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蔡澜食典读后感 > 导航 > 《澜本嫁衣》读后感1200字

蔡澜食典读后感

《澜本嫁衣》读后感12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澜本嫁衣》读后感12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题记
  在一个深秋或许是一个初冬时节,我用三个周的语文课读完了《澜本嫁衣》。我想这样一个季节读这本书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那样一个真实而又不真实的世界,为了欲望,他们在那样肮脏的世界里苟延残喘。所有冗长的,粘稠的,复杂的呼吸声覆盖在我的感官周围,而后覆盖每一个毛孔,不曾消失,那种窒息一般的感觉让我不知何对何错,如同与现实隔了一个世纪。
  澜本嫁衣是一个专门做嫁衣的裁缝店,一生的外婆做了一生的嫁衣却没能亲手为女儿缝制一件,一生的母亲亲手交给一生一袭嫁衣可一生却未能如愿以偿地披上嫁衣和心爱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人生不就是这样,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时候回忆的确是个挺伤人的东西。谈及一些不太平坦的岁月,难免还是会感觉心痛。可是谁又敢言未来的我们还会是平凡或者是失望呢?未来真的是个恐惧又可以疗伤的东西,让人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书中一生的姐姐知秋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抽烟,酗酒,吸毒,做二奶。可是她放荡不羁的外表下埋藏着一颗渴望相夫教子,做一个普通女人的心。总体来说,知秋是一个不幸的人,从一个什么都无所畏惧的小女孩逐渐被社会打磨的成为社会最阴暗面的人。朋友的背叛爱人的出轨,物欲横流的社会,男友放荡地可笑,这一切的一切让知秋变得残酷又疲惫。


  关于爱,知秋说,我的爱情像是一杯酒,第一个人碰洒了,还剩下一半。我把杯子扶起来,兑满,留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又碰洒了,我还是扶起,兑满,留给第三个人。感情是越来越淡,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获得的我是完整的,全部的,一杯酒。
  我并不是很喜欢知秋,主要是我很诧异知秋如何对生活走那么大的希望,一直坚持,一直那么坚持的喜欢着以明。是因为年少时以明对她的不一样的感觉么?还是因为以明偶尔的对她很好?其实我是有点讨厌知秋的,讨厌她为爱义无反顾,把自己伤得太深。我愿做一生而不愿做知秋,知秋太过于桀骜不驯,注定一世动荡不安。像一生那样活着,一世平平安安,才是爱你的人所企盼的。
  与知秋相对的,一生的一生并没有知秋那样的轰轰烈烈,敢爱敢恨,放荡不羁。于是她体会不到知秋的艰辛,体会不到知秋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刺激和危险。她素面朝天,追求着简单而又平静的日子。踏踏实实地上学,平平淡淡的生活,有一个固定的男友,爱自己的母亲和自己小小的未来构成了一生的一生。一生的一生或许是很多人一生的缩影,也许一生的生活更加真实更加接近现实。
  两个不同性格的女生,彼此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爱和幻灭中燃尽了希望的灯油,在成长的路上最终一个逝去,一个流离。知秋死了,一生还在路上,一生一世,仿佛是世间不可避免的失败与落魄。但还是充满希望的,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开始所说的: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记得以前有个人告诉我,没有哪个人成长是不痛的,如果不痛,那就是成长的还不够。


或许正如他所说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寻找妥协点。
  每个人都会成长,或早或晚。有些东西很快就会消失,或许这就是四维魅力的存在。或欣喜,或忧伤,亦不过是时间的把戏。该消失的不会长留,该短暂的也不会永恒,那些说着要在一起的人,曾经约定过未来的人,他们的模样,或许也不再那么清晰。所有的等待逐渐在命运的显影液里渐渐清晰并且成像。但最终,只看到曾经的希望走过来对我说再见。时光对我说再见。

  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题记
  在一个深秋或许是一个初冬时节,我用三个周的语文课读完了《澜本嫁衣》。我想这样一个季节读这本书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那样一个真实而又不真实的世界,为了欲望,他们在那样肮脏的世界里苟延残喘。所有冗长的,粘稠的,复杂的呼吸声覆盖在我的感官周围,而后覆盖每一个毛孔,不曾消失,那种窒息一般的感觉让我不知何对何错,如同与现实隔了一个世纪。
  澜本嫁衣是一个专门做嫁衣的裁缝店,一生的外婆做了一生的嫁衣却没能亲手为女儿缝制一件,一生的母亲亲手交给一生一袭嫁衣可一生却未能如愿以偿地披上嫁衣和心爱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人生不就是这样,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时候回忆的确是个挺伤人的东西。谈及一些不太平坦的岁月,难免还是会感觉心痛。可是谁又敢言未来的我们还会是平凡或者是失望呢?未来真的是个恐惧又可以疗伤的东西,让人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书中一生的姐姐知秋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抽烟,酗酒,吸毒,做二奶。可是她放荡不羁的外表下埋藏着一颗渴望相夫教子,做一个普通女人的心。总体来说,知秋是一个不幸的人,从一个什么都无所畏惧的小女孩逐渐被社会打磨的成为社会最阴暗面的人。朋友的背叛爱人的出轨,物欲横流的社会,男友放荡地可笑,这一切的一切让知秋变得残酷又疲惫。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后感1500字《澜本嫁衣》


从未像阖上《澜本嫁衣》时的感觉那般,心底有着无限的落寞与沉重感,既想让故事继续,又但愿不要再有其他的悲伤,就此搁浅或许更让人深沉。

如果非要定义,这最多只能是一本属于具有更加悲痛剧情的书。但不得不说,七堇年还是一如既往的风格,毫不忌讳地用最直白的言语把一些难以启齿的丑陋暴露,不禁令人心惊以致虚脱。叶一生,叶知秋,两个性情大相径庭的半路姐妹,一寸一寸铺就了整个故事的脉络。她们像是一出舞台剧上相隔甚远却又紧密相连的主角,与点缀在黑暗布景之中各式各样的配角周旋,最终坠入深渊,却似乎与任何人无关。一切都只不过是些别人残酷的过去,留下来的是我们所谓的思考。

一直单方面地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多于劣的。因为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得到肯定的答复,所有我倾入所有的信任,不停地让自己相信存在着的不堪是无奈的,是无法选择的。当有一天,原本清新舒畅、令人安心的文字被突如其来的另一种字符赤裸裸地揭开了自己不愿相信也难以承认的真相的那层如同蝉翼的薄纱时,尴尬也许是最好的遮盖,遮盖阒静之下默默破裂的纯真。

与自我意识相悖的世界,令人不敢苟同,不敢面对,算是麻木吗?如果是,那我被困在所有安好里太长时间了。不知道为何,在看罢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也翻离了之前的轨道,是好是坏,无从知晓。看着镜中的自己,陌生又熟悉,辨别不了虚实,只想沉默。

对于自己没有像叶知秋那般过早地感受人生而庆幸,庆幸我有她心心念念的寻常,也庆幸我可以在适时的年纪做着该做的事,没有旁人能颤抖地给予心疼的悲伤。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有多好,但你不要因为它不好就不敢走进它,这是知秋即将离开之际,告诉一生的。我不愿想象知秋的眼神,因着现在的我正如还伫立在那时的叶一生一样,什么都不明了。不否认,我缺少一种勇气,就像所有不幸都是相似的轮回,其中总免不了伤及了他人与自己棱角,混杂着泪水与心碎,夜一般覆盖了一些真切的时日。

总觉得自己与叶一生很相像,但我比她幸运太多太多,同样的是默认了自己的现状,没有出格的想法,也没有应有的梦想追求,却固执地坚持着自己所谓的原则,虽然我也不清楚到底是些什么。我胆怯,怕改变,怕不确定,怕回不了头的深渊。世间有太多的伤痛,飘飘洒洒,也不见得找到落脚的地方,判断一个人,不是纠结他到底过了多少日子,而是看他此刻真正距离死亡的步伐。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抹掉了那些还未蒸发的痛楚,似擦去尘埃般简单,但我好像老是忘了等它们落下。因人心是期盼温暖、阳光的,至少我不愿在不曾到来的以后,透彻而深刻地体会除了自己,谁也不要相信,如此浸透孤寂心酸的话语。

我明白,此刻自己的情绪还波荡着,难道人真的会在突然与自己所持真相不符的现实面前,轰然晕眩,以至于久久呆滞?这一刻,我想我没有资格回答。还好,还好。还好我不是孤身一人在黑暗里摸索,还好我拥有大把大把已逝去却明亮依旧的美丽时光,还好我对明天的气息满怀依恋与期待。。。。。。幸亏,你们在,还好。生,若这样看来,竟是如此丝缕柔弱、万般牵绕的存在。

有人之处,便不乏心暖,更不乏寒心。想有一颗宽厚宁静的心,原谅包容一切绝望中过激的挣扎,安抚疼惜每一个迷失的灵魂,只是想而已。

书中给出的结局仅仅是个简单的概括,我们每个人必然会有不一样的经历,或有着相似的酸楚,或有着相识的笑颜,但一生短暂,当知秋而行。

《澜本嫁衣》的读后感2000字


人间是一艘浮在欲望之河上的船河流因为混杂过多新旧杂陈,良莠不齐的人性欲念而散发着微微腐臭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是人的全部欲望承载了整个人间。从善的欲望。作恶的欲望。生的欲望。死的欲望混合并汇成一股黏稠而沉缓的当下发生,最终化为历史,静静流向虚无之境。

《澜本嫁衣》七堇年 自序

这本书是由七堇年所著,所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世界,我们在这一个肮脏的世界里苟延残喘。为了我们的欲望。所有沉重的、黏稠的、繁杂的、冗长的欲望混合在一起散发出腐肉一般的味道,像是黑色的潮汐覆盖过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而后是窒息一般的长叹,如同隔过了另外的一个世纪。

看《澜本嫁衣》是2010年的春末,天还没有完全燥热起来。

看完《澜本嫁衣》之后的某天晚上到操场散步,看到三三两两的男生女生们有说有笑的闹成一团,突然觉得很孤独,那天晚上月色很皎洁,铺洒在大地上如同银霜一般的灿烂。辗转流离。辗转流离。这是个我们清楚但并不曾深入的世界。我们始终认为那个肮脏的世界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它却真真正正的存在在我们的周围,我们被它包围着、笼罩着、保护着、摧残着。

罗曼罗兰说: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我们之所以会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有种种抱怨、期待、抗拒、欲望,是因为我们在没有来得及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理所当然的爱它了。然而当我们真正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时候,有多少人是会愿意去掩耳盗铃的爱它呢?

可以用还没有来得及悲伤就已经哭出声音这样的句子来形容这本书。

知秋,知秋。我反复在自己的内心呼唤她的名字,她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曾深深的记住那么多的人,记住那么多的事情,记住那么多好看的景象,但我们所忽略的永远都是些不想在以后记起来的事情。一如知秋,多少人在合上书的时候想要忘记这个叶知秋,他们认为知秋的一生的确龌龊难当,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接受这一切,那一刻,他们是可怜的。

在我们极力的想要忘记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不得不想起它。对于这个龌龊难当的世界,它并不是不存在,我们也不是离它很遥远,只是我们根本没有认清它,或者说根本没有想要认清它。

入乎其内,则能书之;出乎其外,则能观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教会我们如何观察这个世界,如何体验这个世界,如何书写这个世界,如何记住这个世界。七堇年的《澜本嫁衣》中真正揭开这个世界巨大的面罩是我们看到的是败絮其内。你可能会失望,你可能会憎恶,你可能会选择逃避,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真的存在。

我们在用生活撰写这本缺页很多的书,每个人都是这样,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缺页很多的书。

一生,一生。叶一生的一生并没有知秋这样轰轰烈烈、敢恨敢爱,于是她便体会不到知秋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刺激和危险。她素面朝天,追求简单平凡的生活。她的母亲、她的学业、她的耀辉、她的未来,这些构成了她的世界,一个小小的世界,如同一个弱小的蚕将自己包裹在千万层丝之下,筑成一座小小的茧,保护着自己,也远离着世界。与叶知秋不同,叶一生的平淡或许让许多读这本书的人点头迎合,这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想要的世界,他们认为知秋的存在完全让这个世界颠覆。

或许没有人憎恶知秋,但他们也不喜欢知秋。

我们都是这样,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变得通体锐刺,在刺伤别人同时,也会把自己戳的千疮百孔。我们都是这样,让一艘载满了我们的欲望的船只静静的在黑暗的黏稠潮汐上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甚至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

生活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需要珍惜些什么。没有人记得,没有人研究,没有人知道。于是我们行尸走肉一般的在这个世界上挥霍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岁月。

《澜本嫁衣》已经不再是那个青春美好的时代了,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光明世界的背后,它让我们看到了浩瀚的阴影。

也许人生就是一叶浮在性欲和挣扎之间的帆船,那尘世的河流经过无数次新的汇入和分支,它变得不再澄清不再透明,而是曲曲折折,昏暗不堪,甚至让人作呕。而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也正是靠这些来体现:坚持爱这个世界,用力爱这个世界。即便有一天它庞大的身躯会在我们面前轰然倒塌。

无论眼前的这个世界会堕落到什么地步。

无论眼前的这个世界会黑暗到什么地步。

无论这个世界会让你绝望到什么地步。

请深深的爱它。

请相信它会深深的爱着你。

《自己的嫁衣》读后感



去年夏天,陈子善先生寄来两册《张爱玲的风气》,一册是赐我的,另一册嘱转送章品镇先生,因为其中选了章老的一篇旧作《〈传奇〉的印象》。于是想到,章老从事文艺工作六十余年,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则惜墨如金,然每一文出,观者必奔走传诵。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作,有了三联的一本《花木丛中人常在》,此前的旧作至今仍未能结集,岂不可惜!其时适江苏作协编“老作家文库”,抓我当差,遂与章老联系,拟编一部《章品镇文集》。哪知章老却以所作甚少,不能成“集”,坚辞不许。几经磋商,章老方松口,允以来日,即待他的两本新书问世后,从三本书中精选一册。这“两本新书”之一,就是收入“开卷文丛”第二辑的这本《自己的嫁衣》(岳麓书社2005年3月版)。

收在这本新书中的四十一篇文章,有一半正是章老的旧作,约占搜集到的旧作的十分之三。作品依时序编排,第一篇《挑“西瓜”的痴连元》作于一九三七年,当时章老才是十五岁的中学生,一篇人物素描就写得有张有弛,比今天的许多小说还好看。一九四三年,章老开始编《诗歌线》副刊,此前此后,自己也写了不少诗,还有若干杂文。其中就有那篇《对〈传奇〉的印象》,但文字有了些删减。在每一篇旧作的后面,章老都有附言或补记,交代那诗文写作的背景,特别是相关人物的命运,这也是精彩的小品文。

新书首发式的当晚,我陪陈子善和严锋去看望章老,他因胆囊不适,住在省人民医院里,虽然消瘦得厉害,但气色尚佳,谈锋尤健。我的印象中,要说二十世纪的文坛掌故,在江苏没有比章老更清楚的了。他进入文化界甚早,后来因为工作的便利,与前辈文化人有着密切的接触。他是有心人,记忆力又好,所以百年旧事,只要提个头,他就如数家珍。错综复杂的人物与事件,经他条分缕析,便豁然开朗,津津有味,颇有点听说书的味道。而章老亦以写人物见长,两个细节,寥寥数语,常常就能将一个人写活。这说明他的观察力、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非同一般,语言表达功力也十分深厚。我有时想,章老当年倘若搞创作写小说,成绩一定不会差。这本书里,他写多年的老朋友是如此,写旅途上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同样如此。书中的几篇游记,写景固然不乏点睛之笔,但他笔下更生气盎然的,还是同游的朋友们。他的叙事功夫也很高,一篇《交臂失之述例》,将几十年间可遇可求、遇而未求的珍籍文玩,写得活色生香,让如我之辈的后生,无比欣羡。这本书中,还插配了几十幅珍贵的老照片,有章老与卞之琳、傅抱石、陈之佛、林散之、孙望、陈瘦竹、赵瑞蕻、冯亦代、王辛笛、贾植芳、周珏良、辛丰年、李俊民、潘旭澜、陆文夫、范曾等友人的合影,也有章老与家人晚辈的生活照,不但为读者提供了生动的形象参照,而且每一幅照片后面,都有故事。

在《艺术》一文中,章老从欣赏雨花石起兴,说到对艺术品的品评,以为“气韵生动”该是“驾乎‘神似’之上的”。“有些作品是传了神的,但说它‘气韵生动’似乎还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是作者的感情不够强烈甚至没有感情,由表及里都是冷冰冰的。因此,我觉得作者不但要传客体的神,更重要的是在传客体的神的同时,要有主体的神可传。”章老是以自已的写作,实践了这一信条的。

章老以《自己的嫁衣》为书名,显然典出秦韬玉的“为他人作嫁衣裳”,我也就从《贫女》中剥得一句,来作此文的标题。


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自己的嫁衣》读后感范文1000字


去年夏天,陈子善先生寄来两册《张爱玲的风气》,一册是赐我的,另一册嘱转送章品镇先生,因为其中选了章老的一篇旧作《〈传奇〉的印象》。于是想到,章老从事文艺工作六十余年,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则惜墨如金,然每一文出,观者必奔走传诵。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作,有了三联的一本《花木丛中人常在》,此前的旧作至今仍未能结集,岂不可惜!其时适江苏作协编“老作家文库”,抓我当差,遂与章老联系,拟编一部《章品镇文集》。哪知章老却以所作甚少,不能成“集”,坚辞不许。几经磋商,章老方松口,允以来日,即待他的两本新书问世后,从三本书中精选一册。这“两本新书”之一,就是收入“开卷文丛”第二辑的这本《自己的嫁衣》(岳麓书社20xx年3月版)。

收在这本新书中的四十一篇文章,有一半正是章老的旧作,约占搜集到的旧作的十分之三。作品依时序编排,第一篇《挑“西瓜”的痴连元》作于一九三七年,当时章老才是十五岁的中学生,一篇人物素描就写得有张有弛,比今天的许多小说还好看。一九四三年,章老开始编《诗歌线》副刊,此前此后,自己也写了不少诗,还有若干杂文。其中就有那篇《对〈传奇〉的印象》,但文字有了些删减。在每一篇旧作的后面,章老都有附言或补记,交代那诗文写作的背景,特别是相关人物的命运,这也是精彩的小品文。

新书首发式的当晚,我陪陈子善和严锋去看望章老,他因胆囊不适,住在省人民医院里,虽然消瘦得厉害,但气色尚佳,谈锋尤健。我的印象中,要说二十世纪的文坛掌故,在江苏没有比章老更清楚的了。他进入文化界甚早,后来因为工作的便利,与前辈文化人有着密切的接触。他是有心人,记忆力又好,所以百年旧事,只要提个头,他就如数家珍。错综复杂的人物与事件,经他条分缕析,便豁然开朗,津津有味,颇有点听说书的味道。而章老亦以写人物见长,两个细节,寥寥数语,常常就能将一个人写活。这说明他的观察力、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非同一般,语言表达功力也十分深厚。我有时想,章老当年倘若搞创作写小说,成绩一定不会差。这本书里,他写多年的老朋友是如此,写旅途上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同样如此。书中的几篇游记,写景固然不乏点睛之笔,但他笔下更生气盎然的,还是同游的朋友们。他的叙事功夫也很高,一篇《交臂失之述例》,将几十年间可遇可求、遇而未求的珍籍文玩,写得活色生香,让如我之辈的后生,无比欣羡。这本书中,还插配了几十幅珍贵的老照片,有章老与卞之琳、傅抱石、陈之佛、林散之、孙望、陈瘦竹、赵瑞蕻、冯亦代、王辛笛、贾植芳、周珏良、辛丰年、李俊民、潘旭澜、陆文夫、范曾等友人的合影,也有章老与家人晚辈的生活照,不但为读者提供了生动的形象参照,而且每一幅照片后面,都有故事。

在《艺术》一文中,章老从欣赏雨花石起兴,说到对艺术品的品评,以为“气韵生动”该是“驾乎‘神似’之上的”。“有些作品是传了神的,但说它‘气韵生动’似乎还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是作者的感情不够强烈甚至没有感情,由表及里都是冷冰冰的。因此,我觉得作者不但要传客体的神,更重要的是在传客体的神的同时,要有主体的神可传。”章老是以自已的写作,实践了这一信条的。

章老以《自己的嫁衣》为书名,显然典出秦韬玉的“为他人作嫁衣裳”,我也就从《贫女》中剥得一句,来作此文的标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