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跟孔子学做家长读后感 > 导航 >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做家长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一)

刚读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流淌着教育智慧的书让我走近了孔子,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掩卷沉思,我们确实应该跟随孔子学当老师。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看观教学现状,中国的家长历来责任心奇强,今天不愿意丢失落榜的脸面,明天更不忍心目睹孩子待岗的痛苦,于是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奔走物色名师家教,充分发掘孩子的时间和智力资源,决不允许孩子蹉跎光一陰一,虚掷年华。这样虔诚的近乎愚昧的一爱一,让孩子埋藏了自己的兴趣一爱一好,熄灭了童年所特有的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气,甚至不时演绎出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十年寒窗,学生们牺牲了自己应有的自一由连同自己的花样年华。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天真活泼、热情开朗的学生,心中也会充塞着对学习的焦虑、填满对生活的恐惧。曾经有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么说:同学们都羡慕我:当班长、成绩好、会弹钢琴其实我也有烦恼。每天爸爸一妈一一妈一轮流管我学习:该做奥数了,该去练琴了,该读名着了一刻也不得闲。

玖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要学孔子的一精一神:潜心自己的事业,用纯净的良心成就一份责任,用艰苦的跋涉让教育多几份人一性一和温暖。真的希望素质教育不再是一浪一漫的影像,而是真实的栖息;学校教育能应抹去追名逐利,呈现出生命的润泽。在我们教师真诚的微笑里,蓄满教育的一陽一光,让我们一起蹲下一身一子,弯下腰杆,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吧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二)

我们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与【论语】结缘,与孔子相识。孔子是万世师表,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然在【论语】的阅读中我已经对孔子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他的教育原则有哪些?作为老师应该向孔子学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我。最近,我终于在【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名老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上来看,【跟孔子学当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本着反求诸己的想法,我合上书页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整理出了几条心得,与大家共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可以改成: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之者,以学为乐,终身学习。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工作着并快乐着的格言不就是让我们在乐教中追寻职业的幸福感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一精一神赡养,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一爱一学生、尊重学生,不能想着象训练犬马一样去训练学生。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啊。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由此,我联想到以前,教室的玻璃碎了,我们进教室是不是一般先问:谁把玻璃打碎了?学一学孔子吧!我们应该这样问:玻璃碎了,伤到人没有?然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一爱一的体现,他体现出一名教师大一爱一无痕的风范。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对学生要求太琐碎了,教师就会坠入烦恼与劳累之中,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一妈一一妈一的,把握与学生的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一件器物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我看过这样一则趣闻,人们发现马在冰上跑不会摔倒的秘密,就是它在冰上跑时永远也不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一条腿。孔子在告诫我们,君子应多才多艺,否则当我们只能以某种技能谋生时,那就会摔得鼻青脸肿,就像小说中的孔乙己一样,百无一用。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一性一,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老师自身的一专多能,我们教师应该不器,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一爱一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学生不怕教师严厉,就怕教师偏心、不公平。

尽管这本书写得深一入一浅一出,但我承认我还远远没有读懂孔子。孔子就是一座丰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我想:学习,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合上这本书,我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旅程便开始了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三)

最近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虽然谈不上读一精一,却也受益颇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得美好词语,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书中有两章的题目最吸引我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和孔子有的,我们有吗?。带着疑问,伴着好奇心,我细读了其中的内容,孔子没有能保障生活的铁饭碗即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月薪、职称、或各种荣誉称号,更没有国家以法律来保护他的工作和薪水,最可悲的是连一段唯一的一爱一情,也因为李逵般的学生子路只知道扞卫男一女授受不亲,认为老师不该有一份丢人的一爱一情而就此葬送了。正如作者所问,近乎光杆司令的孔子缘何能成为万人仰慕的先生?孔子究竟有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孔子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孔子有修养。孔子有的,我们没有。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一精一神可以成为我们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一精一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一精一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使没有学校的孔子不愁没有学生?是什么使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孔子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是什么使颜渊、子路这样的学生孜孜不倦、一心一意地向孔子学习?我思来想去,终于明白了,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人文修养。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那么,欲诲学生者,先修其身。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回想到自己,在从教的道路上虽然曲折蜿蜒,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不断地在学、不断地在提高自己。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以外,其他有挑战一性一的工作任务,我也从来能乐意接受。因为,我想到,只要我去尝试了,去努力了,就肯定会有所获!毕竟,一个人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也算是一种所谓为人的乐趣吧!要是时时刻刻都在计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在斤斤计较中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既不能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的需求,又不能找得一精一神上的支撑点,学无所成、一无所获,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许大部分同行,也像我一样,还没有办法得到像孔子与教学那样柏拉图式的一爱一情,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像孔子那样,在教学工作中因为自己学得新知识、新方法,或者帮助学生取得新进步,从而令自己活得饱满、活得充实、活得实在!这种为人师的快乐,往往有时候能使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一些园囿与不足,而令我们更加热一爱一生活,从而坚定信念。

很多现代人会这样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辛辛苦苦学习十几年,忙忙碌碌工作几十年,然后等着年老,等着死去,人啊,就是生活的机器。但或许我们真的要从孔子的身上领悟到这一点:学习就是一盏明灯,失去它我们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摆正了这样的心态,教书的哪怕还是一辈子的穷教书匠,也可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师者,永怀教学之恋,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它让我深深的眷恋和无垠的自我期许,它会伴我快乐的前行着!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跟孔子学做人读后感


跟孔子学做人读后感范文一

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孙汉洲所着的《孔子教做人》一书。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我看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八个字,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回答子贡请教有什么可以终身行之的问题时说:那可能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给别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也就是相当于换位思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也显得尤为重要吗?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比如:设计课堂教学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进度要考虑到学生智力能力,作业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和困难。我想这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基本。

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到了这一信条,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当我们心情烦躁不安时,懊恼时,请提醒自己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跟孔子学做人读后感范文二

本学期限拜读了高欣编着的《孔子叫我们宽容点》其中第一章《孔子做人之道》。它让我知道做人是一门大学问,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教他的学生做人要可能宽恕就是恕别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给别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遇到与人相处上的问题,应换位思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想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作为老师无论与同事之间,还是跟与学生相处时,也应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念头。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比如:设计课堂教学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进度要考虑到学生智力能力,作业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和困难。我想这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到了这一信条,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当我们心情烦躁不安时,懊恼时,请提醒自己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妈妈带我去看《孔子》这部电影。

孔子,姓孔,名丘,山东曲阜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一开始只是一个中都大夫,后来因为鲁君知道孔子把他管理的地方治理的很好,所以就提拔他做了大司寇。当时的相国季氏家族的季平子死了,他生前要求把他喜欢的人给他陪葬。其中有个小家奴跑了,被孔子收留。第二天上朝,季平子的大将公孙纽对孔子说:季相国生前要求我们把他最亲近的人给他陪葬,这小家伙应该还给我。孔子微微一笑,说:将军是季相国最亲近的人吗?公孙纽说:是呀!孔子点点头笑着说:那就请跟着季相国去吧!公孙纽气得鞋子都掉了。看了这里,我哈哈大笑。

有一次,齐景公听说鲁国重用了孔子,就想找机会把孔子和鲁君围困在山谷里。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孔子先派出十辆先锋战车在齐军前叫阵,再让自己的弟子用一百辆牛车在山后呐喊助威,吓得齐军马上就撤退了。更为厉害的是,他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汶上三城。孔子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啊!

后来孔子被迫来到了卫国。君夫人接见了孔子,但是孔子觉得卫国局势不好,所以离开了。孔子带着众弟子来打菜国的时候,接到要冉由去解曲阜之围得消息。孔子让冉由先去,自己带着众弟子过一些时日再走。在路途中,孔子失去了颜回和子路。几年之后,孔子回到了故乡曲阜,写下了《春秋》这部书,然后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三岁。

这部电影把孔子的一生表现到了银幕上,我们要向孔子学习。

孔子读后感范文二

很早就想深刻了解这位影响中国文化,或者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文化基调的先哲。他创立了儒家文化,他开辟了贫民教育时代,更是弘扬了周礼,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尽管在政治上他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教育和文化思想上,他给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当今世界也具有很高的学术威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就说明这点。一直想抽点时间把他咀嚼一遍,可直到毕业前夕才看完,慨叹孔子的一生,慨叹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以追求周礼治天下的愿望,慨叹他有教无类的思想,慨叹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仪观念。要慨叹的太多太多

孔子,字孔丘(前551-前479)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人也无法比肩的。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实际上是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物。说他平凡是说他出生于春秋时代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丧父,生活贫苦,为了糊口,他曾做过一些上流社会所不齿的下贱工作,他也曾因为处境的贫寒而被鲁国的大贵族们拒之门外,遭到凌辱。在那个礼乐征伐自大王出转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向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最后转向礼乐征伐自陪臣出混乱局面,像孔子这样尊礼的人必然不能让当时掌权的大夫欢迎,所以孔子的一生政治生涯异常不顺,可以说是无所建树。

吾十五而志于学可以说孔子明白学习之道还是比较早的,估计我二十五才能志于学,从那时起孔子开始潜心学礼,早年的孔子就追求对周礼的把握,每每醒来恐己周礼不足,足以看出孔子对礼的重视。三十岁前孔子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物,大约在三十岁左右,他的学问才渐渐被社会所接受,声名也逐渐远播,但是他任然是个手无寸权的教书先生。直到51岁时,他才时来运转,登上了鲁国政坛,由中都宰、小司空而做到大司寇,并且摄相事。可正当他准备一展政治才华、进行理想中的社会改造工程之际,由于他触犯了鲁国大贵族的既得利益而被无情的赶下了鲁国的政坛,短短三年政治生涯就像滑过夜空的流星那样转瞬即逝了。

从此,他开始了长达14年的自我放逐式的漂泊生活。他带着一群弟子,到处宣扬她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国度。他的足迹遍及中原大地,多次出入卫国,被逐于宋国,困于陈、蔡之间,徘徊于楚国的边陲,可谓历尽坎坷,四处碰壁,却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的夙愿。最后不得不以68岁的高龄重返故土鲁国。

回国后,他被尊为国老,但也无非是贵族政治花瓶中的摆设而已。73岁时,这位老人在寂寞中离开人世,结束了他平凡的一生。

孔子毕生做出的最突出贡献要数他为抢救濒于灭绝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种优秀文化都必须建立在独特的文化基石上,基督教文化之《圣经》、犹太文化之《旧约》、佛教文化之《佛经》、伊斯兰文化之《古兰经》等都有力的证明了这个结论。因此,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石,那么中国文化又从何谈起呢?我们的文化基石就是人所共知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它承载这中华民族文化最古老的信息,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那世世代代都汲取那里面的营养,并且结出令世界惊诧的累累文化硕果。而这些古老而宝贵的典籍正是孔子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精神、用毕生的精力从那个动乱的岁月中抢救出来的名族文化瑰宝。所以我们应该永远感谢孔子。

一句话总结孔子:伟大的教育家、保守的思想家、失败的政治家。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一)

比起往年暑假,今年过得有些不同。在常规的放松活动之外,又增加了一项看书的任务。回想过去一年的高中教学,有看到学生取得进步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和无奈。为了让自己在教学方面获得更多的方法和经验,我刚放假就去书店挑选一些通俗易懂并且一操一作一性一强的教育类读物,最终,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假如我当老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封面和插图,但是它的内容足以给我许多宝贵的教育启示和建议。

乍一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还以为叶圣陶从未当过老师,于是就想:一个从未做过教师的人又怎能在教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就是一切冠冕堂皇的大话、套话。但是由于在很多教育杂志上都见到过叶圣陶这个名字,所以还是忍不住拿起书翻看起来。这一看我才知道,叶圣陶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他在本书中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对于人类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一位教师应该从哪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教育。

前面两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育应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和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两点虽然是独立的两点,但其实是相通的。因为良好的习惯能够使人一辈子受用。在这里,叶老先生主要强调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一性一。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上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过去的教育漏洞。为什么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了很大的一精一力,结果还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令人满意?答案就在这里。我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所传授的知识也只是在口头上进行强调。有时虽然说要检查但总不能坚持下来,以致于学生也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不管完成的怎么样老师都不会真正地较真。长此以往,我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出现了断层和没有尖子生的情况。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太晚了,再想把他们的不一良学习习惯改正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考试就在眼前。所以在这个假期期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学期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答案: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叶老先生举了一个最通俗的教学生关门窗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轻轻地关上门窗,而不是砰的一声去惊扰别人。这个小事的教育不仅要反复更要坚持,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时总是轻轻的,这样才能算是养成了良好习惯。生活中原本没有小事,正是因为我们轻视了它,它才成为了所谓的小事。之前每次都有学生作业不交或是在听写时抄袭,而同组的其他同事都说:你何必那么较真,哪个班没有这样的学生,有的学生你就是把他的作业收上来了也都是抄的,有什么意义呢?一次次过去了,我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心想反正就那么几个学生也影响不了什么。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交作业或迟交作业,甚至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在听写时也开始交头接耳。我越发感到情况不妙,当我再采取措施时,基本上很难再使学生产生飞跃式的进步了。所以,在本学期开学之初,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成为我工作的重心,事事无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接下来两点分别是教是为了不教和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一子一样。这两点是以上两点的再续,也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自然而然就会自觉地把这种好习惯继续下去。相反,如果学生一直都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他的行为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也许是好的,也许是有危害一性一的。所以,受教育者就像是一粒种一子,他究竟能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永远没有破土而出的机会只有播种的人才能知道。种一子只有被人用科学的方法播种到地里才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如果永远被忽略那他的命运将会是充满遗憾。所以,在教育者的眼里,所有的受教育这都应该是饱满的,充满生机的种一子,只有我们用心去播种,他们才有可能还给我们一片荫凉。而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去歧视或忽视学生。

德育总是跟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和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两点虽然我很赞同,但是前一点主要是靠班主任和学校才能实现,而后一点是跨学科的,所以关于这两点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就不再啰嗦。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在我理解是教师和表率。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有了这样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只是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阐述,而新时期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为师还要为表。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否则我们教出的将是一批批缺乏诚信的知识机器。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二)

邻居对我说当教师真好,特别是幼儿园老师整天和孩子打交道,无忧无虑的。一年两个假,是啊!在一年最寒冷与最炎热的日子里,可以悠然地享受生活的闲适与自在,是惬意!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高尚。近日读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老师】后惬意少了,惭愧多了。我觉着离先生要求的老师差之甚远。

当教师首先是要博一爱一和耐心,叶先生在文中说,如果当老师,绝不将投到学校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情,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做朋友。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与今天的社会环境不同,在今天特别是小学以上的高等学府以分数衡量学生老师的背景下,老师往往为学生几本作业大动肝火,甚至为零点几分焦急万分,一爱一聪明的成绩好的学生很容易,成绩差的邋遢学生可就没人一爱一了,所以当老师必须懂得一爱一所有的学生,宽容羸弱拙钝的学生,以情感动人,让学生知错、改过进步。其实幼儿园也是如此,老师往往特别喜欢那些聪明、能干、乖一巧的小朋友,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小朋友往往很头疼,各方面的压力迫使他们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其次,教师必须严于律已,时时做学生的表率。叶先生说做教师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简单一句话,所耗费的心血是无穷的。怎样才能养成习惯?老师要身一体力行,一进入学校,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学生关注、给学生以影响,学生不仅听你说教,更在看你的行为。言传不如身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你自己首先不做。特别是对于幼教来说更要身一体力行,严于律己。因为小朋友不能理解老师纯语言的说教,模仿又是幼儿的一大特点,不夸张的说,你的一言一行真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习惯。就如叶圣陶所描述的那样:要从最细微最贴近的事物做起,绝不马虎了事,例如门的开关,我要叫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知道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我希望从小就给小朋友建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从小事细微之处,慢慢培养他们各方面好的品质。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用自己的真心、一爱一心、耐心、智慧去对待每一个小朋友,时刻谨记叶老的教导,时刻谨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三)

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老师】一文写于1941年,时隔七十年,今天读来仍是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叶先生此文从我如果当小学老师我如果当中学老师我如果当大学老师三个方面对如何当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叶先生为人生的教育本质观,也就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小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认为要与小学生成为朋友,而不应该把他们称为讨厌的小家伙和惹人心烦的小魔王:而是出于衷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是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就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朋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无话不说,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最有利于沟通和交流的。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与学生之间之所以存在着代沟,其实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朋友的缘故。

叶先生认为,做一个小学老师要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哪怕是关门、开门这样的小小的细节,对于开门关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一奸一犯科,干那些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对于这样的小小细节,我们的小学老师有多少在关注呢?好的习惯还反映在教小朋友识字读书上,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叶先生感觉到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驹于顽皮的小孩子,叶先生不主张体罚的,因为这一下子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一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一体上的痛和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们身边的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打骂、与老师对孩子的打骂分不开的,打骂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当回事了,也就后进了。面对调皮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心平气和。

叶先生还谈到,作为小学老师,还要作小朋友家属的朋友,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叶先生觉得做家属的亲切忠诚的朋友,我想并不难;拿出真心来,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们的子女弟妹好。谁不一爱一自己的子女弟妹?还肯故意与我不一致。如何与家长处理好关系?一句话,就是要与家长成为朋友。

中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是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叶先生认为,说成教书,把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说成读书,就把古人今人的经验消化成自身的经验抹杀了。怎么做?就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

峻是我不想忠、孝、仁、一爱一等等一抽一象德目向学生的头脑里死灌,实在的做法是为了使学生存心和表现切合着某种德目,而且切合得纯任自然,毫不勉强,我的办法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也就是从小事做起。叶先生还特别强调一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怎么做,教师首先要做到: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德育不是简单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的口号,而体现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德育也不只是只强求学生去做的而教师可以违背的事情,德育必须得有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行。

三是我不想教学生有名无实的事情,做事情,必须得名副其实,设立的自治组织、图书馆、种植园等一定要有名有实,不然就不足以养成学生的好习惯。放眼我们的旁边,有多少花架子的事情,有了开头,也再也见不到下文的书写了。

四是我不会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么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多少老师在真正践行态度和价值观?为了考试,我们大多数老师看重的或者说剩下的就就是求得一个高分数的解题的方法和技能了。

五是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决不专做讲解工作。叶先生反对满堂灌,好的做法是:只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替他们分析和综合。否则,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不好,因为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似的感觉。叶先生说: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课堂流程的必须,可是至今仍有老师持怀疑态度,认为离开了老师的讲,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足矣:作为老师,你会随着学生一辈子么?我们总得要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总得要学生自主地与他人合作的,总得要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主去探索解决的。老师们,课堂上还是少讲一点为好。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这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

大学老师怎么做?叶先生还是强调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要帮助学生为学,也就是重在引导。要倾其所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决不留一手。不用禁遏的方法,阻止学生的思想和阅读:学生在研究之中锻炼他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从而得到结论,凡真是要不得的,他们必将会直指为要不得。这就不禁遏而自禁遏了;其效果比一味禁遏来得切实。叶先生主张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与学生称心非而谈,绝无矜饰。教学中,不忘教育的总目标,要以身作则,获得学生的敬重。

叶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说:我现在不是教师。如果我当教师的话,在教师节的今日,我想把以下的话告诉自己,策励自己,这无非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意思。叶先生关于中小学、大学教师的种种,不只是在策励他自己,更是在策励着今天仍在教育战线上前行的我们以及后来人。

跟禅师学做教师读后感


跟禅师学做教师读后感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谢云老师的又一大作【跟禅师学做教师】,很是惊讶。因为谢云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就像他的网名江湖一刀那样,似乎更多的是血一性一、热情、诗意,甚至江湖义气,与谈佛说禅多少有些心一性一和智慧上的区隔。不过读完这本书,我却生出了许多感佩。这几年,他的确是下了真功夫:从禅门典籍中重新悟道,对教育、教学有了返本归宗又别开生面的发现。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的开启,更是源于他对教育这一志业坚守的生命自觉。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习得为师之道,还能学到为人之道,更能以平和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现实,成就美好自我。

教师成长必先从心灵的觉醒开始。阅读谢云老师的这本新着,让人的心灵得以重新洗涤。在他的文字里穿行,阅读者如同伴随交响乐的节奏,在禅心、智慧、知行、升华中漫步;既不会腻于空谈心灵、缺乏实践之感,亦不会束缚于制式教条般的规章步骤。这实为当下面对教育变革而焦虑不已的教师重新寻回心灵活水时必读的一本好书!

从2001年毕业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教师这个行业干了整整12年了。回想这12年的种种经历,我不得不问:我们看护好自己的心灵了吗?十几年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大的、小的、深的、浅的。我想每一位老师的感受都会和我一样,那么,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坚守着自己的那艘小船了吗?在改革的劲风中,我们坚守住自己的那片花园了吗?

谢老师在【跟禅师学做教师】中这样写道:文化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酝酿和发酵,就像一坛好酒。尽管动荡频仍之际,也有文化盛世,但更多的时候,它需要安静,需要安定,需要一种不被打扰的从容与优雅,就像植物,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不被破坏和叨扰的生态里,才能根深叶茂,自称天地。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或许可以洁净空气,教育界的狂风暴雨,往往只能破坏水土,败坏风气。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从事,课堂,需要安安心心地经营。

玖着上面的这些文字,我深有同感。是啊,事物需要改进才更完美,但是,我们在改进和创新的同时,不能违背事情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它自身的生长原则。就如教育的变革,它需要的是教师心的侵润,需要的是静待学生生命成长的耐心,需要的是一种如陈酒发酵般的时间的酝酿,需要的是对教育的一种敬畏;在敬畏之中,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做到恬然和淡定,从容与优雅,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那种急躁和盲进!

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为了上出一节所谓的高质量的优质课,将一些名家大师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让孩子去强行地按照她设计的教学环节往前走,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更有甚者,一节课反复地排演无数遍,甚至于每个问题都指定固定的孩子来回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还有自我吗?还有灵一性一的流动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