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七年级语文辅导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辅导教案

七年级语文《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那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七年级语文《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大熊猫的有关知识;
2、 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3、 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
4、 形象生动的说明;
三、教学设想:
5、 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
6、 运用多媒体教学;
7、 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8、 课时安排: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 解释标题,导入新课
1、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
2、 课文标题“国宝——大熊猫”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
3、 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二、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嬉(xī)戏 憨(hān)态可掬(jǖ) 濒(bīn)危 璀璨(cuǐ càn)
邛崃(qióng lái) 浩瀚(hàn) 栖(qī)息 孤僻(pì)
分娩(miǎn) 翌(yì)日 繁衍(yǎn)
三、 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 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2、 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3、 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明确:
1、
我国特有
国际公认 暗扣说明中心
古籍记载

体态可爱
数量稀少 直接点明说明中心
活化石
2、 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3、大熊猫生活现状:学生可根据有关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阐述自已的观点。
四、 讨论题:
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以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请你谈谈 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及参考有关资料,写一篇保护大熊猫的文章。

fwR816.CoM阅读延伸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大熊猫


这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大熊猫》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喜爱大熊猫的心理特点,鼓励他们自学,培养其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提高其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征和它的生活习性。
 3、教育学生爱护大熊猫。
教学用具:课文挂图录像
教学方法:角色表演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初步认识大熊猫。
 1、播放有关大熊猫的录像片。
 2、指名说说看见了什么?让所有的学生都大胆发言。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大熊猫。
 1、教师领读课文。
 2、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
 3、指名个别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深入了解大熊猫。
 1、出示教学挂图,通过看挂图学习大熊猫的样子。
教师让学生说出挂图上有什么?再根据学生说的,教师再指句子,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2、利用角色表演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1)师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让学生都想象自己是一只大熊猫,教师边读课文边让学生表演。(指导学生表演好:爬上爬下用爪子抱着脑袋呼呼地睡大觉睁开眼睛睡醒了摆动着走来走去)
(3)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师问:大熊猫最喜爱吃什么?学生齐回答。再指图让学生看大熊猫吃竹子的样子。
四、课堂检测。
 1、教师出示问题:大熊猫是什么样子?大熊猫小时候和长大以后有什么不同?大熊猫爱吃什么?学生自读问题,思考题意。
 2、指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
 3、让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自己写出答句,教师个别讲析。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 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 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 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 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 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 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 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 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

凝注:凝聚,凝结。

③ 多音字或形似字。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

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 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 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 布置作业: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

板 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七年级语文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这篇《七年级语文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老斑羚们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涵的强烈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目标:请同学们先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二)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师1:题目“斑羚飞渡”告诉我们哪两个要素?

学生回答(对象和事件)。

师2:斑羚为什么要“飞渡”?(飞渡的三个原因:人为原因,自然环境和斑羚自身原因)

学生回答(人为条件: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自然环境:2段。自身原因:不能跳过六米宽的山涧。总之是人类导致斑羚处于“进退维谷”的绝境)。

师3:我们人类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回答。(自然的掠夺者、侵害者、猎杀者)。

板书 :最不可饶恕的行为----人类猎杀斑羚。

师:4:在这样的环境下斑羚们的最初表现怎样?

生回答:(一片惊慌,胡乱蹿跳。甚至一头老斑羚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以失败告终)。

师5:三段中哪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头老斑羚的感情态度?

学生回答(“老眼昏花”“故意逞能”,贬义词)。

启示: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能逞能,不能慌张,不要乱了分寸,要从容,要镇定。

师5:关键时刻是谁想到了拯救种群的办法?

学生回答(镰刀头羊)。

师6:镰刀头羊想出了怎样办法延续种群?

生回答:(飞渡)

师7:斑羚们是怎样飞渡的?(哪一段详写了“斑羚飞渡”全过程?)

要求:带着问题,细读第 9段。

小组合作:A、找出描写两只斑羚“飞渡”的动词?(说与同桌听)

B、两只斑羚“飞渡”的时间与角度的不同是?(时间有先后,角度有高低)

C、用四个“一Ⅹ一Ⅹ”来概述一下斑羚飞渡的过程。(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生一死)

D、段中精彩的比喻句并分析作用?(请学生试读最后两个比喻句,体会感情)

学生回答。(比喻句作用:形象生动的刻画了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而牺牲自己的悲壮场面,更加突出了老斑羚的献身精神。)

板书:最震撼人心的画面-----斑羚飞渡。

师8:“斑羚飞渡”引发我怎样的感悟以及反思?(找出文中描写“我”的语句以及“我”对“斑羚飞渡”感悟的语句)。

要求:快速浏览9到15段。

学生回答,1)教师归纳(9、10、11、12、14、15段)。

2)请同学们抓词句试着赏析这六段。

教师引导(如:A议论段:10段 “粉身碎骨”形象写出了结局的悲惨。11段 “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句中的两个“没有”表现了斑羚们心甘情愿的赴死精神。如12段 “心甘情愿”一次将斑羚拟人化,写出了斑羚们精神的无私伟大。又如14段“我没想到”“我更没想到”使意思层层递进,突出了“我”对斑羚绝境求生时所表现出来智慧和献身精神由衷敬佩以及对老斑羚死亡的痛惜。B神情,心理描写:如9段“我吃了一惊”、“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侧面烘托了“斑羚飞渡”出乎我的意料,带给我的震惊程度大。“还如11段”我十分注意的盯着“和”但让我震惊的是“从人类角度揣测斑羚,自惭同时被斑羚精神所震撼。更如15段我们”目瞪口呆“甚至猎狗也”惊讶“侧面烘托了”斑羚飞渡“场面悲壮,带给我们的震撼之大。)

板书:最值得歌颂的斑羚精神----勇于牺牲,视死如归。

三:探究拓展;(学生活动环节)

1:本文会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人类和斑羚们说吧?老斑羚们哪些精神值得你称颂?那就说说吧!

2: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三年后故地重游,遇到了当年第一个飞渡成功如今已是头羊的那只斑羚,你会说什么?(50字以上一段文字)。(《高山流水》古筝曲为背景音乐)。

(教师下水文:时光荏苒,三年了,你我再次相见!

斑羚呀!曾经的幸存者,今夕的朋友!如今和你对视 双眸,我能读懂你心中的仇恨。此时,我眼中溢动着晶莹的惭愧。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默默道一声:人类错了!

当年的贪婪令我们迷失,那刻的惨烈让我们反省。

如今,我亦是痛彻心扉!遇到你,我倍感汗颜!看哟!伤心崖上空再次凌驾彩虹,请给我一缕温暖的信任,我愿轻轻道出心声:人与羊生生再不相欺,世世和谐相处!)

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一节课相伴而过,一日师生情终生难忘。正如印第安酋长所说的”地球不是人类的,而人类属于地球“.请同学们谨记斑羚带给我们的启示--在环境日益恶化,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人类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利、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

五、作业

1、积累动物界灾难面前大爱互助的故事,制作一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手抄报

2、找出文中描写镰刀头羊叫声以及描写彩虹的语句并且赏析。

附板书设计:

最不可饶恕的行为----人类猎杀斑羚。

最震撼人心的画面-----斑羚飞渡。

最值得歌颂的斑羚精神----勇于牺牲,视死如归。

备教手记:

《斑羚飞渡》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文章,”斑羚飞渡“场面感人,精神引人深思。秉承”文本细读“的精神,细读深挖,精读细体会。1、把握清晰课堂脉络。由题目入手,分解为”斑羚“和”飞渡“两个因素,设置了三个环节:斑羚为什么飞渡?斑羚怎样飞渡?斑羚飞渡的感悟。由分析原因入手,引出飞渡场面的震撼,最后分析感悟,上升到中心思想的高度。

2、细读文本突出详略。因为课文较长,所以在课堂处理上采用了略析1到8段,细品9到15段。让学生感受到”斑羚飞渡“场面的震撼,悟到”飞渡“精神的感人,恰当的凸显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细读文本面面俱到。小到词语,如”逼“,”一片“,”老眼昏花“”故意逞能“,9段两只班羚”飞渡“的一系列动词等等。中至语句的赏析讲解,如9四个比喻句的赏析以及训练朗读,把握作者感情。大到段落的分析理解,如重点研读了9到15自然段。

4、训练学生读、说、写的能力。课堂学习过程中,设置了细读9段,重点朗读比喻句体会语气、感情,快速浏览9到15段的读书环节。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无一处不体现学生”说“的地位与权力。最后拓展探究环节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以致用,让读说均为写服务。通过读、说、写让学生感悟人类角色,理解中心--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大熊猫》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汉字,学习两个新偏旁“人字头”“四点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观察,并通过观察与学习,了解大熊猫,认识大熊猫,喜欢大熊猫。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入手启发谈话
1.出示大熊猫,让孩子们看图画,简单说说大熊猫的样子。
2.师:大熊猫真可爱。那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吧!
板书:大熊猫
二、自读感悟,读通全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要求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读准字音。
2.数一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知道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课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大熊猫是动物园里最吸引人的动物。它是珍贵的动物。
板书:珍贵
第2自然段,写大熊猫的样子。
第3自然段,写大熊猫的活动情况。
第4自然段,写大熊猫的饮食。
板书:样子活动饮食
三、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再读全文。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1)小组合作,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
(2)读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评议。
(3)试着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3.播放大熊猫的生活录像片。
感受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学习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述片中的大熊猫。
(1)大熊猫的样子:
板书:身子胖尾巴短毛很光滑
四肢黑身子和头白黑眼圈
(2)大熊猫活动情况
板书:小:活泼爬上爬下
长大:不爱活动爱睡觉
(3)吃什么?
板书:竹叶竹笋
第二课时
一、巩固练习
1.以“开火车”的游戏方式,读词语卡片,巩固认识生字。
2.用生字开花的方法,给生字组词,巩固识字生字。
二、指导书写生字
1.结合写字教学要求,学习新的偏旁“人字头”“四点底”。
2.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写生字。
三、实践活动
1.有到过动物园或从电影电视上看到大熊猫的同学,或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大熊猫的资料,说给大家听听,并在小组交流。
2.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自主选择,填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四、课外阅读
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我是国宝》《丹顶鹤》,让学生加深认识大熊猫和丹顶鹤,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板书设计:
大熊猫
样子:身子胖 尾巴短 毛很光滑
四肢黑 身子和头白
黑眼圈 黑耳朵
小时候:活泼 爬上爬下
长大:不爱活动 爱睡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秋天


这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秋天》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点评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前安排有绘画和有微机特长的同学参与课件或画片制作,极富创意。制作的前提是吃透课文内容,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想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都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刺激和鞭策。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教学流程看,开头用秋瑾和宋玉的文句精心导入,在感情上与《秋天》一诗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看图想像、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的环节,激发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做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特色鲜明。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七年级语文《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一文,希望“七年级语文《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七年级语文辅导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