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罗林的读后感 > 导航 > 摩罗的《耻辱者手记》读后感2000字

罗林的读后感

摩罗的《耻辱者手记》读后感20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摩罗的《耻辱者手记》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反复揣摩和推敲文章的题目,想来想去,感觉鞭笞这两个字用的最好,因为它最能概括我现在的感受以及我对《耻辱者手记》这本书的印象。我们姑且不说封面颜色如何使人产生压抑感,正如我的一位同学说封面的颜色就使我对这本书产生畏惧感,更不用说里面发人深省的文字,单说说书名耻辱者手记,我就觉得够使人思考上一阵子了。至于封面的颜色,我觉得这正是出版商的成功之处,封面的颜色正符合书的名字以及里面能鞭笞心灵的文字,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吸引读者的眼球,但这些都不是我要表达的内容,我要表达的是灰黑色外表下发人深思的文字以及冲撞心灵的感受。

捧起书,放在掌心,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我似乎嗅到血的味道,是文字刺伤心灵流出来的血,红色的液体顺着胸口一滴一滴的流出来,引人深思。

我看过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品味过余杰的《火与冰》,但是哪一本看后写出的文字都没有《耻辱者手记》多,哪一本看过后也没有这本刺痛了我的心灵。哪一本也没有这本使我长久的站在窗边,任夕阳慢慢的滑下脸庞,直到最后一抹阳光被黑夜所吞噬,看着一点一点淹没在晚霞间的夕阳,我的心有种莫名的冲动,仿佛感受到了摩罗内心的呼喊,感受到了这位精神界战士良苦用心,仿佛远去的夕阳就是他那孤独的背影。可是,低头的那一瞬间,我更感受到了摩罗的聪明,他不像柏杨那样激动在演讲台上大批中国人丑恶的嘴脸和内心的狂欲,他也不像龙应台那样萌动,一针见血的刺向台湾的时政与社会,他喜欢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鞭笞自己心灵的丑恶,一点点挖掘灵魂深处的罪恶,以耻辱者的口吻揭露与抨击社会的丑恶以及人类最阴暗的一面,他喜欢用自己的行动,一点点剥去自身的表皮,割去赘肉,敲开骨头,洞穿浸入骨髓的污垢,以血淋淋的躯体给世人看。

《耻辱者手记》这本书就是摩罗思想的真实流露,全书的写作风格亦如书名那样犀利、尖刻。捧起书的那一刻,终不忍再放下了,我喜欢他激扬的文字,欣赏他跳跃的思想,赞叹他感情的真实,佩服他直率的作风。有的书我只看几页就束之高阁了,一是不值得读,二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不喜欢带着面具的写手,这样的写手写出的文字如太空垃圾,不但没用,有时还能撞毁正常轨道上的思想着的卫星,正如余杰在《火与冰》开头写道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所以我每次提起笔时,不禁心惊胆战。可是某些大家、写手在提起笔时,却那样的坦然,那样的安心,犹如打字机一样任文字一页页的流出。

摩罗是寂寞的、是孤独的,在中山像前有他思索的身影。摩罗是天真的、是欢笑的,在小斤的面前有他满意的笑脸。可摩罗又是痛苦的、又是凄凉的,他没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福,他也没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友情,但他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骨气,欲用文字惊醒睡梦中的世人,欲用文字唤起世人对社会及政治的思考。

在文人中他是喜欢鲁迅的,在革命者中他是推崇孙中山的,一个被称为中国的狂人,一个被誉为中国的基督。说到这两个人物,我自己感到羞愧,因为他们中哪一位我都没有好好读懂过。无论是鲁文人的文字还是孙战士的革命思想,读到《中国的基督》一节时,我亦摩罗一样在质问自己中山先生究竟哪来的这么大动力和勇气为中国前进而四处奔走,为什么在一次次失败后,仍能重整旗鼓继续前进,在弥留之际仍勉励战友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后来我得到了答案,得到了中山先生的动力和勇气来源四万万难民的生存痛苦。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革命先烈啊,以整个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百折不挠的实践着这项事业,即便重病在身,仍勇往直前。

摩罗有喜欢的文人,更有厌恶的文人,他不喜欢郭沫若、不喜欢丁玲、不喜欢艾青。这些人在文革到来时丑态百出。说都这,如果你问我,近代史上你喜欢哪个人啊?我也许会说是章太炎先生。最近在看一本《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很有意思,每个字的构成及偏旁都有一定的含义,说实话,我挺喜欢章先生的,喜欢他坐在总统府门前大骂袁世凯的疯气,喜欢他给女儿们起怪癖名字的士气,喜欢他拒绝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不甘位列王国维、梁启超之后的豪气。然而世间能有几个章太炎,再回首,世间已无章太炎。

《耻辱者手记》在读到大半的时候,我在想摩罗的身世,想他是一个什么模样的文人。有时候我根据书中的文字和思想的流露在头脑里刻画摩罗的形象,是一个带着眼镜长的白净的书生吗?我不知道,是一个留着小胡子长着大眼睛一脸严肃的文坛战士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摩罗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血淋淋的文字刺向混沌一片的文坛,刺痛自己的同时又惊醒了世人。

后来在重读钱理群先生做的序时,我知道一点关于摩罗形象的描写第一次见到摩罗时,我是有些惊异的:这样的一个文静的书生,怎么竟然以恶魔自居。,这就是摩罗的形象,在看到文静的书生这五个字的同时,我又想到一个人余杰,想必余杰也是这样的一个书生,不然他怎么会写出良人啊,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路在香草山上。这样优美的文字呢。摩罗和余杰这两文静的书生在文静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想,一旦流露出,如盘古的开天巨斧,在混沌的思想界劈开一条通往思考的阳关大道,亦如春日的一声惊雷,引发世人对时事及人生的思考。

《耻辱者手记》读完了,在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把这本书整齐的摆放在书架上,挨着它的是余杰《火与冰》,我想让它们挨在一起,因为这两位精神界的战友一定有好多话要说,从阿赫瑪托娃的诗到废名的文学作品,从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窗外雨打玻璃的声音恰似两人的对话,望着它们我笑了,转过身,轻轻推开窗户,一股芬芳的泥土味儿扑鼻而来,看着雨中随风摇曳的嫩绿色柳条,我意识到春天真的来了。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契诃夫手记》3700字读后感


《契诃夫手记》3700字读后感

在读罢契诃夫手记后,真的产生了很多的感想。他的思想,他的价值观,他对人生的态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违心地过着一种归根结蒂是为了卢布的狭隘生活一想到钱是我的活动中心,而我是在为钱工作,我心里就极端苦闷这种难过的心情,再加上正义感,使得我的写作活动在我看来是一桩可鄙的工作,我不尊重我写的东西真该在硫酸里洗个澡,来一个脱胎换骨。
钱,在契诃夫看来,既是需要的,又是极其罪恶的 。
面对复杂多变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生活,人们对生活的渴求已经不只只是对物的追求,相对对金钱的贪婪更显得盲目与菲薄!
人都有贪婪的一面,面对金钱,面对权力!很多人都不经意的选择了贪婪接受,也许并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但若大的诱惑足以让人步入罪恶的深渊!
人之初,性本善,但善的背后却潜藏着人最脆弱的神经,那就是贪婪的惰性。对金钱的追求是每个人都有的冲动,获得金钱也是对自身价值体现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生命积极意义的涵义,是人生存的原动力驱使着人去追求和付出劳动;对安逸的过多追求就是惰性的泛滥,就会让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让自己堕落,渐渐走向不务正业的淘汰中,人被惰性毁灭的彻底而没有生的挽回余地!
敬业 ,用来说契诃不恰当的,是爱业。
写文章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只是文字的堆砌,为了任务,为了别人,可是他却极其热爱写作,热爱自己的事业,他甚至为自己用文字来赚钱而自责,他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是不负责任。而正是这种责任感,这种正义感,使他的文章读起来是那么的深入骨髓,是那么的发人深省。他的一生,他的成就,是每一篇文章发表,每一本书出版所见证的,是经历了世世代代,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凝结下来的如琥珀一般纯净,醇厚的旷世佳作。
而对于我们,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否爱自己的专业,是否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可是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几率很小很小,只有把我们选择的,眼前的事做好,才能有其他的奢望。敬业乐业,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品质。

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
责任是什么?查尔斯王子回答道:责任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责任从我们出生之日就伴随我们,待我们真正懂事之际,责任就像一块无形的巨砖压在背后卸不下来,它又像一张网把你包围,无论如何撕打无济于事,只有接受。
重责任自古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追溯至二千多年前,据记载,尧曾说:天下若有一人饥,则己饥;天下若有一人寒,则己寒。尧明白自己之于百姓所具有的责任,所以身体力行,成为后代君王所效法的仁君。此外,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更是被后人称颂;诸葛孔明接过刘备帝城托孤之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诚之心日月共鉴。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知识青年为国家之命运前途忧劳奔走,展开无数次的斗争,流血牺牲而无憾。

责任心作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我们有重大意义。责任心是我们做事的动力和源泉,它促使我们将事情做完整做好,不出差错,更深层次地说,也是我们人格和精神的升华。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粮食过剩的情况下绝食24小时之举引起我们的关注,而这件事的背景是世界饥饿和营养不良人数突破10亿。在世界粮食安全峰会开幕之际 ,富国领导人集体缺席,他们这一做法令我们失望。西方富国人均GDp超过贫困国家近100倍,而他们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在表明他们不愿意承担起国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关乎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在国家利益这一现实面前,对此作出选择是否承担责任意义重大。自觉承担责任意味着对自己施压,对于心灵和肉体都要接受一段痛苦的历程,然而,梁启超曾说: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我想,当我们尽了份内之责,我们的心才会坦然,良心有安,并不是做给别人看,是人类美德的体现。


如果我是个医生,我就需要有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个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同猿一起住在小德米特洛夫街上。需要有一点儿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
齐白石生于晚清,一生常处动荡危机之中,但他自求以布衣终身,总能在风雨飘摇中找到片刻安宁,在创作的天地里徜徉。抗日战争时,曾经与日本人卖画生意做得很大的齐白石困居北平,虽然他依旧靠卖画为生,也完成了来自日本故人与收藏家的委托订单,创作了一些认真的作品,但他绝不与北平的日伪当局往来。他在自家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因为客人委托的缘故,他经常要创作一些喻义吉祥的作品,但其心中的忧恨也时有宣泄。其时,他画过一件题为《作伴只芦花》的作品。表面上看,这是一幅漂亮的作品,红蓼鲜艳欲滴,竹鸡唧唧啼鸣,一派乡村生活场景。但是,他篆写作伴只芦花五字为题,清新欢快的画面却是如此忧伤的画题,这值得重视。红蓼,俗称狗尾巴花,因为枝干的瘦长平实、花朵虽红却无形,故民间识为草花,常长于屋角与水沟旁,处在自生自灭状态。画题所谓芦花没有表现,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红蓼的不招人怜爱,另一方面则可能是老人强调自己生活在民不聊生的年代:万户萧疏鬼唱歌,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件乍看十分阳光的作品因为一个阴沉的画题而记录了一个时代,表达了老人内心的抗议。约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老人应胡冷厂约,创作了一幅扇面,画的是一株松树的局部,可见笔力遒劲;并题了一句诗雷雨漫将龙化去,岁寒吾欲听涛声,可闻声调激昂。无论是军阀混战的年代,还是外敌入侵的岁月,老人以鹰与松树为元素,创作了不少作品,以寄托自己对于民族栋梁的激励与祝福,以表达自己对于民族前途的担忧与展望,这个幅不盈尺的扇面对于人心的激荡,犹如万马奔腾。
我们也可以从徐悲鸿笔下的奔马、李可染笔下的水牛中体会到艺术家对于历史的感应,谛听到滚滚而来的大潮之声。徐悲鸿擅长写实人物的刻画,特别是大场面群体性的表现,在抗战期间,徐悲鸿多次举行义卖,表现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热忱,为此,他创作了无数以奔马为题材的中国画。李可染晚年在总结自己一生的艺术创作时,根据当时社会与艺术界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苦学派的精神,这包括对于传统的以最大功力打进去,以最大勇气打出来,对于艺术耕耘的困而知之等等,重要的是,李可染提出的牛的精神、苦学精神,既表现了他对于艺术的执着,也体现了他对于时代的认识:当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渐行渐远之时、愈进愈难之刻,更应当如牛一样的坚韧不拔。当艺术家的心声与时代与历史的呼唤共鸣时,当艺术作品的审美境界与民族事业的发展前景重合后,自然引得四方服膺八方响应,自然能在艺术的长河里成为里程碑。

没有明确的世界观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
在很多人看来,世界观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可是在契诃夫眼里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它胜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偏差的,那么就更谈不上什么人生了,当然就跟谈不上成功。所以对于世界,我们永远要以乐观的眼光去看,去瞧。
悲观容易,乐观难。人生一世,悲观的情绪笼罩着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战胜悲观情绪,用开朗、乐观的情绪支配自己的生命,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别有一番洞天。征服自己的悲观情绪便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困难之事。
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经说过: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观。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忧愁中,只能使不如意变得更加不如意。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际云卷云舒。这是一种心境。既然悲观于事无补,那我们何不换个角度,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善待自己呢?
乐观的人处处可见青草池边处处花,百鸟枝头唱春山;悲观的人时时感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风过芭蕉雨滴残。一个心态正常的人可在茫茫的夜空中读出星光灿烂,增强自己对生活的自信;一个心态不正常的人让黑暗埋葬了自己且越葬越深。因此,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用乐观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微笑是乐观击败悲观的有利武器。微笑着,生命才能将不利于自己的局面一点点打开。
守住乐观的心境实在不易,悲观在寻常的日子里随处可以找到,而乐观则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才能使自己保持一种人生处处充满生机的心境。悲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窄,乐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宽。乐观其实是一种机智,是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支撑起来的一种风景。
写文章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只是文字的堆砌,为了任务,为了别人,可是他却极其热爱写作,热爱自己的事业,他甚至为自己用文字来赚钱而自责,他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是不负责任。而正是这种责任感,这种正义感,使他的文章读起来是那么的深入骨髓,是那么的发人深省。他的一生,他的成就,是每一篇文章发表,每一本书出版所见证的,是经历了世世代代,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凝结下来的如琥珀一般纯净,醇厚的旷世佳作。
对于契诃夫吉他的文章,我只能说,他是个真正的作家,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忧国忧民的真正的文学家。而我,除了对写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更对人生有了很多感悟。一部好书不正是因为如此吗?

《漂泊手记》读后感



《漂泊手记》,安妮·麦珂尔斯著。我在书店打开后就很难放下。“我无法把痛苦从死亡的一瞬转移开。我被迫关注着那历史性的一秒钟:那萦绕于心的三位一体画:罪犯,受害者,证人。”这是最初撞入我眼帘的一段话(我从当中翻开书),也像是我后来每读这本书时的心情写照。它并无完整的故事和奇巧的情节,只有一个个片断,像陷在泥沼里,刻在岩石上,被风暴裹挟着:屠杀,犹太人尸体,囚犯,亡魂,音乐,诗歌,痛苦,爱……那些缓慢渐进的一个个历史和心灵的时刻,如时断时续的悲歌,有着最惨痛的底色,而记忆的天空上仍现出一朵花的影子,那么顽强地绽放着,朝向爱。

很难想象在人类最大的暴行面前,仍有这么一种博大、温暖的情怀存在。这是小说主人公雅各积60年的经历和思考所达到的。但绝不是建立在对历史、记忆的忘却和背叛上。恰相反,自从7岁时他在墙缝中目睹父母姐姐被纳粹杀害,惨景就没有一天离开他。他们生长在他的身体里,先是死去的亲人,后是无数被杀害的犹太人。他每次进门都要略作停顿,好让死去的姐姐贝拉的亡魂先进去。他在最幸福时也会看到亡魂的眼睛。私人记忆在对历史的寻找中渐上升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拯救并收养了雅各的学者阿索斯对他说:“你的记忆就是你的未来。”阿索斯领引雅各进入人类的历史和地球的历史——这本书里有最美的关于地球自然现象的文字——告诉他:“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的偶然小事,这些细小的东西凑在一起,就成了我们的命运:你重新回去拿忘记带的东西的这段额外的时间或让你躲过了一桩祸事,或为你带来了灾难。但我们每天都可以坚持最高的法则,那是最高的人类价值观,是我们唯一可见的法则。”雅各是这么做了。他在目睹耳闻纳粹的暴行也看到普通人救助犹太人的善行。他得到阿索斯及其希腊朋友们(无论学者还是平民)的小心呵护。他在到处搜集纳粹对犹太人暴行的过程中看到人类生命(包括生命的愿望、人性)是怎样被拒绝、蔑视、践踏、毁灭。他在堕落最甚的地方寻找灵魂。他学会尊重并爱护有人性、有渴望的生命,从人类的最高价值观上、也出于本心这么做。这是艰难而缓慢的过程,悲痛需要时间,但是他终于看到亡魂们“在银河系的某个角落,正一刻不停地朝赞美诗篇飞去”。

这本书里有愤怒,有关于罪恶的描述,却找不到任何卑琐的字眼。

爱终结了全篇。在第一部的末尾,雅各对尚未出生也不知性别的孩子这么留言:“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愿你们永不会对爱无动于衷。”在第二部中,一个犹太集中营幸存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对晒过太阳的被单气味的珍爱(她总爱去嗅一嗅那上面的阳光味),在烘烤面包时悄声说出的话语(那么细小的对生活的愿望),都被诗一样的语言写出,令人心痛和心动。她的儿子在最终理解了父辈(他们保持记忆的方式,他们在现世生活中的缄默),寻找到雅各的心灵轨迹后,发出的忏悔就像是对雅各留言的呼应:“我荒掷了爱,我荒掷了爱啊。”他开始柔软而丰盈,爱充实了他。

对这本书只读一遍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一直在读,任何时候,翻到哪一页都可以开始,可以进入。它有福音书般的质地。毋庸讳言我读它总会想到“文革”,想到那些无辜被扼杀生命的亡魂。我们的记忆是否就是我们的未来呢?我们的未来是由哪些记忆奠基的呢?而哪些记忆已然失落?最重要的,在伤痛的记忆之上,我们所应有的精神高度在哪里呢?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的读后感2000字


小说借求死心切的年轻女子维罗妮卡,讲述疯人院里的故事。Luntico,原是葡萄牙语,直译为月亮上的人,引申义为疯子。

作者是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此君一生命途多舛,经历传奇,正是有被亲生父母送入精神病院的经历,无关乎可以将一个世人惊之惧之的所在写得那样细致透彻。但是这部小说并非像电影《飞越杜鹃窝》那样,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什么,批判什么。

事实上,作者的叙述风格一贯冷静自制,毫无情绪,精准确凿如同外科手术。他写作只为与这个世界交流,甚至不为评判什么。然而这种冷静流畅的文字自有一种奇异的效果,发人深思。

维罗妮卡为什么要寻死?她只得二十四岁,韶华正好,收入客观,生活稳定,私生活也甚是精彩。她拥有那么多,却执意求死:她从床头柜上拿起四盒安眠药,没有把药片辗碎掺进水里,而是一粒接一粒地吞服她随时可以反悔。然而每吞下一粒药,她便愈加坚定。五分钟之后,药盒全空了。

作者淡淡评论一句:在这个不惜一切都要生存下去的世界,怎样评价那些决定去死的人?事实上谁也评价不了,正如《诗经》里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她对死亡策划已久,考虑过各种死亡的方式,在服下安眠药之前,她打扫屋子,关暖气,刷牙,冷静地服下四盒安眠药。

作者将维罗妮卡对待死亡的方式写得略微轻佻,兴高采烈,自顾自地讲一个不甚成功的冷笑话似的。在等待死亡的时候,她津津有味地看《男人》杂志,并写了一封信给杂志社,纠正他们的一个错误。

她让我想起死在八十年代尾巴的诗人海子。海子的死亡,是他最后的一首诗。构思奇巧。我的前额是火,信仰是我的尸体他死在八十年代,当真是死得其所。九十年代后的中国,物质生活更加浮华,现实更加丑陋,敏感单纯的诗人,在九十年代还有什么活路?

有一种人真正是眼中揉不进一粒沙子去的。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的理由,于她而言,亦很正当:生活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福,正因如此而无法忍受。她自杀未遂被送进疯人院之后,对自己自杀未遂之后的生活有一个思考,想象中的生活那么顺理成章,让她不寒而栗。她发誓绝不活着走出维雷特。

她所厌弃的平淡安然,顺理成章的生活,却是大部分人一生的写照,甚至是追求。

这里引出了本书的一个主题生活的意义何在。当然,这个数十年前被人们挂在心上嘴边的问题,在日益繁忙浮躁的都市生活中,再提出来,已显陌生。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人人忙着生活,哪里有空思考生活的意义?

眼看着物价一天高似一天,有片瓦遮头已属难得,三餐一宿,使人疲于奔命。生活意义?你知不知道油价又升了?生活意义?很多人的一生就这样,柴米油盐,糊里糊涂就过去了。当然中国人是相信糊涂是福的。难得糊涂。

柯艾略不相信。于是维罗妮卡进了疯人院。作者对疯人院里对待病人种种不人道的手段颇有怨言。但他也承认这地方比现实世界更适宜于思考:疯子是与众不同的人,疯子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疯子可以承认自己是疯子而毫无愧色。于是在这种不需作伪的环境里,在坐等死神降临之时,维罗妮卡反而冷静下来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

在生命中最后几天,她昼夜不息,坐在钢琴前将所有会的曲子都弹了一遍,爱上一直站在琴边听她弹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爱德华。

最后爱德华与维罗妮卡双双逃离维特雷。最后的最后她当然没有死。真相大白,原来所谓的七日大限不过是医生的一个谎言,用的正是以毒攻毒的法子,用死亡意识激起她的求生欲望。

作者给了主角七天时间,使她大彻大悟。然而他终究没有回答那个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或者说,与其让维罗妮卡和其他疯子们找到生命的真谛,作者只是让他们找到一个与这个野蛮的社会交流的平衡点。

一个理想主义者难以在蛮横的的世界存活,除非他找到这个平衡点。平衡亦即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妥协,是一种从绝对的个人世界,向现实的皈依。比如在小说里,作者就把维罗妮卡逃离疯人院称为重返现实。

诗人海子终其一生寻寻觅觅,却始终没有找到这个点。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连他自己都说服不了。于是他决定去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正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柯艾略的主题无论怎样沉重,最终都是蓬勃向上的。海子不会成为他的主角。

作者用冷静自若的笔触写了一个处处透着诡异离奇的故事,以点带面,寻死的维罗妮卡带出其它疯子,每个疯子背后又有一个故事,小说一点一点血肉丰满起来。另外小说的叙述形式有很强烈的舞台剧感。小说中有大段的心理独白,作者似乎倾向于将人物心理做一个直接的呈现佛洛依德的诊所手记也用同样的手法。

小说找不到原版,看的是中译本。主题不算浅显,只怕译者自己也带着几分疑惑,因而译得疙里疙瘩,然而柯艾略的魅力,竟然突破了这一层障碍,一字一句,直抵心坎。

伟大的作品大抵都是如此,可以透过时空及一切障碍,在一颗颗渐渐蒙尘的心灵中引起共鸣。

《罗亭》读后感800字


我想,为什么列日涅夫会那么地讨厌罗亭,罗亭又做错了什么,从他的出场到侃侃而谈,从他的演说至激情澎湃,这一切的一切简直妙不可言,迷住了巴西斯托夫,震撼了娜塔里娅和巴甫洛芙娜,可就是无法给列日涅夫带来什么,他表现出的是异常的冷漠,仿佛他比罗亭自己都还要了解罗亭。 他的冷眼旁观让我见到了一个冷静观察者的睿智,他不会和罗亭去正面交锋,他不像比加索夫,他只是静静地在一旁,像是一个罗亭存在的见证者。
那么罗亭又做错了什么呢?他什么也没做错。他的热情奔放,他的对科学真理的热爱......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对他的崇敬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在这点上,我绝不亚于巴西斯托夫。但是他的一些言行却同时也让我感到十分地失望和惋惜,如当他谈到娜塔里娅还年轻的时候,他的语气是充满了羡慕的,由此可见,他对自己宏图大业的实现是有着太多无可奈何的情愫的。 从列日涅夫的口中,我们可以略微地了解到罗亭的人生轨迹。他只是靠着自己的那套伟大理论去迎合那些什么都不懂却又喜欢附庸风雅的贵妇人的口味,他何啻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他遇到像巴西斯托夫这样真正热爱他哲学的人的时候,他不过回以淡漠的敷衍,难怪列日涅夫会骂他是装腔作势的戏子,卖弄风骚的娘们。当他离开达莉亚.米哈伊洛夫娜后,他竟连基本的谋生手段都不会,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他错就错在于,只知一味地去准备去武装自己的理论体系,却忘了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武装。 罗亭与娜塔里娅谈论时最热忱的就是爱情这个话题,他的对爱情的看法,令这个激情似火的女孩心动不已。他是在表白还是在卖弄?在列日涅夫看来,他的确是在卖弄,但在娜塔里娅呢?他确乎是在表白。然正当她打算为他为爱情而抛弃一切的时候,她却发现了这个男人的可怜与虚伪,于是她弃他而去。而在纳塔里娅作出这一惊人举动时,罗亭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的爱上了她,他首鼠两端,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段令他自己都感到汗颜的爱情,他向现实做了屈服。也许正如列日涅夫所说的那样他说的那些话足以毁灭一颗年轻的心。只事实上,她却也并没有毁灭纳塔里娅,因为她最终仍也获得了幸福。他毁灭的是他自己的心,尽管早已不在年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