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平淡的境界读后感 > 导航 >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1400字: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平淡的境界读后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1400字: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1400字: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假在家,我读了万玮所著的《教师的五重境界》,那么教师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作者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知识,第二阶段教方法,第三阶段教状态,第四阶段教人生,第五阶段教自己。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实际上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细细品读,书中作者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以思考,尤其是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样给教师定位,就应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最基础的主角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应对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认为,不管应对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目标。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所谓: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在外貌上,就应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务必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礼貌。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务必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务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个性是新接班级时,我们就应像作者那样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此刻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把自己的Q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透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点尊重

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能够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个性期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就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拨云见日、看清未来。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教师的境界与教育读后感


教师的境界与教育读后感(一)

马卡连柯曾说过:从口袋里掏出一揉一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若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学生,便不能当好学生的导师,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很有意义的公益广告:忙得头发都来不及拢一拢的母亲俯身给老人洗脚,旁边的儿子看到后,也摇摇晃晃地端着一盆水来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足见榜样的力量。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提升自身素质,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必须要有火种。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而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

走进书本你会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你会与经典对话,而走近这些教育的痴心汉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多一点热情和关一爱一,更让我们认识到要用心去工作,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让人民满意的称职的好老师。

教师的境界与教育读后感(二)

人生在世,人生百态:顺世主义者的逆来顺受、同流合污;愤世主义者的渺视一切、恣意妄为;游世主义的玩世不恭、及时行乐;入世主义者的奋力拼搏、苦心经营;出世主义者的看破红尘;自我解脱;超世主义者的特立独行、孤芳自赏对人生觉解不同,境界各异,意义有别。

打开书本的第一页,就看到了作者这样的一段文字。意在告诉读者境界的定义,因人而异。那么,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从踏上工作岗位到现在,我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困惑:现代的教师到底应该做个怎样的教师?应以什么作为教师成功的标准?教师的思想、工作甚至是人生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才算是真正的境界?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么给教师定位,应该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最基础的角色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面对不同身份角色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认为,不管面对多少不同角色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着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一騷一、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所以,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目标。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所谓: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一精一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我还要加上一句,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不幸。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即人格魅力。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拗口、别扭的、土里巴几的课堂语言,易让学生反感,也就从内心里排斥教师;粗一暴和对学生挖苦、讽刺、训斥的教育教学行为,易让学生疏远教师,甚至连已有的好感也顷刻间消散。另外,在师德上,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一陽一光班务,对待优、劣平等,不厚此薄彼,不搞暗箱一操一作和不正之风,给学生一个公正廉明的教师形象,抑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外貌上,应该打造端庄、稳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装异服,也不邋里邋遢。试想,一个说话咬牙切齿,开口恶语相加的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亲睐吗?人格魅力是教师的内驱力,能让学生不畏惧,自己向你走来。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一精一神世界。这便是我为什么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缘故!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新接班级时,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现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把自己的Q一Q、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通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了解学生就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坚实基础,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三)多一点尊重

一爱一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也因为有了形形色一色的人,才变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一性一认同,都需要掌声与鲜花。可以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应该确立民一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当学生犯错误时,允许他们有解释的权利;在讨论问题时,允许他们有争论的权利;在做事时,允许他们有思考、选择的权利。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自主一性一和个别差异。我们在教育中不只是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更应该扮演好对话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宽容是一种手段,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宽容是一种一精一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爱一的力量,让学生在教师的关一爱一和呵护中成长;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多一点安慰,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

只要我们能永远去做学生真正的朋友,那么一定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定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提升我们师生的生命质量,实现教师本身应具有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一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是一根标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会绕着标杆走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我们已经够讲道德了,却也避免不了一时的过失。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看上去是最讲礼的了,而人们往往不能把讲礼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上升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难事了。

做人或许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吧,我不认为最后一种境界属于做人的范畴。所谓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于人性的,能达到这种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从古至今,总有被压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这仅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们已经从细胞研究到了宇宙,却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从人成为神。这种境界只能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类是高级动物,大脑的潜力、思维的深邃不可预料。长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难事,而要学会做人就更是难上加难,想要从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极其难了。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认为和尚或隐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视为空,他还是不能把饭看空,把衣看空,还是不能超脱出做人的范围。

做神只是个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二

曾读过这样的故事:有个叫杨密的官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拒收了属下送给他的贿赂。属下很诧异: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这样清高是做给谁看的。只见杨密坦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道?天地之间,人最大。这种 大,不是个人形体上的巨大,而在于发自他心灵深处那种让人震撼、让人汗颜的东西。这是虽处举世皆浊的世道,仍能自觉保持洞察万物,淡泊名利的一种心态;这是摆脱世俗的监督、约束之后,仍能自觉保持清正廉洁的一种品行。杨密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这种大,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了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将境界定义为个人在做事时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于别人的强迫,也不是来自于对别人的表演。它是发自内心的,真真正正体现自己良知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自觉的行为可以让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是现实中不合格的人,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小说《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他身上,我们看不出他有一点成功的影子。他没有同乡成才的机灵,没有班长老马的灵活,没有连长高成的刚强果敢。他只认一个理:人的一生不能白过,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他不会的事,只要认为有意义,他就认真学;他会的东西,只要认为有意义,就认真保持下去,即使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也在所不惜。许三多在红三连五班的生活情景:其他四个兵,写作的,打牌的,算命的,每人都有自己打发日子的方式,完全没有了兵的味道。但是,许三多自己出操,自己打扫内务,自己踢正步,严格按新兵连受训的要求来做,而且一做就是几年!尤其是修路一节,他画白线,拣不同色的石头,铺路石,种花草,有条不紊,实实在在。那些老兵们却在营房内打牌,还抱怨他的多事,甚至盼望他的失败!许三多的路铺的确实艰苦,顶着风寒,顶着嘲讽,一步一步地铺着,铺向了成功。他用自己的毅力与认真完成了一个加强排没有完成的工作,花费的代价仅仅是买花种的五块钱!谁说境界离平凡人很远?谁说圣人、哲人都是做大事的人?许三多做的就是平凡的事,只是他是用人生的意义来铺路,他铺出了自己的境界,实现了从平凡到伟大的飞跃,成了凡人中的哲人,自己心中的圣人!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 类似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为什么要下地干活,他们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归结于一个字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出发点是为了别人,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对社会有益,是积极的功利行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不惜损坏别人,对社会有害,是消极的功利行为;至于损人不利己,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为。与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另一个字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话语是对义的最好解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伟大是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那份牺牲,是那份不求回报的责任和良知。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执着追求与默默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梁!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为开阔,行为更显博爱。抗战时期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手术台就是阵地,最终牺牲在中国。他的爱心跨越了国界,着眼于不幸的人类,做了天地之间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啸中的国际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国际救援同样体现了各国具有天地境界人们的爱心,彰显了他们对异国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同类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四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差异,体现了个人的素质高低,也体现了个人为人处世的影响力。这四种境界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也不会成为个人的固定标签。一念之差,可以造成人生境界的千步差别。有三个工匠,同在干一件砌砖的活儿。一个说自己在砌砖,第二个说自己在赚钱,第三个说自己在建造一座漂亮的房子。同样一件事,由于三个人的认识不同,心境不同,导致他们做事的境界不同。第一个是为了做而做,至于做的好不好,他不管;第二个是为了钱而做,砌一块砖,赚一些钱,至于砌的结实与否,好像与他无关;只有第三个人是为了心中的一个伟大设计而做,他时刻想到自己梦想,也会时刻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的认识有多远,我们的行动就会有多远。第三个工匠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完成了砌砖的任务,他的成功实现了认识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心态的平和,是用自己较高的人生境界做事,幸福的鲜花理所当然为他绽放!

为什么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总有一种苦累的味道,有一种枯燥单调的感觉?关键是我们对做事的意义不明确,自觉性不高,自然而然心态不平和,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同样是上班,有的人只是看到八小时的劳累,有的人只是看到百十元的收入,却很少有人想到工作是一种生活的充实,是一种梦想的孕育,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忙碌的幸福!我们认识上的偏颇,妨碍了心境的平和,也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人生是在做事,不是在表演。我们的一生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用自己的心在实实在在的做事,这就是我们对人生境界的最好解读。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次冷静选择,认真把握的结果。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会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洒脱!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三才”。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人师的境界》读后感1000字


  《人师的境界》读后感1000字
  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人师的境界》一书。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荡涤。读后觉得,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班主任们那质朴的语言,那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无不让我由衷的钦佩。
  我就说说我自己吧,季羡林先生说过:“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还有句非常好的话说道:“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的人相处。”在学校里,我的学生欢迎我,我的同事尊重我,我的领导重视我,我工作开心,生活充实。
  与我的同事们一样,我欣赏自己的工作,每一天都认真的备教辅改,用一颗真心一片真情把点点滴滴的工作做好,乐在其中,无怨无悔。我觉得自己教书育人,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老师,对“幸福”的要求非常简单--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就可以品出增补的滋味;一朵鲜花,一片绿叶,就可以闻到幸福的气息;一幅图画,一段文章,就可以读出幸福的甜美!
  我欣赏我的同事们,我们大家都很平凡,但是我们不感到平庸。我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添砖加瓦。我们虽不是参天大树,但愿意做大树下的一方泥土;虽不是太阳、月亮,但愿意做天空中的平凡星辰。我和同事们,注定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我想,即使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做顽强的小草,我们也绝不自卑!
  我欣赏每一个学生,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去年教师节那天,我收到学生的许多贺卡,其中有一个上大学的学生这样写道:“老师,你的微笑像一朵娇嫩的花蕾,包含一团温馨的真诚;你的心灵像一汪澄碧的潭水,装载一汪无尽的宽容。


你用欣赏的眼光鼓起了我这位差生生活的风帆,让我终生难忘!”我知道,即使是“差生”也有许多闪光的地方,他们渴望赞美与鼓励,他们需要关爱与重视。我改变了过去对学生比较粗暴的管理态度,对他们和风细雨,亲切关怀,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许多曾经孤独封闭的心灵,对我敞开了心扉。我对学生欣赏,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微微一个点头;有时只是一个亲切的眼神,一次默默的握手。但对学生来说,那却是老师无限的信任、巨大的鼓舞。能够 让学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这对于我们做老师的,是一种莫大的欣慰、莫大的幸福。
  肖川说得好:“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的努力。人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在多大的范围内、多大的程度上给人以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生命的的价值就是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知识、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成为“四有”新人。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既然做了教师,就应该要有淡泊名利的良好心态,就应该要学会摆脱名利的束缚,就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你是鱼儿,就不要羡慕天空;你是鸟儿,就不要痴心大海。既然做了老师,你就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牢骚满腹,不要说工作平凡、生活辛苦。其实,把平凡的工作做好,你就不平凡:把简单的工作做好,你就不简单!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已经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我想告诉年轻教师: 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只有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懂得随缘,只有这样,才会自在,才会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快乐,才会让工作与生活富有诗意。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愿于老师们一起勤奋工作,积极向上,以阳光的心态,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 

  《人师的境界》读后感1000字
  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人师的境界》一书。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荡涤。读后觉得,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班主任们那质朴的语言,那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无不让我由衷的钦佩。
  我就说说我自己吧,季羡林先生说过:“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还有句非常好的话说道:“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的人相处。”在学校里,我的学生欢迎我,我的同事尊重我,我的领导重视我,我工作开心,生活充实。
  与我的同事们一样,我欣赏自己的工作,每一天都认真的备教辅改,用一颗真心一片真情把点点滴滴的工作做好,乐在其中,无怨无悔。我觉得自己教书育人,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老师,对“幸福”的要求非常简单--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就可以品出增补的滋味;一朵鲜花,一片绿叶,就可以闻到幸福的气息;一幅图画,一段文章,就可以读出幸福的甜美!
  我欣赏我的同事们,我们大家都很平凡,但是我们不感到平庸。我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添砖加瓦。我们虽不是参天大树,但愿意做大树下的一方泥土;虽不是太阳、月亮,但愿意做天空中的平凡星辰。我和同事们,注定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我想,即使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做顽强的小草,我们也绝不自卑!
  我欣赏每一个学生,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去年教师节那天,我收到学生的许多贺卡,其中有一个上大学的学生这样写道:“老师,你的微笑像一朵娇嫩的花蕾,包含一团温馨的真诚;你的心灵像一汪澄碧的潭水,装载一汪无尽的宽容。

《人师的境界》之读后感2000字


近期,我仔细品读了教育专家宋洪昌和赵金美的著作《人师的境界》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选取了5位全国知名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解读班主任工作的理念和艺术。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让我学到了班主任工作的智慧与艺术。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与名师之间的差别在哪里?我想,名师之所为名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用宽容的心去关爱每一名学生,用爱去感化每一名学生,并坚持到底,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强和自立。这句话对于老师而言仿佛一盏明灯,一个人至少要有九年的时间要与老师共同度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需要牛奶、面包和课本,他们更需要理解、关爱和鼓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样爱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而这一切,都是提高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极力让我的每节课上都充满对学生的尊重与肯定。记得有一名学生,上课老爱做小动作,老师一眼没看见就和旁边的同学打闹起来,我当时很生气,严厉的提醒他注意课堂秩序,但还没过两分钟,他就又开始了。后来我把他叫了出来,问:你的表现怎么样?他回答说不好。 你说说你哪里不好? 爱做小动作,跟同学说话,书写也不认真他无所谓的一下子说了一大堆缺点。看到这样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我既生气又烦恼,对于这样的孩子,严厉的批评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于是我说:在老师看来,你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不要把我对你的好印象抹杀掉,老师愿意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吗?他很惊讶地看着我,或许惊讶于他在我的眼里并不是最差的,他认真的点头答应了。在以后的学习中,他的认真出乎了我的预料,平常写得乱七八糟的字变的工整漂亮,还经常举手要求我帮助!我总是耐心的帮助他,并开心于他的变化。其实他并不是对一切都无所谓,他也是一个渴望被重视、被肯定的孩子!

对于学生一些天真无邪、无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欣喜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保护他们珍贵的童心。因为我觉得,每一个学生他们不是机器人,他们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或许因为个性,他们更能够成长为栋梁之才。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正因如此,以前我的很多所谓差生,学习上有了很大突破,纪律上有了明显改进,尤其是在分别的时候他们不舍的泪水,时常发来的短信和QQ留言都让我感动不已,我想这也许就是用尊重换来的尊重吧!

宽容源自对学生的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一颗慈爱之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并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在任何班级中,学生成绩总有好、中、差之分,有些教师对好学生往往尊重、偏爱,对差生则嫌弃、厌恶,这恰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甚至使这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教育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切断后进生源的重要手段。

《人师的境界》一书让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水平,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有了再次的升华,教会我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有爱的阳光和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

《谈人生的境界》读后感1500字


  冯友兰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河南唐河人,算起来,我们也是邻乡了。
  据我所知,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他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是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是较早地把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
  冯友兰先生从事教育六十多年,辛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同时,冯友兰先生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不论在什么环境,他始终如一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拒绝国外奢华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母亲――祖国。
  冯友兰先生在学术界的造诣在国内没几人能及的,其学识自不用说。我现在想说的是,冯先生的人品和人格。近日重读先生的《谈人生的境界》,感悟颇深。反复体会先生的这篇经典之作,我才对先生生前曾写下一幅对联,有了一番领悟了。“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原来,先生的上联说的是自道平生志事,下联说的是所求理想境界,我想,这副对联也许最能充分表达了先生的为人为学。也使我真正领悟先生之“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境界了,唉,原来先生就是一位传播人类智慧“真火”的人啊!。
  先生在《谈人生的境界》中开宗明义:“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按照先生的说法,人人都有境界,只是由于自己的阅历、经验及所处的地位等因素影响,人的境界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这点就不难理解了。
  我在想,所谓自然境界,无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境界是本能的,与习惯、习俗相关联,我理解就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勿需教化、勿需觉解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你可以想象,连初生的小孩都具备这种境界的。
  那么,功利境界呢?那就是人开始考虑得与失了。他会思前想后,会利益取舍。他的动机是利已的,后果也是利人的,也就是说动机、行为对已有利,对人也有利,但从出发点来看,当初他行动前,他就考虑了这些因素了,人毕竟要患得患失了呢!
  道德境界当然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了。具备这种境界的人,考虑的是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所谓“取义不取利”也,为社会利益做事,符合道德规范,满足人们的需求,是一个纯粹的利人不利已的人。
  再来看天地境界。关乎天地之上,其思其想超乎凡人,大多远见卓识,考虑的是一个团体、集体及社会之利益,是所谓的大境界。这种人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目标奋斗、努力,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想,自然境界自不用说,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的历练、教化,最起码对自己的要求是利人利己,不损人利己,做一个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功利境界的人,这个应该不难,这也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标准吧;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要考虑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为社会留一些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也就是要做一个道德境界的人;当然,对于一些志存高远之人,就要追求人生之最高境界了,你就要达到天地境界啊!

  冯友兰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河南唐河人,算起来,我们也是邻乡了。
  据我所知,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他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是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是较早地把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
  冯友兰先生从事教育六十多年,辛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同时,冯友兰先生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不论在什么环境,他始终如一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拒绝国外奢华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自己的国家,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母亲――祖国。
  冯友兰先生在学术界的造诣在国内没几人能及的,其学识自不用说。我现在想说的是,冯先生的人品和人格。近日重读先生的《谈人生的境界》,感悟颇深。反复体会先生的这篇经典之作,我才对先生生前曾写下一幅对联,有了一番领悟了。“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原来,先生的上联说的是自道平生志事,下联说的是所求理想境界,我想,这副对联也许最能充分表达了先生的为人为学。也使我真正领悟先生之“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境界了,唉,原来先生就是一位传播人类智慧“真火”的人啊!。
  先生在《谈人生的境界》中开宗明义:“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五)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在进入这一行业之前,我一直以为教师这一职业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评头论足,什么人都可以去跃跃欲试;但在真正进入这一行业之后,我又认为它是十分神秘的,多少人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一直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给教师的建议》是一部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经典书集。怀着向经典致敬的心态,我在寒假阅读书目中,选择了这本书。当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果然有一种豁然开朗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这是告诉我们课首先是具体的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听他们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联系我们的教学,有几人在备课时能充分地想到了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

往往很多老师也是按事先精心设计地一步一步套在学生身上。他们只追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在课堂上遇到的学生精彩的话语、独特的见解选择置之不理或一带而过。像这样的课堂,学生还有真正的一席之地吗?

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而对于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声笑语了。

我们可以看出,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师来说阅读就像是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作为教师除了注重阅读之外,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也是相当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给教师的建议》这部教育着作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我继续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味,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索中感悟。它会带给我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智慧、更宽广的胸襟、更伟大的精神。


  网站地图