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 导航 >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读书笔记: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殷羡做到了前两句,忽视了后一句。不过道家向来都是视名利如浮云,视仁义如粪土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可以留个念想!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读书笔记:看到这则故事,我不免忍俊不禁,惠心一笑。我们当代人经常也是开类似玩笑的,尤其是朋友之间,此类戏虐之词时常有之。不过这则故事能够看出君臣间少有的和谐气氛,估计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皇帝也是人,难免和臣僚们偶尔也乐一乐,何必每天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呢?

21、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读书笔记: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9、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读书笔记:阮籍丧母是很著名的故事,当时的名士好谈《老子》、《庄子》和《易经》,在心性行为上也处处渴望达到庄子逍遥游之境界。庄子妻子去世,鼓盆而歌却并未吐血,阮籍母亲去世强忍悲痛,佯装任性放达,喝酒吃肉下棋,其实心中悲苦极甚,最后终于伤心过度,损害身体,吐血三升,差点危及生命。阮籍徒具庄子之行,不具庄子之神。庄子不哭亡妻,是因为他由理化情,明白万物一体,死生同状的大道,进而有情而不累。且道家反对刻意的人为,有感情就应该顺从的发散出来,而不是强行压制,这样与道家精神恰好相反。

3、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读书笔记:我特别喜欢此故事,不喝酒的人肯定难以体会其中之妙,中国人确实也有以酒解酒的说法,我估计就出自于此典。杜康造酒刘伶醉,醉鬼刘伶骗酒喝这个小情景,在我家也经历过一次:我的父亲曾经也向我的妈妈骗过一次酒喝,其过程和刘伶很相似。现在想来真是温馨甜蜜,简直就是家庭情景喜剧。每当女人阻止男人喝酒时,男人通常都一句话:你们女人懂什么!这也是刘伶遗风啊: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读书笔记:刘伶显然也是在模仿庄子,只不过他太过极端了,有伤风化。想想一个人裸体喝得酩酊大醉,还在家招呼朋友,朋友讥笑提醒他,刘伶不以为然,以天地为房子,以房子为内裤,欢迎各位朋友进入他的内裤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放荡不羁啊。只能说刘伶生不逢时了,如果在现代,他一定会是一个好演员。在此附上庄子的故事: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7、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很容易就会让我想起孟子的故事: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古人讲男女授受不亲,且叔嫂之间更要保持距离,以免有伤礼仪廉耻。阮籍自来就蔑视礼法,秉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8、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读书笔记:魏晋名士风流的品质,真的是高风亮节,真正做到了风流而不下流。对于美的欣赏完全是纯粹的,高洁的。只为审美而审美,不带其它任何世俗目的,此中境界,只有阮籍以及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可以做到。

10、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读书笔记:阮咸,阮籍之侄也。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一位名士。阮家内部也是等级分明,贫富差距明显的,且富人住在道路北边,穷人阮咸、阮籍住在道路南边。自信有两种:一种是由外而内的,通过外在的名闻利养,吃穿住行用来获得优越感和尊重。一种是由内而外的,通过自己的学识、智慧、品行以及才干受人赏识和称誉的。阮籍叔侄典型的属于后者。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永恒的,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自我独立的品格。

11、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闲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

读书笔记:读完这则故事,我简直被震撼了,我们说把酒言欢,群饮而乐,这种欢乐只限于人的范畴,阮氏一门却超越了人,人猪共饮,且逍遥自在,忘乎所以,不亦乐乎!我估计这还是想学庄子,庄子追求齐物论、逍遥游,主张:万物与我为一。崇尚回到自然主义社会,人和动物可以交流,和谐共处,牵着老虎上班,骑着大象下班,时不时和鸟儿说几句话,这种生命状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20、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读书笔记:张翰这个人物,我非常喜欢,此人看透功名利禄,追求顺从本心的生活状态,是领悟道家精髓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曾经因为不愿做官说过一句话: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辞官回家。此种超脱,常人难以做到。这则故事又说出了他的一句千古名言: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这话说得太赞了。所谓功名利禄,身前身后名,不过水中月,镜中花,刹那皆灭。人生终究如康熙赐给李光地的:三尺黄土!何必为名利蝇营狗苟,劳累一生呢?

22、贺司空入洛赴命,为太孙舍人。经吴阊门,在船中弹琴。张季鹰本不相识,先在金阊亭,闻弦甚清,下船就贺,因共语。便大相知说。问贺:卿欲何之?贺曰:入洛赴命,正尔进路。张曰:吾亦有事北京。因路寄载,便与贺同发。初不告家,家追问乃知。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的作者并不能详知,但是《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具有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xing。《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当时世人的生活和思想以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所思所言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因此,我们从《世说新语》中可以读到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及社会上所流行的思想言论行为等特征。

在《世说新语》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冲击,玄学思想开始流行,道法思想的地位开始上升,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风靡。然而也并不尽然,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王辅嗣(弼)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上尊崇儒学,以为比老庄更高,而实际上是用老庄思想来改造儒学。就像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也是外儒内法的做法,只是圣人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着。

《世说新语》一书中开篇即为德行第一这一章,可见编者对德行的重视,且儒家中对士人君子要有德行,守仁义的要求一直存在,崇尚贤德之人,希望与贤德之人结交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如德行第一中的第一篇即是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讲的就是陈蕃为了见到被人们视为是世间典范行为的徐孺子,在听到其消息后,刚坐下连席子都没坐暖,就去找徐孺子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故事,我们才可以有后来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千古名句。这个故事就是对当时的人们求贤若渴,或者说是对贤德之人的仰慕与乐于学习的精神的映照。对自己守德行的要求是从中华有其文明以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直遵守的事情。《世说新语》中对德行的见解也就是中华文明的一直的延续。

《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载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也曾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世说新语》一书中看到魏晋时期风流,玄虚清淡的风格。《世说新语》也被评为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xing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总的来说,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是后世比较追崇的任xing自然,不拘小节,追求智慧的年代,是一个思想碰撞强烈,风气自由的社会。记得有一篇故事中说的是一道士问王献之的得失,王献之只是说后悔其与郗家离婚之事。在更多了解之后,我就对此有很大的疑惑,一是疑惑当时离婚竟是如此简单的事,二是疑惑他竟然如此简单洒脱的就说了自己离婚之事。可见当时的士人们是多么的自由洒脱,不拘小节。魏晋时的任xing洒脱还表现在名士们对仕途的追求并不十分热崇。相比于三国时期的士人们愿意施其才能抱负而各寻其主,同样处于乱世时的晋后,与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们就有许多不愿做官而避于山野之中,成为一名隐士,其中的代表就有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星辰ww)还有一则则是初中学过的故事,是关于当时的才女谢道韫咏絮的故事,其兄的 撒盐空中差可拟已经是不错的比喻,但是她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形容更是妙级。谢道韫不是当时才女中的个例,而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世说新语》一书中应当是有更多的关于当时才女故事的记载。可以想象,在古代一个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有着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出现了如此多的才女的特殊时期,虽然当时的才女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子,但是能有这样的一个与主流发展脱轨的时代,怎么不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知识,智慧的热衷呢?既然女子都是如此,男子又该如何呢?只应当是更该如此吧。

魏晋时的成年之人对智慧的追求是很热烈的,在《世说新语》这一本书中也有许多聪慧小儿的故事。《世说新语 政事》中有一则故事如下: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其中的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而元方却能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要知道当时的元方也只有十一岁啊,一孩童的聪慧竟能如此,也定有当时崇尚智慧而对其有熏陶的原因吧。

《世说新语》传递出来的社会风尚虽然在当时时代与其的前人后人不能完全接上轨,但是作为一个古代社会的清流,也是十分不易的。我认为其中那自由洒脱,追求智慧的风气就值得我们学习。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全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世说新语》,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全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全篇(篇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健康,美貌和良好习惯。”

莎士比亚说:“金子!黄黄的,光闪闪的,只要有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者变成尊贵者,老年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人们渴望财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甘于贫苦,言行高洁。在面对他人的赠与与诱惑是,要不为所动。人在贫穷时,要有气节,人穷志不短。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人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目标,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在道义,人格于生命和功名利禄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合理的选择。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有一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朋友也是一面镜子,是第二个自我,能从朋友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性格,朋友难得,友谊更最值得珍惜。

投机者鄙视友谊,自私者躲避友谊,真诚者珍惜友谊。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不要惊慌失措,应坦然面对。不同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是不同的。

人要做到尊严上的独立,首先要有经济上的为独立,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格。

寂寞是生命的陪伴,是心灵的依托。他告诉我们情感需要归宿,心灵需要港湾,红尘需要百态人生,机会一去不复返,拥有就要珍惜。

要学会感受寂寞,享受寂寞。因为他与我们同行。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全篇(篇二)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终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样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必须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并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终,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明白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家一齐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全篇(篇三)

地位不同,有不同的气质;时代不同,有不同的性格。谁知,即使时代、地位甚至处境都相同,气质与性格也会截然不同呢?

《世说新语》中的人各有特点,他们的处世风格颇为迥异,形成了一组又一组鲜明的对比。

镇定与慌乱只在危急时刻真正显现出来。王徽之、王献之从起火的房子中逃出,王徽之像打了败仗的兵,鞋也不穿,一个劲地往外冲;王献之则神态自若,他从容穿鞋,让仆人扶他出去。虽然我们明知慌乱只会使事情越变越糟,但我们在危险的境地,又能有多少次像王献之那样从容不迫?

是伪装就终会被撕破,丑恶的事物总有现出原形的一天。华歆、王朗乘船逃难,途中有人向他们求助,王朗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贼人追至,却又欲丢弃;华歆一开始不愿意,后来反而不肯丢弃,他们一前一后的态度,引人深思。时间会见证人的优劣,处境的改变会撕掉人的伪装。为人要讲诚信,做事要有始终。除非不答应,要么不做,既然已经有了选择,不管过程多么危险、结局多么难测,我们都不能轻易改变。

不随波逐流,往往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人们挑女婿一般都注重仪表,要博学多才的。而准女婿们也会精心打扮自己,就像快要出嫁的新娘。但奇人多出的魏晋时期,还真有人逆流而行。有一个大人去王家提亲,到了公子聚集的地方,一看,个个都打扮得漂亮往那一站,像在展示商品。这时,一个人便显得非常打眼。他的衣服敞开着,正躺在东边的床上,犹如处于无人之地。这位大人呢?一下便挑中了他。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此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便传为美谈。佳话是佳话,这种做事全凭自己兴致的态度,我们难论其好坏。因为,不羁的王羲之也得碰到这位放旷的“大人”才行。但这也正提醒我们,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更容易留下脚印。你想要“惊喜”吗?来吧,打破常规!

相同的时期,不同的性格,为人处世亦不相同。我在魏晋人士的风流中收获很多。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全篇(篇四)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境好时大家没事,心境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欢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可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

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着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世说新语读后感


温一壶酒,切一斤肉,聚于山阴,饮酒作诗这是《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这些人不拘礼节,任诞豪放,嗜酒成风,达到了一个清雅超脱的境界。

最令我难忘的是竹林七贤,书云: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不落流俗,追求个xing解放和自由,个个都爱酒。刘伶生了病,仍不听妻子的劝告,畅饮至醉,阮籍更是为了酒而不避男女之嫌。在那黑暗的社会里,他们靠饮酒放松精神,摆脱世俗的纷争,任凭朝廷如何利诱也不动摇,也可谓用酒与社会抗争。后来嵇康因此而死,王戎经过他们七人喝酒的酒垆,感叹道: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可见他们喝下的不止是一碗酒,更是一碗情怀。

除了喝酒,清谈也是名士们聚会的内容,魏晋时期社会上的不论政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乐广、潘岳的佳话最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二人一个善说,一个善写,说和写结合在一起,做成好文章。(星辰ww)还有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诗会,流觞曲水,映带左右,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创造出了绝世名篇《兰亭集序》,行文如流水一般,可谓是千古绝唱。这潇洒飞驰的文风和书风,更体现了当时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以及魏晋时期名士文人的气质与文化素养。

是真名士自风流本是明代人作品里的句子,但魏晋名士潇洒、豪放的xing格和独特的气质,自带一股风流之气,虽然际遇不同、结局不同,也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800字


篇一:《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政治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篇二:《世说新语》的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1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篇三: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对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让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类。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则小故事把管宁与华歆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也教导我们不要被权势所诱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关于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为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十多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尽管每个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总能述说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风趣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简单却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世说新语》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篇四:刘墉《世说新语》1读后感


从我读书时代起,我就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关于散文类的书,这方面的作家很多,譬如刘墉就是比较出彩的一位散文作家。如今,我已经迈入工作的第N个年头,刘墉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从他的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让我受益非浅。

最近,我阅读了刘墉的新作—《世说新语》①处世秘笈,这本书的内容简单易读易懂,实用性很强,很贴近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所以刘墉这么受欢迎,可能就是因为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吧!这次我想我的介绍准没错的,想必大家看完这本书后一定会拍手称赞的!在我的大力推荐下,我们部门参加这次学习的员工个个都说这本书好,具体它的好在哪里呢?请听我一一说来,总结两点如下:一是学习怎么说;二是学习怎么做。这听起来没什么,但是说话艺术的学问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如刘墉在书中所列举的例子吧,比如你是职员,老板问你今天客户一共叫了几箱货。平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报告老板,今天只叫了十箱耶1刘墉告诫说,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小主管,你这么说就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天只叫了十箱”而应该只讲“叫了十箱”。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地把实际数字告诉老板,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格用你的主观去影响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一个有纪律的公司,对一个领导者,或对一个需要作出正确判断的领导阶层,做下属的都应该先提供客观的事实。

从一个人的说话可以看出其的素质和水平,从一个人所做的事可以看出其在工作是否称职,就如刘墉所说的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刘墉举了几个很简单的例子,他说每一行都有它的职业道德,如今天你在旅馆、餐馆工作,不能随便透露顾客的行踪,这是你的职业道德,就算有人打听,某某人是不是常来啊?你也不应该说;如今天你在银行工作,为顾客的财务保密,是你当然的职责,虽然在电脑上,你可以看到顾客的每一笔交易资料,但是绝不能到外面去说半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个工作者都有义务替顾客做好保密工作,因为这是你的职业道德。

通过对刘墉《世说新语》这本书的学习,结合我们自身工作的实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提高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整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