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瓦尔登湖》读后感 > 导航 > 《瓦尔登湖》读后感汇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汇总。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或许"《瓦尔登湖》读后感汇总"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大自然能适应我们的长处和短处

我认为梭罗在这本书中写下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和他对生活的思考。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我认为梭罗写道,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给或不给,也不是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努力,而是他们不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

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

梭罗是崇尚自由的。当他从瓦尔登湖到乡村和城镇修鞋时,他发现他渴往的是美国的和平与自由。“什么也

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梭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和他必须面对的一切。还能保持自己单纯、自然、美丽的伟大心灵。

并且他有着同样并且他有着同样生活简单,在世人看来卑微而粗俗的人作为访客,这些访客在梭罗看来是渊博的、谨慎而智慧的。

梭罗探索了自然的美、历史和人类的历史。梭罗意识到自然对人的过错的宽容和自然的无限生长。突然之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变得如此渺小!

最后,梭罗提到“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因为,在梭罗看来,生活从来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糟糕。

想了半天,仍未得出合适的名字。小可斗胆向才高八斗的诸位高人求助。xx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逗留期间的经历。他与周围的农民和邻居生活在一起,经历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的动物互动,与心灵交流,感受到不同世界对自由的渴望。

读完后,我还发现了自己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事实上,瓦尔登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地,而是一个精神上的超越和慰藉之地。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读完了《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描述自己在瓦尔登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其中也穿插着作者以前对瓦尔登湖的记忆。

最深的感受是,在这个喧嚣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紧跟着社会的步伐,害怕被这个社会落在后面。我们太快太匆忙,甚至找不到内心的平静。恰恰相反地,作者梭罗在文中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主张生活简单,不应该过分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我们应该注重心灵方面的提升,探索内心的领域。

《瓦尔登湖》中作者通过在湖边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人在没有了自己内心的贪念和杂欲之后,心中的淡然和平静从容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适,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作者眼中的瓦尔登湖是纯洁的与周围的湖泊进行了对比,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与众不同。这正好使作者和那些在我们的社会中找不到内心平静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追求精神崇拜往往比自己的贪婪更为重要。作者选择独自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作者选择隐居似乎是对生活的一种逃避,但事实上,这是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的表现。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崇高的内心境界。

当今社会,人们在不断忙碌,不断工作,追求物质享受。仿佛追求财富已经成为人生唯一的快乐和意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就像钢铁一样冰冷坚硬。与我们相比,梭罗的生命可以看作是生命。不快乐与财富和精神财富无关。

清风明月,花开花落,只有在寂寞和清淡里,才能淡然平静,才会懂得什么是真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沃尔登湖畔的梭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风景,曲调宁静。这些美丽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洗涤着人们肮脏的灵魂。在森林里独自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他面对的不仅是孤独、寂寞,还有恐惧。梭罗用自己的笔书写了他朴素的人生。田野里没有快节奏的青蛙,只有长长的青蛙。

梭罗喜欢钓鱼,但在瓦尔登湖,每次钓鱼,他都感到自尊心有点下降。这就像一个暗示,像黎明的微光,忘记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繁琐的家务活要做,没有了太多对外表和整洁的追求,只是为了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独自生活在森林中,感受孤独,理解和接受孤独带来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人往往会厌倦并害怕孤独,会到车站、邮局、酒吧、会场等等这些热闹喧嚣的地方寻求快乐,但梭罗却更愿意与大自然在一起,他没有害怕,也没有逃避孤独,而是不断的在努力改变和调整着自己的想法,去接受孤独,享受孤独,靠自己的双手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很多时候,简单和孤独有益于身心健康。

梭**了以前从未做过的一些事,比如,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瓦尔登湖畔种豆、萝卜、玉米,每天的劳动虽然辛苦,但看着自己的收获,喜悦之情又溢于言表,他仔细的记录下每一笔收支。他在种豆子时种下了诚实和朴素,也收获了惊喜。

瓦尔登湖风景优美,景色怡人,景色优美,并不壮观,但这个干净的湖岸足以洗涤被污染的灵魂。虽然没有起起落罗的情节,但梭罗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读书之后,他敢于实践一种温和的生活,成熟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尤为重要!

亲近自然,与动物生活在一起,不用担心人的危险,只有朴素和纯洁。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动物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虽然猫头鹰的叫声很大,但它习惯了这种独特的叫声之后,就睡不着觉了。赤松鼠,潜水鸟,水獭,狐狸等这些动物也曾与梭罗为伴,他对河床上、河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了如指掌。

不仅动物如此,湖泊也会随四季而变化,真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冬天的湖是瓦尔登湖最安静的时候。春天来了,暖风吹过冰面,水又会流动起来,心也会像湖面一样温暖起来,湖面温暖了很多。梭罗的旅程将在春天结束。

让人目眩的光芒,犹如黑暗,只有我们觉醒,天空才会破晓,只有找回自己,不忘“初心”,才能更好的生活!作者:解胡双鹏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人们相信瓦尔登湖是他想要的和平与温暖。

然而,作为一名读者,我显然感觉到了文本背后的另一种现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被置于这种深蓝之中。这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避风避雨的地方。

瓦尔登湖的湖水融化了白雪和金色的阳光,但它并没有向现实世界敞开充满愤怒和失望的心扉。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远方真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

当我睡不着的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二

梭罗数了数第一块冰下的气泡,一,二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然而,我看到的仍然是一个没有家庭的孩子。他试图尽可能地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中心。无论怎样,它都无法与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园相比。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

这是个好地方。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

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我如期见面的话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多亏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精彩笔触,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联合出品的书深深地吸因了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有丰富阅历的读者会从这部安静的经典作品中读到现代生活的调侃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

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89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我没有去过瓦尔登湖,但通过此书,亦可足不出户便一览湖光山色。这也是我喜爱阅读的原因之一。书中有大段大段的优美文字描写瓦尔登湖的迷人,譬如对其颜色的描述,“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了,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在这种时候,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拟、难以形容的淡蓝色,就像波纹绸或闪光丝绸以及剑身使人联想到的那样,比天空本身更蔚蓝,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交替闪现,后者对比之下颜色更浑浊些。这是一个透明的、蓝色带淡绿的颜色……”细致入微而富有层次感,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真实的瓦尔登湖更为梦幻。

梭罗崇尚心灵的本真,于是他远离尘嚣,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开荒垦殖,自食其力,以一种近似于隐居的方式生活着。只是他虽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却没有后者消极避世的心态。完全脱离世俗的人同样极为罕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是不完整的。有人评价说:“梭罗的本质主要的还不在其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假如人分为两面,在当时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美国,大多数人都属于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硬是将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来,拂去上面的尘埃,并鼓励别人也去追求这种人性的完整。他没有强迫任何人像他在瓦尔登湖的两年那样生活,仅仅是提醒:还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1】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是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部超验主义美文的代表。

为了驱散生活中的阴影,梭罗来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轮回的方式编排文章,突出了主人公形象,结构完整。在季节的变化中体验人生、体验理想、体验未来,从表现唱着夜曲的鸟雀与动物鸣叫的《声》到体验收获喜悦的《种豆》;从“躺在冰上看梭鱼”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时代的再现”的《春天的来临》,他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绿色和自己的人生坐标。

读这本书,我有一种孤独而淡漠的心情,完全融入了这样一个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的世界。梭罗不想过一种消极的隐逸生活,而只进行了生活实验——简化生活,回归自然。目的是更好地利用生活,热爱生活。

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中,他理想的迷雾不自觉地消失了,他的心有了依靠的地方。避开城市的喧嚣,独自深入森林,聆听蟋蟀的嬉戏和歌唱。这一抹绿色让梭罗对自己疲惫的精神有了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一抹绿色让城市的复杂性逐渐远离梭罗的心灵;这一抹绿色让梭罗更加迷恋自然,热爱生活。

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离不开瓦尔登湖静谧美丽的景色。换句话说,瓦尔登湖的美丽使梭罗发现了他心中的绿色。可是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只有金属的坚与冷。

日益膨胀的城市,马达隆隆替代了蛙声蝉鸣;当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拔地而起时,这里也许不会再有绿色的“共和国”。不由地联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说“在现代,只能感受月桂树最后的一缕芬芳……”如果人们不懂得保护环境,那么当他们试从身边寻找精神的伊甸园来舒缓情绪时,看到的也评只有最后一抹绿色了。梭罗是幸运的,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直至今日,“瓦尔登湖又有多少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