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品三国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品三国读后感900字

品三国读后感800字

品三国读后感900字。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品三国读后感9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三国读后感900字范文一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又起风云。

我喜欢三国。 喜欢那义薄云天的关羽; 勇猛凶悍,性情直率的张飞; 礼贤下士的刘备;还有那能前知八百年,后算五百载的诸葛孔明,

刘备是皇室的后裔,龙风貌,气宇轩昂非同一般。他早年不得志。默默无闻但他没有从此灰心丧气,自结识张飞,关羽他们于张飞的桃园中三结义刘备铸一丙长剑,张飞铸得八丈蛇矛一件,关羽造得青龙偃月刀三人从此为兄弟,三人一条心。

刘备斩杀黄巾贼有功。后当过一任小官,爱民如子,深得当地民心。但是朝廷腐败,贪官如云。刘备在腐败的上级面前。他没有懦弱,没有贿赂和谄媚。性格直率的张飞看不过刘备被如此欺辱,将此贪官捆绑起来抽打欲将此贪官杀掉,被刘备制止。

最后,刘备弃官而走。他不畏强暴,当他得知诸葛卧龙先生诸葛亮。具有非凡的才能时,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卧龙出山当他的军师。

关羽。因为杀了地方恶霸,为避官府而四处漂泊。在卖豆子时,结实了刘备和张飞。三人结拜为兄弟。关羽。再三国中堪称义绝。

关羽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他自跟从刘备后,熟读兵书,他放水淹七军,轻而一举的赢得胜利。

关羽在与刘备失散时,被曹操围困,曹操要关羽归降,关羽本是宁死不降。但是身边有刘备的两位夫人,只好先居于曹营。曹操让关羽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居于一室。但关羽秉烛于门前一夜未有疲惫之意。可见关羽的忠,关羽受曹操之恩,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他得知刘备的消息时。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寻得刘备,兄弟三人有在一起。他的勇猛,他的忠义,可无愧于义绝。

张飞胆大心细,鞭打督油,声大如雷,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可见其神勇无比!

诸葛亮博才多学,前算八百年,后知五百载,三气周喻。七擒孟获,其事迹自多无法一一列举,只得作罢!但其忠肝义胆犹存我心!

我爱三国,才说三国,何为三国,就是孙、刘、曹的武断义行,章显出义气的非凡事迹、人生。

品三国读后感900字范文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懂得电脑的基本操作会开汽车大字小字也能认得一箩筐应该不算是一个文盲了吧呵呵。虽然一切向钱看的精神指导下撇开了臣本布衣的雅然自得什么文不文盲的已经算不得可耻了四面开花的民主制度也已使人们的骨子里渗透了生而平等的思想但这话从一个半文盲的人的口里讲出来时讽刺的意味徒然的就转化为了一种决绝的自信与诗意的悲壮了。

当我们再把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的鬼话讲出之前前面还要小心翼翼的加上在旧的封建等级制度里的时候似乎我们正沐浴着无比明媚的阳光然而追求幸福的人们当真就能在这每个人都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里自由的呼吸吗这显然不是嘲讽这是一个笑话一个掩耳盗铃似的自欺欺人。

我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读到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的。而在此之前魏晋风度于我还只是一个美而玄妙的形容词组如同一幅古朴的画作挂在某个历史长廊的壁龛里神秘而遥远。犹记得第一次接触到对于法制制度的小嗽叭还是在阅读北大才子余杰的时候读后感也只是对他罗列式的文字表演表现出的不屑与失望。那才子二字在我懵懂的心灵当中占据了太大的份量与过高的地位。而真正的启蒙者却是这多年之后的易中天先生。他让我认识到了我当初的好的制度能否撑控在好的人的手里是个棘手的问题的问题显得既愚蠢又幼稚而天真。是易中天先生让我认识到我的视角与位置存有问题那就是:君主制的泥潭。而这种体制下的监管失灵与卑躬屈膝以及迎合献媚才是不治与无治的根本。

也是在今天当台湾的百万民众走向街头反腐倒扁的时候又让在坐的各位见证了和平静坐嘉年华般温情反腐的新模式不得不令人感叹这一文明的进步与理性的发展下的又一束暂新的曙光。让斗争来得不妨再游戏些不妨再诗意点儿吧!

但当西方社会的民众对于台湾闹剧表示不解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再等两年呢下次不选他就得了呗。或是那只是他们份内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内部解决。的时候我最先感受到的却是这些西方人对于制度的过度依赖与麻木盲从。当一个由民众选出的政界要员打着法制的旗号骑在人民头上拉屎的时候而他的民众却嗅不出屡的味道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偶然间又觉得这种思想与我们过去式的君主制下的人民的信任的皇权又是何其的类似殊途同归般的感慨不由得自心底里由然而生名目各异版本不一的书页里夹着的却是同一种物质人们满心的希望:康宁的生活自由的呼吸。然而世事往往事与愿违那这种时刻人们怎可再麻木下去呢。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三国读后感900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


当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再次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时,不得不说,这可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得多了。

此书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同时,这本原汁原味的三国,就让我感觉到,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读史书,而不是演艺。比如周瑜和诸葛亮,周瑜事实上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故的;而孔明先生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但是出谋划策、神机妙算就值得商榷了。

但在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对人物人性的描写,还有他们的一生。

如曹操,他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却从小有着很大的抱负。当他在天下大乱之时,有两条路可以让他选择: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大概很多人都以为他天生是一个乱世枭雄吧,但你们错了,当初,曹操想当的是一个治世之能臣。在他还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时,就想要治理好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甚至不惜得罪权贵,杀鸡儆猴。当关东联军时,他敢当马前卒去讨伐董卓,我们必须承认,当初曹操的确是一个心系汉室的人,只不过后来他发现汉朝再也扶不起时,他才离自己当初的抱负越来越远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曹操杀孔融,想必引起许多人的愤怒。但是,这也不能怪曹操,谁叫孔融是士族,而且只会说不会做呢?最让曹操愤怒的,还是孔融干扰了他的政治路线,还说他的坏话,就像你急着上厕所,有人却拉着不让你去,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然只能把他干掉。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人物描写,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们心中所想相照应。当然,他们最后的结果,也自然是与他们的人生相照应。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不禁为不同的人生深深地感叹。

把书的内容总结起来,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这可不是我的希望,我所希望的是,前浪不断地变成新浪。但历史的长河果真如此吗?

品三国读后感1000字


品三国读后感1000字范文一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着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品三国读后感1000字范文二

曹操是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奸贼,在历史的记载中,曹操的所做所为总是自相矛盾、众多分坛的,读易中天《品三国》上册后,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现代观点,通过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即历史本来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进行剖析来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很喜欢三国,一定读过或者了解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对其内容已烂熟于心,但是《三国演义》是以刘蜀为正史,对曹魏或多或少有贬低的内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而易中天先生治学严谨,查阅陈寿《三国志》、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历史资料来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如曹操落难,经过朋友吕伯奢,并杀其一家人后这节内容,在《品三国》引用史料上的内容,说曹操杀人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来款待自己,误杀好人,这才会即而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只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至少还没有丧尽天良。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很大,凄怅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且这句话是理直气壮说出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再如《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不但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而且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锦囊秒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并非如此。锦囊秒计是有的,可惜是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这件事情是记载在《三国志 张辽传》里的,时间是公元215年。

《品三国》上册对曹操的评价是:他大气、深沉、豁达、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又有个性、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有众多嘴脸集于一身,不可为是一个奇迹。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与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称为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爱两字,称为可爱的奸雄。

读完此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的用善与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念来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恶的。更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象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证明真理,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全面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资料,可能一些观点言论有所误差,所以,我们才要各抒已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尽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断,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

易中天先生所着《品三国》目前之所以能这么畅销,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风趣、幽默,当中掺杂了当代的大众语言,颇受人民群众的口味,自然看的人就多了。所以就遭到不少的学者对其着作进行批判、讽刺和挖苦,说历史怎么可以这样说的呢?怎么能这样误导大众呢?所以有记者问易中天先生有很多人读过《三国演义》,几乎很少有人读过《三国志》,如果读过你的《品三国》后就把你所说的内容当成正史怎么办?易中天先生回答到学术讨论的目的不是比个高低,争个输赢,而是探明事理,启迪智慧。同时把清人赵潘在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加以略改,并与诸君共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

不审势,既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