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跳绳有感范文2000字 > 导航 > 林徽因-有感2000字

跳绳有感范文2000字

林徽因-有感20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徽因-有感2000字 ”,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挚友金岳霖写予林徽因的挽联,亦是对这位世间难得的才女恰如其分的赞誉。

最初知晓林徽因是因为徐志摩,知道她是徐志摩一见便倾心的女子,虽二人相隔八个春秋,但就是第一眼相见,林徽因便注定是徐志摩一生难以释怀的女子,即便林徽因不觉徐志摩对她的爱是真实的,只道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但是,于情爱,世间能有几人真的能够参透,所以于世人于我还是相信她便是他一生心中的维纳斯。也许林徽因于徐志摩的感情未曾像他对她的感情,但是又有谁人能说她是不爱他的呢?不然如何写出《悼志摩》这如此令人心碎与悲怆的悼文,文中林徽因对徐志摩性格的洞悉,对他才华的赞许,对他人品的肯定这一切的一切均可证实,林徽因,亦是爱徐志摩的,只是倘许她于他的爱已然是大爱,已然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爱而已。

少时读《徐志摩诗集》,整篇诗文中最爱的便是《偶然》,犹记得初读《偶然》便为它折服,若惊雷般响彻于夜空;若熟实的花朵哪怕只是轻轻地碰触花瓣便一散而落;若一缕晨光无意间便照进内心那柔软的角落,那种心灵的震撼难以用言语表达,只是那时还未曾知此诗便是徐志摩为林徽因所作。由此细琢,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就如此,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有多少缘分能够真正的走到最后,更多的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只是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各自有各自的方向,在相逢的那一刻我们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只需记住彼此互放的光芒便是幸运的了。而人生数十年,谁又能说与谁是真正的共度了一生呢?因为我们永不知在下一刻将会发生何事,所以珍惜现在便是对生命的负责。

林徽因的短篇小说中有一篇名为《钟绿》的文章,小说的主题讲述着一个名叫钟绿的绝世美人的红颜薄命。自古红颜多薄命,果真如此吗?在林徽因遇到钟绿惊叹于她的美时,在写此篇小说感叹于钟绿的红颜薄命时,她不知有否预感,多年后的自己亦是如此,也许她未有钟绿的绝世倾城,但谁人又能否认她的清丽脱俗,她的端庄优雅呢?也许她不至在年华璀璨之际便悄离尘世,但是她半生的疾病缠身,那夜夜不能眠的痛楚,也映证了红颜薄命。

林徽因,她让人憧憬难以忘怀的不仅是因为她拥有美丽的外貌,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更因为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患难与共的妻子。诚然,于林徽因,最让我钦佩的是她坚毅的个性,哪怕是在战乱年代,哪怕是在道路崎岖的偏僻乡间,哪怕是拖着羸弱的身体,她,林徽因,一个瘦弱的女子凭着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为能完好保留下中国建筑古迹,做出了多少世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如今,令今人感叹与扼惜的是她舍命所探寻的成果实际上却未能幸存几桩。就在不久前坐落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太太的客厅亦被拆毁,多少人努力的阻止,结果却仍是令人痛惜的,想想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国家建筑业作出的贡献,想想太太的客厅曾经聚集过多少文人墨客,仅只是如此它就有永久被保护的价值。

因为才华横溢,亦因为对建筑事业的钟爱,还有那折磨她半生的病痛,导致她即便文学造诣深厚,留于世间的佳作却不多,她的文学创作只是偶然为之,而就只是那几篇小诗,几篇散文,几篇小说,甚至只是几篇书信,却字字珠玑,淋漓地透射出她惊人的绝世才华,而不枉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最让我崇拜的不只是她的文学才华,对建筑事业的贡献精神,而是她虽成长在旧家族,却没有旧时女性的愚昧与一味的妥协,也许就是如此,才是能让两个男子为之倾覆一生的原因。试问,世间有几个男子能为一女子终身未娶,为其逐林一生,只求能守候于她的身边?试问,世间又能有几个男子为了妻子能够更加幸福而愿意退出,只愿另一个男子能比自己更加地爱她?然而,林徽因便拥有两个如此难得的男子金岳霖与梁思成。与其说林徽因是幸运的,因为不仅拥有丈夫梁思成一生的宠爱,更拥有挚友金岳霖一生不弃的守护,不如说真正幸运的其实是梁思成与金岳霖,因为他们是何其的幸运,生命中因有林徽因的存在而能如花朵般绽放光彩。生命中能有此女子为之绽放,夫复何求?

林徽因就是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仍旧定格在回眸的瞬间。

林徽因就是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安稳的岁月静思。

她走过北平的晨烟,穿过康桥的雾,遥望远方时,便落入徐志摩的诗篇。

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殿,虔诚晚祷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

她坐在太太的客厅,有学识,有见地,充满机智,对学者与文学进行犀利敏捷的批评时,便嵌入金岳霖充满哲学的思绪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林徽因传》有感


生命里有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多少的愁苦和伤感。华灯初上,时光流转,他与她的曾经留下不可抹灭的痕迹。那些无处安放的曾经,破碎的让人心疼,他推开了所有的人,唯一把她放在心上。他想应该守候,继续这么守候着。

有人曾说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美的诗,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可是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而应该是利她的,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对他来说,春风再美也比不上她的笑。是否女人,永远不必多问,她最好永远天真,为他所爱的人。

把人生看做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便不会频频回首,你会不会忽然地出现,在旧时光的风景里,成为珍藏一生的美丽。也许会看到别的风景,可是回头看,仍然觉得还是她最好。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对他来说,花开了,他就画花。花谢了,他就画自己。你来了,他当然画你。你走了,他就画一画回忆。。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的早天,八月的忧愁。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若无缘,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百万菩提众生,为何与我笑颜独展,唯独于汝相见?若有缘,待到灯花百结之后,三尺之雪,一夜发白,至此无语,却只有灰烬,没有复燃。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林徽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长期比邻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林徽因这样写道

他如此深刻地爱着她,终身不娶似乎有了更确切的理由:纵使有再出色的女子,与她相比,也黯然失色,新娘若不是她,娶妻何用?金岳霖去世后,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与林徽因墓仅仅一箭之遥。终于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一辈子只陪在一个人身边。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终究一别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样。一直到许多许多年后的今天,许多许多年后的我,才明白许多许多年前的你,为什么有那么许多许多的沉默、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谅匆匆的时光,记住生命,记住爱,记住温暖。

《红岩》有感2000字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每当我听到这首悠扬的歌曲,禁不住感慨万千。

江姐,许云峰,刘思扬一群有着无比坚定信念和为了推翻黑暗势力甘愿牺牲自我的革命烈士,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们向我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千千 万万劳苦大众的幸福,不畏艰难,视死如归。

书中许多章节都非常感人,使我唏嘘不已。如江姐在去川北的路上,她看到挂在城头的丈夫的头颅时的情景;受酷刑时宁死不屈的情景;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做的就义前,她从容地向同志们告别的情景;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庄严地实践了自己的无比高尚的人生观,使人敬佩不已。

我最喜欢的是《红岩》绣红旗选段:江姐及狱友得知毛泽东主席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激动不已。战友们不断轻声喊着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声音,像股热流,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她们绣了一面红旗: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凝望着闪光旗帜 ,汹涌澎湃,黎明在眼前招手,人们的心正随着红旗飘扬到远方,仿佛,漫漫长夜成了过去,人们粉碎了枷锁,自由地崛立在祖国的土地上。这一段人物的言语及心里的描写,非常细致深入,刻画出了人物对革命必胜的坚定 信心及乐观主义精神,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心中,江姐是最美的,对敌人的恨,对亲人战友的爱,已经融进了她的生命。虽遭敌人的百般摧残,但仍坚贞不屈。她永远定格在了二十九岁,但她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伟大!

读完《红岩》这本书后,使我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好好珍惜。现在,我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聆听着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但我 在学习上有怕吃苦、畏难情绪,遇到小挫折便想要放弃,没有坚定的信念及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决心。相比,革命烈士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努力学习,我是多么的惭愧啊!从现在起,我要认真审视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努 力改正缺点,提高自控能力,努力学习,遇到困难就想办法克服,尽自己所能,认真的学好每一门功课,长大成为栋梁之才。为了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出一份力量!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这首歌将永远记在我心里,激励着我,永远向前!

读过《红岩》之后,我明白了在生活的长河里,有激流也有漩涡,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因为不经历风雨就不能看到美丽的彩虹,所以为了雨后那绚丽的彩虹,我们应该用良好的心态,从容不迫地去迎接挑战!就如《红岩》中的人物成岗、许云峰和江雪琴一样!

成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从他完成党交给他任务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把满腔热情全部献给了党,他对党的忠心随处可见。当我读到成岗负责《挺进报》时,那一丝不苟的态度使我明白了态度决定一切,当成岗顺利地将《挺进报》印好并发出时,我那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成岗的秘密印刷室,随时可能被查封,随时都有可能让党组织暴露。可成岗那镇定自若的态度,让成岗的《挺成报》成功办理。!成岗的坚持让我自愧不如,平时在我写作业时我总是慢慢地做,一会儿就感到累了,可是成岗是怎么样的呢?他在做《挺进报》时是如此专心就算是熬夜也会想把它先做好,一张一张地印刷,是多么多么地辛苦啊!可成岗却如此专心致志,一点也不觉得累那,到底是什么动力推动着他,是光明,是祖国的明天,是祖国的解放!他顽强的毅力,执着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

除了成岗,《红岩》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是许云峰和江雪琴。

许云峰,他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热爱,超过了自身,超过了一切,尤其是许云峰同志在渣滓洞中的表现更是让我感到敬佩,让人对他的勇气潸然泪下。他牺牲自我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没有忘记为党和人民服务,当他为渣滓洞中的党员们铺了一条逃生之路,给予了他们光明和希望,他的态度是明确的:永远为党,永远为人民。正是因为他的这个态度,才会有战友逃生的希望,这让我明白了态度决定一切。

江雪琴,江姐,作为一个女共产党,她危险时表现出的不是害怕,是坚定,是勇敢;她没有在痛苦面前低头,十指连心的痛疼抛在脑后,她坚定不移,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祖国的解放,她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她也让我明白了,态度决定一切,命运决定在自己的手中。

《红岩》中的许云峰、江雪琴、成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也让我明白了态度决定一切,命运掌控在你自己的手中,还记得我第一次军训,天气出奇的好,太阳都没有出来,可是我却总是没过一会儿就喊累,就觉得腰酸背痛,有一些同学甚至过一会儿就会受不了,头晕肚子痛,想吐这些状况时有发生,有一个同学因为脚痛而没有来军训,现在再想一想《红岩》中的人物江雪琴,也是多么勇敢啊!十指连心的痛她都没有吭声,没有透露党组织,可是我们呢?一点点的小风小浪都经受不起,我们还能成功嘛,决定成功与否的态度,如果我总是想着偷懒,那就说明我的态度不够坚定,那我又怎么会成功呢?我只有怀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林徽因传读后感500字:林徽因传读后感


偶然翻到林徽因转,阅读完,心里不禁惆怅,她的评价十分多,有人说她是多情之人,破坏了徐志摩的婚姻,却又与梁思成结为夫妻,还是负了金岳霖,让他终生未娶,守护了她一身。有人说她对感情的专一,她对徐志摩的感情至死保留,念了一生关于林徽因的感情每个人理解不同,我并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作者的文笔和主人翁颇感兴趣,竟让我有落泪的冲动,竟有些许羡慕,也有些许惋惜!

好奇竟然有这样一位女子让三个男人都为其倾情一生,寻找到她的照片,果然很美,由内而外的散发一股白莲的幽静,像水一样的女子是如此的吸引人!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话第一次是在哪儿看到的已经记不得有到底是谁的原创更加无从得知。相信如果这句话人心中都会出几许暖意,像是对某个远方故人的祝福,有好似对所爱之人的一声温和的叮咛。仿佛只要对方幸福,那么这个世界从此就不再下雨,只有晴天。

大家都在忘记自己的承诺,忘记了过往那一场有一场筵席。

谁一生没有许下承诺,但是谁又能够说自己承诺过的必须能够做到,路到尽头的时候,又要怎样还会去在意当年的选取是对是错。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比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人说,北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读《匆匆》有感2000字


今天,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其中有一篇文章让我感悟犹深《匆匆》。

读完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而且我也从中感悟到了时间是匆匆的。所以我们要紧紧的抓住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不要虚度光阴,从而导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悲剧。到现在,我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比如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当读到或者是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匆匆》里的一小段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时间如梭子来回穿梭般流逝,转眼间就过去了。也许你会感觉时间过得好快,一天好短,一周好短,一年好快就过完啊诸如此类的感叹,其实不是,只是你在虚度光阴罢了。就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面的感叹一样,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是啊,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这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虚度而荒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懒惰而暂停。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予每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而这时间的空虚或者充实是由你掌控的。虚度光阴的人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那是因为他没有给自己提过要求,没有去工作或者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浪费时间,到最后只会抱怨时光匆匆一事无成。朋友,当你玩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闪去。朋友,人生虽然短暂,但细细地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工作、学习上呢?联想到了你已经度过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而这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你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虽然将赤裸裸的回去,但把握住时间的人,总会留下些东西,带回去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只会抱怨时光匆匆一事无成的人所没有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虽然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仍要把握住时间,切勿虚度光阴,让时光匆匆。

读家有感2000字


读家有感2000字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这本书的背景就是老李自己家的事了,就是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家庭的衰落,在书中化身为高公馆。

【家】主要是写了高家三代中的四类人。第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维持者。代表人物有高老太爷,高克明,高觉新。高老太爷是这个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专横、衰老、腐朽。在他的心里这高家上一上一下一下老老少少都得听他的,他就是高君主。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冷漠,下人们在他眼里如同猪狗,生杀大权掌握在他手中。毫不犹豫的把年仅十七岁的鸣凤送给已经六十多岁的冯乐山做妾,直接导致这个小姑一娘一的投湖自尽。而他没有丝毫心软,大不了再换另一个代替她罢了他还包办孙子的婚姻。非让高觉新放弃学业以及喜欢的人,走他安排的路线,把人都当作线偶一样玩一弄。长孙的生活已经够悲剧了,他完全无视,临死前又鼓捣起觉民的婚事。觉民不像他老哥,不鸟这怪老头,先离家出走几天避避风头,正好这糟老头也离死不远了,他的斗争获得了成功。这老头脾气坏的很,不听他的话就整天不给你好脸色看,高觉慧这个小兔崽子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还恨的狠,老头就关他禁闭,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放出来。幻想着四世同堂的热闹,其实只不过是虚假繁荣。一向疼一爱一的儿子克定却骗他老婆钱组建小家庭,直接把老头气夸了,一命呜呼了。高克明是个律师,可见喝过不少墨水,但是却木头人一样,日子平淡,不说不笑,简称为行一尸一走肉。高觉新,是书中着力刻画的一个比较复杂的悲剧人物。人吧,痛苦的不是无知,而是有知却无能为力。他在念书时与两个弟弟一样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有自己的理想,到上海北京念个大学啥的。在一爱一情上呢,他和远房表妹钱梅芬情投意合,两人就快夫妻双双把家还了。可是他老爹给了他当头一棒,只因为他处在长房长孙的特殊位置。他老爹下达自己老爹的旨意:孩子,书咱就到此为止吧!同时呢,你年纪也不小了,爹用抓阄的办法帮你找了个媳妇,你就这样过吧!高觉新一直在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但是这些新的东西远远没办法取代他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仁义孝涕之道,对什么都是逆来顺受,懦弱顺从,得过且过。他按照老爸的安排取了媳妇瑞珏,婚姻生活也算幸福。只是对表妹还是念念不忘。他老爸去逝之后,他自然的担起一家之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勾心斗角的家里,他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是讨好不同的人,即使如此也阻挡不了家族的衰落。他或许有自己的苦衷,夹在封建的家庭和新潮的弟弟之间,两边不讨好。他爷爷死了之后,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把要生产的瑞珏赶到了城外,由于护理不好导致了瑞珏的难产死亡。老婆死了,觉新终于认识到害死他老婆的是整个迷信、整个礼教、整个制度,但是他的选择还是苟且,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就只有牺牲的份儿了。难怪他弟弟鄙视他,被一逼一到这地步还跟一娘一儿们一样畏畏缩缩。本来按照觉新的原型,就是巴金的哥哥是以自一杀收尾的,但是巴金心有不甘,让他大哥在书中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可能的反叛之路。

一类是封建大家族中的败家子,如克定和克安,他们吃喝嫖赌,既荒一一婬一一无耻,又极端不孝,直接把他们老爸给气死了。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民、觉慧。他们两兄弟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他们完全不同于大哥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觉民虽然和觉慧一样都是新青年,但是反抗的程度没有弟弟深,有的时候表现的不那么积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他所钟一爱一的琴的身上。直到最后他爷爷也要给他搞个对象,他才大胆的开始正儿八经的斗争,以离家出走来表示他不愿被安排的决心,来守卫自己的一爱一情。觉慧就是他大哥的一个反方向的极端,他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积极参加各类先进的学生运动,示威游行,直接把他爷爷给搞得怒发冲冠,让他禁足在家。但是这个小孩根本不买他家一把手的账,让我往东我偏偏往西。他根本不喜欢也不尊敬这个老顽固。一爱一情上他大胆的与身为丫鬟的鸣凤相一爱一,不顾什么身份差别。但是他的一爱一情有点自私,只有当他回到这个无情的家里时才会想起那个深一爱一他的少女,直到鸣凤最后向他哀求时他也没有感觉到,正所谓失去了才知道是最好的,鸣凤为了守卫他们的一爱一情投湖了,他知道从此这个冷漠的家里最后一丝温暖也没有了,这个家于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而他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家出走,而他大哥也因为老婆的死,支持了他的行为,从此这个家真的是支离破碎了。

最后一类就是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主要是一群美丽的女一性一,如外柔内刚的鸣凤,温柔善良的瑞珏,抑郁的梅芬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美的幻灭,来狠狠的批判封建家族的罪恶。鸣凤她仅仅是高家的一个小丫鬟,但是她真挚的一爱一着觉慧,并且并没有因为她和觉慧的身份地位差别而觉得他们的一爱一情不可能。她表面上比较柔一弱,但是却以最为刚烈的行为表示了对封建制度的强烈抗议,也捍卫了她纯洁的一爱一情。瑞珏是一个知书达礼,温柔体贴的女一性一。她嫁给了觉新,就只能和他一起来守卫这个封建之家,客观上也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她的结局在前面已经提过,不必再费口舌。梅芬是一个把感情看的太重的女人。失去了觉新的一爱一之后就开始变得沉一沦,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她的悲剧也和自己的懦弱一性一格有关,她老一妈一由于在高家打麻将的时候认为自己在言语上受了欺负,故意借拒婚来报复,这个女人在这时却表现出来的逆来顺受,明明满心的不爽却只说了一句一妈一,您看着办吧,结果她老一妈一还真的就是看着办了。把她嫁给了一个短命鬼,结婚不到一年就守了寡,郁闷的回了看家,还老被她倒霉的弟弟欺负。战乱时躲到了高家,和旧情一人见面心里翻江倒海,以致最后抑郁而亡。不知道那谁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这三位美一女的不幸就是纯粹的悲剧了。相比之下,琴这个女一性一的结局要好的多,她是作者笔下一个敢于反抗的女一性一,她热情开放,又有文化。她主张男一女同校,向往自一由平等,大胆的争取个一性一解放,最后取得的比较圆满的结局。

在作者眼里,只有敢于抗争的人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结局,所以他不愿意所有人都像他老哥那样最后走上压抑崩溃的道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