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电视新闻稿 > 导航 > 《电视新闻采写》读后感1200字

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采写》读后感1200字。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电视新闻采写》读后感1200字,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这周我读了一本书《电视新闻采写》,这本书紧紧抓住电视的媒介特性,在遵循新闻采写的共性规律基础上,特别强调电视新闻采写的个性要求。这本书把电视新闻采写视作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讲述的是整个电视新闻采写的过程。
  电视新闻写作的思维——要知道电视新闻的声画传播特点,有正确的电视新闻写作思维方式,是把握电视新闻写作规律和顺利进行电视新闻写作的前提。第一,电视声画元素分为两大类: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另外,音乐音响声也参与了叙事的运作:它们在节目中可以起到渲染情绪和连接画面转场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第二,理解声画关系:声画是一体的。1、生画合一。它的特点在于声音和画面是同步发生,同时发展和同时结束的,视听是高度统一的。这样观众就“既能观其形又能闻其声”,这样的组合方式最可以体现的是电视纪实的本性。在这个情况下,记者要能够将现场有价值的声音和画面真实地记录下来,同期声一定要和现场同期,不然就会降低现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2、声画对位。它主要体现在声画内在的有机关系。事实上,在电视中,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整体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所在。如果一个人要是想用一个绝对的命题来划定声音与画面的地位,作者说“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第三,电视语言声的二元结构决定了解说词非完整性倾向。电视新闻的报道额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报道的内容的基本新闻事实的陈述必须用解说来交代,那么它的文字稿相对来说就要完整一些了。为此,作者用《河北辛集郭四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举例,新闻五要素基本上全部用解说词进行介绍了。第四,电视新闻写作:用理性创造感性。


如果现在先有了文字稿件再去找画面,就很容易产生对子稿件的依附,那么电视新闻的表现就不容易出彩了。
  对于电视文本的要求,也就是对电视新闻文稿的文字、语法、结构等具体写作方法的基本要求。首先一定要注意口语化。比如作者就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条新闻是讲某某领导视察某某工地,有一名记者就写“某某从工人手里接过风枪操作起来,顿时风枪轰鸣,混凝土屑四溅,枪声颤碧海”,想必观众如果不看文字,肯定是听不懂这段话到底是在描写什么的。所以说,用词一定要尽可能的简单通俗,要注意语音的清晰,尽量使用双音词多使用短句。第二,要简洁。英语里面有一个句子“The simple the best”,就是说明了简洁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在写电视文稿的时候就要记得:遣词造句意义要具体明确,不能产生多义;要正确使用代词;要控制好声音信息的余度;数字要简化。
  新闻报道是没一家媒体都在竞争的重要领域,电视当然不会例外。看完这本书,我重新系统地学习了一遍关于电视新闻采写的知识,受益不少。

  这周我读了一本书《电视新闻采写》,这本书紧紧抓住电视的媒介特性,在遵循新闻采写的共性规律基础上,特别强调电视新闻采写的个性要求。这本书把电视新闻采写视作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讲述的是整个电视新闻采写的过程。
  电视新闻写作的思维——要知道电视新闻的声画传播特点,有正确的电视新闻写作思维方式,是把握电视新闻写作规律和顺利进行电视新闻写作的前提。第一,电视声画元素分为两大类: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另外,音乐音响声也参与了叙事的运作:它们在节目中可以起到渲染情绪和连接画面转场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第二,理解声画关系:声画是一体的。1、生画合一。它的特点在于声音和画面是同步发生,同时发展和同时结束的,视听是高度统一的。这样观众就“既能观其形又能闻其声”,这样的组合方式最可以体现的是电视纪实的本性。在这个情况下,记者要能够将现场有价值的声音和画面真实地记录下来,同期声一定要和现场同期,不然就会降低现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2、声画对位。它主要体现在声画内在的有机关系。事实上,在电视中,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整体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所在。如果一个人要是想用一个绝对的命题来划定声音与画面的地位,作者说“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第三,电视语言声的二元结构决定了解说词非完整性倾向。电视新闻的报道额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报道的内容的基本新闻事实的陈述必须用解说来交代,那么它的文字稿相对来说就要完整一些了。为此,作者用《河北辛集郭四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举例,新闻五要素基本上全部用解说词进行介绍了。第四,电视新闻写作:用理性创造感性。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新闻界》读后感1200字


  没有单纯的报人,没有单纯的世界。鹿死谁手,终究只是一台戏。
  ——题记
  我不是报人,报人却可能是我就要从事的事业。我不是政客,政客却可能是我将来的伙伴。《新闻界》一书,是小说,却真实,现实露骨。一个又一个阴谋,一段又一段爱情,交织了一幕情景剧。
  我喜欢,因为现实,也因为贴切的描述。也许流年在里面开出了奇葩,也许因为现实,才不虚伪。没有80后青春作家的张扬凌厉,没有辞藻的华丽堆砌,有的只是描绘了三个圈子的三种人,却在同一平台上开展了一场决战,胜负交由天。
  看这本书几乎是没有停留看完的,有当年看《飘》的豪情。爱恨缠绵,应了王菲的一句歌词: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可幸免。留不住,算不出流年。
  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   报人,政客,商人,是三种主角,玩转勾心斗角,为了两个字:权,利。因为两个字,这三种人角逐,必然有人会胜利。三种人必然会纠缠。
  第二,   他们的爱恨情仇,是注定的。他们有着吸引对方的魅力。爱恨纠缠,在所难免。


  第三,   他们到最后都败给了爱情,败给了时间。
  第四,   要论最后的赢家,只能说命运给了他最好的条件。那个人就是何大龙,而他也是联系所有人的纽扣。
  他们败给了时间,败给了爱情。贺星爱何大龙,她的姐夫,到最后只不过成为了事业上的胜者。她败不在她自身,她败给了岁月,岁月嘲弄了她,因为何大龙厌倦了“驸马”的生活,尽管他依靠它,他不能没有它,可是那个优势,她姐给了他。所以,她未战便已注定了惨淡。
  朱香香,可以说,她是女性里面最大的赢家,爱情金钱双双抱回家。可是,她是个聪明的女子,她没有星儿的千金身份,是她最大的优势,赢得了爱情。她是星儿的师姐,给她带来了新闻大厦的合作权,赢得了利。
  钱冰冰,相对于来说,是失败的。可是,我喜欢她。喜欢她拿得起放得下的情怀。也许她爱过贾诚实,可是那段爱情终究抵不过事业。她爱步了孙强后尘的陈元,是真的爱,也就注定她无法继续呆在东方商报集团。她输给了朱香香的手段,源于她的不甘落寞,可是她败的优雅。因为她还是那个精明的钱冰冰,不失风度,甚至不乏豪情。从最后说的那句广告词就可以看出来。“只要宝刀在手,就可笑傲江湖”。何大龙给了最中肯的评价,有霸气。便是最高的荣誉。
  然后呢,政界里,何大龙替代了狡猾的马城,成为宣传部的一把手。踏实最大的赢家。马城因为祖国那个县长的事被拖下了台。也给了何书记,市长机会夸奖何大龙,当时晚报的大当家。晚报到最后来说,是胜利的,相对于商报而言。然后,贺副省长无疑是偏袒何大龙的,前女婿,后来不可失的猛将。


  商界,童文斌是最大的赢家,在于他用人。星儿,陈元无疑都是人才。其次是朱香香,房地产是大头 。星儿,从分公司,到商报,她都是赢家,一个学哲学的女人,注定是睿智的。
  总的来说,《新闻界》通过东方市报业集团在新闻体制改革中的人事纷纭,讲述了发生在新闻界的若干内幕故事。南方某报常务副总编,资深媒体人陈元应《东方商报》之邀出任总编,带来全新的板报理念。与此同时,何大龙走马桑人《东方晚报》总编,他想借各种资源来实现他的新闻梦。
  就这样一个故事。可是我给了它四个字:未完待续。
  也许在继续讲下去,有星儿的结局,有他们的下一代,有他们那代人的结局 。或喜获悲,
  都应该是美好的。都应该有一个句号 。可是,我不愿意安上那个一个惨淡结局,因此就此止笔。

  没有单纯的报人,没有单纯的世界。鹿死谁手,终究只是一台戏。
  ——题记
  我不是报人,报人却可能是我就要从事的事业。我不是政客,政客却可能是我将来的伙伴。《新闻界》一书,是小说,却真实,现实露骨。一个又一个阴谋,一段又一段爱情,交织了一幕情景剧。
  我喜欢,因为现实,也因为贴切的描述。也许流年在里面开出了奇葩,也许因为现实,才不虚伪。没有80后青春作家的张扬凌厉,没有辞藻的华丽堆砌,有的只是描绘了三个圈子的三种人,却在同一平台上开展了一场决战,胜负交由天。
  看这本书几乎是没有停留看完的,有当年看《飘》的豪情。爱恨缠绵,应了王菲的一句歌词: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可幸免。留不住,算不出流年。
  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   报人,政客,商人,是三种主角,玩转勾心斗角,为了两个字:权,利。因为两个字,这三种人角逐,必然有人会胜利。三种人必然会纠缠。
  第二,   他们的爱恨情仇,是注定的。他们有着吸引对方的魅力。爱恨纠缠,在所难免。

《广播新闻采访与编辑》读后感1200字


  这周我读了一本书《广播新闻采访与编辑》,它用很大的容量陈述了广播新闻的实践方法,非常有利于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广播新闻采编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的运用。
  首先必须要明白广播编辑、记者的职业素养。广播的优势在于它是凭借诉诸听觉的传播方式和现代化的电子传播手段,从而在众多媒介的竞争和冲击中显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说:“多数人能想到、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根本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做到,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只能当一般的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你想到了、做到了,这才能当一个好记者。”而作为一名广播记者,就要有强烈的听觉意识,遵循广播媒介特有的听觉传播规律。它需要记者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选材,同时进行口头报道或者是录音。这时,记者必须具备这样的职业素养:敏锐的新闻敏感,“闻风而动的快速启动”,在短时间内确定报道主题、构思报道结构,动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背景资料,在这同时还要有出口成章的语言功底,规范的普通话水平和悦耳的嗓音条件。广播记者还要有熟练驾驭多种广播体裁报道形式的能力;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广播和其他的传媒是优势互补、相互借鉴的。广播和电视具有这样的传播特点:第一,传播快速与信息易逝。和电视相比较,广播运行的投入要小一些,节目的制作也要简便和快捷,现场直播的话,广播比报纸和电视都要更快。可是声音却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第二,广泛传播与随意收听。广播的手段是通俗易懂和有声语言,它不需要像报纸那样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第三,内容丰富与收听被动。第四,声音传真和信息变异。
  关于广播采访。一定要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1、有一次性完成采访或录用的能力;2、有出口成章的语言能力;3、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4、有适应话筒能力;5、要有相当社交能力。在采访前准备的具体内容有这些:政策思想准备、情况准备、必要的知识储备、资料准备、情景模拟、明确报道思想、积极的心理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或采访大纲。做好广播采访所需的物质准备。广播采访的特殊要求有这样四点:现代化采集手段、独有采访形式、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强烈的播出意识。
  对于广播新闻的编辑,就要根据广播节目的不同对象来编排新闻了。广播新闻根据收听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对象性节目和非对象性节目。对象性节目的指向性很强,他是针对一部分受众,或满足听众的特殊要求的。就比如说音乐欣赏节目、农村广播、体育节目等等。而非对象性节目是面对所有听众的,就比如每日的天气预报、新闻播报等等。但是,不管广播分为哪些类型,在编辑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1、稳定性;2、多样性;3、变幻性;4、多功能性;5、制作上的综合性。
  读完这本书,我对广播新闻采访和编辑的过程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也明白了在工作中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多多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周我读了一本书《广播新闻采访与编辑》,它用很大的容量陈述了广播新闻的实践方法,非常有利于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广播新闻采编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的运用。
  首先必须要明白广播编辑、记者的职业素养。广播的优势在于它是凭借诉诸听觉的传播方式和现代化的电子传播手段,从而在众多媒介的竞争和冲击中显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说:“多数人能想到、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根本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做到,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只能当一般的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你想到了、做到了,这才能当一个好记者。”而作为一名广播记者,就要有强烈的听觉意识,遵循广播媒介特有的听觉传播规律。它需要记者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选材,同时进行口头报道或者是录音。这时,记者必须具备这样的职业素养:敏锐的新闻敏感,“闻风而动的快速启动”,在短时间内确定报道主题、构思报道结构,动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背景资料,在这同时还要有出口成章的语言功底,规范的普通话水平和悦耳的嗓音条件。广播记者还要有熟练驾驭多种广播体裁报道形式的能力;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广播和其他的传媒是优势互补、相互借鉴的。广播和电视具有这样的传播特点:第一,传播快速与信息易逝。和电视相比较,广播运行的投入要小一些,节目的制作也要简便和快捷,现场直播的话,广播比报纸和电视都要更快。可是声音却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第二,广泛传播与随意收听。广播的手段是通俗易懂和有声语言,它不需要像报纸那样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庄子》1200字读后感


《庄子》1200字读后感


《庄子》是庄周所著的道家经典。它向人们阐释了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道。其中的深刻哲理,特别是两则故事轮扁斫轮与佝偻者承蜩给了我很大启发。
轮扁斫轮讲述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在读书时,做车轮的轮扁问他读的是什么。齐桓公回答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他又问圣人何在。齐桓公解释圣人已死。轮扁就说:那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就像做车轮,砍木材太快太慢都会失败,而其中的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确告诉我儿子,他也不能理解。古人和他们不能言传的东西都死去了,这些书不过是糟粕罢了。
轮扁的话虽然太过绝对,但却道出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时的弊病。我们学习的过程常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和模仿从课本和老师所学,而不能领会其深意,盲目而抓不住根本的东西。比如写作,我们平时跟随老师学到许多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殊不知写作的第一要义是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其余都是衍生。于是产生一篇矫揉造作的假大空的文章。若专注于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那么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会令读者叹服。韩愈的《师说》即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数学,我们的知识只是简单罗列,它们带来的只有它们本身,没有更多。我们学数学的方式是记公式做题记题型。诚然这是正确的,但遇到没见过的题型时,成功的几率就不高了。就我的经验,学会一个题型后,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在哪一步出问题了?由此,你寻找方法将越来越有针对性。渐渐地,当大多数人还在运用题型解题时,你已能够运用知识解题型了。
我总结了一下,对于文科类型,一个模块学过后,要将视角重新放在整部分知识,找到各小部分的联系,包括它们共同指向什么。这样你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理科类型,要让每个题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提高解题能力,更要注意破解题型的能力。最终回归到知识本身。方法在上面都提到了。
佝偻者承蜩则记述了一天,孔子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捕蝉如同拾取一般熟练,便问缘由。老人回答说:技艺练到五六个月时,在竿上累两个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坠地,这时捕蝉失误率锱铢;累三丸不坠时,失误率只有十分之一;累五丸而不坠时,再捕蝉就像拾取一般了。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熟能生巧。这是我们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平时却常常忽略它。我反思,在文科需要背诵的,我经常不重视,背一遍甚至看一遍就过去;而理科需要大量练习,我却常借口没时间而偷懒。当然,不练习就会生疏,知识不扎实。然而我们很多人却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少做点题也没关系。但就像上面说过的,很多能力都是练习培养的,这也许很漫长,见效慢,不过一定要耐心,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切忌急功近利。
以上两个故事,从学习角度,分别给了我关于勤奋和技巧的启示。《庄子》正是这样一本书,无论你在什么位置,总能从这里得到启迪。我向你推荐这本书,希望你读后能收获良多。

《目送》读后感1200字


《目送》里的文章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篇文章刻画地完美。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总有不同的感悟,会面对各种各样这个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当我们老了,我们目送着儿女们的成长、独立,知道有一天离自己远去,而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孩子老了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也许该说这是一种爱的延续,但很多时候,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对孩子的爱总是远远超过对父母的爱,绝大部分的关心投注于孩子,成家以后孩子长大之前,我们便和孩子们在一起,然后看着孩子到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和他的孩子一起,这能不能算是一种目送?年长的人永远目送着年轻的人。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们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位,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当父母们老了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漂亮、聪明、善解人意,变得满身都是老人斑、开始愚钝、行动缓慢笨拙、脾气也开始不好,或许独自出门就会迷失在某个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许因疾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或者觉得总是不厌其烦地每天天电话给你,只是因为他们孤单寂寞。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自己的小的时候是如何对自己的好,而现在,他们只是又回到了像他们小时候,是个需要你去照顾的老小孩。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在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那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情。父母,真的很需要我们。

我们无法抗拒时间的力量。你不可避免地走向那看起来望不到边界的时光轴。我们或早或晚地会学会一些事情,那些不重复的色彩一点点编织起来。我们学到了什么,便目送了什么的离开。生命里又多了些什么新的东西,那些东西逐渐积累、交织,而且你完全不能说它类属哪一类,它是所有。《目送》这本书也许就是想表达这个,那些故事、那些人零零散散的聚不成堆,却又无法将它们抽离,因为他们是整体。生命里的不可或缺。

我们目送着灯光下漂浮的尘埃四处悬游,目送着每天人行道上密集的人群与自己擦肩而过,目送着那位于好像时光定格在那里的老街里的一只花朵独自开败,目送着悲欢离合、舍与不舍,好多东西就是你直到死也不会知道,但我们所拥有和我们用尽一生去学到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满足,不断探求,觉得世界有着好多惊喜,自己不曾被抛弃。直到最后,目送着自己走向尽头。

那时,有人会为你吟唱挽歌,为你献上白菊,目送着你。这就是生命的交替,一直一直重复下去,这就是世界。生命有着美到不真实的美丽、深邃、忧伤,我们如此鲜活地活着。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蛙读后感1200字


读完《蛙》,内心震撼,小说中的一一幕幕情节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莫言下笔可谓是竭尽血腥残忍之能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变态与血腥,擅长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故事的渲染,直教人触目惊心。

在中国的传统乡间文化中,蛙一直是代表着生殖繁衍的标志,依据文中姑姑所言,揭示了莫言所要暗示的标题:蛙。蛙与娃不仅音同,而且呱呱坠地的婴儿与青蛙的声音相同。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莫言将背景锁定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采用一种第三者的视角去叙述那些惊心动魄且催人泪下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姑姑,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的人生历程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其男朋友王小倜逃到台湾而惹上一身骂名;一面行医一面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她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女人带环,甚至是将身怀六七个月的女人逼上绝路。直至步入中年时她与捏泥娃娃的郝大手结婚,也表示了她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深忏悔。

在情节描写方面,莫言是十分成功的,他用一种残酷无比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描写王仁美以及王胆的悲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以王仁美和王胆为代表的传宗接代传统思想与国家所制定的计划生育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描写姑姑所应付那些违政策者的人所使出的一些行为,在对自己侄媳妇王仁美以及王胆的行为上,为了让他们现形而不择手段,且不说顾及亲人之间的感情,就连邻里关系也破坏,在那一幕幕的追赶中,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不禁让人毛骨悚然,透心凉的人情味遭到政治压迫下被伤得体无完肤。所以莫言的文学作品多少让我觉得少了温情,似乎将他的写作情感用魔鬼般的疯癫来展示。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莫言塑造的姑姑这个矛盾人物在前后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铁面无私、果断利索地一律将违反政策的人赶尽杀绝,与她后来老年时深深忏悔的形象截然不同,潜移默化中,莫言阐释的人性也浮出水面。小说除了姑姑外,还塑造了许多很成功的人物,如小狮子曾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但是最后饱受无子之苦的煎熬,在内外压力的形势下,她选择做了违抗者。还有,我最为喜欢的是我的前期王仁美,虽然她是悲剧收场,但是她是小说中做人做事最干脆的人,嬉笑怒骂都很直率,不仅从她说话风格,最主要是做事体现出她的真,明知自己的姑姑是计划生育的执行者,却没屈服当时的社会政策,尽管她的反抗没有成功,还因此丧失了自己的性命。

在小说的结构上,莫言选择的方式独特,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每封信代表了不同的时代,是每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而且,通过以书信体的叙事方式使得该小说的空间更为广阔,通过对杉谷义人先生的详尽往事,莫言能自由地直抒胸臆的同时,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读毕全文,莫言通过《蛙》一针见血地剖析与批判人性与社会。虽然他是站在家乡的背景写故事,但是,却让我们能够享受到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思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