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一首朋克救地球读后感 > 导航 > 白桦的长篇小说《一首情歌的来历》读后感

一首朋克救地球读后感

白桦的长篇小说《一首情歌的来历》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白桦的长篇小说《一首情歌的来历》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白桦的长篇新作《一首情歌的来历》,在一首情歌来历的追溯中,在对于真情的追慕与抒写中,在极具民俗色彩的情境中,在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中,讴歌了爱情的忠贞与执著,是作家发自内心的爱情的呼唤,使作品成为一部多声部可歌可泣的爱情交响曲。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对李智创作合唱幻想交响曲经过的叙说。抗战期间,巴黎里昂音乐学院的高才生李智毅然回国抗战,他滞留在云南时借住在铁匠铺,逐渐与依香产生了感情。李智应征入伍,脑神经受创失去知觉,依香用情歌唱醒了李智。李智创作了一部合唱幻想交响曲,他在文化革命中受批斗折磨而去世。小说中铁匠杨海清给李智讲述了他悲婉的爱情故事:马帮汉杨海清因病滞留在傣族村寨,与傣族姑娘依莲相恋,因牵念患病的父亲,杨海清与依莲惜别,父亲逝世后,他历经坎坷与磨难回到了依莲的家,生下依香的依莲却中蛊而逝,他含辛茹苦带大了依香。小说中的民间传说充满着爱情荡气回肠的执著与坚贞。傣族的爱情史诗《召·树吞和喃·穆鲁娜》中,勐板扎国王子召·树吞与勐奥东板王国七公主喃·穆鲁娜的恋情,虽然遭到父亲的反对、岳父的阻挠,却终于赢得了自己的爱情。白族火把节传说中突出了阿南夫人殉情的坚贞不屈,汉钦差大将军郭世忠为阿南夫人的美色所吸引,设计谋害了酋长曼阿拉,阿南夫人在丈夫的葬礼上投火自尽。小说在俄罗斯套娃般的结构中,叙说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白桦,在小说创作中,常以十分抒情的笔触叙事,营构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小说描写借宿铁匠铺的李智跟随依香学打铁后,在小河边洗涤烟煤的情景,蕴蓄着诗情画意:暮色里小河边,李智和依香各自用汗巾撩起河水洗涤,李智将头埋进水里时,依香擦拭着李智背上的汗珠,李智“惊得立即屏住呼吸,凝固在原地。好像是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自己的背上,怕动一动就会把它惊飞似的”。李智忽然发现依香裸露的颈子如雪般白,情不自禁地轻轻吻了一下,依香“像是感觉到颈子里落进了冰水似的浑身颤抖起来”,颈子突然由雪白变成了绯红。将青年男女初恋肌肤相触的感受,描绘得细腻真切,充满着诗情画意。小说描写马帮汉杨海清与傣族姑娘依莲在合欢树下的初次幽会,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在满天星光的覆盖下,在小河边茵绿的草地上,在金合欢树的树阴下,在深蓝色的手织线毯上,他们依偎拥抱,享受着春光无限的亲昵,他们心跳的频率像擂鼓一样,“星星透过金合欢树叶的缝隙时隐时现,向他俩发出讥讽而灿烂的微笑”。作家以“在澜沧江峡谷的舟中一次历险的情景”比拟青年男女的性事,写得含蓄而生动,富有诗情画意。“在他渐渐喘过气来的时候,坝子里亿万只萤火虫蓦然从河水中、草叶里向空中冉冉升起……耳边听见的是那支她熟悉的、故事里的情歌,正迎着上升的萤火从空中飘落下来”,展现出一幅充满着诗的魅力意境,洋溢着瑰丽色彩浪漫风格。小说中,杨海清与依莲在村寺中跪拜,彝族姑娘巧妹跳烟盒舞,依香为失去知觉的李智唱情歌等场景的描写,都充满着诗情画意,显示出诗情小说的独特韵味。

白桦先生是一位善于思考敏于探究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其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后深思之作,都是其深入观照生活思考生活之作。《一首情歌的来历》的创作,抑或是其对于当代物欲社会重物轻情的不满,抑或是其在坎坷人生经历中对于真情的珍视,发出了发自内心的爱情的呼唤。虽然,由于诗人的气质带来小说跳跃式的诗的结构,虽然多个爱情故事的抒写分散了笔力,虽然在叙述爱情故事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以至于几个爱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多共性而少个性,但是,作品连珠格式的结构、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都使作品在发自内心的爱情呼唤中,具有引人入胜耐人咀嚼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张建中的长篇小说《白霜》读后感



上海作家张建中继小说集《青砖上的凹痕》、散文集《春日,猩红的亮》之后,最近又推出他的长篇小说《白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小说描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贫民知识分子的命运。主人公余华自小生活在老式的棚户弄堂里。在这样的地方,他的生活环境显然是艰苦乃至恶劣的。尽管如此,主人公仍然有理想,有抱负,有一个美丽的梦,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西班牙语能够对口致用。为了实现这梦想,他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跋涉。在这过程中,所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旧的习惯势力的双重困难和压抑。小说最后以主人公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在即将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却积劳成疾的悲剧作为结尾。作家以广阔、沉郁而又细腻的笔调,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使人读后心情犹如铅一般沉甸甸的。

在小说中,随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作家不仅描写了人物在困境中的心灵,而且还忠实地描写了老式棚户弄堂里的人们和各种生活场景,“早晨那呛人的炉烟,那装着叮当碰响牛奶瓶的牛奶车;雨天里,在雨脚如麻的老弄堂里,用铝锅等着雨水的白发老人,还有那年久失修的小灶间在倒塌时扬起的灰尘……”这无不一一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张建中的小说是可以当作一段历史来阅读的,它不但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着宝贵的史料价值。

纵观作家张建中近十年来文学创作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中短篇、散文、还是长篇小说,他始终把人们忽视的、淡忘的那些生活在底层市民生活作为自己写作的内容和题材,讲述他们的悲欢离合,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对他们倾注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在上海众多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建中小说的价值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为往事依然沉重。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读后感-600字


经过记过难眠之夜不倦努力,如痴如醉,读完了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最后一页,古人说开卷有益,合上书卷闭起眼睛已发生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梦幻中,绊缠绕,头脑中难舍难弃,在我那平静如水的心境中激起无数涟漪,荡起层层波澜。

书中主人公孙少安带领一家人,从贫穷饿着肚子劳动过日子,一年一年长大,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田润叶忍泪分手,同爱人秀莲相亲相爱成为眷属,艰难过日子,并肩携手,为脱贫致富,不畏艰苦辛勤劳动的经过,深感生活的艰难人生坎坷。

以其弟少平为中心所牵扯的周围一群人和场景,耐人寻味百读不厌。和蔼可亲的曹书记一家人,充满田园风格的信天游,活泼热情的金波一家人,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回忆。活泼潇洒,温柔体贴的田晓霞的不幸早逝,遗留下的古塔山杜梨树下的盟约,几经海誓山盟梦幻亲爱的人就在身边。一串银铃似的笑声,笑声远去,消失。令人心碎,茫然之余,深感人生短暂,生命可贵爱情伟大。最后放弃了多情贤惠的美丽姑娘金秀的爱恋,同师傅遗孀惠英嫂的结合,高尚的人品令人佩服。

作家在作品中,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怎样生活,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的与所爱的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合上书卷轻轻思考,虽然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不顺心,饱受世俗偏见不公平冷遇,与书中人物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那茫然的心灵深处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勇敢投入生活,潇洒看尘世平平常常过一生。

正像歌中唱的那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推开波浪,水面倒映着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困难的挑战,为家庭的幸福而努力地拼搏吧!

长篇小说神秘岛读后感写作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神秘岛》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记得的作品,它由儒勒·凡尔纳撰写,在读了《神秘岛》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范文资讯网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长篇小说神秘岛读后感写作,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篇小说神秘岛读后感写作(篇一)

 暑假里老师发给我们了一本书——《神秘岛》。这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埋头看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美国南北战期间,五个俘虏利用氢气球逃离里士满,中途被风暴吹落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他们却从未气馁,团结一致,依靠大家的智慧与辛勤劳动,还有神秘人物的帮助,克服了种种困难,制造出了陶器,木船,电报机……建立起一个富裕的小岛,过上幸福的生活。直到最后火山喷发,几个探险者都险些丧命,幸亏“邓肯”号经过那里时才把他们搭救上船。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书中工程师史密斯得救,不仅在于神秘人物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其他探险者有着共同的一个信念:非把史密斯找到不可!是啊,在生活中,在学习上,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是非常可贵的。

而且做事还要有勇气。当然,事情要深思书虑之后才能做,千万不能轻举妄动。艾尔通去海盗船上英勇冒险,虽然差点儿丧命,但有勇气冒险还是好的,最后能机智果断逃跑,说明他很聪明。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有勇气,还要有智慧,才能临危逃生。智慧,史密斯就很聪明,制作化学火柴,为同伴们在漫长,寒冷的黑夜点亮了希望之火,让他们不在吃生食。现实生活中,拥有智慧的人也不少。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有智有谋,把一个落水的孩子救上岸。

做人还需有爱心,书中的尼摩船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救了史密斯;把托普托出水面;把装满许多东西的箱子放在遗物角;用水雷引起海盗船的爆炸……生活中,将摔倒的小朋友扶起;给残疾人让座;将钱包物归原主……这都是爱的表现。

《神秘岛》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今后我会向着这些目标去奋斗,去努力!

长篇小说神秘岛读后感写作(篇二)

这段时间我读了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著名作家儒勒· 凡尔纳写的小说《神秘岛》。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的五名俘虏逃到一个孤岛上的奇妙生活和冒险经历。这五个人以工程师史密斯为首,他们虽然来到了一个荒凉的孤岛上但是并没有放弃生存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立了自己的家“花岗石宫”,在岛上生活的这段时间他们不仅要与毒蛇猛兽搏斗还要时刻提防海盗的侵袭,其间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神奇事情,最后在神秘人的帮助下在火山爆发之前成功逃离了孤岛,生存了下来。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吸引人,有的情节真是让人惊心动魄,比如赫伯特受了重伤,命悬一线的时候神秘人送来了救命的硫酸奎宁,面对强大的海盗,敌暗我明,岛上居民不知所措的时候,海盗船忽然撞上了鱼雷全部炸死了,真是让我为岛上居民捏了一把汗。同时我也一直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神人在暗中帮助他们呢,读到最后答案揭晓原来一直默默帮助他们的这个厉害人物是尼摩船长,尼摩船长是被他们的诚实,勇敢,团结,友爱所打动才改变之前对人类的看法决定帮助他们的。

这五个主人公正是靠着自己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和聪明的才智才在逆境中得以生存,我要向他们学习!

长篇小说神秘岛读后感写作(篇三)

今天我买了一本书——《神秘岛》,书中讲述的是:

一八六五年二月,正值美国南北战争,一个战俘为了逃离监狱。乘坐热气球逃走了。路上遇到了大风把热气球吹到了一个岛上。一开始,他们一无所有,但在史密斯的帮助下,他们自己动手做出了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用铁做刀,用陶土做炉子,用生铁做钳子、铲子等。他们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险,又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奇迹。比如:赫伯特生病时,他们发现了药;史密斯被救;海里的纸条等。他们在岛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后,他们回到了美国。

书中一个情节,就是一群狐狸上了小岛,为了不让这群狐狸吃掉家禽,史密斯他们拿着兵器去保护小岛。这让我想我们国家受侵略的时候,那些军人拿着枪去迎战。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发明家,要是有人侵入我们的国土,我就拿起我的新发明去迎战。

《神秘岛》让我明白了:知识是伟大的。我们要多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这样遇到困难就不会束手无策。

长篇小说神秘岛读后感写作(篇四)

 《神秘岛》这本书是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写的,书中的故事让我震撼,书中的人物令我感动。

故事还得从一场战争说起:1865年,美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南北内战,杰出的工程师史密斯、战地记者史佩莱、水手潘克洛夫、少年赫伯特、工程师的仆人纳布五个人以及爱犬托普乘着热气球从里士满逃了出来,但中途遭遇风暴,竟然落在了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他们并没有绝望,而是团结互助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奇迹。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直在暗地帮助他们的“神秘人”尼摩船长,最后乘坐着来接艾尔通的“林肯号”返回了祖国。

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读了《神秘岛》这本书,让我丰富了无限的想象力,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他们赤手空拳制造出了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等等,并又一起炸出了所居住的“花岗石宫”。他们五个人虽然职业各不相同,性格各有差异,但是他们团结起来的力量和毫不畏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就是这种精神,鼓舞着他们用双手去改变这片土地,让林肯岛变成了一座乐园。可以肯定地说,团结就是力量。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团结力量大的精神。在我们的游戏和学习中都存在着团结合作的关系。游戏中,愉悦的团结会让大家分享到快乐。学习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果同学们能够团结共享,岂不是解决很多问题!

当然,我们的确能够感觉到团结可以产生超人的力量,团结能够帮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团结能为集体赢得荣誉,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

同学们,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去克服学习和生活道路上的拦路虎吧!

胡廷楣长篇小说《生逢1966》读后感



阅读《生逢1966》(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版),我的感觉是复杂的。这样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无可避免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它写的是畸形年代里的那段扭曲、压抑、晦涩的青春。小说引起了众多作者同时代人的共鸣,他们在这里读到了共同的集体记忆,读到了自己狂热的、荒唐的、痛楚的、热血沸腾的、不堪回首的过去。整部作品具有真实到残酷的力量。

不过,在阅读中,我仍旧有某种惶惑。我生晚矣,那个时代对我而言,何其陌生与隔膜。正因为我面对的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报告文学或其他,我便自然而然地以对待文学的挑剔眼光去看它。如果说,“老三届”们从中读出了某种亲切的话,我则在短暂的惶惑之后,逐渐从文字的背后读到了撼人心魄的东西。这种东西与时代符号无关,与小说本身的形式无关,与读者的年龄阅历无关,甚至,它也与流行的阅读时尚无关;但它确如河底金沙般散发出沉着的光芒。在我看来,这才是小说的最为成功之处。

我要说的,是这一类的东西,比如,小说主人公陈瑞平和他生命里最初两个女孩的情感胶着与彷徨,或陈瑞平面对母亲生死存亡时的矛盾与痛楚。

自从陈瑞平的父亲死去后,他的母亲一直在生死之间徘徊,儿子与地主成分的她划清了界限,四十三天没喊过她一声“妈妈”。母亲生了胰头癌,她已经在和死神面对面,但她心有不甘。虽然顺从了世道,顺从了命运,但毕竟不甘啊!那边厢,儿子也在反复问着自己:“我能喊一声妈妈吗?一个红卫兵能喊地主分子一声妈妈吗?”

“谁说过不能喊呢?她确实是你的妈妈。谁又批准你能喊呢?”作者冷静地写道。就在喊与不喊之间,母亲生命的游丝渐弱,“瑞平赶到床头的时候,是早上六点。妈妈已经去世了。一旁是呆呆站着的蔡小妹。瑞平一下子将手捂在了心口,他的心先是重重地落下,妈妈死了,他没有机会叫一声妈妈了。然后又突然荡了上来,妈妈死了,我不用叫妈妈了。他的身体突然不受灵魂的控制,他喊了一声‘妈妈’之后就嚎啕大哭……”

有人说,现代化进程牺牲的是充沛的情感,是悲悯的情怀。冷漠似乎成了一种人际态度。但是,面对这样的叙述,是否会感到身处一种压抑的悲剧性境况中,正有温热的暖流淌过心灵,让你产生欲哭无泪的冲动呢?

是的,文学没有理由否认情感与生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也没有理由否认它们在审美上的价值。小说里关于陈瑞平与蓓蓓的初次灵肉“相遇”,也写得节制、含蓄,充满无奈、怅惘,而又满含着复杂的美感。

这是两个孤独的少年人在复杂情境下的相遇。陈瑞平心里喜欢的是蔡小妹,却把自己的初次给了娇美无比的蓓蓓,两个孤寂漂泊的灵魂在颤栗的肉体拥抱中寻求着精神安慰。他们一边默念着生理课上老师教的“草履虫”,一边进行着生命中最初的“大事”。这种充满荒诞色彩的尝试,暗含苦涩与挣扎。而在有了“第一次”之后,邻居们所表现出的形形色色,正可谓非常年代的众生相。在蓓蓓要远走香港的前夜,他们只能站在两家的窗户之前,彻夜相望。窗和窗之间,已是咫尺天涯。他想伸出双手,可是他的手再长,怎么够得着呢?他没有什么能够相赠,只有19岁男孩的真挚的泪。

作者保持了相当的镇定和克制,这样奇特的细节超出了个人经验所具有的意义,它已经悄悄地产生了属于文学本身的阅读魅力,成为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性的东西。

而在那特殊年代里,儿童们的表现也是作者的一个颇有意思的发现。在遭遇了那夜众人的窥视后,陈瑞平成了弄堂里指指戳戳的对象。事后对他紧追不放的不是大人,却正是半懂不懂的孩子,他们追在他身后唱暧昧的童谣。“在任何时候,孩子都是弄堂的真实体现”,“不少在大同坊被批判过的人全部被孩子跟过”,在这里,弄堂孩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洁化身,而成了畸形年代里饶有意蕴的象征,懵懂孩童参与了集体的狂欢游戏,童言无忌,传递的却是复杂的成人世界的险恶。

正因为有了上述这些东西,才使《生逢1966》在褪去小说时代背景等附加符号后,仍能散发璀璨的光华。这些东西,就是历史中的生命体验。我正是被它所感动的。也因为有了它,这小说也才真正属于文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