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 导航 >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精选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精选。

这篇文章是小编花费时间筛选出的精粹“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 读完书后,我们需要仔细梳理我们所获得的思考和感悟,以下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 篇1

前些天读了一本书,名叫《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金愈,为77级老三届。1982年在中国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讲学,1989年获美国villan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作者对中国与美国的教育情况都有一定了解,并进行了一些思考,他把他对中美教育情况的一些对比写入本书并从教育学角度进行了一些自己的分析。我读后觉得眼界得到开阔,并提醒我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作者的儿子矿矿在美国中学读书,本书很多问题都是作者通过对儿子在美国学校所受教育的思考引出的。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创造性能不能教?”

达琳?叶格是美国辛辛那提市一间小学的美术教师,1994年,当她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昆明进行学术交流时,不少中国老师问她“美国的老师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

达琳对此感到困惑。她认为创造力是不能教的。在美国教育家看来,创造力并不像技能那么容以教,而是受到鼓励和培养的。

例如,矿矿矿在中国学习中国画。三岁的时候,他画了一定程度的竹子。甚至当作者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一位美国教授,并说它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绘画艺术家的作品时,教授也相信了。但当矿矿5岁时到美国正牌大学的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时却很不适应,因为老师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每次我给一个题目,让孩子们自己画画,想画就画,不管老师怎么做。

每次矿矿画完画都习惯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画完后从不问“像不像”,只问“好不好”。且只有在他们自己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都认为不好的则一扔了之。

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问题,不管哪一科,教师往往更多注重于训练学生某种技能或灌输给他们一些似乎已经不可更改的“真理”,很少有教师鼓励学生去对常规进行挑战。然而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如果把学生放在一个给定的理论框架中,不经过讨论和讨论就发现了绝对真理,怎么能指望他们有创造力呢?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如此。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年10月4日的文章《美国专家认为亚洲大学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一文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务长米凯莱?

马林科维奇博士认为,如果亚洲大学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它们将面临比欧美大学更多的限制。此外,亚洲的大学恐怕仍需要花上20年的时间,才能跃上世界级学府的地位,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学。她说,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仍然缺乏自由和开放的质询氛围。

我们相信,必须等到亚洲地区普遍存在着学术自由风气,以及能够进行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后,才能有一流学府出现。因为我们绝对相信学术界应该是自由和不受限制的。”她的这一评价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中国的大学还是这样,更别说中国的中小学了,因为教中国中小学的人也是来自中国大学缺乏学术自由。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 篇2

暑假中,我阅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

书中许多篇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想想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虽然我们中国的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对考核的方式和人才的评判标准不改变,素质教育终将只是停留在嘴上。像我们的数学学科还好一些,,语文等学科方面,许多答案只能是现成的。为了班级的平均成绩,有哪个语文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阅读课文?尽管事实上这些年在网络上有许多教师或专业人士都对现行的教材进行了抨击,但是事实上哪些课文不是精选的佳作呢?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

据说前几年,作者到哈佛办事。友人指给他看: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什么谜底?朋友引而不发。寻思了几天,豁然开朗:哈佛想告诉她的学生,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哈佛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

但是这件事情如果放在中国,我们能对学生这么说吗,我们告诉孩子们,书本虽然传播了知识,但是同时也传播了谬误?恐怕没有几个教师能够敢于对学生这么说吧?我们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书本上的当然也是正确的,这样的观念早已潜移默化了,让他们进行批判性阅读,确实困难太大。在某些问题的答案上,我们经常灌输给学生的是,只有这样的答案才是唯一正确的,其他写法都会扣分或者不给分,由此可见,分数仍然是控制着教师和学生的命门,为了分数,我们只能舍弃其他开放式答案,哪怕是同一种意思的不同表达,而只能用经典的标准的答案来写。

批判性阅读,在当今中国的教育环境下,仍然只能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梦。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 篇3

陈苏琴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 “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都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

”“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中国,作者开始让他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他的儿子的中国画是有目的和体面的。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名教师。我参加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了,素质教育每天都在喊。但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思熟虑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

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

当我们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要使素质教育全面成熟,教育者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新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愿中国教育创新之花,如陶先生所愿,更加绚丽多彩!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 篇4

读了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自己的心似乎一下子被什么触着一样,惊诧地发觉美国的素质教育原来是这样,于是又饶有兴趣地翻看一些有关于中美教育差别的文章,对美国教育总的印象是:美国的学校,固然不赞成向学生进行“知识填鸭”,但也不能简单地看成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谋生求知的实用技能。提供一个尽可能向所有人开放、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人才展示和个性张扬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

如果说中国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美国的做法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教育者也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却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

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而在美国的学校的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这使作者甚为不满,竟然让儿子退出了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后,他又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上的差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练混为一谈,结果使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模仿能力,但欠缺创造力。“好不好”,强调的是创造能力的问题;“像不像”,强调的是模仿能力的问题,显而易见,缺少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作者认为,教与练是不同的,“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

我们常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教”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主观能动性,各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此外,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组织更多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运用知识和能力,也可以是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增加活动时间,并让他们来组织安排,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官半职,让每个学生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查找信息等;利用计算机网络设计**、个人介绍、数学小报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范文 篇5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素质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近看了一本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书籍,感悟颇深。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其品德和人格的塑造。在美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才。


美国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国的学校里,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外,学生还需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工作,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未来面对社会的挑战和竞争。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在美国的学校里,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和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素质教育不是要求学生全都变成一模一样的人,而是要求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和多样化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创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培养。在美国的学校里,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学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领会友善和公平,培养正直和诚实的品质。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学术优秀的人才,更是具有良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公民。


小编认为,素质教育在美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和创新,注重品德和人格培养。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才。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将继续努力推动教育改革,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