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感悟红色革命教育精神 > 导航 >

感悟红色革命教育精神

感悟红色革命教育精神

红色革命基地是我国的特色旅游资源,而它所传递的是中国为了革命不断斗争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红色革命文化基地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暑期参观红色革命文化基地心得体会(一)

为了加深我们对党史的认识,培养我们与红军的感情,让广大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高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党支部组织我们二十几位党员进行了一场红色之旅,到阳新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怀着对革命老区无限崇敬之情,开始了这次红色之旅。

我们一路唱着红色歌曲到了阳新烈士陵园。

下车后我们先去阳新烈士陵园,首先看到的是有标志性的纪念塔,塔身由金色的五指峰和鲜红的火炬组成。我们列队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鞠躬表示敬意。我们站在烈士纪念碑下,为缅怀先烈,党员、预备党员们在烈士陵园纪念碑下重温了入党宣誓。当我们举起右手时,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眼睛早已被激动的泪水浸湿了,心灵上的火花又重新燃起。党员们纷纷表示,一定将用英雄们的精神鞭策自己,向入党誓词中所说的那样,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将花圈献给在斗争中牺牲的名革命先烈和那些未能留下名便匆匆离开这个世界的无名英雄,并默哀三分钟,深深缅怀他们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为了中国人民的献身的精神。之后我们还参观了由著名人士题词的碑林、革命烈士雕塑园,身在陵园内缅怀之情油然而生。烈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染着每个人,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在纪念馆里,看到了一幅幅画、一张张照片,导游为我们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听了烈士们的事迹,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和无限的感慨。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蝎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正是靠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一定要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但是一定会记住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此次的红色之旅,不仅让我们学习了革命战争的历史,接受了灵魂的洗礼,更重要的是,我们来到圣地,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挟来的。我将把此次“红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

查看全文>>>

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有感

我与**县的缘分真是不浅,这是我第n次前来,与前几次带着审计任务不同的是,这次是为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月24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两面环山、满目青翠的云岭,当年的新四军军部就设在此,再次踏上这块土地,崇敬之情依旧油然生起,心灵再次被洗礼。

还是那屹然矗立的叶挺军长铜像,还是那 “北有太行硝烟,南有云岭烽火”标语的铁军广场,两栋徽派新四军军部旧址还是那样的黛瓦粉墙,司令部、大会堂、简陋的卧室、落后的枪支……这些我都不陌生,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以前没有的《新四军女兵在云岭》图片展,冥冥之中注定这是我必须补上的一课。据介绍,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投入15万元,举办了这样一个以女性为题材的专题陈列展。该展览分为汇集云岭、百炼成钢等六大部分,通过图片、文物、文摘等史料展示了70位女兵的战斗、工作、学习、生活细节,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新四军女兵的光辉形象。

展品中,女人的柔美与战争的残酷交织在一起,不断冲击着我视觉,撞击着我的心底,我深深地被她们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精神所折服;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所震撼。在皖南事变中被捕的30位新四军女兵中,牺牲在集中营的有9人;五年间不断有人越狱,但成功的仅有三四人。至1945年只剩下6人。最让人敬仰的是新四军女战士施奇,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最后被敌人活埋于江西上饶,年仅20岁,我心为之震颤、刺痛!

同为女性,站在这些战地军花面前,我突然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她们中任何一位有幸生在我这样和平年代,大概她的生活与我并无二致,无非是读书就业结婚生子平淡度日。但我若不幸长在70多年前的昨天,我能不能成为她们其中的一员,勇敢地走进流血成河的战场?一时间,我好像还真不能坚定地给出肯定答案,甚至有些不敢直面这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可为什么当年的她们都有着这样超凡的坚强意志呢?毕竟战争可以让女人走开,离血腥和残忍可以远一点。

我想到“信仰”二字。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政治信仰,使她们如我般柔弱女子,具备了一种激情似火、以苦为乐、视死如归的革命理念,一种认准目标誓不回头、为真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思想境界。执著的追求让她们的精神无限升华,俗界的血污、痛苦在她们面前便轻如鸿毛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她们能藐视

查看全文>>>

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红色之旅有感及感悟

20xx年x月11日至12日,安装处组织了党员职工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11日上午11时许我们到了地道战的旧址──冉庄。儿时看电影《地道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心动目、荡气回肠。那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地道,也成了我儿时摩拳擦掌、梦寐以求的向往去处。后来得悉电影《地道战》是以冀中平原的冉庄为原型拍摄的,我的心里便扶摇起对冉庄的憧憬和向往。

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清苑县境内。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在党的领导下,利用神出鬼没的地道工事,左右开弓,打击日寇,打得日寇战战兢兢,闻风丧胆。铮铮有声的冉庄曾让日寇宁绕黑风口(张登),不从冉庄走,而闻名于燕赵大地。毋庸置疑,冉庄的地道,是在与日寇的战斗中逐渐构筑形成的。民兵们先是在村里、村外挖蛤蟆蹲,后来把蛤蟆蹲加长,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这就成了地道的雏形。最后发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干线,长4.5里;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另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约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下交通网。

简洁、质朴的冉庄与现代大都市显得格格不入,但却保持着冀中平原那种独特的民居风貌,古老的石碾子、泥巴墙的院落、简单的木制农具以及墙上依稀可辨的枪眼和遗留下来的抗日标语,都让人隐约嗅出当年的战火硝烟。走进村庄,宛若走进了战争年代的时光岁月里:一个个伪装得出神入化的地道出入口,异常巧妙,冉庄民兵的足智多谋以及想像力和创造力令我叹为观止

离开了冉庄,我们在平山县稍作休息,第二天一早就踏上了前往西柏坡的路。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全国土地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两侧的山脉层层叠起,低矮的树木装点着突兀的山丘。一路上,星星点点的农家院落散落在狭窄的山坳里,袅袅的炊烟在缓缓的升起。在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装饰,到处是一片古朴的色彩。

我们首先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并在党旗下进行了宣誓,重温了入党誓言。

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现在的西柏坡遗址其实是50年代修建水库时而搬迁过来的1:1的模型,但在如今还能亲眼目睹当年红色圣地的原貌,我们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跟随着导游,我们一路参观了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朱

查看全文>>>

    诗词是描述一个人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严格的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色革命经典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色革命诗词大全【一】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4.《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5.《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的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这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

查看全文>>>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红色歌曲与法治社会——对革命歌曲的新感悟》的详细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这一代人,从小学到青年时期受的都是正统的教育,唱的大多数是革命歌曲。小学课文里有《仇恨的伤疤》和《八角楼上的灯光》,音乐课上学唱“红军不怕远征难”,老师叫我们要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勇敢前进,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喜欢听革命故事,听得心驰神往,恨不得马上投身革命斗争;看革命电影,常常看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唱革命歌曲,常常唱得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年幼单纯的我们,被灌输了与我们年龄不相称的革命教育。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对于什么是革命,老师却没法讲清楚。我读小学时,老师举例说国民党反动派就是反革命,偷公社辣椒的地主就是反革命,他的儿子也会是反革命。邻村有一个少年不过十三四岁,在纸片上写了些听说是反动的话,遗忘在厕所里,结果被发现了,公社干部召集全大队的社员开万人大会,对这个反革命分子进行武装批判。听说他老爸是解放前的地主。我们村里也有唯一一个被评上的地主,可我总觉得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连说话都不敢大声,怎么都与残酷剥削农民沾不上边。村里人也善待他们一家。他的儿子更是憨厚友善,还是我童年时的好伙伴。

步入之后,我还是喜欢革命歌曲,不管是在家里听还是到卡拉ok歌厅唱,我首选的还是革命歌曲,香港流行歌曲和台湾校园歌曲只是补充点缀。在嘹亮豪迈的革命歌曲声中,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到了近十来年,“革命”的字眼逐渐从主流刊物、书籍退出。这一两年,革命歌曲被换上了一个颇为时尚的名字,叫红色歌曲,简称红歌。红歌是对苦难生活的哭诉,对压迫者的满腔仇恨,对侵略者的不共戴天,对救星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信仰的执着最求,是真实的情感表达。重温红歌,我逐渐悟出了歌声里的另一番意蕴。

从的角度去分析解读革命歌曲,就不难发现歌声里充满着对社会和公平正义的期盼——“要一切不民主的制度灭亡”,歌词描绘的幸福生活与我们意念中的民主法治社会里的生活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不是殊途同归吗?

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以什么方式革命?怎样才算是革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而少数人控制了社会的大多数资源和财富,过着富足奢侈的生活时,这个社会就具备了爆发革命的条件。或者从另一的角度讲,如果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在原有的社会制度中无法实现,原有的社会制度沦落为少数

查看全文>>>

范文一

xx年xx月xx日,政府组织我们全镇的党员到盘县二小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间楼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第一次踏上红色之旅,感受红色教育,我感觉突然之间经历了许多事情,有的转瞬即逝,有的刻骨铭心,永世难忘,而且时间过得越久,印象就愈加深刻。在这里地方,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看到了众多的文物,听见了动人的故事,收获甚多。

九间楼位于盘县城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路过盘县时的总指挥部驻地。因上下各九间,俗称九间楼,九间楼于1982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盘水盘县九间楼,红二六军团曾在这里召开过重要的会议,史称盘县会议。1935年3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的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盘县,在九间楼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主张,坚持北上,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对扭转当时的革命形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的红军二、六军团在盘县会师,两个军团会师时,总兵力不足八千,弹少药缺,人疲粮尽,是两支各自经历极其困难之后会合的疲惫之师。然而,在会师之后的近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展开了六次规模颇大的战斗,消灭了敌军三个师共二十几个团,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为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长江以南之后,惟一在江南与敌进行战斗并取得伟大胜利、开辟广阔苏区的一支主力红军。这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上是独特的,具有很大意义的。

红色之旅尽管只有短短一天,却使我们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的建立,有无数的热血儿女铺路。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当时贫困的生活和险峻的军事环境:我们看到了当时用于运输物资的二十四道拐是如此的险峻,当时红军用来战斗的兵器是如此的简陋却却在如此险峻的战役中取得大胜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艰苦岁月里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斗志,红军就是在这里度过艰苦的日子,忍受严寒酷暑,保卫红色政权。在九间楼诸多图片,简介及讲解员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多数人殒命于战场,但更多的人前仆后继,在挫折、失败、流血面前,革命前辈对胜利仍然充满信心,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次红色之旅,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九间楼别具一格的风光,更圆了自己的红色梦想,我们参观的景点都与那段红色历史有关,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要紧密团结在以

查看全文>>>

红色革命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刘胡兰的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1947年的冬天,17岁的刘胡兰为了处理一些事情和机密文件,没有及时转移,不幸落在了国民党狗子军国民党特务手里。这时,一个认识刘胡兰的叛变民兵,恶狠狠的说:刘胡兰,你今天要当心,呆会儿向你问话,你可得老实说,否则你就别想过关。

在审问的过程中她死也没有说出实情,死也不投降!刘胡兰毫不畏惧在敌人面前,他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顷刻间只见鲜血喷洒,染红了白雪掩盖的黄土地那年她才17岁!

我看了这个故事后,我的感想是:我们现在的社会,都是那些革命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都是那些革命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他(她)们为这个社会带来了许多变化,我们身为少先队员,应该尊重他(她)们,我们是接班人,应该把社会弄得更好!

红色革命读后感范文二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遥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

查看全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毛主席的西江月生动的描述了1928年8月红军在井冈山第二次反会剿的情形。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革命斗争的严酷形势和军民一心的斗争决心。八十年过去了,黄洋界的隆隆炮声早已散去,但革命的精神犹存。

井冈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山,革命摇篮地。说实话,要不是有区人事局、青年局的组织,自己去还真是比较困难。终于,在领导的殷切关怀下,我还是跟随闵行区青年公务员们登上了这块革命圣地。

井冈山的现状让我吃惊不小:宽敞的马路,整齐的行道树,鳞次栉比的酒店和商铺,繁华的天街购物区,无一不流露着时代的气息,这个革命老区俨然成了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我很犹豫,在这里还能看到多少原汁原味的革命遗物。不过,后面几天的参观学习,还是让我受益匪浅。除了井冈山的中心城区,周边的故居遗迹还是很好的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即使是后来重建和修复的,也充分地体现了时代和地方的特色。总的来说,老区处处是经典和时尚的完美结合。

我们在井冈山上待的时间不算太长,去掉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天半的行程。但这短短的两天半,我们祭扫了北山烈士陵园,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拜访茨坪、茅坪和大小井等多处旧居遗址,考察了三湾的新农村,观看了井冈山斗争全景画,重攀了红军挑粮小道,也领略了井冈山秀丽的自然风光。整个行程非常紧凑,而穿插在行程之中的授课,进一步充实了学习的内容。

经过这短短几天的参观学习,配合导游的细致讲解和老师们的悉心教授,我得到了一次从身体到心灵全方面的洗礼。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史的丰富内容不断冲击着我的大脑,无数革命英雄和先烈的动人故事震撼着我的内心,而蕴含在其中的井冈山精神更是感动了我的灵魂。

井冈山的历史,有太多值得记忆的重大事件。三湾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朱毛会师,举起了中国革命低潮中一面坚持斗争、鲜艳夺目的大旗,给全国民众树立了对革命的信仰,为中国革命的复兴带来了希望;五破进剿和会剿,充分实践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也大大地拓宽了以宁冈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胜利发展的空间;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真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心

井冈山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在井冈山上默默吟唱着一曲悲壮的国际歌。井冈双雄袁、王二人,迎接红军上山,疆场屡建奇功,却被错杀于永新

查看全文>>>

7月28日早七点,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实践团队从学校出发,前往临沂市费县石井镇,我们一行19人在王乐生书记和柳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为期两天的红色革命老区 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期间更是得到了我校团委书记、费县挂职第一书记王龙书记以及费县挂职第一书记王成书记的大力支持。

红色石井镇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尚未完全开发的珍贵的旅游资源地,实践调研好红色石井镇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调研以参观和走访为主,我们首先到达了高桥村,在高桥村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驻地,了解了当年的革命历史;随后我们走访了村中的革命老战士,从他们口中获知了更加详细的革命过程,使得我们对当地革命史的把握更加完整。无数革命先烈的奋力拼搏换来了当今社会的安定和谐,希望大家能更加关注革命老区,多多关怀革命老战士。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在这里学习了解了那次著名的突围战,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曾说道: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可见这次战斗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革命氛围,我们向革命先烈们致敬。

开展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值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积极开展以红色调研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对国家号召的响应。临沂市费县是革命史上一处重要的革命文化遗产,但当地的红色革命资源有很多并未得到合理的开发,而且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通过这次对费县红色资源的调研,我们呼吁大家多多关注当地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会将当地的红色精神在校园中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同学能够了解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第二篇】

为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缅怀革命烈士,提高学生自身素质,8月1号上午,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红旅足迹实践队选择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机会,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历史,对许多革命烈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许多文物也有了全面的了解。队长韩进同学带领队员前往参观学习,陵园内安葬有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抗日英雄范筑先、朝鲜义勇军等200多位为国捐躯的优秀指挥员和战斗英雄。

烈士陵园纪念碑介绍

在队长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左权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左权将军的遗像和遗物,在参观期间,队员们就自己所了解的历史和专业知识,就左权在抗战中的表现以及历史事迹和贡献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与此同时,有些队员也就

查看全文>>>

红色革命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民族骄傲乌兰夫同志经念馆》这本书,它是《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丛书》其中的一本,是由石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

这本书一开始介绍的是乌兰夫的出生,他是于一九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诞生在世界上的,出生在内蒙古土默在旗土台布村的一个小房子里,全家人以务农为生。

乌兰夫的祖父读过几天书,在村里当保护,也算得上贤士,平时他经常给别人家孩子起名。乌兰夫是在迎春之际出生的,祖父就给他取名为庆春。在辛亥革命的领导权被大军阀给割据时,有一次,幼年的乌兰夫目睹了爷爷为他讨公道而受得凌唇,发誓要把黑暗社会打倒。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知道为什么吗?我被乌兰夫从小就立下志气,愿意为祖国、为民族奋斗而触动。我也要立下誓言:我长大后当官决不像当年的旧社会的恶地主那样欺压人民,而是时刻为人民服务,我也要学乌兰夫一样为人民平等而奋斗!

红色革命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江姐》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江姐,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那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江姐真名江竹筠,两岁时她的妈妈生了个弟弟江正榜,江姐很小就跟妈妈去捡烂菜、拾煤炭花,来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长到10岁时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当童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时必需站在凳子上,稍有疏忽,就会别皮鞭抽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快乐黄金期。江姐的童年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而我10岁的时候正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甜蜜生活。我的童年和江姐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

江姐19岁时,加入了中国**,因为被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狼豹,他们用特制的竹筷子夹住江姐的手指,江姐几次都晕过去,又被敌人用凉水浇醒,可她忍着巨大的痛苦,就是一声不吭。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在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一个小的考验,筷子是用竹子做的,**的意志是钢做的这句时,全身热血沸腾。这句话说得多好呀!而我们这一代呢?从小就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是在蜜罐里泡大的,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旧社会人民的苦难,更没有亲身体验过竹签的痛苦。因而我们也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有一次妈妈给我补了一双袜子,我一见是旧的就扔在了一边,妈妈只好又买了一双好袜子。今天一想起来,我感到十分惭愧与内疚,与那些革命烈士相比,我

查看全文>>>

感悟红色革命教育精神

范文人感悟红色革命教育精神栏目为您提供最新的感悟红色革命教育精神、2024感悟红色革命教育精神以及感悟红色革命教育精神格式与范文等相关内容。同时,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希望感悟红色革命教育精神专题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