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好词好句 > 关于荀子的句子 > 导航 >

关于荀子的句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孔子核心思想仁,孟子核心思想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礼、法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后圣。

然而,荀子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两个弟子,李斯和韩非,提出了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法家思想,李斯还通过运用法家思想帮助秦王嬴政平定了天下。可以说在战国时期,荀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可是在汉朝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抬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地位,孔子被尊为帝王之师。当今,许多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以儒家为旗号介绍中国文化。同样的思想,为什么不同时代受到的待遇落差如此之大呢?

我个人认为,时代的背景不同是造成同一种思想受不同待遇的主要因素。在春秋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乱不断。此时各国统治者为了使本国不被吞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修明内政与修治军事方面。而各国统治者迫于战争的压力,需要拥有一个快速而有效的使百姓归顺、人民各司其职的办法。儒家思想提倡感化百姓,但是感化百姓所耗费的时间过长。而法家思想提倡严格按照法律治国,赏罚分明,正好符合统治者的需求。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法家及兵家思想得到重用,而儒家思想则被统治者拒之门外。

到了汉朝,国家基本安定,人们之前被秦朝严苛的法令压迫得无法喘气,此时需要的是一种相对和谐松弛的社会环境。因此统治者采取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注重礼乐,提倡人们修身养性,增加学识,以儒家思想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由此可见,统治的思想与政策因时因地而改变,荀子的思想在他有生之年不被采用,并不代表他提出的说法没有可取之处,而在于不适应时代需求;他的两个弟子在当时能够得到重用,并不是因为学识超越了老师,而在于他们能迎合统治者的心理,提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要感叹也只能感叹荀子的生不逢时了。

《修身》讲述的是使内心充盈、理气养生之道。它倡导君子仁德、谦恭、遵从道义与法度,去做使内心安适之事,批判了追求名利、不讲究礼义之人。

荀子《修身》一篇中围绕礼文和法度展开讨论。礼,指的是人们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与礼节;文指的是知识,法度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荀子认为:做人不讲礼文,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文,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文,就不得安宁。人没有法度,行动就狂妄;有法度,而没有见识,心情就惶窘不安;依从法度,而又深明事理,然后才态度温和可亲。

荀子还特殊强调了导师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文,是所以端正身心的;导师,是所以正

查看全文>>>

人生如战场,两军对垒,光有皮夫之勇是不行的,必须有计谋,有一定安排与计划才可以,做任何事,都要仔细思考,不能盲目去奋斗,以免去不必要的浪费与失败。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必须把重心放在队伍建设上。队伍强则百事兴,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最终还是靠“人”来实现,归根究底还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合格党员”不是最高标准,而是基本底线,不是硬性要求,而是自觉追求,它既明确了前进方向,又吹响了动员号角,要求我们必须以“好干部”标准勤勉担当、履职尽责,自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锤炼能力、磨砺党性。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您的频频教导,让我们学到知识,您的敦敦教诲,让我们懂得人生,您的含辛茹苦,让我们走向社会,您的百般嘱咐,让我们受益匪浅,教师节祝您幸福。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荀子·劝学》

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荀子·大略》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这里说的也是保身之道。中国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没有西方人的对自然的探索智慧。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是第一,时时刻刻我们都要注意安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安全的名言警句摘抄,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言警句栏目!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荀子·修身》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荀子·劝学》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荀子·荣辱》

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

查看全文>>>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宽恕和受宽恕的难以言喻的快乐,是连神明都会为之羡慕的极大乐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宽容的名言警句精选大全,欢迎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名言警句栏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老子名言 2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由于兼容性的问题,大家打开报名界面的时候最好用ie高版本的浏览器,最好避免用具有拦截功能的浏览器,这些浏览器往往会导致显示异常;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见其可欲也,则不

查看全文>>>

铺开历史画卷,有许多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荀子名言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感悟,名言都具有一定的道理,并得了广泛的认可,可以启示人生。您知道荀子的名言最经典的是哪句吗?一起来看看范文资讯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荀子关于礼的名言警句”,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1、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2、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荀子

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4、利少而义多,为之。

5、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荀子

6、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7、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9、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 闪$点情 话网)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况

10、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11、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荀子·致士》

12、乱则国危,治则国安。——《王霸》——荀子名言

1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劝学》

15、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荣辱》——荀子名言

16、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荀子

17、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荀子

18、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况

19、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名言名句

20、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 ——荀子 《儒效》

2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不苟》——荀子名言

22、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跬(kuǐ)步辍(chuò绰) ——荀子 《荀子·修身》

23、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

24、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

查看全文>>>

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的名人,他们的思想是我们至今都需要学习的。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过荀子名言,阅读名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道德观念,让我们学习做人的道理。荀子的名言有哪句让您心中触动呢?以下是范文资讯网编辑精心整理的“荀子关于礼仪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1、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2、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名言

3、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4、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5、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荀子

6、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

7、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8、明主有私人以金玉珠石,无私人以官职事业。——荀子

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10、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1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

12、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智;坎井之龟,不足与语东海之乐。——荀子

13、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荀子

14、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荀子

15、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16、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7、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况

1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19、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20、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

21、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荀子

22、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名言名句

23、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24、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出自:《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荀子·劝学》

26、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劝学》

27、君子安于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不过也。——荀子

28、不诱干誉,不恐于诽。

2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

查看全文>>>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想大家应该都接触过荀子名言,阅读名言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荀子的名言有哪句让您心中触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家思想家荀子关于读书的名句”,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1、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

2、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3、人有气 有生 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4、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荀子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7、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大略》——荀子名言

8、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9、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10、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11、兵事以民为本。——荀子

1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劝学》

13、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荀况

1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 《劝学》

15、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16、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荀子

17、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无止境。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 《劝学》

19、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

20、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21、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22、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23、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24、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25、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26、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荀子

27、兵事以民为本

28、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荀子

29、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30、百乐者,生于

查看全文>>>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查看全文>>>

古今中外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伟大的先辈,他们的事迹和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我们一起来欣赏荀子名言吧,一句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引灯塔。荀子的名言哪句让我们受益匪浅呢?一起来看看我们为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 闪$点情 话网)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况

2、思索以通之。 ——荀况

3、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4、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5、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6、垂事养誉,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荀子

7、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荀子

8、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名言名句

9、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

10、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荀子

11、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

12、酒乱其神也。

13、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4、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荀子

15、以小人尙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荀子

16、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

1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荀子名言

18、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荀子

19、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荀子

20、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21、礼以顺人心为本。

22、流言止于智者。——荀子

2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24、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25、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26、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27、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荀况

28、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29、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劝学》

31、有兼听之明,而

查看全文>>>

篇一:读《荀子劝学》有感

读《荀子劝学》有感在现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入一党一积极分子,改如何与时俱进、把握时机异也、创造未来呢?我从荀子的《劝学》中找到了答案——学——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做一个刻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方能成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一穴一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用心浮躁的真实写照。不可否认,面对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面对无法抗拒的种种诱一惑,无论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都很难做到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记得高考前的一天曾有人对我说“等你大学毕业时,已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大学生到处都是,也就没什么用了!”而事实证明他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单就如今浩若烟海的网络知识,用“知识爆炸”形容毫不为过,但对于大多数年并非出身豪门的本科学生而言,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可是,观如今学子,平时不知所学,聊以度日者有之;上课埋头苦睡,浑浑噩噩者有之;实训耽于网游,不务正业者有之唯独缺少专心致学,上下求索之一精一神。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说的是学习必须有踏踏实实、吃苦耐劳的实干一精一神。年轻人终日而思,而不肯须臾之学,知识技能不会在空想中有任何增加。只愿踮起脚根,不愿奋力登高,又怎能达到光辉的顶峰见识广远?平日里,同学们连课都不愿去上,逃课睡觉、打游戏、谈恋一爱一,什么堕一落的行为举止都有,仿佛来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享受,为了逃避生活的责任,大学似乎成了“青年疗养院”,这个状况谈何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呢!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只有志存高远,才会学有所成;学习中要勇于实践,知识掌握得才能够扎实。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是不知所学、不知学何用、不知未来是何——我们需要清醒了,去重拾我们的志向。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学贵专一精一。学习不能不求甚解,满足于一知半解。善学之人要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知识才能与时俱进,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查看全文>>>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一)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不能十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

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积的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渐的思想。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止),其渐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关于教学的思想

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自以欺。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他鄙视耳口之学,认为学习不能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道听途说,应当体现在行动上。学习应使自己身心受益,而不是用来炫耀或作为进身的敲门砖。

3. 重视思:提出了 兼陈中衡的思想。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