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拜堂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台静农《拜堂》读后感1200字

拜堂读后感800字

台静农《拜堂》读后感1200字。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台静农《拜堂》读后感12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在我一贯印象中,中国封建乡村的妇女基本上,是一种老实(没有太多的心眼等等),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为了自己的小利益等等),很看重所谓的“三纲五常”等等。可是台静农笔下的《拜堂》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乡村妇女。
  ——题记
  就是在现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寡嫂,与小叔子的结合也是很多人看为大逆不道,有违人伦之行为。我个人也有这样的一些感觉,为此,我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小说中,汪大嫂的给我的感觉是属于比较强势型的那种女人。她能与汪二结合,我总觉得她那方面的因素很大,说的白一点,汪大嫂有点“不正经”。我们来分析一下汪二的为人,汪二胆小怕事,顾面子,是一个思想保守封建的典型庄家老实人。这样一个男人通常对感情方面是属于“呆瓜”类型的,他不可能会主动“搭讪”自己的大嫂,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汪大嫂主动搭讪汪二,结果造就了这叔嫂的结合。后文中,汪大嫂对待汪二的态度都是那么强势,“她向他重重的看了一眼”、“她冷峻的说道”等等,汪大嫂的表现好像就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幕后指挥者”,一切东西都好像是她来执导的一部戏剧,更加固了我自己的观点。
  我想如果是一个军事家或者阴谋家一类人来看这篇文章,我想他一定会佩服汪大嫂的“胸中策略”在生活上的运用。我就详细说明一下汪大嫂在请田大娘和赵二嫂时的精彩表现。


  汪大嫂是“趁着夜静”前去,很会挑时间,这样的事倒霉,尽管瞒不住很久,这个关键时间点选的好,很适宜。在到达田大娘门口的时候,从听到田大娘屋里纺线的声音,从而推出一个结论:田大娘还没有睡觉,推理逻辑思维很清晰。紧接着,“大娘,你开开门。还在纺线呢”,扯着家常,又直接,这个地方是该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一进门,田大娘自然的询问是怎么回事,她特地的“半晌不说话”,这时,一种特异的气氛营造出来了,很好的引起田大娘的一种好奇心。良久,她说话了,可是却还是结结巴巴:“大娘,我有事······就是······”,仍然没有说出来,等着田大娘的心思都集中了,她说了,同汪二怎么怎么了,都四个月胎,她的声音越来越低微。说明了情况,可还是没有说明自己的来意,而是开始感叹起自己的命苦了,说丈夫早死没有婆婆什么的,自己都要想去死了。勾起田大娘的同情之心,田大娘还真开始安慰她,小家小户没什么,那些大户人家的少奶奶也守不住啊。汪大嫂还真沉得住气,这时还是没说自己的来意,还是感叹自己没脸见人一类的客套话,田大娘倒忍不住了,以为汪大嫂要“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这时,汪大嫂看看也是时候了,才说出自己的来意,说:“不呀,汪二说不如磕个头,我想也只有这一条路。我本就是找大娘您去”,一步一步,层层逼近,直到揭开这个“包袱”。开始选择的时间,初步接触,到慢慢吸引田大娘,配合她的声音、神态、语言表现,我现在觉得汪大嫂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高手,更是一个资深演员啊!
  说到汪大嫂的“不正经”,我并不是一味的批判。在前面,我专门讨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说到汪大嫂故意“搭讪”自己的小叔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汪大嫂那样一个环境下,是受中国数千年封建思想非常严重的农村,而汪大嫂仍有勇气和自己的小叔子结合,说明一点,汪大嫂在潜意识里有着对传统的反抗。还有从汪大嫂在整个拜堂风波中表现的那种镇定的态度(除了在拜阴间的哥哥是张皇失措),尤其与田大娘的交涉中,我非常欣赏她,也表示惋惜,试想,如果汪大嫂生在如今这个世代,必定是一个绝对的女强人!

  在我一贯印象中,中国封建乡村的妇女基本上,是一种老实(没有太多的心眼等等),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为了自己的小利益等等),很看重所谓的“三纲五常”等等。可是台静农笔下的《拜堂》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乡村妇女。
  ——题记
  就是在现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寡嫂,与小叔子的结合也是很多人看为大逆不道,有违人伦之行为。我个人也有这样的一些感觉,为此,我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小说中,汪大嫂的给我的感觉是属于比较强势型的那种女人。她能与汪二结合,我总觉得她那方面的因素很大,说的白一点,汪大嫂有点“不正经”。我们来分析一下汪二的为人,汪二胆小怕事,顾面子,是一个思想保守封建的典型庄家老实人。这样一个男人通常对感情方面是属于“呆瓜”类型的,他不可能会主动“搭讪”自己的大嫂,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汪大嫂主动搭讪汪二,结果造就了这叔嫂的结合。后文中,汪大嫂对待汪二的态度都是那么强势,“她向他重重的看了一眼”、“她冷峻的说道”等等,汪大嫂的表现好像就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幕后指挥者”,一切东西都好像是她来执导的一部戏剧,更加固了我自己的观点。
  我想如果是一个军事家或者阴谋家一类人来看这篇文章,我想他一定会佩服汪大嫂的“胸中策略”在生活上的运用。我就详细说明一下汪大嫂在请田大娘和赵二嫂时的精彩表现。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台静农《拜堂》读后感800字


  《拜堂》叙述的是封建社会寡嫂和小叔子汪二偷偷拜堂的故事。故事中的寡嫂因为有了四个月的身孕,小叔子迫于眼前的现状,只得背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在孤寂的黑夜偷偷拜堂。
  寡 嫂和小叔子的结合,在中国旧社会是大逆不道的,违反当时的伦理道德的行为。小说通过他们特殊的拜堂,将封建社会中穷苦的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与他们对命运的抗争表现出来。
  文章对夜的描写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少顷,她们三个一起在这黑的路上缓缓的走着了,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的可怕,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大嫂更是胆小,全身战栗的几乎要叫起来了”中的“残烛”、“暗弱”、“幽灵”、“阴森”、“恐怖”等词的运用,一方面表现出了黑夜的特点,同时衬托出了人物内心的无奈,伤感,凄苦与极度的恐惧。再者,我认为这里的黑夜也恰恰暗示了现实的黑暗,当时旧社会的舆论,就像这漫漫的长夜笼罩着他们,给他们带来挥之不去的阴暗。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他们拜堂过程的一些描写。这其中有一些细节,因为没有红毯子,用破席子代替;没有红丝线,用几条棉线代替;还有陈旧褪色的天地牌,无一不表现出了底层人民的辛酸。


而当赵二嫂说到“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吧”的时候,汪大嫂“眼泪扑的落地”、“浑身颤动的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这是灵魂的战栗啊,他们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对汪二哥哥的愧疚已无处隐藏,在这一刻夹杂着对世人目光的恐惧彻底的爆发了出来。“又是一个磕头”,寡嫂和小叔子拜堂后那样一种内心恐惧挣扎后的无力,被抽丝剥茧般的凄凉之感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把他们生存的凄楚苦涩,与他们生活的境遇,精神创伤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说通过对拜堂的描写,揭示了封建宗法制下的小人物的悲哀,表现出了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也写出了古老乡镇封建气息的浓郁,以及在这种封建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侵蚀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文章的主题是沉重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小叔子和寡嫂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和追求精神,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
  其实这样的事情,若是放到当代社会中来,恐怕也会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吧。若他们不顾众人的阻拦,正大光明的结合,那一定会遭到更多人的非议。这是中国旧社会留下的深深烙印,要改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吧!

  《拜堂》叙述的是封建社会寡嫂和小叔子汪二偷偷拜堂的故事。故事中的寡嫂因为有了四个月的身孕,小叔子迫于眼前的现状,只得背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在孤寂的黑夜偷偷拜堂。
  寡 嫂和小叔子的结合,在中国旧社会是大逆不道的,违反当时的伦理道德的行为。小说通过他们特殊的拜堂,将封建社会中穷苦的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与他们对命运的抗争表现出来。
  文章对夜的描写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少顷,她们三个一起在这黑的路上缓缓的走着了,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的可怕,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大嫂更是胆小,全身战栗的几乎要叫起来了”中的“残烛”、“暗弱”、“幽灵”、“阴森”、“恐怖”等词的运用,一方面表现出了黑夜的特点,同时衬托出了人物内心的无奈,伤感,凄苦与极度的恐惧。再者,我认为这里的黑夜也恰恰暗示了现实的黑暗,当时旧社会的舆论,就像这漫漫的长夜笼罩着他们,给他们带来挥之不去的阴暗。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他们拜堂过程的一些描写。这其中有一些细节,因为没有红毯子,用破席子代替;没有红丝线,用几条棉线代替;还有陈旧褪色的天地牌,无一不表现出了底层人民的辛酸。

台敬农《拜堂》读后感1200字


  一个女人,生于封建,就只得是辛酸。
  “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这句话在《拜堂》一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却让人一次一种心酸。
  拜堂原本该是喜庆的日子,有情人终成眷属本该得到众人的祝福与掌声,而台敬农笔下的寡嫂和汪二,甚至连有情人都不是!因而他们婚姻的出发点只是淡淡的一句“过活”而已。谈至拜堂,别谈礼金多少,彩礼多少,却只有破席子当作红毡子,棉线当作红丝线,别谈明媒正娶,八抬大轿,却只得在半夜子时在老爹睡熟打鼾的时候悄悄进行。没有乡人的祝福,只招来旁人的非议。或许这一句“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只是汪大嫂预料之中的叹息罢!
  汪大嫂在深深叹气后吐出的“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她只想在拜堂时放炮图个吉利,这本来无可厚非,谁能说一个女人注重成亲时的礼数是个过分的要求呢?然而毕竟汪大嫂是个寡妇,毕竟和她即将拜堂的是小叔子,毕竟她肚子里有了四个月大的孩子……这些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她的负担,这些负担就必定会成为她的无奈。就算拜堂的原因不是真心喜欢面前的这个男人,但在生计面前,一个女人要想活下去,又有其他什么选择吗?没有。
  这是可以理解的。倘若汪大嫂真心爱上汪二,她也就不用“天天催,糊里糊涂地算了”,毕竟那个女人希望自己和心爱的男人被世人嘲笑?可现在的汪大嫂不在乎,也不怕出丑,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肚子里的孩子将来有个能叫爹的男人,只希望将来的日子能好过点,只希望能活下去,仅此而已。


这又暴露出封建社会下一个女人畸形的婚姻观。但她也着实没有能耐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以深深的一口叹息来宣泄自己心中无关紧要的不满罢了。
  当汪大嫂第二次吐露出这句“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时,已是在向牵亲人田大嫂求助。这一场景,着实让人心寒。若是明媒正娶,哪用得着“新娘”亲自出面,“头是深深的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呢!况且还是在半夜熟睡的时候偷偷来请人!这时候汪大嫂的形象已由先前对汪二的“愤愤”“冷峭”转而变成有求于人的卑微和弱小。这种逆转同样也是一个饱受封建气息摧残的女子谋求生计的无奈吧!
  然而真正让人觉得辛酸的,我认为是第三次的哀叹。虽然这句“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是牵亲人田大娘说的,但是那一幕的刻画却让拜堂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时,两位“新人”都只是“静静地磕头”,然而当赵二嫂说道“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的时候,原本庄严寂静的气氛瞬间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汪大嫂“眼泪扑的落地,全身都颤动和抽搐”的悲苦情怀和汪二不知所措的木然。读至此,我才恍然拜堂前夕“汪大嫂还穿着孝”的缘由,拜堂正是这个女人骨子里守贞却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啊!守贞却不得,只得与小叔子结合,这重重矛盾下做出的艰难抉择和内心的挣扎有谁能懂?千难万难恐怕只剩一滴莫名的眼泪了吧!不!连泪都流不得!一句“将来要过活的”让她不得已地忍住了眼泪,继续磕头,而她是想自己死去的丈夫磕头啊!这是多么一种荒唐!然而为了生存,也只得如此吧!
  小市民的无奈总是微不足道的,如此荒谬的拜堂,众人也只能当作饭后笑言吧。有谁站出来?没有。空留一句“肥水不流外人田”,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封建下的愚昧和无知吗?
  不过也难怪,为了生存,我能奈何?!

  一个女人,生于封建,就只得是辛酸。
  “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这句话在《拜堂》一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却让人一次一种心酸。
  拜堂原本该是喜庆的日子,有情人终成眷属本该得到众人的祝福与掌声,而台敬农笔下的寡嫂和汪二,甚至连有情人都不是!因而他们婚姻的出发点只是淡淡的一句“过活”而已。谈至拜堂,别谈礼金多少,彩礼多少,却只有破席子当作红毡子,棉线当作红丝线,别谈明媒正娶,八抬大轿,却只得在半夜子时在老爹睡熟打鼾的时候悄悄进行。没有乡人的祝福,只招来旁人的非议。或许这一句“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只是汪大嫂预料之中的叹息罢!
  汪大嫂在深深叹气后吐出的“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她只想在拜堂时放炮图个吉利,这本来无可厚非,谁能说一个女人注重成亲时的礼数是个过分的要求呢?然而毕竟汪大嫂是个寡妇,毕竟和她即将拜堂的是小叔子,毕竟她肚子里有了四个月大的孩子……这些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她的负担,这些负担就必定会成为她的无奈。就算拜堂的原因不是真心喜欢面前的这个男人,但在生计面前,一个女人要想活下去,又有其他什么选择吗?没有。
  这是可以理解的。倘若汪大嫂真心爱上汪二,她也就不用“天天催,糊里糊涂地算了”,毕竟那个女人希望自己和心爱的男人被世人嘲笑?可现在的汪大嫂不在乎,也不怕出丑,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肚子里的孩子将来有个能叫爹的男人,只希望将来的日子能好过点,只希望能活下去,仅此而已。

柴静《看见》读后感1200字


  初见《看见》这本书的封面上的柴静,天生的清秀,又有些小清新的文艺范儿,又像是邻里的小妹妹,亲切、可爱。因为对作者的喜爱,又怀着一份好奇,想了解一些自己却不了解的层面。
  文中举了很多实例,有很多热门话题。两个人物很打动我,一个是卢安克,一个是药家鑫。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大山里待了十年还是个没有资质的教育者,跟留守儿童混在一起,为了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好说,他也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响作用吧!之后我去了卢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个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了。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留守儿童更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一个问题有社会、有家庭,孩子成长的问题却在这之间变得无人理会了,而卢安克想做点什么,也许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没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柴静在采访卢安克时说:“你一步步这样退到农村……”卢安克说:“我觉得不是退,是一步步接近我喜欢的地方。”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儿问题、有一些类似于卢安克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同时他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尽力了,努力过着每一天试图去改变或者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他们一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例如在大城市里发展而买房、买车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们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这个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是的,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至少做了,他们过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义的多了!”


  药家鑫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这次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是太遗憾了。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药家鑫想捐自己的眼角膜,但是药爸爸严厉的告诉他,“不要了,把你的罪恶都带走吧,不要再留给别人”。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别人照顾你,到你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担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许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不够好,但一旦我们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角色时候,就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希望家长们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要走进孩子的心里,要教会他们承担责任,不要逃避。
  阅读中,我在《看见》这本书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影子,每个人成长的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痕迹。曾经,我有些害怕长大,害怕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在遇到困难时慌张、迷茫,甚至想放弃。在柴静身上,使我懂得要坦然的等待和接收现实。
  《看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更使我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使我对未来生活更加充满自信。

  初见《看见》这本书的封面上的柴静,天生的清秀,又有些小清新的文艺范儿,又像是邻里的小妹妹,亲切、可爱。因为对作者的喜爱,又怀着一份好奇,想了解一些自己却不了解的层面。
  文中举了很多实例,有很多热门话题。两个人物很打动我,一个是卢安克,一个是药家鑫。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大山里待了十年还是个没有资质的教育者,跟留守儿童混在一起,为了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好说,他也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响作用吧!之后我去了卢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个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了。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留守儿童更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一个问题有社会、有家庭,孩子成长的问题却在这之间变得无人理会了,而卢安克想做点什么,也许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没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柴静在采访卢安克时说:“你一步步这样退到农村……”卢安克说:“我觉得不是退,是一步步接近我喜欢的地方。”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儿问题、有一些类似于卢安克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同时他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尽力了,努力过着每一天试图去改变或者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他们一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例如在大城市里发展而买房、买车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们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这个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是的,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至少做了,他们过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义的多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