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 (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伸: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板书设计: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 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 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 高 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4、………
教后小结:
1、教学按照 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 悟主题的思路进行,各环节 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两则课外选文朗读,使学生对丑小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眼神告诉 了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不足: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断朗读不够充分。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模板


以下内容是范文资讯网编辑整理,主题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 篇1

最近,我有机会听了两节阅读课,上的都是苏教版第三册《水乡歌》。这是一篇热情讴歌水乡美景的赞美诗,语言文字优美,读来让人浮想联翩。如何引导二年级的孩子读进文中,走进画一样的诗中,两位执教老师颇费心机。一位老师是将文字与画面分割成若干块,一一在孩子面前呈现;另一位老师则把孩子带到文字与画面旁,放手让孩子去品味、欣赏。现将两节课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片断节录如下:

【教例一】

出示第一段文字: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师: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自读。

生:我从千条渠,万条河中体会到了水多。

师:这里千和万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水乡的渠和河很多很多。

生:我从池塘一个连一个中体会到了水多。

师:一个连一个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水乡的池塘很多。

生:也说明水很多。

生:我从绿水荡清波中体会到了水美。

师:绿水是什么样的

生:绿水是水碧绿碧绿的。

师:清波呢

生:清波是水很清澈,上面还有波纹。

师:是呀!你们看水乡的水这么多、这么美。让我们朗读并把这段话并背诵下来。

生练习有感情朗读、背诵

【教例二】

出示第一段文字(同上)

师:好好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自己一定能读懂的。

生自读。

师:刚才读这段话时,你们的脑海中是否出现了一幅幅水乡的画面。(出示水乡图)

师:请小朋友们再图文对照着读一读、想一想,然后说说水乡的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

生自读(读得很投入)

生:我仿佛来到了水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水。

生:我也仿佛来到了水乡,我睁大眼睛,想数一数水乡有多少条水渠和小河,可是我怎么也数不过来。啊,水乡的水太多了!

生:我看到了水乡的小河,河水很清很清,连河底的水草我都能看到,有时水草旁还会有小鱼虾游过呢。

生:我看到的水乡小河和朱珠刚才说的不太一样。河水是碧绿碧绿的。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就荡起一层一层的小水波,太美了!

师:假如现在小朋友们就站在水乡的渠边、河边、塘边,你们最想去做什么呢

生:我想画一幅画,画下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绿水荡清波。

生:我想弯腰,捧起水乡的清水喝一口,尝一尝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照张相片,把水乡美景留在照片中。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什么也没说,你们就自己读进文中去了。水乡的水是这么多,这么美,像画一样。想把这段话读好背下来吗请在下面认真做准备。

生练习有感情朗读,背诵。(情绪高涨)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实录虽然教学内容是一模一样的,但由于两位执教者教学思想观念的不同,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差异很大,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例一:教师条分缕析,学生亦步亦趋

本教例中,教师从引导学生了解该段大意,到怎么体会水多、水美,再到感情朗读,整个教学环节是由老师主宰着一切,学生不过是在迎合老师去读、说。教师预设好一条阅读的暗线,每到一个知识点,教师便要适时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牵着他们往下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离线、越线之机。学生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回答好老师所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获取课文语言文字中所载荷的内容知识吗当然不是,学生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会阅读、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那么,怎么进行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既然是个对话过程,那么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与文本及文本的作者交流时,教师就不应该不合时宜地介入、打断,要充分相信学生,要给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先与文本充分交流之后,再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像上述教例一中这种条分缕析式的教学设计,常常带来的是对教学内容的人为肢解、条块分割。教学中教师不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必然会出现重讲解、重理性分析、搞知识的外部搬运的情况。学生在这种条分缕析式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自主性,无法主动探究,下一步将要学习什么总是由教师来安排,学生就只能在老师的精心牵引下亦步亦趋。长此以往,只会泯灭学生阅读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例二:教师能放能收,学生自读自悟

本教例中,教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到点拨学生想像画面,再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一直到最后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我们没看到一点师牵生的痕迹。教学自始至终处在一种学生要读、愿想、抢说、乐背的良好氛围之中。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教者大胆放手让二年级的学生去自读自悟这段话,让学生独自走进文中,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了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教者深谙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的体验与理解。正是有了上述的认识,教者才能放的开;也正是有了教师充分的放,学生才会有自读自悟的机会,课上才会产生多姿多彩的独特感受与体验。设想一下,学生若是在老师问题的牵引下,还会有机会尝一口河水的味道吗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写的清楚: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同时也是阅读课堂上学生的另一个主要对话对象与合作伙伴。课堂上,教师只放不收,学生便会放任自流;只收不放,学生便会亦步亦趋;能放能收,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若是能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在与教师、文本之间不断的对话过程之中,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 篇2

第一:以情激趣,把情感当作课堂教学的基石.

新课标的前言部分里提到课程的基本理念,首要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教师自己要有真情实感,而且对学生更要动之以情,把学生带入作品描绘的情境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祖国语文的情感.张晓梅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两点值得学习.首先,老师以自身的感情诵读点燃学生的情感.《这儿真好》讲述的是小熊生活在光秃秃的孤岛上,没有伙伴,后来在云儿姐姐的帮助下,同云儿姐姐一起在荒岛上植树.几年后,荒岛变成了漫山遍野,绿树成阴的小岛,许多小动物都到这里来同小熊玩耍.整篇课文语言富有情趣,教师在教学中时时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童心,一会儿是老师的范读,引读;一会儿是学生的练读,品读,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打破了教师以往的朗读指导教法拿出句子,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词儿重读,哪些地方弱读.而是让老师的感情范读引发学生去个性感悟,体会地品读.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而是引.其次,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媒体是课文内容的再现,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旨在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张老师在课文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展现了光秃秃的荒岛上,小熊周围一个伙伴也没有,孤零零的在发愣,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低调的氛围,使学生的心情同小熊的心情一样难过,没有精神.因此学生在读这一自然段时自然而然就从心里流露出悲伤,不高兴.后来,在云儿姐姐的帮助下种上了小树,几年后光秃秃的荒岛变得郁郁葱葱,这时,多媒体展现出漫山遍野的小树,小鸟欢快的歌唱,许多动物都来找小熊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也变得高兴起来,思维也像长了翅膀一样,当老师问: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

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此时的小岛像绿色的城堡.有的说:像春姑娘的裙子.有的说:像地球长出了绿头发.等等,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也为后面一个环节,学生扮演小动物作好了情感铺垫.从这儿不难看出,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设计和恰当应用,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不需要像过去传统教学那样把小动物的心情进行逐一分析,只需要把自己的情感同学生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一起融入到情景之中,去升华,去领悟,去体验.这难道不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吗

第二,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记得华东师大方智范教授在解读课标前言部分时说过:一个人的素质是定性的,最后完成的,而素养是各种素质的养成过程,强调的是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面,而三个维度构成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张老师在这一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情感体验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将课文内容同学生动手植树结合起来,把课堂同生活联系起来,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虽然学生植的树不是真的,但通过老师的引,解,使学生从实践中感受要改变生存的环境,就要多植树,爱护树,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其次,注重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整节课不难看出,在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方面,教师是导得非常好的.教师把过去只注重自己的感情讲解,忽视学生个性体验;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转化为重视语文三个维度的相互融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不正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换吗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出,主要表现在教师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从小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就用眼在观察这个世界,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用脑思考这个世界.面对一篇篇课文,他们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作者交流.学生之所以能够主动的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比较贫乏,因此在学生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而不是由教师把握教材后,设计好一些问题,让学生的理解局限在老师设计的问题中,答案也跟老师的理解保持一致.如这堂课,教师把每一个自然段都进行了深入的备课,设计了许多问题,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教师的问题太繁琐,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思维空间,没有自己的问题,而是忙着在想老师的问题该怎样回答.从过去传统的教学观来看,无疑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但是站在新的教育观,新的课标这个角度,教师忽视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没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加强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逐步使自己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完全转换成为新一轮课改下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发展,重新塑造自己的新型教师.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 篇3

11月21日,我们学区一行30多人赶赴永中二小参加教研活动,并很荣幸地欣赏到11位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使我们山区学校的老师如沐春风,真正体会到新课标精神在阅读教学中的光明前途之所在,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纵观刘老师的《丑小鸭》全课,有如下亮点凸现:

一、艺术性导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能高起点地进入课堂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意趣、情感、学习成果都有重大影响。

刘老师以书中、电视中、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小鸭子憨态可掬的形象,反衬出了丑小鸭的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这一丑象,利用两者强烈的对比和反差,给学生以强刺激,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心灵有了震撼和启迪。然后,很自然地在课件中点击出重点词怪模怪样,让学生自析,既解决了生字词的学习,又使得到的第一印象深刻起来。

整个导课流水般自然、生动、富有情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彻底改变学生以往拉着老师的衣角过河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并学有所成。

对于此,刘老师在课中具体实施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图文结合虽说是教学的常见手法,但许多老师在教学操作中没有很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刘老师在这方面的处理就比较成功。她先让学生自由看图,没有作任何提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自主选择权的尊重。再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看图读文,并各自阐述自己对图意的感悟,使思维发散,学生乐学。然后,又让学生合作串连故事,并教给他们互相学习的方法。这样做,既可让学生对局部的情节有所掌握,又能领会全文的情感发展,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合作探究可以让我们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呢?

2、品词赏句,张扬个性。

俗话说:打蛇打三寸。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对赏析整篇课文来说就是抓住了要害之处。刘老师首先让学生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使学生对全文有通识,并从上一步的说图链接到了文字的感悟上。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刘老师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丑小鸭很可怜,很值得同情的词句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可怜的丑小鸭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围绕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在广泛师生互动,生生互补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充分自主的发展。

三、自读、自悟、自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为每位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活经历、价值取向都大相径庭,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和处理是多元化的,就如有人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

刘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落实了读的方法和过程,以及读的层次和质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关键。刘老师首先让学生看图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然后学生自由读进一步理解丑小鸭的可怜,最后抓住重点词句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可怜的丑小鸭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采用多种形式,层层深入地朗读,反复研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可怜的境遇,真正达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融合和感情的升华。

此外,刘老师在课中采用了多样的朗读方法,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在反复研讨中,提供了合适的朗读量,并使朗读富有层次感,从量的平台飞跃到质的高度。让学生读悟出做人要善待别人,不应该歧视别人。的人文内涵,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四、情感与想象齐飞。

在教学丑小鸭的几次磨难中,刘老师突出了三个侧重点不同的感性化的讨论点。

1、小伙伴们怎样嘲笑他?学生有说你这么丑,我再也不理你了。有说你真是个丑八怪!有说你瞧他怪模怪样的,多难看!回答五花八门,生动贴切,使学生长上了想象的翅膀。

2、读了第四段,你眼前好象出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就身临其境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想象丑小鸭的心情,去想象丑小鸭当时那种可怜的境遇。同学们抓住了欺侮嘲笑讥笑追赶又冷又饿昏到等词语,回答不一而足,精彩纷呈。

3、面对昏到在冰湖上的丑小鸭,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同学们的心显然被深深打动了,他们有的大声鼓励丑小鸭要坚强,有的说要把丑小鸭抱在怀里带回家去,有的替丑小鸭表达愤慨和不平。

感性化的讨论,点燃了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们在想象中品赏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五、课外延伸,恰到好处。

刘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话说丑小鸭离家出走后,鸭妈妈心里也不好受,因为丑小鸭毕竟是她的孩子。有一天,鸭妈妈收到了一封丑小鸭的信,信上会怎么说?请你们回去写一写这一作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仅使同学们能够更进一步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这份作业非常出彩,最后的效果一定看好。

我想,要让每一次语文教学在孩子们心灵中真正留下痕迹,甚至成为孩子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点燃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这也是刘老师的《丑小鸭》一课带给我的启迪。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

王二小正在干什么?

(板书:放牛、放哨)

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

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⑴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⑵“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⑶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 篇5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选自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7册《人类的老师》〕

导读小语

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都来源于自然界,科学家从自然界中动物的活动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从而发明了一些东西。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发明飞机的曲折过程。发明飞机才100年,但在这之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科学家们从鸟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又从蜻蜓翅膀上的厚斑找到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因而造出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提高了飞机的飞行质量。你读了这段课文,知道了什么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奥秘,长大了就会有所创造。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的作家雨果说过:“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是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十几代劳动人民,历时150多年,耗资亿3千万两白银修建而成的。但是今天,我们来到北京却只能看见几根柱子,因为----(板书课题)齐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感知

(1)同桌间检查字词。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三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前后左右四人一小组谈谈收获。

(二)新授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啊,圆明园毁灭了,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看看。园内有什么样的景观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为什么圆明园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称它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雨果说: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在1860年10月6日后被毁灭了。(带着感受读)

环节三:巩固提升

站在这残垣断壁前,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话要说,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写下来。(音乐二胡独奏《江河水》渲染)

环节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家长检查。

2.可以将巩固提升的感悟写下来,150字左右。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讲故事梗概。(课后第一题要求)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当你在校园里拾到一块手表,你会怎么做?当你看到有人在校园的墙壁上乱贴乱画,又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中一个黑人学生就同时遇到了这两件事,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说黑人学生是出色的老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二、指名说故事梗概。

三、品读分析。

1、课文比较具体地写了“我”对黑人同学情感的变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学生找句子,小组内交流,相互评议。

3、指名反馈。

⑴当黑人同学将“我”丢失的手表交还给“我”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感激)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这只是一块最多只值两百元人民币的电子手表,它的失而复得为什么让我如此高兴?(联系上文体会这块手表的对“我”的意义。)请用读来传达“我”的心情,齐读。

看着黑人大哥离去的背影,“我”心底暗暗说,这真是个怎样的人?请用最恰当的词来表达“我”的夸赞。填空(拾金不昧)的好人

⑵就是这样一位好人,却将我告发了,使我受到了高额处罚,四十美金呀,远远超过了那块手表的价钱,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我此时的心情(痛惜、委屈)。“我”对黑人大哥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呢?请找到句子读给同桌听。

⑶出示句子:

我顿时明白了,告发我的就是那位把表还给我的黑大哥!我用一种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他给我的居然是一种遗憾的笑容,还笑着解释了一句:“这是公德,这是规则!”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

第一句后边是个惊叹号,谁来读好这句话?如果去掉“把表还给我”再读,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告发“我”、把表还给“我”,这是一种矛盾的做法,把这对矛盾摆在这里,更能激起惊异、不解。)

“我用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我”的眼中带着怎样的疑问?能帮“我”说出来吗?

面对“我”的疑问,黑大哥的表现是怎样的?你觉得他的“笑”包含着什么意味?

“我”对他的笑有着怎样的感受?从哪个词体会到的?(理解两个“居然”表达的情感。)

“真不仗义”是什么意思?(真不讲义气)在“我”看来,黑人大哥怎样做才算仗义?

黑人大哥“不仗义”的行为不仅让“我”困惑,而且让我心生责怪和抱怨。好,下面我们就用读来表达这种情感。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遇黑大哥,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来用比较准确的词来表达“我”的情感?填写:(真不仗义)的(家伙)

⑷当“我”愤愤不平去交罚金,和蔼可亲的收罚金的老太太的一席话却让我翻然醒悟,“翻然醒悟”是什么意思?谁来读老人的话?老人的话有几层意思?听完老人的一席话,我忽然间悟到了什么?

⑸讨论:为什么“我”与老人都认为黑人学生是一位出色的老师?(拾金不昧,自觉遵守公德;爱护环境,维护公德;对“我”进行了公德教育)

“我”醒悟后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⑹展开想象,假设“我”再次遇到黑大哥,我会怎么说?怎么做?演一演或写一写,要求含蓄、自然表达真情实感。

三、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8出色的老师

“我”黑人同学

一遇高兴、感激拾金不昧的好人遵守公德

二遇困惑、责怪真不仗义的家伙

醒悟、钦佩出色的老师维护公德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 篇8

是谁在我们求知的长夜里燃起戈壁滩的篝火

是您亲爱的老师用身躯点成千百支烛光;

是谁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不断矫正人生之舵

是您亲爱的老师用人格大旗为我们领航!

因为

老师的爱是嫩芽上滚动的晨露,

老师的爱是花朵间普照的阳光。

春天,老师的爱是一抔抔泥土,

胚芽在他的怀抱中萌发希望;

夏天,老师的爱是润物的甘霖,

生命的拔节声在嗄嗄作响;

秋天,老师用爱的色泽点染世界,

金色的丰收映衬着桃李的脸庞;

冬季,老师用爱的洁白净化心灵,

因为,他深知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上。

师爱远比母爱严肃,因为她

决不由于溺爱幼子而畸生营养;

师爱却比父爱温柔,因为她

既有父爱的理智又有母爱的慈祥。

老师还是我们的朋友,

但这份情却远比其他友爱宽广;

老师更是我们的亲人,

但这爱却比天伦之情高尚!

啊,师恩如山,师爱似海,

莘莘学子永远铭刻在心上!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案 篇9

1、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了第三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后,教师让学生就第三四自然段质疑并板书,问题是大致如下:

(1)爱因斯坦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

(2)为什么他不做其它的手工作品,而做小板凳?

(3)三只小板凳为什么那么糟糕?

(4)为什么老师和同学后来改变了对爱因斯坦的态度?

(5)爱因斯坦后来成为了大科学家,跟他小时候的表现糟糕怎么不一样?

学生提问后老师补充一问题:那三只小板凳糟糕到什么样?

2、组织交流讨论

(1)请学生选择以上2-3个问题自读思考。

(2)1选择-2个有把握的问题或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商量。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要求发言有根有据,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发言需先表明选择的是以上何种类型的问题,老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讨论交流引导部分主要实录如下:

师:交流代表小组的成果与荣誉,说话要有根有据,有自己的想法,哪组先汇报?

生:我选择的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做三只小板凳可能是板凳爱因斯坦没做过,他想尝试一下,就像我们同学没有学过舞蹈想尝试一下一样。

师:即使很糟糕爱因斯坦也要尝试,你选择的问题具有挑战性,也是一种尝试,你很勇敢!

生: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可能是他想让老师明白他前两次做得还要差,这次已经进步了,他可能想通过这次手工课展示一下自己,因为以前老师总不喜欢他。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作推测,是一种很值得大家学习学习方法,那么,他的板凳到底糟糕什么样呢?我们能想象出来吗?

生:凳子的腿可能一条长一条短。

生:也许凳子的凳面凹凸不平。

生:可能是三条腿。

生:一坐上去可能会散架。

师:看看书上哪些地方提到了小板凳的情况?

生:糟糕、很不像样、更不像样。

师:其中有老师说的话,看能不能读得像当时老师的口吻。

生读,师引导学生多读几遍。

师:大家明白老师话的意思吗?(引导学生在读中很自然地理解此处反问句的肯定含义)

师:看看爱因斯坦听了老师的话有何反应?

生读爱因斯坦当时表现的句子后,简要地谈谈(略)。

师:老师当时气冲冲,很生气,爱因斯坦却拿出了更不像样的两只小板凳,而且又说了这么一番话,你怎么看?

生: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课文前面说平时爱因斯坦说话很少,怎么今天?

生:他想让大家知道他已经很努力了,本想让老师表扬他一下,可是却没有得到。

生:他想维护自己的尊严,这三只小板凳是他花了很多精力的。

师:今天的爱因斯坦与平时的他大不一样,他今天的表现,大家能否评价一下?

生:他胆子变大了,尽管声音很小。

生:他很勇敢,因为老师当时很生气,他很有可能会招到老师更严厉的批评,但他觉得自己上交的第三只小板凳的确是进步了一点,他想说出来得到同学们的肯定。

生:他很有志气,(师插:怎么讲?)他想证明自己并不差。

生:他一只比一只做的好,没有怕失败,很有毅力。

师:大家很有自己的想法,很好!让我们读读当时在课堂上的表现的句子,体会他的勇敢、有志气,做事有毅力,不怕失败。

师:有些问题可能是有联系的,解决了一个问题也许就解决了其它的一些问题,我们想想黑板上的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思考后说基本上都明白了。

师组织学生对其余问题作简单的交流。

教学反思:

从新课改、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精神来衡量,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整个语文学习活动在教师创造性的引导与激励下,学生获得了主动、健康的发展。华东师大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个体对自身的发展作出主动的思考、批判、选择目标、策划过程和准备付诸实施的时候,人就具有了主动把握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个体发展意识和能力,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幸福人生的内在保证。因此,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被新基础教育定为基础教育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在叶澜教授这里通过主动一词来界定人的发展,即人是通过主动对外界的作为,从而实现自己和谐健康的向前发展。就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在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才能得以实现。

纵观以上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或者说在教学的推进中,崇尚简约,能从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出发,让他们主动学习,得到发展。首先,教师以学生自读自疑的方式直接切入教学。其次,在学生再读文本中,教师让学生选择的问题在数量上考虑适度(即1-3个问题);对于问题的难度由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与心向进行选择(即自己有把握的问题或认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事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而设计的策略,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再次,小板凳模样的想象、学生首次接触的反问句含义的领会、对爱因斯坦课堂表现的谈论、对人物品质的深入体会朗读以及其余问题的探讨的提出等,都是在依学生的发言、他们的补充说明、他们的读文的过程中自然地推进、解决、领悟。

与此同时,教师对于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认识,不仅仅停留于被动的顺应学生,任随学生的思维、兴致的走向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处于无序的状态,恰恰相反,在这种看似无序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在根据学习活动的一步步展开在有意识地调整本课的预设目标、调控整个教学推进的态势,在自然地弱化或摒弃那些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与教学目标相背离的碎片。这就是教师课堂上的积极的教学作为--合理巧妙、激励性的引导与评价(激励性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导引)。现在的很多教育专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这些方法、策略、视角、路径、经历、体验等无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引导(点拨、导引、指正、激励、鞭策)。特级教师高林生说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左手拉着学生,右手拉着文本,通过有意识的点拨,让学生凭借着已有的前经验去与文本碰撞、交融,以实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下的自我构建。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发展才能更加顺畅,更加迅捷,更加健康。

本教例中,教师的导引与激励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学生质疑后老师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即那三只小板凳糟糕到什么样?),这是一个与学生感悟主人公爱因斯坦内在精神(不怕失败、有毅力、有志气等)是否真切相关的根本性的问题,这一增补很有必要。其次,问题的选择思考与交流时选择自己有把握的问题或认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这种提法,将有助于增强个体(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信度,也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认知规律,必然提升学生学习期待,提高学习的成效。这种富有创意的策略其最终的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显然已超出了问题解决本身,它是与现代社会对个体应具备真实地估价自我、相信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与素质是完全相吻合的。再者,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评价简洁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出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激励作用,能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往深向发展。如第一位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学生发言虽然的猜测,但很有见地,教师顺势就他的发言角度来评价他学习所得(即使很糟糕爱因斯坦也要尝试,你选择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也是一种尝试,你很勇敢!),可谓巧妙。再如,就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一问发表看法的同学读书能够前思后想,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学习品质,教师对他的评价是你能联系上下文作推测,是一种很值得大家学习学习方法!。另外,一位教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阅读教学教什么?指出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培育联系(就学生而言就是习得),通过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以上教学中,教师就爱因斯坦做的小板凳究竟糟糕到什么样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作想象,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的含义之一)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最后对于学生一开始提出的众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懂得在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之后也许其它的问题也会随之应的得到突破。最后,那么,他的板凳到底糟糕什么样呢?我们能想象出来吗?、看看书上哪些地方提到了小板凳的情况?、大家有没有注意课文前面说平时爱因斯坦说话很少,怎么今天?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语言实际上是在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三者之间架起的一道无形的桥梁,从而把学生对人物精神的感悟引向深处。这样的教学引导显然是极为重要的。

语文课堂是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智慧开掘的地方,自我重构的地方,身心愉悦的地方。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就不可能有人才规格的多样性。这是教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基础教育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而教师创造性的引导与评价,则会更加有助于学生主动健康、生动活泼地学习,获得发展。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模板”一文,希望“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模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语文表格教案模板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