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守望菊花读后感 > 导航 > 守望灯塔读后感

守望菊花读后感

守望灯塔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守望灯塔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守望灯塔读后感一:《守望灯塔》读后感

(494字)

英国詹妮特·温特森,很有个一性一的一位女作家,《守望灯塔》细腻的笔触以及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灵静的享受。

“有人说最好的故事是没有言辞的。这些人生来就不是为了看灯塔的。的确言辞会慢慢消散,中和不计其数的东西往往不是说出来的。重要的东西是从脸上,从姿态中,而不是从我们锁住的舌头上得知的。真实地东西要么太大要么太小,或是无论如何总是尺寸不对,而不能适合于称为语言的模版。”

“我生来就是为了看灯塔的。”

在这或明或暗的世界当中,总希望有这样一座灯塔,永远只向一个地方,不论在什么地方,永远知道有这样一个可以到达的地方。

我从不敢奢望生活应该拥有什么,应为一旦承诺用于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有失去的一天。一座灯塔,与世隔绝的生活,还有一位和迷一样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的普尤。普尤在听我说话,在给我讲,昨天、也许今天或不久的将来。在时间的光圈中往往会被一闪而过得光圈吸引脱离轨道,在别样的世界,不同的星球中漫步,一切感觉顿然消逝,只有轻微的呼吸,偶尔的心跳。四周静悄悄的,同时又是特别敏一感的,一个异样的眼光,莫名其妙的只言片语,又会让你在两个叠交的世界中恍惚。

一个人的世界,一座灯塔,一片黑暗,静静的感受一切……

守望灯塔读后感二:《守望灯塔》读后感

(330字)

最近,我看了《守望灯塔》这本书,非常的有感悟,因为这是一本为孤独的人带来慰藉的暖心力作。

《守望灯塔》讲述了西尔弗是一个孤儿,飘无定所,由瞎子皮欧收养。皮欧是拉斯角的灯塔看守人,行踪神秘,给西尔弗讲述了许多跨越时空的旅行故事。这些故事围绕巴别尔?达科展开,他是一个十九世纪的牧师,一生过着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的生活。达科的故事照亮了她的生活。就像是一张穿越黑暗的地图。她在不断的失败中,守着这份光,不断成长,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一爱一情。

看完了《守望灯塔》,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独自用力地成长。在黑暗中,守着光亮,不断失败,又重新开始。

一部《守望灯塔》感动我们,即使身处在黑暗中,只要守着光亮,便可以独自成长。

《守望灯塔》它给黑暗中的人以光亮,给孤独无依的人以前行的勇气。

守望灯塔读后感三:读《守望灯塔》有感

(632字)

这是英国当今实力派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写的。这是第一次接触到她的小说,看到书上有地对她的介绍后,感觉她是个自己活的很自在的一个人。一个孤儿出生,被一家教友夫妇收养到十六岁。然后就讲到她其他的作品,大多数被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不喜欢的人说那一文不值,于是她成了英国当代“最富争议的小说家”。

《守望灯塔》这部小说是她2004年因为一个灵感来写的,讲叙的是一个孤儿和看灯塔的人的一个故事。银儿是一个孤儿,飘无定所,由瞎子普尤收养。普尤是拉斯角的灯塔看守人,给银儿讲了很多跨越时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围绕巴比.达克展开,他是一个十九世纪的牧师,一生因为自己的一性一格和一爱一情过着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的生活,而达克的故事在银儿看来是她自己穿越黑暗,通向光明的一张地图,与她后来的故事交织一起,最终走向了一爱一情,成就了一个娓娓动听的一爱一情故事。

这本书作者的写作手法很特别,全书是通过插叙来讲一个故事(我只看了一遍,所以也不算是很理解。)用的诗一般的语言,创造了一个现代寓言。里面有大量很优美很奇妙的句子,我很喜欢,并且这个故事我好像能身临其中一样,一起感受主人公的不辛遭遇,至到走入最后的幸福。感觉她那种至死不渝地相信一爱一,然后一直去寻找一爱一,寻下去的勇气,很让人感动。而那个 插曲中的达克呢,因为害怕失去一些东西,然后去怀疑自己到手的一爱一情,最后呢?走向了毁灭。我认为他的一爱一情应该是最应该相信的,偏偏因为多疑,失去了就后悔。一爱一情真的有时候总是不能承受一个小小的猜忌,更何况是最亲密的人们之间呢。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的教育随笔集,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关于教育的理想,关于传统教育的反思,关于教师的教育意识觉醒,关于学校的理念,关于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跟随着刘铁芳一路走来,我认识到一位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者,一位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思考者,一位真正关心教育、热爱教育的知识人。没有陈腐的说教,没有意识形态的教化,没有假大空的套话,读来颇觉入心,读到底时,拿着这本借来的小书,竟有些舍不得放手了。

刘铁芳是一位爱教育者,这一点从他的每篇文字都可以看出。一个不热爱教育的人,不会对教育的各种现象思考如此深刻,剖析如此一针见血,从历史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比较分析中见到热闹背后的深层问题。读之,为自己无知汗颜,为自己肤浅惭愧。

作为一个教师,本身的成长和个人的自我完善是一体的。换言之,作为教师,要想让自己的生命获得意义,必须通过教师的自我成长来实现。但是这种实现应该是冷静的、真实的,不是在热闹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荣誉,而是在冷静中深入思考,获得提升,我想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质量有所不同。

喜欢刘铁芳这样的一个说法: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个体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毫无疑问,这是教师能够达到的比较高的层次,我认为,也是幸福的层次。一个人,还有什么比获得思想认识的深入更幸福的呢?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会有一份成功的喜悦。也许这种成功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更没有金钱,但是这种认识的喜悦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这是生命质量逐渐提升的喜悦,是一个人正逐步自我完善的喜悦。

对于教师的个人提升,我想首先要学会的是思考。对日常教学的思考,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自我人生的思考。不假思索的人生是可怕。人生一世,平凡如我,如草芥蝼蚁,淹没于茫茫人海,人生还没有过出味来,就已发现美好时光逝去大半。如何让短暂人生更充盈?我选择思考作为我的人生主题。选择思考,其实是向往智慧,智慧让人更有人的尊严。刘铁芳的教育随笔,每一篇都有深刻的思考痕迹,不浮于表面,不人云亦云的,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也敢于挑战传统教育理念。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教育之爱者,一个教育之爱思者,自己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不断地去思,拒绝不加分辨地接受一切现成的结论,同时也拒绝把自己扮演成真理的自居者来发布教育的结论和标准答案,而是在对教育最基本问题的回答中敞开自我,不断地质疑、追问,再质疑,再追问。的确,他的思考理性中富有智慧,让你在看到他不同一般的观点的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思考,就应该这样进行。

当然,思考不是空想,那样所思所想无从寄托,只能浮于表面。阅读,是思考的源头之水。作为教师,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个人的要求,还是职业的要求,教师需要阅读。阅读有时是辛苦的,需要坚持;有时是孤独的,需要忍耐。每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史中,阅读都占了很大的篇幅,阅读应该成为老师们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阅读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科学内在的积淀越丰富,认识就越深入,思考就越接近真相。这样的阅读和思考的结合,会让我们的心灵越来越丰盈,生命越来越厚实。

写作,也是促进思考的重要途径。有过写字经验的人都知道,写的过程就是整理的过程,就是让思维更缜密,逻辑更合理的过程。写的过程,我们需要纵观全局,俯瞰整体,需要努力揭开迷雾般的面纱,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需要尽力表达更准确、合理。这个过程可能是辛苦的,但是收获却是让人欣慰的。教育叙事,如刘铁芳所说,真不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把生活中一个个教育事件记录下来,这些故事成为我们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实践,并成为增长我们的实践性知识、提升这种实践性知识的品格的重要形式。教育叙事成为我们改变日常教育生活的单调与平庸的重要方式。如果厌倦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不如试着教育叙事,叙事中有思考,我们的个体生命痕迹会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生命气息。

读一本书,只要有一点收获,这本书就没有白读。我认为,读一本书,获得一种思维方式,是最大的收获。读这本《守望教育》我得到的最大收获正是思维方式的突破。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政治性很强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长大的,以为生活不是黑就是白那么简单,教育也是这样,只要按照专家们指明的方向前进就不会错。无论是生活,还是教育,都是复杂的,都不是随便归类,随便给出标准答案的。我们可以思考,可以探究,但不可以定格,不可以停滞。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也许会不断迷惘,但我相信,我思,故我在。

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这是刘铁芳描写国足的,我觉得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同样适用。不甘平庸,就需要不断自我完善。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是一个人的幸福;一个教师的自我完善,教育意识的觉醒,是一群人的幸福。教育这条路能走多远,我不知道,我也愿意且问耕耘,莫问收获。

一切如烟,就让我且行且思索。

《到灯塔去》读后感


如果一个人孑然独处,这个人多么倾向于无生命的事物:树木、溪流、花朵;感觉到它们表达了这个人的心意;感觉到它们变成了这个人;感觉到它们了解这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和这个人化为一体;感觉到一种如此骚动不安的柔情,就好像是在顾影自怜。

《到灯塔去》分为三章:窗、岁月流逝、灯塔。伍尔夫不愧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锋,通过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凑在一起度假的几个人、远处的灯塔、近处的岩石、波涛海浪、窗外的平台、花园里的小径、盛开的鲜花、晚上的海风都为作品人物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觉,通过三个女性人物拉姆齐夫人、莉丽。布里斯库、凯姆极其丰富的心理活动与自由想象表达出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

主人公拉姆齐与拉姆齐夫人是一对养育了八个孩子的夫妻,拉姆齐集男性的理性、教条与专横于一身,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事业,作品描写他不断地在窗外平台上踯躅踱步、为不同看法与朋友们的争执、对孩子们的暴虐与无情,这些细节描写所表现出的又是他焦虑不安,心虚不宁、徘徊不前的心态,在最后一章中他的角色却又表现出一个父亲的和善和一个年迈鳏夫孤独的一面,面对灯塔,他终于慢慢从理性走向感性,让他与身边的朋友亲人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和信任;而拉姆齐夫人却是感性、温柔、善良的化身,她操持家务、善待每一个人;她折服于丈夫的权威却又任凭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她从不武断地浇灭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总是留有空间和余地;她希望每一个人都找到幸福,比如保罗与敏泰、莉丽与班克斯;她把自己比作灯塔的第三束光,即使多年以后也仍然照耀在人们心中。莉丽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干瘪老处女,她一直在构思一幅画,却始终找不到在空白处那关键的一笔,她性格里有男人的理性,虽然对班克斯心有所倾但却始终不去触及这份感情,十年后再次来到当年的窗外依然支起画架,从斑斓色彩中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中寻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动,为她的画布添上历史性的一笔,大功告成,终于画出了在她心头萦绕多年的幻境。

伍尔夫的作品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写什么都能天马行空地任凭思绪自由飞扬,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所在,所以读起来必须全神贯注,经常会像读一首诗歌那样细细推敲每一句话的所旨,稍稍分神便会远离作者的思路,找不到继续读下去的感觉。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一)

利用假期,把刘铁芳教授所着【守望教育】认真读完了,暗自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一精一神境界。也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一爱一心的职业,没有一爱一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师的。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一爱一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一慰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侵润着。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自己的一精一神成长,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读一些着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一爱一,一爱一就是教育。一爱一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一爱一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一爱一、理一性一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二)

文/刘宗玉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着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着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着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身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的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的特点是其文笔不像一般教育着作文笔的生涩和艰深,显得平和宁静、灵动流畅和诗意盎然。

在【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一辑的篇前语中,作者写道: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一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一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这样的文字,让平和从容状态下的教育深情、教育哲思,在人们宁静的心灵里汩一汩流淌

在【远离故事的教育】中,作者深情回忆儿时听大人讲故事的情景:(各类故事)连同冬夜的柴火、夏夜的星光、秋夜的清凉,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之中。有故事陪伴的童年,虽然贫穷,但不寂寞。童年的生命时光在故事的记忆中依稀存留,在回望中鲜活如旧,带给我绵绵不绝的生命暖意。读这样的文字,一种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玖这样的教育着作,有如轻风拂面、甘露润喉,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这是【守望教育】的魅力,也是刘铁芳先生的魅力。

守望教育读后感(三)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一爱一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一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一性一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一性一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一性一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一性一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一精一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