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有味汪涵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我的如皋何时有味?——汪涵《有味》读后感

有味汪涵读后感500字

我的如皋何时有味?——汪涵《有味》读后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我的如皋何时有味?——汪涵《有味》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很羡慕汪涵有靖港这个地方可以安放灵魂。让他可以开门即是闹市,关门即是深山。我环顾自己的如皋,仿佛没有那种美感的节奏,这里只有学生和教书匠每天会在同一个时间起床,叫醒并不愿那么早就开始啼叫的鸟儿们。

我遇不到有木匠会在同一个时间摆开自己的工具,打开他的窗户;闻不到安静的豆腐作坊里,开磨的豆香蔓延哪一条水泥新街;也很少看见一大团墨由浓而淡,无边地蔓延,丝丝缕缕流淌于水中;更听不到在安静的雨天会有油纸伞吧嗒吧嗒任水滴轻弹。

如皋越来越像一座空城,这里除了喧腾的超市和堵车的窄路,便是挂着琴棋书画招牌的培训门店,除了价格不菲的蟹包早餐店香气扑鼻,便是打过鸡血的学校门房外步履匆匆。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百年以上的老屋,没有青苔满布的老街,没有粗糙遒劲的老树。甚至没有名至而归的学子。

如皋的家长常常拿来津津乐道的,是这座小城的教育。因为如皋连一所三流生源的中学都可以考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本科率。如果学校是一座工厂,不得不说这年复一年的高效益是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皋学子以学成离家,扎根异地为荣,没有人愿意做一个安静的手艺人,主动留在家乡,为古老的如皋小城积淀一份醇静和韵味。

而一座小城的韵味和底色是一条修缮过的东大街装不出来的,也不能依靠坚硬的权柄冷不丁脑门儿一热的策划和干预。如皋不会因为曾经有过李渔、冒辟疆这样的文人就会永远气自华,如皋也不会因为拥有美好的传说,便拥有美好的以后。

数十年,一批又一批最优秀的人儿从如皋离开,除了逢年过节和叶落归根,再也不回来。小城的血脉一点点在稀释,小城的灵魂何去?小城的光阴何往?

至今,路边的新枝上,刚安好家的鸟儿,也不得不早起。沸沸扬扬的晨读,除了叫醒了鸟儿,也读落了月,读醒了太阳。

羡慕虞逸夫教给汪涵的那句话中的境界: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什么羡慕?因为我的如皋静不下来。有人说,一个人的成熟,在于不会轻易去羡慕。可是一座城却因为羡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一座空城,空城里的我,如何去成熟?

这本靖港的《有味》,读来全是羡慕。最可惜,它没有让我的心灵静谧下来,或许只有如皋的《有味》可以安放我的灵魂。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1600字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出自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词句之间描写了早春之景,虽是春景宜人,苏轼词中却多少有些消极之意,他极力躲避世俗烦恼,想要在春景中沉浸自我,以此忘怀。千年前的苏轼在历经波折之后所得到的人生的领悟,而千年之后的于丹在自己的书中向我们展现了她对于词句的领悟。她所谓的清欢是一种回归本真,洗尽铅华的人生态度。她想要的是一种遵循本心的体验。

也许不同的人对于词中清欢一词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同样的是我们想要的清欢是我们对人生的选择,苏轼用他所理解的清欢演绎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于丹为寻找自己的清欢选择了行走,她带着问题行走,走过繁华的都市,走过宁静的乡镇,慢慢寻找生命的真谛。

千年之前,有过这样一个女子,她美艳绝色却冷若冰霜,明眸皓齿,不卑不亢。双八年华,已出落得楚楚动人,她以这个姿态震惊周朝,同样也虏获了那个男人的心。幽王为她烽火戏诸侯,这是荒谬到后世君王没有勇气模仿的举动。

她不给他一个笑,却替他担了祸水之名,他偏给她一个玩笑,待他拱手江山讨她欢,如此,为她负上幽的亡国谥号。后人以她美色祸国,将一切错处归咎于她,其实有没有褒姒都是一样的,女人不过是昏君亡国的一个借口,周朝注定该亡,只是她的美丽加速了这个王朝的湮灭。余以为褒姒是值得人敬服的女子,她的所作所为都不失率性,她不笑时,哪怕幽王再怎么费尽心思,她也不笑;她要笑时,哪怕代价是倾国倾城,她也照笑不误。

史书记载,烽火戏诸侯是褒姒的最后一个亮相,此后再没有了她的身影,但在我心中,她始终是那个一笑倾城的女子。她的清欢是脱离于世俗之外的安逸,她虽处于深宫之中,却依旧保存着乡野女子的率性。她不需要金银珠宝,不需要绫罗绸缎,于她而言,所要便是执君之手,携手余生。

这是她的清欢。

还有一人,罗贯中书中的周瑜,不得不说的是,真正的周瑜并不像他书中所写的一般小气奸诈,急功近利。

历史上的周瑜,真真当得起风流二字。江南山水飘渺自古为人所叹,其地地灵人杰,养得江南儿女多情。只是其中出类拔萃者多,得天独厚如周郎者少。周郎俊逸,周郎儒雅,周郎妙解音律,周郎安邦定国。我今念及周郎,仍可思至其谦谦君子,撩拨人心悸动。可想当年,赤壁之战后的周瑜是怎样的雄姿勃发,正如苏轼所言,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浅浅一笑,不知误尽多少红颜年少。自周瑜之后,出了谢安谢太傅,其风流高雅为世所重。

当年的谢安是王谢两家最出色的子弟,东晋王朝最有才华的人。只是谢安本身无意仕途,二十岁隐居,四十岁初出山,一隐东山二十年,是为了一鸣惊人。二十年前,他抛去了家族,抛弃了荣华富贵,放下尘缘俗事,只为了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二十年后,他出山救国,淝水之战,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甫一出手,为东晋王朝打了一场漂漂亮亮的翻身仗。

可谢安又是周瑜之后的多少辈。我们难以猜测,还在隐居东山的谢太傅是否会想到当年的周瑜,但不可否认的是,先人因循着周郎凤仪才开出了魏晋风流,育出无数文人墨客。

周郎已去。

周郎不知,他无心成就的高度令多少凡夫俗子望而却步。其实赞咏他的子瞻本身已是出类拔萃,也不由得在他面前自惭形愧。他想要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同所有男儿一样,他也想要建功立业。江山折腰,功名误人,谁不一样?只是,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做得极为出色,自由的在朝堂与江湖之间转换身份,他可以是战场上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卸下盔甲,他也可以是宴会酒席中儒雅的温润公子。

他是军人,也是文人。他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在纷纷扰扰的世间,他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这是他的清欢。

所以说人间有味,其味无穷,我们在追寻心中梦想的同时找到了人生的清欢。这是我们遵循本心之后找到的答案。当我们选择回到刚开始的清朗与质朴,想起了初心,想起了出发的理由,则找到了人间清欢。

正如李白辗转乡野与朝廷,虽有心仕途,却终不得志,最终选择了相忘江湖,做一个四海为家,潇洒坦然的诗人:仓央嘉措被禁于布达拉宫,高坐于龙床之上,却选择了做回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宁负如来不负卿,他选择了一条比还俗更彻底的背叛之路;范蠡助勾践重振国家,却深知勾践此人可共苦却无法同甘,继而选择了隐居深山,不问世事。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不停地追寻着,不停地探索着,往往忘记了最初的本意,一头扎进历史的洪流中,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纵观历史,找到人世清欢的人必是不忘本心之人。正如于丹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若有一日,你也迷失在现实所搭建的迷宫之中,无法自处,不若循着本心,回到起点,找寻最质朴的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苏东坡传》有感


历史上曾出现过你这样一位旷达之士:你是诗人,才高八斗;你是学者,嗜书如命;你是个乐天派,秉一性一难改;又是个美德家,悲天悯人;你还 是士大夫,是书法家,是工程师。

你,是苏轼。

就在一个个安静的夜晚,品读你的传记,轻轻摩挲那散着清香的纸面,我感觉仿佛在和一个高雅的灵魂对话,纵使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亲身经历过的你也只是淡然一笑,安之若素。历史上多少风一流才子,却难有第二个像你这样。像你这般人物,内心定是光明坦荡,否则怎能吟咏出那般气贯长虹的词章?

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

当时张范风一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

想你当年初出茅庐,年少轻狂,又中科举,袍笏加身,跨虹观月,出口即成章,下笔如有神,眉宇俊朗,神情洒脱。当时宋朝国泰民安,你整日把酒临风,对月高歌,想来正是这风一流气度伴随了你一生,看你酒入豪肠,借着月光,带着剑气,氤氲成了半个大宋!

可即使还 是个潇洒少年郎,你却已懂了些人间冷暖,已知万象更迭,极强则辱,才把世间薄凉看作如剑头般渺小。或许年少的你已有预感,自己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而你已释然,已经放下。

所以后来,你自愿降职,离开京师。即便是卷入乌台诗案,贬入黄州,也不改初时一性一情,倒是和友人在黄州这块荒凉之地闲庭信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一交一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月似水般倾泻下来,倒映了苍柏翠竹,也倒映了你纯净的内心。你愿做那“独钓寒一江一雪”的钓者,愿做那“采菊东篱下”的隐士,而不愿为了功名利禄阿谀奉承,让才华受到桎梏铁镣的枷锁,让灵魂沾上红尘浊世的污秽。所以无论是诗中的你,还 是现实中的你,都是旷达闲逸,淡然愉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一陰一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作此篇,本是因月色皎洁,便怀想兄弟苏辙,不想到了最后,竟生出了看淡生死离别的洒脱之意。月亮在诗词中从来不只是月亮,它自顾自一陰一晴圆缺,总被多情之人加上人世离合的情愫。可你不践古人,不再跟不通情理的月亮较劲,只盼寄赏月之情于“千里”之外的苏辙,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且不说这一精一湛的词工,只是这份释然,便已道出你的淡逸旷达,潇洒豪放。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 酹一江一月。

想你这一生必是清闲,既无丝竹乱耳,又无案牍劳形,所以即使到了人生暮年,依旧带着指点一江一山的豪气,羽扇纶巾摇出的飘逸是文人笔下的瑰丽,周郎的风一流倜傥,何尝不是你一生的写照?你此刻的奔放,是极震撼人心的!想到一幅国画,题的正是这首诗,画的也正是你。你坐于险陡山峰,狂风四起,衣襟飘动,风尘洒脱。头稍仰山河风光尽收眼底。两唇夹在浓密的一胡一髭间,微微一笑,那是何尝的豁达!你这一笑,似笑绿了一江一南,笑冷了一江一北,笑瘦了明月,笑老了青山!

你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巨匠,你一洗宋词绮罗香泽之态,登高望远,昂首高歌,方可登上大雅之堂;你的书法也是独具一格,自出新意。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你的名字也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你留给我们的,是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你一生的磨难一言难尽,但你留给我们的形象,却始终是超凡脱俗,因为你奔赴人间,只是来演绎一场叫做清欢的戏。

梅子涵的作品读后感


梅子涵的作品读后感范文一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戴小桥全传》的书。这本书是梅子涵叔叔写的,真是太好看了,这本书富有童趣,又生动,又搞笑。

这本书主要讲一群男孩子的故事,有戴小桥、汪小中、杜家严他们每一天都哇啦哇啦,打打闹闹,来回奔跑,尘土飞扬,开心得要命啦!他们每天放学都会去踢足球,每天都有一个天才的灵感----什么踢足球派个特务;上课把小便小在裤子上;小纸条贴在别人背后的功夫,炉火纯青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永远的星期五》。那天,汪小中告诉他的伙伴们,星期五,他们小区又举行晚会,有好多的节目,还要放电影,那几个朋友高兴得不得了!又带肯德基,又带面包,又带水的,像是野餐似的,结果晚上一去,没人,空空如野,原来5月11日开晚会,可今天已经25日了,早就过了,哈哈,你说他们搞不搞笑!

我觉得这本书不教育什么,只是让我们开心,让我们快乐的度过童年。他们的一些故事其实我们也有,顽皮,莫名其妙,雄心壮志,稀里糊涂我觉得,一个人的童年是最宝贵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同学们一起来吧!让我们的童年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快乐吧!

梅子涵的作品读后感范文二

暑假中我读了梅子涵先生的《吹着小哨前进》,每一篇作品都以爱为主线,却没有大声喊出,只将爱字或藏于点滴之间或藏于心底就像他在《小脚奶奶》中写的那样!

那是一段苦难的岁月,更是一段遍体鳞伤的历史。他让多少人含恨而终,更造成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

全文正面描写小脚奶奶的笔墨并不多,只有那么几句很像是从木梁上吊下来的一根蜘蛛丝的问话,然而就是这么几句看似简单的问话激起作者心中思念与爱的涟漪,更激起作者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的憎恨,然而作者没有直接写出,只是用划清界限和言多必失一笔带过,由此可见那段历史给几代中国人带来的彻骨伤痛,因为伤痛的极点就是欲哭无泪

父亲给带走了,去那个可以改造思想的地方了,而且一走就是二十年,以至于在小脚奶奶过世时母子都未能见上一面,就更谈不上尽孝了!而这一切就真的像小脚奶奶临别时讲的那样:等你下一次来,奶奶已经死了。而造成这种生离死别的原因仅仅就是一个言多必失

小脚奶奶累了,休息了!就躺在路旁的如果不仔细找就注意不到的墓里。她独自一人孤零零的在那方寸之地安息,没有和爷爷埋在一起,她也没有墓碑,只有爷爷的墓碑可以清楚地告诉世人:小脚奶奶曾经来过!恋人们的生不同房,死亦同穴的海誓山盟在这里被无情地打破!而这一切也仅仅就是因为要划清界限

作者来了,和那个已改造好了的爸爸一起!他们来看小脚奶奶了。不过她再也无法听见他们路过她身旁时的脚步声了,更无法听见作者那发自心底的思念了,至此,作者对小脚奶奶的爱和思念表露的一览无遗,然而作者只用了我要陪陪奶奶这一句点睛之笔,词句干练无比!

如今,那段噩梦般的历史已在时间的长河里渐渐远去,消逝在人们的视野里,时间也渐渐地抹平了那几代人心灵的创痛。然而爱却永远留在世人们的心底,一代一代传承。

整篇文章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作针,饱满的情感作线,为我们缝制了一套美丽无比的爱的华衣!

关于李白的《赠汪伦》读后感


各位同学好友,我对一首古诗特别欣赏,就是那首说一个孤独漂泊的人就要离开朋友们远行他乡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送别的歌声的诗-------猜出来了吧,就是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写的太好了。起因是:一贯爱独自游山玩水的李白要到安徽南部时,当地一位叫汪伦的人是李白的粉丝,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说来我家乡玩吧,我家乡是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处处飘香,引人入醉。李白一看,这个地方太好了,太合我意了。别的地方不去了,就去汪伦家乡吧。李白到了汪伦家乡一看,并没有汪伦信上说的美景。等他见了汪伦表示质疑时,汪伦才说出了实情:十里桃花----是指十里外有一处深潭叫‘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这的酒店主人姓‘万’。只所以这样写信给李白,是因为我太崇拜李白的诗了。太想见见李白这位诗仙了。请你原谅。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他非常理解汪伦的善意,和汪伦交起了朋友。汪伦极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了李白好几天。陪他吟诗游玩喝酒,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有了好友,但是李白还是不愿在一个地方久留。他还是要到各地游山玩水,以便即兴作诗。汪伦看强留不住李白,就给李白准备了很多路上用的物品。同意李白到别处去。在李白独自一人乘船刚要起程时,汪伦带领乡亲们到岸边跳着舞唱着歌为李白送行。李白非常感动,就吟颂了这一首诗回赠汪伦。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它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历历在目。我非常感动。它成了我最喜欢的古诗之一。

[关于李白的《赠汪伦》读后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