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让诚信回归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让诚信回归。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让诚信回归”,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让诚信回归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将信看作是进德修业之本,立人立政之本。不知何时,人们开始遗忘了诚信两字。寒假里读到《论语》,发现孔子在《论语》中对诚信俩字做了多方面的讲解,提到信就有38处,内容博大精深,读后让人获益匪浅。

诚实一向被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在论语中也谈到诚,但更多的是谈信,关于什么是信,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就是说,信与道义相近,说过的话要能兑现。信这个字由人和言组成,意思是人应该讲信用,守诺言,以诚相待,而不应该相互欺骗,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融洽,和谐。否则,人们生活在互不信任、尔虞我诈的社会中,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正因为如此,孔子特别强调一个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信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一个人要说话算数,言行一致,不能为了一个人的利益而不遵守诺言,出尔反尔。

孔子一再强调信的重要性,同时对不讲信用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办呢,就像大车没有了輗,小车没有了軏,它们靠什么行走呢?《论语》里又提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能诚实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什么,但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过了。可见信是一个人的道德根本,比学习任何知识都重要。

孔子一生把能够得到人的信任当做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朋友信之呢?《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每天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除此之外,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和仁爱之心,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说,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出外爱朋友,做事谨慎,说话诚实,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诚信,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非但不会过时,而且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社会上很多现象令人担忧,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因为许多商家失去最起码的诚信,在金钱的诱惑下,在奶粉里添加三聚氢胺,伤害无辜的婴儿,在蔬菜水果里任意添加有害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人因为怕被人诬陷,而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甚至见死不救整个社会如果丧失了诚信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恐惧猜疑,人人自危,生活有何幸福可言?中华民族又有何尊严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应该恪守诚信的原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让诚信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基本的道德准则。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让《论语》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智慧吧。诚信,归来兮!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论语读后感1000字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爱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读《论语》,读人生
  所谓“半部《论语》走天下”,足见《论语》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已经很少将《论语》常提口边了,是否《论语》真失去了它的意义呢?是它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了吗?还是因为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已经让人沉不下心来好好做一做学问,好好思考自己生命的真谛了呢?
  或许我是另类的一员,我选择了静静的品读这本已有千年历史的名作,让它来洗净我的灵魂,让它来指引我的人生。
  读《论语》,心情很从容,因为我在体味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容的心境;读《论语》,心境很热诚,因为我看到他们追逐生命的热度。
  在《论语》中,我看到了何为理想的人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成就很大的一个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别人却很宽容,这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气度啊!不论在道德修身,还是在工作生活,倘若我们亚能这样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教训,待人忠厚诚恳,经常梳理旧学新知,那么即使我们不能收获所谓的功名利禄,起码也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在《论语》中,我解读了心灵之道。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是一种可贵的谦逊情怀。有大智慧、低调做人的人,一般都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所谓“大智若愚”便是如此。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着低着头,踏踏实实的做人,以诚待人、积极行动、公正处事、持之以恒;只有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才得人尊敬,心境方可从容不迫。
  在《论语》中,我找到了励志学习之道。子曰: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笃行讲的是做人,我们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坚忍不拔。切问而近思讲的是做学问,要经常问,问得要中肯,还要经常思考。如今的我们,为了考试而考试,有真正的做到思考了吗?我们不切实际的空想,妄图能一步登天,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做真正的学问的?
  这种精神已经难能可贵了。
  在《论语》中,我收获为政之道。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即在一个团体中,君子重视团队精神,而小人则一切只以自己为出发点。我们要走出圈子,只有团队精神能增强一个集体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孔子一点也不教条。他感情很丰富,很讲生活品味,很有毅力和信念。他真正的做到了知行合一,让他的言语成为人类精神的共同遗产。读《论语》,读孔子,亲近这样一位圣人来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是必要的,因为他教我们用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迷茫的一代,更应该好好品读《论语》,引导我们规划好我们宝贵的一生。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读《论语》,读人生
  所谓“半部《论语》走天下”,足见《论语》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已经很少将《论语》常提口边了,是否《论语》真失去了它的意义呢?是它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了吗?还是因为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已经让人沉不下心来好好做一做学问,好好思考自己生命的真谛了呢?
  或许我是另类的一员,我选择了静静的品读这本已有千年历史的名作,让它来洗净我的灵魂,让它来指引我的人生。
  读《论语》,心情很从容,因为我在体味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容的心境;读《论语》,心境很热诚,因为我看到他们追逐生命的热度。
  在《论语》中,我看到了何为理想的人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成就很大的一个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别人却很宽容,这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气度啊!不论在道德修身,还是在工作生活,倘若我们亚能这样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教训,待人忠厚诚恳,经常梳理旧学新知,那么即使我们不能收获所谓的功名利禄,起码也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论语心得》中共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论语读后感1000


论语读后感1000范文一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1000范文二

在家妈妈要求我背论语,那些之乎者也把我弄的晕头转向的。可妈妈却说:筱昕,这是国学,都是些做人道理,它将成为你一生发展中指路的明灯,行为举止的准绳,与人交往的原则。可我还仅仅是被动的背诵,但不久前发生了件事,让我深刻理解了论语中的深意。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那天我们在外公家聚会,那天是外公生日。我看见可爱的弟弟叮当就逗了逗,问他:叮当,你说,知道你妈妈什么时候的生日,也请我们海吃海喝一顿吧?妈妈的生日我怎么会什么时候?叮当满不在乎的回答我。叮当,你怎么能这样呢,你妈妈生日你都不知道啊,妈妈养育你多辛苦,你怎么能这样不关心妈妈呢?嗯,姐姐我知道了,你知道你妈妈的生日吗?叮当问,啊我当然知道了。腾的我满脸通红,羞愧极了,其实我也不太清楚,我赶忙岔开话题结束教训弟弟的口气。弟弟,走姐姐给你说故事去。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论语里有一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

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我很懊悔啊,我自己不也是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龄和生日,还好意思教训弟弟。想想每次我生日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因为爸妈在我生日之前就想着怎么帮我过的有意义,而且不管多么忙都会陪着我度过,而我却从来没有想过爸妈的生日是什么时间。

我想起了前几天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给长辈洗脚、做饭等孝顺长辈的行为,老师还要求爸爸妈妈写感想。我是给妈妈洗脚,我看了妈妈写的感想,其中有一段妈妈是这样写的:妈妈,把脚放进盆里,小心别烫了。我把脚伸进盆内,女儿用稚嫩的小手轻轻地为我抚摸、搓擦一瞬间暖暖的温情涌上心头,我抚摸着女儿低着的头,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这种幸福的感觉充盈着浑身暖洋洋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真切地体会到了女儿是妈妈的贴身棉袄。我热泪盈眶,妈妈我哪里是您贴身的小棉袄。其实,当时的我仅仅把它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而这小小的举动竟然让妈妈如此感动,我真的很羞愧。我赶忙抱住妈妈,妈妈很诧异地说:怎么呢?发生什么事了?我已经泣不成声的说:没事的妈妈,我就是想和您抱抱,妈妈我爱您!妈妈温柔的抱紧我说:妈妈也爱你!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愈加深刻了,我们做孩子的,一定得记得多陪伴父母,哪怕是一句轻声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拥抱。对父母来说都是温暖的。我下次再碰到弟弟我可得好好地和他聊聊这个道理了。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会认真细读论语,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或许你需要"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2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3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4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个性签名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

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正因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5

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明白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期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透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忙。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能够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veryok)但这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一样,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明白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正因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可见,真理亦或信仰,必须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虽然不一样时代、不一样社会、不一样阶级、不一样人群对它的明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因此,不好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正因真理就应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不好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6

母亲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因此,我一向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用心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7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而,在孔子心中,孝是做人之本,也是仁之本。做不到孝,就不称之为人;更不能做到仁。在文中,孔子已经详细的说明了,应该如何对待父母。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这个,是毋庸置疑。最基本的,是养。而犬马皆能养。所以孝之本就是要敬了。就如我们平时说的:孝敬。正所谓,孝、敬不分家。然后便是忧其忧,乐其乐,心系于父母。体谅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如果都能做到这样,就不用可怜天下父母心了。至于不远行之类,我想,应该都是心系父母的表现。最后就是,父母过世之后要厚葬他们,并守丧。古人很看重守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形式。只有学会孝敬父母,用心爱自己的父母,才能学会爱别人,忠于君主。所以说,孝是为人之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8

有语曰:“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孔子说过,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涂一点也未必是坏事。正是这个道理。一天10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已经够我们受了,如果还整天的胡思乱想,疲惫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精神,我暂且认为那样是叫“心累。”老师常讲只要自己忙起来,我们就会想得更少。我也同意这句话。忙之所以会让我们想得更少(强调这里的想是指一些与现实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的胡思乱想)是因为这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甚至会麻痹我们的神经。所以对于学生,对于公职人员,治愈“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唯有不断地学习、工作,才会探索出新知,才会得到你想要的问题答案。

这周我看完了《孔子》这部电视剧,虽然只有16集,但是它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任何天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说他具有天赋,而是他善于让自己成功,这才是我理解的天才。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他留给我们的知识大道。我看到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奔赴于各国,处处碰壁,最终能实现自己的大道了,可楚国君王逝世,自己终也未实现他的最高理想——大同。虽“大同”在现如今还是古时候都不太现实,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追求、生活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无论在学习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9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0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1

这周继续看《孔子》,我觉得相对于读《论语译注》那简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响力,因为读那些古文时,对于一些词的释义或解释总不能恰到好处,当自己不懂时,就会忍不住看翻译,之后暗示心理会告诉自己:原来这话是这意思,所以并不会有太多思考。

而当我们看的时候,首先,视觉上会形成一个识记过程,印象更深刻。且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个社会背景,看到孔子在什么境况下说的话,而非笼统地去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寓学于乐!

我看到孔子对礼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剧中他在去季孙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样的动作,似乎是一种礼节,但路上的人却总是对他的行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觉得“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到门口后,阳虎并未让他进去,此时孔子说:“季孙此举是违背了礼的,因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阳虎并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后,对他哥哥说:“人不能只为了口饭活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他对礼的崇尚,重视,孟孙恰巧拜访他,他顿时慌乱说要以礼相见,整理装束,并自将草席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们可能会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圣人,他对礼节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为什么不一直继承礼,而要去简化礼节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有些封建,是旧俗,但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他是的的确确的教育家。他对于学习六艺的坚持是我们所需要的品质。

又回到君子谋道不谋食上,以我们今天来看,很多读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许有时还没有明星一部电视剧收入高。但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高难度职业呢?这时,孔子这句话便很好的得到论证了,学者是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禄和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都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可若此时让我们去扫大街了,我想我内心也会极其抗拒。若只谋食,只要靠勤劳的一双总会活自己,但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肯定不是为了糊口。所以我想告诉自己,让自己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不要贪图物质享受,而要从学习找生命真正的意义。(李如男)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