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 导航 >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初三水平精选四篇,【分享】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初三水平精选四篇 【分享】。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阅读《阿勒泰的角落》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呢?范文资讯网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初三水平精选四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初三水平精选四篇(篇一)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携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初三水平精选四篇(篇二)

这时,敲门声响起,有人立刻起身去开门。进来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拴缰绳。我们房子外面光秃秃的,没有可栓马的地方。那人站屋里,手里扯着长长的缰绳,环视一圈后,把绳子系在门边的一只小板凳上,这才转过脸让我们看清她的模样。

马就在外面拖着缰绳静静站着,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被系在什么东西上,因此永远也不会尝试跑掉。好几次我都想拾起这个小板凳出去给它看看。

这个人向我们一一问好,然后买了一包方块糖,一块钱的碎饼干和两只苹果。他把方块糖和饼干分别放进外套左右两边的口袋,又把苹果细心地揣进怀里,这才俯身凑近蜡烛和我们说话:“巴拉尔茨没有几个人嘛,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你们为什么来这里呢?”

他是一个风趣而和气的人,我们聊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原来他是个阿訇呢。真让人好奇,原来阿訇也要吃饼干呀,原来阿訇也得到商店买东西,原来阿訇的时间也有一部分需要打发才过得去。

这个上了年纪的阿訇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巴拉尔茨过去的事情。我们都很喜欢他,希望他下次还来。他走时,我们抓了几粒球形泡泡糖让他捎给他的小女儿——他说他小女儿六岁了。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初三水平精选四篇(篇三)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

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初三水平精选四篇(篇四)

这几天在读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认,写作这东西,确有“天赋”的存在。而天赋这东西,又未必人人都乐于或善于应用——有些人钟情写作,却未必懂得去体悟和探索人生的壮美,写出来的文字不免陷于空洞苍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却不屑或不擅长以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却同时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灵秀触觉的女子。她写的都是她身边熟悉的环境,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但她的视觉是如此的敏锐独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过的世俗琐碎里探寻出那样鲜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样广漠孤清的寂静里发现大自然如此惊心动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会长出麦子,长出苞谷和其他灵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纯粹,看不到修饰的痕迹。这种文字是教不出,学不来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叹,作者是有着一颗多么贴近大地的心灵啊!追随着她的眼光,你会发现深藏在这片大地肌肤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读着那样的文字,你甚至会觉得,任何试图评价她文章的文字,都显得有点蹩脚和尴尬。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一妈一一妈一、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一爱一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一妈一一妈一;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一爱一,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一爱一,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小警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二)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一爱一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一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一性一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一性一在固执、可一爱一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一精一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一色、一性一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一爱一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三)

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哈萨克族人的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一爱一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哈族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3篇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小动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二)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三)

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哈萨克族人的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爱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哈族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注:精彩知识请关注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精选


范文资讯网栏目推荐你阅读“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等专题内容。

现在的上班族可能每天都需要参与各种文档的撰写,借鉴优秀的范文是我们写作的重要方法。优秀的范文可以教会我们写作的方法。您知道范文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你也许需要"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这样的内容,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1)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高中时看的电影《死亡诗社》里那个教英国文学的老师念出来的句子,来自《瓦尔登湖》。年少的心多么容易被感动,觉得将来就是要这样与一切美好的东西为伍,不辜负每一天。青春的美好在于它美丽的梦幻,现在我只感动于这句话的诗意,但是真的觉得难以做到。

在纷乱的日子里又要想起阿勒泰的李娟,摘抄在我的本子上的一段话整个村子安安静静,被风雪重重封堵。挖掘机刚把公路挖开,没几天又给堵死了。没有新鲜食物,没有访客,没有外界的丝毫音讯。看书、织毛衣、染衣服、铲雪、做饭、喂鸡喂鸭喂兔子喂猫喂狗、生炉子、砸煤、睡觉,写字,一共十项内容,填充了那个冬天的全部生活。五个月啊是不是很寂寞?但是也很奢侈吧。

还有她写的盖在牧场上的漏雨的简陋的家,支在沼泽里的帐篷,石头垒起的炉灶。你怎么看待这种生活呢。人可以需要的极其简单,在广袤的土地上的一个地窝子,遮盖一点阳光和风雨就足够。食物也可以很简单,回归最原始的本质。森林、草原,无所事事回归本质的生活是不是让每一个困在都市的人羡慕呢。

可是李娟也想逃离啊,那阵子我疯了一样地想走,想离开,水缸一见底就满心的绝望。我想我可能会在喀吾图挑一辈子水,每当我踉踉跄跄地走在路上,水波一荡一荡地洒出去,便想到还有什么同时也在白白的流逝,很快渗进大地,覆水难收

什么是白白的流逝,什么是空劳无获,现代人的时间都是一格一格的,分秒必争。

最近和一个同学聊了很多,他说觉得自己的同学回到老家四川绵阳过的生活并不比他那种表面高薪实际每天熬夜的生活差,所以他也准备回来,他说快乐是最重要的。

我想到自己,从前那么坚定的不愿意去往城市,可是,在故乡却也无法安定下来。不只是我,我知道在家乡工作的很多孩子也会有出逃的冲动。生活在别处。寂寞是相同的。如果是单纯的寂寞那也还是美的。可是生活却是一地鸡毛,总是纷杂喧嚣。

什么样的才叫作幸福。有几个孩子说,你写的东西有种清淡的感觉。什么是清淡,不憧憬奢侈的物质生活,不憧憬高的社会地位,不憧憬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只是时刻关注着内心的感觉,关注着生活本身的美感。可是那大概也是另一种逃避,逃避一个成年人该面对的压力,逃避未来。可是它总要到来的。

古典诗词真是美,那种情绪是现代人无法拥有的。像王维少负盛名,壮登廊庙,晚年又得宋之问的蓝田别墅,悠游林下,才可以做到那种彻底的静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闲适的士大夫生活谁不羡慕,但是没有整个社会制度的支撑,谁能做到呢。

本子上无缘无故抄了一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大概是被那第一句所感动了,现代人即使不为工作也为各种消遣晚睡熬夜,又怎会在梦里梦见落花。

今天,有个女孩告诉我:你可以既保持以前的知足常乐,潇洒的好心态;另一方面分出点精力打理物质杂事,其实可以不冲突的。我觉得说得太好。如果我非要从某种状态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可能自己首先做不到,而且也失去了自己的节奏。

还有我的同学,一方面告诉我提前谋划,一边也说快乐最重要。可能这就是要找到一种平衡吧。工作与爱好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是啊,快乐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要回家去过两天暑假,去找我的好友,去和父母好好吃饭聊天,去看爷爷奶奶,去开开玩笑,去继续读我的书。我抓紧时间做的一切至少该是我所需要的,我认为有价值的。

久了,久了,很多事情都过去了。是意义则消失了,是愿望则泯灭了。我掩身草野。风吹过,我的每一次乍现都是一次疼痛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2)

这本书是微博上喜爱的几个写手大力推荐的,看了下内容也是比较偏爱的,可没想到买回来后竟成了厕所读物,半天也没个结束。倒是这次中秋回成都,因为出租房里只有一台电视,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就用来啃书,上次这样啃完的是《rework》,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小书,一章就是一页纸的内容配上一个有趣的插图,虽然会有浪费纸的感觉,但插图真的很有心思,而且内容也言简意赅,直扣中心,不浪费字。而《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当然不是说有浪费字的意思,只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描写,除了让我佩服文字描述能力之外,我好像沾惹不到一点浪漫情怀,全书让我最喜欢的是作者的母亲,在字里行间慢慢显现出的这位母亲,时而有孩子的稚气,时而有商人小小的奸诈,时而有一家之长的风范,总而言之,在书里是个什么都会的人,敬佩得不得了。

阿勒泰,地处北疆,去过新疆的人都知道,南边比北边富裕,而阿勒泰应当属于北疆中比较贫乏的地区。然而在这个地方,作者的一家跟随牧人的行走、居住,体验着千百年流转下来的游牧生活,看着千百年来形成的草原、戈壁滩的景色。这里,物资是匮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的生活却是蓬勃旺盛的,虽然天气恶劣、环境恶劣,有无边的空旷和寂寞,但都能让人感受到美,生活的美。我总是想把这一切归功到作者的母亲身上,不知是否偏颇。作者其实应该也算是个任性多情而敏感的小姑娘吧,不然如何能感受这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儿的美妙,然后写出来和和大家分享呢?

“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的瞅着我。一连坐了两三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说哭闹了。

我大声说:谁的孩子?

没人回答。车厢里一篇鼾声。

我又问那孩子:爸爸是谁呢?

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的望着我。

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扰了怀中小人安静而孤独的梦境。”

这是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话,读完我发现我的嘴角上翘而不自知,是了,我想到曾今也有一个小人儿靠着我的臂弯。他一直哭,要找妈妈,我便抱着他找妈妈,我一直记着那小小软软孩子,温暖极了。结尾的这一刹,我想,我和作者的心是那么的贴近。

最后,当然我不免俗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看一看作者笔下的那些人事物,只是不知道能否受得住恶劣的环境,对此虽有些汗颜却也无能为力。

最近想去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想去我所爱所崇敬的那些历史人物的墓地上走走,想去宣帝杜陵去看看那“故剑情深”“南园遗爱”的深情,还有文天祥还有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很多人。可是我这脑袋似乎也记不住那么多名字,那些名字我还能去追忆,这就是为什么我赶着趟的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记下来吧:

西安是一定要去的,且不说我喜爱的唐王朝,还有很多很多的那些人,那些故事。“功名竟在长安道”,长安长安,念着念着全身上下就不自已的荡漾出一种情怀,这个地方怎能错过。当然,还想去敦煌,看一看那些壁画,为的是当年离家去国在这里一刀一笔刻下美丽佛像的壁画师,当年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到这里,完成这些美丽的让后人敬仰的佛像壁画呢?还有洛阳、开封,数不完呢。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3)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4)

总以为这样的一本书一定写了很久吧,写得快些,那些角落里繁琐的小事怕是要被落下,任何一点仓促都是对它的亵渎。她像个絮絮叨叨的女孩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在你耳边说着什么。细碎时恨不得把什么都念叨一遍,可若是开朗起来,又似乎什么都算不得重要了。她把光阴拆散了讲给你听,她笑,哭着笑,恨不得把她的全世界都搬过来,真实得仿佛在眼前发生,但又总是隔着什么似的。当你终于习惯了他的磨人,准备好好听听她的或想想你的人生时,她却俏皮地转身离开,像书中一样对你说“一辈子,还早着呢!”

她的日子没有过完,我们的也还早着。

书里的光阴是稀释了的,仿佛是被人催促着。作者很善于抓住那么一两件事展开,或者说她只是信手拈来,把从记忆里浮现出来的,哪怕给她一点触动的东西都写下,却不经意间感化了许多人。她写着关于普通人的文章,可细细品味,却似乎很遥远,她的生活总让人觉得干净得有些飘渺。可一字一句的人间烟火又无比真切。

它的缓慢惊艳了多少人?我以为阿勒泰的角落,毋宁说角落中的阿勒泰。它仿佛是坐落在世界角落某种孤独的具象,可却又不自知般的以为,或许世界就这么大吧。一份从容轻易抹去了孤独中忧伤的成分,还剩平和与那绵柔的亘久,流连文字的长河后,缓缓地浸润着每一颗从它身畔掠过的心灵,一点点溶解着他们的躁动。

生命终究只是一种形式,生活也不过是个过程。有人轰轰烈烈,最后也只是暗淡在夜空中烟火的灰烬;有些人平平庸庸,但时间也泯灭不了他们曾经在这世上激起过涟漪的事实。当一切趋于虚无与平淡,抑或我们的所有都成了到达高潮的前奏,最重要的是此刻,此刻我们存在着。

时间会对懂得生活的人手下留情,这或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5)

去书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发觉不错。购买一本,25元,时逢西博会期间,曰:85折,格算。

回家后,翻看,断断续续的翻看。这,又是一本不用记页码的书,也是一本不用一气看光的书。闲暇时打开来,读几节。读着,便会将心绪平静下来,便会想,那些遥远地方的风景和生活里的情趣。这一切,来源于作者的文字,干净、明亮、可爱、温暖。与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够好的。

如她是这样描写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柜台下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帐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

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给开;我们越是不给开,他们越是要坚持到底,不烦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觉去了,一觉睡到晚上,吃饱了饭,再来接着敲。

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跤。低头一看,又是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搁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俭回一条命来而稍有害怕。

奇怪,为什么要喝酒呢?酒到有什么好喝,那么辣,而且还得花钱。

一个做裁缝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动着,做着裁缝,所以对钱自有一点单纯的意识,写来也可爱。

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的简直都不忍心收他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们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她干脆紧紧搂住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

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

价格一降,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经常是深夜过去天亮了的时候才开始休息。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她写妹妹的恋爱亦是可爱的。

十七岁、十八岁,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别太大了。去年还是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开窍了似的。虽然这件事上我们都瞒得很紧,但她自己肯定感觉出了什么,并且还有所回应呢!第二天,赶在卢家小伙子过来接她之前,我们看到她把各破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新皮鞋,还欲盖弥彰地解释:“噢,昨天汗出多了……那双打湿了,……湿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蒙蒙的运动服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干活去穿什么新衣服啊?但我闭了嘴什么也没说。她自己都舍得我还多什么嘴。

一拍篷土的头发也细细地洗净了,从此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会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

不写了。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6)

我们了解到的边疆:贫穷原始,经济落后,教育不普及……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更像是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一片乐土上,放牧耕种,遥远的布匹,透在窗板间的“我”,看到近在身边的明月以及梦里的猫。

似乎是因为我也正生活在落后小城的一角,于是感触更多,更难以忘怀。临近高三,就愈发向往大城市,向往城市的梦幻喧嚣与自由,却忽略掉了身边的美:洁净的蓝天白云,到温泉小镇20公里的路程,到原始森林小溪山谷只需不到三小时的车程,生活美好,没有波澜,没有紧迫,饭后散步的路上也时刻遇到熟人。

阿依邓、库兰……小孩子们也没有压力,生活在自然之中,快乐悠闲。农活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无谓做与不做,作者也在这小地方里获得人生的安宁与快乐。

人生的意义不正在于这简单的平凡之中吗?不被一个忙字所支配,而是享受周围的一切。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只雪兔,离春天只有20公分,颇像那个晚课,我们一起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夜夜挖通道直至通向自由。也许一只失败的雪兔才更符合着生活的本质,成功是艺术,而失败才是常事,但没关系,雪兔的失败为他收获了一家人的爱。

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每个人都很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7)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

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8)

李娟的文字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又透露着俏皮的幽默。读者跟随李娟的文字能进入迷人的阿勒泰,遇到不同的人,体会阿勒泰的自然风光。李娟一家也渴望有固定居所,荒凉的红土地差点成为她们的家。我对作者的好奇胜过对书中所描述的阿勒泰,作者也去过外面城市打工,流水线的枯燥无聊、机械化,让作者又回到了阿勒泰。

初到阿勒泰,李娟和妈妈开了裁缝店,招收学徒。阿勒泰的游牧民族和农民对衣服的需求简单实用,穿坏了才会买新衣服。裁缝是个体力活,加上游牧民族周期性迁移,常常需要赶工,夜里缝缝补补。有不少人来店里问有没有酒等商品,李娟她们一家就开了一个杂货铺;李娟叔叔的带来加上了鞋匠这一项。

阿勒泰的人淳朴善良,不会赖账,时隔很久的账还是会还;在阿勒泰,8岁小孩当做一个成年劳动力使用;小孩子们为小卖铺带来了各种各样大自然特产。“生长在其中的孩子们,让我感觉到他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孩子们的玩具是土,废弃的瓶子等;书中写到有个来买玩具的女孩,最后只能卖洒水壶给她,孩子们用简易的玩具玩的不亦乐乎。红土地是接近被废弃的村庄,曾经的红土地有电影院、学校、澡堂;现在的红土地只有几户人家。李娟一家在红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后来政府要集体搬迁,她们又过回了跟随游牧民族的生活。

李娟在书中感叹“夜晚真好,为什么夜里无论再冷,再漫长却总是显得舒适的静呢?可能是因为夜里再也不用干活了,不用四处奔波了吧。”夜晚让人想到即使休息也是理所应当的,白天总在催促你干事情,不能无所事事。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夜晚的来临让人满足。阿勒泰人言稀少,更多的是广袤的森林。“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李娟在书中透露的生活哲学是知足常乐,“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食物,身上裹的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遗憾。”

诚然阿勒泰的生活不仅仅有美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还有生活上的不便。其实由于环境限制,人的需求会变少,人不需要外在太过丰富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9)

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第一感觉是温暖。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在阿勒泰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在漂泊不定,甚至有些困窘的童年中,也依旧以孩子的角度看到了世界的可爱与发光的一面。

可爱的人

书中有和鸭子互动的妈妈,有明目张胆企图偷金鱼的孩子们,有白天不停睡觉、晚上窸窸窣窣玩小玩具的奶奶,有努力维持友谊,却总是傻乎乎搞砸的我,有情窦初开总是害羞的妹妹……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相反他们总是在贫穷中挣扎,可即使住的房只是由几块木板搭成,即使衣服又脏又破,他们也始终可爱地欣赏世界,就像作者说的,“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空灵的世界

那里有长达半年之久的严寒,抵挡一切的风,又将泥土深深掩埋的雪,有毫不吝啬馈赠人类的原始森林。“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空气似乎都刻满了清晰的划痕,风兜着我的裙子,带着我顺风往前走……”那里的孩子们总能得到大自然给予的各种食物,在那里人类不盲目扩张,自然与人和谐,令人感动。

“自然会平息一切突兀的情感”,是的,那里孩子们都脏兮兮的,可他们却永远会用干净澄澈的眼睛望着你,那里的风很烈,可门一关几十层棉被一压,人们再也不会寒冷。贫穷的日子的确难熬,阿勒泰的人们是幸福的,他们脚踏黄土,背靠森林,有的是大自然的庇佑,有的是破烂中发光,不可磨灭的幸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