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世说新语读后感 > 导航 > 世说心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心语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世说心语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世说心语读后感范文一

刘墉,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超越自己的人。他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这个寒假,我读了他的作品:《世说心语1》。

这是一本青春励志类的书籍,讲述的都是关于生活、学习、人生方面的随想文章。尽管这样的文章也好,书籍也好,书店里肯定是琳琅满目,但是《世说心语》并不像其他的书:枯燥、千篇一律。如果让我来形容它,我认为它就像一条蜿蜒曲折,遍布各地的河流。文章遍及了各个方面,语言时而幽默诙谐,时而认真严谨,应用笑话、典籍、还有身边一个又一个真实而深入人心的故事。

书本一共有三十五章,然而讲说话技巧的更为多一些,也许这就是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吧。

第四章:识破障眼法是十分贴近生活的。举了个刘墉买房时发生的故事。现在买房的人常犯的错就体现出来了:买房前一定要看房吧?看房时总会有人为你讲解吧?问题就这么来了!讲解的人往往会略过房子的缺点,只字不提,而把它的其它优点夸大化,说得天花乱坠,将人们的注意力带开。不过刘墉却很仔细地观察着:门外松动的石头、移动过地基、被白蚁蛀空的门框等。所以说,不管是买什么东西,特别是自己不熟悉的除了少说、多听、多比以外,一定要小心掉入陷阱!让我来说,就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吧!每到过年都有一群亲戚来问:考试成绩多少啊?年级第几啊?隔壁谁谁谁怎么样啊?之类的时候,没考好的同学总会带开话题说句:阿姨吃菜是一个意思啊。

十七章的标题是:关车门与优雅。举的三个例子都是他在国外生活时发生的事。例如:有一次坐完同事的车后,一下车别人就会有很异样的眼神看他。你们猜这是为什么?在中国,家长总会提醒孩子关车门要用力,确定门关紧了,免得摔出去受伤。然而国外的车质量无疑比中国的好,因此他们认为大力关车门是不礼貌的,表示关门的人心情不好。另外两个也是类似关于中外习惯差异的故事。然而,像大力关车门、用力拧紧水龙头、大声说话这样普遍的习惯也是从过去开始养成的,尽管中国发展起来了,但这样的习惯,一时间还是很难改掉的。所以一些外国游客来中国,会很不习惯餐厅里的吵闹声,也该设身处地的想一下。但是,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

像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还有很多,仅管我不能一下子都理解,但是这些生活中的理论,一天又一天地在身边上演,也许我会在不知不觉领悟。因为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

《世说心语》读后感范文二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着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之后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那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能够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我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向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的作者并不能详知,但是《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具有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xing。《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当时世人的生活和思想以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所思所言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因此,我们从《世说新语》中可以读到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及社会上所流行的思想言论行为等特征。

在《世说新语》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冲击,玄学思想开始流行,道法思想的地位开始上升,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风靡。然而也并不尽然,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王辅嗣(弼)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上尊崇儒学,以为比老庄更高,而实际上是用老庄思想来改造儒学。就像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也是外儒内法的做法,只是圣人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着。

《世说新语》一书中开篇即为德行第一这一章,可见编者对德行的重视,且儒家中对士人君子要有德行,守仁义的要求一直存在,崇尚贤德之人,希望与贤德之人结交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如德行第一中的第一篇即是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讲的就是陈蕃为了见到被人们视为是世间典范行为的徐孺子,在听到其消息后,刚坐下连席子都没坐暖,就去找徐孺子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故事,我们才可以有后来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千古名句。这个故事就是对当时的人们求贤若渴,或者说是对贤德之人的仰慕与乐于学习的精神的映照。对自己守德行的要求是从中华有其文明以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直遵守的事情。《世说新语》中对德行的见解也就是中华文明的一直的延续。

《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载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也曾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世说新语》一书中看到魏晋时期风流,玄虚清淡的风格。《世说新语》也被评为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xing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总的来说,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是后世比较追崇的任xing自然,不拘小节,追求智慧的年代,是一个思想碰撞强烈,风气自由的社会。记得有一篇故事中说的是一道士问王献之的得失,王献之只是说后悔其与郗家离婚之事。在更多了解之后,我就对此有很大的疑惑,一是疑惑当时离婚竟是如此简单的事,二是疑惑他竟然如此简单洒脱的就说了自己离婚之事。可见当时的士人们是多么的自由洒脱,不拘小节。魏晋时的任xing洒脱还表现在名士们对仕途的追求并不十分热崇。相比于三国时期的士人们愿意施其才能抱负而各寻其主,同样处于乱世时的晋后,与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们就有许多不愿做官而避于山野之中,成为一名隐士,其中的代表就有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星辰ww)还有一则则是初中学过的故事,是关于当时的才女谢道韫咏絮的故事,其兄的 撒盐空中差可拟已经是不错的比喻,但是她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形容更是妙级。谢道韫不是当时才女中的个例,而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世说新语》一书中应当是有更多的关于当时才女故事的记载。可以想象,在古代一个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有着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出现了如此多的才女的特殊时期,虽然当时的才女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子,但是能有这样的一个与主流发展脱轨的时代,怎么不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知识,智慧的热衷呢?既然女子都是如此,男子又该如何呢?只应当是更该如此吧。

魏晋时的成年之人对智慧的追求是很热烈的,在《世说新语》这一本书中也有许多聪慧小儿的故事。《世说新语 政事》中有一则故事如下: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其中的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而元方却能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要知道当时的元方也只有十一岁啊,一孩童的聪慧竟能如此,也定有当时崇尚智慧而对其有熏陶的原因吧。

《世说新语》传递出来的社会风尚虽然在当时时代与其的前人后人不能完全接上轨,但是作为一个古代社会的清流,也是十分不易的。我认为其中那自由洒脱,追求智慧的风气就值得我们学习。

世说新语读后感


温一壶酒,切一斤肉,聚于山阴,饮酒作诗这是《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这些人不拘礼节,任诞豪放,嗜酒成风,达到了一个清雅超脱的境界。

最令我难忘的是竹林七贤,书云: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不落流俗,追求个xing解放和自由,个个都爱酒。刘伶生了病,仍不听妻子的劝告,畅饮至醉,阮籍更是为了酒而不避男女之嫌。在那黑暗的社会里,他们靠饮酒放松精神,摆脱世俗的纷争,任凭朝廷如何利诱也不动摇,也可谓用酒与社会抗争。后来嵇康因此而死,王戎经过他们七人喝酒的酒垆,感叹道: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可见他们喝下的不止是一碗酒,更是一碗情怀。

除了喝酒,清谈也是名士们聚会的内容,魏晋时期社会上的不论政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乐广、潘岳的佳话最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二人一个善说,一个善写,说和写结合在一起,做成好文章。(星辰ww)还有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诗会,流觞曲水,映带左右,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创造出了绝世名篇《兰亭集序》,行文如流水一般,可谓是千古绝唱。这潇洒飞驰的文风和书风,更体现了当时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以及魏晋时期名士文人的气质与文化素养。

是真名士自风流本是明代人作品里的句子,但魏晋名士潇洒、豪放的xing格和独特的气质,自带一股风流之气,虽然际遇不同、结局不同,也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了。

包涵心语读后感


包涵心语读后感范文一

看完《包涵心语》这本书,一种对包涵老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四年间,她的坚持,她的执着,让我感动。

包涵,4年的辅导员生涯,除寒暑假外,坚持每周给学生写周记,她共撰写辅导员周记150余篇,累计12万余字。是什么力量支持她日复一日,坚持了4年?那就是对学生的爱。

回首自己过去的工作,我最深刻的体会也是爱这个字,但是自己还是不够爱得深,爱得真,爱得久,没有与同学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而包涵利用周记和每周一次的恳谈,架起了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真诚相待,就没有打不通的思想关节。

辅导员工作繁杂而艰苦,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经历,但成效却难以量化,也难以立竿见影。所以,仅凭一时的热情是做不好辅导员工作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包涵脾气很好,从来不骂学生,而包涵以前的霸道和凶悍在其朋友圈里是尽人皆知的。正是因为当了辅导员,她才变得十分温和。这份工作告诉她,只有自己先想明白了,有了足够的耐心,才能去教育别人。在这个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性格,还有个人修养。

《包涵心语》把辅导员的工作一点一滴地记录了下来,写出了我们的心声。包涵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工作。我很欣赏她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奋力而争先!

《包涵心语》读后感范文二

忙中偷闲,将《包涵心语----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一口气读完,感受颇多。这本书浓缩了一个大学生辅导员育人的实践和思考,体现了一位思政工作者对学生以及学生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开始思考:大学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大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我们学院的贫困学生很多,中间有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的典型,如06届信工专业的杜志强等;也有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范例,如最近由于学业荒废而被劝退的几个学生。当看到这些学生流下悔恨的泪水,以及学生家长的苦苦哀求,我总是觉得心里很难过。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漠不关心或者推卸责任,让学生在缺乏正确引导和悉心指导下自生自灭,甚至步入歧途,那我们真的是有愧于思政教师这个称号。

我在到电信学院之前一直在机关工作,虽然接触了一些学生,但是毕竟只是极少数学生中的极少数人,不具有什么代表性。到学院工作三个月以来,我一直是在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在工作:向领导学习思考问题的思路,向同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向学生学习了解问题的途径,三个月里,虽然每天都很忙碌,虽然总有接不完的电话谈不完的学生,但是,我跟到自己过的很充实,每当看到学生因为我的努力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他们的问题,我就觉得特别的欣慰,也才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辛苦和繁琐。

很久以前我就说过一句话:辅导员工作是良心活,你可以过的很轻松,也会有做不完的工作。可是,你的任何一点努力,学生都看在眼里,这就决定了你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同样也决定了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

其实,自从开始从事学生工作以后,我就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和学生心心相通的途径和方式,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不善于表达内心柔软感情的人,因此很多时候别人都觉得我是冷冰冰的,学生也觉得罗老师非常的严肃。读完《包涵心语》以后,我忽然豁然开朗,这也是建立03级工作博客的由来和原因。

读完了《包涵心语》,我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原来辅导员也可以这么做。我想,我应该向包涵老师学习,为我院的学生工作贡献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热心!

师德心语读后感


师德心语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一段时间,正在学习和阅读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博士主编的《师德心语》一书,颇多感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发展之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面临着社会对我们的许多全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握大好机会,在向学生传播学科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用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来引导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的为师之本。

现代社会的竞争,无可避免地也在校园中出现。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更使教师感到沉重的压力。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压力下努力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长年累月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完善自我。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首先,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则比较融洽。师爱最受公众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学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所从事的是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工作。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是教师职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这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不同的方面。关注教师发展,就不得不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基础、心理基础,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养成的方法与措施。

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发展之魂。

《师德心语》读后感范文二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所从事的是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工作。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是教师职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这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不同的方面。读了《师德心语》这本书后,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发展之魂。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说小话,教师里叽叽咕咕的。几次严厉警告后,学生依然不能安静,似乎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一般的老师对这种情况很恼火,有好时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给学生几个耳光。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教师本身是一个文明的倡导者,如果用粗暴得方式比如打骂来维护个人德尊严肯定得不偿失,苦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但作为一个教师,应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发火发威。当然也不能在学生面前唉声叹气。课堂的气氛常常受教师的情绪所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更与教师的情绪密切相关。教师心情开朗,面带微笑课堂气氛就会融洽、友好学生也能愉悦的听讲;相反,教师板着脸,不时气急败坏的拍桌子,瞪眼睛,甚至还歇斯底里的狂吼,课堂气氛就会骤然紧张起来,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负作用。学生可能会把这个老师看作神经病,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立的情绪,这样一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上随便发火,对自身也是十分不利的。首先是会伤身体;其次是影响教学程序,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无法完成。如果是碰上个子较高又特别倔强的男生,可能还会与教师发生冲突、互相推搡,甚至动手打起来,到这个时候场面就很不好收拾了。

因此,教师应学会控制并调节自己的情绪。那么,教师情绪应如何自我控制与调节呢?

第一,用沉默的方法。教师可以停止讲课沉默几秒钟甚至几分钟的站在讲台上,极其严肃盯着讲话的学生,达到一种不寒而威的效果。

第二,短促而有力的拍一下桌子。这种做法比在讲台上大呼安静,请安静。有效得多,学生会从拍桌子的响声中感受到老师不满的情绪从而有所收敛。

第三,打一个暂停的手势。这个方法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因为学生会从这个手势中想到老师是多么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还有点幽默,这样一想,学生会服服帖帖的安静下来。

第四,用数数的方法。教师可以在上面宣布:下面允许大家继续吵五秒钟后必须保持绝对安静,现在开始倒计时:五、四二、一!教师顿时会安静下来。

第五,深呼吸。想发火时做一下深呼吸是有效的。也许我们心中只是憋了一口气,呼出来可能就没事了。

第六,把胸怀放宽广点。教师应多想想学生的可爱之处,善于发觉他们的闪光点,不歧视,不奚落差生和有问题的学生。

第七,暂时回避。教师窝了火可以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静立片刻,望望远处的风景,吹吹风,可使情绪好起来。

第八,实在是训导的,课后带到办公室谈话。

教师的情绪和心态对教学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要保持好阳光心态,在工作中做到细心、真心、耐心、尽心、静心,只有教师自己把自己调整好了,才能有好的状态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也在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教学效果就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学生会学得更快乐,更有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