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元宵节风俗作文 > 导航 >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精选6篇)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精选6篇)。

作文是思维敏锐语言优美的展现,练习写作可以逐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当不会动写时可以先借鉴下网上的高分作文。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类内容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示,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吧!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 篇1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在中国,元宵节有着丰富的风俗和传统,让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元宵节传统食品

元宵节的最大特色就是吃元宵。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点,通常里面填充有甜豆沙、花生和棕子等馅料。元宵在各个地方有各自的称呼,如甜圆、汤圆、元宵等。

在汉族的传统文化中,吃元宵有特殊的意义。元宵寓意着团圆和和谐,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代表着滚滚圆圆的家庭和谐。而吃元宵则象征着团圆、和睦和幸福。除了元宵外,还有一些地方有习惯吃特定的食品,如草球、花果山菜、封仓糕等。

元宵节的猜灯谜

除了吃元宵外,猜谜灯也是元宵节的一个传统。这个习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传说,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官员在元宵节时灵机一动,将谜语藏在灯笼里,让大家猜谜语。从此以后,猜谜灯的传统就流传至今。

在元宵节期间,各个地方都会举办猜谜活动。市场上会摆放出各式各样的谜语和灯笼,在灯笼上挂着谜面,让大家来猜。许多谜语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难度颇大,因此它也被称为“百晓生”。

元宵节的狮子舞

在一些地方,元宵节还有狮子舞的传统。狮子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狮子舞中,人们手持假狮子跳跃、演出,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狮子舞在南方地区尤其盛行。一些地方的舞狮形态各异,如福建南安的腰鼓、广东潮州的大头狮和蛇狮等。狮子舞还有着丰富的意义,如象征着吉祥、祥瑞、崇高和权威等等。

元宵节的花灯展览

元宵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花灯展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华丽的外观、灿烂的色彩,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

花灯展览将各种各样的动物、人物、花卉形象尽情展现,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各大城市的展览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在营造节日气氛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总之,元宵节是一个传统而充满欢乐气氛的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喜欢吃元宵、猜谜、看花灯、舞狮子,感受到团圆、和谐的氛围。这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在当今社会里仍然为人们所珍视,并且传承了几千年不变的文化魅力。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 篇2

元宵节就是让人们团团圆圆的节日,你们一定都全家团圆、幸福快乐,但我却过了一个没有爸爸的元宵“佳节”,唉。前几天,在元宵节时,爸爸刚好出差,我和妈妈正在与无聊“孤军奋斗”着。

这时,我们的“救命稻草”———舅爷爷的电话来了“喂,,小宋,到我们家吃晚饭吧!”“我们这就来。”我们看了看时钟,呀!六点半了,再看看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响了,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到舅爷爷家,已经六点四十五了,好吃饭了,哇!全是我爱吃的,什么蚂蚁上树呀、罗宋汤呀,但我吃了一会儿就不再吃了,,心想:要是爸爸在,他一定会和我一起大饱口福的,而且吃完后也会讲讲“冷笑话趣谈”,跟我一起哈哈大笑。开启电视,正好看见一位叔叔身体穿过了密封的大鱼缸,然后出来,凭空变出了几条鱼,我又想:“要是爸爸在,我一定会和他一起讨论、猜测这位魔术师用的是什么把戏欺骗观众的眼睛。”

想到这儿我来到小房间一边拿出心情日记写下:“没有爸爸的元宵节真是郁闷,真想让爸爸飞回我们身边,为什么爸爸要出差?”一边克制自己不流泪。家人团圆的节日,我们和爸爸却有几个省的距离,没爸爸的元宵佳节——郁闷透顶呀!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 篇3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寓意“高升”。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

1、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煮汤圆,吃汤圆,汤圆的样子是圆形的,意味着家家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汤圆里的馅各种各样,有豆沙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还有鲜肉的。放在锅里煮一煮,就像一个个乒乓球一样漂在水面上,咬上一口又香又甜回味无穷。

2、你的幸福花儿开了,是我心香的一瓣,你发愁的落叶,也飘落在我身边……我与你同声同气,我愿你福乐连绵,我与月光相伴,跟随你到天涯天涯!

3、春节快到,拜年趁早: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难少,三拜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儿女孝,六拜幸福绕,七拜忧愁抛,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乐逍遥,预祝您虎年吉祥,万事顺意!

4、在江畔,我出灯谜你来猜,在厨房,我流汗时你来开,在厅堂,我端汤圆你来尝,在元宵,我送团圆你来享。

5、那些浮光掠影似一场骤雨,只留下回忆的野花暗自芬芳。

6、五良夜年映红,月上元宵相约黄昏后品改按大飙集,处关高目访不准照了的。宵灯伴你绵绣出息事事通,月圆情缘财源愿愿随心!欢喜今宵!

7、天上繁星晶晶亮,地上彩灯换色彩;天上明月寄相思,地上汤圆寄团圆。又逢一年元宵节,温馨祝福送心田;健康吉祥送给你,愿你梦想都实现。元宵快乐!

8、十分诚心,九分真心,八分爱心,七分舒心,六分适心,五分开心,四分小心,三分用心,二分童心,一分尽心煮碗汤圆送给你,祝元宵节快乐,永远开心!

9、十五的灯笼高高挂,人人脸上笑哈哈,全家团圆吃元宵,父母心里乐开花,就算工作再劳累,陪伴父母第一位。祝你元宵节,家庭团圆,幸福快乐!

10、正月十五喜庆多,合家欢乐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财源滚滚钞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愿你好事多多多!元宵快乐!。

11、的月亮照梦田,爱情的美酒映笑颜;十五的元宵甜心坎,亲情的暖流涌心间;心儿再酸酸,也该会缓缓;如果还烦烦,再吃斤汤圆!元宵快乐!

12、走过的路不后悔,受过的伤不流泪,一切困难都要有准备,曾经的情铭记在心,流过的汗水贵如金,节日到来问候最真心,元宵节,祝愿你快乐开心。

13、元宵佳节笃信佳,怒放吾心花。独怜相思骤发,歌舞尚需对筝笳。遥望天宫明月,晖洒路芳华。美梦赠与星辰,敢将丹心放天涯。

14、却最眷恋你暖暖的臂弯。当外面世界使我疲倦,亲爱的知道吗?都说外面的世界精彩万千。总是最想飞奔到身边!祝你元宵节快乐!

15、三五良夜年映红,月上元宵相约黄昏后品改按大飙集,处关高目访不准照了的。宵灯伴你绵绣出息事事通,月圆情缘财源愿愿随心!欢喜今宵!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 篇4

满族人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悬挂各式各样的彩灯,有的地方还要举办冰灯会。在农村,正月十五日晚上,家人要举行验月份的活动。先用荞麦面制成十二盏灯碗,标上十二个月份,第一碗中放一颗豆子,然后放在锅中煮。豆粒胀大意味着涝,豆粒小的预示干旱,不大不小的表示风调雨顺。此活动表达了满族人民祈盼好收成的美好愿望。

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结婚的女子不许看娘家的灯,儿媳不许看婆家的灯,需去姑、姨家躲避。正月十六,满族妇女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妇女们结伴在雪地里行走,看谁走得快且不湿鞋。据说这样可去除百疾。

藏、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在青海湟中的塔尔寺举行盛大的灯节。塔尔寺,藏语称“拱本”,是十万佛像之意,相传是为纪念黄教创史人宗喀巴所修建。灯节时,白天,人们兴致勃勃地观赏佛殿和宝塔,夜晚到来时,寺院内点起盏盏酥油灯,彻夜不熄。塔尔寺的能工巧匠用灵巧的双手和新颖的构思,用晶莹洁白、细腻松软的酥油和各种颜料塑成各种争奇斗艳的酥油花、千奇百态的珍禽异兽、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形态逼真的佛经传说和人物等。巧夺天工的精湛艺术,吸引了成千上万前来观赏的人们。五彩缤纷的酥油塑品,在灯光照耀下,与金碧辉煌的殿堂交相辉映,宛若群星灿烂。灯节期间,还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戴着千奇百怪的假面具,身穿盔甲和绣花袍,在锣鼓、钹、唢呐等的伴奏下,跳起古老、欢快的舞蹈。在殿外广场上,还有舞狮、舞龙灯、舞牦牛等表演。

正月十五这天傍晚,东乡族要举行“跑火把”活动。村村寨寨的青少年组织起来燃起麦草扎成的火把,在田野奔跑,一只只火把在夜色中连成一条长长的火龙,仿佛“火龙”在蜿蜒飞舞,村中的长辈及妇女们站在村头观望。据说火色越红,喻示着当年的收成就越好。

正月十五日早晨,朝鲜族有饮“耳明酒”的习俗。此酒并非特殊酿制,但要空腹喝下。据说喝了耳明酒可使耳聪。朝鲜族还要举行“望月架”活动。正月十五前由小伙子们从山上砍来木杆和松枝,搭起几米高的望月架。傍晚来临,当一轮明月徐徐升起时,几位被推举出来的老人爬上望月架,谁先看到明月,谁就福星高照,喻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将万事如意。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在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举行占龙坡会。其主要内容有芦笙赛、踩歌堂、斗马、斗鸡、赛马、舞狮子、对山歌等活动。所有活动中以芦笙赛和斗马最为热闹。正午各村赛的芦笙队围成圆圈,吹起欢快悠扬的芦笙调,姑娘和小伙子们围绕芦笙跳起欢快的舞来,参加者多时可达千余人,场面十分热烈。届时,附近的侗、瑶、汉等兄弟民族群众亦前往参加娱乐活动。

纳西族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棒棒会。棒棒会又称“弥老会”,大家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竹木器具,以备春耕之用。晚上举行歌舞表演。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壮族在正月十五有踩风车的活动。踩风车是在木条搭成的风车架上,四人一组,每人分别手握木架,先由着地者用力蹬,四人同时围绕着圆圈转,转到地面者,再用力一蹬,使风车轮旋转不停。在相同的时间内,转得圈数多、姿态美者为胜。踩风车既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黎族每逢正月十五有跳竹竿的习俗。跳竹竿负有一种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色彩,其中以美孚黎地区最为兴盛。正月十五日夜晚,人们在饭后穿上节日的盛装,蜂拥至村前寨后,燃起篝火,点起火把,开始跳竹竿。人们以此方式告祭先灵,祈求风调雨顺。跳竹竿时分击竿者和跳竿者两部分。平行放在地上的称枕竿相距2至3米,其上横放八根竹竿为打竿。击竿者相向跪在枕竿的外沿,每人两手各握一竿,在音乐、锣鼓的伴奏下,按照节拍和鼓点,不断将手中的两根竹竿一分一合、一高一低地在枕竿上击打、滑动,发出悦耳的呱哒呱哒声。跳竿者亦要根据节拍在竹竿间雀跃,并做出磨刀、筛米、鹿跳等动作。击竿者击竿的速度越来越快,跳竿者的动作不仅要优美舒展,而且动作要敏捷利落,如果被竹竿夹住脚、腰等处,就要受到围观者的哄笑。

头一年新嫁了女儿的人家买一盏漂亮的灯和一个面粉做的小老鼠送到女儿的夫家,这就是送灯,其意义不外是祝她多生贵子罢了。与送灯相似的还有偷桩的俗例,不过这多在江苏一带。“桩”是小渔船用来代锚的东西,一些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夫妇,望子心切,便在新年中某一晚乘人不备将桩偷回家,据说能够生子且极为灵验,但一定不能为渔人察觉,否则不灵验的,这和八月十五的送瓜也极相似。

提到送灯,在东莞地区元宵节还有开灯的习俗。这专门是那些头一年里生了男孩的人家做的,在祖先及神前点一纸灯称为开灯。其日期是从初二便开始了,到十三才结束(因十三是灯头生日,不能开灯)。开灯的人家在这一时间内选一个自己满意的吉日,将大的八角纸灯挂在家祠和神堂的中间,两旁和大门口还要挂一对莲花,不但如此,还要在灶君、井神、街头巷尾的土地处安置一个小的纸灯。开灯时由家长用小刀在灯上剖一瓣,故名日开灯。在那一天家里是很热闹的,和孩子满月时差不多,且纸灯早晚都必须点,在以后再选一日以酒撰祀奉,称为庆灯。这样直到十三日废灯。如果孩子是外婆的第一个外孙,在这一天外婆是要送他一套衣服,几件饰品,另外还有1只鸡、3斤猪肉、8个鸭蛋、2块腊肉、几斤茨菇,还有米、酒等。男家接受后,将衣服给孩子穿上,食物则要煮熟供奉神灵。男家也要答送一些东西的,如猪肉、鸭蛋、茨菇等。除了外婆要送东西外,其他的亲友也要送的,东西也是差不多的,男家则接受衣服,至于其他的便可受可不受了。

在元宵节这天晚上也有特别的习俗。在广西地区有偷青的习俗。这一晚男女老少都联结成队待夜深人静后,到别人的园圃里偷取蔬菜,这称为“偷青”。这种风气据说在光绪中叶后,柳府提标中营携家眷来此地后才有,当初也仅是些妇女、小孩,而且偷取的也极少。到民国时,则全家一齐出动,且渐渐演变为不等到深夜,晚饭后便气势汹汹地去偷取了。各园主稍有疏防,便被一扫而空了,特别让人头疼。广东、广西各族普遍流行元宵(有的地方在年初一)偷青的风俗。偷青又名采青,元宵夜,青少年男女(有的地方仅限于女子)结伴潜人他人园圃,摘取青菜葱蒜各数根作为“彩头”,以求一年清吉之兆。按俗例,偷青者要识大体,只偷少量,不使园主损失过多。而园主则以他人进园偷青为荣,认为能为别人带来吉利而积了阴德,有些园主对偷青者只稍为声警,意在告诫进园者手下留情,勿损坏过多蔬菜。

在广西柳州等地区,偷青者回去后,大家聚集观看各人所采菜类,以此推断各人的“彩数”,然后将菜清煮(不放油盐)供尝。据民国广西《龙津县志》所记,龙州向无偷青风俗,至清光绪中叶,中法战争期问,汉族军人屯防龙州,其家属带来此俗,偷青由此而来,并成为风气。如今,偷青风俗仅个别地方存其遗风。

闽南人认为元宵节晚上天上的状元爷要下来游街的。状元爷的性格很天真活泼,专门喜欢与儿童一起玩,所以每家都让孩子们提一盏灯在街上高喊,在农村中则是两村子的人必须拿石头互掷,这样村子的人便能避瘟疫了,由此也免不了酿成惨祸的。女子们也有自己的俗例,有的会在神前拈香,到邻居家听人说话,再在神前占卜一下吉凶祸福,有趣的是一些没出嫁的女孩们则会到屋角、厕所里祈祷纺织娘娘教他们裁缝了。在厦门则有祭娘娘的习俗,不知两位娘娘是否为同一人。娘娘是DonSweea娘娘,传说她是一个非常聪慧美丽的女子,但出嫁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和婆婆的毒打,有一天竟被打出门外,被赶到粪池里淹死了。基于对她的同情,所以在十五这天晚上有祭DonSweea娘娘的习俗。从5岁到巧岁的姑娘们都会拿花生、柑橘及一些菜饭、鸡头对着厕所拜祭。特别的是姑娘们还要各做一只很小的鞋子,祭完后,拿来焚化,然后把焚化后的灰包在菜叶里投进厕所,据说这样娘娘便能享用了。祭时鸡头的作用是使女孩子像娘娘一样聪明伶俐。

在有些地方元宵节有走桥的习俗。要连着走过3座桥,可能和十六日的“走百病”的习俗差不多吧。在十六日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走一走逛一逛的,周用还有一首《走百病》的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踏穿街头双秀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蹄珊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薪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去年同伴今希有,几人可卜明年走?长安主人肯居停,寂寂关门笑后生,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

在江苏地区还有一些迷信的风俗,兹介绍如下:

元宵节有正月望的奇俗,在正月十四那天,一些乡民便要束几个稻篙,放在田中。用面粉揉成数百个像棉花形状一样的面果缀在秸上,再将这假棉花秸插在田边。到了十五夜间,每个人手里拿一根燃着了一端的草把柏枝,放声歌舞。所唱的歌词有多种,如:“正月半,放烧火。别人家菜才栽,我家菜已经上了街。别人家黄豆般子大,我家黄豆盘篮大。

别人家棉花瘦且低,我家棉花壮了要撑天。”火把烧完后,便把面果摘下,回家炒熟后,分给小孩吃,据说吃了可免灾殃。

此外元宵节还有送子的风俗。在元宵节后,二月二以前,有送子的多在这十几天内举行。“此事亦系出于亲友之所为。

盖凡年老夫子,及成婚多年而无所育者,亲友知其盼子心切,咸乐送之。然所送者非人,乃一纸糊之小红灯耳。间有用砖代者,此砖须取自东门外之麒麟桥砖,否则无效,盖取麒麟送子意也。其手续由送者先期择一吉日,备柬通知受者之家,临时约集十余人,锣鼓喧腾,乐声大作,持灯或砖送往。受者则迎迁于门外,以所送之灯或砖悬于望子者之床中,并以酒筵款待送者,聊答盛意。”将来受的人真的有了孩子,一定会谢以重礼的,而送的人也会欣然接受,因为在他看来孩子是他“送”去的。

元宵节传统食俗为吃元宵,意味团圆、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常叫“汤圆”、“水圆”,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为“浮圆子”。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比……”《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噪,谓之圆子。”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团包裹起来搓成圆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圆子含有祭月、赏月的意味。同时,元宵圆子跟中秋之月饼一样,含有家人团圆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19,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似于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为“汤圆”,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下在烧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卢氏杂说》里的“油炸追子”其实就是一种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各民族于元宵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又称为圆子、团子、汤圆,有实心和包馅两种。前者将糯米粉揉成指头大小的圆子,加糖水煮熟即可进食;后者将芝麻、花生、果仁、桂花、蔗糖、猪油等混合加工做成馅料,用糯米粉做皮包而制成,香甜可口,为元宵节必备的食品。壮、汉等民族的汤圆,除甜味小汤圆,尚有咸味大汤圆,以肉、蒜、藕为馅,每个有一两左右,也十分可口,别有风味。

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

隋唐灯节极盛,一般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据唐人郑处晦《明皇杂录》载:“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烛,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另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盛况可见一斑。

元宵节的习俗,唐朝灯会中还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其中灯谜经过历代发展创造,妙意横生,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言艺术,春秋时代就有将接近辽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灯谜活动,明清相沿成习,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据《剪胜野闻》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上元夜微服画了一个赤足大脚妇人,脸儿似马长,怀包一个大西瓜,没人猜出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一见大怒,因为他的马皇后是淮西人,他幼年又当过和尚,瓜”是隐喻“淮西”,又用西瓜比喻光头,于是第二天就下令大戮百姓,本为民间娱乐,却不料无意之间,招来一场横祸。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也喜欢猜谜语、作谜语。

灯谜亦有各种不同的格式,制作灯谜者除了必须有巧心慧思外,亦必须通晓天文地理。

谜语有谜格二十四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当属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三天里参加者达两万多人次。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 篇5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就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Fwr816.Com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这就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就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 篇6

邹奕然

当我们还沉浸在春节欢天喜地的气氛里,元宵节又接踵而来。元宵节在我的老家青岛是一个倍受重视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猜灯谜、包汤圆、写福字、贴春联,是十分忙碌的一天。

为什么叫元宵节呢?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每年元宵节,小区都会举办猜灯谜的活动,我为了大显身手,一早就拉着奶奶来到了活动现场。一进茶楼,就见里面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一个个灯谜被写在了红纸上,挂在如精灵般在空中跳舞的花灯上,漂亮极了。

只见一张红纸上写着:“三水压倒山”,我立即就猜了出来:“当”!这时,只见前面围了一堆人,我和奶奶过去一看,是一个灯谜:“72小时(打一字)”。只见人们有的嘴里念念有词,有的站着静静思考,还有的打开手机搜索答案,就是没一人能说出答案。这时,奶奶说了一句:“72小时不就是三天嘛,三天……”我顿时恍然大悟,喊道:“晶”!果然,我又猜中了。

这时,我看见姥爷在人群里奋笔疾书。过去一看,原来他在写福字。这个福字是楷体的,方方正正,很是漂亮。我一时兴起,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人群里传出一阵喝彩声。

看见奶奶正在包汤圆,我也想试试。奶奶对我说:“汤圆因为会让人联想到月亮,所以有着团圆、吉利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包好一个汤圆也不容易,你要多加练习。”果真如奶奶所说,包汤圆可不容易,我忙活了大半天,结果馅儿放多了,溢了出来,造型也不好看,像一堆歪七扭八的饺子。我又总结了经验,将汤圆皮搓圆,捏成薄片,将圆滚滚的馅儿塞进汤圆皮里,收口、掐边、揉成球,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汤圆就做好了。品尝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一股大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家乡的元宵节既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是那么快乐,那么有趣,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