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 导航 > 改革开放40年周年心得体会一

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40年周年心得体会一。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改革开放40年周年心得体会一》,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改革开放40年周年心得体会一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举国上下以迎接、宣传改革开放精神为主线,在把握大势中谋篇布局,在保持定力中精准发力,在整改问题中狠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岁月不言,唯石能语。97年前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红船之上,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启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到如今40年的艰苦探索,中华民族由蓄势到成势,走出了一条曲折豪壮的复兴之路。正是高扬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风帆,28年浴血奋战,28年岁月峥嵘,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终结了亿万劳苦大众受压迫、被剥削的旧制度。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40年来,区域经济稳中竞进,中国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纵深突破,中国活力竞相迸发;城乡建设协同推进,中国形象不断刷新;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中国气场汇聚升腾。国内生产总值飞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前所未有的优越制度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惊天伟力,曾经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换了人间,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尽展新颜。展望前程,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今日的中国面临着诸多历史使命。

人民有所呼,改革必有所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5年,人民二字深深印刻在中国政治发展进步的壮丽征程上。这5年,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民法总则》这个百姓权利的宣言书郑重面世,《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出台。这5年,司法体制改革大力度推进,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全面推开,最高法院6个巡回法庭开庭审案,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冤案错案得到昭雪,司法公正的阳光照耀每个人的心田。丈量放管服改革坚定而急促的步幅,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

这5年,中国共产党坚持刀刃向内,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党的革命性锻造,全党上下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更加忠实代表人民的意志。这5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立法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宪法法律实施和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有力保证了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这5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越来越多,县乡基层人大作用日益提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履职尽责更加自觉,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力更加有效。各级机关政务微博账号从不足6万到近18万的增长数量,纪检部门开发的手机随手拍、微信一键通等网络平台人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直接、更便捷、更见成效。翻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账本,38次会议,1500多项改革举措,次次承担着人民的托付,项项凝结着人民的期望,真正做到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风雨兼程改革路,万众一心砥砺行

改革之轮如何继续向前,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难答的题,更是一道需要全力答好的题。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的话语掷地有声,饱含了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输不起的使命感面向未来的赶考,我们要拿出破釜沉舟的精神和背水一战的勇气。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中国人民始终是价值的起点、实践的主体、创造历史的动力源泉。

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70多年前,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这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普遍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60多个春夏秋冬,几经风吹雨打,在螺旋式上升中进步,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主线清晰而鲜活。

清风扬正气,奋进正当时。2018年,历史将铭记这个新的改革春天,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以优异的成绩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改革开放40年周年心得体会二

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复杂性、非凡的艰巨性、特有的长期性,来不得半点虚幻、浪漫。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舍此别无他途。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什么是最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最可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什么?就是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改革是社会制度演进的基本方法

在人类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制度的存在和价值,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只要存在发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发展方式,是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式。

人类创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权利。制度是人创造的社会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社会必需品,是为人自身的利益服务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不断创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种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现实存在的制度,只能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相适应,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发展无非有两种基本方式。当制度不可能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革命的办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来满足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当制度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改革的办法,以和平、渐进、不流血的方式,变革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制度进步的过程,也是制度演进的方法。历史上这两种变革方式,始终在进行着。

一种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没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假如社会主义制度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那将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样,要被送进博物馆。邓小平同志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也是一种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过这种革命的方法不同于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

一切存在的、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特色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即由中国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探索,既是实践的探索,又是理论的探索。实践探索是理论探索的源泉、动力、真理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探索总坚固践探索的经验,升华为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探索的发展。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相辅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国改革的华彩乐章。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考。正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一样,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就不会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败的例子还少吗?

改革是有目标和方向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一切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话,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能保障中国长期发展、长期稳定。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制度都将长期处于不断变革中。环境、条件、形势的不断变化,促使制度要适应这些变化。中国的发展道路、模式、经验,只能产生于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别国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就像是开不同的锁,只能用不同的钥匙。今天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大进步的时代,13亿中国人民正在迈向工业化、现代化,这是何等壮观的历史画面!不仅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是今天中国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于我们的营养,创造性地推动中国的发展。四十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就是敢于挑战一切困难。中国需要的是长期稳定、长期发展。只有长期发展,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只要长期稳定,必然有长期发展。长期动乱就必然长期落后。要实现长期稳定、长期发展,还是要靠改革开放。改革是有一定风险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稳定造成一种波动,但改革本身就是积极稳定的方法。要长期稳定就必须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长期稳定。中国未来的历史任务就是长期发展、长期稳定。不发展的东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则。脱离了国情、历史、发展阶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国的改革是在国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40年周年心得体会一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十九大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是党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更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毕节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我作为一名60后交通系统基层党员干部,完整地见证了毕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以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为标志。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继往开来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应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抓阶级斗争转移到抓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议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并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力推进了毕节试验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基础设施进程,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可喜的态势。试验区成立30年来,毕节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区700多万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实际,充分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坚持把救济式扶贫改变为开发式扶贫,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建设,开始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逐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强制取缔土法炼礁和土法炼锌,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植物措施为主,并与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通盘考虑,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以及围绕三大主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质上是把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通过开发扶贫探索经济建设,生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整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进步,根本目的是要在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奠定物质基础。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像毕节这样人口过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尤其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生态建设这一现代名词,已经被毕节广大农民所接受,每年冬季,声势浩大的水土保持工程农民都自觉自愿参加。3356工程、长防工程、长治工程等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改革开放40周年,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以来,毕节试验区坚持富民为本,紧紧依靠群众,创造了许多试验区区情,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发展路子,有力地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在毕威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项目采用BT模式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试验区交通四通八达,有方便快捷的高速公路网,有毕节飞雄机场和隆黄铁路,交通发展使全区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毕节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那个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年代,到了现在电灯电话、手机通讯、汽车家电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的生活追求早已不仅限于吃饱穿暖,而是开始追求有品质、有品味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特度优越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我们毕节试验区的人民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参与和迎接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毕节试验区的明天会更美好。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认真聆听讲话之后,我百感交集,感触颇多。

在40年前的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

这场发端于40年前的伟大变革,开启了中国历史一个崭新阶段。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4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绳绳相继,带领中国人民推动改革开放从探索到全面推进再到全面深化,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40年来,百姓生活不断改善,大事件中、细微之处,幸福感和获得感已浸润生活。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40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经济上,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全球公认。在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均资源和资本积累都不是很丰富的条件下,实现持续了近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壮丽一页。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改革开放也让百年中国告别积贫积弱,重拾历史荣光和大国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增长迅速。尽管美国、法国、日本都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长率都大大低于中国;从世界经济体系和贸易体系角度来看,中国为更平衡的贸易体系做出了贡献。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在科技上,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巅峰,引领科技创新潮流。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四十年间,我国科技发展硕果累累: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返航、蛟龙下海、墨子升空、复兴起航、天宫合体,一系列象征着中国腾飞发展的超级工程的出现让我感到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是多么的骄傲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沉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澎湃涌起。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从提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以更大气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部署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过去,我们心怀坦荡,既不沉沦于昨日的鲜花与掌声之中,也不拘泥于昨日梦想的得失之间,面对未来,我们心中仍然充满了无限的期盼。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2篇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1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发生深刻变化。作为中国人,一是深感骄傲与自豪。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按照党中央部署,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幸生活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是深知责任与使命。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责任,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努力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必须深入思考应该肩负什么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党员干部要永葆人民情怀,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是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品格。

纵观国家发展的曲折历程,不禁感叹,多少事业的大厦,就是败在没有坚持初心。我们的党从南湖走向全国,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展现了一个坚定不移、矢志初心的政党,如何始终得到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强调初心的宝贵,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通过发展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难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惠民富民。

入党宣誓时,我们曾举起右手,信誓旦旦要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要有跟党走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要站在党中央荡涤污秽的队伍里。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提升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葆对学习的赤子之心,发挥我们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历史发展到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与时俱进是不断保持党的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源泉。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形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重大变化,彰显出以党中央要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浓厚为民情怀。要以新时代改革开放为起点,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永不满足,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不负人民重托,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为共筑中国梦的贡献力量,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2

面对改革开放的曲折,我们党不断修正错误,攻克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改革开发40年的成功实践,使得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全球范围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的最大启示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当做历史的创造者,当做决定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群众生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这迫切要求我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保障民生,实现长治久安。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经济发展是前提,经济发展根本目的和价值是民生。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要提高政治站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履行党员义务,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违反党的原则的错误言行。要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自己的工作生活融入到宣传和弘扬党的理论、党的主张的事业之中,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要坚持苦干实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一味抱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怎么苦怎么累,累死累活划不来。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新技术每天都在刷新,我必须时刻自我提醒,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研究、理解把握新思想新理论,兢兢业业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好。要坚持不懈,坚定自己的信念,以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内生动力,创造自己的价值。

党员干部要强化使命担当意识,秉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时刻展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提高工作能力,做精做细每一份工作,在新时代中争取有有新气象新作为,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心得体会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心得体会

1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不同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四十年。或许站在已经拥有的角度去看待它,往往会觉得这一切很自然、很平常、本该如此。然而当我们的目光穿越时光的隧道,回放曾经走过的每一步,用心感知其间的坎坷与艰难,就必定为一个民族的艰难成长而唏嘘莫名,必定为我们祖国的巨大进步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我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伟大而不平凡的四十年!经新实业集团将会以此次大会为新的契机,更加全面的、更加广泛的为区域内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回首过去,我们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岁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永不止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顶层设计,狠抓改革落实,一往无前。

我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伟大而不平凡的四十年!陕西商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将会以此次大会为新的契机,更加全面的、更加广泛的为区域内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3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我真正体会了更直接更多更实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40年时间不长,我们国家却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大地焕发出了蓬勃的活力,而科技创新更是成为了激活国家繁荣的动力引擎。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梦想有多大,实现的愿望就要有多大,从自我出发,超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一名80后企业家创业者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地坚定地在自己的行业中一定要做出优异的成绩来回馈社会,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增砖添瓦!

4

时光冉冉,历史车轮永不停息,四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经济和科技力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交通运输,建筑建设也处在世界顶尖水平,作为中国人足以自豪.

我们这代80后的年轻人也是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幸运的,没有经历战争和饥饿,我们理应肩负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做更多的努力.

40年弹指间,令人无限感慨,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跨越,也涌现出各个领域优秀代表,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们正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现代化强国的伟业我们是主力军和见证人,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_范文



30年来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30年来,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它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它是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风险和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它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经验是什么?答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主线

改革的过程与改革的目标是分不开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布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引导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支配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认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飞跃。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和具体任务。XX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具体部署。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布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支配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的一条主线。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如何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非凡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核心和要害,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要害。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已经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非凡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大以来中心的许多重要文献对这一问题有更明确的论述。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时,将“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当作重要的经验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社会主义”这几个字“画龙点睛”,点明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造性和特色。

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要求

经过3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这一体制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其主要特点有:

1、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中国逐步确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一方面,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把计划与市场、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2、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中,国家不仅是宏观调节的主体,也是公有制的主体、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主体,是推动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以发展为导向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3、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包括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三,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第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贯穿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全过程。

4、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开放与改革、开放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但我们还应看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始终保持对要害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同时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色和根本优越性,它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具体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两条明显不同的道路:前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而且还在于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方式,这种改革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双轨过渡,增量先行,在保留计划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的办法来稳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

——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分步推进,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调整目标与思路。

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内生于目标,不能脱离开改革的性质和目标来抽象讨论改革的方式。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采取了渐进式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目标的非凡性质决定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础的,改革的目标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赋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的活力,经济改革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改革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暖和渐进的特点。

2、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受社会制度的制约,而且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中国的市场化与工业化、体制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式,它的具体含义和实现形式并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上,把改革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形成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仍需一个较长过程。

因此,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别不是方式和方法的差别,而是改革的目标和性质的差别,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改革道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国经济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深化和创新了对市场经济的熟悉,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向人们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和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包括: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效率与公平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要害性作用;经济、政治、文化和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变迁是复杂多样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转型和市场演化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长期的过程;国家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传统与现代、新体制与旧体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和融合的;社会制度的变迁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与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的统一;市场经济体制内部不同组成部分的地位、作用和演变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改革和制度变迁既有次序问题,也有协调问题,等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就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宗旨的经济改革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非凡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有非凡性,也有普遍意义。它的成功不仅会促使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