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 导航 > 30年改革开放巨变之粮食仓储企业

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30年改革开放巨变之粮食仓储企业。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30年改革开放巨变之粮食仓储企业》,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30年改革开放巨变之粮食仓储企业

1978年12月20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粮食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转变,即从严格的统购统销政策向逐步完善的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历史性转变。

回顾30年来粮食仓储企业的巨大变化,结合公司改革发展的历程,我觉得有以下七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变化之一:粮食仓储设施显著改善

1978年以前,粮食仓储主要以苏式仓、平房仓、简易仓为主,而且大部分仓房均为解放初期修建,仓房陈旧简陋,仓容小,仓储利用率低。80年代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对老、旧和待报废仓房进行翻修改造。为适应粮食增产和收购需要,同时也新建了部分仓库。以大兴路粮库为例,80年代以前,粮库有5栋苏式仓和简易仓,总仓容只有3000万斤,经过多年的翻建和改建,使仓房增加到9栋,仓容达到1亿斤,仓房基本上为高大平房仓。90年代,由于粮食储备逐步增加,曾一度还出现了露天垛存粮的现象,给粮食保管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经过30年的建设,尤其是近10年以来企业自身也在仓储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粮食仓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就公司而言,目前有174栋仓房,绝大部分属高大平房仓,仓型有门式钢架仓、大板仓、拱形仓等现代化的新型仓房,仓容从原来旧仓房的每廒间200至300万斤,增至现在的1000万斤以上,对确保粮食安全存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变化之二:科学保粮水平大幅提升

为了确保库存粮食安全,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粮食熏蒸都采用氯化苦或磷化铝。80年代,粮食仓储企业积极开展科技保粮活动,采取了“六面包低氧杀虫技术”,80年代中后期,开始普及电阻测温,到90年代,实行了微机测温、测湿、测虫。目前从测温到粮食账面保管均实现了计算机全面管理。以前粮食熏蒸主要靠人工来进行,现在有了环流熏蒸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对职工身体的伤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绿色保粮,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粮食用品,成为粮食仓储企业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为此,公司严格执行储粮技术规范,把科学保粮做为仓储工作的重要一环,加大科学保粮软、硬件设施的投资,努力探索先进储粮设施的科学使用方法,积累经验。对散装储粮全部实现了机械通风、电子测温。为了推动仓储科学技术的发展,马腾空储备库根据地下仓的储粮特点,历时三年时间研制的机械通风和环流匀温技术已于去年下半年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技术鉴定,成功解决了地下仓夏季不能入粮的难题,目前此项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于地下仓储粮。今年,马腾空储备库充分运用地下仓气密性好的有利条件,组织技术力量探索试验地下仓环流脱氧气调储粮技术,利用机械通风系统和环流系统在地下仓运用木炭燃烧循环降氧试验,以达到杀虫抑菌、绿色保粮的目的,同时又在新建的12栋地下仓安装自动均温补冷装置,利用仓道的低温环境,抵消粮面空间温度的上升,抑制害虫活动。通过试验,均温补冷后的粮温普遍比一般地下仓低3-4℃,平均粮温可控制在15℃以内,有效控制了储粮害虫的活动,为绿色储粮开辟了新的途径,以上技术的实验和应用,形成了公司科学保粮新的管理模式,为公司推广现代化储粮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

变化之三:粮食管理日趋规范

过去,粮食保管都是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87年以前,主要依据地方法规管理,87年以后,主要依据商业部《国家粮油仓库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进行管理,均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到20xx年8月国家出台《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20xx年5月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20xx年4月我市出台了《西安市储备粮管理办法》,将粮食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范畴。公司的粮食仓储管理工作走向了规范化和精细化,使粮食科学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变化之四: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80年代以前,粮食仓储的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粮食的测温主要靠保管员用力将粮温杆插入粮垛取得数据。粮食的装卸也基本上靠人背肩扛,粮食的盘运依靠人力车和小推车,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库存粮食出现潮湿等问题,也是靠人工摊晒等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仓储的管理上运用了“四散”技术,从粮食的运输、入仓、出仓,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运输有散装专用汽车,装卸有输送机,降水有烘干机,清杂有除杂机,降温有通风机,品质检验有检化验设备,测温、记账等全面管理有计算机等等,并实现了电子测控、测温、自动化办公为一体的三网合一。


30年改革开放巨变之粮食仓储企业第2页

化之五: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1985年以前粮食实行严格的统购统销政策,1985年至1997年实行了两条线运作(即包括平价、议价措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1998年至20xx年实行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坚决贯彻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实行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措施,加快粮食企业自身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0xx年开始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20xx年5月,温家宝总理签发国务院407号令,公布施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标志着有序推进依法治粮的进程。20xx年至今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即托市收购的政策。

从粮食价格改革方面讲,自1978年夏粮上市提高粮油统购价格和超购加价幅度开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贯穿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程的始终。开始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粮油价格作必要调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粮油价格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调价向粮油价格模式的转换,是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运行机制、价格调控机制的总体转换。改革的路子和方向是:市场逐步成为价格形成的主体,价格在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下运行,国家对价格的调控由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间接的运用经济手段调控。

变化之六:职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80年以前,粮食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他行业基本一样,实行的是行业等级工资制度,人均月收入基本也就在三、四十元,虽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它行业相比粮食职工的工资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但与30年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提高,基本上按每年8%--12%速度递增。现在的收入是80年代初期收入的近30倍。就职工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80年以前,大部分单位还没有住宅楼,少数单位有房的也是非常简陋的简易楼和平房,许多职工三代同堂住一室。如今职工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职工住上了单位的家属楼,从根本上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尤其是20xx年以来,公司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的薪酬分配制度,实行了岗位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分级制度。目前正在发动全体人员探讨新的薪酬分配制度,力求在薪酬改革上实现新的突破,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广大职工共谋发展的意识,推动公司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变化之七: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在市粮食局的正确领导和各处室的大力指导下,粮食企业的发展稳步推进。尤其是近年来,公司发展明显加快,20xx年实行了三库合并;20xx年3月对胡家庙粮库实行了托管,在泾阳征地400亩;20xx年顺利进行了改制,对马腾空储备库地下仓进行了扩建,泾阳粮食储备加工物流基地开工建设;20xx年对胡家庙粮库实行了改制,兼并了华山糖库。粮食储备逐年增加,夏粮收购和粮食轮换稳妥进行,企业经济效益稳步上升,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纵观粮食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改革之路和我公司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启示之一,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每一步重大决策,都是国务院审慎作出的,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而不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启示之二,粮食问题关系到经济全局,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粮食企业要从确保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认真抓好粮食管理。我们要树立全局眼光,努力认识国情粮情,了解全国经济形势,理解国家粮食政策,在全国发展的潮流中“顺势而为”。

启示之三,粮食安全涉及方方面面,实践证明,粮食政策法规是关键,粮食生产是基础,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购销和加工是手段,粮食安全预警和粮食质量检测是措施。粮食行业尤其是粮食国有企业要把保证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全局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再创粮食工作的新辉煌,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感想


“改革开放是由思想解放开始的,而思想解放是由一场大讨论开始的。”有同志这样说。这场大讨论就是发生在30年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三十年的实践给我们一条重要启示是,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30年来,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党的事业的发展等,都是同解放思想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

人们的社会实践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践标准的具体内容会随着实践发展有所变化。因而,解放思想的重心、内容、任务也会由于实践发展有所改变,在不同阶段有各自侧重点。回想当年,我们曾经认为“纯而又纯”,“一大二公”,绝对的“有计划按比例”,绝对的按劳分配,才是社会主义,否则就不是。因此那时把农民外出务工、做生意、城里人办企业、开公司,包括知识分子业余兼课、译稿、出书,统统被说成是不务正业,轻者被认为是“个人主义”,重的则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如今,我们已经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观念,绝大多数人再不会坚持上述糊涂熟悉和错误观念了。这是不断解放思想的成果。二三十年过去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变化说不尽、道不完,成绩震古烁今、彪炳史册。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跟不上;经济总量大,但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现象未根本改变,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都有新进步,但不平衡;资源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但空气污染、土地资源不足、水质低劣情况令人担忧。还需一提的是,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战略思想、还远未转化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简单求快求大求量的意识,依然主导着一些地方、单位的经济发展。此外,一些领域、一些地方的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风气不好,一些领导干部缺少**、法制观念,影响和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强烈期盼。

显然,上述这些热点、难点问题,既是改革进程中需要突破的焦点,也是我们在新形势下以新的勇气进行思想解放的侧重点和主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从而更好地贯彻十七大精神,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找出克服难点,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对策。那些不符合十七大精神、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制度、体制、办法,都应不断破除和改革。过去我们常说,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解放思想也是如此:碰到什么障碍,就破除什么障碍。许多地方从实际出发,明确了基本方向。如有的地方提出,解放思想要反骄破满,以当年“杀开一条血路”的气势,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

我认为,从当前的发展方位看,解放思想的侧重点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着力克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具体做法和体制机制,寻求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路数与机制。

我们应当看到,今天解放思想的难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比以前大了。这是因为:从绝大多数人来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求安逸、保平稳、不思进取的倾向增大了,不少同志习惯了这些年形成的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方式,要扭转不轻易;我们面对的矛盾,大多不是老问题,而是发展、变化中的新矛盾、新障碍;我们面对的问题,大多不再是30年前的意识形态下的政治方向是否正确,而是日渐固化的利益格局下的利益调整;面对世界各种文化、各种思想的相互交织与渗透,人们活动的差异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增强,价值取向和思想熟悉比过去更加多元化,呈多样性和复杂性。另外,形成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有效政策,也复杂而艰巨。

因此,在新形势下以新的勇气进行思想解放,首先要有使命感、紧迫感。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发展又到了一个要害阶段,假如不坚持解放思想,不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归宿点。坚持以人为本的解放思想,才能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念,纠正发展中的种种偏差,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以人为本的解放思想,尊重人**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才能把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聪明集中起来,从而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以人为本的解放思想,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要求与发展道路,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有利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再次,解放思想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离不开对客观实际的把握,离不开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探索、熟悉和遵循、解放思想要有批判意识,但不能简单否定过去的发展成绩、发展道路,解放思想要大胆创新,学习、借鉴世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不能头脑发热、胡思乱想,不可盲目主张。还有,要有“破”有“立”。要把解放的思想和进步的意识,用法律、制度和政策落到实处,具体化到可操作的层面,与各项工作融为一体,让解放思想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并转化为实践科学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把解放思想写入了大会的主题,并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宝。我想,运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将是对30年前真理标准讨论的最好纪念。

改革开放30年心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要害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快速发展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给改革开放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30年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30年,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其评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30年改革开放很好地实现了它的预期目的:第一,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1978年-XX年之间,中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7%,XX年是1978年的57.5倍。第二,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1978年-XX年之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45%,XX年是1978年的34.2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7.21%,

XX年是1978年的85.3倍;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4%,XX年是1978年的6385倍。第三,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30年来,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XX年的2.3%。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XX年减少到2148万,贫困人口比原来减少了10多倍。197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8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人口预期寿命数据,XX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4岁。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带来了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成就举世公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30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发展的体制源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布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已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整个社会正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认为如下四条基本经验很重要:

1、解放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本国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在这一主导思想下,我们从理论上破除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相兼容的教条,在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使亿万人民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变“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市场化改革近30年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经济运行活力,促进了财富涌流。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着眼全局,坚持把农村改革发展放在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说到底是解决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问题。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土地制度变革、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三个阶段,有效地缓解了“三农”问题。这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变迁中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3、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清醒判定,我国的对外开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来发展壮大自己,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典范。变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为全面开放的经济体,既弥补了自身发展资本的不足,利用外部市场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内改革的步伐。4、立足国情,坚持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与我们从基本国情出发,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分不开,先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突破,然后深入进行存量改革,从而比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的问题始终与制度不完善相联系

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改革中的大国。进入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现有的各项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1、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同市场机制不完善相联系的。近几年,资源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反映了我们在资源要素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能够反映稀缺程度,助长了浪费性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

2、民生问题是同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相联系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凸显,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制。目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根本打破,新的公共服务体制仍在重构当中。

3、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既反映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体制的缺陷。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只有规范的产权制度安排,才能产生规范的初次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再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完善的再分配机制还未形成。

4、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高也反映了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比如随着全方位融入全球化进程,我们的汇率制度和外贸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人们担心的经济安全问题,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与全面对外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那种把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十七大报告有力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并对新阶段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新阶段的改革,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按照十七大的部署推进全面改革,以下五个方面相当重要:

1、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我国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4.5亿左右。按照十七大修正的目标,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两番,使14.5亿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意味着要运用同样、或者更少的资源来生产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内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这既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规范收入分配体制的前提,也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2、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三大步,第一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通过全面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目前正处于第三步,需要推进以改革农村上层建筑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3、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使我国同世界的生产和消费紧密融合,我国的发展已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目前,我国对外经济部门的就业已超过1亿人,我国已开始大量使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我们的许多产品直接依靠于国际市场。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种机遇发展自己,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4、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改革之初相比,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和协调机制,社会治理方式还相当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建设和谐社会,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5、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十七大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人民**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要加快政府转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改革总体方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各项制度逐步完善起来。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感想:改革开放与崛起行思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只东方睡狮觉醒了。全世界都在关注它,它将以怎样的方式崛起,将在未来的世界扮演怎样的角色,每一项政策,每一点进步,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作为一个后发的国家,中国虽然觉醒的晚,但其他发达国家当初崛起的经验,无疑是笔巨大的财富。不用走太多弯路的中国,想用更快的速度赶上来。当然,在解放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时候。中国实事求是的决策原则是最关键的。任何大国的崛起之路都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这其实是其他国家崛起时留给我们的一条不变的真理。

西方国家的崛起,有启蒙运动做思想基础。这是崛起的关键。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混乱后,终于拨乱反正,解放了思想。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被解开,于是开始在这条新的道路上大步流星。但思想文化从来不仅仅只起到启蒙的作用。中国政府似乎对这方面不够重视。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如信仰缺失、腐败丛生等,就与思想文化建设的滞后有很大关系。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而中国在这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中国威胁论”近年来在西方闹的沸沸扬扬。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也难怪人家草木皆兵,于是,中国究竟要走怎样一条崛起之路。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法国的拿破伦,德国的希特勒,还有日本的东条英机,他们选择了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崛起之路。然而历史证明了,妄图以牺牲他国利益来壮大自己以求崛起的想法是危险而又愚蠢的。共同发展,和谐共赢才是崛起的正途,中国在这一点上是明智的!

除了上述这些宏观的发展经验外,西方国家在崛起之路上,还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西方启蒙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决心,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时的冒险开拓的勇气,英国、荷兰创造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时的创新精神,美国、德国、法国在崛起时人民的团结统一,还有俄国和日本崛起时的可贵的学习精神等等。

这些支撑人类繁荣至今的人类的高贵品质,如果中国能兼容并包,必将使其崛起的道路更加顺利。崛起成为大国的中国也必将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崛起之路多坎坷,真诚的祝福中国,一路走好!

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这是我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面对“调整转变、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三重艰巨任务,我们唯有继续深化改革,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和内在动力。

深化改革是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害时期,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未来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诸多制约。

――实现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支撑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产业大都属资源依靠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类产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而且“超重”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很强的惯性,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任务艰巨。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由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进程缓慢,我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解决;生产关系变革滞后生产力发展进程,各种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自然而然地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严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投资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我省无一城市入围投资环境金银牌城市;在XX年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我省虽然有10个设区市入围,但只有石家庄、唐山和秦皇岛排在前50位,分别为第22位、35位和50位。投资环境诸要素中,行政治理体制问题仍然是我省投资环境的“软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效率亟待提高。

――推进全面开放任重而道远。“环京津、环渤海”的独特地理条件,赋予了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真正发挥“两环”区位优势,不仅仅是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与京津、国际对接,要害是机制和制度等软环境的接轨:从微观企业制度到宏观经济治理制度,从微观企业生产运行机制到宏观经济治理调节机制……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乃至融入国际生产体系,推进全面对外对内开放,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还很重。

以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全面改革

XX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改革要向三个领域拓展: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拓展,大力发展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从竞争性领域向公用公共事业领域拓展,加快科技、文化、卫生、市政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从经济领域向行政治理领域拓展,深化机构改革,优化行政区划,改善行政治理。这是我省今年的改革方向,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重点。

――认清形势,提高熟悉,奠定全面改革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政府行政治理体制上。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既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我们必须清醒地熟悉到,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治理者所处的非凡位置,决定了政府在发展和改革中所起的非凡作用,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体制保障,把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制约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权力正确行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机制性腐败问题,增强政府公信力,改善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要害和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使政府成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全力履行相关职责的责任政府;成为致力于为市场主体排难解忧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政府;成为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监督的法制政府。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缩小政府事权,把不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果断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切实管好。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治理方式,缩小行政审批范围,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从“项目最少”迈向“时效最快”;尽快贯彻落实国家大部制改革精神,规范机构设置,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推行重大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非凡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评价制度。

――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使混合所有制成为经济成分的主体,从体制和机制上割断政府对企业或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健全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体制改革,发展完善资本、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市场,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限制因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健全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要求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治理等的重构,实现社会转型,这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制保证。重点是重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彻底解决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行政垄断、政府包办的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

以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全面改革,不仅将遭遇由于部门利益受损而产生的内部巨大阻力,而且面临着由于备受民众和投资者关注与期待而形成的外部社会压力,成败关乎全局,将考验改革者革命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检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魄力和执政的能力。深入推进改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30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的道路一直并不平坦,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改革,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较大的改革,改革到了真正啃“硬骨头”的要害时期。面对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改革的新突破,推动社会的新发展。

――树立深化改革的决心。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制度有好有坏,形成好的制度要靠改革。因此改革是对发展贡献最大的因素,即“第一生产力”。只要坚定这个熟悉,我们就能树立起深化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改革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就否定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信改革是燕赵大地焕发生气活力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为时代要求的河北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增强改革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

――保持深化改革的恒心。改革必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改革进入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全面改革阶段,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恒心与韧劲,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必须充分估计改革中可能碰到的困难,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研究制定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发挥政府改革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