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金刚经读后感1500字 > 导航 >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金刚经读后感1500字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一:《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千余年来,《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表一性一经典,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金刚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凝聚,是最为上乘的经文。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以浅显易明的解读及三十二首偈颂,对《金刚经》的主旨作出研究总结,其文深一入一浅一出,得到读者的巨大共鸣。《金刚经》流传千年,社会上各种注释极多,整整一部经,始终围绕一主题,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均为一性一空幻有。此一说高屋建瓴,较为难懂,南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对经中疑难之处均作出详尽的解释剖析,从而揭开了《金刚经》的神秘面纱。

南师讲到,早在佛陀在世时,便告诉众弟子,在宇宙虚空中,像太一陽一系统一样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不可量,如恒河沙一样多。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类似于太一陽一系、银河系的星系、星一团一,确实浩渺无数,不可度量。而我们人类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计,人类认为十分强大的烦恼牵缠在宇宙中看来,是那样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于普通人的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强的神奇法力,只是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换言之,佛法不是什么奥妙理论,只是以更为宽广的视野为基,教给众人一些想开问题的方法,以便于使人平静应对各种现象,而不至于陷入思维的怪圈中受到来源于自己心理上的打击或伤害。

南师在书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经中所讲的人之快乐,是常乐、清净,不随聚散离合而变化,人在正视世间事理并明了、接受的基础上,不因事物显现而喜,也不因事物完结而悲,超然于暂时一性一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却是通达、了然,始终如一的平静与恒乐。

“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诚然,一个人思想做到随时安然是非常困难的,而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南师讲佛陀答得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这个时候,就是当下,一念之间,这么一宁静的时候,烦……已经不见了。如果硬要想一个办法把烦恼降伏下去,各种办法只会徒增心里烦乱。只要每时每刻,顺其自然,事情一来,心反映出喜怒哀乐,但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没有了。”南师用通俗的语言讲:“今天有一个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着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一切都不要去管它。”其实能伤害人们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显现了一刹那,而人的思想却可以将它无限延长。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归根结底,伤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

世间法的作风是,人们即使按佛陀教诲去布施,布施后也总想得到一定的好报,而佛法布施的真义是——布施,就是将所有的一切统统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如此理解,我们为人民服务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服务完了就完了,就算没有回报,我们也同样去做。其实,真正的福报,本不在于各种暂时一性一的名闻利养,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宠物一样,虽然能得到种种物质上的欢娱享受,却根本无谓自主智慧,如在车轮下丧命的宠物就数不胜数,因为没有智慧,其祸福完全一操一纵于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终将毁坏,而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

佛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间法都是虚妄,就算连佛法也无需执着,佛法只是解救人心理困惑的良药,但如果人自己本来就健康快乐,那么良药再好也不可随便乱用。佛引申这个观念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南师指出,这句话并不是要否定自己平生所言或故弄玄虚,而是再一次作出强调与肯定——对各种道理都不能始终抱住牢牢不放,道理都是在一定场合下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换一个场合便可能不再适用。也就是说,任何一句话本身都没有对错,只有在某一时刻某种特定情形下,对某人某事适用或不适用,而在用过之后即可放下。由此我想到一例,即在“相对论”问世之前,众科学家公认推崇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微观领域就不能适用,而当时除一爱一因斯坦外却没有人敢于指出其错误之处。其实真正的至理,本没有定式。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许多人认为佛法就是讲消极、讲空的一面,其实整部《金刚经》始终强调不执着于任何一面,既不会执着于有,自然也不会执着于空。对此,南师很形象地说:“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一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跳舞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没有吗?但是闪一下就没有了。”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是电一影,是偶然暂时存在的世界,不取于相,不被外界环境牵着走,即可明心见一性一,如如不动。

南师讲真正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他没有丝毫“我已证果”的执着意识。你骂他也好,恭维他也好,他都视为平常。佛法中最重要的不执着,就是不执着于“我”的存在——“佛法一切众生平等,一切平凡得很,并不是说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们都不是佛,都要听我的。没有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一爱一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里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如同生物圈存在的各种生死循环一样,每一个人处在一个社会圈中,无法脱离种种社会关系而存在;而对万物而言,组成万物的分子原子都在瞬息不停地互相交替转化,千万年当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

佛法不是消极之法,其就如同今日的心理学一样,以辅助众生离苦得乐为己任。它教人以更广阔的时空观透一视大千世界,使人在心理上自立自强,从而战胜现实中的一切苦难。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目睹世间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发愿令众生离苦得乐,弃王子身份而遍访寻道,于菩提树下证悟,此后才有四十五年讲经,及诸多经典问世。《金刚经》开头第一卷,讲的是穿衣、吃饭、洗脚、睡觉,教每一个人平实地去做,自一性一自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直至本心不受任何外物观念影响,便可得证金刚。自然,对于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在阅读经典之后,若真能获得离苦得乐的至法,并自觉帮助他人,令世界上人人清净得乐,开拓出人间净土,那么佛陀的千年夙愿也便终得圆满。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二:《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在金刚经说什么的最开始,介绍了五种般若。用这几种境界般若来对照我自己的修行,可以给我以反观和提醒。

第一种是实相般若。就目前的感受来说,所谓证道,追求真理的就是求的这个东西。用实相对照,才可以得知有为法的梦幻泡影,我们走上这样一条不图的道路,也是因为相信有这么一个般若存在,并且我们是自力可达。

第二种是境界般若。境界的不同,是因为修为的不同。在我的工作单位,带我的师傅70多岁的老工程师,他一辈子做工程技术。每来一个项目,他都会用手一张一张纸认真的计算,然后每讲出一个方案和观点总是有确切的一句。在技术上的问题,我们看来很头疼麻烦,在他那里都是一条一条的分析很清楚,有依据。同时他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只存在需要做什么事情。每次遇到难题,他的这种态度总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这就是阅历和经验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般若。

第三种是文字般若。将文字般若区分开来让我清醒很多。我有时候喜欢把讲的道理,说的规则当成是事实本身。某种程度上,文字所代表的是一种角度,他和实际的现象,真相有不同。文字也更是指向月亮的那只手,有的手的动作是如此优美。这就是我理解的文字般若。有时候,文字般若的理解需要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配合。前一段时间对未来生活的考虑,让我突然领悟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田园的另一层意思的时候,再来读这篇文章,真的感受到一种体会喜悦,这种喜悦大概就是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思,体会到文字背后的那种感受和心境。

四种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我的理解就是差别智。因为有差别,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曾经看到一个将小孩子教育的,说到看一个人很一爱一小孩子,因为她每次跟小孩子讲话都会弯腰蹲下,跟小孩子一般高再讲话。这是尊重,更是一种心量。只有有更大心量,才有可能采取差别的教育法和提升法。

第五种是眷属般若。这个是行为层面,也是最基本和外显的。有人说济公是活佛,尚且如此洒脱、放一浪一形骸,普通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行呢?不仅是境界上的差别。更多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觉知。我们如果学济公的样子,大概最后只会越来越糊涂,因为我们容易为境界所转。一开始只有从行为的层面做出来,我们的体验境界慢慢跟上来,才有可能达到不沾染外界环境的境界。

从行为层面上来要求自己,比如我每天感恩了多少,每天向别人释放了多少的善意,每天对别人有多少的微笑(这是我最近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的,以前都没有意识到),每天跟别人分享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利益自己和他人。

这几种境界的般若,就我自己的体会,有时候会在不同之间变化,有时又会一精一钻某一种,各种之间可以相互参照,最终帮我们到达实相般若的境界。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三:读《金刚经说什么》有感

最近读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感觉脑子又被洗一遍。初识佛教,认识到人生四大皆空,每每有一种幻灭的感觉。前不久读到李叔同的生平,更是不胜唏嘘。曾是一介风一流倜傥的才子,皈依佛门后却是如此决绝,差不多将一切尘缘悉数斩断,不仅将自己曾醉心研究过的话剧、油画、西洋音乐诸艺术均予废弃,也将妻子情一人尽皆抛下,从此青灯古佛,长伴终生。法师行一事之认真,以惊世骇俗论之,实不为过。以曾经如此深情之人,行世人看来如此绝情之事,若无堪比释迦牟尼之大悲心,也断不可能。

然而对于佛教,我对其了解越多,越觉得其信实不虚。不过,佛教并非只讲空幻寂灭,一味教人出世。人生固然无常,多苦和染污,一个人究其根本,也并无一个“我”,但是在佛法将这看起来丰富多彩,有情有欲,让世人颠之倒之,无法自拔的世界彻底解构掉,指出四大皆空的本质之后,又翻转来告诉世人,只有认识到无常、苦、无我和染污,才能够最终到达有常,恒乐,有我和清净的境界,只不过,这个常、乐、我、净,已经与平常人所追求的常、乐、我、净有本质的区别。

对我这个俗念深重,无论如何无法接受人生只是一味的苦,也不相信此生的意义就是通过受苦来换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俗子来说,读到后面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西方极乐世界可能的确有,但人毕竟要通过“我”去认识它,不论是借助理一性一,还是借助冥想、做梦或奇遇。大师的话就算是真理,也是要通过自己的修行去证悟的。这也是佛陀的教导。佛陀讲了一辈子道,临了说他没度一个人(“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果不能在此生体会到常、乐、我、净,而以为只有通过受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有常、乐、我、净,那大家都使劲地想方设法折磨自己,早死早超生好了。只有通过此生的体验、反思和静观,真正认识到那些曾经让自己如此执著的东西其实不过是梦幻泡影,才能认清梦幻泡影的实质,从而有可能无论其生灭来去均能含笑应对。一切在世人看来为好的东西,偶然享受之固然美妙,欲永久占为己有,则美酒将为毒鸠,红颜即是白骨。取和舍、施和受、享与弃之间的分寸把握,正是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艺术。艺术,是无法单单用理一性一去把握的。

所以啊,象我这样喜欢寻一欢作乐的人有福了。这个娑婆世界,并非只有眼泪。在我看来,佛陀的悲心与教诲,究其根本,是要让每个人认识到何为真正的常、乐、我、净,而使得人人都能彼此更好地自处与相处,并且通过每个人日复一日的努力与修行,将这世界变成一个不断趋近真善美的人间佛国。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四:《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千余年来,《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表一性一经典,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金刚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凝聚,是最为上乘的经文。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以浅显易明的解读及三十二首偈颂,对《金刚经》的主旨作出研究总结,其文深一入一浅一出,得到读者的巨大共鸣。

《金刚经》流传千年,社会上各种注释极多,整整一部经,始终围绕一主题,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均为一性一空幻有。此一说高屋建瓴,较为难懂,南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对经中疑难之处均作出详尽的解释剖析,从而揭开了《金刚经》的神秘面纱。

南师讲到,早在佛陀在世时,便告诉众弟子,在宇宙虚空中,像太一陽一系统一样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不可量,如恒河沙一样多。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类似于太一陽一系、银河系的星系、星一团一,确实浩渺无数,不可度量。而我们人类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计,人类认为十分强大的烦恼牵缠在宇宙中看来,是那样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于普通人的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强的神奇法力,只是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换言之,佛法不是什么奥妙理论,只是以更为宽广的视野为基,教给众人一些想开问题的方法,以便于使人平静应对各种现象,而不至于陷入思维的怪圈中受到来源于自己心理上的打击或伤害。

南师在书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经中所讲的人之快乐,是常乐、清净,不随聚散离合而变化,人在正视世间事理并明了、接受的基础上,不因事物显现而喜,也不因事物完结而悲,超然于暂时一性一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却是通达、了然,始终如一的平静与恒乐。

“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诚然,一个人思想做到随时安然是非常困难的,而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南师讲佛陀答得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这个时候,就是当下,一念之间,这么一宁静的时候,烦恼已经不见了。如果硬要想一个办法把烦恼降伏下去,各种办法只会徒增心里烦乱。只要每时每刻,顺其自然,事情一来,心反映出喜怒哀乐,但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没有了。”

南师用通俗的语言讲:“今天有一个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着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其实能伤害人们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显现了一刹那,而人的思想却可以将它无限延长。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归根结底,伤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世间法的作风是,人们即使按佛陀教诲去布施,布施后也总想得到一定的好报,而佛法布施的真义是——布施,就是将所有的一切统统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如此理解,我们为人民服务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服务完了就完了,就算没有回报,我们也同样去做。其实,真正的福报,本不在于各种暂时一性一的名闻利养,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宠物一样,虽然能得到种种物质上的欢娱享受,却根本无谓自主智慧,如在车轮下丧命的宠物就数不胜数,因为没有智慧,其祸福完全一操一纵于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终将毁坏,而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

佛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间法都是虚妄,就算连佛法也无需执着,佛法只是解救人心理困惑的良药,但如果人自己本来就健康快乐,那么良药再好也不可随便乱用。佛引申这个观念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南师指出,这句话并不是要否定自己平生所言或故弄玄虚,而是再一次作出强调与肯定——对各种道理都不能始终抱住牢牢不放,道理都是在一定场合下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换一个场合便可能不再适用。也就是说,任何一句话本身都没有对错,只有在某一时刻某种特定情形下,对某人某事适用或不适用,而在用过之后即可放下。由此我想到一例,即在“相对论”问世之前,众科学家公认推崇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微观领域就不能适用,而当时除一爱一因斯坦外却没有人敢于指出其错误之处。其实真正的至理,本没有定式。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金刚经读后感共5篇


金刚经读后感第一篇

千余年来,《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金刚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凝聚,是最为上乘的经文。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以浅显易明的解读及三十二首偈颂,对《金刚经》的主旨作出研究总结,其文深入浅出,得到读者的巨大共鸣。

《金刚经》流传千年,社会上各种注释极多,整整一部经,始终围绕一主题,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均为性空幻有。此一说高屋建瓴,较为难懂,南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对经中疑难之处均作出详尽的解释剖析,从而揭开了《金刚经》的神秘面纱。

南师讲到,早在佛陀在世时,便告诉众弟子,在宇宙虚空中,像太阳系统一样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不可量,如恒河沙一样多。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类似于太阳系、银河系的星系、星团,确实浩渺无数,不可度量。而我们人类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计,人类认为十分强大的烦恼牵缠在宇宙中看来,是那样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于普通人的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强的神奇法力,只是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换言之,佛法不是什么奥妙理论,只是以更为宽广的视野为基,教给众人一些想开问题的方法,以便于使人平静应对各种现象,而不至于陷入思维的怪圈中受到来源于自己心理上的打击或伤害。

南师在书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经中所讲的人之快乐,是常乐、清净,不随聚散离合而变化,人在正视世间事理并明了、接受的基础上,不因事物显现而喜,也不因事物完结而悲,超然于暂时性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却是通达、了然,始终如一的平静与恒乐。

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诚然,一个人思想做到随时安然是非常困难的,而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南师讲佛陀答得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这个时候,就是当下,一念之间,这么一宁静的时候,烦恼已经不见了。如果硬要想一个办法把烦恼降伏下去,各种办法只会徒增心里烦乱。只要每时每刻,顺其自然,事情一来,心反映出喜怒哀乐,但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没有了。

南师用通俗的语言讲:今天有一个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着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其实能伤害人们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显现了一刹那,而人的思想却可以将它无限延长。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归根结底,伤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世间法的作风是,人们即使按佛陀教诲去布施,布施后也总想得到一定的好报,而佛法布施的真义是布施,就是将所有的一切统统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如此理解,我们为人民服务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服务完了就完了,就算没有回报,我们也同样去做。其实,真正的福报,本不在于各种暂时性的名闻利养,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宠物一样,虽然能得到种种物质上的欢娱享受,却根本无谓自主智慧,如在车轮下丧命的宠物就数不胜数,因为没有智慧,其祸福完全操纵于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终将毁坏,而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

佛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间法都是虚妄,就算连佛法也无需执着,佛法只是解救人心理困惑的良药,但如果人自己本来就健康快乐,那么良药再好也不可随便乱用。佛引申这个观念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南师指出,这句话并不是要否定自己平生所言或故弄玄虚,而是再一次作出强调与肯定对各种道理都不能始终抱住牢牢不放,道理都是在一定场合下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换一个场合便可能不再适用。也就是说,任何一句话本身都没有对错,只有在某一时刻某种特定情形下,对某人某事适用或不适用,而在用过之后即可放下。由此我想到一例,即在相对论问世之前,众科学家公认推崇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微观领域就不能适用,而当时除爱因斯坦外却没有人敢于指出其错误之处。其实真正的至理,本没有定式。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金刚经读后感第二篇

最近读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感觉脑子又被洗一遍。初识佛教,认识到人生四大皆空,每每有一种幻灭的感觉。前不久读到李叔同的生平,更是不胜唏嘘。曾是一介风流倜傥的才子,皈依佛门后却是如此决绝,差不多将一切尘缘悉数斩断,不仅将自己曾醉心研究过的话剧、油画、西洋音乐诸艺术均予废弃,也将妻子情人尽皆抛下,从此青灯古佛,长伴终生。法师行事之认真,以惊世骇俗论之,实不为过。以曾经如此深情之人,行世人看来如此绝情之事,若无堪比释迦牟尼之大悲心,也断不可能。

然而对于佛教,我对其了解越多,越觉得其信实不虚。不过,佛教并非只讲空幻寂灭,一味教人出世。人生固然无常,多苦和染污,一个人究其根本,也并无一个我,但是在佛法将这看起来丰富多彩,有情有欲,让世人颠之倒之,无法自拔的世界彻底解构掉,指出四大皆空的本质之后,又翻转来告诉世人,只有认识到无常、苦、无我和染污,才能够最终到达有常,恒乐,有我和清净的境界,只不过,这个常、乐、我、净,已经与平常人所追求的常、乐、我、净有本质的区别。

对我这个俗念深重,无论如何无法接受人生只是一味的苦,也不相信此生的意义就是通过受苦来换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俗子来说,读到后面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西方极乐世界可能的确有,但人毕竟要通过我去认识它,不论是借助理性,还是借助冥想、做梦或奇遇。大师的话就算是真理,也是要通过自己的修行去证悟的。这也是佛陀的教导。佛陀讲了一辈子道,临了说他没度一个人(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果不能在此生体会到常、乐、我、净,而以为只有通过受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有常、乐、我、净,那大家都使劲地想方设法折磨自己,早死早超生好了。只有通过此生的体验、反思和静观,真正认识到那些曾经让自己如此执著的东西其实不过是梦幻泡影,才能认清梦幻泡影的实质,从而有可能无论其生灭来去均能含笑应对。一切在世人看来为好的东西,偶然享受之固然美妙,欲永久占为己有,则美酒将为毒鸠,红颜即是白骨。取和舍、施和受、享与弃之间的分寸把握,正是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艺术。艺术,是无法单单用理性去把握的。

所以啊,象我这样喜欢寻欢作乐的人有福了。这个娑婆世界,并非只有眼泪。在我看来,佛陀的悲心与教诲,究其根本,是要让每个人认识到何为真正的常、乐、我、净,而使得人人都能彼此更好地自处与相处,并且通过每个人日复一日的努力与修行,将这世界变成一个不断趋近真善美的人间佛国。

金刚经读后感第三篇

在金刚经说什么的最开始,介绍了五种般若。用这几种境界般若来对照我自己的修行,可以给我以反观和提醒。

第一种是实相般若。就目前的感受来说,所谓证道,追求真理的就是求的这个东西。用实相对照,才可以得知有为法的梦幻泡影,我们走上这样一条不图的道路,也是因为相信有这么一个般若存在,并且我们是自力可达。

第二种是境界般若。境界的不同,是因为修为的不同。在我的工作单位,带我的师傅70多岁的老工程师,他一辈子做工程技术。每来一个项目,他都会用手一张一张纸认真的计算,然后每讲出一个方案和观点总是有确切的一句。在技术上的问题,我们看来很头疼麻烦,在他那里都是一条一条的分析很清楚,有依据。同时他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只存在需要做什么事情。每次遇到难题,他的这种态度总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这就是阅历和经验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般若。

第三种是文字般若。将文字般若区分开来让我清醒很多。我有时候喜欢把讲的道理,说的规则当成是事实本身。某种程度上,文字所代表的是一种角度,他和实际的现象,真相有不同。文字也更是指向月亮的那只手,有的手的动作是如此优美。这就是我理解的文字般若。有时候,文字般若的理解需要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配合。前一段时间对未来生活的考虑,让我突然领悟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田园的另一层意思的时候,再来读这篇文章,真的感受到一种体会喜悦,这种喜悦大概就是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思,体会到文字背后的那种感受和心境。

四种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我的理解就是差别智。因为有差别,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曾经看到一个将小孩子教育的,说到看一个人很爱小孩子,因为她每次跟小孩子讲话都会弯腰蹲下,跟小孩子一般高再讲话。这是尊重,更是一种心量。只有有更大心量,才有可能采取差别的教育法和提升法。

第五种是眷属般若。这个是行为层面,也是最基本和外显的。有人说济公是活佛,尚且如此洒脱、放浪形骸,普通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行呢?不仅是境界上的差别。更多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觉知。我们如果学济公的样子,大概最后只会越来越糊涂,因为我们容易为境界所转。一开始只有从行为的层面做出来,我们的体验境界慢慢跟上来,才有可能达到不沾染外界环境的境界。

从行为层面上来要求自己,比如我每天感恩了多少,每天向别人释放了多少的善意,每天对别人有多少的微笑(这是我最近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的,以前都没有意识到),每天跟别人分享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利益自己和他人。

这几种境界的般若,就我自己的体会,有时候会在不同之间变化,有时又会精钻某一种,各种之间可以相互参照,最终帮我们到达实相般若的境界。

金刚经读后感第四篇

千余年来,《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金刚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凝聚,是最为上乘的经文。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以浅显易明的解读及三十二首偈颂,对《金刚经》的主旨作出研究总结,其文深入浅出,得到读者的巨大共鸣。《金刚经》流传千年,社会上各种注释极多,整整一部经,始终围绕一主题,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均为性空幻有。此一说高屋建瓴,较为难懂,南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对经中疑难之处均作出详尽的解释剖析,从而揭开了《金刚经》的神秘面纱。

南师讲到,早在佛陀在世时,便告诉众弟子,在宇宙虚空中,像太阳系统一样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不可量,如恒河沙一样多。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类似于太阳系、银河系的星系、星团,确实浩渺无数,不可度量。而我们人类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计,人类认为十分强大的烦恼牵缠在宇宙中看来,是那样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于普通人的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强的神奇法力,只是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换言之,佛法不是什么奥妙理论,只是以更为宽广的视野为基,教给众人一些想开问题的方法,以便于使人平静应对各种现象,而不至于陷入思维的怪圈中受到来源于自己心理上的打击或伤害。

南师在书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经中所讲的人之快乐,是常乐、清净,不随聚散离合而变化,人在正视世间事理并明了、接受的基础上,不因事物显现而喜,也不因事物完结而悲,超然于暂时性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却是通达、了然,始终如一的平静与恒乐。

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诚然,一个人思想做到随时安然是非常困难的,而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南师讲佛陀答得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这个时候,就是当下,一念之间,这么一宁静的时候,烦已经不见了。如果硬要想一个办法把烦恼降伏下去,各种办法只会徒增心里烦乱。只要每时每刻,顺其自然,事情一来,心反映出喜怒哀乐,但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没有了。南师用通俗的语言讲:今天有一个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着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一切都不要去管它。其实能伤害人们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显现了一刹那,而人的思想却可以将它无限延长。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归根结底,伤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

世间法的作风是,人们即使按佛陀教诲去布施,布施后也总想得到一定的好报,而佛法布施的真义是布施,就是将所有的一切统统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如此理解,我们为人民服务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服务完了就完了,就算没有回报,我们也同样去做。其实,真正的福报,本不在于各种暂时性的名闻利养,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宠物一样,虽然能得到种种物质上的欢娱享受,却根本无谓自主智慧,如在车轮下丧命的宠物就数不胜数,因为没有智慧,其祸福完全操纵于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终将毁坏,而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

佛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间法都是虚妄,就算连佛法也无需执着,佛法只是解救人心理困惑的良药,但如果人自己本来就健康快乐,那么良药再好也不可随便乱用。佛引申这个观念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南师指出,这句话并不是要否定自己平生所言或故弄玄虚,而是再一次作出强调与肯定对各种道理都不能始终抱住牢牢不放,道理都是在一定场合下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换一个场合便可能不再适用。也就是说,任何一句话本身都没有对错,只有在某一时刻某种特定情形下,对某人某事适用或不适用,而在用过之后即可放下。由此我想到一例,即在相对论问世之前,众科学家公认推崇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微观领域就不能适用,而当时除爱因斯坦外却没有人敢于指出其错误之处。其实真正的至理,本没有定式。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许多人认为佛法就是讲消极、讲空的一面,其实整部《金刚经》始终强调不执着于任何一面,既不会执着于有,自然也不会执着于空。对此,南师很形象地说: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跳舞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没有吗?但是闪一下就没有了。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是电影,是偶然暂时存在的世界,不取于相,不被外界环境牵着走,即可明心见性,如如不动。

南师讲真正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他没有丝毫我已证果的执着意识。你骂他也好,恭维他也好,他都视为平常。佛法中最重要的不执着,就是不执着于我的存在佛法一切众生平等,一切平凡得很,并不是说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们都不是佛,都要听我的。没有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里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如同生物圈存在的各种生死循环一样,每一个人处在一个社会圈中,无法脱离种种社会关系而存在;而对万物而言,组成万物的分子原子都在瞬息不停地互相交替转化,千万年当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

佛法不是消极之法,其就如同今日的心理学一样,以辅助众生离苦得乐为己任。它教人以更广阔的时空观透视大千世界,使人在心理上自立自强,从而战胜现实中的一切苦难。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目睹世间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发愿令众生离苦得乐,弃王子身份而遍访寻道,于菩提树下证悟,此后才有四十五年讲经,及诸多经典问世。《金刚经》开头第一卷,讲的是穿衣、吃饭、洗脚、睡觉,教每一个人平实地去做,自性自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直至本心不受任何外物观念影响,便可得证金刚。自然,对于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在阅读经典之后,若真能获得离苦得乐的至法,并自觉帮助他人,令世界上人人清净得乐,开拓出人间净土,那么佛陀的千年夙愿也便终得圆满。

金刚经读后感第五篇

千余年来,《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金刚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凝聚,是最为上乘的经文。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以浅显易明的解读及三十二首偈颂,对《金刚经》的主旨作出研究总结,其文深入浅出,得到读者的巨大共鸣。《金刚经》流传千年,社会上各种注释极多,整整一部经,始终围绕一主题,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均为性空幻有。此一说高屋建瓴,较为难懂,南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对经中疑难之处均作出详尽的解释剖析,从而揭开了《金刚经》的神秘面纱。

南师讲到,早在佛陀在世时,便告诉众弟子,在宇宙虚空中,像太阳系统一样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不可量,如恒河沙一样多。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类似于太阳系、银河系的星系、星团,确实浩渺无数,不可度量。而我们人类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计,人类认为十分强大的烦恼牵缠在宇宙中看来,是那样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于普通人的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强的神奇法力,只是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换言之,佛法不是什么奥妙理论,只是以更为宽广的视野为基,教给众人一些想开问题的方法,以便于使人平静应对各种现象,而不至于陷入思维的怪圈中受到来源于自己心理上的打击或伤害。

南师在书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经中所讲的人之快乐,是常乐、清净,不随聚散离合而变化,人在正视世间事理并明了、接受的基础上,不因事物显现而喜,也不因事物完结而悲,超然于暂时性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却是通达、了然,始终如一的平静与恒乐。

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诚然,一个人思想做到随时安然是非常困难的,而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南师讲佛陀答得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这个时候,就是当下,一念之间,这么一宁静的时候,烦已经不见了。如果硬要想一个办法把烦恼降伏下去,各种办法只会徒增心里烦乱。只要每时每刻,顺其自然,事情一来,心反映出喜怒哀乐,但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没有了。南师用通俗的语言讲:今天有一个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着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一切都不要去管它。其实能伤害人们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显现了一刹那,而人的思想却可以将它无限延长。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归根结底,伤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

世间法的作风是,人们即使按佛陀教诲去布施,布施后也总想得到一定的好报,而佛法布施的真义是布施,就是将所有的一切统统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如此理解,我们为人民服务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服务完了就完了,就算没有回报,我们也同样去做。其实,真正的福报,本不在于各种暂时性的名闻利养,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宠物一样,虽然能得到种种物质上的欢娱享受,却根本无谓自主智慧,如在车轮下丧命的宠物就数不胜数,因为没有智慧,其祸福完全操纵于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终将毁坏,而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

佛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间法都是虚妄,就算连佛法也无需执着,佛法只是解救人心理困惑的良药,但如果人自己本来就健康快乐,那么良药再好也不可随便乱用。佛引申这个观念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南师指出,这句话并不是要否定自己平生所言或故弄玄虚,而是再一次作出强调与肯定对各种道理都不能始终抱住牢牢不放,道理都是在一定场合下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换一个场合便可能不再适用。也就是说,任何一句话本身都没有对错,只有在某一时刻某种特定情形下,对某人某事适用或不适用,而在用过之后即可放下。由此我想到一例,即在相对论问世之前,众科学家公认推崇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微观领域就不能适用,而当时除爱因斯坦外却没有人敢于指出其错误之处。其实真正的至理,本没有定式。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许多人认为佛法就是讲消极、讲空的一面,其实整部《金刚经》始终强调不执着于任何一面,既不会执着于有,自然也不会执着于空。对此,南师很形象地说: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跳舞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没有吗?但是闪一下就没有了。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是电影,是偶然暂时存在的世界,不取于相,不被外界环境牵着走,即可明心见性,如如不动。

南师讲真正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他没有丝毫我已证果的执着意识。你骂他也好,恭维他也好,他都视为平常。佛法中最重要的不执着,就是不执着于我的存在佛法一切众生平等,一切平凡得很,并不是说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们都不是佛,都要听我的。没有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里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如同生物圈存在的各种生死循环一样,每一个人处在一个社会圈中,无法脱离种种社会关系而存在;而对万物而言,组成万物的分子原子都在瞬息不停地互相交替转化,千万年当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

佛法不是消极之法,其就如同今日的心理学一样,以辅助众生离苦得乐为己任。它教人以更广阔的时空观透视大千世界,使人在心理上自立自强,从而战胜现实中的一切苦难。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目睹世间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发愿令众生离苦得乐,弃王子身份而遍访寻道,于菩提树下证悟,此后才有四十五年讲经,及诸多经典问世。《金刚经》开头第一卷,讲的是穿衣、吃饭、洗脚、睡觉,教每一个人平实地去做,自性自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直至本心不受任何外物观念影响,便可得证金刚。自然,对于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在阅读经典之后,若真能获得离苦得乐的至法,并自觉帮助他人,令世界上人人清净得乐,开拓出人间净土,那么佛陀的千年夙愿也便终得圆满。

烈火金刚读后感


烈火金刚读后感(一)

星期日的下午,我们全体同学在班级观看了【烈火金刚】这部电一影,我看后感觉中华民族特别的伟大,给了我心灵的震撼,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回想起这部电一影,我记忆犹新。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在关键的时刻,身敷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新忍住悲痛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住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端起抢来的机一槍一向鬼子愤怒扫射的镜头,淋一漓尽致地展现了一爱一国英雄的一爱一恨情愁。

绝肖飞身负重伤,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一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呐喊,更让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片尾中的熊熊烈火一一再现了牺牲的英雄们的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他们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一爱一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同步,热一爱一自己的国家,一团一结奋进。

烈火金刚读后感(二)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一爱一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忍悲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内心的强大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和后来端起抢来的机一槍一向鬼子愤怒激射的镜头描写,淋一漓尽致地突现了英雄的一爱一恨情仇。而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一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女战士林丽奋力挣脱汉一奸一的阻挡,冲向敌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让人肝肠寸断,顿生无限敬仰、强烈的一爱一国主义革命情感。同时,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更是充满了无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现了牺牲了的英雄们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涅盘,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一爱一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是一样的。但奋不顾身、为国牺牲或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及对强寇顽敌舍命拼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一精一神境界,笔者认为,现代的我们与英雄们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面对英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不,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那么多丑陋的行径,罪恶的举止,无人阻止或止而不绝?公交车上肆无忌惮的一騷一扰、偷抢;大街上围观恶人的挥刀行凶,以及那么多贪赃枉法的贪一官污吏,腐败机构的横行霸道,鱼肉民生的种种恶行。这林林总总的新闻或消息报道的内容,都令人发指,深恶痛绝。

然而,造成一人人自保,趋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纵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笔者认为,是浮躁的时代冰封了人们的一爱一心和正义感,无数个血淋淋的案件事实和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也侧面反映了机制的不公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颠倒或泯灭。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面对嚣张罪恶的忍气吞声。究竟谁之过,到底谁之责?这个时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吗?难道是我们不需要了,还是英雄真的都已成为过去?

笔者深深相信,时代在变,但我们呼唤英雄的声音依然热切。让我们呼唤英雄,创造时代的英雄。英雄归来!

烈火金刚读后感(三)

我最近看了一本名叫【烈火金刚】的书,这是一本有关抗日题材的书,反映的是一个村庄的村民一团一结一致和中国共产一党一领导的军队一起对抗日军的故事。

刚开始,史更新带领的排为了掩护大队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他们奋力抵抗,最后史更新受了重伤,后来被村民们所救,在村民家养伤,伤好后,他发现村民们还救下了丁尚武和林丽,他们一起发动群众一团一结一致,带领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联系到大部队之后,他们在村民的掩护和帮助下,击毙了铁杆儿汉一奸一高铁杆,猫眼司令、猪头小居长,点燃了日军的细菌船,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围歼了鬼子,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八百万冀中军民一团一结成一个力量在生死关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小说的开始,几个日本兵追赶着成百上千、四处逃窜的中国人,那一盘散沙之状令我心碎,小说的结尾却是一群日本兵在同仇敌忾的中国军民面前抱头鼠窜、跪地求饶的场面。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滴水,很容易被蒸发,然而当它们汇聚成一条大河,一片汪洋时,它就能爆发出气蒸云江一泽一,波撼岳一陽一城的冲天威力。平凡的我是那么渺小,那么微弱,但融入一团一队却声能震天,力能撼地。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民族都应该有一种一团一队一精一神,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一团一结就是力量。我们需要一种一精一神,那就是一团一队一精一神。

在文章的结束,牺牲了的英雄们的光辉形象又一次次出现,他们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在正义的人民战争中归于永恒,我永远记住他们,人民永远铭记他们,他们的一精一神将永垂不朽。

《金刚川》读后感700字


您知道如何为作品写一份真实的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则是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的。对于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我们可以记录在读后感里,范文资讯网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金刚川》读后感。

《金刚川》读后感(篇1)

今天,我和朋友一起来到太平洋影院,观看了《金刚川》,它是一部爱国电影。

本片讲了1953年,在抗美援朝的最后阶段,中国人民子弟兵要到金城去支援前线的战士。到金城的途中,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这就是金刚川。要想度过这条河,唯一的一座桥,是战士们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美军为了不让志愿军通过这座桥,用轰炸机一次次的将炮弹投放于木板桥上。子弟兵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最终工兵连的战士搭成人梯,将木板举过头顶,让其他战士顺利过了河。

《金刚川》从三个角度介绍了当时的场景。中国当时的武器非常落后,只有两个炮台,一个是主攻的,另一个必须隐藏起来。主攻炮台被击中后,连长张飞身负重伤,失去了一条腿和一条胳膊,但是,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将生死置之度外,拿起竹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炮台,艰难地操作着炮台,将一架美军飞机击落。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因为他们向往光明,向往和平。

看完《金刚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位于金刚川的这座桥。每当桥被美军炸毁,工兵连的战士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将桥修好,所以,这座桥被美军称之为“炸不坏的桥”。1953年11月12日凌晨,美军派出了八架大型轰炸机将木板桥完全摧毁。即便是这样,志愿军仍然没有屈服,他们最终靠着团结过了河。从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看到了团结的力量。

当今,我们的生活如此幸福,可是,我们这样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牺牲了无数的汗水和鲜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我们少先队员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为中国假如是一条大船,我们是即将身在甲板上的舵手,扬帆起航。

《金刚川》读后感(篇2)

于10月30日下午,公司组织了《金刚川》观影活动,正是这次观影活动让我许久没触碰到的泪腺开关“啪嗒”一声,悄然打开。话说七尺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隐隐的泪花还是模糊了镜框…

就座完毕,震撼的电影片头曲震撼响起,顿时让人有种即将要上战场的感觉。紧接着,一句略带磁性的旁白把我带入到电影故事情节当中: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当听到电影《金刚川》预告片中这句旁白时,很多人或许会和我一样想着,这是一座什么桥?它到底有多么重要?

其实,这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期间护桥修桥志愿军战士与美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战争影片。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金城战役》 。影片描述为了使志愿军战士在指定时间内渡水到达战役前线,后方战士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下,从下午到凌晨,不断搭建并抢修木桥片段。37米长的桥,7炸7修,夜以继日的反复抢修。实际上就是聚焦在下午到凌晨志愿军横渡金刚川的艰难过程,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但却分别从步兵、高炮班、美军轰炸机、桥四个视角还原了这一场战事。这段历史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鲜有耳闻,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段秘辛。拿破仑说:“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恰好《金刚川》这部影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反观当今社会,大到国家荣辱,细到家庭个体以及工作上。是否我们也应该保持着一颗热血澎湃的心呢?人生几十年,纵使生活虐我千万遍,依然要爱生活如已出,这种生活态度恰好是我们所需要的。从影片当中可以看到所刻画的人物都极其鲜明:一个目标-过桥;一个配合-分工合作;一个精神-坚持不懈。这种感人的画面直到现在都依然清晰的浮现在脑海中。

至此,观影活动圆满结束,忍不住的感动和对先辈的缅怀仍久久围绕现场。未来,作为普通民众的一员,我们更多的是做好现在手头上的工作,并深知家庭的责任,努力改善生活质量。可能过程会经历很多挫折失败,但是绝不能浇灭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希望。

请铭记:时刻都要守护好我们心中的那道“桥”,因为它是一种信念!

《金刚川》读后感(篇3)

10月24日我有幸观看了电影《金刚川》。“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金刚川》以一位年轻战士回忆的口吻展开,眼前慢慢清晰的画面一下子就把我带入到了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战争年代,让我感受七十年前那个异国他乡的战场。

影片《金刚川》取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实际围绕中国志愿军修桥、美军炸桥这一线索展开,借鉴了从多个时空角度围绕着一个焦点事件,展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中人物各自的经历与感受。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用自己的`坚强的身躯战胜困难、瓦解美军侵略行径,保卫祖国的义勇壮举。

相比于电影,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更聪明、更擅长谋略的。据史料记载,志愿军为通过金刚川,建造了一座可以随时拆卸桥板的桥,白天为了避免被美军发现,将士们将桥板和桥桁都拆掉,晚上再架上去,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渡过了金刚川。不光如此,志愿军将士们还在水面开阔、流速较缓的河面下修筑过水吊桥,汽车和士兵可以水上“游过去”,水面上只留下钢丝绳索,即使是美军视力再好也侦查不到。将士们就这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将美军戏耍于股掌之间。这些层出不穷的战争智慧,才是我军在装备和人数上远远不敌美军的情况下,以弱胜强的奥秘。

曹玉海烈士曾说过说:“我不是天生喜欢打仗,我不是不追求个人的幸福,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们都有着和曹玉海烈士一样的胸襟和信仰。他们在国家领土和主权遭受到外来侵略者威胁的时刻,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用自己的伟岸身躯阻挡战火蔓延到国内。中国志愿军将士们抗美援朝战争,既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又是帮助朝鲜人民打败帝国主义、赶走外来侵略者的正义行动。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它既包含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包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包含了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当片尾志愿军遗骸归国,《我的祖国》响彻耳旁,影院里的观众眼里都充满了泪水。让我们再次向我们最可爱的人致敬!让我们铭记并传承志愿军抗美援朝精神,用更加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国家!

《金刚川》读后感(篇4)

很荣幸有机会能看到这部期待了很久很久的电影,真的非常震撼。普通士兵、美军飞行员、高炮班和桥四个视角讲述,在一个时间框架中一层层添上血肉,在情绪上逐层递进,在内容上相互关照。在张译和美军飞机对射影片达到高潮之后,我原本担心很难会有一个结尾能够托得住这个场景,但最后桥的部分也真正做到了升华,令人震撼和动容。整部影片的轰炸场面给人足够的视觉满足,紧张场面的气氛烘托十分到位,背景音乐烘托下,张译一瘸一拐走向最后炮位的时候,充满了抗争不止的史诗感。顺便感叹一下张译老师演戏上的爆发力真的太好了,越来越好!最后,大家一定要去看《金刚川》喔!!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

这么一部精心制作的主旋律影片,一点看不出来是在短期内完成的作品。当然,通过这么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不得不说,也算是对三位导演加上几位实力派演员的一种肯定!影片将抗美援朝的那种“脊背”式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能武器并不先进,但是不意味着我们意志薄弱!在他们的“身后”是老百姓,为了老百姓他们拼死也要通过那座“桥”!从影片的质感角度上来说,张力十足!但是,缺陷不是没有,就是镜头运用,和逻辑镜头重复,导致有一种本身代入很强的电影,却又出现进进出出。夸一下最后的收尾部分,点睛之笔,整部影片的灵魂所在!

战争是残酷的,也正是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舍身忘死的意志,用鲜活的生命给我们换来现在的和平。做为丹东人,鸭绿江对岸的朝鲜、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河口断桥…每一处都在印证着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感谢电影主创团队为我们呈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金刚川》读后感(篇5)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感悟】

1、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以为的平常可能就是别人的奢望;

2、对一个故事采取不同视角进行讲述,我最早接触好像是初中时候看郭敬明的《幻城》,再之后应该是《冰与火之歌》;

3、最后阶段张译演的那里主题上升有点牵强:之前那么多人操作炮台没有打下来美军飞机,结果他在断了一只胳膊和一只腿独立操作本应4-5人操作的炮台情况下给打下来了,有点难以信服;

4、全程看哭到一个不行,最激动人心的.可能就是下图这个时刻了。

《金刚川》读后感(篇6)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单位组织职工观看了爱国影片《金刚川》。也许因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嫂”,虽未曾入过伍,但与军人同命运共呼吸;虽然未穿过军装却与军营结下情缘,所以每当我观看这种军事体裁的影片都触动颇深,犹如心灵的一场洗礼,深深震撼。

《金刚川》讲述了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此片与以往战争片不同之处在于并非以正面战场为主线,而是聚焦金刚川上的交通命脉工兵桥,以个体命运侧写残酷的战争,通过精巧新颖的叙事角度,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身无悔许国的故事。在观看影片中,令我记忆犹新的一个片段就是敌军飞行员,一边炸毁桥梁一边说,“中国连一辆自行车都造不出来,是怎样做到把炸毁的桥梁反复再造起来的,好像我的任务就永远没有完成一样。”敌人由最先对中国人的轻视到后来成了令他们费解的战争奇迹,这是敌军万万没有想到的。其实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战士的前进,最后的那座桥,是人民志愿军用打不垮的信念建起的一座生命之桥,他们的身体就是桥的最后一根木桩,他们的意志就是最后一颗子弹。这种意志战胜了一切不可能,前仆后继的烈士们扬起了了中国人的骨气,用血肉之躯撑起了最后的胜利!

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此片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70年前的艰苦岁月和战士们的浴血奋战,这场战争取得的胜利是艰难的,英雄儿女誓死不屈的精神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向捍卫祖国的英雄们致敬!

《金刚川》读后感(篇7)

看《金刚川》是筹备已久的事了。从听到电影的消息,一直等到电影上映。上映第一天,就拉上朋友一起去了影院。

这部电影是关于抗美援朝的。抗美援朝在国人心中有特殊的意义,它和我们共和国的成长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也凝聚着千千万万国人的生命和情怀。但因为种种特殊原因,近三四十年以来,抗美援朝题材几乎在影视界绝迹,只有在早期拍摄的《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影片中大家才能一窥当时的情景和传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看到《金刚川》,我是有一些激动的,在当下它是一个开局和定调的作品,意味着今后我们可以拥有这个题材的更多可能性了。

在这部电影中,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没有展现志愿军与美军的正面交锋,而是以交通线的保障为入手点,分别从渡河士兵、美军飞行员、守桥高炮战士的视角,还原部队抵达战场前的一天。"金刚川"这个名字,代表的其实是一条江,夏季时水流湍急,无法泅渡过江。

江面其他桥已经被敌军炸毁,只剩下一架木桥,为了能够顺利过江,在规定时间达到作战地点,我军制定多种策略过桥。读后感m只是,虎视眈眈的美军却一次次又一次地轰炸桥体,不仅多次毁坏我军刚修好的桥,并且给我军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最后桥被炸得几乎碎掉,我军战士站到桥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生命的桥梁,帮助大部队顺利通过金刚川,圆满完成任务。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时隔70年,在和平年代回顾那段历史,回顾那段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勇斗争,志愿军战士以热血铺陈奋斗底色,树立起中国军人精神不倒的旗帜。《金刚川》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会有《长津湖》等同题材重磅电影上映。那段历史那些人,祖国没有忘记,我们普通人也没有忘记。作者:张雪云

《金刚川》读后感(篇8)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定10月25日上映的《金刚川》提档10月23日,该电影讲述了志愿军战士为向金城前线输送战力,在敌军炮火下坚守金刚桥的故事。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主演,邓超特别出演。23日向革命先烈致敬。

这个8月,导演管虎很忙!一边是他执导的抗日战争题材大片《八佰》即将在8月21日上映,另外一边,他正在丹东拍摄另外一部战争题材电影。

就是那部之前我们曝光过的,吴京正在低调拍摄的抗美援朝大片:《金刚川》。近日,电影《金刚川》已经在辽宁丹东秘密开机,网上相关资料显示的上映时间是10月25日,这一天,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这几天,更多内容陆续曝光了。首先是来自官方的确认。8月7日,在国家电影局的20xx年3月备案立项公示中,管虎编剧的《金刚川》同意拍摄。

其中披露了电影的梗概:以三个视点讲述一个故事:工兵桥修好又被炸毁再度修好……一个屹立不倒、令敌人费解的战争奇迹。

《金刚川》读后感(篇9)

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那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打破了美国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70年前,开国之初,百废待兴。但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战争,让新中国的安全环境陡然恶化。在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之际,以电影之名向英烈致敬的电影《金刚川》在各大影院上映。影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为背景,再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军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的真实故事,展现出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事迹。

金刚川是朝鲜境内金城前线的一条河流,如果想要去金城,大部队必须通过这条河流,但是,在部队抓紧过河的同时美军也在步步紧逼。电影从步兵连、高炮连和敌军的角度分别讲述了这场博弈,敌军一次次摧毁,我军一次次修复,一晚的时间志愿军创造了奇迹,他们用血肉之躯搭起了一座通往希望的桥。

那时的中国是贫穷的,造不出自行车也很少飞机大炮,美国人有飞机在头上掩护而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你问我们是谁给的勇气?是那些素未谋面却为了给我们打掩护牺牲的战友。在对回国战士的采访中,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为了我那些死去的战友活着,当小胡最后站在了金刚川那所桥上时,水面烟雾弥漫,横尸遍野,我想所谓的奈何桥也一定不会比这恐怖吧,对于那些死去的战士来说,这所桥又和通往黄泉的桥有什么区别呢,在来世的路上有人作伴他们也不会太孤独吧。

电影里刚参军的刘浩还不明白战争的意义,总以为凭着一股劲就能打胜仗,看到了战友伤亡严重自己却无可奈何更是失去了理智。战争需要的不仅是蛮力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如果嘴炮和冲动有用那么阿Q一定能打胜仗。人软弱了会挨打国家亦是,四大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绵延了下来?因为中国人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中华民族像一条锁链紧紧扣在一起,把敌人捆绑起来扔出领地。

我们每个人都该有一份担当,为生在中华大家而骄傲。“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就不黑暗”。绝不要辜负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为了那些沉睡的先烈们,请好好珍惜当下,奋斗未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