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 导航 >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沈从文边城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一

看完了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颇有些情绪,故小写以记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细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带有淡淡的忧伤。他所描绘的湘西小镇,古朴纯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画中人都已然忘记了时间。清新的爱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笔下那么的深切可感,那么的动人心扉。

书中的世界仿佛静止。

时间在走,岁月在长;翠翠从一个小雏孩儿长成了14岁的娇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赋予的神气,自然映照的明眸。

顺顺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竟同时喜欢上了这个摆渡人家的女儿。对天保来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车路不通,马路不擅,愤而离去,不幸遇难;对傩送来说,是碾坊,是渡船?是爱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于选择,他难于抉择,亦选择了离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是喜是悲,画中人自知。

可是你说,傩送会不会回来呢?那睡梦中的一把虎耳草几时再得一见呢?

书中的爷爷,守了渡船50年的爷爷,在雷雨将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 ,哭成了泪人儿。但我相信自然给她的力量会让她勇敢坚强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纯质朴的湘西女子会撑起那一只渡船,不管傩送回是不回,她都还是那个快乐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温柔的心。

沈先生后来写说: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怜的事情。 一个人记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于经历吗?人事纷繁,要紧的是自己能有一颗平和安静、强硕壮实的心,风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学四年,到现在已经匆匆过了将近一半了,未来还有一半,该怎么过?

这个问题许久之前就想过,当时没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态;到现在,我不得不很惭愧地说,仍旧未知,仍旧不知道未来该怎样走,不知道过了今天明天该为什么而奋斗书中的生活太美,如云烟,如雾霭;现实的生活太难,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强大?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范文二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辗转,不自觉就会有许多浮华蒙了双眼,混沌了内心的清灵,总觉得心是不安稳的浮着,所以总该让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淀一下心灵,给我一些沉静和安慰。但我总怕文字给我的触动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记录下来,过后的许多日子里翻阅,还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与感动。倚栏轩文学网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总是试图在印象里搜寻或者想象里延伸现实里可以与之相衬的载体,这样美丽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与乌镇,凤凰这样的古镇相隔不远,因为她有着像梓潼、仙游、锦屏一样美丽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羡慕的有点气恼,为什么我们北方就没有这样美丽的名字,随处可见的都是张家村、陈寨这样直白粗犷的代号呢?

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学过《边城》的选节,不过记忆里对于它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那时候非常喜欢看小说,觉得很遗憾为什么只是选节不是完整的文章,也会想象我到底错过了哪些段落,错过了些什么内容。记忆最深刻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傩送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印象里一直觉得这是个悲剧,可再次读来,我竟然十分相信傩送二老一定会回来的。

文章里的茶峒像一个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质朴与纯粹,安静与美丽,好像世间的战争、苦难、饥饿都无法近及它的边缘,它在自己的天地里忙碌、欢喜或哀愁,欢喜都是从内心而来,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伤,反而觉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写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里,在进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后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里,在篁竹中鸟雀的啼鸣中,也用许多的细节刻画祖孙两人,让他们身上既有着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着他们独特生活与性格。

爷爷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尽职尽责,像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个过渡人,知道他们都要赶去城里看端午节的龙舟赛,自己就舍弃这一年一度的热闹,知道过渡人是赶着进出城吃晚饭,一直坚守在渡船上,没有谁要求他必须这样做,他也不是为了报酬。其中有一个细节,爷爷定下的规矩是绝不收取过渡人的钱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钱掷到船里,让他来不及捡还,他也会让他家的黄狗和翠翠帮忙把钱还去,翠翠也深深记着爷爷的教诲,有一次王乡绅的太太给了她几个铜钱,她因为愣着一直看和她一样大年龄的乡绅小姐,竟然忘了还给人家,可过一会反应过来还是追了一个山头硬是还了钱,看着这里我很感动,人间依然有真的视钱财为身外物的清贫人家呵。

当然,小说的重点是讲翠翠与天保大老、傩送二老三人纯纯的爱情,兄弟二人同时爱上一个姑娘,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么稀奇事,坦坦荡荡,他们认为水是随处可流的,爱情是随处可发生的,他们也不会如现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让,他们会以当地人特殊的方式较量,在夜里站在对岸的山崖上唱歌,胜出的人理应得到心爱的人,另一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是翠翠与二老互相欢喜,大老心中郁结以致在茨滩出了事,也就使事情变得有点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对二老纯纯的爱从不曾说出口,爷爷也是从各个细节观察揣摩出来,不过看到那里时候,我以一种欣赏的心情,觉得那种感情十分美好,纯净透明,像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和老三的爱。

傩送二老可以选择王乡绅女儿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宁愿要一艘渡船。虽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内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里也因翠翠间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愿意这门婚姻,可是二老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对翠翠的爱情,翠翠虽然也欢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涩或是不安的原因她从不曾回应过什么,在家里问二老要一个对王乡绅女儿的回复时坚持下了桃源县,或许他是想让时间来冲淡家里因哥哥的死隐约给翠翠的偏见,或许是想给自己点时间好好想想这件事,或许这个虎实的年青人是想给翠翠一点时间也说不定。

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写到他回来,可是这次我却偏执的相信,他一定会回来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爱情仍然存在一样,这个世间,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会辜负你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范文


边城是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接下来请欣赏小编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

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一

看完了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颇有些情绪,故小写以记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细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带有淡淡的忧伤。他所描绘的湘西小镇,古朴纯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画中人都已然忘记了时间。清新的爱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笔下那么的深切可感,那么的动人心扉。

书中的世界仿佛静止。

时间在走,岁月在长;翠翠从一个小雏孩儿长成了14岁的娇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赋予的神气,自然映照的明眸。

顺顺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竟同时喜欢上了这个摆渡人家的女儿。对天保来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车路不通,马路不擅,愤而离去,不幸遇难;对傩送来说,是碾坊,是渡船?是爱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于选择,他难于抉择,亦选择了离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是喜是悲,画中人自知。

可是你说,傩送会不会回来呢?那睡梦中的一把虎耳草几时再得一见呢?

书中的爷爷,守了渡船50年的爷爷,在雷雨将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 ,哭成了泪人儿。但我相信自然给她的力量会让她勇敢坚强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纯质朴的湘西女子会撑起那一只渡船,不管傩送回是不回,她都还是那个快乐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温柔的心。

沈先生后来写说:“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怜的事情。 一个人记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于经历吗?人事纷繁,要紧的是自己能有一颗平和安静、强硕壮实的心,风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学四年,到现在已经匆匆过了将近一半了,未来还有一半,该怎么过?

这个问题许久之前就想过,当时没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态;到现在,我不得不很惭愧地说,仍旧未知,仍旧不知道未来该怎样走,不知道过了今天明天该为什么而奋斗……书中的生活太美,如云烟,如雾霭;现实的生活太难,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强大?

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二

边城就像一首歌,有高音也有低音;边城就像一首歌,有赞美也有讴歌;边城就像一首歌,有旋律也有节奏。

边城——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城。

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妙龄少女——翠翠,唱出了对祖父的深切依恋;唱出了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唱出了亲情的无限;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唱出了爱的美好与心的纯洁;天保与傩送的手足情,唱出了心的选择。

边城,唱出了人们淳朴的人情美。

一首首情歌唱出了爱的心;一把把虎儿草,唱出了情的真;一个个人唱出了世间的真情!

沈从文边城的读后感三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范文]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50字


曾经无数次想象自己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情景,但我们总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原本以为,这是一寸人间净土,是爱情最初开始的地方,踏上了这片土地后,我发现其实这片净土景色依旧,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边已经有了很多现代娱乐场所,当酒吧鳞次栉比地在街边排列时,我觉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挚的感情在时间的流逝里变成了极速消费的感情。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在出发之前别人问我为什么如此执著于凤凰古城,我当时的回答是遇见爱情最初的样子,回归最简单的生活。那个朋友当时就和我说,我的希望太过于美好,要是不说,她还以为我是要去开发一段艳遇的呢她跟我说,现在的凤凰因为太过出名,全是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爱情圣地早已演变成了艳遇开始的地方。

说起边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50字

翠翠毕竟是女孩子,情窦初开又怎会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和傩送天保之间的事情呢?傩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见是他腼腆地躲开了。可傩送竟然生了气。

好多人说傩送出去以后不会再回来了,不过我还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爷爷死后,顺顺已经主动让翠翠住到他们家里去了,当作是傩送未过门的媳妇。说明他已经同意翠翠和傩送的婚事了。茶峒毕竟是傩送的家,他必定会回来。

希望翠翠和傩送都可以勇敢一点。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50字

爷爷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帮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实爷爷说的并没有错啊,要么主动上门提亲要么对着翠翠唱歌表达爱意,他并没有说翠翠究竟唉不爱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问清楚,她是否喜欢他?为什么后来傩送和船总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头上?那老头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傩送的这句话真的很过分,天保自己有主动权啊,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爷爷在起初确实没有明确的告诉天保究竟他与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为爷爷不知道到底傩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欢翠翠。爷爷得要让翠翠自己选择啊。

后来爷爷多次到船总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说,只能拐弯抹角的打听,可是傩送和顺顺的态度让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爷爷不干脆,他们自己呢?爷爷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经很主动了!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50字

于是兄弟俩比赛半夜唱歌,让翠翠挑选。大老自知不是对手,出去做生意了,但出了意外死了。二老全把这件事当做翠翠引起的,也离家出走了。在一个风雨夜,爷爷死了。翠翠才知道,他们为了她才比赛唱歌。翠翠希望二老快点回来。

翠翠和兄弟两个都十分痴情。而爷爷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他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翠翠和杨马兵孤独地守候着傩送二老的归来。这能看出湘西边城的朴素的民风民俗。不管钱财的诱惑,执着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这才是爱。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50字

翠翠,文中的一名十五岁的小姑娘。她可以被认为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中最美好的一个人物。她十分关心自己的爷爷,爷爷也爱她。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他。

就在一个端午日,她来到河街旁看龙舟,看见了船总顺顺家的傩送二老在龙舟上,一见钟情,爱上了他。正巧,他们家的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都爱上了她。但中寨团总看上了二老,要用碾坊做陪嫁把女儿许给二老。而老十分痴情,宁肯撑一辈子渡船,也不要碾坊。翠翠不愿表白,希望二老来提亲。可大老走车路先来提亲。稀里糊涂地被爷爷婉拒了。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50字

看完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在赞叹作品的精妙华美之余,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写出什么?就象描摹一个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丽之外,灵魂又是怎样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个小女孩,她:简单、善良、孝顺、乖巧、勤劳、朴实、执拗、坚强、追求。这还不够,作品似乎还有更多的承载,更大的容量。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在巧夺天工的山水画面,在栩栩如生的众人相中,在恰似一台恢宏大气的舞台艺术剧里无不流淌着忠孝礼义廉耻这中国儒学的魂。

小黄狗对主人的忠,翠翠对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温良恭俭让之礼,翠翠外祖父去世后,小城乡亲几乎倾城出来帮助女孩发丧,办完丧事后且留下了老马兵继续照料翠翠和渡船的义。

而廉耻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绝了茶峒乡亲们的怜悯、同情,以为外袓父守坟为由,坚持继续在茶峒小溪上一边摆弄渡船为乡亲们服务,一边等待着他心里深爱着的船总顺顺的老二的归来,表现出一个山村乡镇女孩对人情、人性、爱情极其单纯的执著的追求和极大的自尊与自信。

而这些,正是今天我们许多地方,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缺失掉的!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精选5篇


你知道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怎样完成的吗?作者写的作品,其精彩程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读书,思考,写作,这是一个发展成长的循环,栏目小编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您呈现出这篇“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1

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她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忘记了承诺。

翠翠,你是否还站在斑驳的小木船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随他徘徊于远端的垂阳,久久不归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静坐在那儿,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却无法挽留。等时过境迁,却不流一滴眼泪。你曾告诉过我,你喜欢等,因为等能让你感觉你正一步步与他相遇。你喜欢等的味道,因为它是时间,记忆沉淀而酝酿的。

你等,你闻着等的味道,时间却在时钟的画面穿梭,指针在你等待逆向转动,你和他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

这湘西边远的小城原本是静谧的;这破旧的渡口原本是残缺的;这时间流淌的故事,原来是没有的;然而因为渡口承载了他和你的承诺,故事因为有了你的等待,这小城开始布满了馨香。你难以忘记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换了生命的誓约,从此你用等谱写人生的奏鸣曲,你每天闻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他!

“我不知道风是向哪一个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觉到徐志摩的唏嘘正如你一样呢?谁都不愿看见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从文,我必定不会让你日复一日地等待。因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会在雨中与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从文吗?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犹如一列火车从你身边缓缓驶过,用几滴和着我对你的爱怜,同情的泪珠告诉你:对不起,我无能为力!不过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吧!尽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浓郁的山色锁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爱。你始终会秉持永不灰飞烟灭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下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等……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从字面上理解,《边城》的大意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城市的边缘,现代文明的边缘,战争的边缘的一个故事。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

小说中的翠翠与爷爷一直生活在茶峒山城的深山里,陪伴他们的还有只狗。她在十三岁时认识了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十六岁,二老傩送十四岁,二老当地人也称岳云。翠翠爱上了二老,而同时这两人也爱翠翠。最终,大老选择离开,将翠翠让给二老,全在离开的途中失足落水而死,二老和船总认为是翠翠和她爷爷害死了他,有些不愿娶她。后来,爷爷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静静离开了,而二老因要娶翠翠与父亲顺顺吵架,无奈出走,这时,船总才让翠翠做二老的媳妇,但二老还没有回来。

在那时,人们依旧是包办婚姻,二老傩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妆,因此,二老与翠翠之间的自由恋爱很难达成。

作者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纯与透。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文中翠翠与二老之间的爱情故事完全没有城市里的俗气,不论是翠翠心中二老的影子与歌声,还是二老对翠翠的一见钟情,都沾不上一丁点儿瑕疵,都是那么的纯,那么的美好。文中作者甚至写到“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善良,单纯,充满了爱,这样的地方,怎能不让人有归属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透,茶峒的透不是简单的透,它透到了人心底,它让茶峒“静静的水即使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让翠翠“眸子清明如水晶”。

如此悲哀的爱情却发生在如同世外桃源的茶峒,这似乎有些怪,但换一个角度想想,将这么悲哀的爱情放在这么美好的茶峒,结合起来,倒也挺合适,因为我认为,这种悲哀,它是淡淡的,又是若有若无的,放于茶峒这样的地方,更可以体现它的纯与透。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着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着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在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着手编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我与边城结缘是在语文课本上,虽说没读过全文,但仅仅节选的这一小节,就让我感到自己仿佛成了小说中的人物,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情感波动。

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过河面的倾慕之声。此地实属神仙仙境啊!

人性该是这世上最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迷失森林里,我们还保留多少真正的人性呢?它,纤尘不染,晶莹剔透。可是,在大城市里终日劳苦奔波的人们,却没有将它放在应该被保护的环境里,任由它被尘埃所吞噬,所掩埋。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丧失造就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美德被死死地压在宝盒最底层。在被世界遗忘了的边城里,我找到了人性的归宿。

湘西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边城以其独特的柔美养育了翠翠。这里的山教会了她坚强,这里的水赐予了她忍耐。初开的情窦。翠翠心里喜忧参半。因为她那纯朴的心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想傩送表达爱意。一切因善而起。但正因为善使得她上演了一出孤单凄苦的悲剧!先生以此为结局,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看完,我就在想:我的匆匆,是否真的就只是徒劳?但不管怎样,路依旧要走,生活依旧要过,不管悲惨与完美,我们都要走下去。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属于我们的昨天已经随风而逝,等待我们的明天正迎风而来。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刚刚开始,我们既是主演又是编剧,股市的进程全由我们自己决定,人生路漫漫,趁现在,请记住,珍惜。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2

边城此文读来乡土气息极重,我十分喜爱,可能因为从小也是长在乡土气息重的县城有关。读此文,就如闻到了故乡的气味。

三四年的边城,如鲁迅的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现代小说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东西们般,牵强附会,全是噱头。

但是作为一个水平有限的学生,分析它的象征,实在一件过于高难度的行为,况,70年来,人们所通读透解,加上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提过一二,具体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们所公认的象征,去努力发现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涩牵强的套路。

故此,我将试着谈论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弥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边城,出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不为功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文中所出现背景和事物大都为自然物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产物,河流,山,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翠翠所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吗?或许,得到了拯救,或许,只留下了残迹而已。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3

自从上了高中就很喜欢看小说,所以这次没有犹豫地就选了这本《边城》。记得初次接触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上面节选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听傩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内容,当时只是觉得是行文舒缓的一篇文,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在这次短短几天的阅读中,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让这几年看过了太多浮华、功利、YY文的我感到了久违的宁静,心像承载着祖孙二人渡船的河水一样平静的流淌着,用每一滴的触觉去感受沈先生笔下那充斥着诗意和人性美的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以上是边城的大致内容。仅从大致来看,似乎全文沉浸在情感的纠葛和平缓却抑郁的氛围里;其实不然,熟读全文后的感觉绝对不是区区一小段文字可以展现的。沈先生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世界。文章之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流露出川湘地区热情淳朴的民风,平静自然的环境。《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文中的“边城”以现实中的茶峒为原型,茶峒是位于川湘交界的小城,是名副其实的边城。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鞯南??闳氩栳即蠛樱?箍?丝跻岸煽谏倥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4

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读《边城》,思绪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知道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有时候,我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背后的萧索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的寂寞是否也会升华。

有时候,我们看到了现象,却拨不开迷雾,也有些时候,有些话不说,就再难澄清,再难说出口。

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便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回不了头。

我们总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独自的痴痴盼想。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5

如果说沈从文的生命之旅是在故乡与他乡之间孤独的摆渡,那么他作品中的边城意象则浓缩了沈从文逝者如斯的悲叹。同萧红的呼兰河小城一样,沈从文小说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创作的主要源泉,而真正标志沈从文创作走向成熟的作品是《边城》。

《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以具有楚地特色的端午节作为自然时间的分割点,以地域空间――茶峒码头和碧溪作为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叙事节奏舒缓轻盈,山歌、傩辞、鼓声、唢呐声,使得《边城》别具中国诗画的特色,其时空意识表现为具有音乐化、节奏化的时空统一体。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写道:“时间的节奏(一岁二十四节)率领着空间方位(东南西北等)以构成我们的宇宙。所以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音乐化了!画家在画面所欲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宇”而须同时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宙’。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1]综观宗白华的美学著作,我们发现,“生命节奏”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2]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

《边城》是以自然时间来联结小说的叙事框架,以地域空间作为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端午节的鼓声是边城岁月流逝的鼓点,辰水酉水作为自然界的景物联结了时空。不同的叙事时间形成不同的叙事节奏,由于《边城》以具有楚地特色的端午节赛龙舟作为主要事件,与湘西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相符合,舒缓的叙事节奏与湘西的生活方式相符合。《边城》中人们活动的空间有两个:碧溪渡口和茶峒码头。叙述者先在第一章里写渡口的自然环境,在第二章里介绍茶峒码头,在第三章里进一步讲述码头长潭里的端午节划舟。划舟的鼓声是边城时间变换的鼓点,而翠翠的思绪和行踪则是叙述者实现叙事空间转换的明线。

由于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封闭的文化历史环境,使它为更具有原始色彩的自然人性的生存提供了可能。与世隔绝的湘西孕育了古朴、完美的人性,湘西人民特有的人性美和外来价值观念格格不入。湘西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他们在社会理性上较为缺乏,更重于自然本能的感受,具有重义轻利的生活态度和亲密自然的人际关系。《边城》恍如一幅展现生动淋漓湘西生命的水墨画。白塔的坍塌象征着固守的生活方式受到外界的冲击,生命的节奏戛然而止,时间与空间的自然节奏都被改写,充盈着音乐感的叙述在不可知的迷惘中接近尾声。缆绳被河流冲断,船无所系而顺水漂流,天保葬送在滚滚激流中,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与自然相契合的原始生命节奏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与忧虑。在自然时间的交替中,茶峒小城保持着和谐内在的节奏与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但是河岸上白塔的倒塌、老船夫在暴风雷雨之夜悄然逝去,都代表亲密自然的人际关系已经被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所替代。

以《长河》命名的小说表现沈从文对于边城命运的进一步思考,渗透了更多理性内涵。1943年在《大公报・战线》上发表的《长河》题记中,他这样说道:“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那点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3]“长河”指代湘西历史的长河,长河的流动不息象征着湘西历史长河的变迁。但是湘西的隔绝不会是永远的,虽然传统乡村残留着美好自然的人性,却终究不可能在隔绝中永恒存在。南长城已残破,溪州铜柱也已斑驳,湘西的历史长河却不会停滞。传统的孤立隔绝状态终将打破,民族隔离政策锁得住边城人的脚步,却锁不住历史长河的奔流。

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中国水墨画的笔法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的画卷,流露出作者对生命存在和人类命运的的忧虑与哲思,也表现了作者对无法返顾的时间意义上故乡的眷恋。和白先勇小说中的乡愁一样,同样拥有甘美的丧失美学与精神病魔这两种意义,同时又在空间、时间、文化等多种层面上演奏出故事的主旋律。一九三四年冬,离开家乡十八年的沈从文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在回凤凰的船上,望着辰河边上的人和事,他终于明白,记忆中的故乡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可触摸的梦境。“黄昏时闻湖边人家竹园里有画眉鸣哄,使我感觉悲哀。因为这些声音对于我实在极熟习,又似乎完全陌生。二十年前这种声音常常把我灵魂带向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的城下里,事实上那时节我却是个小流氓,正坐在辰水支流一条小河边大石头上,面对一派清波做白日梦。如今居然已生活在二十年前的'梦境里,而且感到厌倦了,我却明白了自己,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但与乡村已离得很远很远了。”[4]至此,沈从文已经无可挽回的失去了自己精神故乡和文化故乡,成了名副其实的精神流浪者与文化漂泊者,愈到创作后期,孤独感就愈重。一如朱光潜在评论《边城》时所说:“它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从文自己的这方面的性格。他是一位好社交的热情人,可是在深心里却是一个孤独者。”[5]

这种尴尬和困惑是从乡村走向都市的一代知识分子共有的。鲁迅在《故乡》一文中也记叙了返乡的情形:“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从此以后,鲁迅就再没有回过绍兴,与故乡在时间和空间上,还有心理上的距离使他永久地离别了他的老屋,永久地离别了的故乡。但故乡的影子却时时追萦着他,在作品中他们重现记忆中的故乡,表现故乡的人和事,不拘是出于“引起疗救的注意”还是要“建一座人性的神庙”,他们都是在精神返乡的归途上介绍着沿途风光,故乡的一点一滴已深深地刻在他们脑海里,深入到他们的血里和梦里。船愈行愈近,故乡却愈来愈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象征了作者悲凉的心绪,老屋的残破,自然的洗礼和时光的流转使作者记忆中的老屋成为现在的模样。沈从文在重读自己作品的时候也发现这样一种“淡淡的孤独的悲哀”,这种悲悯感和孤独感也渗透在《边城》的叙事节奏中。

两位作者在慨叹着故乡变化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返观自身,“这或许是属于我本人来源古老民族气质上固有的弱点,又或许只是来自外部生命受尽挫伤的一种反应现象。” [6]鲁迅也这样对自己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故乡》的结尾表现了作者精神返乡之路上对过去的失落感,未来的路也陷入不可探知的迷茫之中。异地对于他来说只是谋食之地,而非精神的皈依与休憩之处。对于这些于异地谋生的漂泊者来说,故乡和异地都不是他的家园。在精神返乡的旅途中,漂泊者如同无脚的鸟,永远飞行在故乡与他乡之间,无处为家;又如无锚的船,永远漂流在水与岸之间,无处停泊。只有当生命之旅走到尽头的那一刻,才能化为灰烬,回归故土。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沈从文清澈如水的灵魂,一半深深地埋在了五彩石下,一半在水里,顺水而下,作家生命的乐章在那一刻轻轻地点上一个休止符,恍如水流在湘西的历史长河中漩起一朵水花。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的生命节奏,亦如辰河水般自然流动,充盈着中国诗画的神韵和节奏,正如宗白华所说的是“音乐化和节奏化的时空统一体”。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1500字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我觉得此话确实不假。

边城,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不为功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文中的人物也是不功利的,老船夫与过渡人经常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这在很多人眼里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足以感觉到边城风俗的淳朴。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但是文中也表现了重利轻义的外来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担忧。边城中最具势利性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沈先生无法作出令自己满意的回答,其实这样的疑惑正是和变动的社会体制有关,社会体制的变化具有其规律,我们能做的只有尽自己所能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在文中人物的描写面方可以看出文中的形象描写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写意手法的熏陶,如翠翠的形象充满了东方式女子的秀丽美感。让人为之心动。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可是翠翠的美丽并没能避免她那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翠翠,大老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担忧,最后去世。最后的最后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等着傩送回来。

关于翠翠爱情的悲剧,实在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老船夫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这样的误会让翠翠一直蒙在鼓里,直到老船夫的去世。听到其他人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可是事已至此也无法再挽回只能孤独地等着傩送回来。可是这样看来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样的结局让人心痛且无奈并且充满了诗意的凄凉的美丽。

沈从文自三十年代以来所塑造的湘西世界在《边城》中达到了一种绝尘的美丽,这里的人民保存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就像是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这样的美丽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美永存!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00字精选


一本好书给人带来的收获和感悟是无穷尽的,读作品,为我们找寻出许多利于学习的方法。反思的同时不禁想要记录下来,用以警醒自己,那么如何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读后感呢?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1

自从上了高中就很喜欢看小说,所以这次没有犹豫地就选了这本《边城》。记得初次接触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上面节选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听傩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内容,当时只是觉得是行文舒缓的一篇文,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在这次短短几天的阅读中,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让这几年看过了太多浮华、功利、YY文的我感到了久违的宁静,心像承载着祖孙二人渡船的河水一样平静的流淌着,用每一滴的触觉去感受沈先生笔下那充斥着诗意和人性美的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以上是边城的大致内容。仅从大致来看,似乎全文沉浸在情感的纠葛和平缓却抑郁的氛围里;其实不然,熟读全文后的感觉绝对不是区区一小段文字可以展现的。沈先生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世界。文章之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流露出川湘地区热情淳朴的民风,平静自然的环境。《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文中的边城以现实中的茶峒为原型,茶峒是位于川湘交界的小城,是名副其实的边城。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小城,青山,绿水,渡船,人家,街道然而真正体现《边城》之神韵,表现沈先生精心阐释的内涵的是跃然于纸上的一个个人物,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关于《边城》中的几个人物,首先要提到的当然是主人公翠翠了。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就跟着外公一起生活,而主要就是依靠摆渡。由于从小就是去了双亲,翠翠的内心是无比孤独的。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年龄的代沟使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湘西的水养育了这么一个秀气的姑娘,边城的船渡过了她的童年,外公的呵护陪伴了她的成长,更是沈先生的比赋予了她钟秀的灵气。翠翠是《边城》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原因无他,一个如此纯洁质朴的少女,又是哪个男孩可以抗拒排斥的呢?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如此率真而纯白的姑娘啊,如何令人把你忘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读到这里,我相信每一位认真的读者都会为翠翠发出一声叹息,恨不得走进书内去安抚她帮助她。我不得不叹服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真如一个活生生的少女站在你面前一般,展现出现实中也不常有的那种质朴纯真,那种美丽坚强。

外公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文章中的一根立柱,正是他的存在才使得翠翠的生活变得平静而幸福,也正是他才使得文章表现出那种厚重和深沉。一个老人的形象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哲理,不是吗?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由于孙女和孙女婿的悲剧,外公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这也是后来造成全文悲伤地一个伏笔,或者说是种下的因。外公怕翠翠走上她母亲的老路,对她隐瞒了天保和傩送追求她的事;而后来天宝的死对造成翠翠了伤害,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对于外公对翠翠的爱,我十分感动,那是多么慈祥的一位长者宽广而又无私的爱啊。

天宝兄弟可以一起搬出来谈一谈。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作为现代人,作为现实中的人,首先我认为天宝作为一个大哥是很失败的,追求翠翠之前,竟然没有发觉傩送与翠翠之间的情感苗头,作为兄弟却对兄弟的感情没有一丝的察觉,不得不说是失败。同样,出于对翠翠这个角色的喜欢和同情,我不得不同样对傩送作出批评,无论是作为弟弟,还是作为男人,都不应该选择逃避,那只是懦弱的表现,并不是对自己的救赎。也许逃避是快速处理心情的方式,然而留下的是什么?是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的女孩,是看完全文的读者的一把心酸泪。

读过《边城》,就像以旁观者的身份经历了一段人生。虽然有时充满心酸,有时发出叹息,但更多的是那种心灵的洗涤,对生活和人生的深深地思考。

不得不说,如果沈从文想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他做到了;如果想表现人心之美,他做到了;如果想使读者尽览全文后有所感悟,我想说,至少对于我,沈先生绝对做到了!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2

这一周读完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突然有种想去湘西看看的冲动。去看一看凤凰古城的绿瓦红砖、柳树黄狗和青苔白塔,去品一品那儿民风的朴实、纯真和自然。

从前不知道什么是田园牧歌式小说,现在还是不明朗,但我知道的是,它很美,很美。边城之美不在壮阔,美在清秀;边城之美不在雕琢,美在天然。依山的茶峒,傍水的码头,停泊的篷船,无尽的翠竹,灵动的河流,见底的碎石,轻柔的山风边城美得朴实,美得惊心动魄!

这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庄园,这儿的景无一不是美的代名词;这是一群给人温暖的村民,这儿的人们无一不体现了善与爱;这是一片使人欢乐的土地,这儿的每一寸无一不透露出它的可爱。在这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翠翠和她的爷爷以为人渡船过日。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自然孕育着她,吸进了这天地的灵气,渲染了这世间的秀美。阳光的充足,故大地色的肌肤愈发淳朴;目之所及皆为青山绿水,故双眸清明如水晶。未经胭脂之染,却比淡妆浓抹要更胜一筹,山林是她真正自由的地方。爷爷是大自然的使者,自然造就了他一生的善意淳正之气。一生守着渡船,每天不停摆渡,于他而言,这是他对边城人的责任。即使如此,他从不多收客人的钱,兢兢业业,保证客人安全抵达。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他俊美开朗,身强体壮,为人善良。在当婚论嫁的年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每当爷爷提起傩送,翠翠总会抿着嘴,涨红了脸,故作生气。傩送对翠翠如此欢喜,山的那头充溢着年轻男子的洪朗雄厚之音,为翠翠整夜地唱着爱的美妙歌曲。

天空总是格外寂寥,夜晚总是格外漫长。如果没有他的笑,她的闹,那个五月端阳便只是一个普通暑天。斑斑驳驳的光影掠过波光粼粼的河面,翠翠在家边,取那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听爷爷吹着曲子。有时,又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在这秀丽清美的山水画卷里,古城外面的世界都成它的陪衬,只此二人、一狗和一船却似过了一生。但是,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

凄美的苦难总是猝不及防。因为哥哥的意外去世,傩送没能回来。从此之后,再没人为翠翠唱着使灵魂托起的歌,也再没人能让翠翠涨红了脸,她只剩下了爷爷。总有杨花落尽的季节,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爷爷躺在了窄小的床板上,掺着一屋子的雨湿气,伴着轰轰然的雷响声,告诉翠翠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要怕。白日渐长,雷雨消逝。不知何时,在翠翠身边守着的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永远的睡着了翠翠痛哭了一夜,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再难寻回。

世事难料,人生总会有遗憾。边城里的一段感情真挚却不平淡,最终还是未能尽善尽美,可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或事能不留遗憾呢?对于翠翠而言,她是不幸的,父母早逝只有祖父一个亲人陪伴,却又和白塔一起倒下;虽有真心相爱之人却又远走他乡,再也杳无音讯。可她又是幸运的,在这样的一处世外桃源里,还有一群可爱淳朴的乡亲们,时时处处呵护她。白塔修好,渡船撑起,日子似乎有回到了从前。

盛夏的蝉鸣已过,仲春的一夜春风声早已停却。翠翠与二老的短暂之缘,在那层模糊的泛着白雾的纱网间,在那追不上赶不及的光阴里,打着转儿的溜走了。可是那相悦相惜的怦怦心跳声,总会被秋令时节的凉意传递到肌肤的每一处角落,总会因暮冬之季的寒风伴着腊梅阵阵,传诵到边城的每户人家里。

不被世俗污染的古朴边城里,碧溪亩纱希廊挥幸桓銮寮诺纳碛埃谥醋诺氖赝Gе执湟饷嗝啵蚶锼颓橛朴啤S谑牵龋诘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3

《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

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

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

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

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

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

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先生的深沉担忧,她既爱这泥土气味,憎恶重利轻义,以乡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势必然,纯粹爷爷式的文化传统行将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

其实,不论往何处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会以为是喜剧。

嫁大老,沈先生对大老不满,嫁二老,象征着本土文化的变质,出走,则如鲁迅言,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以上象征,是他人观点,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

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结局,用他自己的话说,她其实竭力呵护着他们。

因此,边城以等待做结局,不让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来。

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结局,等待拯救翠翠与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

他让翠翠的等待留在纸上,几十几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

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

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

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

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

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4

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他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到了最后,竟忘记了承诺。你等,你闻着等的味道,时间却在时钟的画面穿梭,指针在你等待逆向转动,你和他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就在这座白色小塔下,这户单独的人家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关于爱情与亲情的故事。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离开了,不再回来。等待,一切都是等待。缘分,命中已定。其实等待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独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诗意。即使他不再回来,对于翠翠来说这漫长的等待或许更能贴近彼此的心。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城市的边缘,现代文明的边缘,战争的边缘的一个故事。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翠翠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在那时,人们依旧是包办婚姻,二老傩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妆,因此,二老与翠翠之间的自由恋爱很难达成。《边城》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不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5

晚年的时候,沈从文对妻子张兆和不停的说,想要回到湘西去。湘西之于沈从文而言是心中一方宁静。而在沈从文盛年时所写就的《边城》,就是他对这心中宁静的比较美诠释。这是田园牧歌,清幽隽语,缓缓道来却如何也说不尽那份对故土的挚爱。

生逢乱世,人性的丑陋总是容易显露出来。然而却没有全部的地区都是战火延绵,生灵涂炭。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城茶峒里,没有横征暴敛和鸦片的毒害,这里的人都活的努力认真。沈从文抛弃了时代大动荡,选择了着重的描写这平和的小镇和里面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和欲望。

读《边城》的时候能够看到单纯懵懂的翠翠、豪爽大气的天保、秀拔出群的傩送、淳朴慈祥的老船长。当然这些是边城的主人公们,边城的故事由此而来。而我读边城的时候为之倾倒的不是翠翠,天保和傩送。在自然长养里的翠翠实际上是有缺陷的,自然的纯朴教养着翠翠俨然如一只小兽,我想这大概是天保和傩送喜欢上翠翠的原因吧!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总是惹人怜爱的。但是这种天真良善会伤害到别人。一味的混过着,从而错过了幸福的到来。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原因在其中。我们能够看见边城中全部的人都是善良的,可这种善良并不能阻挡悲剧的到来。在悲剧面前善良与懦弱是同义的。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来看,但边城里的美好并未被撕碎。

我觉得这是沈从文似的田园牧歌的精髓所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不是一味桃源,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而是从不规避益处与坏处。天保的死是悲剧的开始,但是纵有迁怒的情绪,也没有迁怒的行为。老船长死后顺顺的大义是十分暖心的举措。得知渡船人的死讯时便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着一副白木的匣子向碧溪先ァT诶先说纳ナ律暇⌒模潞蠡箍闪鲁奕苏辗飨胍恿怂胰ァT谔毂5乃郎希乘巢皇敲挥泄肿锏模墒耪咭讶ィ嗔粢桓瞿暧椎呐⒒广露恢U馐焙蛩乘骋卜畔铝恕U饩褪窍嫖魅巳诵灾械慕】荡酒樱馐窍绱迦颂赜械姆缭仙癫伞J巧虼游募且淅锒捞氐南嫖魇澜纭T诙际形拿鞯某耐邢拢涯芸晒蟆

沈从文对农人与士兵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这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边城》也是。在行伍里呆过并做得不错的顺顺在老船长丧事和翠翠的婚事上显尽了慷慨与仁义。同样的《边城》中还有一个人物是杨马兵,被翠翠母亲拒绝的杨马兵比较后担当起了照顾孤雏的责任,陪着翠翠在碧溪锏茸哦霞荽乩础<偃缢抵飨叽浯溆胩毂Y兴椭涞陌凳枪悄茄罾媳乘痴庑┬∪宋锉愎钩闪吮叱堑难狻U怯辛怂谴嬖诘谋叱遣攀巧虼游牡南嫖鞣缜椤

汪曾祺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是比较好的语言。沈从文用自身比较好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自然质朴的乡村水墨画。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寸寸乡思……

读沈从文《边城》后感笔记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辗转,不自觉就会有许多浮华蒙了双眼,混沌了内心的清灵,总觉得心是不安稳的浮着,所以总该让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淀一下心灵,给我一些沉静和安慰。但我总怕文字给我的触动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记录下来,过后的许多日子里翻阅,还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与感动。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总是试图在印象里搜寻或者想象里延伸现实里可以与之相衬的载体,这样美丽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与乌镇,凤凰这样的古镇相隔不远,因为她有着像梓潼、仙游、锦屏一样美丽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羡慕的有点气恼,为什么我们北方就没有这样美丽的名字,随处可见的都是张家村、陈寨这样直白粗犷的代号呢?

记得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学过《边城》的选节,不过记忆里对于它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那时候非常喜欢看小说,觉得很遗憾为什么只是选节不是完整的文章,也会想象我到底错过了哪些段落,错过了些什么内容。记忆最深刻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傩送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印象里一直觉得这是个悲剧,可再次读来,我竟然十分相信傩送二老一定会回来的。

文章里的茶峒像一个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质朴与纯粹,安静与美丽,好像世间的战争、苦难、饥饿都无法近及它的边缘,它在自己的天地里忙碌、欢喜或哀愁,欢喜都是从内心而来,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伤,反而觉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写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里,在进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后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里,在篁竹中鸟雀的啼鸣中,也用许多的细节刻画祖孙两人,让他们身上既有着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着他们独特生活与性格。

爷爷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尽职尽责,像家人一样对待每一个过渡人,知道他们都要赶去城里看端午节的龙舟赛,自己就舍弃这一年一度的热闹,知道过渡人是赶着进出城吃晚饭,一直坚守在渡船上,没有谁要求他必须这样做,他也不是为了报酬。其中有一个细节,爷爷定下的规矩是绝不收取过渡人的钱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钱掷到船里,让他来不及捡还,他也会让他家的黄狗和翠翠帮忙把钱还去,翠翠也深深记着爷爷的教诲,有一次王乡绅的太太给了她几个铜钱,她因为愣着一直看和她一样大年龄的乡绅小姐,竟然忘了还给人家,可过一会反应过来还是追了一个山头硬是还了钱,看着这里我很感动,人间依然有真的视钱财为身外物的清贫人家呵。

当然,小说的重点是讲翠翠与天保大老、傩送二老三人纯纯的爱情,兄弟二人同时爱上一个姑娘,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么稀奇事,坦坦荡荡,他们认为水是随处可流的,爱情是随处可发生的,他们也不会如现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让,他们会以当地人特殊的方式较量,在夜里站在对岸的山崖上唱歌,胜出的人理应得到心爱的人,另一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是翠翠与二老互相欢喜,大老心中郁结以致在茨滩出了事,也就使事情变得有点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对二老纯纯的爱从不曾说出口,爷爷也是从各个细节观察揣摩出来,不过看到那里时候,我以一种欣赏的心情,觉得那种感情十分美好,纯净透明,像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和老三的爱。

傩送二老可以选择王乡绅女儿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宁愿要一艘渡船。虽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内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里也因翠翠间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愿意这门婚姻,可是二老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对翠翠的爱情,翠翠虽然也欢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涩或是不安的原因她从不曾回应过什么,在家里问二老要一个对王乡绅女儿的回复时坚持下了桃源县,或许他是想让时间来冲淡家里因哥哥的死隐约给翠翠的偏见,或许是想给自己点时间好好想想这件事,或许这个虎实的年青人是想给翠翠一点时间也说不定。

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写到他回来,可是这次我却偏执的相信,他一定会回来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爱情仍然存在一样,这个世间,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会辜负你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